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光端机4个指示灯:《大圆满心性休息导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6:10:18
《大圆满心性休息导引》即主要依此理致以说如来藏之见地及观修。依见地立名,故名为《大中观丛书》。原书曾在港台两地出版,名为《宁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出版多年,反应甚佳。今又经修订或增订,以期所介绍之法门更能容易理解。与本丛书配合者,尚有《传统文化典籍导读》二十种,及笔者通俗著作,如《生与死的禅法》等书,若能于此留心,更读本丛书,则当对传统佛家之见修能通盘理解。佛家传统文化,无论汉传或藏传,均可称为中国之国学,希望本丛书之出版,能在此范围内,令我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学人所重视。

编辑推荐

《大圆满心性休息导引》是大中观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谈锡永,笔名王亭之。广东南海人。童年随长辈习东密,十二岁入道家西派之门,旋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二十八岁时学习藏地密宗,于三十八岁时得宁玛派金刚阿阁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早期佛学著述收录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近期著作多发表于《内明》杂志,并结集为《大中观论集》。主编《传统文化典籍导渎丛书》《宁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近年发起成立“北美汉藏佛学研究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办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并编辑出版《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及《汉藏佛学》年刊。

目录

总序(谈锡永)
导论
一、本论作者
二、关于本论
三、本论结构
四、结颂回向
正文
大圆满心性休息
译者敬礼
论主敬礼
甲一外共因乘修习——八金刚处
乙一思维暇满难得
丙一思维暇满差别
丙二思维恶险处
丙三思维难得人身
丙四思维人差别
丙五思维空耗无益
丙六思维缘起
丙七思维恒时生死
丙八思维欢喜赞叹
乙二思维寿命无常
丙一思维诸蕴以观无常
丙二思维天主以观无常
丙三思维情器有灭而观无常
丙四思维圣者而观无常
丙五思维死时不定而观无常
丙六思维诸有为法而观无常
丙七思维猛厉死缘而观无常
丙八思维一己独行而观无常
丙九思维古今有情而观无常
丙十思维无靠而观无常
丙十一思维不定死缘而观无常
丙十二思维猛利愿心而观无常
乙三思维轮回苦
丙一总发厌离轮回心
丙二思维六道苦
丁一思维地狱苦
戊一思维八热地狱苦
戊二思维孤独地狱苦
戊三思维近边地狱苦
戊四思维八寒地狱苦
丁二思维饿鬼苦
丁三思维旁生苦
丁四思维人苦
戊一思维生苦
戊二思维老苦
戊三思维病苦
戊四思维死苦
戊五思维怨憎会等四苦
丁五思维阿修罗苦
丁六思维天人苦
丙三思维今日如何
乙四思维业力因果
丙一思维不善业^
丁一思维身三不善业
丁二思维语四不善业
丁三思维意三不善业
丁四思维不善业果
丙二思维善业果
丙三破邪立正
丁一破诽谤业果者
丁二立正业果
乙五思维依止善知识
丙一观察善知识相
丁一观察共相
丁二观察不共相
丙二赞颂及依止
丁一赞颂
丁二依止
丙三修行瑜伽
丁一常修瑜伽
丁二事业瑜伽
丁三施身瑜伽
乙六皈依
丙一皈依差别
丙二皈依修习
丙三皈依功德
乙七修四无量心
丙一思维功德
丙二四无量心修法
丁一修舍无量心
丁二修慈无量心
丁三修悲无量心
丁四修喜无量心
丙三修习次第及所得果
乙八发菩提心
丙一发心功德
丙二菩提心修习
丁一前行
戊一顶礼
……

序言

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思想为佛家最究竟见,千余年来汉传佛教之禅宗、华严、天台、净土、律、密诸宗;藏传佛教之宁玛(rNyingmapa)、萨迦(Saskyapa)、噶举(bKa’brgyudpa)、觉囊(Jonangpa)诸派,无不依如来藏思想而建立。依见地立名,则统名之为大中观(dBumachenpo);依观修立名,则统名之为瑜伽行中观(rNal’byorspyodpa’idbuma)。
然而如来藏学说则久成隐秘,以其关系及甚深秘密缘起之故。此缘起分为四重(业因、相依、相对、相碍),于其相碍缘起又分四重相碍(外、内、密、密密),观修者依此作重重“抉择”(ngespa),且依此于观修中得重重“决定”(ngesshes),是即成“道次第”(1amrim)。‘
今本丛书,即主要依此理致以说如来藏之见地及观修。依见地立名,故名为《大中观丛书》。
原书曾在港台两地出版,名为《宁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出版多年,反应甚佳。今又经修订或增订,以期所介绍之法门更能容易理解。
与本丛书配合者,尚有《传统文化典籍导读》二十种,及笔者通俗著作,如《生与死的禅法》等书,若能于此留心,更读本丛书,则当对传统佛家之见修能通盘理解。佛家传统文化,无论汉传或藏传,均可称为中国之国学,希望本丛书之出版,能在此范围内,令我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学人所重视。

文摘

【释】本段先说皈依差别,次说皈依对象之差别。
皈依差别者,依发心不同分为小士、中士、大士。
小士唯畏恶趣果,是故不识积聚善资粮,但求乐果,是故但得人天福报,佛说此为人天乘。其皈依对象为天王天帝等诸神。
中土知轮回苦,厌恶欲有、色有、无色有,然但求自身寂乐,是故但得声闻、缘觉果。皈依对象为佛法僧三宝。
大士既知轮回苦,然亦不忍他苦,自畏寂乐,于是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是故得人菩萨道,以至圆成佛道。其皈依对象视依因、依果二种皈依境而有差别。前者皈依三宝,后者皈依上师三宝。——前者称为共因乘,后者称为不共果金刚乘。
声闻四向四果者,预流向,指初入见道,得无漏清净智慧眼之阶位;预流果,指断尽三界见惑,预入圣道法流之阶位。一来向,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之前六品者;一来果,如前者证量,唯已得果,故一度生天,再来人间即可得涅粱。不还向,将断除后三品修惑,且将证不还果之阶位;不还果,已证果位,不再于欲界受生之阶位。阿罗汉向,已证得不还果之圣者,趣向于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修惑,永人涅架,不受后有之圣者。
修止为止心于一境,无论内心外境皆为境界。修观则为于定中观察此境界,如是证空性。然二者修习非有先后,须止观同时,且不侧重于止,复不侧重于观,是为止观双运。故《金刚经》三句义,实即止观双运教导。
如云:“如来说第一波罗蜜”,此即是止,行者心识止于第一波罗蜜境界;复言:“即非第一波罗蜜”,此即是观。于止心于境时,同时观察此境界之本质、相状与功能,当观察本质时知其性空,于观察相用时则知其幻有,如是即“是名为第一波罗蜜”。此即止观双运修习。
此修习依根器而有次第。
上根无能所、无分别,当下直证诸法一如,故无善恶、是非种种分别见,一切法于其显现时即当下消融于法界空性,故如水面作画,随作随散。如是为上根双运。
中根则须先修生圆双运,生起光明,于是善恶等境始能于光明中消融,显现如虚空止观双运境。如是为中根双运。
二者比较,上根心境直证双遣,中根则须修习光明,而光明则仍是作意。
下根修习,先须修除障等法令心寂息,然后逐步由止人观而令胜观生起,后行双运,如是令心境于显现中解脱。修习次第中作意甚多,故仍须渐修令离作意。
下来即细说中根、下根修法。
菩萨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皈依之时差别者,下士仅随意乐皈依,二种中士仅皈依一世,大士则直至菩提永久皈依。
皈依境差别者,依因皈依,仅得成佛之因;依果皈依,许心即是佛,故但能令心刹那不受污染,即可成办佛果。前者虽亦依亲教师,唯不若金刚乘上师之导引重要,故前者唯皈依三宝,后者则以上师为三宝自性,故皈依上师、佛、法、僧。
佛者,化身佛相好庄严,为一般皈依对象。或说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或有四.身,即法身、报身、应身、化身。密乘说佛有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
法者,指净教法,为佛所教,而无纪录。已纪录结集者,则分为经续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