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峰游玩攻略:浮光掠影看煤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1:07:31

浮光掠影看煤矿

①煤矿的繁华

 

 

煤矿文化离不开社会大文化而独立存在,由于煤矿特殊的生存环境,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有着鲜明的个性。正义、坚韧、忠厚、热情、同情、开放、抗争,煤矿人的品质,三分温文尔雅,七分壮怀激烈。请朋友朗诵煤矿诗人孙友田的名句:

万年煤层打个滚,

一山乌金往外冒。

黑宝石,往外跑,

满山满谷金光照。

一路大声喊:

我是煤,

我要燃烧!

煤矿人的这种燃烧精神,培育了煤矿独具特色的文化。由于她的经济发达,又有力地影响着区域文化。

 

煤矿的繁华

 

煤矿工人长年工作在永恒的黑暗里,工作环境恶劣,存在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诸多自然灾害的威胁,用矿工自己的话说,三面石头夹一块肉。因此,时刻受到死亡的诱惑。世上还有什么比死亡更令人畏惧、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呢?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煤矿工人的勇武精神和大义豪情。

阳光、空气是生命的必需条件,大自然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权利,是人类最公道的分配,有一句说公平的话:太阳没从你门口过咋的?可这话就不能用来说煤矿工人,他们的生存权的确被部分地剥夺了。于是,便产生了无以名状的不公平感,当他们像正常人一样沐浴着阳光、呼吸着空气的时候,会比别人奢侈,他们要拥抱太阳,尽情地享受生活,打牌、喝酒、亲热女人……堤内损失堤外补,企望向上帝讨回自己的权利,找回自己的损失,以求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

吃干榨净,甚至“寅吃卯粮”,是上辈子矿工留下的生活态度。矿工的薪水比一般行业要高,发薪的时候,他们就猛吃猛喝,菜场的菜价也会随之上涨,卖菜的笑逐颜开,买菜的主妇们嘴里嫌贵,还是大方地出手。矿区菜场的品种极为丰富,长年充斥着反季节的蔬菜,鸡鱼肉蛋、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吃时尚,吃健康,他们对食品的挑剔,决不亚于城市。她们对生活的奢侈几近挥霍的地步,让赶集的农民咋舌。每次发薪前,总会出现十天八天的饥荒,生活上的捉襟见肘,让主妇们买菜的时候犹豫起来,她们掰着指头过日子,盼着男人把钱带回来。卖菜的撅着嘴,不得不把价格降下来,焦虑地问:还有几天发工资?吃不好男人要骂,主妇只得生法把饭菜弄得“价廉物美”,还得强颜欢笑,哄着男人,为了安全,不能让他带着情绪下井,这是煤矿上的女人多承担的一份责任。

煤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座煤矿,从地面到井下,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消费者。有煤矿的地方,就有城市,摩托车、电脑、小汽车,所有的时尚生活,都不输给城市,所有的现代文明,煤矿都可以看到。煤矿虽然座落在乡村,每座煤矿都透着城市的繁华。

 

浮光掠影看煤矿②挨宰的土财主

煤矿文化   2009-10-05 21:29   阅读27   评论5

字号: 大  中 

 

矿井封闭的工作场所,切断了煤矿工人与外界的联系,信息闭塞,交往的范围极为狭窄。官商农工各色人等,衣食住行几乎都与煤炭有联系,而从社会生活看,矿工对人们却没有利用的价值,外部也没有矿工利用的空间,他们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人脉。卑微的地位,形成的自卑心理,使他们排斥权贵的傲慢无礼,痛恨社会的不公平,崇尚正义,疾恶如仇。他们的朋友、社会关系的构成很单纯,活动在一个比较固定的群体里,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朝夕相处,在工作、生活中相互救助相互支持,有足够的时间投桃报李,感情真挚、关系牢固。

一座煤矿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幼儿园、学校、医院,有类似政府功能的各种管理生活以及办事部门,譬如,房管所、物业公司、水电科、计划生育办、离退休管委会等等。即便是驻矿区的政府部门,与矿上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车子加油、来客招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虽有“吃拿卡要”之嫌,公仆们心安理得,矿上也甘愿接受。工人遇到“脸难看事难办”的时候,就找矿上,矿领导只要打招呼,立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了。格言: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软。至于走出煤矿为孩子择校、参军入伍之类,煤矿工人只有舍得花钱去买路。一些办事的权力部门,特会勒索煤矿工人,矿工成了挨宰的土财主。公务员的收入高,权力让他们的钱含金量更高。

社会上也有眼红煤矿收入高的声音,埋怨煤矿工人把房子买贵了。煤矿工人的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比较也不过中等,由于煤炭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煤矿收入的确相对稳定些,买房炒房的多是私营窑主,或者国有煤矿里能“赚”大钱的阶层,不能代表整个“煤矿工人”队伍。纯粹的挖煤工人一样痛恨“把房子买贵了”,他们中少数买房的,也是为孩子改变生存,要靠两代挖煤人的接力支付,成了地地道道的房奴。在煤矿上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父母住的是矿上的福利房,儿子结婚,买不起商品房,就把房子让给儿子,自己到矿区农村租房住。煤矿不是贫民窟,也培育不出挖煤的富翁。因为矿井工作是极重体力劳动,挣钱靠体力,身体略出毛病,就难以“坚持”,班数不够,薪水会大幅减少。不能拿煤矿少数的富人评估挖煤的收入,煤矿上还有许多贫困户、特困户,领政府的低保维持生活

 

浮光掠影看煤矿③煤矿上的女人

 

煤矿是男人的世界,是展示力量的地方。煤矿上的女工比例约百分之十左右,她们分配的工作轻松,又受到十倍于女人的男人的呵护,总是比其他行业的女人有优越感。勇武豪放的矿工,对女人却温良恭俭让,他们会关心女人,从不欺负女人。

煤矿工人文化层次不高,由于有稳定的收入,娶的老婆却漂亮又有层次,在思维、社交等生活能力上,比男人略胜一筹,男人便“崇拜”女人,女人以柔克刚。正应了那句话: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煤矿的媳妇“女权”为大,家庭政务一言堂,亲戚来往、社会活动,子女教育、婚姻嫁娶,场面上男人出出进进,背后都由女人作主。“女权”形成了“母亲型”的媳妇,她们疼老公,对男人的起居生活包揽一切,不让男人做家务,许多男人,只会用电饭煲做米饭,不知道猪肉的价格;只会时尚,不知道自己的裤腰多大;只会打领带,找不到要换的衬衣;只会花钱,不知道自家存折上的数字;只会陪老婆逛街,不知道该买什么……

煤矿女人时尚,超短裙、迷你裙、低胸衫、肚皮装,总是第一时间与时俱进。现代舞、交际舞、街舞,传统的太极拳、扇子舞、旱船……都能玩转。网络上玩博客、玩种菜,玩红颜知己……酒桌上不让男人,赌场上敢一掷千金。

煤矿上的性比较开放,男人们在井下有一套语言,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井下说话不见天”,都会说肉麻的故事,工作用语也充满了荤口,简直就是性教育学校。女人习惯了男人的荤口,许多女人不装纯洁,也说“粗鲁”的话,男人拿性语言占她的便宜,她就真刀真枪地还击。男女打情骂俏,动手动脚,甚至搂搂抱抱,不视为下贱,不影响名誉,越泼辣的女人越有人缘。有个开皮带机的司机,颇会和男人打情骂俏的半老徐娘,男人和她打赌,假如她敢进男澡堂,就请客。女人手里拎着毛巾就进去了:“都给我趴下,我洗洗毛巾!”好家伙,男人们吓坏了,全听话地趴到水里。

煤矿工人多数来自农村,煤矿是农村和城市的中间地带,是大红大绿的过渡色彩。骨子里是农村传统文化,而她的生产力比农村先进,能够果断地抛弃落后的生活方式,总是一味地模仿城市文明,而她的经济没有城市发达,就像马路交叉处涂上白色斑马线,一片漆黑中突兀地闪烁起霓虹灯,低级的模仿痕迹总让人感到四不像,实则是既丢了传统文化,又缺乏城市文明。

 

 

早年的户口文化

 

 

探亲招待所

上个世纪末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一城一乡”的煤矿工人受政策照顾,优先“转户”,让许多人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

男人到煤矿上班,女人在农村种田,在福利房的条件下,两种户口,不提供共同居所,活生生拆开恩爱鸳鸯。男人每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老实的忍耐着等待那一次团圆,机灵的混个病号编个事假,多赚几个团圆日。男人回来了,女人一则喜相逢,一则悲离别,来了怕走,走了盼来。男人又何尝不惜香怜玉?只不过没有那般缠绵。有时挡不住柔情蜜意,只好拍个电报续上两天事假。后来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夫妻便对假期进行了调整,农忙时他回家探亲帮助妻子干活,农闲时,她羞答答向婆婆请探亲假,到煤矿去度蜜月。这样一来,每年到了秋后冬闲季节,矿上就会出现探亲潮,涌来大批的探亲女人,她们拖儿带女来到煤矿,不仅要有个睡觉的地方,还要立起炉灶,让男人吃上她亲手做的饭菜,全面享受妻子的体贴温存。男人们本来住在集体宿舍里,一个女人来了,同室的爷们就得出去打游击。时不常地以拿东西为由,来和人家的女人聊聊,也蹭顿可口饭。夫妻占了地盘,觉得过意不去,也有意拉兄弟们喝两杯,共同享受一下家庭的乐趣。兄弟们在酒足耳热之后,打情骂俏,尽情地收获了女人的气息,十分惬意又带几分失落地去了。房子——谁也不说为难他们的话。

如果再来一个女人,事情就麻烦了,总不能两对鸳鸯同室而乐,没办法,只好有一对到农村租房子住。女人便不乐意,到了矿上还住在乡里,回去姐妹们问“住楼可习惯”,怎么回答?就说农村来的家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你不嫌寒碜,我还脸红呢。

于是,煤矿应运而生了“探亲招待所”。一家一套,一室一厅,有双人床,缎子被,还配备了得心应手的家庭乐器——锅碗瓢勺。

 

幸福村

煤矿养人,不欺生,无论天南海北形形色色人,她都以宽厚仁慈的胸怀接纳,修电器钟表,开小餐馆,摆摊做买卖,剃头换锅底,都能赚鼓腰包。即便他们比矿工还能挣,矿工还是出手大方,很有风度地照顾生意。

有的不愿意过两地生活,舍了那份地,把妻子带到矿上。在矿上农村户口称为“没有户口”,做家属工、孩子入学、分房子、平价煤、节日的平价鱼肉等等,所有的福利,没有户口本粮本就什么都没有。虽然靠着男人的薪水也不愁吃不愁穿,在有本的面前总觉得矮人三分。

最难的是房子,没分房子的资格,自己建房心里不踏实,总觉得不是长久基业,没户口,迟早还得打回老家去,不如多存些钱,后路也舒展从容些。就到矿上捡几块笆片大瓦,工地上捣弄几根木棒,拾些碎砖,在围墙外的空地上,圈一块地,搭起简易的庵棚式住房,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反正不是自家的宅子,建房不论风水,大了小了,没有规则,不讲究上下,高了矮了,没人计较。今年建一间,来年建一间,随心所欲,凑到什么材料建什么房,只要还有空地,就不停地圈。多年下来,林林总总,大间套小间,走进去像入了迷宫一样。

开放搞活以后,市场粮价低,粮本失去了诱惑,“没户口”也可以自谋职业,女人就到市场上做生意,卖凉皮、蒸包子、摆小摊,啥好赚卖啥。煤矿对“一城一乡”的吸引力更大了,纷纷来到矿上谋生活,学校围墙外,铁路边,风井旁,只要有空地,都有庵棚村,工人村里村套村,电线接成了蜘蛛网,自来水管纵横交错。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小孩入托入学,由于“没户口”,都没人管,成了闹市里的“世外桃源”。 “棚户区”是煤矿的特色,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幸福村。

后来,矿上统一建了普通的平房,有了水电设施,棚户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再后来,转户了,粮本取消了,能分房子了,房改了,商品粮没有了,商品房来了。

毕竟,生活在不断地进步。

 

 

浮光掠影看煤矿⑤崇尚师道的地方

煤矿文化   2009-10-14 14:11   阅读30   评论4

字号: 大  中 

 

因为我的职业的缘故,加上年纪的优势,在矿上许多人称呼我“老师”。

南京到北京,师傅是官称。称你老师,人家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叫,不是因为你有学问或者德行,充其量是看着你的年纪来的。煤矿是特殊行业,退休比法定年龄提前5到10年,队伍永远呈年轻化。像我这样的年纪,当然位列“老前辈”。

煤矿确乎是个很讲“师道”的地方,因为它是高危行业,安全为天,井下劳动环境艰苦,又存在着水、火、瓦斯、矿尘、顶板诸多自然灾害的威胁,新员工进矿必须先接受入井安全知识培训。按照国家规定,课堂教育结束,还有四个月的师带徒岗位操作培训,考核合格才能独立上岗。所以,每人分到单位都要拜个老师,井下的很多工作是力气活,技术含量并不高,也不需要高深的文化,不比种庄稼难,一看就会。淮北有句俗语:“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井下也如此。可万万不能不敬老师,连徒弟的父母也把老师尊为上宾。

新员工没有老师带着,在井下简直找不到北,寸步难行。井下巷道纵横交错,平面有十里到三十里,上下有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比地道战还复杂。走错了路有囬不了家的可能。误入老硐子,有瓦斯中毒的危险。乘车、上山(轨道巷)、包括班中休息,都有门道,慢说遇到灾害了。煤矿上的老师,主要是教徒弟走路、避灾、自救互救、遇到灾害逃生的安全知识。在煤矿上当老师,教的虽然不是谋生的技术本领,实实在在是呵护徒弟生命的,比幼儿园的阿姨还要细心。起初的几个月里,老师几乎是手拉手地带着上下井,一眼看不见就要找。师徒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是一种极为亲密的关系,真正是“师徒如父子”。

在这样一个崇尚师道的地方,我得“老师”称呼,也就不难理解了。像我这样的聪明人,心里自然明白其中味,此身还能真的就以老师自许了?

单位上有两位年轻的女士,参加工作的时候,在我眼里差不多还是孩子,出于尊重,她们都称我“老师”。十多年了,现在都成了孩子的妈妈了。孩子见了,总不能再称呼老师,那还不差辈了?她们就比着自己的父母,让孩子喊“爷爷”。初始听到孩子称呼爷爷,还有点受打击的感觉,我这么老了吗?她们的父母还真的和我同事过,后来习惯了,在孩子面前也就“难得糊涂”地装起爷爷来

 

 

浮光掠影看煤矿⑥辛苦的冤大头

煤矿文化   2009-10-29 23:48   阅读27   评论2

字号: 大  中 

 

到煤矿上,随便与任何人谈谈,拎菜篮子的女人,小摊小贩,都知道矿工的辛苦和“冤大头”的情形。有的科长、区长,治人有方,把人治得服帖了,再发奇思妙想,勒索工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又岂奈何。

一个采煤、掘进区的领导班子,分设党政机构,正副职领导七八个人,党政分开,一长负责制,生产决策、劳动分工、工资分配,凡事行政长官一人作主。民主管理只是个政治口号,书记及副职只有提供资料或“建议”的份。党支部书记只管计划生育、文明卫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人开会、学习,传达上级的文件、指示。

井下挖煤的实行计件工资,一个班的人头做分母,挖的煤以工分计量做分子,除下来就是平均工分,作为月底计算收入的依据。每月的分值不等,班队长以上的干部操心费、还有开会、学习、活动的“奖励分”,以及应付机关关照、上级检查的招待等“活动经费分”,“活动经费分”属于暗箱操作,区长在亲信头上记分,月底领了工资,把多出来的那部分钱交给区长。所以,要等一个区当月的产量、工人的总分出来,才能得到分值。有个区长,依仗权力,向工人“借钱”,然后暗中用工分还帐,几年当中,向他管辖的200号人中120多人借钱,少则上千多则上万,都是拿工分还帐。像这样变相鱼肉工人的巧妙方法,有些干部一直不懈地发明创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