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樱司日服卡面:金戈铁马 名将卸鞍--蔡廷锴(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6:17:39

金戈铁马 名将卸鞍--蔡廷锴(3)

 

龙脉顺来,穴必结逆。蔡廷锴故居的选址和建造方法,验证了堪舆实践的这一普遍规律。

实际上,蔡廷锴故居看似超乎常规的做法,却是风水上最为正确的选择。三叉山右膊而下的龙脉结作,已经透露了这支龙脉力量有限的玄机,完全符合南龙结作的一般性特点。堂堂正正的三叉山,要葆其焰,全其节,壮其行,切不可贪大求全,过于直露。龙脉天梯状自上而下规避正面的宽大盆地,星体剥换中突然转身穿田过脉结作,以及面向东北弯环前行的青龙砂,无不证明了龙脉的这一性情。而青龙砂尽头处,连续抛浪如印如鼓,相牵相连又相对独立,这些都在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龙脉行度至此为止,需要就局趋于横逆聚结了。更为重要的是,就在青龙砂踊跃前行的同时,三叉山下作为*砂的另一脉相对雄健有力,北出至盆地边缘后,折东连起武曜之山,作为故居的前砂贵证。这一系列风水因素,从朝应定穴的角度规定着故居的位置和方向。

另一风水现象也充分证明了故居坐西南向东北的正确性。故居西面的分界镇与罗镜镇之间,有一列长达10多公里的峡谷。峡谷东接盆地,使自南而北的三叉山龙脉面对一片宽达50多公里长的反弓地。若不知通变,顺来顺结,故居将反弓而箭射北方。借力转身,顺左势而右向,弃反弓,走弓弦,得盆地砂水西来东往之神韵,实在算得上是高明的风水选择。

“全势不回,虽巧媚端严而亦假。周围拱顾,即奇形怪状而愈真。”顺应潮流,顾全大局,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巧合的是,蔡廷锴戎马一生的经历,与故居顺势而为的风水结作完全一致。

行伍出身的蔡廷锴,外战辉煌,内战也出色。他和他的十九路军,不但令日本军队闻风丧胆,使蒋介石感到头疼,也让共产党吃过苦头。这位北伐时曾先于叶挺挥军攻入武昌城的团长,“八一”南昌起义前与叶挺同居师长职、同时参加起义,分别被任命为正、副军长,因表现动摇,中途脱离了革命队伍。在江西,受命围剿红军的蔡廷锴,曾重创过红军主将彭德怀。人民记住了蔡反蒋抗日的杰出表现,宽容了南昌起义以及让红军付出惨重代价的那段历史。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崇高声誉,于国家、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广泛的尊重。

“武夫技艺多英豪,战功超擢至大将”,对旁列刀枪的龙穴,风水前辈给予高度评价。三叉山发脉,凸显了蔡廷锴故居来龙的贵气与真切。然蔡廷锴功成一代战将,则全赖前砂。故居前方,一系列的武器兵戈,应有尽有。在蔡廷锴的人生中,这些兵器又都纷纷派上了用场,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风水案例中,很少如蔡廷锴故居那样,武应之砂集中地排列在侧翼。先是旗鼓左右分置,安营扎寨。左面鼓山,遮挡住触手可及的罗太盆地,使自身周密回环,藏风聚气。右侧,一侍主马傍而近身,随时候用。右前,狰狞的石山是为高大的戈矛,异样锋利,砍剁自如。这种古人常用的兵器,置放于*首,使人不寒而栗。戈矛山旁,继有兜鍪峰相夹,如勇士执戈,站立一侧。再前,有马山东向,山上皆石,其色如铁,呈大马赶小马状。[5]

“兜鍪,有侧倾之势,曳尾如鳖,亦微带杀,盖横视之则为尖杀耳。有贵星,则为大将。无贵星或龙贱,则军头将校而已。”蔡元定的论述,不但点明了兜鍪的外部特征,还明确了兜鍪贵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