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英文: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2 ? 博物馆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20:24:54


铜镀金白哈尔像
清(1644-1911)
北京或漠南蒙古


铜镀金吉祥天母像
清(1644-1911)
藏东或漠南蒙古


铜镀金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像
清(1644-1911)
北京或漠南蒙古


铜镀金绿度母像
清(1644-1911)
漠南蒙古


铜镀金莲师忿怒金刚像
清(1644-1911)
漠南蒙古
这尊像是莲花生的变化身。莲花生共有八种变化身,称“莲师八变”,表现莲花生一生八个重要阶段的事迹和修行成就。这八种变化身分别是:海生金刚、莲师日光、莲花王、释迦狮子、爱慧上师、莲师忿怒金刚、莲花生、狮吼莲师。


铜镀金狮吼莲师像
清(1644-1911)
漠南蒙古
狮吼莲师为莲花生的八种变化身之一。这尊像展左站立,脚下各踩一卧人。头戴五骷髅冠,顶竖象征愤怒的红发,红发上安莲花生本尊形象。耳下垂环,耳侧有缯带向上翻卷。面相狰狞,三目圆鼓,呲牙咧嘴。右手高举执金刚杵,左手结期克印。上身饰长链、蛇、蝎子,大骷髅串,下身围兽皮裙;背后披人皮和倒“U”字形大帔帛,人皮的两手缠于脖颈正面。身后又配以火焰形大背光。是一尊典型的漠南蒙古风格造像。


铜镀金绿度母像
清(1644-1911)
喀尔喀蒙古


铜镀金金刚持像
清(1644-1911)
喀尔喀蒙古


铜镀金上师像
清(1644-1911)
喀尔喀蒙古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清(1644-1911)
喀尔喀蒙古
这尊像头戴花冠,顶结高发髻,髻顶安半杵,耳下垂圆环。面相端庄,神态寂静。结跏趺坐,右手高举执宝剑,左手置左胸执莲茎,肩花上置经书,上身披帔帛,下身着薄裙,衣纹简洁,饰有项圈、长链、璎珞及钏镯,莲座较高,双层莲瓣紧靠座的上部,平贴座壁,束腰较浅。形象端庄,造型挺拔,是一尊典型的喀尔喀蒙古风格造像。


铜镀金多罗那他像
清(1644-1911)
喀尔喀蒙古


铜泥金度母像
清(1644-1911)
仿尼泊尔或帕拉风格
西藏
此像菩萨装束,全身装饰繁缛,多处嵌银镶宝,面部泥金,做工精细,体现了清初仿古造像工艺特点。


铜镀金绿度母像
清(1644-1911)
漠南蒙古


铜镀金东方四供养天女像
明(1368-1644)
西藏
东方四供养天女为藏传佛教所奉十六位供养天女中的东方四位,自左至右依次为腰鼓天女、遍鼓天女、横笛天女和琵琶天女。四天女皆菩萨装束,右腿站立,左腿弯曲,身体呈三折枝式,躯体丰腴柔软,胸部双乳高隆,女性特征明显,各有四手,各手或结印或持物,而腰鼓、遍鼓、横笛、琵琶分别为四天女形象重要标识。


铜镀金四供养天女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六臂大黑天像
明(1368-1644)
西藏
大黑天是梵语“马哈嘎啦”的意译,是藏传佛教著名的护法神。历史上在西藏和蒙古地区有着广泛影响,元代和清代时曾先后得到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代诸帝王信奉。有二臂、四臂和六臂等不同形象,这些形象分别为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崇奉。


铜镀金罗睺星像
明(1368-1644)
西藏
罗睺星原为西藏苯教信奉的曜神之一,后被莲花生大师降伏成为佛教护法神,为宁玛派三大不共护法之一,藏语称“喇呼啦”。这尊像有九头,其中七头戴花冠,一头为乌鸦头,居第三层正中,一头为佛头,居顶部。有四手,分别执弓、箭、杖和绳索。胸前饰项圈、璎珞、四肢有钏镯装饰。下为蛇身,缠绕三周。


铜镀金玛尔巴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萨班-贡噶坚赞像
明(1368-1644)
西藏
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祖。1244年率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赴凉州(今甘肃武威)与蒙古阔端王会谈,会谈后亲笔书写《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劝谕当时西藏各地僧俗首领归顺蒙古,为西藏归入内地中央政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还是著名的佛学家,著有《萨迦格言》等著作。


铜米拉日巴像
明(1368-1644)
西藏
米拉日巴(1040-1123),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以唱道歌形式传法,有著名的《道歌集》传世。这尊像头披发,戴耳环,身着袒右肩袈裟,右手置右耳旁,表示他正在唱道歌传法。仰莲座上铺有兽皮,山岩座上雕有各种动物及一跪姿猎人。塑造生动,表现了米拉日巴山岩修行弘法的真实面貌。


铜镀金宗喀巴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八思巴像
元(1271-1368)
藏中风格
八思巴(1235-1280),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祖,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受封为国师,至元七年(1270)晋封为帝师,为元代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尊像面相英俊,躯体浑圆,衣纹刻画生动。


铜镀金莲花生像
明(1368-1644)
西藏
莲花生是印度金刚乘著名上师,751年受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到吐蕃传播佛法,创建桑耶寺,剃度第一批藏族人为僧,被宁玛派尊为鼻祖。这尊像头戴莲花帽,身着袈裟,跏趺端坐于莲花座上,左手托嘎巴拉碗并挟持天杖,右手持金刚杵,双目圆睁,形象威严。左右站立者是他的两位明妃,一位是尼泊尔人曼达拉哇,一位是藏族人益希措杰。


铜镀金大成就者萨拉哈像
明(1368-1644)
西藏
大成就者指古印度修学有成就的佛教大师,著名者有八十四位,印度僧人无畏施吉祥著有《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传》,在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中,八十位是男性,四位是女性;五位为出家众,其他皆为在家瑜伽士,每位大成就者都有传奇的经历和智慧,透过他们的事迹,可以看到古代印度佛教徒修行生活的风貌。


铜镀金阿底峡像
明(1368-1644)
西藏
阿底峡(982-1054),印度帕拉王朝时超岩寺著名僧人。1042年应邀入藏,先后在西藏西部和中部地区传法十三年,为西藏后弘期佛教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尊像结跏趺坐,头戴班智达帽,身着袒右肩袈裟,两手在胸前结说法印,面容慈善。莲座后刻有藏文铭文,汉译为“顶礼觉卧阿底峡”


铜镀金大成就者古古日巴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大成就者宗比巴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上乐金刚像
明(1368-1644)
西藏
双身本尊像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一类神像,俗称“欢喜佛”。其中,主尊父体称本尊,主尊拥抱的母体称明妃。这种形式的造像表示的不是世俗男女的交媾形式,而是一种宗教思想和哲理,父体代表方便,母体代表智慧,方便与智慧合一代表佛教的最高谛理和修行境界。


铜镀金密集金刚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大轮金刚手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大威德金刚像
明(1368-1644)
西藏
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中最复杂的一尊造像,共有九个头,三十四只手,十六条腿。正面为牛头,所以又称牛头明王。这些复杂的特征都有象征意义:九面代表九部佛经;二牛角象征佛教的真俗二谛;三十四手加上身、口、意三业象征佛教修行的三十七通品;十六足表示十六空。这尊像充分体现了藏密本尊像的象征主义特色。


铜镀金喜金刚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摩利支佛母像
明(1368-1644)
西藏
这尊像三头六臂,展右站立。三头皆戴花冠,顶结发髻,其中左为猪头,为此尊重要标志,其余为人面,面各三目,六手皆执法器,其中主二手在南,其余四手伸向两侧,上身饰项圈、长链,下身着裙,腰间束带,四肢有铜铸装饰,衣纹用连珠线表现,衣纹间缀饰小花,全身装饰上皆镶嵌宝石、姿态优美、工艺精细,装饰繁缛,是明代藏中地区的一种典型造像风格。


铜镀金金刚亥母像
明(1368-1644)
西藏
这是两尊空行母像,空行母是印度梵语意译,音译为“荼吉尼”,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一类神像。其地位很高,分世间空行母和出世间空行母两类,世间空行母主要起护持佛教作用;出世间空行母可作为修行依止的对象。一般以出世间空行母多见,形象多为女身,头戴骷髅冠,双乳高隆,腰间围兽皮,具有藏传佛教鲜明的艺术特色。


铜镀金尊胜佛母像
明(1368-1644)
西藏


铜镀金妙音佛母像
明(1368-1644)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