淘宝如何添加购物车:2010\2011年文化类十大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3:53:20

2010年文化类十大观点  

   31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我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杉(来源:2010年第16期,《红旗文稿》)

    关注理由: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发展要善于借鉴西方文化好的东西,但同时,不能丢了自己的精髓。中国经济的崛起让国人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近年来国学研究热的兴起,充分展示了文化自觉、自信的力量。

    32马克思主义谁想丢也丢不了

    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核心,谁想丢也丢不了它。因为那些非马克思主义者用的语言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杨金海(来源:2010年第11月上,《人民论坛》杂志)

    关注理由:“马克思主义早过时了”,这样的论断有一定的市场。马克思主义,能丢吗?丢得了吗?这可是个大问题。 

    33如何对待弱势和少数,是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子

    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对于残障者的服务做到什么地步,它对鳏寡孤独的照顾到什么程度,怎样对待所谓的盲流民工,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具体的文明的尺度。一个国家文明到哪里,就看这个国家怎么对待外来移民,怎么对待它的少数族群。 

    ——著名作家龙应台(来源:2010年8月,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演讲)

    关注理由:大国文明如何衡量,似乎每个人都有一把尺子。弱势和少数,这种底层关怀,作为文明的尺度,非常可贵,非常必要。

    34拜金主义价值观具有一种裹胁力

    严格起来,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价值观念完全相同的人。但是,这种种观念又还是存在着一些类似性的,对这些差别就还可以做一些归类,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中国的当下,虽然追求财富或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看来并不强行压制其他的价值观,但它还是具有一种裹胁力,从而使在存在正当性方面平等的“多元价值”事实上并不平等,使它在实际上占据了一种主流的位置。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来源:2010年9月, 新浪网)

    关注理由:拜金主义,在2010年受到社会口诛笔伐。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将追求财富作为最高人生价值。如何不让金钱蒙蔽双眼,值得每个人时刻警醒。

    35正视“激进主义”,不能一味棒杀

    革命、动荡实非“激进”者制造出来,而是统治者拒绝制度改革导致了革命的爆发。所以,若要真正“告别激进”,避免社会大动荡,对“激进主义”的分析批评固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吁请当权者正视现实,审时度势,主动进行制度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雷颐(来源:《历史:何以至此》一书, 2010年出版)

    关注理由:“愤青”、“愤老”,社会的这些特殊群体,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他们散布的一些激烈言辞,有人表示痛快淋漓,有人大吐口水,在这种喧嚣的背后,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36媒体要对宗教脱敏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宗教早已被认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但媒体对于宗教事务依然过敏,回避、弱化乃至排斥宗教话题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有关宗教事务的媒体数量极少。主流媒体对于宗教话题,在很多时候都以敏感为由,采取回避的态度。另外,在书籍出版方面,对于宗教主题审查过严。媒体长期回避宗教话题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魏德东(来源:2010年4月,《中国民族报》)

    关注理由:回避宗教,对宗教话题过敏,并不意味着宗教就不存在了,而只会造成大众及政府部门对宗教知识和事务的无知与隔膜,也影响政府在决策宗教事务时的科学性。现在,这种状况该有所改变了。

    37虚拟社会,构成一种真实关系 

    虚拟与现实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已经构成了互为因果的真实关系。它改变着传统的真实理念,而且改变着对真实的理解。2010年脸谱网站的创始人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年度封面人物,其风头一度盖过被誉为“自由斗士”的阿桑奇。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闵惠泉(来源:《现代传播》2010年2期)

    关注理由:网络,是个虚拟空间。但虚拟和现实往往不是绝对的。2010年的网络新闻事件不断,于建嵘教授的一条微博引发一场大讨论,并牵涉到某地官员,可见,虚拟社会我们也要真实对待。

    38信仰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

    中国在今后以至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大的最根本的危机是与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由于种种原因,从数千年乃至数十年以来整个社会的道德赤字与坏账还在加速积累。中国已经到了道德亏空的密集还账期,信仰的缺失与道德的赤字正在转化成一桩桩人为的灾难,整个社会开始为多年累计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承受沉重的代价。

    ——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来源:2010年9月,第19期《南风窗》)

    关注理由:2010年,谈及信仰者蔚然成风;而信仰问题亦日益增多,有如一堆乱麻。 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底线。 信仰危机我们必须正视。

    39党史著作要拒绝“戏说”

    党史纪实性著作中,这种倾向特别明显。个别著作胡编乱侃的戏说,将党史完全演义化了。作者虚构许多细节,引述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似乎作者本人在场笔录的,以吸引读者眼球。目前存在的这种倾向则是蓄意混淆创作与历史,以假乱真。这种倾向丧失了党史研究的以事实为依据的底线。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来源:2010年10月,《上海党史与党建》)

    关注理由:近年来,历史戏说化、通俗化,赚够了公众眼球,也让一些人赚得个盆满钵满。党史也效而仿之,害莫大焉!

    40民族复兴需要理性的大国心态

    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不仅要有大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外交影响力,而且国民要有与之相应的良好大国心态。那么,大国心态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不是动辄抒情。与别国平等交往,既不想着当霸主也决不当奴隶。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来源:2010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注理由: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大国未必是经济强国,如何看待“世界第二”,国人的理性心态非常重要。

    (整理:人民论坛编辑部)

2011年文化类十大观点

 1 . 中国需要思想市场

  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多样性的现代世界相互作用和融合,能使中国复兴和改造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假以时日,中国将成为商品生产和思想创造的全球中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财经》年会2012:预测与战略”上的视频发言

  关注理由:经济的发展不能与思想的发展相脱节。早几年就有西方人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瞠目,但缺乏独创发展思想。此话有些傲慢,但值得反思。

  2 . 中国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令人担忧

  从内部来看,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知识精英,无能解释自己的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从外部来看,知识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国际“软空间”非常狭小,和中国所拥有的硬实力(如经济力量)毫不相称。没有知识体系就会丧失话语权,没有原创力。——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郑永年,2011年9月20日,联合早报网

  关注理由:知识体系说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对内可以增进共识,对外则是一种“软实力”。对于中国而言,从“知识体系”角度审视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改革,颇有启示意义。

  3 . 伟大的文明不应失去自我否定的勇气

  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不停地变革,不停地自省,不停地自我否定,不停地筛选自己的文化积淀。一个文明无论历史多么悠久,曾经的成就多么辉煌,一旦失去自我否定的勇气,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内涵,就有被淹没的可能性。这是历史的一个铁律。“内敛有余,开放不足”,这是所有古老文明的共同特点。若真爱这个文化,就应该促使这个文化正常地更新。——军旅作家王树增,《经济观察报》,2011年5月31日访谈

  关注理由:中华文明向内的凝聚力和向外的号召力的建立,需要执政者不停打开思路、不停否定自己、不停反省自己,以谋求民族的光辉未来。

  4 . 当前我国急需开启民智

  当前我国急需开启民智,掀起一次再启蒙,打破新老专制制度造成的精神枷锁,否则民族精神有日益萎缩之虞。知识分子责无旁贷。有人认为“启蒙”是某些人自以为高明,高高在上教育别人。其实如康德所言:“启蒙就是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就是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

  不断撑开文化专制的缝隙,见缝插针地做一些扎实的启蒙工作,继承百年来先贤未竟之业,建设以民主和科学为取向的“新文化”,假以时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民族精神振兴或许有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资中筠,据《士人风骨》一书

  5 .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人民日报》2011年4月28日评论

  关注理由:个人而言对待“异质思维”要有包容心。作为一个国家,则要从制度上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这是一种胸怀、一种自信,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6 . “市场迷信”可能导致文化沙漠

  要注意防止文化发展中的两种“迷信”:一是“市场迷信”,二是“话语权迷信”。

  所谓“市场迷信”,即单纯迷信市场,容易导致文化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形式主义,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变得浮躁和浅薄,使“忽悠”成为时尚,造成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低俗化、消费化、短期化、快餐化,压抑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而形成文化沙漠。

  所谓“话语权迷信”,即以为占领了话语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和头脑,就是掌握了意识形态的阵地,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迷信观念。这种对话语权的迷信容易导致文化圈子化、精神割据、文化宗派主义、圈地运动和主流文化的边缘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德顺,《人民论坛》,2011年10月下

  7 . 官方文化不等于主流文化

  官方文化不等于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想要成为真正“引领社会思潮”的“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就必须从官方文化转化为主流文化或在全社会真正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官方文化要转化为主流文化,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获得文化领导权,也就是说,它必须是通过非暴力手段达成的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和思想、文化、舆论领域的引领力量,必须得到大众“自愿”、“积极”的赞同,而非消极无奈的服从。从文化领导权的角度看,一个执政党的文化,即所谓“官方文化”,是否具有领导权,其标志决不是它背后是否有枪杆子支持,可以强迫人民不说话,而是人民是否自觉自发地赞同它的那套价值理念和施政方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新华社,2011年9月

  关注理由:大众文化是落实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最重要的管道,不能落实在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之中的价值观必定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可能深入人心,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

  8 . 风头最劲的常常是思想泡沫

  一个世俗社会的来临,总是伴随着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人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重建人文关怀以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切的中心问题。人文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家园一直是争论的关键词。作为高擎理想主义的坚定旗手,张承志和张炜因为其激烈的反抗世俗立场几乎吸引了公众的所有视线,而那些更具思想价值和建设意义的人物却落入了被忽略的寂寞命运。而历史的经验经常提醒我们,在一场万众瞩目的文化思潮中,浮在表面的、风头最劲的,有可能是昙花一现的思想泡沫,而在波涛下面的沉静之处,倒常常可以发掘到跨越时代的精神金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文学界》,2011年第4期

  9 . 大学不能缺了“学术之魂”

  大学的各项事务必须以学术作为灵魂。我们应该有一个宏大的、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战略,这不是一般的文化产业和战略,大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大学也是,是中国魂,是一个国家的脊梁骨,大学应该是一个国家神圣的殿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世界对话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学是主角,责无旁贷。——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南风窗》,2011年第6期

  关注理由:大学不能没有大学精神,大学不能缺了“学术之魂”,大学改革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世界对话时代”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10 . 中国重回世界轴心要靠“百家争鸣”

  虽然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但是这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远非儒家一家,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就是因为这种博大和包容才使得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风范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为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之一极。中国现在要想重新回到世界轴心,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选择只能是打破禁忌,重新回到真正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教育专家信力建,《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11月28日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