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烟中的氰化氢:浅论新课程标准下推行学案教学的必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6:23:33
浅论新课程标准下推行学案教学的必要性
http://hi.baidu.com/iknowteaching/blog/item/a91d33138004d0c6c2fd786b.html
济南外国语学校 朱丽

  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数学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的方针对数学课程不断提出新要求。在实现对学生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在数学学习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索、创新”,希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关学案教学、学案设计的分析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应用价值。

一、学案与教案的比较分析
1. 概念比较
  教案与学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的指导和组织方案,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未来的学习策略;学案则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跟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辅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未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学习方案。可以看出,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看重的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接受,是一种“一对多”的模式,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往往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而学案是具体到学生本人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案。
2. 设计内涵比较
  教案是教师在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教学案例;学案是以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为最终目的而设计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一方面,学案由教案发展而来,要以教案为基础,两者联系密切;另一方面,两者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进而使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均产生较大差异。前者以教师为中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侧重的是教师的“给予”和学生的“学会”;而后者是以学生为中心,其着眼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侧重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及在这个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案讲求“统一”,学案预留给学生的弹性空间则更大一些。

二、新课程标准下推行学案教学的必要性
1. 学案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宗旨
  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策略是“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世界先进的教育育人理念更进一步接轨。这一理念的树立具体来讲就意味着教师中心位置的弱化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成熟的学案教学就是一种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使学生也参与课堂教学的模式,真正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他们营造自由参与的氛围,创设主体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们的思维呈现激活之势,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
2. 学案教学可弥补教案教学的弊端
  在旧的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大弊端:一是课堂过程中往往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学上考虑更多的是教师怎么把大纲要求的课本知识内容讲得更好,容易淡化学生本身的重要性,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常常出现的填鸭式教学;二是教案本身的局限性,教案在学生眼中往往带有神秘性,它对学生是封闭的,只对教师开放,是教师自备自用的教学工具,没有甚至排斥学生的参与,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而学案是由教师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学生发放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完善的教辅工具,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民主性,达到师生双向交流的目的,一定程度的弥补教案教学的传统弊端。
3. 学案教学便于实现“因材施教”
  一直以来,我国学生基数较大,普通高中的课堂容量一般在40--50人,教师开展教学困难多、压力大。这一特点一方面致使现阶段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同一要求、同一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种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对一”全程指导模式。既然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无法实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分别开展教学,那么不妨在教师可掌控的范围内把一部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参与权和选择权,注意在课堂上培养他们自己探索的精神,让他们自己想学,而且明确自己要学什么,以便最大限度的进行因材施教。学案教学就是实践这一观念的途径,它便于在我国的教育实际下实现“因材施教”,实现包括知识学习在内的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当然,推行学案教学的同时,教师手中的教案仍然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学案是给学生的第二教材,教案始终是老师手中的第一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