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吹葫芦丝视频:关于三体式桩法 以及 下势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1:28:03
(2011-11-28 16:00:09)转载▼
标签: 杂谈
三体式桩功,在心意拳始创时,谓之子午桩,又称三才桩,子午桩者,以子为半夜之时,属阴,午为日午之时属阳,此时练功最易通周天,午为火,为南,子为水,为北,站桩时面南为午,背北为子,取水火相济之意,三才者,天、地、人、也。取天得一清,地得一宁,人得一灵。取意站桩时人体的宏广,高大,天、地、人、合一之境界。三体者,三节也,以全身而言,头为梢节,身躯为中节,腿为根节,此功是形意拳最吃功的功法,他具备了,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形意拳四象之功。歌诀云,三体桩功四象分,形意拳中此为根。
三体式桩功要领
头要正,竖项,下额微收,百会虚领,齿微扣,舍顶上颚,目要神聚平视,有如猛虎蓄身纵力待以扑食之意,谓之虎抱头,胸要含,背要圆,两肩要平,前肩微送,两肩松沉而微扣,以助背部横向挣拉之劲,谓之熊膀,两肘下坠而裹,两宏要圆,两手掌要自然分开,力蓄到指不可强求,前手掌高于鼻平,掌心内扣,掌背易圆,虎口撑圆,食指上挑,形似瓦状,手掌下塌45度,阴阳各半,看正似斜。看斜似正,坐腰坐跨尾闾中正谓之龙身,两膝弯曲适度,两肘与两膝在垂直线上,前脚尖直向前,前脚里侧与后脚跟在一条直线上,臀部与后脚跟垂直,手尖、鼻尖、脚尖、在一条直线上步为三七劲,谓之鸡腿。
站桩时,四肢筋骨酸麻。肌肉颤抖胀痛,这是正常现象,是把原来的僵、拙、散力、用站桩的功法,和动作的要领来规范,是形意拳站桩身体归位的换劲过成,谓之脱胎换骨,坚持一段时间站桩后这种现象自然消失,使之轻松舒畅,自然安稳,舒而不散,敛而不拘,心安清静,心静神宁,呼吸自然,意守丹田,五脏六腑各司其职,阴阳平衡,腹内布满中和之气,随之功夫的深入,如在天黑人静站桩时,知觉一气之流通,心脏脉搏的跳动,周身馄饨,不知其身,头顶于天,脚踩与地,天、地、人、合一之境界。
此时丹田有热胀气充腾鼓之感,精神旺盛,体力充沛,食欲增加,全身肌肉松而不滞,行走时两臂麽贴其肋,有腾胀之感,如用手牵拉富有弹性,这是功夫上身的表现,这时站桩要以意领气,吸气时两脚的涌泉穴要实,提肛会阴内收,两膝向上提吸,前跨微缩。两肋横扩,使劲气提至两肩的肩胛骨中间,前手掌的劳宫穴内吸,前肘和肩部有回缩之意,呼气时意想前手如推重物,直至劳宫穴,劲气要实,前肩窝要松沉,前肩不可随,前肋下要实,前手食指意灌上挑,前后手要有挣拉之劲,腰要挺,背要拔,前跨微向前送劲,后跨向后坐劲,前膝要顶吸,后膝要挺,两膝要内裹,裆部要撑,前脚踩钻,后脚要蹬,两脚的大噋穴要向外撑,十趾要抓地,耳后玉枕穴上提,百会穴上顶,天门前顶如烈马撞碑,两眉心上掉,印堂穴要实,鼻孔外撑,气沉丹田,头顶足踩,上下一体,随之会阴穴要松。
外三合真意  扣扭抽
起点身法,由静而动,不可前俯,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左足后根靠右足踝骨,为四十五度之式,如图是也。两肩松开往下垂劲,两肘紧靠胁。两手抱心,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食指向前伸,平直在下;右手中指亦向前伸,平直在上,二指相合。头要往上顶,项要直竖。腰要往下塌劲,两胯里根,均平抽劲。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腿徐徐曲下,如图是也。两腿弯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身子仍不可有一毫之努气。起点之时,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亦无偏倚,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之谓内三合。不如是,则始有一毫之差,而终有千里之谬也。故求学者,宜深索焉。
《形意拳下势桩》
下势桩,就其桩架外形而言,是极其简单的,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功。它与所有的内(气)功修炼方法都一样,都有三大要素,那就是三调:调身、调息与调心,也就是身形间架、呼吸、意识这三方面的调整,内家拳之修炼,基本都以形正气顺,气顺则神明的程序进行修正,下势桩也不例外,它的第一步修炼主要是通过身形的调整,使人零乱的内气收聚于丹田。
下势桩的外形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那么简单。但早些年几乎所有的武术书籍上的四平大马步桩都要下几年的功夫,从没听说有人能在几分钟内气沉丹田(如果用气功的方法训练,最快的也要在7到100天内练出丹田之气)。为什么下势桩却可以立竿见影呢?其秘密还是在身形间架的调整上。
首先是头,头要领,头部的要领又称顶劲或虚灵顶劲。说白了,就是头要统领全身,要有略微上顶的意劲。太极拳诀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但为什么又有灵与领两种不同的说法呢?其实领是动作,灵是火候。如果脖子硬是挺拔头上顶,那么练静功时气冲头部,使人兴奋失眠,久之成病,练功打拳发力时则会震荡大脑,伤害身体,所以一个顶字,火候很重要,不能丢也不能过,具体要领则很简单,下颏略收就可以。
其次是肩,肩要合,内家拳中之肩,而是抬人的肩胛骨。人的两肩胛骨略外张而前合,为合肩,拳法中也有说“含胸”的要领,其实与合肩是一回事。
其后是背,背要靠,背在内家拳中指人肩胛之下与命门之上的部分,它的具体要求一般是后靠,久练都可以龟背行气。
再后是腰,腰要空,腰在内家拳中主要指命门处的腰椎,通过背与胯的各部要领,使人命门处腰椎向前的生理弯曲拉直,形成命门后凸的意劲则可,又称为塌腰。
然后是胯,胯要坐,这里的胯,不仅是指人的两胯,而是指人的骨盆,以及命门以下的脊椎。坐胯又可说为圆裆,后面还会有详细解说。
最后是人的手心,足心要空,也就是说手心,足心要含空。
以上的六要,修炼者要有明确的认识,千万不可以胡子眉毛一把抓。杨师传授我的时候,很多时候背手而立,看着我,笑眯眯地说,胸再含进出一点,胯再坐下一点,我马上就有了强烈的感觉。读者们要通过文字来学习下势桩,或者学一切桩、拳就必须把自身弄分明,例如说,你背后靠一点,你说整个上身后倾;或说你胯再坐一点,你就蹲身体……这些地方就是初学者不得要领,出不了功夫的关键,所谓真传或说科学,无非是这些调整身体的要领。
可以肯定并负责地说,如果你学会了调身,无论是打拳站桩,只要坐胯与含胸,必可马上“气沉丹田”。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含胸与坐胯?含胸相对简单,只要人的两个肩胛骨略外张而前合,那么也就达到了含胸的要求。反而是坐胯相对难一些,我曾将一个学生送到杨师门下学习,无论怎么教他,都不能理解要领,最后杨师将家中一个细钢筋焊就的农家常用的脸盆架放在他屁股下,板脸警告说,别坐坏了,坐坏你赔!他战战兢兢地一坐,马上就感觉内气顺畅达于丹田……所谓坐胯,坐字是一个关键,过去太极拳有坐着打拳之说,可以说不坐就没有丹田,没有整劲。要说坐,谁都会坐,可大家看看那些练拳的,尤其是形意拳家的照片,过去的名师、名家无不“坐”着,而当代很多名家是“站”着打拳的……那么何为坐?一般初学者习惯将坐与蹲弄混,却不知过去的师爷在写谱时用字十分考究,坐与蹲是不一样的,蹲是下肢的动作是膝盖与腿的夹角变了,而坐是身体躯干的动作,腿上是没有变化的,大家想想看,你坐在凳子上的时候,我们会重得将凳子坐变形或降低高度,最后导致膝关节角度发生变化吗?肯定不会!所以说,坐胯的时候不可以屈腿,而是由双腿承托,上身向下松沉,形成“坐”的动作。或者换一个说法,你不妨把坐胯的要求理解为下身要下沉下坐,而下肢双腿却欲起的这么个矛盾状态!
再次强调,内家拳练功要进步快,必须要把人全身各处要领弄分明,先把局部弄分明,再依照要求来求得局部与局部的最佳配合关系,得到整体效果,则功夫进步神速。如果让你坐,你去蹲;让你靠,你却坐,这样虚实不分,要领不明,那么你也只能在漫漫苦海中耗时间,把你耗得精疲力竭。不得不在师爷眼皮子低下找偷懒的窍门,一边偷懒,一边偷眼瞄着师爷,师爷大喝一声“站那”你一机灵,一提神,一下子入了道,找到了劲啦……在某大师回忆录里把这种累傻小子的教育方法讲得很神,其实你也就是个傻小子。
言归正传,下势桩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倘若明白了要领,那么桩架高低,双脚间距大小,跟练功效果关系也就不大啦。站的时候,以四平马步站立,双脚要平行站立,双手于胸前合十,虚灵顶劲、含胸、坐胯。注意双肩松沉,双肘有前合之意,而合十的双掌则力量有分开之意,此外,将全身力量前倾,重心落于前脚掌上(膝与地面的垂线不可以过脚尖)。同时背部后靠,整体之前倾与背部后靠形成微妙的平衡,则足心自然含空;如此,全身放松静心体会,此为下势桩之第一步练法!
下势桩是我所学的郭云深系形意拳暗劲训练体系中的调气训练。其方法是先以内功桩法培养出极浑厚的内气感,然后以极缓慢的速度慢练五行拳,在行拳中调气,修炼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内功与桩法部分,训练内容是下势桩的聚气,养(炼)气、行气、贯气四步功,以上公开的为第一步预聚气功,可以让人感觉胸口有气下沉,从而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练功、养生、强身的功效,仅仅是一步,已妙用无穷。以上公开的方法中还包含有第一步功的深入修炼内容,悟性好的朋友除了感觉有气下沉外,还应有丹田发势的效果,这些效果的达到是伴随练功要领的正确程度出现的,跟你练功时间没关系。按这样的进度大约修炼半个月左右,可进行第二步养气(炼气)训练,配合呼吸激发人内在潜力,丹田与手心,足心灼热如火,而第三四步则在独特的呼吸配合下,以身体细小如虫蠕的动作行气,达到疏筋贯气的功效。如果人能真正掌握了第一二步的训练,再练第三四哪怕是第一次修炼,也可以明显感觉身体内如同温水冲刷一样,内在感觉随人外形的微动而似水银泻地……以上的功效与人练功时间长短无关,全在乎对要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练五行拳,则体内如暗流涌动,奔腾不息。
下势桩不要求人苦练,初学时间应为三五分钟,随功力加深逐渐增加到早晚各一次,每次十五分钟的训练量即可。我弟弟当年只学第一步功,但他同时还站三体桩,大约25天以后,发觉自己双腿胫骨上腾起一层膜,用手按、捏感觉内里有韧感、滑动感,如捏在泥鳅上。
下势桩第一步练法简易,无须配合呼吸与意念,抓住要点者,效果立竿见影,绝无偏差,而以后几步则须有师父传授,所以这里只介绍第一步练法。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同门前辈指导,也希望广大同道结缘,并批评指正。
顶头竖项
塌腕合掌
腰脊正直
缩胯收臀
沉肩坠肘
屈膝微扣
下颏内收
脚跟外撑
舒胸实腹
脚趾扣地
三体势,俗称弓势,是因其形状与劲力而得名。三体势既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桩法,又是形意拳中的根本桩功,久站三体势可以稳固周身,坚实根基,通行气血,实内坚外,是内外兼修的功夫,所以站立三体势,一可以增大上肢的支撑劲力;二可以增加下肢肌肉、骨骼、经筋的坚韧性;三可以使腰脊增大劲力;四可以有助于两肋的开扩;五可以通行气血于周身,通奇经八脉及十二经络;六可以储气增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坚、洁内华外之目的,所以说:万法出于三体。其原因就在于此。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主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千,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臻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1、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度;眼向前看。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以紧张。
2、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度,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要点:左脚向右转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户部歪斜。
3、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右手盖在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徽屈;眼仍平看前方。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出,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4、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右腿;同时或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
要点:
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度。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颏略向内收。
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
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
4,两胯略向后收缩,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想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
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不少初学者对三体势的桩功不太重视,或者说很不重视,认为站三体势是一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志认为站立三体势没有什么实用意义,因此只求外表的形象,而不求其中之内在的深刻含意,所以只要求会站,象那么个样子就认为是学会了,再不去进而求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者有急于求拳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学者尚不了解小立三体势的重要意义,能及站立三体势的要领、尺寸、角度、劲节和站立三体势的种类、目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千里之堤起于一土,万里之行始于一步。没有基本的桩功,根基难稳,动作起来就会对华贸易   墙上的芦苇,头重足轻根底浅,萍草无根难得坚。
重庆耿系形意武者对于三体式的见解(群内):
以我浅见,大家对三体式还没有相应正确的认识,我们练一个内容首先是想明白他存在的道理,明理不惑,理得从容。以我师所授,及近两年边练边悟,三体式练的是:
一,练的是规矩;让你的各个部位合规矩。我们有八个要点:头顶尾竖,扣裆裹胯,沉肩坠肘,含胸拨背。比二十四要简明。通过静态的练习,在行五行拳中也能保持,那你可以算入门了,我练习两三年了,一但行拳,师傅还说三体的功夫下得不够,身体还有点散,所以三体还得站。
二,三体式是练抗干扰力的,练得手臂如电焊焊在肩上一般,后手粘在小腹一般。这时与人交手,别人打来我手一挥,别人跟本抗不住。这个我师兄作得好,所以三体式也是我派太极之基,我们有九九式太极,以前只教国民党连级军官,太极练得不好,其实多是桩不过关。桩不过关其实是没懂桩之目的。
三,三体桩是练通力的,我们这一系没有实力练习。不要求作力量练习。我们认为打实战,一个成年人的力量足够了。关键是你的力能不能合在一起发出,道理实在太简单了,但操作很难。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和我玩笑。不小心被我捅了一计崩拳。结果里边疼了好久,害得我担了老久的心,崩拳真是捅的啊!通力,就要说到刚才的话题:桩是五五还是三七,是高桩还是低桩。其实高与低并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说脚,其实大成拳已经揭秘了,前脚要脚跟虚提,前膝顶,后胯后拉。后胯要裹,这样长年练习,步法启动快,能把脚上的力传到腰。腰是一个重要枢纽,关键是竖尾,就是肛门对地皮。哈哈,粗俗一点,能作这一点,坐胯是必然的,坐不下去,任你怎么提肛都没效果,弄个便秘不管我事哟……我现在坐胯都不很好,等真坐下了,你站桩也不以为苦了,坐下去了,其实就是入槽了。松了。要能坐下去,诸位兄弟共勉。至于手,现代人很聪明,把手提起来,说前人的后手放小腹前不对,其实这是不对的,看似双手提起来,防守更好了。,但三体式仅是一个格斗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