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草之逝1星:理解“规范”的内涵,努力做“规范”的践行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4:53:36

理解“规范”的内涵,努力做“规范”的践行者

(2010-09-03 17:46:39)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师修养

理解“规范”的内涵,努力做“规范”的践行者

——试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培训材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道德要求则更为严格。对此国家教育部于2008年对原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重新修订,使之更具时代的气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爱国守法;(二)敬业奉献;(三)热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

 通过这个新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使我们看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这不仅使我想到了几位教育名家关于教师这个行当的描述与定位:

 吕型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勒家彦——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概。

 沃德——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徐世贵——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解决好三种力的问题。即动力、能力和精力。缺乏动力不愿干,缺乏能力不会干,缺乏精力不能干。三者之中,首要的是动力问题。做任何工作没有动力,其他无从谈起。动力是理想、事业心,是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无德不为师,无爱不成师,无术难成师。要成名师,必先做真人;要成名师,必先爱生;要成名师,必先教学有术,教学有方。

 通过上述四位教育名家的论述使我们深深地意识到: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的师风、师德、师表、师魂,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德、才、识、能,尤其是事业心、责任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

 一、何谓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主要指风尚、习俗、传统等。所谓“道”,本意是指人行走的道路,也引申为事物存在、运行、生灭所遵循的法则。人们借“道”的形象,引申出人应当遵循的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和规范。“德”即得,所谓“德者,得也”。“道”主要指外在的规范、规则、守则要求,“德”偏重于人的主观意识,如精神感悟、思想觉悟等。

 自人类出现各种职业以后,道德即渗透到职业行为中,形成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劳动对象是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更为全社会所关注。例如公务员、教师、医师、警察、军人等。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教师职业,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一种职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为重大的职业。由于中小学教师劳动对象是未成年人,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要求高于其他任何职业。(其他职业是外在的,教师的职业涉及到人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有何本质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言传身教。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无痕)。教师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其言谈举止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特别是对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的人,自己首先就是什么样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的那样:“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就决定了教师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高尚的品格育人;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更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去“传授”品格,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一代。正是基于这一特点,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任何行业都高。纵观人类道德史,师德总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准上。

 二、新教师职业道德修订的背景及核心

 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特别是文革期间,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师德精华被当作封建糟粕彻底否定,外国的一些优秀的师德内容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被批判了,取而代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空洞的政治口号,不着边际,难以操作,常人难以企及的过高标准等一些模糊要求,对师德建设带来了重大的破坏。这种负面的影响一直影响至今。

 改革开放后,师德建设才开始逐渐走向规范。1984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试行)》。这是全国第一部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根据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教师队伍素质和要求的变化,1991年,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

 除上述规范外,在上世纪90年代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一系列教师队伍管理的法律法规中都对师德提出了新的要求。

 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在内的道德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补充具有时代特点的内容。十多年过去了,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师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2008年又重新进行了修订,由原来的八条缩为六条。虽然条款减少了,但更具操作性、针对性。

 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更精练的内容、更细致的规定,再一次彰显了“爱”的主题,把“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起了一个崭新的标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本次修改是继1997年以后首次对规范进行修改,与旧版本相比,新规范尽管在条款上有所减少,但内容上却有所增加,新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终身学习”等内容。新规范真正做到了从当今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爱”在新规范中的核心地位得以更加明确地凸显。可以说,“爱”是新规范的灵魂。言简意赅的六条规定,无一条不呼唤着“爱”;几百字的篇幅容量,无一字不强调着“爱”。强调“爱”,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我们教书育人的行业、这一神圣的灵魂塑造工程,沉浸在爱的包围之中。毕竟,教育这一阳光的事业,就需要广大教师将爱的阳光洒向教育的每一个角落,用每一个教育个体,良好的师德风貌,去汇成教育事业宽广博爱的浩瀚海洋。对学生的爱也有尺度标准,尺度不同效果就不同。正如张卓玉所说:“没有爱心,不能做教师;仅有一般爱心,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师;具有浓烈爱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新规范中的“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国家的爱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和对自己的爱。其中,爱国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是对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核心爱自己是教师事业得以发展的根本。

 1、爱国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之责,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所在,饱含对祖国的爱,才能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熏陶与引导,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才能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对学生进行榜样引导,树立“身正为师,行正为范”;才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知遵护法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养成。

 2、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方能乐于奉献,甘为红烛、人梯,用一颗征程的心去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这一神圣的职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方能耐得住寂寞,经受住社会诸多的诱惑,始终保持一颗朴实之心,踏踏实实地从事工作,为教育事业、为学生、为国家、为社会,默默工作,奉献付出;方能真正达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境界。试想,一个不爱自己事业的人,要想使其干好本职工作是一种奢侈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起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讲究修养,以身作则。修养低下的人当不了教师。古人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要使学生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作为教师就必须先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要帮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教师就得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教师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学生则就显得苍白无力。而教师的自我修养,最基本的也最容易给学生深刻影响的是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道德行为修养。因为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像天天看到的一把尺子、一竿标杆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说话的时候,才执行儿童教育工作。在你的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所以,一个教师无论教什么课程,他的行为如果是不正当的,那么,给予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更何况,模仿是人的本能倾向,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到的。有人曾经说,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这话不无道理。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首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是学生如何学会做人的楷模。他的言谈举止必须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和楷模。有句名言说得好:“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经师与人师是统一的。

 其次,教师必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召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悦人耳目、牵人情思,又扣人心弦、激励奋发。可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宝贵的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资源。正如乌申基斯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的作用。”又说:“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办量。”当教师具有了这种强大的人格魅力以后,就会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心理定势效应。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向师性”。

 第三、要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这里所说的“合格”不单是学历上的合格,更主要的是指思想上的“合格”。也就说,作为人民教师的必须有一种对事业的高度负责和执著的奉献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作支柱,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代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大而言之,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的一种深沉的使命感;小而言之,是基于对学校、对学生,包括对自己的高度负责。这种高度负责、乐业、敬业的态度,固然需要有对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支撑,也要有外在的规范做保障,但更主要的还得靠教师能够在自己的艰苦工作中深切地体验到干这份事业的乐趣。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他的灵魂方能得以升华,他的人生价值方能得以实现。惟如此也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3、爱学生。教育应该是一个播撒爱的事业,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教师爱学生就要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有位教育家曾说,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家夏丏尊曾有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是个池,学生是鱼,而师爱则是水。若无师爱,那么,无水之池,无水之鱼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爱学生,是一种泛爱,要爱所有的学生,不要把爱只撒给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又规规矩矩的学生。特别是更要宽容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而又容易犯错误的学生。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列宁曾说:“青少年犯错误,是连上帝都能原谅的。”“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抬起头来做人。”(苏霍姆林斯基语)正如绿色教育创造者陈立红老师指出:“哪怕天下人都看不起我的学生,我也要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在新规范中,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在学生处于危难之时,要勇敢地挺身而出,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保护学生的各项权益。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谭千秋、张米亚、瞿万荣、张辉兵等,他们在灰尘中铸就师魂,在废墟中树立丰碑。为了挽救学生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4、爱自己,不断激励自己上进、向前,不断为自己制定前进的目标,才能永不满足于对知识的渴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在教育、人生的舞台上书写自己辉煌的一页。

 爱自己,其核心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因为:

 知识经济给教师带来了新挑战。一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与数量大大增加,不学习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二是现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是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三是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完成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如果不学习,老守田园、墨守陈规,势必导致教学上的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

 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教学研究)二是,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与自己业务能力提高有关的书籍。

 首先,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教师永久性的工作。教师虽不是科学家或是科研人员,但必须有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思考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仅仅满足于制定计划,落实计划,而没有形成研究的氛围,那么,这所学校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仅仅满足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内外辅导这些常规性的工作,而“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这个教师也是没有前途的。对此,特级教师徐世贵先生进一步指出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所以,“如果教师能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工作转化为其乐无穷的研究工作,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这是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必须做学者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其次,就是利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专家型的教师,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得东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陶行知先生也说:“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这里精辟地说明了教师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实践也表明,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新自己,开阔视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拘一家,博采众长,有所发明创造。优秀教师之所以能获得教学上的成功,都是与他们对业务努力钻研、精益求精分布开的。当教师具备了丰富而有广博的知识以后,才会有居高临下、厚积薄发的教学情境。否则信息闭塞、知识贫瘠、孤陋寡闻,想要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则是奢侈的要求。我想,提高教师修养的最好办法,不是去考函授,不是去搞文凭,不是单纯地去开几次的研讨会,而是利用业余时间面壁读书。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一种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责任,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途径。读书学习应该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习得精彩,生活才会精彩;只有学习的成功,生活才会成功。

 以上四爱,既可作为新规范内容的解读,又可作为教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国家、对个人有责任心的动力源泉。毕竟,“责任源于热爱”。这四种爱,彼此相通、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爱的网络。这个网络彰显的是广大人民教师的奉献之心、公平之心、上进之心和博爱之心。

 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迹。我们只有把道德规范的要求变为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真心付出,方能对得起国家民族的重托,对得起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对得起“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职业,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高尚的称呼。相信在新的规范的指导规范下,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我们的教育也将更加人性化,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