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八颗牙齿的微笑图片:瓷窑结构——中国古代科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2:08:45
瓷窑烧造制瓷工艺瓷窑烧造釉色成因窑变开片刻划印花青花彩绘

瓷器烧造是制瓷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烧造过程又是在各种瓷窑中完成的。因此,中国古代瓷窑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总体水平。
最早的瓷窑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由早期竖穴式陶窑发展而来。这种窑平面呈圆形,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呈一线排开,因外表状如馒头而称为“馒头窑”。馒头窑窑室较小,各部分受热相对均匀,但因窑壁较厚,不利于快速冷却。此外,由于馒头窑面积较小,一次烧制的瓷器数量也较少。

馒头窑结构示意图   龙窑结构示意图
大约战国时期,南方出现了一种新的瓷窑,称为龙窑。龙窑依山而建,为长条状的斜坡形建筑。龙窑朝下一端为窑门和火膛,顶端开口,设小烟囱或干脆不设烟囱。龙窑通常都有数十米长,窑身即相当于一根长长的烟囱,因此抽力很大,窑内升温和降温都很快。同时,窑体空间大,装烧量很大。但是也正因为窑体过长,窑内温差也较大。于是,宋代时,人们将馒头窑和龙窑结合在一起,将龙窑窑体分割成一个个依次相通的馒头窑,称为阶级窑。阶级窑中,对每一窑室而言,具有馒头窑的优点;对整个窑身而言,又有龙窑的优势。

阶级窑结构示意图 阶级窑远景 阶级窑近景

镇窑结构示意图 镇窑窑门 镇窑烧窑
明末清初,瓷都景德镇出现了一种新的窑型,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镇窑是在阶级窑基础上改进形成的。镇窑形似鸡蛋,前高后低,前宽后窄。窑顶在窑头处呈弧形,往后逐渐下降。窑底则由窑头往后逐渐向上倾斜。窑尾设烟囱。镇窑结构合理,窑温较高,密封性好。镇窑空间也较大,通常一次可烧造10吨左右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结构最先进的瓷窑。

装瓷入匣 北宋  汝窑青瓷盘 北宋  汝窑青瓷盘盘底
瓷器生坯烧造时,为防止碰撞粘连,会将瓷器放于一只只匣钵之内,再将匣钵堆叠起来,以充分利用空间。早期瓷器通常底部不施釉,这是因为瓷器底部与匣钵接触,施釉后就会粘连。宋代时,为了美观,一些瓷器需要周身施釉,称为满釉。这时,为尽可能减少粘连,就用数枚芝麻大小的支钉加以支撑。瓷器烧成后,底部就只留有几个极小的无釉小点。古人的机巧真是令人叹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