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宫理惠没有给哪个:岙里弄年糕:小村百年捣捶响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2:10:55

岙里弄年糕:
小村百年捣捶响

  记者 陈醉 报道组 陈光曙 丁华

  走进象山贤庠镇岙里弄村,年糕已经新鲜出炉。村民周如才一双粗糙的手递过来一块洁白细腻冒着热气的年糕,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父亲抱着年幼娇嫩的女儿,那么小心翼翼。

  “我们村民都相信,年糕是有着特别寓意的。”周如才说,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做年糕的历史,在里弄村已经有上百年了。乡下还没有通电的年代,年糕不像现在是用机器加工出来的,而是主要靠手工捣制,所以,乡亲们也称这种手工活为“捣年糕”。

  “以前,我们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大头捶和石缸。米粉细细地揉成粉团状,大头捶往粉团的中央重重地落下去,传来‘卜卜’的声响,说明捣个正着,听着沉闷却踏实。”周如才幼年的回忆里,满是这结实的响声和声响里飘散的年糕香气。

  后来,岙里弄村村民研制出了半自动化的成套工具,村民分工合作,“捣年糕”成了整个村的“集体劳动”。这项劳作,已经坚持了40多年。

  每年冬天做年糕的时候,便是小村的盛会。村里的机器搬进了大会堂,家家户户的壮劳力都回村来,每户出一个劳力,一起捣年糕。“我们分成两班或三班,每天轮流工作,这样大概要捣上40来天呢!”周如才说。

  一台老机器,一群老乡邻,小小的作坊里大家都在忙碌。

  “捣户”送来了湿米,过秤后马上磨成粗粉,然后就是搓粉,接着上饭蒸。不一会,饭蒸上便有袅袅的白雾蒸腾,飘出浓浓的米香。有人双手抱起饭蒸,将热腾腾的糕花倒入捣年糕的机器漏斗里。两位大寒天脱得只剩单衫的男人抡开木捣槌,有节奏地捣斗里的糕花,狭长白胖的年糕就从特制的模子里捣了出来。在模子口,有一人手起刀落,一块块等长的年糕落入了码晒人的手,整齐地放至竹制晒板上。再有两个人帮忙抬进晒场,由着捣户翻晒晾干装糕入筐入袋。

  这时,各村各岙相识的不相识的,热热闹闹分食一块块年糕,咬一口,香糯满口,热气腾腾……

  “我买500斤。”年糕作坊门口,早就停着辆小货车,苦等着年糕“下线”。今年年糕的售价是每斤3.5元,比外面的年糕每斤要贵五毛钱左右,但车主还是钟情这儿的年糕。“韧性好,口感爽滑,煮的时间长也不糊……”他一口气说了3样岙里弄年糕的好处。

  “我们的年糕还被村里人带到上海、北京呢。”说起岙里弄的年糕,周如才一脸的骄傲。这年糕里,是乡语、乡音和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