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大厦 品牌:应代明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7:32:48
应代明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荆州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应 代 明 (2007年1月6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荆州,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沿着小康建设目标开拓前进的五年,是“工业兴市”战略取得初步成效的五年,是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五年,是为迈向全面小康扎扎实实打基础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谱写了荆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435亿元,年均增长8.4%,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幅下调行政性收费的情况下,总额达到29亿元,比2001年增长44.7%。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切实加强园区建设,工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过去的五年,全市工业增速加快,总量扩大,结构得到改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荆州工业新区等一批新建工业园区蓬勃兴起,化工、纺织、机械等一批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沙隆达、恒隆等一批骨干企业实力增强,小天鹅电冰箱、环宇汽车零部件、石油四机厂、钢管厂等一批重点改造项目投产受益,环球汽车发动机、龙江龙标准件等一批新建项目加紧建设,楚源牌活性染料、吉象牌中密度纤维板等一批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整体提升了我市工业发展水平。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棉、油、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位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全市五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560亿元,年均增长8.8%。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堤加固整治工程顺利实施,城乡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长期困扰荆州发展的水患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交通建设步伐加快。荆州长江大桥、襄荆高速公路、荆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随岳高速荆州段、荆岳大桥、东荆河大桥、沙市至江陵一级公路、荆沙大道加紧建设,干线公路、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卓有成效。沪汉蓉高速铁路荆州段即将动工,荆岳铁路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了5.2平方公里,新建了东方大道,黑化了江津路和207国道小北门路段,改造了南环路,城市布局不断优化。城市水系改造和治污工程全面启动,市民反映突出的小街小巷、泥巴路、旱厕、路灯得到改造,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县市城区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移动电话、固定电话装机量居全省市州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8800元,比2001年增加3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3502元,比2001年增加1199元。城乡居民储蓄快速增长,2006年居民储蓄约395亿元,是2001年的2.54倍。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扩面征缴工作取得实效,2006年全市征收社会保险费超过13.8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五年投入2.2亿元,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认真落实,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救助。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认真组织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中小型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一批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地方经济的主体。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国有农场改革,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改善,农民负担大幅下降,新的农村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行政机关和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事业单位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财政、金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引进国家开发银行重组市商业银行,在中心城区实行“退二进三”,创新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五年来出口创汇年均增长27.1%,有力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市人大、市政协认真履行职能,维护大局,服务中心。市人大作出了关于加强洪湖湿地保护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市政协提出了关于加快荆州铁路建设等提案,人大、政协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取得实效。工、青、妇等群团工作不断创新,发挥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四五”普法,依法治市水平明显提高,公民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信访工作继续加强,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探索并推广警民联防、部门联调、社会联创的“平安三联”模式,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平安荆州”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大,全民安全意识有所增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国防动员工作进入广州战区先进行列,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社会事业日益进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切实加大教育投入,2006年全市教育投入约10亿元,比2001年增加7亿元。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活力增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科研基地,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江汉风》等栏目产生较好社会反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市场整顿初见成效,群众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有所缓解。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成绩突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洪湖湿地生态恢复获全球“最佳保护实践奖”。科技综合实力增强,体育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丰硕,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公益明星城。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开展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广大党员的素质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及时整改,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明显,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了市第三届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社区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松滋农民工党建经验得到了中央肯定。深入开展以“加快工作节奏、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勤政廉政,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大案要案,党员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意识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荆州的工作:   一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中央的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这几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市情,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决定,用工业化带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工业兴市”是加快荆州发展的“牛鼻子”,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点”,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强力推进。  二是要始终不渝地推进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改革创新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中,我们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各项制度,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各种矛盾,坚持用改革的成果坚定发展信心,大胆突破了一些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加快荆州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执政为民,努力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改革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发展成果分配中始终着眼人民群众,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才能更好地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荆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是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够在艰难中推进,主要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增强执政本领,树立良好形象,充分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地)委工作的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艰苦创业的结果,是驻荆部队、武警官兵大力支持、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二届市委,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荆州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十分宝贵。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差距和不足。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发展不快仍然是主要矛盾,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人口、资源、环境、市场约束进一步突出,加快发展难度很大;“三农”问题仍然是我们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奋斗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欠帐多、矛盾多、问题多,弱势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不良社会风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党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必经阶段,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未来五年,荆州将进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构建和谐荆州,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在中部崛起的大潮中争先进位,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就是要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继续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努力在国内外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营造竞争优势,靠“工业荆州”走向中部、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地,靠“粮食荆州”走向全国、争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支持,靠“文化荆州”走向世界、努力扩大我市的国际影响。牢牢把握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加强和谐荆州建设,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就是要立足荆州实际,不断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荆州曾经创造过农业和轻工业的辉煌,现在正走在“工业兴市”、科学发展的大道上,还将阔步迈向“文化富市”、社会和谐的美好明天。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好现有条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宽广的视野规划荆州的未来,积极构建具有荆州特色的发展新格局。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基本把荆州建成一个以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城市新荆州,以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教育为支撑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荆州,以优良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支撑的水乡园林城市美荆州,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基础为支撑的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大荆州,使我市以崭新姿态屹立于长江中游,为促进中部崛起作出重要贡献。

  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跃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台阶。2006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全市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我们务必求索奋进、乘势而上。力争到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过1000美元,迈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万元人民币,实现“四个明显”的发展目标: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建立起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税收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二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主要水域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耕地占补平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城乡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四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比较健全,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明显进步。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内经济正处在新一轮上升时期,中部崛起势头强劲,周边城市发展态势看好。荆州的发展既有动力也有压力,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全市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实现新的目标和任务,尽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上来,积极应对严峻挑战,主动把握良好机遇,振奋精神、克难奋进,再创改革发展的新辉煌。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以改革创新的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继续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从思想、组织、作风和体制上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只要我们全市上下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团结拼搏,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     三、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   做大做强工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围绕增强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培育壮大工业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作为未来五年的首要目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大力实施“满园工程”。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主平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坚持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满园工程”,促进项目、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投资强度,加快形成资本、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规范、透明、高效的运转机制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工商、银行、土地等经济杠杆的作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市级要集中力量抓好荆州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通过五年的努力,经济规模和效益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奠定基础。各县市区要把实施“满园工程”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重点建设好一个园区,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火车头”。

  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工业现代化的新趋势、新方向。要按照改造提升纺织、食品、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化工、家电、森工造纸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潜力产业的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积极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好荆州区石油机械、沙市区针纺织、石首市精细化工、公安县汽车零部件、松滋市酿酒、监利县食品加工、洪湖市石化装备等成长型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骨干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继续发挥荆州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主导产品,引导企业争创湖北名牌、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加快管理创新步伐,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支持地方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制定落实激励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开展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活动,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要紧紧抓住国家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机遇,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棉花、油菜、水产、畜禽、平原林业等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广农业标准化,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种养水平和创业、就业能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120万人左右。要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继续坚持“一主三化”的路子,努力使县域经济总量和效益的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至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20强行列。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引江济汉、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继续加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建设力度,全力抓好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高产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交通、能源、生态、广播电视和信息化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下大力化解农村债务,不断壮大乡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村自我投入、自我发展能力。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为抓手,整合建设项目,吸引社会投资,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办好公安县花基台、荆州区李埠镇等13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力争五年内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带动全市小康社会建设。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快构建以旅游、金融和商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加快发展旅游业。要充分发挥荆州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机制,吸引战略投资,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以荆州古城整体开发和楚都纪南城、海子湖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核心,加快形成“三国文化游”、 “楚文化游”两大品牌。加强洪湖、洈水、天鹅洲、黄山头等景区建设,积极培育生态休闲、农家娱乐、红色经典等旅游品牌。重视抢救、整理和开发民俗文化、水文化资源,丰富荆州文化旅游内涵。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与生产,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规范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大力提升金融保险服务业。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积极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各类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整体提升我市金融业发展水平,为加快荆州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建立和谐的银企关系,优化融资环境。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地方建设,努力实现金融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全面深入开展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大力推进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发展保险业和证券业,继续支持洪城、天发、天颐、凯乐、博盈等上市公司稳健经营、加快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行债券,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国内主板上市、创业板上市、海外上市等多种途径融资。

  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围绕建设江汉平原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强规划指导,着力构建工业、农产品、消费品和农资四大现代物流园区,全面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落户荆州,加快推进现有运输、仓储、批发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科学布局商业网点,加快沃尔玛、“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商业业态,逐步形成以北京路、中山路、沙隆达广场为骨架,集商务会展、物流配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中心商务区,为荆州商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提供快捷通道。

    (四)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现代化的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要坚持规划引导、基础先行、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以荆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依托、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化体系,切实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增强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荆州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要按照优化空间布局、壮大产业基础、发挥科教优势、加强城市管理的要求,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集聚、名城文化彰显、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居住发展的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区“东进北拓”计划,推进“两城”(荆州城、楚都纪南城)、“两区”(荆州工业新区、沙市中心商务区)协调发展。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市现代产业,增强中心城区经济带动力。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构建创新型城市。坚持“以块为主、重心下移、事权下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加快推进市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城市。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扩路、升港、引铁”,全面加强现代交通综合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随岳高速公路荆州段、汉(汉南)洪(洪湖)监(监利)高速公路,荆州至监利、松滋至石首、仙桃至洪湖、潜江至石首四条一级公路和荆岳长江大桥、洪湖东荆河大桥,加快完成荆州盐卡港二期工程,积极推动沪汉蓉高速铁路荆州段的建设,尽快启动荆岳铁路建设,把荆州建设成为全国公路运输主枢纽、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和国家一类口岸城市。加强城市道路、管网、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高速宽带网建设,整合广电网络,推进信息化进程。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切实增加财政、金融的投入,规范城镇土地的开发与管理,逐步开放城镇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展。重点加强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促进有条件的县(市)城区尽快向中等城市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好村镇的建设与发展。坚持产业立镇原则,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

     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人文资源的综合开发,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焕发创业、创新、创优的巨大激情。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四下乡”、“四进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积极开展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活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提高我市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根本任务,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发展文博事业,建好国家漆木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把荆州博物馆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博物馆。研究制定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做大做强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娱乐四大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积极开发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办好一批品牌栏目,创作一批精品剧目(文艺作品),把荆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突出抓好熊家冢古墓发掘、文物保护中心扩建、有线电视村村通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加强品牌栏目建设,提高荆州传媒业发展水平,力争把荆州电视台打造成“两湖”平原中心电视台,促进《荆州日报》、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跻身全国同级媒体前列。深入挖掘历史题材,积极反映当代生活,努力创作一批具有历史底蕴、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文化发展提升荆州知名度。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要大胆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取向,综合推进各类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快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权责统一、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重点加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理顺市区财政分配关系,调整财税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依法治税,改进物价监管,改善宏观发展环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认真贯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放宽领域,降低门槛,公平税赋,优化服务,鼓励全民自主创业,为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领域的管办分离。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强化社会监督。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国有农场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加快社会事业分类改革,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友好合作,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投资规模累计达到千亿元的水平。坚持以项目引投资、以存量引增量,重点加大对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招商力度。不断拓展招商引资领域,引导外资重点投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进企业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着力改善对外开放环境,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扶持和加强化工、机电、轻纺等骨干产品出口,推进农副产品等地方特色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势头。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积极参与武汉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营造稳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鼓励发展中小名校,促进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长江大学创建全国一流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和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现县市合作医疗全覆盖。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建立惠民医院和惠民窗口,保障困难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好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传染性疾病对群众健康的危害。加快现代化综合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坚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坚持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按照“党委核心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社会协同推进、公众广泛参与”的总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发展和规范社团、行业组织及社会中介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培育积极主动的纳税意识,构建“诚信荆州”。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要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水平。贯彻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城市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大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力度,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完善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等制度,落实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政策和扶贫帮困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继续实施“民心工程”,做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农村安全饮水、医疗卫生、血防综合治理、通村公路、特困帮扶、环境整治等工作,维护群众利益。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并重,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严格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开展土地整理和高产农田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强生态建设,实行“节能减排”责任制,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抓好中心城区污水治理,努力改善洪湖、长湖、长江故道等重点水域水质,进一步做好植树造林工作,着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七、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精力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探索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监督法》,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发扬民主有机结合,把充分发挥人大的决定权、监督权与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有机结合,使人大工作更加贴近基层工作和百姓生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进一步注重加强与中心工作的融合,注重参政议政形式的创新,注重集聚人才智力优势,不断提高政协工作水平。希望各级人大、政协及其代表、委员们,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为党委、政府献计出力;高度重视和全面参与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加强监督和检查,多提建设性的意见;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充分了解社情民意,不断增强工作实效;多做思想政治工作、沟通协调工作和社会矛盾化解等工作,维护和促进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重视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政务、厂务、村务和事务公开制度,稳步扩大基层民主。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坚决防止执法扰民和行政不作为。积极探索和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支持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稳定工作,全面推广“平安三联”模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妥善调处矛盾纠纷,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把“平安荆州”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初步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法律援助网络。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深入贯彻《信访条例》,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处置能力。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双拥”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八、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我党建党八十多年、我国建国五十多年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要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党员意识、执政意识和宗旨意识。要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深入学习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与时俱进精神,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领导干部尤其要自觉学、带头学,努力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措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思想上的不断解放、理论上的不断提升、实践上的不断创造,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继续扩大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察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特别要注重到基层、到发展一线中锻炼干部,在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选配干部要调动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真正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重视人才工作,抓好干部培训和党校建设,高质量地完成干部培训任务。加强年轻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实施《公务员法》,健全管理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紧密结合荆州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坚持一手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一手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抓党建的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的建设,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努力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全面加强党政机关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学校、科研院所和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积极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端正党风、反对腐败,是民心所向、事业所需。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自觉遵循“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当好人民的公仆。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树立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强化动真碰硬的责任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之中,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廉洁自律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遏制司法领域的腐败和各种权力腐败。各级党组织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和教育干部不犯错误,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及时告诫本人,千方百计预防腐败的发生。创新反腐倡廉制度,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规范行政秩序和经济秩序,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规范土地出让、工程承包、项目建设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切实防止和纠正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对无视法纪、顶风作案者,必须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加强对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强化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对失职者的责任追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党派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反腐败的整体合力。纪检监察机关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各位代表,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承担着历史的重托。当前荆州正呈现上升趋势、需要鼓劲,正经历爬坡阶段、需要拼搏,正处在困难时期、需要团结。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为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