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大师2017插件下载:没有国有企业就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02-10 07:07:56)转载▼标签: 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物质技术基础 分类: 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8:13:01

没有国有企业就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02-10 07:07:56) 转载▼标签:

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

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

物质技术基础

分类: 转贴

没有国有企业就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宗寒】

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占主导、支柱、基础和控制地位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国民经济中占主导、支柱、基础和控制地位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决定、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发展,决定、制约和引导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要的是,它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主导、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任何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谁手中,为什么人服务,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性质及其是否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发展。旧中国的生产资料1/3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2/3掌握在官僚资本手中,农村耕地70%以上掌握在不到5%的地主手中,全国占90%以上的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为占不到5%的少数剥削者所占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得全国人民透不过气来、抬不起头来,暗无天日,生产关系完全违背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旧中国落后衰败的根本原因。推翻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变生产资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由剥削者当家作主变为由劳动者当家作主;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才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改变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改变整个社会的性质。
    马克思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必须“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为,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即归社会主义国家所代表的全国人民和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占有”。这是使“生产资料摆脱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结束创造和使用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而遭受剥削,而不创造却使用生产资料的剥削者却凭借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剥削别人的唯一途径,是结束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彻底分离,使生产资料由劳动者的对立物转化为劳动者为自己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务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国家是真正的“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产生、建立和发展,是全国人民和全国劳动者把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自己手中,取代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和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必须否定和取代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掌握自己命运而不再任人摆布、剥削和宰割的主人;才能根据自己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来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改变社会产品和消费者的分配方式,改变剩余产品和积累的所有权、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正确进行资源配置,决定投资规模、方向、重点和比例,决定社会生产力是否能按照社会生产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健康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调动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共同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设自己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仅是把政权和上层建设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使政权和整个上层建筑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还必须确保把主要生产资料和经济命脉掌握在由国家代表的人民手中。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国家不掌握生产资料和经济命脉,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执政兴国就失去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就会成为空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会成为空话。
    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搞单一的公有制,但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居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资料的性质,决定人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和社会的性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地位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表明我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巩固和发展。失去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就失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失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有名无实了。
    国有经济也是社会主义上层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上层建设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济基础是联系在一起的。上层建设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有什么所有制和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小私有制只能产生小私有、小生产观念及极其狭隘的小生产者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所有制产生唯利是图的观念和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才能产生大公无私、分工合作、高度组织纪律性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情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民民主专政上层建筑。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兴旺发达的和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产关系的基础,也为它们的丰富提高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国有经济生产关系先进,产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上层建筑不断发展,激励人们的斗志,提高人们的思想,丰富人们的知识和智力,抵制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破坏和侵蚀,抵制和防止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破坏,维护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二、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的统一。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不仅标志着在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主体地位,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构成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事实上它也的确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力基础。我国国有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技术比较先进,管理比较严格科学;它占领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领军者。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生产力和实力,它才能对国民经济起控制和引导作用,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批拥有巨大实力、巨大创造力和先进生产力的经济实体来带动、引领和做基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发展不起来的。我国国有经济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地位,给它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它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当然,这不是说可以忽视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大总是由小转化而来的,而且大小是相对的,小企业往往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由小变大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国有经济的优势其他类型的企业无法取代。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从一无所有、“一穷二白”,从“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踏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下,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实现的。“一五”时期,156项个重大工业项目上马,随即又安排了694个工业项目,220个运输邮电项目,156个文教卫生项目,118个城市公用项目,都是国有企业。一个项目上马,一个国有企业建立发展,就出现一种新型技术和产品;一批项目上马,一批国有企业建立发展,就使社会物质技术基础发生变化,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二五”到“四五”期间,国有经济新施工项目9470个,新增固定资产3635亿元,使经济技术大为改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马钢、攀钢,都是这时上马的。成昆、包兰、兰青、川黔、贵昆、湘桂铁路,南京大江大桥、新丰江水电站、淠史杭灌区工程建起来了,“两弹一星”上了天,第一颗返回式卫生发射成功定时回收,还研制成功第一艘鱼雷接潜艇,依靠的都是国有企业。
    1978年以来通过改革开放和技术改造,新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工程,国有企业大企业增多,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巩固壮大,国有经济的比重虽然降低,但掌握经济命脉,承担着保障国有经济最重要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供应的重大任务。国家建设所有重大项目是它完成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多数关键产品是它提供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高科技工程是它进行的。国有经济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上千种,高水平成套设备和重大创新课题上百种,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新型劳动手段、装备和原材料,武装国民经济多部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国有经济是我国所有经济中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研发能力最雄厚的经济,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基地、核心和主导力量。“十五”以来,我国载人飞船升空、动车机组研制建设、高寒地区青藏铁路的建设,计算机芯片设计技术、“银河麒麟”计算机服务器操作系统基础软件以及中高端数控中心质量的突破,都是国有经济或以国有经济为中心组织力量完成的。一些重大工程设施技术要求高,投资大,没有实力是不能完成的。象投资1800多亿元的长江三峡工程,投资300多亿元的南水北调工程,投资1400多亿元的西气东送工程,以及大飞机工程,长途光缆工程等,如果不是国有经济发挥骨干支柱作用,谁也不能完成。
    国有经济在物质技术基础上和生产关系上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探制力上。国有经济控制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导向能力。即能够控制和引导整个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发展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和权利,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国有经济发挥支柱主导作用,具有控制和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能力,才能引导国民经济按照广大人民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发展,一旦偏离,才有能力进行调整纠正。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另一个表现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控调节能力,保障和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要依靠多种手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国有经济是一个主要经济力量,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包括涉及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投资、重要基本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措施,国民经济基本供求关系和比例的协调平衡,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市场安全和政治安全的保障和防范,国家财政收支的增长和基本平衡,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国有经济的调节作用;越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领域和环节,国有经济的这种调节作用越重要。国有经济如果没有控制力,不具备宏观调节的能力,国家的宏观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将处于缺少灵魂主干、混乱无序的状态,重大发展战略无法实施,一遇到事没有力量进行调节和救治,国民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是不可能的,快速全面进步更做不到。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在它的实力和支配能力上。生产资料的分配是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地位的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及其运行情况,与社会总财富的增长趋势、质量及其调控控制国民经济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国有经济才能有控制力,才有可能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不控制经济命脉,不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缺乏调控控制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没有足够的实力,就谈不到控制力,主导支柱作用也就将名存实亡。
    正因为国有经济具有这样的实力和控制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欣欣向荣地发展。削弱国有经济,降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削弱和降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是不可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三、国有经济“效率低下”吗?
    有人说,“国有经济效率低下”。这是违背事实的。
    国有企业效率有两种形式:一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即国有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二是国有企业延伸效率,即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和支柱在全社会所起作用的宏观投入产出比。从建国以来60多年的实践看,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国有经济的效率都是很高的,一点都不低。请看下表:

                       国有企业效率I(一)(1953~1977)

              “一五”  “二五”                   “三五”   “四五”
          (1953~1957)(1958~1962)(1963~1965)(1966~1970)(1971~1975)
一、绝对数(亿元)    
    1、投入        831      1447        945      2459       4367
       固定资本    88        262        216      449        718
       流动资金    343      1185        729      2010       3649
    2、产出
      工业总产值  1778      4439       2490     6333       10079
      销售收入    1293      4090       2790     6415       1818
      利润和税金   349      1206       738      1691       2412
二、效率(投入:产出)
    投入/工业总产值 1:4.0    1:2.0      1:2.6   1:2.6      1:2.3
    投入/销售收入   1:2.9    1:2.8      1:2.8   1:2.6      1:2.5
    投入/实现利税   79        83         78       69         55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计算。其中固定资产投入按当年固定资产净值的1/10计算,工业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值计算。

      国有企业效率I(二)(不同所有经济效率比较,1998~2006)

年份  工业增加值率(%) 总资产贡献率(%)  劳动生产率(元)
      国有  私有   三资   国有   三资      国有  私有   三资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1998  32.94  24.44  24.20  6.51    6.76       29559        52322
1999  34.10  24.84  25.59  6.77    7.90       35714        61260
2000  33.97  25.24  25.96  8.43    9.76       45998        71403
2001  34.55  24.81  26.19  8.17    9.83       54772        75913
2002  35.27  25.09  26.41  8.74    10.46      65749        81313
2003  35.27  25.63  26.15  10.09  11.46       87095        92158
2004  33.05  25.59  12.13  11.94  
2005  32.44  26.91  25.63  11.87  10.55       11765  5479  86837
2006  33.72  27.86  25.14  11.32  10.97       14495  7597  10774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7年卷

    按百元投入产出的工业总产值计算,国有企业“一五”期间的效率为1:4(1为总投入,4为工业总产值。均按可比价格计算),“二五”期间为1:2,“三五”期间为1:2.6,“四五”期间为1:2.3,1998~2009年间为1:3.3~3.5,都远高于非公有制企业(1:2左右),也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1:1.5~2左右)。我国第二产业生产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品从1949年的140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4231亿元,30年中增长了29.8倍,90%以上都是国有企业生产的;从1978年的4231亿元再增长到2010年的146183亿元,增长了21.9倍,直至2000年国有企业提供的工业品还占整个工业的47.3%。而国有第二产业投资除前几个五年计划是由国家投的外,1978年以后主要是由企业自筹或用贷款投的,贷款要由企业还。而过去国家对国有企业投资相当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自己创造的,因为国有企业的产值利税率高达20~32%。国有企业上交的利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也是这样的情况。
    除物质产品外,国有企业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重大科研成果,它每年至少为国家创造上千项重大科研成果。它为全社会培养了上亿技术工人,几千万工程技术人员,几百万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领导人员。这是我国的关键生产力,至今仍在各条战线上起着骨干支柱作用。1978年后进入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许多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和领导人员,也都是由国有企业培养的。国有企业的先进管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企业之间诚信合作的关系和精神文明,表现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巨大优越性,更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对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了旗帜作用。国有企业工人阶级的艰苦奋斗精神、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苦干加巧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斗志。孟泰、王进喜、郝建秀等老英雄们,大庆油田、鞍钢、攀钢等国有企业的艰苦创业精神,奉献精神,不怕困难、不断攀登的精神,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使广大劳动者一代又一代的沿着他们的步伐前进。精神变物质,物质不能代替精神。这也是“效率”。这方面的“效率”是无法以数字表示的。
    国有经济的延伸效率表现为通过掌握经济命脉,引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实施重大发展战略;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关键产品,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建设重大工程和高科技项目,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改善产业布局,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为社会培育和输运人才,支持社会智力发展,等等。国有经济在这些方面的效率也相当高。请看下表:

                           国有经济效率II(一)

                    “一五” “二五” 1963~1965 “三五” “四五”
一、绝对数(亿元)    
    1、国有企业总投入 831   1447       945       2459    4367
    2、产业
       工农业总产值   4860  8368       5034      12078   23132
       国民收入       4035  5480       3550       8031   11404
二、效率
    投入/工农业总产值1:5.8  1:5.7     1:4.9     1:4.9  1:5.2     
    投入/国民收入     1:4.8  1:3.7     1:3.2     1:3.2  1:2.6    

                       国有经济效率II(二)(1989~2005)

                             1989     1997     2004   2005
(一)绝对数(亿元)       
    1、投入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     2808     13091   25027   2966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410     24941   70447   88773
    2、产出
       国内生产总值         16992    78973   159873  183084
(二)效率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产值 1:6.05  1:6.03  1:6.39  1:6.17
      全社会固资投投/产值   1:3.85  1:3.16  1:2.26  1:2.06
(三)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中    国              9.2①     9.7②    9.8③    9.8④  
     发达国家              2.8⑤     3.6⑥    2.9      2.3
     世界平均              2.9       4.8      5.3      4.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第27页,《国际统计年鉴》(2008),第54页。①~④为1979~2005,1990~2005,1998~2005年平均数。⑤为1990数。⑥为2000数。

              国有经济效率II(三)(国际比较  1950~1977)

                    年平均增长%    
             工业    农业   粮食生产*
    中       13.5     3.9     1.13     
    美      4.5      1.8     1.05     
    苏       9.5      3.6     1.15     
    日       12.0     2.5      -0.1     
    英      2.5      2.0     1.71     
    法      5.1      2.3      0.5        
    西德     6.8             0.4     
    EP度    6.0       2.8      1.5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为粮食产量增长倍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固定资产投资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有经济产出率要比全社会产出率高50~70%,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要比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高50~300%。国有经济不仅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私有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是“双重拖累”,而是“双重促进”。
    国有经济效率之所以高,主要是由于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基础,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掌握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控制经济命脉;能够从全局出发,实施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调控国民经济结构和运行;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建设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关键工程,攻克关键科学技术,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支持、促进的支柱基础性作用。这些方面的效率是宏观的,全面的,根本性的,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多年延伸受益。这种效率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是具有主导支柱作用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优越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和特点。国有经济具有支柱主导地位,发挥支柱主导作用,才有这样的表现和特点;主导支柱地位和作用削弱,这样的表现和特点就会被削弱;主导支柱地位和作用消失,效率就会消失,以至走向反面,变成负效率。
    当然,国有经济在发展中也有些失误,如建设“小三线”、搞“山散洞”,就有很大盲目性,造成严重损失。有的项目仓促上马,效果不好。管理体制也有弊病。但看问题应从全局看,辩证地看。从全局看,从总体上观察,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改变了我国社会面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主导支柱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关键产品和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最重要的需要。贡献巨大,其贡献和作用任何经济成份都不可取代。我国的工业基础,科技进步基础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是国有经济打下的。没有国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我们至今仍在享用这一伟大历史成果。这是中国人民60多年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国有经济上亿劳动者辛勤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我们要珍视这些劳动成果,正确总结分析这些劳动成果,并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劳动成果,使之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在一个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的国家进行那么宏伟的建设,缺乏经验,还受到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贸易封锁、彻专家、收走图纸,有一些错误和失误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低效率转化为高效率。跌倒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总结教训再发展,使国有经济力量和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一天天发展壮大。
    有人说:国有企业“普遍亏损”。这也不符合事实。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有企业产值利税率一直高于20%,固定资产利税率接近30%。国有企业实现的利税额,1988年前每年高于1000亿元,1988年后每年高于2000亿元,2000年后每年高于5000亿元,2003年后每年高于8000亿元,2010年达到2.47万亿元,仅上交税金就达1.4万亿元。近10年国有企业实现净利润以年平均14.2%的速度增长。2010年国有企业实现的利税相当于1978年全国国有总资产的4.5倍,净资产的6.7倍。怎么能说是“普遍亏损”呢?不错,国有企业在199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出现反常的大面积亏损,亏损面一下子达到33~46%。不是国有企业一下子变差了,而是宏观政策调整造成的。在对企业未拨足资本金的情况下,实行“拨改贷”,使企业利润转化为支付利息,利息率高于利润率,使企业陷入亏损。实行利改税,而税负不平等,在1985年以后的20多年中,国有企业的税负比非公有制经济高达5~10倍,就等于国有企业替非公有制企业交税,增加了成本,形成亏损。后来税负平等,才扭转了国有企业不堪重负,造成亏损的状况。1998年国有企业净利润213亿元,盈利面为31.3%;2007年净利润上升为1.7万亿元,盈利面达到56.5%,工业增加值率为33.4%,总资产贡献率为13.7%,都相当好。近两年又有了新发展。
    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鼓励、支持和促进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适应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能够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就业,扩大税收来源,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些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对生产力的总贡献达到2/3,吸收就业人口超过7000多万人,比国有经济多吸收就业人数1400多万人;上交税收以年平均40%的速度增长,上交税收占全国的一半。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作了很大贡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生产力发展将长期起重大作用。这一点不可丝毫轻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但是,也必须看到,私有经济生产资料属于私有,具有剥削的一面;它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又存在由私有制本性决定的违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私有经济吸收就业人口,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但它的发展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前提,将劳动收入限制在劳动力价值的范围,它给劳动者的工资任何时候不会高于劳动力的价值,而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则全部为私有者无偿占有了。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与劳动者在国有企业当家作主、按劳分配的情况完全不同:劳动者在私有企业中是以劳动力出卖者和生产力要素地位出现的;劳动时间长,劳动环境差,劳动报酬却通常低于劳动力价值,拼命卖力,收入不高;只顾使用,不给培养;受到严格监督制约,稍为不慎就被训斥、罚款、扣工资;流动性强,动不动就被辞退。2009年,全国私营企业劳动时间比国有企业高10%以上,而工资比国有企业低45%,比集体企业低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6%;农民工工资更低,比国有企业低4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9-50%。欠薪、不发薪成为常事。一些私营企业平时不发工资,只发少量基本生活费,年底才发工资。一些老板携薪逃跑,更有甚者,工人讨薪,不仅不给,还被殴打、拘禁。
    请看近10年我国私营企业劳动者收入与私营企业主收入的不同增长情况。

       私营企业主与劳动者收入对比(1998~2007?括弧内数字为上表栏目)

年份  每个企业主的收入比每个劳动者收入高多少(倍)   剩余价值率
            年收入         资产①        合计          (7)(11)
         (7):(11)  (10):(0)  (7)+(10):(11)   (%)
1998        69.0           697            1617            92.9
1999        82.2           783            1650            106.1
2000        81.3           875            1764            105.3
2001        80.8           814            1628            109.6
2002        85.0           890            1623            115.5
2003        78.2           1074           1369            104.7
2004        71.1           993            1218            113.6
2005        98.0           1224           1515            145.0
2006        72.7           1325           1008            111.9
2007        91.8           1505           843             145.9
2008        87.4           1543           1027            216.6
    注:①私营企业主的资产指拥有的生产资料总额,不计家庭资产;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也不计家庭资产。
    2007年,私营工业企业获得总利润5053.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获得利润285.4亿元,每个企业主得到142.7万元。而工人的年平均工资是1.9万元。每一个企业的纯收入(税收利润)是劳动者的144倍,每一个私营企业主的纯收入是每一个劳动者的72.1倍。事实上私营企业主实际纯收入高于劳动者的倍数远不止此,因为一部分私营企业利润是瞒报的,少数也有虚报者;另外,私营企业家的不少开支都打入成本了,他们自定的“工资”也打入成本。这些都属于资本收入。
    2007年私营工业企业的剩余价值率高于100%(145.9%)。加上税金部分,更高。税金表现为私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这些年来,私营工业企业主每一年的纯收入都比劳动者高70多倍,一般为80倍,高时达到98倍。1988年规模在41~60人私营企业雇主的收入为雇工的57.5倍,60人以上的企业雇主收入为雇工收入的65.9倍。
    利润转化为积累和投资,使私营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量不断扩大。私营工业企业拥有的资产从1998年的1486.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304.9亿元,10年内增长了34.8倍,每一个私营企业主拥有的资产从697万元增长到1505.1万元,增长了1.1倍,成为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新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基础。
    私营企业的利润来之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1998年,每一个劳动者为企业创造利润4182元,当年私营工业企业有从业人员160.8万人,所以创造和提供了67.2亿元的总利润。每个劳动者一年创造的利润从1998年的4182元,提高到2007年的22432元,在私营工业企业劳动的总人数从160.8万人增加到2252.9万人(增加了12.9倍),所以总利润也从67.2亿元增加到5053.7亿元。每一个劳动者创造的利润不断扩大,私营企业雇佣的劳动量不断扩大,利润转化为资本的部分不断扩大(10年中增长了34.8倍),而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却增长甚微(3.3倍),这就是私营企业利润不断扩大(74.4倍),而资本与劳动收入不断扩大的原因(由69倍上升到72.1倍。加上资产,实际上是劳动者的843倍)。
    1998~2007年中,私营工业企业劳动者的名义工资虽然提高了3.3倍,但劳动者所得到的部分在他所新创造的价值所占比重却下降了:由1998年的51.8%(4500元:8682元,未计税金),下降为2007年的46.5%(19512元:41944元)。下降部分,是资本额外占有的部分。这里并未计算超时劳动对于劳动者收入的侵占以及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加上这些因素,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的差距更大。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无偿占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关系到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和质量的提高,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生产关系因素。
    私营经济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由于追求利润的本性和生产的盲目性,短视行为,造成低水平重复投资、重担建设和比例失调,形成的生产能力落后低下过剩,耗费了大量物力等于白费;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对生产力和生产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据匡算,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占GDP的8%,资源过量1%耗占GDP的9%;加上比例失调造成的损失,要占到私营经济对生产力总贡献的1/3。这种损失要用更多的投入才能弥补,一年半年难以见效。至于追逐利润,盲目生产带来的比例失调,是私有经济的固疾,必将周而复始地以不同形式出现。
    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相互分工、合作,发挥自己之所长,在市场经济中驰骋,与国有经济进行竞争,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壮大。但是它追求利润又往往是不择手段的,随着实力的壮大,它会争夺占领控制社会资源直至国民经济命脉,力图以平等竞争者的身份一步步地进入国民经济命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取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代之。国有经济命脉有的行业不赚钱,属于公共福利领域的,它不会也不愿进入;而凡赚大钱的,风险小的,不管是否会影响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它一定要进入、占领、控制。有些人早就主张私有经济进入掌握国民命脉,将国有企业压缩到20%以下,给私有经济让位。有些人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主体,应“承认现实,修改宪法,取公有制为主体而代之”。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受到私有资本的收卖、拉拢、腐蚀,以权谋私,权钱结合,大量贱卖国有企业,将巨额国有资产无偿低价转移到私营企业主手中,削弱国有经济;有的地方政府官员违背中央的方针,不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而是只搞支持私有经济发展不动摇。这些做法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维护只会破坏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不能促进而只能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凡事都有两重性。我们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统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这是主要的;又要看到它与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存在一定矛盾的一面;还要看到对立统一的矛盾可能向有利的方面或不利的方面转化。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统一的一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其矛盾的一面,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顺利发展。(2010年3月19日)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33期,刊摘)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阅读(3) 评论 (0)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谈谈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我们为何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问题(谢谢,如果各位大虾知道就帮帮小弟) 毛泽东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那些经验的答案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心环节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如何理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泽东,终于邓小平”? 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举例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的文章 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性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中,主要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我国应吸取苏联解体的哪些教训,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说明我们为什么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原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指导意义 跑跑怎么就可以建设一个好的房间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 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没有好的身材就不能装前卫的服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