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cent girl.tv:“砖家”,是怎样炼成的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1:33:43

以往备受敬重的专家,如今频受质疑——

“砖家”,是怎样炼成的

 

  

  核心提示:

  所谓文化大师,光环下疑窦重重;所谓养生达人,学说毫无科学依据;所谓权威人士,言论往往自相矛盾……这些被网友统称“砖家”的所谓专家,不以求真知为目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益。而相关监管的缺失,导致“砖家”的泛滥。

  史上原本没有“砖家”,只是有些专家挨的“板砖”多了,才有了“砖家”一说。

  虽然“拍砖”原因各有不同,但深究起来,至少表明一点——以往备受敬重的专家群体,正遭遇鱼龙混杂,甚至泥沙俱下的微妙变化,声望和公信力频频遭到质疑。

  是什么原因让那些昔日备受尊敬的专家成了令人唾弃的“砖家”?理应追问与反思。

亿元玉凳:真假不分谁之过

  今年春节,一件被称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的物品,在北京“2011年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拍出2.2亿元的天价。据拍卖公司介绍:这套玉器“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是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

  玉凳一出,引来网络和民间集体“捉鬼”。首先跳出来的,反而不是鉴定专家。

  湖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黄清敏认为,汉代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和礼仪制度。隋唐之后,胡床才开始普及,随后衍生出凳子和椅子。汉代人都是“席地而坐”,当时还没发明这样的凳子。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作者、知名学者吴树认为“玉凳”必假无疑,“汉代等级森严,似这般大件物品,恐怕也是达官贵人所有,若是出土之物,势必为大墓之陪葬品。依据相关规定,拍卖公司的拍品预展前须经文物部门审核,真是出土之物的话,能通过审查?换句话说,文物部门已变相认定此拍品是普通工艺品而已!”吴树感叹:“按照现有法律,文物部门对拍卖公司的拍品打真、不打假,明知道是赝品也不会阻止它上拍!”

  玉凳受到公众质疑,拍卖公司再也坐不住了,而鉴定专家被推到前台。

  负责此次拍卖的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鉴定界很混乱,没有舵手。古玩的真假,没人能说了算。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只能保持沉默,没有必要争,因为争来争去也没有说理的地方。拍卖公司只是中介机构,不保证拍卖品百分之百是真的。买大白菜,说5毛钱一斤就是5毛钱,有公认的标准。古玩没有这个标准,收藏就是一种乐趣。

  该负责人还透露,的确应该对拍卖品进行鉴定,但当前没有一个国家承认的鉴定机构。不过,中嘉拍卖公司有四位老专家做顾问,其中一位专家还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玉器类专家。“他给它下过结论,说是汉代的。这虽与同行之间有分歧,但我们认为,他对玉器的认识,远比外面的伪专家厉害。”

  最后,这件玉凳有人拍下,但并未成交。


  

砖家泛滥:公信丧失诚可叹

  大凡专家,素来都为民众所敬畏,是权威的象征,每每有事件、观点存疑,大家都希望听到专家有公信力的声音。然而,近年来,浏览新闻总会产生错觉,专家究竟是谁?他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在指点迷津,反而似乎是在故意激起众怒。

  就如,铁道部将退票费从20%降到5%,专家却说这样做有利于黄牛倒票,反而损害大众利益;面对地沟油产业链,竟然有专家站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地沟油这回事。

  还如自称掌握十多项“铁证”,质疑曹操墓造假的网络红人“闫沛东”,结果被警方证实为网上逃犯。名字是假的,身份是虚的,“铁证”是空的,一假到底的“闫沛东”,令人惊叹:这样的“砖家”竟然还有不少“专家”粉丝力撑?这一路云山雾罩的“迷踪拳”,还真验出了学术界的成色。

  “闫沛东”的最高头衔是“联合国世界新经济(中国)研究会”秘书长,最低头衔是“北京龙腾盛世旅游文化信息咨询中心”主任。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不少“砖家”的影子:先使几招无人识破的新奇拳法,再东躲西藏打打太极,回答看似有模有样,肚里却没有真材实料。不知道的以为他是“世外高人”扫地僧,扒开伪装一看,却是“空心萝卜”伏地魔!

  专家为何变成“砖家”?调查显示,79.6%的人觉得是因为“部分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72.3%的人认为“大量‘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同时,有28.5%的人认为媒体难辞其咎,“媒体争相报道专家‘雷人雷语’,放大负面印象”。

  当人们被“砖家”玩笑时,网友也戏谑起“砖家”。一个题为《专家速成教材——看完本帖你就可以成为专家》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声称只要完美地做到这五点即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

  一、遇到什么问题都说:这很正常。不管别人提什么千奇百怪的问题,都要回答:“这很正常。”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说明了自己见多识广,又能说明别人少见多怪,从而确立自己的专家地位。

  二、与正常人的见解有区别。专家之所以称为专家,就是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三、分点论述。分析问题原因的时候,要分出一二三四。这一点很重要,就算是一个原因,也要分出一二三四来,这样做,才能显示对问题确实有研究,不愧对“砖家”的称号。如果说一二三四的同时,还遵循了先世界后中国的顺序,那么就可以成为中国的著名“砖家”了。

  四、说别人听不懂的话。 要说那些别人听不懂或者听完之后就迷糊的话,而且自己懂不懂没关系。例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虽然从某个角度来说不正常,但是从社会学上来讲……”

  五、杀手锏。最后这一招,是大家都熟悉的绝招,那就是与国际接轨。例如,各种新增收费名目种类、上调价格,都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要不就是遵循各种“国际惯例”。

重塑形象:规范自律需并行

  回顾“砖家”一词最早在网络兴起,大约是在陕西“华南虎”事件之后:在公众都看得出来那是张年画的情况下,专家却仅仅开了个茶话会般的研讨会,就敲定野生华南虎生存的结论。而这一国际玩笑正反映出长期以来专家呈现政府附庸化的问题,一些专家因此被讽作“御用专家”。

  部分不缺智慧和知识,但少了良心与修养的“走穴型”专家,也极大地损害了专家群体的公信力。如今,在邀请方、中介机构和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出场费猛涨。无怪乎一些昏话连篇的经济学“砖家”,被讥为资本的“二奶”。

  专家群体被“拍砖”的原因还在于,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真理往往越辩越明。可如今,面对愚弄公众的伪专家,真专家沉默;面对同行意见相左时,专家们更是躲躲闪闪、不言不语。

  这,就造成我们经常面对一种尴尬: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的确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同时,调笑“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尚”,有些专家刚在媒体上露了个头,就已被网友拽出来,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鸡,用“板砖”拍成了纸片人。

  如何重塑专家群体的形象,维护学术之尊严,捍卫社会之公信?

  一方面,专家要从权力和资本中抬起头来,加强自身道德素质,避免患上“恐权症”和“崇富病”。

  评论员王石川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真正的专家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即便不能,也应该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而不能浮躁,不能脱离民情,更不能被利益集团所豢养,否则这样的专家就是“砖家”,老百姓不需要这样的“砖家”。与老百姓对着干的“砖家”,老百姓不骂你骂谁?

  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打破专家的“铁饭碗”,加大打击“伪专家”的力度,及时将那些丧失学术品格、名不副实的专家清出专家队伍。

  从轰动一时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到曾闹得沸沸扬扬的“金缕玉衣”事件,“砖家”的劣质程度,已引起公愤,但在现实中,为赝品“保驾护航”的“砖家”依然层出不穷,即使败露,又因属个人学术观点,无法追究法律责任。

  有网友指出,既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又有丰厚的红包可拿,还能指望专家们坚守良知的底线?既然顶尖的学术精英都能睁大眼睛说瞎话,还能指望普通的学者独善其身?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无良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至今仍然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力量。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些“砖家”照旧会围着利益的屁股转悠,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利欲熏心。

  网友还认为,在专家失信的问题上,政府、专家、媒体都要进行改变,政府要尊重专家意见,专家要斟酌自己看法,媒体要实事求是,让公众重拾对专家的信任。这样在谣言来临时,人们才会更相信真科学而不是伪科学,更相信专家而不是邻家,更依赖媒体而不是短信。这样,也就不用听信谣言满城抢盐做饭了。

  (本文采访并整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相关报道而成)

  本报记者 朱海兵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潘力:“专家”这个概念已被滥用。真正的专家应该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并获得公认地位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威。专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民众提供有公信力的意见。社会活动家不是专家,媒体上的特约评论员,也不是专家。他们都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民众只能拿他们的意见做参考。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