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间管道排风扇:为什么要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8:01: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生存数字化、文化多元化浪潮汹涌发展的当今世界,如果我们不按“十六大”的要求,不“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有成为文化上的流浪民族的危险。1995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式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这九位文化老人“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重所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任何一个民族的全面复兴都必须有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的重大提高,都必须借助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指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到了80年代,叶圣陶先生在重印《经典常谈》一书时,不但肯定了朱先生的意见,并进而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



南怀瑾先生最近也说:“从儿童时期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诸位先生,又如吴大猷、苏步青等诸位先生,都是在幼年时期受过这种启蒙教育,有了中国文化的底了,然后又接受新时代的科学思潮,才影响了这段历史。可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逐渐忘失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化教育精神。其实,据我所知的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因此我们有责任对未来的一代,担负起这项文化断层重整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术并进的教育方法。还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读经典不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启发式的活泼愉快地学习,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益于儿童智慧开发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有人怀疑,背诵之后会不会忘记呢?我的答复是,会忘记的。可是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曾说过:“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在几十万年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靠口耳相传、背诵民族歌谣、背诵民族史诗、背诵自然和社会常识等等,这种诵读活动既保存了人类的文化又发展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童年幼年时期就是这样度过的,它必然也反映在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中,背诵人类历史文化名著,就可激活儿童的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在《读经与读子》一文中说“‘五四’时期曾有人反对读古书,甚至有人反对读中国书,这事实上是偏激之谈。”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先生在其《中华元典精神》一书中则科学地论证了元典精神对民族文化的原创性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涂又光先生在《论人文精神》一文中说:“我极力主张精读经典。经典都经过历史筛选”,“读经典可先让学生‘吞’下去,以后‘反刍’,回味义理。这是中国传统良法。就用此良法,中国经典传了几千年而不坠不绝。”“中国人文经典多,先从《老子》、《论语》读起吧。”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教授在《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一文中说:“1982年我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有几位华人教授跟我讲,内地教育有个缺陷,什么缺陷呢?内地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也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我认为他们提得非常好,非常深刻,也非常生动,ABC很好——外语很好;XYZ很好——数学很好,业务很好;懂得美元、英镑——会打经济算盘;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祖国的地理,对祖国的地理知之甚少;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太了解民族的历史,对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对祖国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这种高层人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知之甚少,对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可不可能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有感情?会不会为这个国家与民族很好地去服务?现实的很多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个批评是很对的。”



有人说,我们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是“轰轰烈烈”,但在有些地方“应试教育”仍搞得“扎扎实实”,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束缚,甚至畸形发展,学生们的母语水平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归依,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远去。有一次一位外籍华科学家给国内研究生上课,他写上了“君子不器”四个字,请问哪一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结果竟无一研究生知道。他说这是《论语》中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君子的心量要宽广,不要像一个器皿那样受到限制。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只要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君子小人之分。



我们现在提倡青少年儿童乃至全民诵读中外古今的经典名著,即所谓“远离时尚,潜心经典”,是想使他们被“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所理葬的良知和自尊有了一扇可以透光的门,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历史经典名著上,将它读熟,甚至背诵,进而看透、研深,再由此而领悟其它,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入古代圣贤的心灵世界,破译中华民族崛起的密码,寻回中华民族的深层智慧,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位留学西洋的知识分子,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他的专业成就,反而因此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如杨振宇、李政道、邱成桐就是这样。因为有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有鉴赏别国文化的眼光,才有能力学习和学好别国的文化。所以想要彻底深入的吸收西方文化,必须先打好自身中国文化的基础,否则所吸收的必是表层的、肤浅的。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一个丧失了自我文化的民族,纵然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世界文明的创建,并为其他民族所轻贱。



要健全中华民族自我的文化体质,读历史经典名著正是便捷有效之路,正是恢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活动的契机。国学启蒙,或许是一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突破口。东方西方汇通,传统现代结合,科技人文配合,是理性文化的复活,这样的中华文化复兴是可以期待的。让我们承接文化,开启生命,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