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土西装领子的种类:「四有」父母孕育哈佛子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1:08:36
菁英养成:有知识、有钱、有闲、有心
「四有」父母孕育哈佛子弟
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哈佛?台湾新竹实验中学近几年,每年有一位学生得到哈佛入学许可,他们都是全校第一名毕业,SAT都几乎满分……
《他们如何进哈佛》(How They Got Into Harvard)一书写道:「近年来,哈佛大学入学竞争愈发激烈。很多人请了私人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家教,就读的高中,也有顾问专职负责大学申请。这个申请程序,可能早从父母是否能让孩子挤进『对的』幼儿园开始。」
对于去年与今年申请到哈佛大学的新竹实验中学毕业生张伯蓉、卢卓民来说,此话虽不中、亦不远矣。新竹实验中学双语部,近五年每年有一位学生得到哈佛入学许可,他们都是全校第一名毕业,SAT都几乎满分。在这群优秀孩子的背后,都能看到幸运。他们都幸运的拥有一位「四有」母亲—— 有知识、有钱、有闲、有心。
第一阶段:十岁前母亲专职陪伴
首先,卢卓民与张伯蓉的家庭背景极为相似,父亲都是美国留学生,拿到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被延揽回台湾。张伯蓉的父亲张国基目前是台积电中国区业务总监,五年前全家从纽泽西州搬回台湾定居。卢卓民的父亲卢裕阶十年前从美国AT&T贝尔实验室被世界先进挖角,后来担任钰创转投资的「我想科技」研发资深副总经理,最近才离开台湾,到香港任职。
其次,两位妈妈都是高学历的「专业母亲」,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张伯蓉母亲王月琴拥有社会、教育心理双硕士,生下两个女儿之后,就一直当家庭主妇。一身所学,完全用在两个孩子身上,朋友们说她「把带孩子当成一番事业在做」。卢卓民的母亲于树芳是香港人,高中随家人移民美国,大学毕业,生了孩子之后,同样的也成为专业母亲。
提早鼓励阅读 技巧:陪上图书馆,给予小奖励
于树芳透露,在三个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她就给他们看flash card,卡片上画着一只手,孩子看了,就会动动手;画着一只脚,孩子就会动动脚。渐渐的,于树芳教他们认字,在孩子还没有上学前,就已经会阅读了。
「那时家附近的图书馆都有鼓励小孩看书的活动,我们每个礼拜去一次,每次抱回几十本书,整整一大袋。」于树芳回忆,小孩看完书,答对问题可以得小文具、贴纸等奖品,让三个孩子更是乐于阅读。甚至「老二不乖的时候,我是要罚她不准读书的。」
张家的情况也几乎一样。学教育的王月琴,知道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从小就带着两个女儿上图书馆。孩子们最喜欢读完书,去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可以转轮盘,拿奖品。
王月琴尽可能找不同的刺激,车上、床前,随时播放童谣音乐带,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学习。她和先生认为,孩子早一步学习,和同侪相处时,对自己会比较有信心。他的丈夫说:「我们不知道每个人的comfort zone(舒适区)什么时候建立的,但我们很少看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孩子送进好学校,让他一开始就努力求好成绩的原因。」
强化纪律定性
技巧:做功课放闹钟,每天游泳习乐
张伯蓉天生的慢性子,王月琴曾非常担心,怕她长大了无法和别人竞争。为了培养她的时间观念,学习更有效率,从小,她就会在女儿做功课时,拿一个闹钟放在面前,告诉她,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久了之后,张伯蓉自然学会时间管理,容易达到学习目标。
卢家对三个孩子定性与毅力的要求,更是惊人。卢裕阶自己从年轻时开始就每天长跑,所以,也让三个孩子从小学游泳,每天一个小时;学钢琴、小提琴,也每天一小时,从小一直学到高中毕业才停。这是他对孩子定性与毅力的形塑,他的妻子补充说: 「他认为,这么孤单、艰苦的事,孩子都能做到,那以后读书就不算什么了。」
第二阶段:十岁定型以后放飞
人都有「惰性、怯性」,也都习惯于待在一个舒适区。这两对哈佛的父母,就像建筑师般,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在为孩子日后的人生地图上,先构建一个高标准的学习环境。过程中,启发与纪律并重。
在心理学上谈到,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无形的舒适圈。意思是,所有人都活在一个无形的界线里,其中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在自己界线内的人们感到很舒适。反之,当踏出界线时,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就会感到不舒适、会有不安全感、有压力,甚至有危险的感觉,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界线内。舒适圈很小,或者不太离开舒适圈的人,克服挫折与挑战都相对低,自己的发展及进步相对很慢,潜力发展也受到侷限。卡内基大中华区负责人黑幼龙曾说,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在九十年前就了解,人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被自己的舒适圈框住了,无法突破。
事实上,这两对哈佛父母从小养成孩子的勤学态度、学习时间管理……,间接便在形塑张伯蓉、卢卓民追求成功的人格特质。最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两位妈妈不约而同地,在孩子幼年时高主导性形塑他们的态度,像捏陶一般。但小学四年级以后,就放手,让孩子自己读书。
增进学业成就
技巧:考试提醒,小时紧盯长大放手
根据美国应用心理学中心创建者夏皮罗的研究,如果父母每天拨出一小时好好教导孩子,教育的效果便会增加二○%到三○%。但「四年级以后,我告诉伯蓉,以后考试不必告诉我,要自己安排。」王月琴指出,孩子小的时候,她跟得很紧,考试前会提醒。但是孩子越大,她越放手,一来让孩子独立,二来避免越来越有自主意识的孩子开始反抗。
「到四年级,我就let them go,」于树芳认为,一个小孩,到了十岁,大概就已经定型。十岁以后再改,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要花更大的力气,更多的耐心。
拥有知识与时间的两位母亲于树芳、王月琴,在轻重权衡下,以孩子的教育为人生的重心,王月琴直到孩子都大了,才在园区艺廊兼一份工作。她们的样貌一如《商业周刊》今年五月底报导过的〈菁英部落〉。以卢家为例,如今除了卢卓民今年申请上哈佛,大女儿已经从麻省理工学院(MIT)毕业,现在西迺山医学院二年级;二女儿目前在MIT就读三年级,双主修生物与管理,未来也打算攻读医学院。
培育耐挫能力
技巧:避免过度赞美,告知学习枯燥
美国很多家庭多藉着赞美来加强孩子的自信,但是有心理学家认为,过度的赞美适得其反,因为这样让孩子高估自己,一旦置身竞争激烈的学校,就容易产生挫折。相较于此,部分华人父母的做法,就十分特别。因为他们知道,学习过程会遇到枯燥,亟需耐心的时刻(例如背诵九九乘法、化学元素表),这时,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有所成。这样的养成过程,不但是为孩子铺一条通往世界名校的道路,更从小奠基出成功的基本性格。
回顾成长历程,这群哈佛小菁英的背后,若是抽离这群「四有」—— 有知识、有钱、有闲、有心的母亲,要敲开哈佛大门,恐怕是难上加难。
延伸阅读:哈佛梦,大陆娃打小穿上身
穿过Harvard Square,在哈佛大学对面,有一栋两层楼的商店Harvard Coop,除了贩卖哈佛相关书籍、学校用书,还展售许多印着哈佛校徽的商品。凡是衣服、外套、高尔夫球、椅子或者手表,印上哈佛VERITAS(「真理」的拉丁文)校徽后,立刻成为「哈」哈佛者梦寐以求的圣品。
特别是中国大陆普遍疯哈佛,慕名而来的大陆观光团,一到哈佛,立刻冲进这家专卖店,除了买一般的T-shirt,更有父母大手笔购买印着哈佛校徽的儿童上衣、睡袍,将哈佛直接「穿」在孩子身上。「这些小孩从小穿哈佛睡袍,喝哈佛杯子长大,就差没有吸哈佛奶嘴,」曾经就读哈佛大学心理系的刘轩开玩笑说。每次一到暑假,游览车载来一车一车的中国旅客,每个人都在帮小孩买衣服,把望子成龙的心愿,寄托在这件小小的睡袍上。
消费者对于哈佛品牌的迷恋,让哈佛大学每年都约有一百万美金是来自于品牌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