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卖家加购量怎么看: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与古琴曲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8:51:22

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与古琴曲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我爱怜那滁州西涧青葱而又幽雅的春草, 高高的树丛里传来黄莺鸟的鸣唱声是那么地娇妙。 黄昏时分的雨裹挟着春潮急速地涨满了西涧。野渡口的小渡船,斜横在黄昏的雨中,西涧显得格外的静悄悄。  注释:          滁州:属安徽省。时韦应物任该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至宋时此河已淤塞。        独:最。 怜:爱。 黄鹂:又名黄莺,善啼鸣。         深树:树丛深处。        野渡:郊外的渡口,没有固定的梢公。 作者:         韦应物,公元737一约789唐朝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充唐玄宗宫庭“三卫郎”.后读书中进士。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任比部员外郎,后相继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其诗多写田风物,效法陶渊明;又受王维影响,语言简淡。部份诗篇同情人民疾苦,涉及政事。有《韦苏州集》。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由于诗人的这首诗作极为优美,并且流传广泛,使得滁州西郊这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西涧”,如今已经可以和滁州的醉翁亭象媲美历史遗迹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诗人记下了他春游西涧和傍晚时分野渡遇雨的情节。诗人触情写景,借景述意,表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有些伤怀的情感。         整首诗作,诗人用他那清新雅淡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可以独自成立的四幅画。诗作的四句画,每一句就是一桢画。把这幅画融为一体,又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不!更确切地说,是为我们放映了一部短小精悍的有声有色的风景电影。         首句“幽草涧边生”是地面之物,有涧水,有茂密的小草,小草生长旺盛。次句“黄鹂深树呜”是空中之声,有黄鹂鸟,有树丛,传来阵阵鸟儿的鸣叫声。         起首的两句,一色一声,在视听两方面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冲击,次两句是诗人的近景描绘。在近景描写中,诗人又夹带着自己的感受,“独怜幽草涧边生”,一个“怜”字将诗人的爱怜之心捧给了读者。         首句和二句是描写近景,那么第三句中的“春潮”和第四句中的“舟自横”可谓中景,而那被挟带而来的“春雨”自然是远景了。所以诗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有高有低有远有中有近有声有色这样一幅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雨中春涧图,令人目不暇接,感到美不胜收。         请大家注意的是,“怜”是统领全诗的诗眼。“爱怜”不仅仅是春草,那春天茂密的树丛,在树丛中鸣叫的黄鹂,以及三、四句中的傍晚急来的春潮,人迹罕至的野渡口以及飘横在溪流上的小舟。有人会问,著者说的明明是“独怜”,为什么说是怜爱这么多的景色呢?我想,我们应该将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当作一个整体,单单是涧边长的春草,缺少了其它景物,当然就没有什么可爱的了。“独怜”在这里有偏爱的意思。这从诗题“滁州西涧”中我们可以细细地体会到,诗作是对滁州郊野景色的偏爱。对于“独怜”的含义,历来的诗评家有各不相同的理解。         在有无寄托,寄托何意的问题上,历来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诗是讽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诗人独爱的是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这是因为幽草安于贫贱,而黄鹂居高媚唱。这样的说法很牵强。幽草在下而黄鹂在上,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幽草在明处,黄鹂在暗处(是在深树丛里鸣唱),有媚上的躲在暗处媚上的吗?显然是说不通的,既然深树鸣的黄鹂是暗指那些高高在上的小人,那么三、四句中的无人料理的渡船又指的是什么呢? 纵观整首诗,雨中的野渡河中斜横着的小舟,给我们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我们说如果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就不会流传如此的广,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诱惑力。不可能诗人前两句有褒贬,后两句却没有了。这说不过去。         在争论中,有的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究竟有没有寄托呢?我们说“诗言志”,韦应物这首著名的咏景诗当然也是有所寄托的。诗人通过比兴,在诗的前二句里,从春天繁荣景物中,寓意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而诗人这样的寄托可以从诗人的为人品行中得到结论。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里,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时政弊败而忧虑,也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韦应物曾说过目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智者忧,却愧力不济。《滁州西涧》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古琴曲《野渡无人舟自横》欣赏
         http://flash.guqu.net/guquplayer2.asp?UrlID=1&MusicID=15333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受文人喜爱的乐器之一,中国传统文人所喜爱的四艺中“琴棋书画” 更以琴为第一,可知琴在文人意识中的重要位置。据此似乎也可以说一位出色的琴家,也必将是一位精熟文学诗词与乐律弦乐的传统文人。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先生,似乎可以算是这样的人物吧!         最近得到一本书,名为《唐人诗意》,此书副标题为“琴与箫即兴作品演奏集”,此书为仿古籍排版印刷自印本。李祥霆先生以十句唐人诗词为题,以古琴或箫作即兴演奏而录制成一张CD。这十句唐诗依次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窗含西岭千秋雪”、“卧看云起”、“星垂平野阔”、“长河落日圆”、“天地一沙鸥”、“野渡无人”、“月是故乡明”、“独钓寒江雪”、“孤帆远影碧空尽”。这本书就是对于这次CD录制的介绍,书中还收录李祥霆先生的书画作品多幅,也摘录了英法两国专著以及音乐刊物对于李祥霆先生琴曲艺术的高度评价文字,还有李祥霆先生的个人简历以及他所撰写的论文《古琴即兴演奏艺术》一篇,有李劲风撰写《后记》一篇。         李祥霆先生为满族人,自幼喜爱音乐、文学以及绘画,中学时学习洞箫并对古琴产生兴趣。一九五七年,十七岁的李祥霆先生赴京拜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为师,同时师从溥雪斋先生、潘素先生学习绘画。一九五八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先生学琴。李祥霆先生一九八九年赴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教授古琴和洞箫。他的长篇论文《古琴即兴演奏艺术》初稿即写于这一时期,本书中所收为二〇〇一年修订稿。          李祥霆先生为古琴即兴演奏的研究者,也是古琴即兴演奏的身体力行者。这本《唐人诗意》亦即“唐人诗意”古琴CD就是本书后记作者李劲风出题,由李祥霆先生即兴演奏而录制的 CD。李劲风在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八日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即兴演奏艺术是自发性与偶然性的演奏艺术,是音乐家根据即时的、创造性的随想进行的演奏,既没有事先写成或印成的乐谱,也不依靠草稿或凭借记忆的帮助。即兴演奏艺术是演奏家的艺术,又是作曲家的艺术。音乐家将演奏与创作同时完成,不能再有任何的润湿或修改,籍此使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得以最为自由的表达,灵感与技巧得以最为直接的展现。这是音乐智慧的至臻至美境界,也正是许多音乐家所追求的至高理想。一九八四年,李祥霆先生在香港中国音乐节上首次公开论述并示范古琴的即兴演奏艺术,此后,虽然李祥霆先生经常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上以古琴或箫做命题或无标题的即兴演奏,也曾在陆续出版的唱片中收录过古琴的即兴演奏作品,但迄今为止,尚未举办过全部即兴演奏的个人音乐会,也未出版过全部即兴演奏作品集。姗姗来迟的这部琴与箫即兴演奏作品集,既是李祥霆先生首部即兴演奏作品集,也是世界首部中国器乐即兴演奏作品集。十月三日,我们议定由唐代著名诗作中撷取佳句十则,用做标题引发。“卧看云起时”中的“时”及“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因已涉入心境的变化而删去。录音于十月十日、十一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四个秋夜,用八个小时完成。之前未作任何准备,甚至琴或箫的曲目都未作划分。我将标题抄在纸条上,随意拈取报出,李祥霆先生稍稍静默入境,即开始演奏。心物两忘,弦指相合,唯意所拟,叹为观止。十月十日、十一日录完八首琴曲,其中《长河落日圆》、《窗含西岭千秋雪》、《春风又绿江南岸》、《孤帆远影碧空尽》均仅演奏一次而成。十月十二日,又以《长河落日圆》和《卧看云起》两首录音用箫作二度即兴。二十二日录完余下两支箫曲。《琴赋》有赞“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信哉斯言。琴的声音拾取一直被录音界视为大难,因其音量细微,音色特殊,往往顾此失彼。以往录音因条件所限,声场位置未及细致考量,更因审美取向各异,或夸大低音,或加重混响,入耳一片混沌,常为琴之神韵难传而遗憾惋惜。尤其中国制作者,常是当局者迷,反不如国外某些录音结果再现准确。此次录音径取自然,戒伪求真,可谓兼有所得。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flash.guqu.net/1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