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民 goodbye百度云:【麒麟收藏】在线访谈:东莞传统文化行走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4:39:56
在线访谈:东莞传统文化行走发现2012-01-26 17:17

第11期身影在线访谈:东莞传统文化行走发现
——访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醉红颜、巨野子木

主持人:汪漪

嘉宾:醉红颜  巨野子木

时间:2011年12月31日晚20:00-22:00

地点:身影在线访谈群(QQ:108634701)

【身影人物】

    醉红颜,香港某建筑公司室内设计师,2008年放弃了自己如日中天的事业,与朋友巨野子木一起组成了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全身心投入到完全自费的东莞传统文化的发现之旅中,巨野子木也把工作之余的几乎所有空闲时间投入到这份发现、发掘与传播的发现之旅上。他们以“麒麟合创”为标签,在网上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东莞本土的文章。

    2010年8月,醉红颜与巨野子木合著东莞本土小说散文集《东莞印象》;

    2011年5月2日,麒麟文化发现之旅组合发表东莞阳光网的《风情万种的东莞小巷》本土文史散文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并应广大网友要求,发起并组织150多位网友参与的风情万种的东莞小巷游;

    2011年8月24日,麒麟文化发现之旅组合发表东莞阳光网的《水韵漳澎》系列本土文史散文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关注,并应广大网友要求,发起并组织几十位网友参与的东莞水乡——水韵漳澎游;

    2011年12月,巨野子木、醉红颜再次携手,出版两人合著东莞本土文史类散文、游记新书——《东莞.城迹》……

    巨野子木,1969年出生。中学语文老师。原籍山东巨野。现居东莞。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新生代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会员。酷爱读书和写作。热爱并致力于发掘东莞本土文化,现任广东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版块版主、东莞阳光网校园文学版块版主、山东省青年作家网论坛版主。
    自2007年至今致力于发掘与传播东莞本土文化,并与醉红颜组成“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以在场主义为写作宗旨,通过行走再发现城市的民间文化之所在,努力把学术性的研究变成平民视角的文化内涵,让所有东莞人或来莞的人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文化、历史、故事、风俗……


【采访实录】

汪漪: 红颜你好!巨野子木你好!听说你们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的新书《东莞?城迹》已经出版了,并且在不到一周就卖出去了1000多本,首先要恭喜二位的新书出版!还要祝贺首版1000余本的销售量!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而感动。两位能否谈下你们的相识和共识达成的过程?
醉红颜:初识巨野子木是在“七风诗社”聊天室。那时聊天室的朋友还只是对对联,写诗词。后来,在热心文友的提议下,我们就在东莞组织了一个小圈子的雅聚。在离聚会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候,巨野子木提前过来了。虽然在网上并不陌生,巨野子木的小说《吊死树》曾经深深地打动我,我很想把我知道的东莞故事讲给他听,希望他能为我们东莞写点什么。但是真正在现实当中相见,这还是第一次。因为离聚会时间还早,我就很自然地把巨野子木领到生我养我的老莞城,把老街小巷推荐给巨野子木……

巨野子木:那天,红颜提出带我到东莞老街小巷去转一转,感受一下东莞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作为民间民俗文化的爱好者,遂欣然向老街出发。这次的老街之旅竟然给我带来莫大的触动。第二天我就写了一篇近一万字的游记——《夜游旧莞城》,在文章中我如是说:“一夜之间,我仿佛走进了东莞的文化的百花园,走进东莞的精神深层,似乎寻到了东莞的文化之根……”当红颜提出“她说我写”东莞故事的时候,我觉得,东莞的本土故事要是让深有体会的人写出来将更加生动感人,于是,我对红颜说:“我们合作吧,共同写一本属于东莞人的书!”红颜听了很感动,自此,我们就开始了东莞本土小说的创作。开始的时候,我们想通过纯文学的方式,用小说传播东莞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莞文化,后来我们慢慢地发现,小说能承载的东莞元素实在是太少了,面对东莞如此厚重的文化,我们开始了思考创作的形式和方向!历经多次的尝试,我们慢慢地转向写文史类散文的创作。

汪漪:行走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与辛酸、惊喜与快乐都是那样的让人难忘与感动。那么作为一个东莞的“新客家”,巨野子木,你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东莞的本土文化?

巨野子木:简单地说,是东莞的本土文化深深吸引了我。最初到东莞,我并不怎么喜欢东莞,因为我没有发现东莞与其他城市的本质区别。因为原来我在一座城市里也就呆一两年的样子,接着又会漂到另一座城市,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当我走进了东莞老城的旧街老巷时,我被那些具有浓郁的民国建筑风格特色的建筑迷住了!通过深入的行走和翻阅史料,我越来越感觉到东莞是一个被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尘封了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于是越了解东莞,越痴迷东莞的本土文化,而面对“文化沙漠”的说法,我们无暇争议,我们用自己的行动,用我们的文章,用我们的相机,向社会、向媒体、向新老莞人推荐东莞的独特的建筑、民风民俗……让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东莞,了解东莞,继而喜欢东莞,扎根东莞……

汪漪:那么,请问你们的文化发现之旅走了多久?

醉红颜:今年是第五个年头

汪漪:在这四年的行走当中,你们大概走了多少地方?

醉红颜:东莞的三十多个镇区几乎都去过。

汪漪:你们的行走都是自费的吗?

醉红颜:是的,完全自费。

汪漪:你们每天都去行走吗?

醉红颜:不,我们主要是在周六、周天或节假日去行走,其他的时间巨野子木老师要上班。平常的时间通常是我们整理行走发现资料和写作的时间。巨野子木老师更是把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都用在了翻阅东莞本土资料和写作上,我们把行走中发现写成文字,并在每周一发表在东莞阳光网上。

汪漪: 巨野子木先生,你可以讲下醉红颜的情况吗?你设想过冲突的发生吗?
巨野子木:可以啊!她是一个让我十分佩服的人,性格率真,敢作敢当,因为对东莞本土文化的热爱,她毅然放弃优厚的工作,决然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对东莞文化的行走发现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撰写和记录东莞文化的创作中……她富有个性,工作极为认真,且能吃苦耐劳。
    这些年来,我们在东莞阳光网几乎是每周发一篇5千到1万字的图文并茂的文章,深受广大网友的追捧,曾创下单帖点击量超过25万的记录。但是发帖的工作却常常得连续四、五个小时,每次都是由红颜发帖的,她常常废寝忘食,很多网友看到发帖的时间都深深地被她这种执着和对东莞本土文化的热爱所感动了……
    记得去年年底在东莞凤岗镇黄洞对客家碉楼的走访中,我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从早晨走到下午,连续行走八个多小时,她竟然没有一句埋怨的话,一直兴致勃勃地实地采访和拍照。她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今天限于时间关系我用一句总结我的搭档——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本土作家,更是一位在多方面值得我学习的一位东莞文化的守望者。
    当然,您所提到的冲突经常会遇到的。记得在当初的小说创作中,2008年我们曾经以红颜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长篇小说《莞香》创作,已经写到了十余万字,后来因为小说中的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的描写我们产生了分歧,争过,吵过,最终十分遗憾地停了下来。用红颜的话说:“如果我们的小说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东莞人的生活,那还不如不写。”由此可见红颜对小说创作的严谨和认真。
    自然,我们之间合作是主流,分歧虽说是难免的,但恰恰因为争议而让我们的创作更加理性,更加严肃,更有说服力。
汪漪:四年的行走当中所经历的困难一定不少吧?可以讲一讲你们行走背后的故事吗?

醉红颜:我们是从2007年开始行走的,记得一开始的时候,一般的老莞人对我们的行走并不了解。一些出自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面对我们的相机镜头时显得非常抗拒。有时还会恶语相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东莞城外的和平路一带行走,遇到一位老人在自家门前躺在一段粗大的根雕上酣然而睡,我们很想捕捉这东莞百姓极富生活情趣的一刻,谁知刚举起相机,从屋里冲出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小伙子横眉怒目,手里提着长扫,一边夸张地朝我们的脚边“扫地”,一边恶狠狠地吼叫:“滚开!不许照!”我感觉自己的脸烫得厉害。子木老师虽然听不懂东莞话,但是见此架势,匆匆把我拉到了一边……

    记得2008年我们到寮步镇寻找寮步香市的时候,误入了一条村庄。那条村庄有很多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古老民居和祠堂。于是我们就向村民打听这里是否就是“香市”。谁知村民都说不上来,我们遂自顾在村中行走拍摄。这时,前面突然来了以为驾着巡逻摩托车的治安员。他一见我们就厉声喝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告诉他,我们是写东莞本土故事的。治安员脸一沉,问:“你们是记者吗?”我们回答说不是,我们是自由撰稿人。治安员白了我们一眼:“自由撰稿人?拿采访证出来!”我们说,自由撰稿人没有采访证。我用地道的东莞本地话与治安员沟通,治安员才说:“既然你们要作采访,为什么不先到居委会联系?拿身份证出来!”我们完全能理解这位极负责任的治安员,故也非常配合地掏出证件。谁知这位治安员看到我持香港身份证的时候,就一口认定我是“倒卖文物的”!不论我们如何辩解,治安员要把我们带到治安队去。我们纠缠了差不多两个多小时。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只好致电寮步的朋友。

    正在这个时候,以为村干部模样的男士走了过来。当他了解了情况,得知我们就是经常在东莞阳光网发表东莞本土小说、散文的巨野子木和醉红颜的时候,激动地说:“原来是你们!我常常上东莞阳光网,是你们的忠实读者,刚才实在对不起!你们要找的香市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寮步天桥的那一边……”说着,这位男士便热情地为我们指路,后来,我们经过了6次的行走和考证,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香市”。

汪漪:这样的经历经常会遇上吗?巨野子木说说看?

巨野子木:现在越来越少了!其实在行走路上,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记得创作的初期,由于历史资料的严重不足,我们跑遍了东莞的书店和图书馆,却很难找到关于本土的书籍,更别说县志、镇志了。于是我们就到莞人俗称“榕树头”那边的旧书摊上去淘书,淘所有带“莞”字头的书。

    那些旧书都没有经过杀菌消毒处理的,经常翻阅旧书,致使双手过敏掉皮,已经长达两年之久。虽然如此,每淘到一本东莞本土的书我们都要如饥似渴地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马来西亚的网友“不断学习”得知我们找资料不容易,遂给我们发信息:“……我们身在海外,很幸运读到你们的文章……以后只要我看到带‘莞’字头的书籍,就会邮寄给你们……”从那以后,我们源源不断地收到不断学习网友寄来的各种东莞本土资料的书,截止上周末,我们又收到了一本东莞县体委编辑的《游泳》和一本东莞县文化馆编辑的莞人小说《铁拳头》等珍贵图书资料。记得上半年,最多一天收了三次邮包……


汪漪:在行走中,你们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醉红颜:很多!其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有一次我们到一条老村去走访,一位年轻的小媳妇端着洗好的衣服从老屋里出来,看到我们先楞了一下,接着就问:“你们是醉红颜和子木老师吗?”我们点头称是。小媳妇说:“我们可喜欢看你们的文章了,每个星期必然追着看……”这时,一个拄着拐杖的残疾人从远处走来,原来是小媳妇的丈夫徐先生。当得知我们想看一下村里的老房子的时候,徐先生立刻表示愿意带我们走。我们见他行走不便,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徐先生说:“没事,只要为宣传东莞的本土文化,我们都乐意!”接下来,这位拄着两支拐杖的村民领着我们走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或给我们引路或给我们讲当地的故事,或与其他村民打招呼,或让我们进入村民的家中拍摄……最后,徐先生还送了两包当地的特产给我们,我们也把我们的《东莞印象》送给了徐先生……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记得有一次,老街行走的时候,我们看到在一户低矮的红砖房里,有个老太太总是隔着矮门盯着我们看,因为这样的老人我们也遇见过很多,所以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注意,但是很快我发现,这老太太挺有意思的,我一扭头看她,她就立刻往屋里躲,见我专心拍照,她又探出头来,就这样来回了好几次。

    等我们快要离开的时候,那老太太似乎鼓起勇气,冲着我说:“大姐,你看看那位阿叔会不会换灯管?”老太太一边说,一边把手指向子木老师。

    原来,这是一位独居老人,灯管坏了没有人给她换,我们走进老人臭气熏天、杂物乱堆的屋子,我扶着又黑又油的梯子,子木老师则爬上去帮老人换灯管……

    还有一次,我们在寻找桥头镇迳贝村老围墙的时候迷路了,我们被困在山上两个多小时。身上被一人多高的野草刮得伤痕累累,又痒又疼。

    我仔细看皮肤上的伤口,发现有很多很细小的毛毛附在上面。就是这些毛毛把我们弄得又痒又痛的。记得以前听老人们说,要除掉这些毛毛,必须用面粉或者爽身粉才行。可是这荒郊野岭的,上哪里找这些东西呢?正是无计可施之时,我忽然想到随身的包包里带着粉底。于是掏出来就往身上擦,果然不大一会儿,伤口除了有点红肿以外,也不痒也不痛了!

巨野子木:对,那次是我第一次用化妆品,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但是当时那个火辣辣的痛和恨不得抓破十层皮的痒确实很难受,没办法,被化妆了!


汪漪:
这么说来,巨野子木,你走近东莞本土文化的第一扇窗口就是东莞的岭南建筑文化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去保护现存的岭南建筑?作为后辈,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宏扬岭南建筑文化?
巨野子木: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保护现存的岭南建筑:
首先,政府立法保护现存的有价值的老街道、老建筑、古村落、独特景观建筑。如:东莞的骑楼——莞城的振华路等、石龙的中山路;南社古村落、石排塘尾古村落;凤岗、清溪、樟木头等镇客家围排楼;
    其次,政府旅游部门,科学而合理地开发传统资源,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与市民互动的保护开发路子。学习国外、广州番遇岭南印象园等地做法,让传统的民风民俗,让原居民的生活再现。这就是城市的名片,可以让更多的人透过这个窗口了解这座城市,尽快消除外来者的陌生感,快速融入这个城市,并让更多人喜欢这个城市,并乐意居住的城市。
再次,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一定要融入本土元素,包括城市建设、街道命名、城市宣传、文化教育等。坚持放眼全国、全球,更要独立于全国、全球,这就是坚持本土的文化、本土的传统、本土的特色。
    最后,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和表彰为保护岭南老建筑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老建筑,研究老建筑,传承岭南文化,弘扬岭南建筑文化。

    作为一名年轻人,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本土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相关的民风民俗,城市的前世今生,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宣传本土文化特色。

汪漪:作为东莞人,请问你认可“东莞是文化沙漠”这种说法吗?

醉红颜: 这种看法非常无知,是对东莞文化的全然不了解。其实,东莞绝非“文化沙漠”,只是近几十年来,东莞的经济迅猛发展,无意间掩盖了曾经辉煌无比的文化优势,让世人误以为这儿是“文化沙漠”。

    说起“文化沙漠”的起源,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并非来自媒体,而是从一位香港商人的口中听到。1989年,许多香港商人来东莞投资,一位香港商人在打电话时说:“东莞连个大学生都招不到,真是个文化沙漠。”这位商人大概不知道当时的中国大学生都是政府统一分配的,在招聘的时候怎么能轻易遇到呢?也许真正的出处并不在这里,但这词在广泛流传中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已不单指“少人才”了。

    从一开始听到这个强加于东莞的“称号”,我就很格外反感,过去,我会反驳;现在,我开始用文章用行动来证明给那些人看:东莞自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虽然是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却拥有千年的历史,拥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和独有的岭南人文环境。可园、西城楼、振华路的骑楼、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却金亭的石碑……无不淋漓尽致地诠释着东莞悠久历史的传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清中求鲜,淡中求美”的岭南饮食文化,也有号称中国古汉语“活化石”的东莞方言……

汪漪: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几乎是全自费的文化发现之旅中,红颜,你觉得值得吗?

醉红颜:这恐怕不是一句话能说不清楚的。我个人认为挺值得。特别是我们的文化行走发现受到了岭南文化研究专家、地方志研究专家罗雨林先生的充分肯定。罗教授还肯定了我们在抢救东莞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出的惊人成果,并欣然为我们的新书《东莞?城迹》作《序》。

汪漪:哦?巨野子木,能说说你们的《东莞?城迹》是如何走进罗雨林教授的视野的吗?
巨野子木:说来话长,还是先说说我们的朋友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作曲家李鸿基先生吧!李先生其实是我们的一位采访对象,他是东莞清代名园——十亩园的第四代后人。通过多次的采访,李先生对我们的行走、发现、创作的热情非常赞赏,同时也为我们的行动所打动。于是,我们和李先生以及十亩园的很多后人都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的家庭聚会也常常邀请我们一起参加。当李先生得知《东莞?城迹》即将付梓时,便向我们要了一本打印稿,李先生看完打印稿之后非常激动,他把打印稿送到了他四十余年深交的罗雨林先生的案头……罗雨林先生看罢稿件,对李先生说,我要见见这两位作者!于是我们连夜开车到罗先生的家里。罗先生那天刚从南雄参加一个活动回来,晚上九点多了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就跟我们热情聊了起来。我们向教授请教了很多在行走中发现的关于岭南文化的问题,罗教授越聊越开心,我们和他的太太在一旁多次劝他先吃饭再说,谁知罗教授说:“可以跟你们谈这些专业的东西我连饭都可以不吃啦!”那天晚上我们一直聊到深夜12点多,罗教授才依依不舍地跟我们道别。

醉红颜:是的,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一路走来,虽然艰辛,却始终快乐着,因为在行走之旅中,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惊喜,时时有新意,我们愿意用自己的付出换来大家对东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我们并不伟大,我们仅仅是草根一族,但我们乐意用自己的一已之力,为东莞文化名城建设添砖加瓦……因为认识东莞,发现文化,传承文明,也成就了我们所追逐的梦想……

    在此,我感谢一直支持我们的东莞阳光网、阳光网社区管理员、我们的广大读者,以及为我们提供过资料的朋友们!

巨野子木:还要感谢众多媒体。东莞市府@莞香花开微博对我们多次关注并推荐我们代表广大博友参加了“发现精彩 东莞元素”的评委会;东莞电视台多次采访我们,报道我们的行走发现;此外《凤凰周刊》、《南方都市报》、《东莞日报》、《东莞时报》、《新快报》、《黄金时代》、《文化周末》等报刊杂志广泛报道,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我们的文化发现之旅能走多少?直到我们将所热爱的城市——东莞变成我们书桌上了一本本诗意的专著。

汪漪:最后,我们采访组对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表示由衷的敬意,同时衷心希望麒麟合创文化发现之旅能够坚持下去,一路发现更多的东莞精彩元素,让东莞的文化大放异彩!也希望你们的《东莞?城迹》能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和喜欢。谢谢红颜接受今晚的采访。采访到此结束!我是主持人汪漪,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