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历代第一夫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3:23:01

吕雉:残暴的阴谋家
汉惠帝张皇后:吕后阴影下她一生凄苦短暂
汉文帝窦皇后:平和心境,最幸运皇后
汉哀帝傅皇后:她不幸因为嫁给同性恋
汉平帝王皇后:王莽的女儿竟是个忠贞不渝的人
汉光武帝阴皇后:刘秀说"娶妻当取阴丽华"
汉明帝马皇后:将门出身但整天穿着粗布衣裳
汉献帝曹皇后:被兄长篡位惹怒愤然掷玉玺
甘、吴二皇后:陪伴刘备的两个人
贾南风:历史上著名的"黑皮悍后"
魏文成帝冯皇后:北魏的大改革家
隋文帝独孤皇后:决不许你违背誓言
唐太宗长孙皇后:最贤惠的皇后真正母仪天下
唐高宗武皇后:武则天是怎样从才人走向皇后的
后周世宗符皇后:乱军中幸免于难沉着冷静
宋仁宗曹皇后:宫闱内乱以头发作为赏罚标记
最早皇后娘娘的婚前体检
再嫁皇后的传奇故事(一)
再嫁皇后的传奇故事(二)
宋哲宗孟皇后:她可真是因祸得福的典型
宋徽宗郑皇后:客死异国的俘虏皇后
宋高宗吴皇后:历经四朝,稳坐后位55年
辽太祖述律皇后:断腕殉葬的月理朵
辽景宗萧皇后:辽国最伟大的女军事家
孛儿台皇后: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羽翼
明英宗钱皇后:因为思念而受残
皇太极孝庄文皇后:了不起的圣祖母
顺治帝的大、小博尔济吉特氏皇后
康熙帝生前的三位皇后
乌喇那拉氏:雍正帝唯一的皇后
乾隆的两位皇后:他对她们的态度截然相反
嘉庆皇后喜塔腊氏、钮祜禄氏
道光帝三位皇后:正值鸦片战争
咸丰帝皇后:被慈禧害死的钮祜禄氏
牽動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夫人   

 

 

 

 


吕雉:残暴的阴谋家
 吕雉,吕文之女,汉高祖刘邦之皇后,史称吕后。
  楚汉战争时, 吕后与刘邦之父曾为项羽所擒,知道项羽与刘邦讲和时才被释放。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吕雉很有谋虑,但性情非常残酷。她在未央宫害死了韩信,又使人诬告彭越谋反,灭其宗族。  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并打算立戚夫人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刘邦死后,吕后在诸大臣的帮助下立自己生的刘盈为太子,就是汉惠帝。但吕后仍不放心,将其戚夫人砍去四肢,挖去双眼,熏聋双耳,药哑嗓子后扔入厕内,叫做"人彘"。有派人毒杀了如意。  吕后将自己的外孙女张嫣嫁给儿子为后,结成了一对怪异的夫妻。公元前188年,汉惠帝抑郁而终。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少帝:先是少帝刘恭,冒称是刘盈之子,四年后,眼看秘密泻露,将其杀害。又立恒山王刘义,自己临朝称制,排斥老臣,任用亲信,分封吕姓诸王,违背了刘邦与众大臣公立的"非刘氏不王"的约定,开始了八年的专制统治。  公元前188年,吕后病逝于未央宫,终年六十二岁。她死后,吕姓诸王谋反,被周勃、陈平剿灭,杀其宗室三千余人,消灭了吕氏之祸。  

汉惠帝张皇后:凄苦而短命
 汉惠帝的皇后是吕后的外孙女,名张嫣,字淑君。
  她的婚姻是宫廷权力争斗的产物,从她九岁嫁给了舅舅的那天起,她就开始了高贵而凄苦的生活。  惠帝自从"人彘"事件以后,内心痛苦无比,舅甥之间的婚姻关系更让他别扭,他整日与宫女和男宠私混饮酒,不愿亵渎他的小外甥女儿。婚后三年,便抑郁而终。十二岁的张嫣就当上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在吕后的专权下,她没有任何权力,只是孤独地活着。  吕姓之祸平息后,文帝即位,封薄姬为皇太后,张嫣失去了皇太后之位,更加凄苦。公元前163年,她默默地死去,年仅三十六岁。她没有葬礼,没有墓志碑文,连封号也没有,只是被习惯性地成为孝惠皇后,就连她的坟墓也是简陋而粗鄙的。  

汉文帝窦皇后:最幸运皇后  
 帝刘恒的皇后姓窦,本是宫中的秀女,后被分赐给代王刘恒。刘恒一见到她就喜爱不已,很快窦氏就成了代王的宠姬,生一女二子。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大臣周勃等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当时刘恒的正妃已死,便立窦姬为皇后。由于窦氏出身寒微,常劝文帝节俭,轻徭薄赋。  公元前157年,刘恒病死,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窦氏为皇太后。第二年,窦氏便双目失明。  窦氏崇尚黄老的"清静无为"之道,但后来太子刘彻(汉武帝)即位后,重用儒生,推行儒教。窦太后为此大发雷霆,逼着汉武帝罢免了一些官员。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病逝于长乐宫,终年七十五岁,葬于霸陵。她的一生是极其幸运的,从秀女到宠姬再到皇后,她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风浪,这与她谦让律己,宽容豁达是分不开的。  

汉哀帝傅皇后:嫁给同性恋
 汉哀帝刘欣的皇后傅氏,是孔乡侯傅宴之女,哀帝祖母傅太后的侄女,傅太后作主,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自己的孙子。
  公元前7年,成帝病死,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傅氏被封为皇后。可是谁想到汉哀帝专宠男宠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宫中有一个舍人名叫董贤,生得和女孩一模一样,柔弱娇俏,极会献媚。哀帝拜董贤为黄门郎,陪侍左右,出入同辇,共枕而眠,恩恩爱爱真如夫妻一般,根本不理睬傅皇后和后宫佳丽。  有一天,汉哀帝醒来后要去上早朝,发现袖子枕在董贤身下,哀帝不忍惊醒董贤,便挥剑将衣袖斩断。从此"断袖之癖"就成了同性恋的别称。  董贤一路高升,很快就当上了大司马,其父也被封官,汉哀帝赏赐他的钱财不计其数。傅皇后却一个人形孤影单。  公元前1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哀帝病逝。哀帝无子,元帝孙刘(彳刊)即位。太皇太后重新起用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董贤知大势已去,与妻自杀。傅皇后被废为庶人,因为不堪耻辱而自杀身亡。  

汉平帝王皇后:忠贞不渝的人  
公元前一年,汉哀帝病逝,平帝即位,年仅九岁。大司马王莽掌权,在平帝十二岁时,他说服了太皇太后,将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以便巩固权势。可是婚礼后不到两年,平帝与王莽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王莽不许平帝的母亲卫姬与他团聚,还杀害了平帝的舅舅一家,以防止他们成为新一派的外戚,平帝怀恨在心。王莽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毒死了平帝,立两岁的刘婴为帝。王皇后年仅十四岁就当上了太后。
  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自己的女儿当然也就不是太后了,被封为"黄皇室主"。但没想道他的女儿竟是一个忠贞不渝的人,对父亲的行为痛斥不已,并屡次拒绝了父亲安排的改嫁他人。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烧毁了宫殿。王皇后却不肯逃走,毅然迎向火海,化为灰烬。  后来晋长安县令潘岳在《西征赋》中是这样评价她的:瞰康陵之孤坟,悲平后之专杰,央厥父之篡逆,蒙汉耻而不雪,激义成而引决,赴丹焰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  

阴皇后:娶妻当取阴丽华  
公元前一年,汉哀帝病逝,平帝即位,年仅九岁。大司马王莽掌权,在平帝十二岁时,他说服了太皇太后,将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以便巩固权势。可是婚礼后不到两年,平帝与王莽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王莽不许平帝的母亲卫姬与他团聚,还杀害了平帝的舅舅一家,以防止他们成为新一派的外戚,平帝怀恨在心。王莽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毒死了平帝,立两岁的刘婴为帝。王皇后年仅十四岁就当上了太后。
  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自己的女儿当然也就不是太后了,被封为"黄皇室主"。但没想道他的女儿竟是一个忠贞不渝的人,对父亲的行为痛斥不已,并屡次拒绝了父亲安排的改嫁他人。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烧毁了宫殿。王皇后却不肯逃走,毅然迎向火海,化为灰烬。  后来晋长安县令潘岳在《西征赋》中是这样评价她的:瞰康陵之孤坟,悲平后之专杰,央厥父之篡逆,蒙汉耻而不雪,激义成而引决,赴丹焰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  

汉明帝马皇后:出身名门布衣皇后 
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是东汉初名将马援的女儿。
  马援在新莽时,因私纵囚犯,亡命西北,后依附刘秀。马援曾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来成语"马革裹尸"就成了形容英勇壮烈的词汇。马援一生,为东汉王立下许多战功。后在远征武陵、五溪蛮夷时,病死军中。他死后,还遭受汉明帝女婿梁松诬告,被追收新息侯印缓。  马援有三个女儿,其中三小姐最聪明灵秀,他在世时,曾将三小姐许婚窦家。但马援死后,窦家也参与陷害马援,于是马援的蔺夫人就坚决与窦家解除婚约。  公元49年秋,蔺夫人把她的三个女儿全部送进皇宫,因为三小姐最出众,就被送入太子宫中。当时不仅阴皇后对她印象很好,太子刘庄也很宠爱她。  公元57年,光武帝死,刘庄即位,是为明帝,册封马贵人为皇后。马皇后没有生子,明帝立贾贵人生的儿子刘炟(da,即汉章帝)为皇太子,由马皇后抚养,马皇后悉心抚育刘炟,母子关系甚厚。  马皇后吸取了父亲遭人排挤的教训,即使身为后宫之主,仍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常常穿粗布衣裙。她德、才、貌俱全,很喜欢读书,虽不干预朝政,但对世事却明断有理,连明帝也十分佩服。  公元75年,明帝死,太子刘炟即位,是为章帝,尊马皇后为皇太后。章帝打算给马太后的三位哥哥封候爵,太后不允。公元79年,全国丰收,章帝遂封三个舅舅为列侯,三个舅舅封侯后便弃官归第。  马皇后的一生谦逊朴实。《续列女传》称赞她"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  公元79年六月,马皇后病逝,终年四十一岁,谥号"明德",与明帝合葬于显节陵。  

汉献帝曹皇后:愤然掷玉玺
汉献帝刘协的第二位皇后曹节是曹操的二女儿。
  公元213年,曹操将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同时送人宫中。  献帝的第一位皇后叫伏寿,她因不满曹操残暴,写密信给父亲伏完,叫他设法除掉曹操,此事被人告发后,曹操废掉伏皇后,将她幽闭而死。  曹操要献帝立曹节为皇后,献帝只得依从。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袭魏王位。曹丕,授意华歆去逼献帝让位。曹皇后怒斥华歆,华歆只好退出宫去。第二天又逼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并以武力威胁,向曹皇后索要玺印,曹皇后无奈,将玺印掷于栏板之下。面对兄长曹丕篡位,她极为愤怒,高喊:"老天有眼,决不让你长久!"  献帝被废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公元234年三月,汉献帝去世,终年五十四岁,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公元260年,曹皇后病逝,仍以汉朝的礼仪合葬于献帝的禅陵。  

甘、吴二皇后:陪伴刘备的两个人
甘氏(公元188-2O9年),三国汉昭烈帝刘备的皇后。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之一。
  据说刘备命中克妻,他在老家曾 "数丧嫡室"。刘备起兵后,于沛城娶甘氏为夫人。后来,甘夫人随刘备到荆州。生子阿斗(即后来的蜀后主刘禅)。  公元208年,曹军进攻荆州,抛却妻小突围。糜夫人死在乱军之中。赵云保护着幼主阿斗和甘夫人,杀出重围,才使刘备唯一的儿子幸免于难。  甘夫人曾被多次俘虏,但都能安然脱险,回到刘备身边。刘备曾把一尊三尺高的白玉人放在床头,比喻甘夫人皮肤白皙,甘夫人却劝刘备不可玩物丧志。于是刘备撤去玉人,群僚们称赞甘夫人为"神智妇人"。  公元209年,甘夫人病逝,时年二十二岁,葬于南郡(今湖北江陵县北)。公元222年,追溢"皇思夫人",迁葬于蜀。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八月刘备与甘皇后合葬于惠陵。  刘备的最后一个夫人是吴氏,吴氏父亲生前的朋友刘焉任益州牧时,把吴氏纳给儿子刘瑁为妻,刘瑁是刘璋的哥哥。但刘瑁短命,吴氏一直过着孀居生活。  公元194年,刘焉去世,其子刘璋继任益州牧。公元214年夏,刘备兵临益州城下,刘璋投降。此时甘夫人也病死。续娶的孙权妹孙尚香,也离开刘备,回到江东,刘备身边一个妻子也没有。  蜀郡太守法正,把刘瑁遗孀吴氏介绍给刘备为夫人。  公元219年,刘备攻取汉中,称汉中王,立吴夫人为汉中王后。公元221年五月,刘备在成都即帝位,丞相诸葛亮持节授玺,册立吴王后为皇后。两年后,刘备因东征死于白帝城。刘禅即位后,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公元245年八月,吴太后病逝,在位二十五年,合葬于刘备与甘皇后的惠陵。  

贾南风:历史上著名"黑皮悍后" 
贾南风,生于三国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 256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 300年),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之妻,又称惠贾皇后。
  贾南风,其貌不扬,晋武帝称她"丑而短黑",不宜做太子妃。然而,她却成为太子司马衷的妃子,继而成为皇后。贾南风之父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这是她能够与皇太子联姻的主要原因。作太子妃,贾南风过于残酷,曾亲手杀过人。对此,晋武帝十分愤慨,一度曾想将她废掉,但因外戚杨珧提醒他:"陛下忘贾公闾耶?"遂使废妃之事不了了之。可见,贾充在西晋政权中地位牢固,权势显赫。贾南风本人虽是女流,但她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称"妒忌多权诈",使得司马衷既害怕她,又受她的诱惑,喜欢她。晋武帝和朝臣们对太子司马衷的才识和能力,是很了解的,认为他"纯质","不能亲政事"。晋武帝与大臣们曾一起"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贾南风怕暴露出丈夫的无能,即想出一条让外人替太子作答案的诡计,才算蒙混过关,使皇太子得以保存太子位,并顺利取得皇位。  太熙元年(290年)4月,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被册立为皇后。惠帝黯弱无能,国家政事,皆由贾南风干预。故西晋政权,从贾南风立为皇后之日起,政局便处于动荡不安中。  贾南风为了掌握朝政大权,采取滥杀无辜,诛灭异己的办法,巩固惠帝的统治地位。晋惠帝的辅政大臣、太傅杨骏随惨死在贾南风之手。   杨骏是晋武帝的皇后杨氏之父。晋武帝自太康灭吴之后,天下无事,遂不再留心朝政,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朝中事务依赖后党杨氏。此时杨骏、杨珧、杨济位居三公,时号称"三杨",可谓权倾一时。对杨骏其人,尚书褚契、郭奕曾上书晋武帝,说:"(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以为然。司马衷即帝位,任杨骏为太傅,做辅政大臣。凡朝中之事,杨骏必亲自过问,"百官总己";由于害怕"左右间已,乃以其甥段广、张勋为近侍之职"、"又多树余党,皆领禁兵";然而杨骏在处理一些重要事情上,"谙古义,动违旧典",于是出现了"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局面。在对待贾南风的问题上,"骏知贾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而"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妇道事太后"。一味专权的杨骏与权力欲熏心的贾南风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合的矛盾。经过激烈的明争暗斗,贾南风终于在永平元年(291年)3月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了太傅杨骏及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杨邈、左将军刘预、河南尹李斌、中书分蒋陵、东夷校尉文淑、尚书武茂等,"皆夷三族"。之后,贾南风又矫设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徒于金墉城,第二年迫害至死。

魏文成帝冯皇后:大改革家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
  冯氏的祖父冯弘、伯父冯跋是北燕国王,其父冯朗在北燕灭亡后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后来其父因罪被杀,她随姑母人宫。  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后,封十四岁的冯氏为贵人,十八岁立为皇后。同年,立两岁的儿子拓跋弘为皇太子。按照"立子杀母"的规矩,拓跋弘生母李贵人被赐死。冯皇后抚养拓跋弘,待太子如同亲生。  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由丞相乙浑总揽朝政。乙浑图谋篡位,冯太后用计把他逮捕杀死。从此,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本身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杀了一批政敌,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但她却好男宠,并把这当成是笼络权臣的手段。就连南朝齐国派来的使者刘缵也被冯太后留宿宫中,在床帏间解决边境问题。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终年四十九岁。谥为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  

隋文帝独孤皇后:坚守誓言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
  独孤氏十四岁嫁与杨坚之时,要杨坚保证此生不纳妾,杨坚立下誓言: "不和第二个女人生孩子。"  独孤氏通晓书史。谦卑自守,恭孝。是杨坚的积极支持者。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为文帝。立独孤氏为皇后,长子杨勇为皇太子。  文帝上朝,皇后同辇送行,退朝,她也一同乘辇回寝宫,紧紧地看着文帝,不许他接触其他的女人。皇后崇尚节俭,不喜奢华。幽州总管阴寿曾献给给皇后一匣珠宝。皇后却让将其换成金钱,分给边疆将士。  皇后对外戚要求尤为严格严。她表弟崔长仁,奸淫妇女,被拿在案。文帝看在皇后面上,本要免去其罪,而皇后却不徇私情,把崔长仁处以死刑。宫中上下都十分敬重她,把她与文帝称为"二圣"。  有一次,皇后独孤皇后病了,文帝在仁寿宫临幸宫女尉迟氏。皇后闻知把尉迟氏杀死。文帝得讯大怒,帝后之间闹得狠疆,皇后请大臣高颖(jiong窘)和杨素从中调解,二人和好如初。  独孤皇后共生五个儿子,次子杨广诬陷太子谋反,文帝信以为真,废太子杨勇为庶民,立了杨广为太子。  公元602年八月,独孤皇后病死于永安宫,终年五十岁。皇后死后,文帝放纵声色,后宫又增添了许多美女。他特别宠幸江南美女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由于贪欢过度,一年之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公元604年,文帝死,合葬于泰陵。  

唐太宗长孙皇后:最贤惠的皇后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唐高宗武皇后:从才人走向皇后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后宫,充当才人。临行时,生母杨氏痛哭不已,她却安静如常,对母亲说:"见天子席知非福,何儿女悲乎?"进宫叩见太宗后,赐号"武媚"。高宗当太子时,经常到父皇宫中问安,受到武才人的殷勤接待,一见倾心。太宗逝世后,凡未生育的妃嫔均要出家为尼,武才人亦不例外,到长安感业寺落发。这时,高宗的王皇后多年没有生育,又对高宗宠爱萧淑妃深为不满。有一天,高宗到感业寺上香,遇见武才人,才人悲哀啼哭,高宗很受感动,回宫后心神不宁。王皇后探知情况,暗中派人把武才人接进宫来,侍奉高宗,图谋使萧淑妃失宠。武才人进宫之初,十分小心谨慎,千方百计取得王皇后的欢心,王皇后多次向高宗称誉她,因而进宫不久,便从才人晋升为昭仪。但武昭仪并不以此为满足,她在夺去萧淑妃的宠爱以后,便积极设计取代王皇后的地位。她利用王皇后性格稳重而倨傲,对上不肯奉承、对下又不体贴的弱点,用皇上赏赐的财物结交宫中内监女官,特别是对王皇后不满意的人,恩情更厚,让她们刺探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言语行动,有过失立即上报;但并未发现有重大过失。于是,武昭仪便采取诬告手段,诬告王皇后扼杀她的女儿,又诬王皇后同她的母亲柳夫人用巫术诅咒皇上,高宗信以为真,遂决定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侍中韩瑗、中书今来济等都认为王皇后没有重大过失,不应废黜,高宗不肯采纳他们的谏净。中书合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揣知高宗旨意,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面对反对、赞成两种不同意见,高宗犹豫不决。有一日,"李*人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永徽六年(655),高宗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
  

后周世宗符皇后:乱军中免遭杀害
后周世宗柴荣的皇后符氏, 是后晋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
  符氏出身名门闺秀,是个明果而胸怀大志的女人。曾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据河中反叛,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临死前,他要先杀死全家人。符氏匿于帷幔后。李崇训找不到妻子,自杀身亡。符氏从帷幔中走出来,对冲进来的军士说:"我乃魏王之女,郭将军与吾父交往甚厚,速报"郭威闻报,立即前来相认,并把她带回符彦卿的魏王府,让她与父母团圆。郭威非常欣赏符氏的沉稳勇敢,符氏拜郭威为义父。  郭威养子柴荣镇守澶渊(河南濮阳)。他的夫人刘氏死后,郭威为柴荣提亲,遂纳符氏为继室。郭威死后,柴荣即位,是为世宗,册封符氏为皇后。符皇后谦和有教养。世宗脾气暴躁,自从与符皇后成婚以后,符皇后总是从容劝说,免得他对兵将施暴而影响军心。  世宗要率兵征讨淮南,皇后以为不宜亲征,世宗不听,硬要前往。皇后只好同行,正如符皇后所料,战果不佳。时值炎暑又遭暴雨,皇后身染重病,回到京师后,于公元955年七月二十一日,于汴梁(河南开封)滋德殿病逝,终年二十六岁。世宗对符皇后之死十分悲痛,为她服丧七日,谥为"宣懿皇后",葬懿陵。  

宋仁宗曹皇后:沉稳平定宫乱  
曹氏(1016-1070),真定(河北正定县)人。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性慈俭,重稼穑。
  仁宗第一位皇后郭氏,公元1033年,刘太后死后,仁宗以郭氏无子为借口,废郭后为尼,幽居长宁宫。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第二年九月,册为皇后。  曹皇后出身将门 熟读经史,善飞白书(书体之一),谦谨节俭。她亲自带领宫嫔们在苑内种植谷物,采桑养蚕。  公元1048年间正月,仁宗宿于曹皇后宫中。至半夜,一阵杂乱的响声将他们惊醒,仁宗要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曹皇后,劝不可轻动,免遭毒手。曹皇后把内监宫人集中起来,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取水防火。杀退了叛逆者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仁宗生三子,均已早夭。后因急于生子,以致纵欲过度 身体衰弱。早些年,曹皇后将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进宫中抚养。当时宗实四岁,但始终没有立为太子。公元1O62年八月,三十一岁的宗实为皇太子,赐名曙。次年三月,仁宗驾崩。赵曙进宫即位,是为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英宗即位不久生病,无法料理朝政。皇太后于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英宗病情好转后,曹大后即撤帘归政。  公元1067年,英宗病逝,其长子赵顼(xu须)即位,是为神宗。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革除许多弊政。曹太后认为"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予以反对,但神宗没有采纳。公元1079年,苏东坡以"乌台诗案"下狱,由于曹太后出面求情,苏东坡方才免于一死。同年冬,曹太后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葬永昭陵。  

最早皇后娘娘的婚前体检  
 我国古代为皇帝立正妻(即"皇后"),有一条极严格的婚前体检制度。 
  《汉杂事秘辛》载记:东汉桓帝要立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女莹为皇后。未成婚前,桓帝派吴婀女官来到梁府。一进门先观察梁女莹的走路姿势。接着,便跟梁商大将军一家说:要请梁女莹进闺房,脱衣仔细检查女公子身体的各部位。   出身豪门贵族的千金梁女莹死不依,吴婀无奈,只得出示"尚方宝剑",吓唬说:这是皇上的圣旨,也是皇家选后的规矩。企望当皇后的梁女莹,才勉强走入闺房接受检查。   吴婀女宫先检查梁女莹的乳腺,看有没有肿瘤包块;同时又用鼻子嗅嗅有没有狐臭,有没有鼻炎气味。接下去检查的是:看看肚脐的形状深浅、肩膀的宽厚、腰围、臂的弹性、大小腿肤色、长度以及手掌十指、脚板平凹与十脚趾的颜色,最后是妇科检查及病史询问。   全部未见异常,又重新检查五官与头发浓密及颜色,查耳朵、齿、鼻梁、眼、眉。最后让梁女莹三呼"万岁",以检查声带发音如何。   公元147年(桓帝建和元年)六月,梁女莹正式入宫;八月立为皇后。这,可能是有文字记载的我国古代皇后最早的一例婚前检查。   

再嫁皇后的传奇故事(一)
 历史上,汉景帝刘启是第一个开创废皇后的先例的皇帝。他把皇后的位置转给了再嫁夫人王美人王娡
  一个再嫁夫人,被称为"二婚头"的平民女子,能取得皇帝的欢心,专宠后宫,已是不容易,她竟不能击败所有的对手一步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从王娡的发迹史,可见到宫廷生活阴谋重重、勾心斗角的一面。  入宫争宠  汉文帝时,距长安百里之地的扶风槐里(今陕西兴平)有一户人家,父亲王仲早年亡故,母亲臧儿生一男二女,难以度日,改嫁长陵田姓,又生下二子。过了几年,长女王娡出嫁,臧儿便与三个儿子王信、田蚡、田胜以及小女儿王姁一起过活。  王、田两家并非豪富,臧儿一人拖儿带女颇觉艰辛。但这个老媪不是等闲之辈,她终日想着如何让一家人出人头地。原来,她就是当年曾被项羽封为燕王的大将臧荼的孙女儿。臧荼因反对刘邦被杀,子女落魄他乡,臧儿便在槐里嫁了人。但是她无法遗忘幼年的高贵,总想有朝一日重振家族。  有一年,东宫在民间采选美女,臧儿听说太子刘启爱美好色,便在自己两个女儿身上打主意。寻天,王娡归宁在家,臧儿把她着意打扮整齐,连同未出嫁的王姁一同送到官府。王娡本就贪恋富贵,爱慕虚荣,见有向上腾达的机会,也就顾不上名节,抛弃了丈夫和刚出世的女儿,入宫去了,官府慑于东宫威势,不敢为王娡的丈夫金王孙作主。  刘启的太子宫中,搜集了不少的天下美女,除正妃薄氏是薄太后的侄孙女外,还有美女栗姬、程姬等。栗姬出生齐地,姿色绝伦,又为刘启生了长子刘荣,很得宠幸。但是壮年好色的刘启一见王娡姐妹,又被深深地吸引了。尤其是姐姐王娡,生得粉面桃腮,眼波似水,象有勾魂摄魄的威力。她为了邀宠巴结太子,更是使出百般媚态,把刘启弄得神魂颠倒。不多时,她被封为美人,宫人都称为王美人。  公元前156年,刘启即皇帝位,这一年,王美人在接连生下三个女儿之后,又一次怀孕了。她日夜祈祷生一个儿子,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有一天,她编了一套话,对汉景帝说:"臣妾昨夜得一奇梦,见神女捧日,投入臣妾怀中。"  景帝大喜,以为是贵兆,他想,王美人若是生儿子,必定是个奇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王美人果真生个儿子,景帝又惊又喜,对这个儿子格外倚重,取名为"彻"。  景帝即位的第二年,太皇太后死了,薄皇后也跟着遭到了厄运。景帝从来就不爱这个皇后,是由祖母作主婚配的,看在太皇太后的面上,才维持着皇后的名位。太皇太后一死,景帝立即反攻倒算,借口薄皇后没生育,不配正位中宫,把她废黜了。  中宫虚位以待,大家都在猜测,谁最有希望继承宝座欲火烧得最旺的莫过于栗姬了。她想,皇帝曾同自己有约,生子当立为储保况儿子刘荣又是长子,一旦儿子被立为太子,皇后宝座则非已莫属。但是,很快她就发现,王美人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封建皇朝,把立太子视为国本,异常重视。景帝也一样,为此事居心良苦。在刘荣和刘彻之间,谁取谁舍,他颇费踌躇。立长子本来顺理成章,但刘彻相貌英武,聪明可爱,而且他心目中对王美人说的梦兆深信不疑。他想改立刘彻,又怕栗姬哭闹,更怕众大臣反对。这牛事一拖就是两三年,到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大臣们的一再催促下,加上栗姬用足了功夫,才说动他下决心册立刘荣为皇太子,同时,又封才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  栗姬暂时领先。她以为作了太子母,坐上皇后宝座,领衔六宫粉黛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再嫁皇后的传奇故事(二)
 步步获胜
  立太子的第二年夏天,一天午后,王美人略感身子不适,懒洋洋地躺在绮兰殿休息。饭听宫女来报:"长公主驾到!"她一骨碌翻身坐起,整了整衣衫云鬓,打起精神出门迎接。  馆陶长公主刘嫖,是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因姐弟之间从小亲昵惯了,景帝即位之后,她仍经常出入宫闱。窦太后的宠爱,景帝的纵容,使这位长公主在汉宫中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王美人进宫之后,十分巴结长公主,两人关系日益亲密,竟至无话不说。  这天,长公主进宫看望王美人,还带着女儿陈娇。刘嫖的丈夫陈午是开国功臣陈婴的孙子,袭爵堂邑侯。王美人一看到陈娇,便极口夸奖陈娇聪明美丽,又命内侍领出儿子刘彻,让两个小孩作伴一起玩耍。  叙了一会,不觉已是黄昏。长公主起身告辞,看见窗外院子里,一对幼童依偎在鱼池边,唧唧哝哝,十分亲密的样子,她不禁脱口而出:"好一对佳儿佳媳!"  王美人一听,乘机说道:"阿娇堪配太子为妃,只恐我儿无福,不能得此佳妇。"  这句话,王美人是故意说给长公主听的。果然,长公主沉下了脸,冷笑着说:"废立乃是常事,焉知太子名位已定?她既不识抬举世闻名,我也顾不得许多了!"原来,不久前长公主曾向栗姬提亲,欲把陈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但被栗姬婉言谢绝了。  长公主提出,把阿娇许配给胶东王刘彻吧,看他俩青梅竹马多要好!  王美人正中下怀,一口答应下来,令刘彻拜见未来的丈母娘。  长公主越看越喜爱,一把携住刘彻,将他抱在膝上,抚摸着他的头,问:"儿愿娶媳妇吗?"  刘彻虽然才五岁,却十分聪明伶俐,他只是看丰长公主嘻嘻笑着不说话。  长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他是否合意,他摇摇头。长公主又指向阿娇,问:"阿娇作儿妇可好?"  刘彻答道:"若得阿娇为妇,当筑黄金屋贮之!"  长公主一听,心花怒放,当下便同王美人议定了亲事。  景帝起初不太同意这门婚事,认为刘彻年纪还小,况且阿娇还比刘彻大几岁,但听到王美人告诉他刘彻"金屋藏娇"的许诺,不禁大笑起来,心想这小小的孩子就懂,怕是天定的缘分,就同意了。  一天, 窦太后在长乐宫举行家宴,为入朝觐见太后的梁王洗尘,景帝和长公主也陪在  侧。席间,太后问起册立皇后之事因何迟迟未决。景帝答道:"拟立栗姬为后不日即行册后大典。"  长公主一听急了,连忙进谗道:"栗姬生性忌妒,独宠后宫,不人容得皇帝召幸别的美。每与诸夫人会面后,往往以恶语相咒。  太后素来相信自己的女儿,便训戒景帝说:"若得此悍妇为后,恐又重演'人彘'惨祸了!"  景帝听了也有些动心。散席后,他踱到栗姬住的后院,故意用话试探栗姬道:"朕千秋万岁之后,后宫诸位夫人若有生子者,你将如何对待?"  栗姬这几天正因长公主同王美人联姻之事不高兴。她生性奇妒,当初拒绝长公主就是因为恨她经常把美人进献给景帝。不料,王美人乘机捞了外快,她预感到自己已处于不利的地位。今见景帝问这话,她猜想一定有人在背后说了她什么,不由心下恼火,脸上露出怒色。  景帝等了好久,见她拉长了脸不理不睬,十分气恼,咳了一声,拨脚就走。随后他好象听见身后传来怨骂声,更加生气。从此,他不再走进栗姬的宫院。  长公主处心积虑要让王美人当上皇后,常常进宫在景帝面前说她母子的好话,无非是讲王美人如何谦虚有德,胶东王如何聪明仁孝。加上后宫妃嫔宫人,大多受过王美人的好处,众口皆碑,使景帝越发相信王美人的贤德了。  一年多过去了,册后之事仍然悬而未决。忽然有一天,大行礼官上殿奏请,说是母以子贵,召集太子生母栗姬尚无位号,应立即册为皇后。  景帝一听大怒,斥道:"如此大事,岂是你们这些人议论的?"他怀疑是栗姬指使礼官提出来的,竟不容分说,立即下诏将刘荣的太子废掉,贬为临江王。太子的师傅、魏其侯窦婴等再三劝谏,说太子并无过失,废之不当。景帝就是不听。他一向刚愎自用,最讨厌别人对他提什么建议,更何况此时的他,已对栗姬怀有深深的恶感了。他那会想到,这件事又是王美人搞的鬼。  王美人蓄意争夺宝座,谋划在胸。她见长公主进谗多次,景帝日渐怨怒栗姬,知道已到火候,于是又使出一计,派心腹太监去找大行礼官,嘱他向皇帝奏请立栗姬为后,以此激怒景帝。果然一举成功。  多时失宠的栗姬已经抑郁不欢,儿子被废,使她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病不起。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四月,刘荣被立为太子三年之,景帝又下一道诏书废黜,同时册立王美人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诏书一下,犹如一道催命符,立即要了栗姬的命。  本来,立储与册后之事,景帝可能不会这么快就决定。后因他的弟弟梁王刘武觊觎储位,说动窦太后逼迫景帝立他为皇太弟,景帝便决心及早册立太子,以杜绝梁王的非份之念。因此,梁王此举无意间为王美人夺取宝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栗姬外,这场斗争的另一个牺牲品刘荣的遭遇更惨。失母之痛平息,他又被父亲勒令离开长安,孤苦一人来到封地江陵。一年之后,他见王宫不够宽敞,想动工修建,因宫外没有空地,邻近只有一座文帝庙垣还宽敞,刘荣便在庙垣边上建造宫室,不料又有小人向景帝告发,说分侵占祖宗的庙地。景帝不顾父子之情,将刘荣押回长安下狱治罪。刘荣悲愤已极,便在狱中悬梁自尽。  

宋哲宗孟皇后:因祸得福的典型
 孟氏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贤淑温婉。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 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佑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郑皇后:客死异国的俘虏皇后
 郑氏宋徽宗赵佶的皇后是郑氏。
  郑氏少年入宫,聪明伶俐,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徽宗。  郑氏儒雅秀丽,能鉴赏徽宗的书画词章和帮助处理奏章。徽宗也赏赐她一些诗画词作。  公元1111年十月,郑氏被册封为皇后。她仍然节俭,连皇后冠服都用贵妃服改制。她当皇后期间,郑氏一门从不干政,这也为日后她娘家带来好处。金军攻破汴京掳人北返时,皇后到金营对元帅粘罕说:"妾有罪,当随行北迁,但妾家属从不干预朝政,请元帅将他们留下!"粘罕许之,故其父郑绅幸免于难。  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近逼京城。徽宗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钦宗尊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郑皇后为道君太上皇后。不久,徽宗率郑皇后避居镇江。第二年四月,金兵被李纲击退。同年十二月,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徽宗、钦宗为庶人。公元1127年三月底,金军将徽、钦二帝和郑皇后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宗室、百官等三千余人押送北方。把有号位的妃嫔和公主五十余人交由金国皇帝处理。宫女由粘罕分给金军将士,其余的分配给金国贵族为奴。徽宗与郑皇后北迁至五国城(黑龙江依兰县),郑皇后因不堪折磨,于公元1131年病死五国城,终年五十二岁。五年后,徽宗也死于五国城。公元1142年,徽宗与郑皇后的遗骸运回南宋,两人合葬于永信陵。  

宋高宗吴皇后:稳坐后位55年
 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十四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高宗即位之初,外受金兵追击,内部时常发生兵变,吴氏身穿戎装,跟随高宗左右、英姿飒爽,颇有胆略。金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从定海(浙江镇海)转赴昌国(浙江普陀)途中,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州又迸封才人。此后,吴氏博览书史,勤习翰墨,旋进为贵妃。韦太后由金国还朝后,吴贵妃侍奉太后起居,太后的认可,高宗便于公元1143年正式册立吴贵妃为皇后。
  高宗惟一的儿子病死后,后宫再无生育。张贤妃收养宗室赵伯琮为养子,吴皇后为才人时,也收宗室赵璩为养子。张贤妃病逝,伯琮也由吴皇后一并收养高宗分别封赵伯琮、赵璩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可当大任,吴皇后劝高宗立伯琮为皇太子。于是高宗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慎(系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慎即位,皇权又转人宋太祖一系)。  公元1162年,高宗禅位于赵慎,是为孝宗。尊吴皇后为寿圣太上皇后。 1194年,孝宗死,光宗又尊吴太后为太皇太后。光宗因病退位,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宁宗。  吴太后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公元1197年,吴太后病死,终年八十三岁。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  

辽太祖述律皇后:断腕殉葬的月理朵
述律氏(879-953),名月理朵,汉名平,契丹族右大部人。父婆姑,曾任阿扎割只(位居枢密使之下的高级武官)。母耶律氏,是辽太祖姑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勇敢果断过人。
  公元916年,辽太祖建契丹国(太宗时改为辽),自号"大圣大明天皇帝",封述律平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同年,太祖率军攻党项,后方空虚,室韦部乘机来袭。述律后整军迎战,大胜,威震西北。  述律皇后很有政治远见,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在与李存勖的战争中连连失利,便派韩延徽为使向契丹求援。韩延徽进见时不肯跪拜,太祖大怒,述律后谏道:"韩延徽守节不屈。"太祖召来任命为参谋,成为左膀右臂。917年,太祖调动三万兵马要攻打幽州,述律皇后反对,她以树皮为例说:幽州周围有土有民,就同这树皮一样,三千骑掠其四野,如同树被剥皮而不能存活。太祖认为有理,停止了进攻幽州的行动。  922年,晋王李存勖攻打镇州(河北真定),威胁定州(河北定县),义武节度使王处直遣使贿赂契丹,要求太祖出兵攻打晋王,以解镇州之围。述律皇后力谏不可,太祖不听,举兵南下,大败而回。  公元926年,太祖死,她以皇后身份摄军国事,一些大臣不服。她以殉葬为借口,处死了若干可政敌,她本人也断右腕,纳人棺内,以代身殉。从此被称为"断腕太后"。  述律皇后生有三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位为太宗,尊述律皇后为"应天皇太后"。太后对太宗连年南征表示不满,她认为应以"争取民心,胡汉和好为上策"。947年,辽太宗在南征归途中病死,群臣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为帝,班师北归。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内蒙巴林左旗)另立三子耶律李胡为帝,命李胡率兵堵击。李胡兵败,她被逐出上京,软禁于祖州(内蒙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953年病死,终年七十五岁。谥号"贞烈",1052年改溢"淳钦皇后",葬于祖陵。  

客死异国的俘虏皇后
郑氏宋徽宗赵佶的皇后是郑氏。
郑氏少年入宫,聪明伶俐,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徽宗。郑氏儒雅秀丽,能鉴赏徽宗的书画词章和帮助处理奏章。徽宗也赏赐她一些诗画词作。公元1111年十月,郑氏被册封为皇后。她仍然节俭,连皇后冠服都用贵妃服改制。她当皇后期间,郑氏一门从不干政,这也为日后她娘家带来好处。金军攻破汴京掳人北返时,皇后到金营对元帅粘罕说:"妾有罪,当随行北迁,但妾家属从不干预朝政,请元帅将他们留下!"粘罕许之,故其父郑绅幸免于难。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近逼京城。徽宗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钦宗尊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郑皇后为道君太上皇后。不久,徽宗率郑皇后避居镇江。第二年四月,金兵被李纲击退。同年十二月,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徽宗、钦宗为庶人。公元1127年三月底,金军将徽、钦二帝和郑皇后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宗室、百官等三千余人押送北方。把有号位的妃嫔和公主五十余人交由金国皇帝处理。宫女由粘罕分给金军将士,其余的分配给金国贵族为奴。徽宗与郑皇后北迁至五国城(黑龙江依兰县),郑皇后因不堪折磨,于公元1131年病死五国城,终年五十二岁。五年后,徽宗也死于五国城。公元1142年,徽宗与郑皇后的遗骸运回南宋,两人合葬于永信陵。(小灰驴儿)

辽景宗萧皇后:辽国女军事家  
萧燕燕,汉名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
  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为景宗,封萧燕燕为贵妃,旋册立为皇后。景宗因长期患病,由萧皇后代理军国大事。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攻打辽南京(今北京),辽南院枢密使韩匡嗣子韩德让代父守南京,他坚守待援。萧皇后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钭轸救援。于高梁河(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史称高梁河之战。  982年,景宗死,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圣宗,尊生母萧皇后为"承天皇太后"(即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岳母的原型)。因圣宗年仅十二岁,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  986年,宋朝遣曹彬、潘美、杨继业将兵分三路伐辽。萧太后带圣宗亲至前线督战,于歧沟大败曹彬,死者数万,西路军乘胜击败潘美,并于朔州俘获宋骁将杨继业。继业拒不降辽,绝食三日而死,后人以其事迹编演成(杨家将)故事。  1004年,萧太后和圣宗率军南下,直逼澶州城(河南濮阳市),威胁宋的都城。经过和谈,辽来订立"澶渊之盟",此后,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萧太后原有个情人叫韩德让,当上皇后以后萧燕燕始终不忘旧情。景宗死后,她二人同帷同车,如同夫妻,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是不奇怪的。但她为了得到韩德让的专宠,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  公元1009年,萧太后病死,终年五十七岁。尊溢"睿智皇后",葬于乾陵。史称她"习知军政,赏罚信明,指麾三军,将士用命。"  

顺治帝的大、小博尔济吉特氏皇后
顺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生母的娘家侄女,乃多尔衮为顺治所选定。
  顺治八年(1651)二月,皇后之父蒙古科而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亲自送女儿上京,等待举行大婚典礼。但顺治对婚事很不情愿,一直借故拖延。拖到了秋季,亲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四处活动,请求诸亲王替他禀明太后。八月,皇太后下旨,令皇帝册立皇后并举行大婚仪式。 这次大清入关建朝后第一次举行的册后典礼搞得分外隆重。那天,有皇帝派出的满、汉大学士尚书各二员,引导龙旌凤辇,在宫娥内监侍卫执事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来到行馆迎接皇后入宫。到了乾清宫,顺治登上玉座,皇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着黄色锦服,披五彩绣帔,金凤盘绕,珠翠盈头,满身珠光宝气,徐徐步行上殿。由礼部尚书捧读玉册,鸿胪寺正卿赞礼,引导皇后跪伏听命。读完玉册,鸿胪寺正卿引导皇后起身,文华殿大学士捧上皇后宝瓕,武英殿大学士捧上皇后瓕绶,由坤宁宫总监跪接,转授给宫眷佩在皇后身上。皇后再向皇帝跪伏谢恩。之后,皇帝退朝,皇后坐上龙椅,接受群臣贺拜。然后,皇后再入宫,在礼乐伴奏声中与皇帝行礼。大婚典礼至此结束。 顺治因厌恶多尔衮与太后的暧昧关系,所以也对皇后心存芥蒂,始终冷落皇后,尽管皇后聪明美丽。尤其顺治喜欢简朴,而皇后好铺张奢华,性又善妒,更不得顺治欢心。所以,仅过了两年,皇后便被降为静妃,改住别宫。 这以后,前皇后的堂妹、蒙古科而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为继后,称孝惠皇后,即小博尔济吉特氏。但依然不为顺治所中意。  后顺治宠爱董鄂妃,便又想借故废掉孝惠皇后。幸亏太后讲情,也因皇后历来温厚纯良,这才使顺治作罢。但皇后一直没有得到顺治的关爱,独居西宫,形如守寡。 不久,董鄂妃染疾身亡。顺治郁郁寡欢,第二年便卧床不起,很快即随董鄂妃而去,死时才二十四岁。大、小博尔济吉特氏便双双守寡,可怜她们从未得到丈夫的关心,更在如花年纪丧夫守寡,从此独对清灯,无限凄凉。其中孝惠皇后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六年才死,享年七十七岁。 康熙皇后--赫舍里氏、钮钴祿氏、佟佳氏 康熙皇帝玄烨,是清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前后所纳妃嫔之多,光是有姓名可查的就有三十二人。但是他的皇后却都很短寿,以至在康熙晚年,中宫一直空缺。  康熙四年(1665)七月,十二岁的玄烨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她的曾祖父索尼,是康熙即位时的顾命大臣之一,拜一等公;父亲喀布喇为侍卫内大臣。这位皇后于康熙十三年五月生下皇子允礽,产后得病当天便去世了,年仅二十二岁。康熙与赫舍里皇后夫妻情深,便把嫡长子允礽立为皇太子。 康熙十六年八月,康熙又立一等公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祿氏为皇后,仅过了半年,这位皇后又得病崩逝。 第三位皇后佟佳氏,是康熙生母的侄女,康熙十六年被封为贵妃。  康熙二十八年她身染重病,康熙念她伴驾多年,如今又病势沉重,便册她为皇后。册立后的次日,佟佳氏就病逝了。

康熙生前死后的四位皇后
结发之妻--孝诚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七日,满洲正黄旗人,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其父为领侍卫内大臣喀布拉。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康熙帝大婚。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时年皇帝十二岁,皇后十三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祐,此子四岁夭折;十三年五月初三,生皇六子胤礽,即被康熙帝复立复废的皇太子。皇后因生皇六子,产后几个时辰就死于坤宁宫,时年二十二岁。康熙帝很悲痛,辍朝五日,诸王以下的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的八旗二品命归人等。俱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五月二十七日奉移皇后梓宫权厝都城北巩华城。六月二十七日册溢大行皇后日:仁孝皇后。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九日自巩华城沙河殡宫奉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二十六日二后梓官至景陵,奉安于享殿;三月初八日入葬地宫。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升祔太庙,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至乾隆、嘉庆年间,屡加溢号,全部溢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辅臣之女--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初入宫封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已时崩于坤宁宫,距第一位皇后死还不足五年。孝昭仁皇后与孝诚仁皇后的葬仪同,不同之处是孝昭仁皇后丧期正是征讨"三藩"的关键时候,康熙帝下圣旨:凡出征王、贝勒及各官为国讨贼、平定地方效力行间,今令伊等委服丧服,朕心不忍,其穿孝服、摘耳环、散发,俱著免。二月二十八日奉移皇后梓宫于武英殿。三月二十五日奉移皇后梓宫往巩华城,与第一位皇后同安于享殿。闰三月二十一日册溢为孝昭皇后,后于康熙二十年同月同日与第一位皇后的梓宫奉移景陵,入葬地宫。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累加谥号,全称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表姐皇后--孝懿仁皇后  第三位皇后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之亲侄女,即康熙的表姐。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帝自孝昭仁皇后死,十多年时间没立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八日皇贵妃病重,康熙帝谕礼部:"奉皇太后慈谕,皇贵妃佟氏,孝敬成性,淑仪素著,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今忽尔遘疾,势在濒危,于心深为轸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崇褒,钦此。前者九卿诸臣,屡以册立中宫为请,朕心少有思维,迁延未许。今抵遵慈命,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应行典礼,尔部即议以闻。"初九日册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颁诏天下;初十日申刻(下午三点至五点)皇后崩。实际上,她只当了一天皇后。康熙帝辍朝五日。十三日奉移皇后梓官至朝阳门外享殿。二十八年九月十九日册谥为孝懿皇后,十月十一日奉移孝懿皇后梓宫往景陵,葬但孝、孝昭两皇后之次。雍。正、乾隆、嘉庆间,累加谥。至嘉庆四年四月谥号全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洛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皇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德妃晋为皇太后。诸臣为皇太后上徽号,她执意不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孝恭仁皇后崩。皇后梓宫奉安于宁寿宫,雍正帝于苍震门内设倚庐缟素居丧。倚庐为古代遭丧者所居,倚木为庐,于中门外东墙下起庐,先将一根木头放在离墙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东墙,以草苫盖之,南北两出口也以草帘屏之,向北开口,里外不涂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时年四十五岁,每日赴母后梓宫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后死于康熙帝大丧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后梓宫,安奉在寿皇殿。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恭请四后同祔圣祖庙,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孝恭仁皇后终年六十四岁。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乌喇那拉氏:雍正帝唯一的皇后
清世宗允禛的皇后 
  清第三代皇帝雍正以非正常手段夺得皇位,至于这非正常手段是什么,正史讳莫如深,没有直接记载。唯有野史说他联结皇亲科隆多,将"传位十四子"的康熙遗诏篡改为"传位于四子",因而从其他兄弟手中夺取了皇位。其真实性如何,无从考证。   雍正即位后,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个立储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总理五大臣及满汉文武官员去乾清宫商议要事。他坐在龙椅上,对众大臣说:"父皇在世时,曾立二阿哥为太子,后来废而又立,立而又废。父皇晚年,常为此闷闷不乐。朕想到,立储乃国家大计,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们有何妙策?" 大臣们面面相觑,半晌,齐声奏道:"臣等愚昧,凭圣上意愿定夺便是!" 雍正帝又说道:"朕以为,立皇太子与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治须劳大臣们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应独断专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几个皇子,倘让众大臣议定,则众口必不一致,让朕难以定夺。何况,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争夺,惹出祸端,因此朕再三筹划,想出了一个变通法子,朕私下拟定皇储为谁,写在诏书上,密封收进匣内,"说到这里,雍正帝把头向上一抬,手朝上面一指,说:"匣子就安放在这块'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你们说这样可好?" 大臣们一听,异口同声回答道:"皇上思虑如此周详,臣下岂有异议?" 当下,雍正帝便命众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总理事务大臣在内,他亲手密书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内,又命侍卫攀缘木梯而上,把这锦匣安放在匾额后面。从这以后,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于是清帝传位才避免了宫廷内乱。   雍正这样做,从侧面印证了他夺取皇位的手段是有问题的,因而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学样。 雍正的死,也是个蹊跷,史籍记载十分奥妙。雍正十三年的一天,白天,这位皇帝还在同庄亲王允禄、梁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在大内议事,到了晚上,突然暴亡,宫内外都不知什么原因。史料中也未有可靠的记载。只是有一事显得奇怪。自雍正朝之后,皇帝每召幸妃嫔,这些女子都必须脱去所有小衣,外罩长袍,由宫监托举或抱入皇帝寝宫,然后脱下外罩的长袍,裸体赤身去侍候皇帝。据清代宫人传说,这并不是为贪图肉欲的欢乐,而是防备妃嫔行刺。后人猜想这条规矩的设立,也许与雍正的暴死有关系。 雍正只有一个正式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  这位皇后少年时代即入宫侍奉,当时康熙帝很喜爱她,作主将她许配皇四子,为雍亲王的正室嫡福晋。雍正元年被册为皇后时已届中年了。雍正帝同她相亲相爱,可惜她死于雍正九年九月。死的那一天,雍正帝异常伤心,他自己大病刚好,想亲自去为皇后合棺送行,大臣们竭力劝阻才作罢。于是下谕旨道:"皇后自重髫之年即侍奉皇父,与朕结合,四十多年孝顺恭谨始终如一。我因患病多时好容易痊愈,若亲临丧事,恐怕会触景生情过度悲伤,致使旧病复发。我未尽到夫妇间的礼数,心中很是难受,但大臣们劝我说,明代也没有皇后丧礼皇帝非亲自莫祭不可的规定,因此,我今特今皇子们朝夕奠祭。"言语中流露出莫大的哀痛。   乌喇那拉皇后谥号"孝敬",与雍正帝合葬泰陵。 继承皇位的皇四子弘历(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熹贵妃钮祜禄氏生的。熹贵妃在乾隆朝被尊为皇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才死,死后被谥为皇后。

乾隆的两位皇后:他对她们的态度截然相反  
清高宗弘历的皇后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寿八十九岁才死。这位风流天子坐享前辈挣来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视,大肆铺张。他的两位皇后富察氏和乌喇那拉氏的死都同巡幸有关。然而他对两个皇后之死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为了替他所宠爱的皇后富察氏分忧解愁奉着皇太后钮祜禄氏和皇后两宫的銮驾,以东巡为名,浩浩荡荡来到山东,谒孔陵,祭泰山,凡名胜古迹,统统去游览一番。然而富察皇后总是无法解怀,一意悲悼着近几年先后死去的两个儿子。路上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在她眼中却成了惨红愁绿,分外触动愁肠。不巧,她在船中因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及至气息奄奄,昏厥了好几次。乾隆帝慌了手脚,忙下令回京,但是刚走到德州,就不行了。皇太后来看她,她只模模糊糊说了:"谢恩"两个字。临死前,她不无幽怨的目光盯着乾隆帝,落下了一串伤心的眼泪。 这幽怨的眼光使乾隆帝痛彻心肺,他又伤心又歉疚,对着皇后尸体号啕大哭。自与皇后大婚二十二年来,帝后间一直夫唱妇随,相亲相爱。仅仅因为乾隆的一时糊涂,做了一次对不起皇后的事,夫妇间才有了隔阂,尽管皇帝使尽温柔功夫使皇后与他和好如初,但这种使人伤感的刺激已长留在皇后的心中了。皇后一死,乾隆帝失去了一位美丽温柔的伴侣,不由他痛悔交加…… 富察皇后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替儿子选定她为正室嫡福晋,那年,弘历才十七岁,封宝亲王。即位后乾隆帝立即册封她为皇后。 富察氏温情脉脉,很得丈夫宠爱。她为人恭谨俭朴,不尚奢华。平时,只是采摘一些通草绒花戴在头上作妆饰,从来不戴什么珠翠宝石。逢到年节,她亲手用鹿羔的毛皮做成荷包赠给乾隆帝,仿行清代祖先当年在关外的遗制,表示不忘本的意思,所以更得皇帝的敬爱。多年来,帝后间倒是心心相印,从来不曾红过脸。 有一年,乾隆帝下令改造畅春园、长春馆以及圆明园,将三处并为一处。当园工告成后,乾隆帝奉着皇后到园中游览,又命皇后率六宫妃嫔、宗室命妇、公主福晋等入园随同玩赏。 这天,圆明园内春光明媚。随着帝后迤逦入园的美妇们,锦衣绣服,珠环翠绕,个个打扮得似天仙一般。一行人来到堂前,先向太后磕头,又向帝、后请安。乾隆帝坐在龙椅上,向人群看去,忽然发现有一位贵妇人尤其出众,眉如黛山,眼如秋水,面如桃花,腰如细柳,他不免惊羡万分,暗想同这美人比较,六宫粉黛黯然失色。又觉有些面熟,不知她是哪家眷属? 一会儿,轮到这位美妇上前了。她请罢了安,皇后便站起身,与她握着手,说:"嫂嫂这晌身体可好?"原来,她就是皇后的亲嫂子,内务府大臣傅恒的妻子。 这时的乾隆帝,恰似灵魂出了窍,糊里糊涂跟着太后出宫,一路上也无心观赏园中美景,老想着跟在皇后身后的美人,不时又回首去看。那位傅夫人似乎觉着了皇帝的多情,也有意无意用眼光去迎接。 从那天以后,乾隆帝常常想念着傅夫人,有时不免长吁短叹。皇后问了他几次,他都搪塞过去。 过了几天,又逢皇后生日。乾隆帝兴奋起来,禀明太后,下旨于千秋节这天宫中大张宴席,为皇后祝寿。又到坤宁宫去向皇后道贺,并说:"你生辰这天,何不召你嫂嫂入宫畅饮一天?"皇后答道:"她自当会来,何必去召?"乾隆帝又说:"前香游圆明园,我看你们姑嫂之间很是亲热,何不乘此机会留她在宫中多住几天?"皇后听了,点点头,没有作声。 到了千秋节这天,坤宁宫内外热闹非凡。文武百官祝贺之后散去,乾隆帝信步走进坤宁宫,又接受聚集在这里的六宫妃嫔及公主福晋的拜见。皇帝举目注视,果然傅夫人站在上首,仿佛比那天园中见到时更加美艳。宴饮开始后,风流皇帝雅兴大发,要大家依次联诗,每人说一句,说不上来就罚酒。接着又热热闹闹行起酒令来,你一句我一言,你一盅,我一杯,挤成一片。这位傅夫人本不善于饮酒,连饮了几杯之后,不免粉面含赤,心族晃荡,坐不安稳了。乾隆帝见她已经醉了,把侍宴的宫娥唤过一旁,叮嘱了几句,将她扶去别宫休息。 众人稍事休息,重新入席再饮。只是忽然不见了皇帝、皇后命宫人去找,未找到,也无暇顾及,继续招待客人。等到酒阑人散,仍不见皇帝的踪影。皇后心下奇怪,又命宫人去看看傅夫人怎样了。过了好久,才见这名官人回报说:"傅夫人所住宫室门户紧闭,不便入内。"皇后联想前情,心中明白了几分。 第二天早上,乾隆帝仍出宫坐朝,傅夫人起来后去坤宁宫向皇后辞谢。皇后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微笑着说了一句:"嫂嫂恭喜!"傅夫人顿时脸红耳赤,不敢抬头匆匆地告辞而去。 自从这天之后,皇后对待皇帝就不象从前那样温柔多情了,有时竟向皇帝投来一种艾怨的眼光,使皇帝心中很不好受。因羞愧,他不象以前那样常去坤宁宫了,皇后也就更加疑心皇帝对她的冷漠。皇后本来有个儿子永琏,已由皇帝按家法秘立为太子,但不幸生病夭折,乾隆帝百般劝慰,要她再生嫡子,一定立为皇储,并追封永琏为端慧皇太子。过了几年,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永琮。恰在此时皇后心情不好之际,永琮又出天花死了。皇后受不了这般打击,哭得死去活来。于是,乾隆帝为了安慰皇后才以东巡为名,奉皇太后以及带了皇后出京游览,谁知就此同皇后永诀了。 乾隆帝带了大行皇后灵枢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在长寿宫设立灵堂,丧礼格外隆重,除为皇后服缟素十二天外,还亲自作祭文《述悲赋》,抒发自己的哀思。乾隆帝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才华,写得足够地哀婉悱恻,令人读后柔肠寸断。然而有谁能知道帝后之间这段难解的纠葛呢? 皇后生前曾为自己讨过谥号,那是皇贵妃高佳氏死时,乾隆赠以溢号"慧贤",皇后便说:"我死之后,以'孝贤'二字称谥号,可以吗?"至此,乾隆帝便按照她的遗愿,谥号"孝贤纯皇后"。  乾隆十七年将她葬于孝陵(清世祖顺治帝陵寝)西侧胜水峪后面。随即在这里开始建造乾隆自己的陵寝裕陵。另外,还格外加恩于皇后母家,封皇后兄长富文为公爵,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可谓"外家恩泽古无伦",到了顶峰。 过了一年,皇太后把乾隆帝召进慈宁宫,对他说:"皇后去世,已满周年。六宫不可无主,须选立一人册为继后。" 乾隆不语,太后又问:"六宫妃嫔,哪一个最使你合意?" 乾隆答道:"嫔妃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及得上富察氏。" 太后说:"我看娴贵妃不错,她侍奉皇儿多年,未有过失,人也端淑娴静,就册立她为继后罢。" 乾隆一听,虽然有些不愿,但他奉事太后一向孝道,何况自己也选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便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下诏,册封娴妃乌喇那拉氏为皇贵妃,统领六宫事,并不马上册立为后。直至富察皇后三周年过后,才正式册立那拉氏。 乌喇那拉氏是住领那尔布的女儿,在弘历为宝亲王时,便成了他的侧福晋,乾隆帝对她不甚喜爱。生了两个儿子,永璂和永璟。永璟早殇,永璟被封为贝勒。 乾隆三十年,弘历生了一场病,两个皇子永璐、永琪接连病逝,更使他愁怀难解。大臣和珅建议皇帝游幸江南散散心,乾隆帝便恭请皇太后一起去。太后建议道:"江南有苏杭,不亚于天堂胜景,前次南巡,皇后未曾随行,她已正位多年,也该让她去玩耍一番。"乾隆帝虽不甚愿意,但母命难违,只得答应。 一路上看山玩水,好不惬意。到江宁地方乾隆帝对和珅说:"上次南巡,匆匆忙忙未及在此畅游,听说秦淮河登上画舫游览一周,其味无穷,何妨一试?"第二天,君臣二人换上便服,登上了一艘大船,船上等着多名美人,都是江南名妓,乾隆帝左拥右抱,饮酒谈笑快乐异常,直到第二天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去。至晌午时分,两名太监及侍卫十几人奉太后命,摇着船来找皇帝,这才登岸回到行宫。 在离江宁去杭州的途中;皇后与皇帝争吵起来。原来乌喇那拉皇后自册立以来,一直受到皇帝冷淡,心中很不高兴,这次秦淮河上的事,由太监传入她的耳中,她忍不住就同皇帝争了起来,说以天子之尊,竟然押妓荒嬉,有失体统。乾隆帝本就厌弃她,自然没有好话,皇后竟发脾气把头发剪了下来。   满洲人的风俗最忌剪发,皇后的行为大大触怒了皇帝,盛怒之下,乾隆帝令她立即返回京师。自己奉养大后在杭城逗留几天,怒气未消,也不愿久留在外,匆匆回京。 从这以后,帝后之间视若仇人,乾隆便不再上坤宁宫来。皇后积郁成疾,拖了大半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病死。病危时,乾隆帝竟无情地离开皇后,去木兰游玩,连最后一面都不见。 乾隆帝回来后,又下诏旨说:"皇后自册立以来虽无失德之处,然而奉皇太后南巡时,竟不尽孝道,不遵礼法,举动乖张,类似疯迷,回京后便一病不起。论其行为,即便废黜亦不为过份。朕现仍然存其名号,格外优容,但其治丧典礼,不必按孝贤皇后的仪式办理,只可照皇贵妃之例行事。" 满族大臣为皇后的丧礼力争,乾隆帝就是不听。  直至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有一大臣名金从善的劝皇帝考虑立储、册后两件大事时,乾隆帝回想起来,还怒气冲冲。从这以后,他便不再册立皇后。

嘉庆皇后喜塔腊氏、钮祜禄氏  
嘉庆皇帝顒琰是乾隆第十五子,因从小生得聪明仁孝而受到喜爱,永琏夭折后,即选立为皇储。乾隆八十五岁那年,顒琰已三十六岁,受禅而登位,奉乾隆帝为太上皇。 顒琰前后立过两个皇后。元配妻子喜塔腊氏是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的女儿。乾隆三十九年,顒琰十五岁,乾隆帝把她许配给儿子,正式册为嫡福晋。八年后生了儿子(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更为乾隆帝所喜爱。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喜塔腊氏册立为皇后,可惜她没有福气,到第二年便病死,嘉庆帝加以溢号"孝淑",把她葬于太平峪后,随即在此建造自己的陵寝,名曰昌陵。喜塔腊氏皇后死后,嘉庆帝又立钮祜禄氏为皇后。这位继后是礼部尚书恭阿拉的女儿,嘉庆帝为皇子时是侧福晋,即位后封贵妃。到嘉庆六年,才由皇贵妃而册为皇后。 钮枯禄氏幸运一些,先皇后生的儿子登位以后,她被尊为皇太后,住在寿康宫,一直活到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才死,享寿七十四岁,这一年,道光帝也已六十七岁。道光帝对待她十公孝顺,母子虽非亲生,却很融洽亲爱。以至于当她于这一年十二月死后,正在染病的道光帝受不了打击,随即于第二年正月死于圆明园慎德堂为太后服丧的地方。


乾隆的两位皇后:他对她们的态度截然相反  
清高宗弘历的皇后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寿八十九岁才死。这位风流天子坐享前辈挣来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视,大肆铺张。他的两位皇后富察氏和乌喇那拉氏的死都同巡幸有关。然而他对两个皇后之死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为了替他所宠爱的皇后富察氏分忧解愁奉着皇太后钮祜禄氏和皇后两宫的銮驾,以东巡为名,浩浩荡荡来到山东,谒孔陵,祭泰山,凡名胜古迹,统统去游览一番。然而富察皇后总是无法解怀,一意悲悼着近几年先后死去的两个儿子。路上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在她眼中却成了惨红愁绿,分外触动愁肠。不巧,她在船中因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及至气息奄奄,昏厥了好几次。乾隆帝慌了手脚,忙下令回京,但是刚走到德州,就不行了。皇太后来看她,她只模模糊糊说了:"谢恩"两个字。临死前,她不无幽怨的目光盯着乾隆帝,落下了一串伤心的眼泪。 这幽怨的眼光使乾隆帝痛彻心肺,他又伤心又歉疚,对着皇后尸体号啕大哭。自与皇后大婚二十二年来,帝后间一直夫唱妇随,相亲相爱。仅仅因为乾隆的一时糊涂,做了一次对不起皇后的事,夫妇间才有了隔阂,尽管皇帝使尽温柔功夫使皇后与他和好如初,但这种使人伤感的刺激已长留在皇后的心中了。皇后一死,乾隆帝失去了一位美丽温柔的伴侣,不由他痛悔交加…… 富察皇后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替儿子选定她为正室嫡福晋,那年,弘历才十七岁,封宝亲王。即位后乾隆帝立即册封她为皇后。   富察氏温情脉脉,很得丈夫宠爱。她为人恭谨俭朴,不尚奢华。平时,只是采摘一些通草绒花戴在头上作妆饰,从来不戴什么珠翠宝石。逢到年节,她亲手用鹿羔的毛皮做成荷包赠给乾隆帝,仿行清代祖先当年在关外的遗制,表示不忘本的意思,所以更得皇帝的敬爱。多年来,帝后间倒是心心相印,从来不曾红过脸。 有一年,乾隆帝下令改造畅春园、长春馆以及圆明园,将三处并为一处。当园工告成后,乾隆帝奉着皇后到园中游览,又命皇后率六宫妃嫔、宗室命妇、公主福晋等入园随同玩赏。 这天,圆明园内春光明媚。随着帝后迤逦入园的美妇们,锦衣绣服,珠环翠绕,个个打扮得似天仙一般。一行人来到堂前,先向太后磕头,又向帝、后请安。乾隆帝坐在龙椅上,向人群看去,忽然发现有一位贵妇人尤其出众,眉如黛山,眼如秋水,面如桃花,腰如细柳,他不免惊羡万分,暗想同这美人比较,六宫粉黛黯然失色。又觉有些面熟,不知她是哪家眷属? 一会儿,轮到这位美妇上前了。她请罢了安,皇后便站起身,与她握着手,说:"嫂嫂这晌身体可好?"原来,她就是皇后的亲嫂子,内务府大臣傅恒的妻子。 这时的乾隆帝,恰似灵魂出了窍,糊里糊涂跟着太后出宫,一路上也无心观赏园中美景,老想着跟在皇后身后的美人,不时又回首去看。那位傅夫人似乎觉着了皇帝的多情,也有意无意用眼光去迎接。 从那天以后,乾隆帝常常想念着傅夫人,有时不免长吁短叹。皇后问了他几次,他都搪塞过去。 过了几天,又逢皇后生日。乾隆帝兴奋起来,禀明太后,下旨于千秋节这天宫中大张宴席,为皇后祝寿。又到坤宁宫去向皇后道贺,并说:"你生辰这天,何不召你嫂嫂入宫畅饮一天?"皇后答道:"她自当会来,何必去召?"乾隆帝又说:"前香游圆明园,我看你们姑嫂之间很是亲热,何不乘此机会留她在宫中多住几天?"皇后听了,点点头,没有作声。 到了千秋节这天,坤宁宫内外热闹非凡。文武百官祝贺之后散去,乾隆帝信步走进坤宁宫,又接受聚集在这里的六宫妃嫔及公主福晋的拜见。皇帝举目注视,果然傅夫人站在上首,仿佛比那天园中见到时更加美艳。宴饮开始后,风流皇帝雅兴大发,要大家依次联诗,每人说一句,说不上来就罚酒。接着又热热闹闹行起酒令来,你一句我一言,你一盅,我一杯,挤成一片。这位傅夫人本不善于饮酒,连饮了几杯之后,不免粉面含赤,心族晃荡,坐不安稳了。乾隆帝见她已经醉了,把侍宴的宫娥唤过一旁,叮嘱了几句,将她扶去别宫休息。 众人稍事休息,重新入席再饮。只是忽然不见了皇帝、皇后命宫人去找,未找到,也无暇顾及,继续招待客人。等到酒阑人散,仍不见皇帝的踪影。皇后心下奇怪,又命宫人去看看傅夫人怎样了。过了好久,才见这名官人回报说:"傅夫人所住宫室门户紧闭,不便入内。"皇后联想前情,心中明白了几分。 第二天早上,乾隆帝仍出宫坐朝,傅夫人起来后去坤宁宫向皇后辞谢。皇后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微笑着说了一句:"嫂嫂恭喜!"傅夫人顿时脸红耳赤,不敢抬头匆匆地告辞而去。 自从这天之后,皇后对待皇帝就不象从前那样温柔多情了,有时竟向皇帝投来一种艾怨的眼光,使皇帝心中很不好受。因羞愧,他不象以前那样常去坤宁宫了,皇后也就更加疑心皇帝对她的冷漠。皇后本来有个儿子永琏,已由皇帝按家法秘立为太子,但不幸生病夭折,乾隆帝百般劝慰,要她再生嫡子,一定立为皇储,并追封永琏为端慧皇太子。过了几年,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永琮。恰在此时皇后心情不好之际,永琮又出天花死了。皇后受不了这般打击,哭得死去活来。于是,乾隆帝为了安慰皇后才以东巡为名,奉皇太后以及带了皇后出京游览,谁知就此同皇后永诀了。 乾隆帝带了大行皇后灵枢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在长寿宫设立灵堂,丧礼格外隆重,除为皇后服缟素十二天外,还亲自作祭文《述悲赋》,抒发自己的哀思。乾隆帝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才华,写得足够地哀婉悱恻,令人读后柔肠寸断。然而有谁能知道帝后之间这段难解的纠葛呢? 皇后生前曾为自己讨过谥号,那是皇贵妃高佳氏死时,乾隆赠以溢号"慧贤",皇后便说:"我死之后,以'孝贤'二字称谥号,可以吗?"至此,乾隆帝便按照她的遗愿,谥号"孝贤纯皇后"。  乾隆十七年将她葬于孝陵(清世祖顺治帝陵寝)西侧胜水峪后面。随即在这里开始建造乾隆自己的陵寝裕陵。另外,还格外加恩于皇后母家,封皇后兄长富文为公爵,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可谓"外家恩泽古无伦",到了顶峰。 过了一年,皇太后把乾隆帝召进慈宁宫,对他说:"皇后去世,已满周年。六宫不可无主,须选立一人册为继后。" 乾隆不语,太后又问:"六宫妃嫔,哪一个最使你合意?" 乾隆答道:"嫔妃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及得上富察氏。" 太后说:"我看娴贵妃不错,她侍奉皇儿多年,未有过失,人也端淑娴静,就册立她为继后罢。" 乾隆一听,虽然有些不愿,但他奉事太后一向孝道,何况自己也选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便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下诏,册封娴妃乌喇那拉氏为皇贵妃,统领六宫事,并不马上册立为后。直至富察皇后三周年过后,才正式册立那拉氏。 乌喇那拉氏是住领那尔布的女儿,在弘历为宝亲王时,便成了他的侧福晋,乾隆帝对她不甚喜爱。生了两个儿子,永璂和永璟。永璟早殇,永璟被封为贝勒。 乾隆三十年,弘历生了一场病,两个皇子永璐、永琪接连病逝,更使他愁怀难解。大臣和珅建议皇帝游幸江南散散心,乾隆帝便恭请皇太后一起去。太后建议道:"江南有苏杭,不亚于天堂胜景,前次南巡,皇后未曾随行,她已正位多年,也该让她去玩耍一番。"乾隆帝虽不甚愿意,但母命难违,只得答应。 一路上看山玩水,好不惬意。到江宁地方乾隆帝对和珅说:"上次南巡,匆匆忙忙未及在此畅游,听说秦淮河登上画舫游览一周,其味无穷,何妨一试?"  第二天,君臣二人换上便服,登上了一艘大船,船上等着多名美人,都是江南名妓,乾隆帝左拥右抱,饮酒谈笑快乐异常,直到第二天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去。至晌午时分,两名太监及侍卫十几人奉太后命,摇着船来找皇帝,这才登岸回到行宫。 在离江宁去杭州的途中;皇后与皇帝争吵起来。原来乌喇那拉皇后自册立以来,一直受到皇帝冷淡,心中很不高兴,这次秦淮河上的事,由太监传入她的耳中,她忍不住就同皇帝争了起来,说以天子之尊,竟然押妓荒嬉,有失体统。乾隆帝本就厌弃她,自然没有好话,皇后竟发脾气把头发剪了下来。   满洲人的风俗最忌剪发,皇后的行为大大触怒了皇帝,盛怒之下,乾隆帝令她立即返回京师。自己奉养大后在杭城逗留几天,怒气未消,也不愿久留在外,匆匆回京。 从这以后,帝后之间视若仇人,乾隆便不再上坤宁宫来。皇后积郁成疾,拖了大半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病死。病危时,乾隆帝竟无情地离开皇后,去木兰游玩,连最后一面都不见。 乾隆帝回来后,又下诏旨说:"皇后自册立以来虽无失德之处,然而奉皇太后南巡时,竟不尽孝道,不遵礼法,举动乖张,类似疯迷,回京后便一病不起。论其行为,即便废黜亦不为过份。朕现仍然存其名号,格外优容,但其治丧典礼,不必按孝贤皇后的仪式办理,只可照皇贵妃之例行事。" 满族大臣为皇后的丧礼力争,乾隆帝就是不听。  直至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有一大臣名金从善的劝皇帝考虑立储、册后两件大事时,乾隆帝回想起来,还怒气冲冲。从这以后,他便不再册立皇后。

正值鸦片战争的道光帝三位皇后  
清宣宗旻宁的皇后 鸦片战火骤起,英吉利大炮轰开国门,现代史家认为道光帝屈辱求降,签订和约,开始了清政府卖国的近代中国史。然而这位背上恶名的道光帝,在清代史家眼中,不失为一个忘我谦和,注重道德的皇帝。 据史料记载,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林清起来造反,有一支教徒连结宫内太监,乘黑夜进入紫禁城,攻击东华门和西华门。这天晚上皇次子旻宁正在上书房攻读,见有人爬墙,想杀入大内,来不及召集禁卫军抵挡,便命内侍取过鸟铣腰刀来,上了梯子,从墙上朝外一看,见有人爬墙上来。旻宁便将弹药装入鸟铳枪里,瞄准对方一枪,这人就被打落坠地,随后又是一枪,又打落一个。余下的人不敢再爬,大叫"快放火"。然而老天恰在这时下起雨来,很快将火势浇灭。一场紫禁城叛乱,就此平息下去。嘉庆帝十分高兴,以为皇次子这番立了大功,封他为智庆王,每年加给俸银一万二千两。嘉庆帝本来就因旻宁是嫡子,有意立为皇储,经此番立功,更加爱重,便亲手密写立储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生了一种头痛发热病,日日加重,至八月驾崩。智庆王旻宁于太和殿即皇帝位,改元道光,史称清宣宗,册立嫡福晋佟佳氏为皇后。 佟佳氏是三等承恩公舒明阿的女儿。旻宁为皇子时,她入侍王府。旻宁的元配福晋钮祜禄氏是户部尚书一等子爵布颜达赍的女儿,嘉庆元年旻宁十五岁时册为嫡福晋,但嘉庆十三年即病死,佟佳氏扶为正室,故得以立为皇后。 然而佟佳氏也不很长寿。于道光十三年四月崩逝。六官无主,道光晋封全贵妃钮枯禄氏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第二年又册立她为皇后。 这位皇后是皇太后的侄女儿,姑侄成了婆媳,亲上加亲,可见道光对太后的孝心。皇后的父亲颐龄是宫中的二等侍卫,封一等男爵。她幼年时曾随父亲上任去苏州,学成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还发明了一种七巧拼板,作为闺中清玩。 道光帝听说颐龄的女儿才貌双全,名闻遐迩,亲自下诏求选。进宫后侍奉君王,曲意承欢,大得宠幸。先为贵人,进而嫔,再进而妃,贵妃,皇贵妃,还因才、智、貌样样都全,特赐予"全"字的封号。道光十一年六月,她为皇帝产下一个麟儿。由此,更得宠幸。册全妃为后时,道光帝显得比第一次册后时更为欣喜。 帝后过了两三年伉俪情深的安稳时光。转眼是皇太后六十岁诞辰。道光帝为讨太后欢心,亲自制作皇太后六旬寿颂十章,在太后的寿康宫颂读驾寿。而皇后为了讨得两宫欢心,也来凑热闹,亏得她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当下一挥而就,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给太后。 过了几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请安时,随便聊起皇后赋诗祝贺一事。太后说:"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觉得她讲得奇怪。太后又道:"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卖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道光帝听了也没放在心上。谁知宫有好事之徒,长舌妇人,把皇太后的这种随意闲聊搬绪皇后听。皇后有些不高兴,心想:"我乃一国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长子,将来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难道能说我没有福份么?"这样,她便觉得太后有意损她,不很高兴。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宠爱,更生骄娇之气,翁姑小看她,她不免心存芥蒂,面上也就流露出来。有时去寿康宫请安,言语中颇含讥讽。皇太后一贯养尊处优,又是皇后姑母,怎么忍受得了?婆媳两人竟然越来越生分了,再加上宫嫔们从中搬弄是非,关系更加不和。只是苦了道光帝,一面是母亲,一面是爱妻,两头周旋不过来。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冬,皇后钮祜禄氏偶然受了些风寒,躺在床上。皇太后亲自驾临坤宁宫探视,态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颇觉欣慰。转眼过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好转,她坐上风辇去寿康宫叩头谢恩。过了两天,太后特派一名太监,亲赐皇后一瓶美酒,说是饮食后能祛风寒,舒筋活血。皇后谢恩之后把杖盏酌饮,尤觉甘美异常。谁知当夜躺在床上竟遽而仙逝了。 道光帝悲痛之余,觉得皇后死得可疑,但因家法森严,不敢怀疑慈亲,只好隐忍下去。皇太后也显得很悲伤,三次亲临奠祭,显得不同寻常。 这年冬天,道光帝封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贵妃,命她抚养年方十岁的皇子。道光帝时常悼念死去的妻子,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咸丰帝皇后:被慈禧害死的钮祜禄氏
清文宗的皇后 清咸丰皇帝登上皇位,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他是故皇后生的嫡长子、母后死时年方十岁,更得道光帝的怜爱。然而事情的变化往往不以人的预为转移。以后几年,皇六子奕訢长大,十分乖巧伶俐,深得道光帝的种爱,道光便犹豫不决起来。 一天,皇子来到上书房,向先生社受田请假,说奉了父皇之命去打猎。杜受由是滨卅人氏,任教授皇子读书的侍读学士,在上书房行走。他与奕伫感情最深,希望奕伫能登上大位。这天,他小声对奕伫耳语了一阵,又对他叮嘱一番,使奕伫心领神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上书房。 围场上,众皇子兴高采烈,纵马驰骋,各显自家武艺,只有奕伫一人呆呆坐在那里观看,侍从们皆垂手侍立。皇子们问他:"今日射猎,正应尽兴而归,阿哥为何呆坐不动?"奕伫只说是身子不快,不便驰马逐鹿。。 傍晚,众皇子马鞍上悬挂猎物,高高兴兴回宫复命,独有奕空手而回。道光帝很不高兴,斥责他说:"别人统有所得,为何你却两手空空?六阿弟比你小,射得最多,你将如何交代?" 奕伫慌不忙,回答说:"儿臣弓马本事虽然及不上诸位兄弟,但岂能一物都射不到?只因眼下正当春时,鸟兽方在孕育之中。猎场上,母兽突奔逃命,幼兽嗷嗷嘶叫,儿臣不忍伤了他们性命,以免上天降罪。何况儿臣也不愿在这种场合同诸位阿弟争一日之高下。" 道光帝一听这番话,马上转怒为喜,赞扬道:"好!好!看不出你有这么宽厚的胸怀,将来足可为人主。我能有你这样的儿子做继承人,也就放心了!"于是,决意立奕伫为皇太子。杜受田亲授的这番妙计,果然生效。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二十岁的奕伫在大行皇帝梓宫前登上皇位,改元咸丰,史称清文宗。他将杜受田擢升为协办大学士,视为心腹大臣,凡事都要同他商量。为感激抚养自己长大的静皇贵妃搏尔济吉特氏,尊她为慈康皇贵太妃,居寿康宫,并封她所生的儿子奕沂为恭亲王、奕纲为须郡王、奕继为慧郡王。 奕伫当皇子时娶的嫡福晋萨克达氏,是太常寺少卿富泰的女儿,但成婚后两年即病死。文宗即位,追谥她为孝德皇后。又册封钮祜禄氏为皇后。这位在位的皇后就是后来同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东太后,慈安太后。她是广西右江道道台穆阳阿的女儿,文宗当皇子时便侍候左右。咸丰二年先封贞嫔,又进位贞贵妃,册立为皇后。她心地善良、单纯,咸丰帝对她很敬重,但不甚爱幸。 登上皇位的咸丰,年轻好色,曾数次广选天下美女。一个姓叶赫那拉氏的小名叫兰儿的宫女,在偶然的机会被咸丰帝召幸,从此决定了近代中国近百年的衰败史。因为偶然的召幸,叶赫那拉氏身怀六甲,为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才使她坐上皇太后的宝座;因为正宫慈安太后的善良软弱,才使狡黠阴险的她掌握了清廷四十多年的政权。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丰帝国酒色过度,在内乱外患的交相逼迫下,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享年三十一岁。唯一的儿子,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生的载淳年仅六岁,被扶上龙廷,改元为同治,史称穆宗。皇后钮祜禄氏与同治帝的生母懿贵妃并尊为皇太后,分别称为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后人也称她们东太后、西太后。 西太后素来有野心,为了达到垂帘听政的目的,她征得东太后的同意,联结恭亲王奕訢,设法处死或罢免了咸丰临终时指定的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东太后本无心抓权,对朝事不感兴趣,但听了西太后一番危言耸听,以为八大臣有意篡权谋反,便同意了西太后的做法。从此,朝权实际上掌于西太后与恭亲王的手里。 西太后有一非常得宠的太监安得海,很会投主子所好。西太后酷爱看戏,他便替太后造了一座戏园,招集梨园子弟,日夜演戏。又因他曾在剪除八大臣时有功,所以权力很大。宫内上下奉他如太后,连小皇帝同治也怕他三分。 安得海权势日重,厌烦了宫内的枯燥生活,想去江南繁华之地游逛一下。他请西太后答应他下江南,督制皇帝大婚时穿的龙衣。西太后说:"我朝立有祖制,内监不准出京,你还是不去为好。" 安得海磕了几个响头,说道:"太后懿旨,奴才怎敢不从?但江南织造局进贡的衣服向来不合式,现在皇上将要大婚,依奴才看来。这龙衣总要格外讲究,不能随便了事。何况太后的衣服,也常常不合用,所以奴才想为太后、皇上督办几件好看、合用的衣服,向太后复旨。" 西太后向来爱打扮,听安得海说这话,不免动起心来,但想到祖制难违,又犹疑起来。 安得海熟悉西太后脾气,故意用话激她:"太后真是太慈祥圣明了,连采办龙衣这样的小事都要遵循祖制。其实嘛,天下事还不是太后您说了算,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假如事事都受祖制束缚,那太后您不是没有自由了吗?" 经此一激,西太后果然发话道:"要去便去,还犹疑什么?只是行事要秘密,若被王公大臣们知道了,只怕奏明皇上要了你的脑袋!" 这一年是同治八年。安得海坐上船离京一路上耀武扬威,大肆搜刮,所到之处,地方官皆敢怒不敢言。总以为一路顺风,万事如意,偏偏行到山东,碰上了对头。山东巡抚丁宝桢,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权贵。一天,听说钦差安得海督办龙衣路过此地?要地方供应钱物,不由奇怪,问道: "这安得海是个太监,怎敢私出京都?难道忘了朝廷祖制么?" 他立即拟了一份奏稿,差遣得力人员飞马进京面呈恭亲王。恭王奕訢这时期来正为安得海擅权太过而不满,接到了宝桢奏折,乌上入宫去见太后。不巧,西太后正在看戏,不在宫里,只有东太后在。东太后看完丁宝桢的奏折,对恭王说:"小安子应该正法,但他是西太后的人,应同西太后商议后才能行事。" 奕訢一听要同西太后商议,着急了,知道西太后一定不同意正法,安得海就杀不成了。他便说服东太后:"安得海违背祖制,擅出都门,罪不应赦,宜立即下旨命丁宝桢将他拿获,就地正法。" 东太后还是犹疑不决,怕西太后最心爱的人被杀,将来会怨恨于她。 奕訢则怕杀不成小安子,便进一步怂恿东太后:"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谅西太后也不能违背,祖制存,则安得海亡。假如西太后有异言,由我替您解释。" 东太后这才下了决心。当下由奕訢命人写了一道上谕,东太后拿出御玺将印盖上,也不宣布,立即交于丁宝桢的来使带回山东。 天高皇帝远,西太后即使知道也来不及救她的小安子,安得海就这样被杀了头。随行人员有的被绞死,有的被流放,也有的免罪释放,-一了结完案。 西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恨得直咬牙;"好啊,东太后竟瞒得我这么牢,我一向以为她办事平和,不料他如此狠心手辣,我决不与她干休!" 怨恨,从此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暴死之谜 转眼到了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皇帝十八岁了。两宫太后亲自替青春年少的皇帝选了皇后、妃嫔,又替他办完了大婚典礼。在东太后的建议下,她俩又还政于同治帝,让他开始亲政。 同治帝性格与他生母一样倔强,凡事喜独作主张,何况贵为天子,难免年少气盛。但归政之后,他还感到处处受到西太后的干涉,很不自由。西太后要他禀报,他偏不去禀报,由此母子间产生了意见。而东太后住在深宫,不问政事反觉得心头轻松,悠然自得。逢同治帝向她请安,她总是和蔼可亲,问寒问暖。这样,同治帝反常常去东太后处,把生母却冷淡了。于是,西太后心中加了一层妒恨之意。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不到二十岁的皇帝载淳得病死去,西太后为了重新掌权,强行作主,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为嗣皇,号光绪。逐渐长大的光绪帝也怕西太后,喜欢同东太后亲近,犹如当年的同治帝,这使西太后分外不快。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很使西太后气恼、羞辱的事,致使这个凶狠残忍的妇人下定了杀东太后的决心。 光绪六年的一天,东、西两宫太后率六宫妃嫔及宫女太监们,浩浩荡荡开赴东陵去祭奠前代列祖列宗。东陵位于遵化县西北的昌瑞山,共有五座皇帝的陵寝;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当祭祖活动开始后,东太后命西太后退后一点,不得与自己并排,因为咸丰帝在世时,她是正宫皇后,而西太后只是一个妃嫔。但西太后岂肯示弱,尤其当着众人,她的自尊受到极大羞辱,所以不肯答应,两人便争执起来。最后,西太后想到自己理亏,怕招徕臣下的讥讽和非议,只得忍气吞声退了一步。 回到宫中,她越想越气,又联想到几年前杀安得海的事,想到同治、光绪两个小皇帝同东太后的亲热劲……觉得不杀东太后,就无法忍耐下去似的。但是,转念又想到一件可怕的事,那就是尚捏在东太后手里的咸丰密诏。想到这事,她不禁打了个寒噤。 原来,咸丰帝生前已洞悉西后为人,怕善良软弱的皇后吃她的亏,就在病榻上密写了一道上谕:"那拉氏如依仗自己儿子当皇帝,胆大妄为,骄纵不法,可即按祖制处治!"交给皇后,命她密藏在身。东太后曾经把这道手渝给西太后看过,要她警戒一二。 "一定要毁掉这道上谕!"西太后暗想。一个绝妙的法子在她脑中酝酿成熟了。 从东陵奠祭回来,东太后受了些风寒,生起病来。太医看过病,吃了几剂药,总不见好转。后来不知怎么的,睡了几天倒好了起来。 一天,西太后手臂上缠着白布来探望她,见她好了些,说了一声"阿弥陀佛,幸亏菩萨保佑!"东太后觉得奇怪,问她:"胳膊怎么了?为什么用布缠着?" 西太后微微一笑,做出一种虔诚的样子说道:"前几天见太后不适,我心里着急异常,又见太后总不好,便照祖传秘方,在熬参汤时,从胳膊上割下一片肉放在汤里熬。亏得菩萨保佑,太后病体恢复安康。" 东太后一听,信以为真,也不考虑这话有什么漏洞,感动得无以复加。她想,西太后待自己这样好,我拿什么报答她呢?一想,有了,于是就打开密藏锦匣,从里面找出一纸咸丰留给她的手谕,当着西太后的面烧掉了。 从此,西太后放肆起来,对着东太后不仅言语冲撞,而且独断专行,遇事不与东太后商议,等到东太后察觉西太后的变化,已是后悔莫及了。 过了几天,宫中忽然传出话来,说是西太后生病,遍请名医治疗,终是无效。西太后-病就是几个月,朝中诸事,全是东太后一人操劳。这天早上,东太后召见恭亲王奕訢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共议朝事。退朝后,约在傍晚时刻,宫中突然传出慈安太后暴崩的消息,宫廷内外全都惊呆了,以为传错了恶耗,可能是慈禧太后驾崩。然而,当他们进宫时看见,西太后坐在矮几上,毫无久病的样子,东太后却已经小殓,这才相信东太后暴崩是事实。 大臣们颇觉怀疑,大学士左宗棠暗想,东太后白天还议事如常,况且一向无病,怎会突然间崩逝?再则,凡后妃过世,按规定应传家属亲戚入内瞻视遗容,方可入殓,这回却不按此例,更觉可疑。他想开口启奏,但见西太后脸色阴沉,其他人又唯唯诺诺,也就不开口了。 就这样,东太后不明不白地死了,年四十五岁。这是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四月的事。第二年,东太后与咸丰帝合葬于定陵。 后来,据溥仪回忆,宫中人传说东太后是吃了西太后送去的毒饼后暴崩的。


钱皇后因思念而受伤
明英宗朱祁镇的的第一个皇后是钱氏。
1442年,英宗册立钱氏为皇后。钱皇后曾谦逊谢绝封钱家为侯。1449年7月,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军犯明,英宗亲征被俘。钱皇后日夜号哭,睡梦中跌倒在地,以致股骨折断伤残。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第二年,英宗被释归,幽居在南宫。1457年正月,太监曹吉祥勾结武清侯石享,发动政变,迎南宫英宗登基,史称"南宫复辟"。钱皇后没有生育儿女。英宗长子朱见深,是周贵妃所生,见深被立为皇太子,周贵妃母凭子贵,傲慢无礼。英宗担心将来太子即位后,不尊崇钱皇后地位。所以,在临终前,遗命大学士李贤:"钱皇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 英宗死后,十六岁的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周贵妃嫉妒钱皇后,想只立她一人为太后。由于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才同意两宫并尊为太后。钱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为皇太后,两宫地位相等。在为英宗营建裕陵时,李贤等大臣考虑到一帝二后的特殊情况,提议地宫建三个棺位却遭到宪宗的反对。1468年六月,钱太后病逝。周太后反对钱后与英宗合葬。百官便跪在文华门外大哭,从巳时哭道申时,才使宪宗勉强同意。同年九月,钱皇后葬裕陵,谥"孝庄皇后"。钱皇后虽葬裕陵,并没有与英宗合葬在一处,而是同隧异室,葬在离英宗玄宫数丈远的左配殿中,并堵塞了两殿之间的市道。周太后去世时,孝宗提出埋葬钱皇后不合礼制的事,欲打通而道。钦天监说: "通陵事,岁向不利"。未能改变。周皇后1504年三月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为"孝肃皇后",同年四月十八日,以皇后礼葬裕陵。(小灰驴儿)

蔣宋美齡辭世/牽動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夫人   
蔣宋美齡辭世,蔣宋美齡24日晨逝世,享年106歲。
 宋美齡(SOONG,MAYLING),民國前13年2月12日出生,籍貫於廣東海南,畢業於美國麻薩諸塞州衛爾斯萊女子學院文學士。宋美齡出生政治世家,於1927年12月與蔣中正聯姻,牽動中國近代史。 蔣宋美齡曾擔任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創辦人兼主席,之後國民政府牽台,擔任輔仁大學董事會主席,華興育幼院、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董事長,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主任委員。  
出身上海政治世家的宋美齡,宋家三姐妹宋慶齡、宋美齡及宋靄齡皆下嫁中國的名人,其中宋慶齡嫁給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中國大陸淪陷後留在中國,被中國喻為國母;宋靄齡下嫁孔子後代孔祥熙;宋美齡則於1927年12月與當時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中正聯姻,牽動中國近代史,後被外界視是蔣中正的權與宋家財勢結合,被喻為20世紀最成功的一場政治聯絪。 蔣宋美齡在抗戰期間,於1943年2月赴美國會發表抗日演說,獲得美國及世界各國支持、允諾援助中華民國的抗日行動,當時外界評價蔣宋美齡外交手腕靈活,令美折服。 二次大戰接近尾聲,蔣宋美齡又與時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等領袖討論日本戰後處理問題,並達成協議戰後日本需歸還台、澎、金、馬等地。蔣宋美齡還以中國第一夫人之姿,登上美國時代雜誌。蔣中正過逝後,蔣宋美齡於1991赴美國紐約定居,2003年10月24日上午約11時許過逝美國家中。

中国第一夫人各具风采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的女人。外电称,这句话对中国的领导人似乎是个例外。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每一届领导人背后的女人都各具风采。
  江青野心勃勃
  谈到中国领导人的第一夫人,形象最鲜明的莫过於毛泽东的妻子江青,一生颇为传奇。
  江青最为人所知的是晚年时野心勃勃,利用毛泽东的权势,打击老干部,更以文革的名义,发动全面性的斗争,权倾一时。文革结束后,被捕入狱,最后在狱中自杀,结束生命。
  王光美历经磨难
  至於历经最多磨难的中国第一夫人,当属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王光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曾是大家闺秀、数学女王、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硕士毕业生,最后却放棄美国史丹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原子物理系全奖学金的博士攻读机会,选择成为北平军事调停处中共代表团的英语翻译,和谈破裂后她转赴延安,认识了刘少奇。
  王光美是第一位以中国国家元首夫人身份陪同丈夫刘少奇出访,出尽了风头,却惹来江青嫉妒和愤怒,她穿戴的旗袍和项链更为自己种下祸因。
  文革时,红卫兵强迫王光美穿上丝袜和高跟鞋,套上旗袍,还为她戴上事前特别制作的乒乓球串大项链,在大街上示众。在王光美获得平反前,坐了12年的牢。自此之后,王光美在中国政治人物的活动圈子里消失。
  卓琳从不参政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夫人---卓琳,原名浦琼英,是云南宣威火腿大王浦才亭的掌上明珠,从小在优裕的环境长大,天性开朗,才思敏捷,尤其在物理和体育两科最为突出,后考进北大物理系。
  抗日战争爆发,她加入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奔赴延安,在那里23岁的她,成为邓小平的第三任妻子。随后在邓小平政治仕途的几起几落中,卓琳一直陪在他身边,邓小平的妹妹邓先群曾说卓琳从不参政,邓小平的次女邓楠也表示,"妈妈只管家里的事"。
  王冶坪为人低调
  随着中国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基於国际礼仪的需要,中国领导人慢慢打破传统,开始带着夫人进入社交场合。
  1994年,江泽民的妻子王冶坪第一次以中国国家元首夫人的身份,陪同江泽民访问俄罗斯、乌克兰和法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国家元首第二次携夫人出访。
  1997年美国之行,则让王冶坪完全暴露在国际媒体下,她与干练的希拉里站在一起,显得木纳、害羞,此外,她衰弱、不良於行和手足无措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实王冶坪患有颈椎症,旅行对她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王冶坪为人低调,即使1985年江泽民调回上海当市长,她依旧像个普通妇人,挤公共汽车、做饭洗衣,人们只当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老大妈"。她也不热中政治,出访国外,不过是尽她作为一个中国男人妻子的本份。
  

宋美龄辞世:牵动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夫人" 
    宋美龄(SOONG,MAYLING),民国前13年2月12日出生,籍贯于广东海南,毕业于美国麻萨诸塞州卫尔斯莱女子学院文学士。宋美龄出生政治世家,于1927年12月与蒋中正联姻,牵动中国近代史。
  宋美龄曾担任"中华妇女联合会"创办人兼主席,之后担任辅仁大学董事会主席,华兴育幼院、振兴复健医学中心董事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民国"妇女联合会主任委员。
  宋家三姐妹宋庆龄、宋美龄及宋譪龄皆下嫁中国的名人,其中宋庆龄嫁给"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宋譪龄嫁给孔祥熙;宋美龄则于1927年12月与当时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中正联姻,牵动中国近代史,后被外界视是蒋中正的权与宋家财势结合,被喻为20世纪最成功的一场政治联絪。
  宋美龄在抗战期间,于1943年2月赴美国会发表抗日演说,获得美国及世界各国支持、允诺援助中国的抗日行动,当时外界评价宋美龄外交手腕灵活,令美折服。
  二次大战接近尾声,宋美龄又与时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领袖讨论日本战后处理问题,并达成协议战后日本需归还台、澎、金、马等地。宋美龄还以中国第一夫人之姿,登上美国时代杂志。蒋中正过逝后,宋美龄于1991赴美国纽约定居,2003年10月24日上午约11时许过逝美国家中。


跨世纪"第一夫人"宋美龄百年传奇
宋美龄外交:征服美国的访问 完美的大使
"一夜风流"以及不完美的访客

    宋美龄兼具中国古典气质和西方优雅风度,而又带有犀利、精明的作风,使西方人如醉如痴、又爱又恨。罗斯福、威尔基、史迪威、陈纳德、魏德迈、马歇尔、麦克阿瑟、鲁斯、霍普金斯、雷德福,以及二次大战前后其他美国军政首长和媒体大亨,都对蒋夫人有着错综复杂、莫可名状的情结。蒋介石的抗日、"剿共"和保卫台湾,处处需要美国的助力,而宋美龄就是他获取美国物资援助与道义支持的最大本钱。

    美国人一向不太欣赏蒋介石。怀疑他会和日本私通谈和,亦质疑他为保留实力以对抗中共而未全力抗日;国共内战时,美国人又不满国民党政府的腐化无能,在罗斯福、杜鲁门、马歇尔和艾奇逊的谈话中,轻蔑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神态,处处跃然纸上。尽管如此,宋美龄照样使美国佬倾倒不已,照样使他们支持"国民党中国",军经援助源源而至,直到1949年蒋失败时。但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东亚情况危殆,美援又恢复注入蒋介石政权,美国开始协防台湾,第七舰队巡弋台海,因而改变了台湾的命运。

    宋美龄在外交舞台上的最大表现,是1943年"征服"美国的访问和同年11月的中美英三巨头开罗会议,然就冲击性和影响力而论,美国之行远超过埃及之旅。

    在1940年美国大选中,代表共和党角逐总统席位的威尔基,获2200多万张选票,仅输罗斯福500多万票,虽败犹荣。第三度当选总统的罗斯福是个大度的人,他知道威尔基颇有才干,也有国际视野,厌恶殖民主义,故请他担任总统特使出访英国、中东、苏联和中国,以促进战时外交。1942年9月底至10月中旬,威尔基访问中国,为"陪都"重庆带来了兴奋与鼓舞,"有朋自远方来",蒋介石夫妇热烈招待这位热情奔放而又快人快语的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在一个晚宴上,建议蒋夫人访问美国,向美国朝野宣扬中国军民抗日的决心。

    威尔基对蒋夫人说,以她的才气、智慧、说服能力和魅力,必能使美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她将是一个"完美的大使",美国人民"就需要这样的访客"。

    当时陪同威尔基访华的记者迈克·考尔斯在其回忆录中透露,在一次蒋介石为他们举行的盛大招待会中,威尔基偷偷溜走和宋美龄到重庆市中心妇幼医院的顶楼公寓"幽会"。二人自招待会消失后一段时间,蒋介石曾愤怒地到处寻觅威尔基而不获。威尔基半夜时分返回宿处告诉考尔斯说,他将携蒋夫人同机返美,考尔斯力劝不可。翌日上午,考尔斯奉威尔基之命告诉蒋夫人,威尔基不能带她去美国。蒋夫人愤怒之下,用长指甲狂抓考尔斯的面颊,爪痕在他脸上留了一个星期。四个多月后,蒋夫人利用访美机会特邀考尔斯在纽约华尔道夫大饭店共餐。席间,蒋夫人劝考尔斯放弃新闻工作,全力协助威尔基参与1944年的总统选举,并愿负担考尔斯的全部助选费用。蒋夫人对考尔斯说:"迈克,你可知道,万一温德尔(威尔基之名)当选,他和我就将统治整个世界。我统治东方,温德尔统治西方。"

    事实上,最早披露蒋夫人与威尔基有染的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皮尔逊。他在1957年6月13日的日记中称,蒋介石曾派60名军警搜寻蒋夫人和威尔基;威尔基离渝当天,再度与蒋夫人辟室密会1小时20分钟,并在飞机场拥吻。

风靡美国的"第一夫人外交"

    宋美龄对威尔基的建议大为心动。事实上,美国杂志业巨子鲁斯1941年5月访问重庆时,曾经建议蒋夫人赴美访问,使美国人民认识中国,鲁斯说其效力可抵三十师兵力。但蒋委员长不允蒋夫人出国,蒋夫人自己亦不愿离开战时中国。蒋介石对鲁斯夫妇说,蒋夫人在旁相助,其威力可抵六十师兵力。重庆政府当时并没有想到派遣蒋夫人到美国进行高层外交,蒋介石和孔祥熙夫妇对威尔基重提蒋夫人访美建议,既感惊喜但也带一点踟蹰,因国史上从未有"夫人外交"的先例,也无法预料此行的效果。就像孔宋家族许多事务上的分裂、对立一样,新近自美返国的"外交部长"宋子文,大力反对宋美龄访美,不愿他的妹妹插手外交。

    但他还是不得不服从上意,公事公办。他在1942年11月2日发了一通电报给罗斯福最信任的顾问霍普金斯,请他派一架飞机供蒋夫人使用,因蒋夫人"患有重病"急需到美国医治,一俟蒋夫人抵美即可立刻住医院,出院后再到华府进行官式访问,同时蒋介石的美籍政治顾问拉铁摩尔将随行。被认为是罗斯福"耳目"的霍普金斯马上回电给宋子文说,罗斯福总统获悉蒋夫人有恙,极为关切,已采取一切步骤。

    1942年11月17日清晨4时,蒋宋车队驶抵重庆机场,躺在担架上的宋美龄被抬出救护车,再抬上美国陆军部向环球航空公司(TWA)租来的最新式波音307同温层四引擎飞机,同行的有孔二小姐(孔祥熙和宋蔼龄的次女)和两名美国护士,蒋介石在飞机起飞之后才离去。

    宋美龄终于重返已睽别四分之一世纪的"第二故乡",她的心情颇为复杂,25年前她自韦思礼学院学成归国,25年后则以"中国第一夫人"的身份回到她的知识启蒙之地。专机于下午2时抵达纽约长岛密契尔军用机场,霍普金斯迎于机坪,并护送她住进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学中心哈克尼斯病房大楼,为了安全与保密,第12楼全部包下来。

    宋美龄住进医院第二天,罗斯福夫人即冒着酷寒到医院探视她。宋美龄在罗斯福夫人面前,一扫女强人的姿态,表现得像个娇弱的病人。罗斯福夫人在回忆录《永志难忘》中说:"蒋夫人似乎很紧张、很痛苦的样子,她不能忍受任何东西碰到她……"又说:"蒋夫人颇为娇小和纤弱,看到她躺在床上,我心里想如果她是我的女儿,我一定会帮助她、照顾她。"宋美龄于11月28日致电蒋介石,告以她和罗斯福夫人见面的经过:"今晨罗夫人准时到院,妹表示此次来美尽以私人看病,对美国政府并无任何要求。彼即谓美国朝野人民异口同声对妹极为仰慕,均认妹为全世界女界中第一人物,即彼与罗总统亦素钦羡,此次能有机会相晤,窃心庆幸。"

    宋美龄在医院一直住了11个礼拜,在哥大医学院教授的医疗下,拔掉了智齿,治愈了鼻窦炎,身体逐渐康复。罗斯福夫妇对蒋夫人表现了极为慷慨好客的风度,邀请她前往纽约上州海德公园罗斯福的老家休息。宋美龄在海德公园呆了5天,一面补足元气,一面忙着为国会众议院的演讲作最后的润色。

    蒋夫人是个完美主义者,演讲稿经常一稿数改,甚至多达七、八遍,使得海德公园和白宫的打字小姐不胜其烦。

    1943年2月17日,宋美龄一行自海德公园搭乘火车于下午5时10分抵达华府联合车站,车站内外万头攒动,挤满欢迎人潮,车站大厅亦布置了欢迎蒋夫人的各种旗帜和装饰品。白宫以国宾之礼貌欢迎蒋夫人,如同四年前接待英王乔治六世的礼节。罗斯福因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症,不良于行,留在车内,其夫人则到月台欢迎蒋夫人。车队浩浩荡荡开往白宫,无数的美国人和华侨争相向蒋夫人挥手、欢呼,和罗斯福夫妇同车的蒋夫人在车内亦频频挥手还礼。蒋夫人神采奕奕,与三个月前来美时的一脸病容,判若两人。

    蒋夫人抵达华府第二天,2月18日,可说是她生命史上的一个大日子,她要在众议院发表一篇相当重要的演说,这篇演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到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前景,亦将左右美国人民对中国的看法。更要紧的是,她必须把中国人民奋力抗战的情况,生动地介绍给美国国会和美国人民,以唤起美国朝野对中国的同情与更进一步的支持。此外,就宋美龄个人而言,也是最具关键性的一次公开活动,她个人的形象和声望,端看她在国会山庄的表现。

最值钱的演说家和"乞讨者":宋美龄赢得美国

    那天中午,罗斯福夫人陪同蒋夫人至国会,议员和旁听席上皆座无虚席,蒋夫人向鼓掌欢迎的参议员微笑颔首。蒋夫人原仅计划向众议院发表演说,抵华府前始接获副总统兼参院议长华莱士之邀向参院"说几句话"。蒋夫人一开始即说:"余本非善于致辞之演说家,其实余并非演说家;然余亦非绝无勇气。盖数日前,余在海德公园时,曾参观总统之图书室,其中所见,于余有所鼓励,使余感觉诸君对于余之临时发言,或不至期望过奢。诸君试想余在该处所见者,究竟何物?余所见之物颇多,其最令余发生兴趣者,即玻璃窗内有一总统一篇演词之初稿,第二次稿,直至第六次稿。昨日偶与总统提及此事,谓知名而公认为优良之演说家如阁下者,其演说草稿之次数,尚须如此之多,殊使余有以自慰。总统答称,彼演说词草稿有多至十二次者。准次而论,余今日在此临时发言,诸君当能谅我。"这段开场白获得了如雷掌声。

    蒋夫人在参院的演说,举出了美国飞行员杜立德上校1942年4月率队轰炸日本后,数名飞行员在回航时降落中国山区获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她说:"余在贵国度过余身心长育之时期。余操诸君之语言,不但操诸君内心之语言,且操诸君口头之语言。故今兹来此,亦有如见家人之感。"

    参院演讲结束后,蒋夫人即至众议院议事厅,众院议长雷朋向众议员热情颂赞蒋夫人。这是众院第二次邀请女性发表演说,荷兰女王威莲敏娜曾于1942年8月首获殊荣。

    蒋夫人演说的重点是:(一)强调中美两国长期友谊与美军的参战贡献;(二)宣扬中国军民抗战之艰苦与决心;(三)陈述中国历史文化之悠久;(四)控诉日军暴行;(五)主张先击败日本再对付纳粹;(六)阐扬正义必胜之道;(七)各国携手重建战后和平。蒋夫人日后在美、加各大城市的演说内容皆以这七大重点为主。

    蒋夫人的演讲不时被掌声打断,有时会有近五分钟的掌声。她在结语中的一句话,获得了满堂彩,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中国人民根据五年又半之经验,确信光明正大之甘冒失败,较诸卑鄙可耻之接受失败,更为明智。"众院议事厅爆出了历久不歇的掌声,一名议员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蒋夫人差点让他掉下眼泪。

    除了宣扬中国抗战之外,蒋夫人美国之行的最大目的乃是希望获得美国政府和人民的"有形"援助。蒋夫人是个一流的演说家,也是高明的"乞讨者",她在讲词中丝毫不露乞怜和乞援的痕迹,但是,众议员以及在收音机旁聆听宋美龄演讲的美国人民,立刻同声一致要求美国政府加速援华,而民众亦慷慨大度地乐于捐助华抗战,即连罗斯福总统亦不得不公开表示将加快军援中国的速度。

    一位住在新泽西州东奥伦奇市的家庭主妇,寄了一张三块钱的汇票和一张上海难童在火车站哭泣的剪报至白宫,要求代为转给蒋夫人。这位美国太太说:"三块钱汇票是我的三个女儿合送给那位在火车站哭泣的小朋友。"这是蒋夫人的国会演说经由收音机转播全美,打动千千万万美国人心田的最佳证明。每天有数百封来自全美各地的信件寄至白宫,收件人是蒋夫人。写过《林肯传》的记者桑德堡在《华盛顿邮报》上写道:"她所要的是什么?是为了整个地球上的人类。"

    在国会演讲后的第二天,蒋夫人和罗斯福夫妇一起召开记者会,这是一场面对媒体的重头戏,其重要性与影响力并不亚于国会演讲。记者会在白宫总统椭圆形办公室举行,172名记者挤满了办公室,连女记者也获准参加,大家一面采访蒋夫人,一面争睹"亚洲第一夫人"的风采,同时亦首次领略她的机智与锐利。在记者会上,蒋夫人坐中间,罗斯福在右,罗斯福夫人居左。《时代》周刊说,蒋夫人有如初次登台演出的少女一样,总统一直在抽烟,总统夫人的一只手放在蒋夫人的椅子上,状似护卫着她。主持过数以千计记者会的罗斯福像个纵容的叔叔介绍他美丽的姪女,他说:"蒋夫人是个与众不同的特使",他要求记者不要问难以回答的问题。

    穿着一袭黑色旗袍,胸前别了一支中国空军军徽的蒋夫人,一开口就不同凡响。她说,她 在中国战场访问过前线无数次,不知惧怕为何物,但此刻看到记者的笔不停地挥动,心里 面不知道是怕还是不怕,"然而,我看到你们的脸上都闪烁着笑容,我感觉到我是你们的 朋友……"记者热烈鼓掌。尽管如此,美国记者们开门见山就提出一系列尖锐问题,有个 记者问她:听说中国并没有充分运用其人力?脸上露出不悦之色的蒋夫人提高声调回答说 ,中国在人力上已尽全力,但缺少军火,中国不缺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但没有足够的飞机和汽油。一个记者马上追问:中国如何获得军火?蒋夫人很技巧地把难题推给罗斯福,她 恭恭敬敬地转向罗斯福说道,总统解决过许多重要问题,度过许多危机,最好由总统来回 答这个问题。记者群微笑着看罗斯福如何"接球",面对多次类似场面的罗斯福马上接腔说,要把飞机和空需品运到中国去,可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但美国政府正戮力以赴把 这些重要物资送到中国。他说,如果他是中国政府成员,也会问:什么时候运来中国?为什么不多送一些?作为美国政府一分子,他将会回答:我们将尽上帝所允许得那么快。罗斯福说完后,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

    一位记者立即问蒋夫人,她对加速美国军火运华一事有何建议。蒋夫人站起来,两眼盯着前方,然后转向罗斯福总统,徐徐说道,他刚刚说过将尽上帝所允许的那么快,"但我提醒大家要记住:自助者天助之。"罗斯福听了大笑,并说他非常同意"自助"乃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不过,有些记者觉得蒋夫人有点咄咄逼人之势。有位记者问及飞虎队在中国表现如何?蒋夫人大加赞扬美国志愿飞行员对中国抗战的贡献。"老政客"罗斯福知道 记者会如果继续开下去,蒋夫人的风头会比他还健,于是宣布散会。

    专栏作家克莱伯承认这场记者会使他大呼过瘾,他说,也许有一天要让影星海伦·海丝来 演这个角色,不过,她演得再好也比不上真实生活中的蒋夫人。

    2月28日晚上,蒋夫人一行坐火车离开华府,前往纽约,展开她的忙碌而紧凑的"征服美国"演说行程。宋美龄的火车在半夜经过犹他州一个小镇,全镇居民(包括50名小学生)在车站守候通宵,希望能一睹蒋夫人的风采。火车紧急停车后,宋美龄仍在睡觉,一个女佣打扮成宋美龄的样子,穿着她的披肩,走到月台上,频频向群众颔首微笑,这位完全不懂英语的女佣平时看多了女主人的神态,再经过一番指点,乡下人都以为她就是蒋夫人,一 直叫到:"就是她!就是她!"

    蒋夫人此行最受瞩目的是在好莱坞露天大会场发表来美的第三次重要演说,以及会见200多位支持中国抗日的影剧界人士。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大牌影星如劳勃·泰勒、亨佛莱·鲍嘉、鲍勃·霍伯、贾利·古柏、英格丽·褒曼、拉纳·透娜、凯瑟琳·赫本、泰隆·鲍华、 亨利·方达、丽泰·海华丝、秀兰·邓波儿等都和蒋夫人寒喧,蒋夫人对好莱坞电影的熟 稔,不但使影星惊喜,亦使影剧记者大为佩服。参加欢迎会的影星关切中国抗战,均踊跃 捐巨款给中国。卡莱·葛伦早在1941年即曾捐5000美金给"中国救济联合会"。4月4日, 蒋夫人于好莱坞露天广场向3万听众发表演讲,呼吁大家支持中国抗战。盛会在乐队演奏的《蒋夫人进行曲》中落幕。

    蒋夫人于2月28日离开华府后,曾两度造访白宫。6月29日从美国南部搭乘来美国时所乘的同一架飞机返国,历时7个月大有斩获的新大陆之行,戛然告终。

     1943年7月4日,蒋夫人返抵重庆。7月11日,重庆各界在夫子池新生活运动广场举行欢迎蒋夫人访美凯旋归国大会。

宋美龄生日将历史带到眼前
2003年3月25日,民国第一夫人,蒋家最后一位遗老度过106岁生日

  纽约曼哈顿84街格雷西广场10号一栋破旧的高层公寓9层,住着刚过106岁生日的宋美龄。她曾在二战中风云于世,她曾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第一夫人,她的姐姐、姐夫、她的丈夫以及丈夫的对手们,共同塑造了这个国家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这些人物当中,21世纪只有她仍然活在世上,活过三个世纪。
晚年如同"失根的兰花"

  宋美龄从1907年起,在美国度过从10岁到20岁的少女时期。她在美国东部最著名的卫斯礼女子学院学习英语文学、历史、圣经、哲学、法语和音乐,特别喜欢古代亚瑟王骑士故事中的战斗场面。她的思想和举止"全盘西化",讲一口带有美国南方口音的英语。她的美国同学几乎把她当成"正宗的美国人",她本人也自认只有脸孔"与东方沾上边"。

  宋美龄从1975年起,又来到美国定居。其间虽然在1986年到1991年曾回台湾居住5年,但她决定在纽约度过余生。她的晚年如同"失根的兰花",虽然生活仍旧舒适豪华,但趋于平淡恬静。
她的容貌和言谈曾征服了美国人的心

  1917年的宋美龄也算是"海归派",而且比如今绝大多数回到中国的留学生更为美国化。她凭借家族的财力与当时中国的军政强人蒋介石结婚,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光彩耀人的第一家庭,也造就了统治亿万人的豪门政治权力中心。无数"海归派"投到蒋宋门下,或者希望做高官,或者希望成就大事业。他们高高在上,与中国民间社会脱节,不知民生疾苦。其中许多人也善于利用知识、地位、军力和权势搜刮民脂民膏。

  担任中国第一夫人时的宋美龄有着与生俱来的聪明和美丽,举止优雅,气质高贵。1943年她在美国国会演讲,陈述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意志。她近乎完美的英语能力和美国式的思维加上典型东方女性的容貌,几乎征服了每个美国人的心。她为丈夫的政府和军队争取到数以十亿计的美国援助。

  宋美龄的光芒背后也有着孤傲,犀利和冷峻。宋美龄让充满种族优越感的西方人领略到什么是中国统治者的威严,即便是在白宫作客,她也要自带丝绸床单,一日更换数次,像对待家里佣人一样用拍手,而不是摇铃召唤白宫侍者。1943年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会晤,没有邀请蒋介石,一向对宋美龄爱怜的罗斯福夫人艾莲娜告诉她会晤消息时,也从她充满怨气的目光中感到一股寒意。宋美龄沉默一阵,随后滔滔不绝,把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宣泄出来,抱怨列强没有把中国当作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平等对待。

  宋美龄在抗战时期不顾个人安危,在战区组织妇女慰问前线将士,甚至在日机轰炸下遭遇车祸摔断肋骨。却同时也袒护孔宋家人贪污舞弊,侵吞抗战物资。她以爱心收容、教育数百位烈士遗孤成为有用之才,然而她自己也终生享用锦衣玉食和荣华富贵。她在美国访问,被人问及中国正在艰苦抗战,为何夫人有这么多貂皮大衣。返国途中,她装满高级化妆品
、皮服睡衣的箱子占据运力紧张的美军飞机,曾引起美军愤慨,将散落出来的贵重行李踢来踢去。

   
回眸宋美龄百年风云:1943年访美演说
   在美掀起的崇拜狂潮既是个人事业的高峰,也争取到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支持
  宋美龄兼具中国古典气质和西方优雅风度,而又带有犀利、精明的作风,使西方人如醉如痴、又爱又恨。罗斯福、威尔基、陈纳德、马歇尔、麦克阿瑟、鲁斯都对宋美龄有着错综复杂、莫可名状的情结。蒋介石的抗日、"剿共"和保卫台湾,处处需要美国的助力,而有着孔宋家族强力支援与美国背景的宋美龄就是他获取美国物资援助与道义支持的最大本钱。她最大的贡献无疑是运用她对英美等国的熟悉,争取这些国家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的侵略。
  "政治巅峰之作":1943年访美演说
 
  宋美龄用一口有着美国南方口音的英语在美国国会演说,赢得全体议员的起立鼓掌
  宋美龄在外交舞台上的最大表现,是1943年"征服"美国的访问。
  1943年2月17日,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宋美龄以中国"第一夫人"的身份访美。宋美龄一行赴美抵达华府联合车站,车站内外万头攒动,挤满欢迎人潮。白宫以国宾之礼欢迎宋美龄,2月18日,她要在众议院发表一篇相当重要的演说。她必须把中国人民奋力抗日的情况,生动地介绍给美国国会和美国人民,以唤起美国朝野对中国的同情与更进一步的支持。
  国会演讲:议员差点掉泪
 
  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说
  罗斯福夫人陪同宋美龄至国会,议员席和旁听席座无虚席。宋美龄在参院的演说,举出了美国飞行员杜立德上校1942年4月率队轰炸日本后,数名飞行员在回航时降落我国山区获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如同回家。她说:"余在贵国度过余身心长育之时期。余操诸君之语言,不但操诸君内心之语言,且操诸君口头之语言。故今兹来此,亦有如见家人之感。"
  宋美龄的演讲不时被掌声打断,有时会有近五分钟的掌声。她在结语中的一句话,获得了满堂彩,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中国人民根据五年又半之经验,确信光明正大之甘冒失败,较诸卑鄙可耻之接受失败,更为明智。"众院议事厅爆出了历久不歇的掌声,一位议员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宋美龄差点让他掉下眼泪。
  记者会:风头盖过罗斯福
  第二天,影响力并不亚于国会演讲的记者会在白宫总统办公室举行,172名记者挤满了办公室,争睹"亚洲第一夫人"的风采。
  美国记者们开门见山就提出一系列尖锐问题,有个记者问她:听说中国并没有充分运用其人力?脸上露出不悦之色的宋美龄,提高声调回答说,中国在人力上已尽全力,但缺少军火,中国不缺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但没有足够的飞机和汽油。一个记者马上追问:中国如何获得军火?宋美龄很技巧地把难题推给罗斯福,她恭恭敬敬地转向罗斯福说道,总统解决过许多重要问题,度过许多危机,最好由总统来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微笑着看罗斯福如何"接球",面对多次类似场面的罗斯福马上接腔说,要把飞机和空需品运到中国去,可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但美国政府正戮力以赴把这些重要物资送到中国。他说,如果他是中国政府成员,也会问:什么时候运来中国?为什么不多送一些?作为美国政府一分子,他将会回答:我们将以上帝所允许的速度,把物资运往中国。"老政客"罗斯福知道记者会如果继续开下去,宋美龄的风头会比他还劲,于是宣布散会。
  宋美龄在美国掀起的崇拜狂潮不仅是她个人事业的高峰,也提供了抗战军民更好的物资和精神后援。
  宋美龄曾力阻李登辉上台
  1988年1月23日,蒋经国突然大量吐血,引发心脏功能衰竭病逝,终年79岁。宋美龄得知后,立即赶到蒋经国的大直官邸。
  蒋经国突然去世,台湾政坛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在这场权力之争中,关键性人物是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李焕。就政治上的恩怨及个人关系而言,李焕毫无疑问是支持李登辉的。于是经李焕与一些高层人士密商后,急急忙忙通过了由李登辉代理国民党主席的决定。宋美龄闻知,很快就表示了不同意见。以宋美龄为首的夫人派及官邸派频频集会研商对策,按宋美龄的意思提出拥立蒋经国亲家俞国华出任党主席。
  1月26日下午,宋美龄叫她的孙子蒋孝勇亲自送给李焕一封亲笔信函。信中表达了她的意愿,即她认为此时选举国民党代主席时机不当,理应缓议。但是李焕等人经过紧急磋商,决定不等代表大会召开立即进行。翌日国民党中常会如期召开,由于事前布置周密,俞国华在会上回天无力,李登辉顺利坐上了国民党代主席的位置。
  晚年的宋美龄曾紧绷神经地对人说过,那个李登辉,当年是在宋楚瑜向她说了一些好话后,才被同意推举到国民党代主席的位置。可是,他在手握大权后,培植亲信,排斥异己,清除蒋介石旧部力量,让人一年又一年惊魂,当年上台之初拜会她时那种毕恭毕敬的样子已全然不见,以后又不断发表"两国论",公然主张分裂国家,把两岸关系推到中国人难以忍受的警戒线。她认为李登辉会唱政治戏,十分虚伪,不能相容。
  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国民党形势吃紧。国民党有人请她出面支持连战。宋美龄找人代笔起草了一封信,发往台湾。但她的支持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最终结果仍是民进党的陈水扁上台,令她十分不安。
  
别个世界里的第一夫人
  有魅力而且能干的第一夫人,就像她的这个头衔一样,其实并不属于她身处的这个世界。她的优雅、她的活力甚至她的能干,更像是美国式的,不怎么"中国"。对于当时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第一夫人典雅、高贵、整洁、魅力四射,但绝谈不上亲切、可近。
   宋美龄走了,享年106岁。在世界二战期间的风云人物中,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整整比别人迟了二三十年。俗话说,盖棺定论,然而对于宋美龄来说,在她没有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历史对于她的"论",其实早就已经定了,正如她自称"蒋宋美龄"一样,她的功过,事实上是跟她的夫君蒋介石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当年中国的第一夫人,宋美龄曾经有过无限的风光,美国人称之为"亚洲第一夫人",她委实当之无愧。当年,她发动"夫人外交"攻势,以她摄人心魄的风姿和演讲,迷倒了不知多少美国人,为处于艰难抗战的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援助。来华参战的美国军人,凡是见过第一夫人的,无不为之倾倒,在华的美国军人,无论是陈纳德天上的飞虎队,还是史迪威印缅战场上的陆军别动队,均堪称是全美国二战中最勇敢、战绩最显赫的军人,由于欧美特有的崇拜夫人的传统,所以这种勇敢和战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宋美龄不无关系。不仅如此,在西安事变中,宋美龄力压国民党高层力主讨伐的呼声,亲自犯险进入西安,对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了积极作用。其勇气和见识,绝非一个贵妇人所能望其项背。在中国抗战独立支撑的年月,在国际法西斯阵营扩张势头猖獗;国民政府内部高层分裂的年月,在推动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方面,应该说宋美龄和宋家的兄弟姐妹,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凡是见识过宋美龄的人,都对她的能干留下深刻的印象。宋美龄尽管是中国第一夫人,但从来就没有想到专门做夫人,她要做事的。刚与蒋介石结婚不久,闹着要做事,蒋让她去管北伐军的遗族学校,她没有嫌这个事情小,把个小小遗族学校管得井井有条,美国人来参观,说它是"东方第一新兴学校"。此后,无论是参与政务,还是参与女界活动,都有声有色。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由于有了她和一干新派人物掺和,才避免了一场霉味过重的复古运动的命运。

  然而,有魅力而且能干的第一夫人,就像她的这个头衔一样,其实并不属于她身处的这个世界。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宋美龄等于是"皇后",她的行为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或者像唐朝的长孙皇后那样,躲在丈夫的身后,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或者像武则天一样,凭借丈夫的权力飞扬跋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至少要聚敛一些财富,争取生个儿子,或者抱养一个。然而,这一切距离宋美龄是太远了,宋美龄出身中国最早的基督教家庭,从小就在美国生活受教育,进的是威斯里女子学院这种很贵族化的学校,饱浸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她的优雅、她的活力甚至她的能干,更像是美国式的,不怎么"中国"。她的英语无论说和写,都比她的中文好,甚至连思维方式都是英语的。尽管贵为第一夫人,但她的交往圈却还是欧美化的中国人,连打电话,都用英语,给接线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英语的人看她,和她看人家,都显得那么的顺眼、和谐。抗战前和抗战期间,作为中国最高统帅的夫人,她自己或者陪同蒋介石,从慰问伤兵到视察前线,没少在军队里转,几乎个个精通英语的空军,对第一夫人的感情之深,恨不得为她去死,然而在陆军里,我们却找不到这样的人。一位美国的传记作家写道:在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以后,"美丽的新娘子伴随着总司令转战各地。车站、农宅、临时屋都曾是他们的落脚处,不过有件特别的事情,那就是不论到了多么恶劣、简陋的地方,委员长夫人对她所素持的干净标准丝毫也不肯打一点折扣。每到一个地方,她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抹地擦窗,务必直到看起来纤尘不染后才肯罢手。当然,漂亮的窗帘和芬芳的鲜花是绝对不可免的。"显然,对于当时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第一夫人典雅、高贵、整洁、魅力四射,但绝谈不上亲切、可近。

  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尽管政见不同,宋美龄和宋庆龄之间,感情一直是非常好的,不论宋庆龄有多么令蒋介石头痛,双方如何仇视,宋美龄却一直竭力维持着她和庆龄之间正常而且算得上是亲密的姐妹关系,无论宋庆龄与蒋介石关系恶化到了什么地步,宋美龄都绝不允许蒋介石的特务碰她姐姐一根毫毛,为此,她不仅三番几次正色告知蒋介石,而且亲自出面警告戴笠,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宋美龄给宋庆龄的信,依旧款款情深:"最近,我们都经常想起你,考虑到目前的局势,我们知道你在中国的生活一定很艰苦,希望你能平安、顺利。"这不是说宋美龄没有立场,亲情高于一切,而是一种中国人难以理解的美国作派的体现---政治和家庭分开,意识形态的歧见,跟家庭亲情是两回事,绝不往一块掺和。

  中国老百姓可以想像江青坐在毛泽东后面纳鞋底,但是绝没有任何人会这样想像宋美龄。在解放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宋美龄用牛奶洗澡的传说,到处流传,以至于到了我能懂事的时候,大人们还这样说。这个传说虽然表面上对宋美龄的一种丑化或者诋毁,但也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隔膜和对立。

  宋美龄和蒋介石的结合,固然还算是琴瑟和谐,但事实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宋美龄的朋友圈子里,无论是欧美的友人,还是国内的"欧美同学会",对传统理学味道十足的蒋介石并不欣赏,甚至还说三道四,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对这些人自然也是若即若离。我们不知道,到了台湾之后,这些在国共两边都不讨好的自由知识分子,在遭到国民党整肃的时候,宋美龄会是个什么心情?然而,事实上不管她的心情如何,已经深入她骨髓的美国老式的中产阶级生活作派,都只能让她继续扮演夫唱妇随的角色,绝不可能允许夫妻关系的任何裂痕暴露出来。

  1927年她和蒋介石的结合,使颇有理学气味的蒋介石入了基督教,但是多年来,她并没有将蒋介石变成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虽然到了台湾之后,蒋对基督教感情日深,但更多的只是求助基督的庇佑,可以说,到死,蒋介石依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一个中国的专制强人。在蒋介石的棺材里,宋美龄放入了四本书,一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本《圣经》、一本《荒漠甘泉》、一本唐诗,西方基督教的书占了一半,也许,这样的陪葬品,只是代表了宋美龄的一种愿望。

  事实上,宋美龄虽然身在中国的土地上,却一直是在另一个世界里---一个典雅、美国老式中产阶级的世界,尽管我们把她列为"四大家族"中的一分子,然而报上说,她死后的遗产只有12万美金,她惟一的房产在上海,可以说直到死,她都维持了一个老式的美国中产阶级的财产水平
吳淑珍訪美/美台第一夫人 

第一夫人吳淑珍19日啟程赴美訪問,雖然她這次並不會拜訪美國第一夫人蘿拉.布希,但是這兩位女性同樣都具有自然率真的特質。各國的第一夫人風采各有不同,但都巧妙扮演夫婿的左右手。

台灣的第一夫人吳淑珍,自然率直的個性,豪不掩飾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美國第一夫人蘿拉,個性同樣坦率,和布希是一見鍾情型的,當時她是圖書館員,回家鄉和父母度假邂逅了喬治.布希。這兩對政壇鴛鴦,感情融洽都傳為佳話,而兩位第一夫人也是夫婿得力的左右手,但絕不反客為主。

蘿拉個性恬淡,閱讀和持家就是她最大的興趣,從布希總統擔任德州州長、乃至進駐白宮,蘿拉總是在一旁扶持布希,從不大放厥詞。相較於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夫人希拉蕊的光芒四射、精明幹練,蘿拉顯得內斂而低調。

說到了更低調的,莫過於中國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夫人王冶坪女士,隨著中國逐漸走上國際舞台,基於國際禮儀,中國領導人慢慢開始打破傳統,帶著夫人進入社交場合。1997年江澤民訪問美國,這位中國第一夫人在公開場合露臉,顯得木訥又害羞。

據傳1985年江澤民調回上海當市長,她依舊一如常人,擠公共汽車、做飯洗衣,即使現在江澤民是最高領導人,但王冶坪的低調卻仍是一如往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