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型男个性:梵文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桥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21:54:05

绝学大寻踪之一

走进梵文

 

梵文文学以其繁富瑰丽的色彩吸引着全世界各领域的学者,包括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艺术家等各领域的文化精英。可以说,梵文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桥梁,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梵文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桥梁——访印度浦那大学教授萨罗拉·比哈特(Saroja Bhate)

 

 

萨罗拉·比哈特(Saroja Bhate)是印度浦那大学梵巴利文专业资深教授,担任浦那大学班达卡东方研究所主任。近日,经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高兴(Binod Singh)引荐,本报记者采访了比哈特教授。

 

印度有各种类型的梵文传统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当今印度人接受梵文教育的情况,以及印度主要的梵文研究中心。

比哈特:在印度,梵文研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一种是“现代的”。一方面,一些保留下来的传统学校(在印度称为Pathshalas)和印度政府设立的部分梵文大学,以传统的方法传授梵文。另一方面,梵文以现代的方式、作为第二语言在大学里传授,这是从英国殖民时期开始的,已经持续150多年了。

印度人在六七岁时就开始接触梵文这种文化遗产。在印度,许多大城市都有一种叫做梵文学校(Sanskrit Vidyapith)的机构,青少年可以在这里接受梵文听说训练。这类梵文学校在印度北部邦(Uttar Pradesh)东部和比哈尔邦(Bihar)尤其普及。在大学层面,印度各历史悠久的大学,诸如巴特那大学(Patna University)、摩羯陀大学(Magadh University)等都有独立的梵文研究院系,其中浦那大学班达卡东方研究所(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Pune)、瓦拉纳西的伽师梵文大学(Sanskrit Vidyapeeth Kashi,Varansi)、印度教大学(Banras Hindu University,Varansi)等尤为出名,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由于种种原因,有段时间印度官方并不是很积极地促进梵文的研究。自从前总理瓦杰帕伊执政以来,印度又开始逐渐重视梵文的研究,在尼赫鲁大学设立了新的研究中心,梵文研究在印度逐渐日益复兴。

 

梵文作为桥梁连接东方和西方

 

记者:为什么梵文在世界上有那么大的魅力,她有哪些宝贵的遗产?

比哈特:梵文不仅是一种古典语言,而且代表着一种深厚的创立于东方的文化,她曾经在南亚和东南亚次大陆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其传播历史达两千年以上。如果算上其发展史和孕育期的史前史,梵文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梵文是印度传统的鲜活体现。

在很早(大约公元纪年后不久)以前,梵文就吸引了东方世界的民族。到16世纪晚期,西方世界也被其魅力所吸引。梵文奉献给全世界丰厚的文化遗产,包括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宗教、神秘主义和哲学的丰富文献,最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这样的鸿篇巨著,《沙恭达罗》这样的大师级的诗剧,《五卷书》(Pancatantra)这样的道德寓言故事大全,波你尼(Pānini)、阿耶波多(Aryabhatt)、哈什卡拉(Bhaskara)、瓦拉哈米希拉(Varahamihira)等知识巨人的论著,《政事论》(Arthashastra)和《舞论》(Natyashastra)等具有鲜明特点的科学论著,以及诗歌、数学、戏剧、逻辑和哲学等一大批丰富的遗产。

梵文文学以其繁富瑰丽的色彩吸引着全世界各领域的学者,包括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艺术家等各领域的文化精英。可以说,梵文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桥梁,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梵文是印度古代

各人群之间的交际语

 

记者:梵文在印度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比哈特:梵文的起源很早,大约开始于印度文明的黎明时期。根据目前各方较为接受的研究成果,梵文是上古时期雅利安民族创造的祭祀祈祷语言和诗歌,这些民族来自中亚或者东欧的某些区域,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之初进入印度次大陆。随着雅利安部落在印度次大陆各地定居下来,梵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祭司阶层的语言。因此,在早期,梵文多多少少可以说是一种宗教礼仪使用的语言,或者说是一种“神圣语言”。

不过,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梵文并不仅是一种所谓上层祭司或者学者使用的语言,也是当时那些所谓的没有受过教育的社会底层和妇女使用的口头语言,从撰写于公元前四五世纪的《波你尼语法》等梵文著作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梵文发展的初期,她的“姐妹”——巴利文,作为一种普通人使用的口语也发展起来,并且不断演变成为全国各个地区的各种方言,因而梵文的使用被限定在某些阶级,结果她逐渐丧失了作为一种口头语言的地位。

尽管如此,梵文却一直延续保存下来,自公元纪年以来就作为各地区和各阶层使用各种不同方言的人之间的一种交流语言。梵文取得这种位置的原因,首先,梵文已经成为撰写文献、表达思想的语言,她不但被祭司、哲人所使用,也为科学家、诗剧作家等各个知识阶层所采用。其次,梵文不但音节圆润宏亮,富于音乐性,而且具有非常卓越的语言特性,比如她建立在非常精确完美的语言结构之上,又极具语言灵活性;又如她能够派生出极为丰富乃至无限大的词汇量。自从梵文被知识精英选用,成为印度人记录知识、情感和诗意的载体,梵文就成为印度各地区操持各种方言的人群共同使用的交际语。

虽然乔达摩(佛陀)鼓励他的跟随者们使用各种大众俗语来传播佛教教义,但是随着发展,后来的佛教徒们仍然转向使用梵文作为表达的语言,因为他们只有使用梵文才能够与各个地区的不同人群进行交流和讨论。当然,作为他们当时主要对手的印度教教徒也是如此。此后,佛教创造发展出极为丰富的佛教宗教文献。事实上,正是这些文献使得梵文走出印度本土,并被传播到中国等邻国。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一批中印高僧在中国将大量梵文原典翻译为中文。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情况是,在东南亚诸国发现有大量梵文碑铭石刻。根据波洛克博士(Dr. Sheldon Pollock)的研究,从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的犍陀罗的布路沙布逻(Purushapur),一直到安南(今越南)的宝瞳龙(Panduranga),再到中爪哇的普兰巴南(Prambanan),梵文可以说是古代的当地统治精英表达他们神圣权力的最重要的语言。其中,在柬埔寨发现的梵文碑铭是最多的。这些碑铭记录了皇室事功等行为,由碑铭记录的大德名号或者感谢词中可以看出,皇室在很多场合邀请了不少印度祭司来主持。可以看出,印度教、佛教在梵文由内向外的传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法海寺梵钟梵文局部,下边助缘信众有王振等著名大太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