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机启动c documents:葑门的由来:葑门为什么读成“孚”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4:33:00

外地人在苏州问路,“葑(封feng)门怎么走?“有人闹不明白,苏州哪有这个地名。但也有人会告诉你:“那该叫‘孚’门,并指点一番。在心存感激之余,你不由会纳闷,不由想打探葑门的由来,想弄清楚,“葑”为什么读成“孚”?

下面就逐一回答:

与苏州其他的城门相比,诸如阊门、胥门、齐门、娄门,葑门是后来者,而且来历也有点不明不白。阊门、胥门之类,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吴大城的总设计师伍子胥,统一规划按照方向而开设的。这些城门的名字,是经他拟就,由吴王阖闾拍板定下来的。这些名字不是像其他的城池,简单地按照所在的方位东西南北那样排下来,而是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拟出来,隐寓着祈神剋敌之类玄妙的道理。例如盘门,据唐人陆广微《吴地记》记载,古代叫做“蟠门”,在门楼上还悬挂一条木刻的蟠龙镇守,用来压制越国。因为越国处在巳方,属蛇。龙可压蛇。每个城门名字的含义,《吴越春秋》和其他一些典籍做过一些解释,不过这些书的作者并未听过伍子胥的讲课,有的说法,也不能叫人心服。

按地理方位,吴大城东南应该有一个门,可是伍子胥偏偏不肯开,还说了一番理由:“绝越也”,就是不给越国以可乘之机。后来被称为葑门的地方,地理方位确实很重要,南面通往吴江、嘉兴,东面通过黄天荡,进入吴淞江,可达太仓、上海,北面经独墅湖、金鸡湖可达常熟、张家港,越军突破了这个口子,很快就逼近吴子城了。但是细想一下,这个理由也不全面,其他方向与越国接壤的也有,为什么偏偏不在这里设城门。很可能因为这一带地势低洼,土地常被淹没,城外人口稀少,与城里没有太多的经济往来,也许还是经济这双看不见的手影响了伍子胥的决策。

很有意思的是,又是伍子胥用浪涛冲决开这座城门。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直谏,反赐剑令他自刎,在死之前,他预言越军将从东门入城。及至周元王三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军伐吴,吴都久攻不下。伍子胥托梦指点勾践,要他改变进攻方向,从东南方向突破。越军就回师到三江口岸,先筑坛祭过伍子胥,再从罗城东开始挖河道,伍子胥用神力呼风唤雨,驱使雷部众神,掀起万丈狂涛,冲荡开吴都东南面的城墙。这时江海中的大鱼也随着波涛卷进城墙的缺口。在卷入的水族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吴地从未出现过的鱄、鱼孚。所谓鱄、鱼孚,就是江豚。江豚,俗称江猪,是一种鲸类的哺乳动物,形状像鱼,长约三尺半至五尺,全身是灰黑色的,头短,眼小,尾扁平,生活在热带和温带的江中,如今竟遨游到吴都来了。因而不管是越国人,还是吴国人,都觉得很稀罕。这个洪水冲开的口子,在越军占领的时候修成了城门。这个新开的城门一时没有名称,于是就叫做“鱄、鱼孚门。三个字的城门名,说起来拗口,于是就省掉一个鱄字,称之为“鱼孚门”鱼孚音浮,这样就叫成葑门。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伍子胥传》【正义】引《吴俗传》(佚失),【正义】是史记的注释的一种,注者为唐代学者张守节,材料依据唐代还留存的古籍,看来葑门的开辟至迟也在唐代以前。

这个故事很能发人深思,一则把一场大风暴与伍子胥报仇挂起钩来,很符合这位历史人物的性格。伍子胥为了报父兄被杀害的仇,借助了吴国的力量,攻下郢都,掘出楚平王的尸体来鞭挞。忠而被谤被杀,此仇焉得不报!二则告诉我们当时吴地生态环境确实不错,江豚竟然能够游进吴都。如今江豚是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在长江中也不多见。看来那时葑门一带湖泊河道水面开阔,远非今日可比。

更能启示于人的,是葑门来得不平凡。别处的城门是筑城之际预留口子,再用砖石砌就的,而葑门的城门是来自于天,是经历了一场风雨雷霆,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这个故事,一方面,赋予了葑门以平民性,它不是王室打就的,钦定的;一方面,昭示人们,葑门一带是不平静的。后来的历史记下了葑门周边发生的一场场战祸,金兵骚扰,朱元璋攻打平江城,倭寇入侵,清廷与太平天国的交锋。所有这些,从留存的古建筑、街巷名、桥名,都可以看出来。

以鱄、鱼孚为城门命名,有点水腥气,也有点野趣。可是仍有人表示怀疑,鱼孚读为孚,怎么写成了“葑”字,再说“葑”在古代也不读成“孚”。于是就另寻答案了。有的学者发现吴兴(今湖州)有封、禺两山,远远地朝着葑门,原来城因山得名,叫做“封门”。民众觉得这个名字不吉利,于是就加个草字头,写成“葑门”,把“葑”读如“孚”,谐音“富”,就是说,这是富裕之门。吴兴离苏州有好一段路,葑门也不在封山脚下,扯到一起来,实在很牵强,不像泰安的得名是缘于它处在泰山脚下,淮南的得名是因为居于淮河之北。说这种话的人的很多,最早的要数李宗鍔,李氏是《吴郡图经》的著者。这部书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奉朝廷之命而修撰的,是官书,有权威性。其后,苏州学者朱长文编撰的《吴郡图经续志》重申了李氏的意见。朱长文是北宋嘉祐、元丰年间的乡贤,因为他在城西钱氏金谷园故址建造了“乐圃”隐居,世人就称他为乐圃先生。朱先生“书无所不读,博闻强识,著书阅古,名动京师”,他的说法,信奉的人自然就多起来了。后来谈到葑门名字来由的书,多沿由此说,似乎成了定论。

葑门在越军攻入以后,开了城门,不知什么时候,出于怎样的考虑,又一度被填塞过。北宋范仲淹知苏州时,重新开启。大概这以后再没有发生填塞之类的事。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城墙越修越牢固。清初重建城楼,并且增辟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