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樱司剧情:金戈铁马 名将卸鞍--蔡廷锴(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6:28:24

金戈铁马 名将卸鞍--蔡廷锴(2)

 

信宜至罗定走向独特的山脉里,有两座海拔1000余米的大山,矗立在这片山的海洋里,格外引人注目。两山高度相差不到10米,都叫“三叉山”,此是蔡廷锴故居的少祖山。

三叉山拔地而起,岿然屹立,先为“头叉”,火星体性,自东南巽方来。之后径直北上,入罗镜镇境,将至结作处,再起高大火星,形如笔架,又为少祖,是为“二叉”。龙脉在30多公里的距离上,数度剥换,二起少祖,其中千峰万壑,嵯峨险要,至宽大尖挺的“二叉”后,别是一番天地。[3]

少祖之下,龙脉脱老出嫩,变顽为秀。只见一脉从三叉山右膀缓缓而下,降龙入势,委蛇扭曲,连绵开帐。十里范围内分左右两路,一路雄健高峻,径直前行,气宇轩昂,为戈矛、兜鍪,勒马开旗,作*;一路呈天梯状,似从天而降,接连抛浪前行,共计20多座山峰,或方或尖或圆,金、木、土、火星变换,向北绕行一圈后,折东北另起落地金星作鼓,为青龙、倚靠。与青龙、*的张扬之势截然不同,龙脉在左右分支中悄然透出,呈丝线串珠形次第而下,最后潜龙入首,脉沉田间。故居捉脉而下,准确地建在群山环抱的一块田畴里。

看出这偏居一隅之地的不凡,悟透其风水的精妙,是蔡廷锴曾祖父。清末从南雄珠玑巷举家迁居穷乡僻壤的双伦角村,需要一定的眼光和魄力。藏风聚气的故居,屋前有一池塘,聚气之象,显为穴证。故居盖后约40年,蔡廷锴在屋内诞生。懂堪舆、会中医,蔡家三代相传。深信风水的蔡家四代人就住在两进的房子里,守护着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直至蔡廷锴投军发迹,举家外迁。

故居祖山高大,缠护重重,经过充分跌断,穿田过脉,脱卸已然干净。反观故居,后方地势逐步抬高,近枕土、金相间连绵而来的龙脉,远靠峻拔的三叉山北部余脉。绕穴而过的青龙砂,弯环如一把天造地设的交椅,妥帖有情。似乎不满足于交椅的高度和单薄,为补强靠山,故居后面约4公里处,专起金水帐,南北纵贯,三叉山与高大金星雄踞两端,中间一字玉屏横展,作为故居的坚强依靠。从东北往西南穿望过去,两个山列一前一后,一低一高,故居靠得自然端正。尤其是后山列一尖一圆两座山峰,如同一文一武两位大员,稳稳地站立于南北两端。有高大金星雄镇于盆地南缘,使故居的翼侧分外厚实。金星威武峙于左后,也是故居为武为将的一处重要应山。

故居两重靠山的含义,象征了蔡廷锴两个不同时代的经历。靠山厚重,助蔡在惊心动魄的转折中安然度过。先拥蒋后反蒋,蔡不改为国为民初衷;国家政权在国共两党上易手,蔡不损其贵。

三叉山,火星禄曜,卓尔不凡,是这片数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最高峰。山势挺拔端正,木星为体,火焰其上,尖而耸秀,面北而立。山北部,是宽达50多平方公里的罗太盆地。盆地面积适中,水系发达,罗镜河蜿蜒而过,土地肥沃,向为福地。从云雾山发脉而来的龙脉,奔腾近百里,目标就是这个盆地。高耸峻拔的三叉山,俯瞰的也是这一片土地。

表面上,慕盆地的完整肥美,脉从三叉山奔腾而下,建于田畴之中的蔡廷锴故居,理应背靠后面约三、四公里处的三叉山,面向盆地而结。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蔡廷锴故居放着宽大的罗太盆地不要,偏要右转90度,面向盆地边缘之一角,顺着山边一线而望。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情况就偏偏这样发生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