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图网安全生产宣传栏:东北游:黄脏贱的二人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6:44:52
[转贴]东北游:黄脏贱的二人转
文章提交者:若寒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苏三

我几乎喜欢所有中国民间戏曲或类似娱乐活动,从大雅的京剧到长三角的诸多温软剧种和评弹,西北高亢的秦腔照样是我所爱,甚至包括当地的陕北民歌,还有青海的花儿,山西道情,湖北说唱,都喜欢,二人转的唱腔我也喜欢。但是,说实话我不喜欢河南豫剧,不过由于生长在当地我也会哼几段河南戏,尽管一半的时间我生活在天南海北,但毕竟我就是在河南长大的。话语和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话语有声有调,反映的是发出者的心声与心境。河南话与河南豫剧是同源的,而且应该在文化上属于同构,他们反映出的是同样的一种我并不欣赏的心态。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无宗教区,也就是世俗文化区,或者实用文化区,而河南就是中国的最大代表,河南话与河南豫剧反映了世俗文化的最基本特征,说好听点反映出乡土和质朴感,说不好听就是俗气熏天,说严重了几乎是腻味与赖皮。

东北二人转说好听那是热烈与野性,真情与感动,说难听就比较复杂了。因为二人转附加的东西太多,不能直接将一些评价加诸于二人转的单纯唱腔。说豫剧很简单,一个戏,听唱腔就完了,可是今天的“二人转”却不仅仅是唱腔,逗的成分很重,所以对于二人转的评价就不能仅仅是听音儿。据说传统的的“二人转”不是今天的样子,但其根脉实际上相去并不远。

零星的二人转唱段听过很多,满喜欢的,曾经以为那就是二人转,后来看多了,才知道原来现在流行的二人转不是那样的,赵本山式小品是二人转的变种,但那放在国家春晚上的小品自然也不是典型的东北二人转,那是过滤后的东北文化,人称“绿色二人转”,不再赤裸裸地呈现黄色——即便是过滤后的“绿色”娱乐,中国的江南人也不领受,骂他们是变态,甚至骂整个北方人变态竟然喜欢这样的东西;他们喜欢清口,是否真“清”也说不清,总之,起码与北方的“浑”口有别这是肯定的。北方人的“浑”,或者东北的“浑”,从江南人不愿与北方人为伍而急于表白自己的“清”中已然浮现。

好几年前我与几个人一起去一个北京大型洗浴城,其中就有东北二人转,这次经历使我以后不敢轻易与异性同进二人转剧场,因为实在太尴尬了。那天的同往者中有些是熟人,有些是不太熟悉的,男女兼有。我在现实里尽管绝对禁止收发手机黄段子,但还是常与熟人开成人玩笑的,生活里我绝非古板的人,可是那天的二人转却让我如坐针毡,因为实在太黄色、太下流了,那是我在中国境内看过的最下流的表演。什么事情都应该有度,但凡说到“文明”就是有了度在那里挡着,但是东北二人转就几乎没有任何遮挡。更可怕的是,以前的“二人转”就在东北转,现在长了腿跑到了北京,甚至借助电视跑到了全中国。

我不仅喜欢中国的民间戏剧,我更喜欢西方的戏曲和音乐,甚至包括话剧这些古老的西方“娱乐”活动——实际上话剧在西方以思想性著称,因为它产生于苏格拉底的“轴心时代”。经常在西方剧种的演出现场我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在与观看中国的戏曲或娱乐节目是很不同的:在优美的西方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中,我会感受到一种文明通过艺术而存在,它们甚至让我感受到做为人的尊严、艺术的精神力量等等,总之,都是向上的。在无宗教国度里出生的艺术,尤其是戏曲舞台上的中国艺术很少可以体现出与西方匹敌的思想与高尚感;而在二人转的剧场里,人们除了快乐之外几乎全部感受到的都是向下坠落的精神感觉,因为地道的二人转是建立在黄、脏、贱为基础的调侃之上的,它在侮辱、丑化他人中获得简单粗俗的快感。

除了洗浴城的二人转,我还去看过赵本山在天安门南侧的大本营《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这里应该是东北二人转最高的精品配置了,但是其中浓烈的黄、脏、贱特色依然明显,或者说我就是在这里确认了二人转艺术的特色即是如此。假如离开了黄脏贱,可以说那就不是“二人转”。回过头与同样并不高雅的河南豫剧相比,二人转中赤裸裸的黄、脏、贱都是今天的豫剧表演中所没有的。这就是区别,或者这就是“河南特性”与“东北特性”的总体差别。但是为什么中国人议论东北人的并不如恶评河南的多?这与他们各自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心,东北位于一隅,他们在中国的扩散或曰影响面不能同日而语。

这次到东北我也故意去寻找二人转。在一个剧场里我痛快地放松随着演员大笑了几个小时,时尔被他们的聪明技艺感动,时尔被他们的绝活鼓掌,遗憾的是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唱功,估计最多10%是唱段,其余的全是插科打诨,我甚至想问,去哪里可以听到仅只是唱段的二人转呢?不过今天二人转发展到目前的样子肯定是东北人的需要,或者就是他们心态的体现。但是很多东北人肯定为我这个判断而怒火万丈,因为许多年前就有一些东北人看穿了二人转,直言赵本山的表演就是丢“东北人”的脸。东北还是有明白人,东北还是有要脸的人。

“真正的”二人转主要是相互谩骂和做贱,这种做贱不仅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二人转剧场,而且在北京的大本营里照样如此。演员之间对骂是“正常的”,最让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演员还会捎带着用脏话直接骂台下观众。不知道别人做何感想,每当作为观众被做贱和谩骂时我就很不自在,即便那是很短暂的时刻我也不能接受,我这消费的观众即便不是“上帝”但也没有做好做孙子的准备。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个地方了,演员竟然可以直接在台上用“臭不要脸”等话语骂下面的观众。假如说剧场不是建立自尊的地方,起码也不是毁损自尊的地方。在这样的文化中,普通人的自尊如何建立,一个社会的自尊如何建立?但这就是东北二人转!所以当我们以批评的眼光,或者以现代的思维屡次批评赵本山的作品思想性不高、主题低级庸俗、取笑残疾人等,本山大叔肯定在窃笑:没直接在春晚上表演黄脏贱已是便宜你们了!

想从东北文化里寻找尊严,寻找艺术精神的升华,那是找错了地方。离开了黄脏贱,那就不是二人转,就不是东北文化。人们嫌弃的东北特点实际上就是“二人转”的特点。

有一段时间随着赵本山的红火,二人转也开始红火,甚至有人为二人转“平凡”。我看到有一个文化系列节目是讲述二人转的历史的,其中讲到二人转在“文革”前后曾经遭到禁演的处置,似乎委屈得不行,我心说:禁止得好!自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支配的。在有道德有理智的群体中自由是个好东西,在本来就无法无天无廉耻的群体当中,全方位的自由一定是个坏东西。

1949年之后共产党办了许多好事,其中之一就是曾经禁演黄脏贱的二人转。这种禁止行为还有许多,这与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有关,因为它是一个以高尚理想为旨归的政党,不允许任何低级趣味在社会上流行。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没有性病、没有妓女,也不允许其他低级趣味流行的清净社会——起码公开的社会信念如此。同样还是这批人,还把1949年之前最被人瞧不起的下九流“戏子”们给提升为受社会尊重的“艺术家”,看看侯宝林那一代的艺术大师,他们为什么会对新社会有着真挚的情感,那是因为只有在新社会里他们才获得了人的尊严,才知道何为现代艺术。其实中国相声本来与二人转差不多,都是在“旧社会”靠黄、脏、贱来取悦观众的艺术形式,但是新社会不仅改造了他们的世界观,而且改造了他们的艺术本质,所以才产生了如侯宝林这样的艺术大师,他最终甚至登上了大学讲坛。二人转大概由于主要分布于农村,不好控制,没有如相声一样进行深度改造,所以就一刀切给全部禁止了。今天改革开放,又把这个东北黄脏贱文化给释放出来,但这到底是中国人的福分还是中国人的悲哀?尤其是当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覆盖春晚时,那是一种全中国的文化陷落标志,还是全中国开始“东北化”的开始?当今天以二人转为杠杆来思考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时,真让人一时语塞,同时也让我们对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茫然。

“二人转”的历史可能不足一百年,据说与中国民间祭祀舞蹈转换过来的“秧歌”有着密切关系(那些通晓中亚一带外语的人可以看看哪些国家的歌舞或原始祭祀与“秧”或“英”有近音,这个现象或可说明与中国早期的北方文化有同源关系);河北“莲花落”是二人转的另外一个来源。尽管整个东北地区都有二人转,但肯定辽宁的二人转是最著名的,这似乎无可争议。无论从哪方面看,“二人转”都肯定是北方汉人带到东北的传统发展,纯朴的少数民族不能产生如此的文化毒品。而今天让人不快的“东北”特色或许也应该与原先的土著无关,而是后来的关内汉人流民在近几百内给带过去的,正如“二人转”的成因。

作为东北人不论你是否乐意,二人转的历史就是所谓现代“东北”的历史缩影,也是近现代东北文化的象征。认识了二人转也就差不多认识了“东北”,正如你听一听豫剧也就大致了解了河南。起码在大概率上应该如此。不过,这个社会变化如此之快,谁能说明天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儿呢?没准会天翻地覆地变出一些尊严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