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4个字字体:<奋斗书--刘墉父子谈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19:47:58
<奋斗书--刘墉父子谈人生>


序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刘墉,著名畅销书作家、励志大师,刘轩之父;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亚音乐学院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刘墉之子。

    相对于子之青春勃发,刘墉经验阅历已抵峰值;相对父之业绩赫赫,刘轩大有青出于蓝之潜质……耀眼的教育经历、前卫的艺术修为以及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使他成为台湾新时尚的代表。

    爱情可以跳槽或者早退吗?梦想需要计划或者练习吗?金钱到底是好还是坏?人性到底是卑劣还是崇高?

    分别居住在地球两边,父亲刘墉每个月会e-mail一篇文章给儿子刘轩,从衣食男女到社会热点,包罗万象、无话不谈;而为人之子,刘轩的回复或针锋相对、或不谋而合……父子二人惊人一致处是:同样观点鲜明,同样个性独具。一对父子两代人,亦师亦友,相予相知,由此碰撞出奇妙的智慧火花。

    在本书中,刘墉和刘轩将近年的往来邮件忠实呈现。经由结集出版的机缘,与广大读者分享关于职场、情爱、人际交往、乃至生命意义等等诸多话题的看法,鼓励倡导乐观、奋斗、阳光的人生态度,并与众读者一起分享待人接物、修身处世的人生经验。

    一对父子的麻辣对话

    两代人的励志家书

    说待人接物娓娓细语道出一卷成长手册

    论处世修身深浅笔墨勾勒一部人生指南

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墉

    知名画家、畅销书作家、励志大师,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刘轩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国际知名现代音乐创作人、艺术DJ、散文专栏作家及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纽约茱丽亚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与作曲,曾担任Cartier、Dior、Jaguar、Omega等等众多国际名牌发表会的音乐总监,并获得布莱佛门音乐演出贡献奖。

    刘轩精通中英双语,曾出版《颤抖的大地》、《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寻找自己》,有声书《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等,并有多部译作。他所主持的“超越出版社”及“水云斋音乐工作室”,更是许多文化新思维的背后酝酿者。

序 新闻稿

    新闻稿1

    一对父子的麻辣对话两代达人的励志家书

    刘墉父子合著《奋斗书》相对论谈成功人生

    刘墉刘轩父子合著新作《奋斗书——刘墉父子谈人生》由接力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本书中,刘墉父子将近年的往来邮件忠实呈现。经由结集出版的机缘,与广大读者分享关于职场、情爱、人际交往、乃至生命意义等等诸多话题的看法,鼓励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待人、接物、修身、处世的人生路径。

    爱情可以跳槽或者早退吗?梦想需要计划或者练习吗?金钱到底是好还是坏?人性到底是卑劣还是崇高?……分别居住在地球两边,父亲刘墉每个月会e-mail一篇文章给儿子刘轩,从衣食男女到社会热点,包罗万象、无话不谈;儿子刘轩的回复或针锋相对、或不谋而合,总之同样观点鲜明,又个性独具。一对父子两代人,亦师亦友,相予相知,由此碰撞出奇妙的智慧火花。

    刘墉,著名畅销书作家、励志大师。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朱莉亚音乐学院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相对于父亲的成就和名声,刘轩大有青出于蓝之潜质,耀眼的教育经历、前卫的艺术修为以及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使他成为台湾新时尚的代表。

序 序 我家的相对论

    我家的相对论

    刘墉

    刘轩从小就常跟我抬杠。更正确地说,是我从小就训练他跟我辩论。这种作法始于“餐桌论坛”,我常在吃饭的时候批评他,但是讲完之后一定会让他答辩。我也给他制造机会,要他主动提出对“老子”的批评,譬如对我有什么不满,爸爸有什么缺点等等,并且在他发表之后一定鼓掌叫好。我这么做,是因为“真理愈辩愈明”,既是真理又何必问是谁说的,父子应该有平等的发言权。另一个原因是他当着全家批评我,而且能得到掌声,他被我公开批评也就没什么丢脸了。我们家这种餐桌论坛还有个特色,是奶奶、公公、婆婆、妈妈、甚至才会说话的妹妹都当裁判,而且在“两造”说完之后,由大家投“赞成票”。记得有一回,谈到试婚问题,居然全家都投赞成票,连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也举了手,可见我家的观念有多新。

    刘轩上大学之后,每次他回家,照开批判会,只是因为他太少在,对他的生活,我没什么好说。于是成为学术讨论,多半是他由我的餐桌演讲里“找碴儿”。他念的是哈佛,受教于一堆高杆的老师和同学,见解常常令我吃惊,尤其因为他是学院派,总“持之有故”;又是街头派,跟各阶层的人打混。既有理论又有实际,令我不得不服,甚至完全改变原先的观点。我后来常在跟刘轩谈话时引用他举过的例子,可恨的是,我记得,他却多半忘了。非但忘,还大转弯,又转了个方向,我猜他八成是存心气我。

    这本书就是刘轩以我文章为本,发表“儿子高论”,结集而成。如同封面,二人各据一方,各想各的,各有见解,他不必同意我,我也不必尽信他。由于多半我先写,他才针对发表,所以我总是处在捱打的位置。本来想将书名定为《父子相对论》,也许大陆还不能接受“父子相对”,所以出版社改为《奋斗书》。

    书中大部份文章在台湾的《东西名人》杂志刊登过,据说许多人居然冲我们的东西买那杂志,还有些上班族当作每月话题。而今推出简体字版,希望大陆的读者能喜欢我们父子抬杠的方式,因为还有更辣的题材,在后台等着呢!

序 目录

    目录

    1.

    经过淬炼的宝剑F/燃烧生命的狂人S

    2.

    High到最高点F/暖场的学问S

    3.

    抽象的男女,现实的人生S/抽象的男人,写实的女人F

    4.

    媒妁之言多幸福F/终身大事,谈何容易?S

    5.

    不只有相撞,才知道缘分S/更相似!更相容!F

    6.

    男人的面具F/英雄的宿命S

    7.

    多好康的赡养费F/离合悲欢总是钱!S

    8.

    防人之心不可无F/这是个可悲的事实S

    9.

    恒星的陨落-选自于《超越自己》20周年纪念新版F/时光的飞逝S

    10.

    老神在在F/叛逆基因S

    11.

    何处有鬼神?F/投射之中有希望S

    12.

    吃饱了再说吧!S/法国餐优雅吗?F

    13.

    什么是不公平S/什么是公平F

    14.

    交换婚姻F/离婚的代价S

    15.

    人性的卑劣与崇高F/数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重S

    16.

    爱情要跳槽F/婚姻不能早退S

    17.

    你还会不会选择我?F/做错的事跟做对的事S

    18.

    何必管太多F/做个自由的美梦S

    19.

    情到深处总是伤F/伤到深处总是情S

    20.

    其实我们很优雅F/读《其实我们很优雅》有感S

    21.

    纽约我爱你,但你让我很郁闷S/谁是纽约客?F

    22.

    不中不西,不如又中又西S/不做香蕉夹心人(选自凤凰卫视《世说心语》节目)F

    23.

    留住我们的人才F/人才需要流动S

第一部分 经过淬炼的宝剑

    大标/经过淬炼的宝剑

    Faith,ConfidenceandMore

    作者/刘墉

    我儿子刘轩是纽约朱丽叶音乐院先修班毕业的。

    记得他十五岁刚跟着已故钢琴大师艾斯纳学琴的时候。艾斯纳问他有没有谈过恋爱。刘轩答「好像有。」

    艾斯纳又问「有没有失恋过」

    刘轩摇头。

    艾斯纳就笑了说「你连失恋都没经历过怎么可能弹得好琴」

    他这话一点都没错。因为十五年后刘轩有一次重弹以前学过的曲子虽然许久没练我却听得出那琴音中的情感丰富多了。

    丰富的是岁月、是沧桑是爱的激情与感伤。那是装不出来的必须有阅历经过时光的淘洗才能产生。

    小标/失恋的前与后

    我说这些是要讲除了少数人天生就体气特别强多半的「气」来自后天的遭遇与培养。

    首先谈「遭遇」。

    你可以想想

    当你上个月热恋下个月却心碎时你前后写出的文章、说出的话、演奏出的乐曲感觉会一样吗

    当然不同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经历丧亲之痛会不一样。在鬼门关前走一遭回来也会不同。

    你再想想一个衔金汤匙出生的和一个从贫民窟奋斗出头的一个太平盛世长大的和一个经历战火洗礼的是不是也会表现不一样的「气」

    愈经过困顿、压抑、伤恸、艰险的人愈在心底积存一种特殊的「气」。那可能是仇恨也可能是「不信自己不能出头」的愤懑。

    这种仇恨与愤懑往往能造就伟大的「气度」在他演出或演讲时爆发出来产生震慑力。

    小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正因此你会发现许多世家子可能有最好的学历和外形但是当他们演讲时喊口号就算不过几个字那股「气」也硬是上不去。不是他们身体不强、肺活量不足但是口号喊出来却还没有「高点」已经开始「往下降」。

    没错他们很斯文很有学养也很冷静。在太平时代他们可以作明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在外宾前面也十分体面。但是他们不能搞革命因为缺了革命家的「拼气」。

    小标/马背上的领导者

    相反的那些吃过苦、捱过饿、上过街头拼斗绝过食、翻过墙、坐过牢的。当他们上了台那积压在体内的「气」就一股脑地并发出来使他们很容易成为煽动者、领导者、革命家。

    缺点是能在马背上得天下的人往往不能坐到办公桌后面治天下除非他们知道再自修、再反省。

    小标/思想、信仰、力量

    说到自修和自省就要谈「培养」了。

    相信你一定在《三民主义》里读过「思想、信仰、力量」。

    当你遇到困扰、想不通不得不潜心钻研、虚心求教经过很长时间终于搞懂之后如果有人问你那方面的问题你会表现如何

    当然是自信。就算你只讲几句话给人的感觉也一定不同。

    假使这时候你碰到个「假学者」搬出一套歪理来你又会表现得如何

    你当然会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把那假学者的「面具」扯下来。

    这力量就来自思想的「气」。

    小标/偏向虎山行

    所以许多怯场的人除了经验不足往往因为没下苦功。

    如果你每次上台演讲或作报告都表现失常除了怪自己怯场更得好好检讨一下你是不是也心虚

    于是你可以从准备工作下手。当你狠狠下过一番苦功自认融会贯通谁都问不倒你的时候那恐惧就可能消失。因为努力的学习、思想使你产生信仰相信自己的道理又因为那信仰使你有信心、有勇气。甚至有气度。

    如果你出身富贵家庭「坐电梯」一路上来十分平顺。当你要与天生革命家竞争的时候你除了思想、信仰、力量还得走入群众、深入基层甚至跟自己过不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使自己的「细皮嫩肉」经过烈日与石砾的磨炼。

    小标/自我的催眠

    你还可以自我催眠不断告诉自己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出头在上台之前把台下的场面在脑海里默想一遍又一遍想象那如雷的掌声想你鞠躬行礼、想象你侃侃而谈。

    即使你是一位新手出场之前也要自己告诉自己「今天这是我的场子任何人都没资格批评我说了算」

    当你把这些「气」一点一点积蓄起来又经过一番勤苦的演练达到「艺高人胆大」的时候你不必开口就已经有了浑厚的气势。

    记住如我前面说过的你的才艺是一回事你的「气」是一回事。只有才艺、胆识加上气度才能成为群众魅力也才能创造超级的领导者、表演者和演讲家。

第一部分 燃烧生命的狂人(1)

    燃烧生命的狂人

    PassionandObsession

    作者/刘轩

    我父亲的文章很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个特殊人群狂人。

    狂人最「气盛」也往往最有魅力。狂人不担心面对思想的「正气」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他们出手毫不质疑因为他们早已自我催眠。他们不怕外来的评论反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因此只有狂人可以当全世界都敌对着他们的时候还一直赖在那里不认错。

    我讲的狂人不算是「疯子」当然也不包括脑疾病及先天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病患-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照及怜悯。我指的狂人生活在社会的中心也是社会的产物。

    小标/要成功就得发狂

    话说成功的人都得有一点点「狂」。现代生活充满了竞争与诱惑。要出人头地不但得有自己的独门功夫还必须把坚持化为鲜艳的个人风格才能成为具有魅力的角色。

    狂人非常聪明。他们天赋异柄也正因为脑筋跑得比一般人快所以容易跟大众的脚步脱节。他们共享的是对某些事情有一种摆脱不了的执着。他们的passion有如内心的一把火让他们如痴如狂。

    Passion本身没什么不好。要过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生它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条件。但许多人为了让自己的人气更high、更有魅力、更「气盛」刻意把原先只是温火的内心热衷煽动成激烈的狂妄把passion夸大成为obsession渐之把自己变成狂人。

第一部分 燃烧生命的狂人(2)

    小标/媒体让狂人得道

    最近跟一个当记者的老朋友吃饭。

    问到工作她长长地叹了口气。她说近年来采访记者的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媒体不停地膨胀。

    「一个电视记者每天得交出六则新闻。」她说「为了播报新的东西以前不是新闻的现在也成了新闻。」

    这样的媒体环境最容易让狂人抢到版面。因为当观众面对无穷的选择注意力跟着缩短、口味变重时谁的声音越大、讲话越劲爆、越不按牌理出牌就越容易成为媒体焦点。

    因此许多昔日曾被视为疯子的偏激人物现在也能透过媒体的炒作成为公众明星。

    更可惜的是有些曾经靠理想默默耕耘的人却因为被冷落一旁愤懑之余最后也跟着玩起了同样的游戏。

    小标/走火入魔的狂人

    所以当我父亲提到「自我催眠」时我举出狂人的例子。不是为了反驳而是间接提醒「自我催眠」也一定要加上「自律」和「反省」不然很容易「走火入魔」。

    圈阅历史人物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企业家、宗教和政治领袖都是狂人。他们的强烈个性和思想的坚持促进了伟大的发展也造就了不朽之名。问题是当个人的气势和魅力都已经到了颠峰而原本在内心的那把火逐渐烧尽时该怎么办有些人为了能够维持自己「气盛」的状态愿意采取不择手段。

    这让我想起美国最伟大的喜剧演员之一李查.普莱尔(RichardPryor)。

    李查是黑人出生在一个贫穷又复杂的家庭。他的母亲是妓女父亲对他的成长不闻不问。当兵时他因为受到白人的种族歧视而暴发冲突因此坐牢。

    他的坎坷人生后来成为了他演出的题材。他把内心的愤怒化为笑料在台上乱吼乱骂笑中带泪激动了观众因此一路走红。

    成名后生活变得安逸原来的愤懑不再。而那时为了维持之前的抗奋状态继续面对充满期待的观众李查染上了毒瘾。

    1980年李查在吸食「快克」古柯碱时不小心把自己严重烧伤但他竟然大辣辣地把那件事也变成笑料。直到后来得了重病他才被迫戒掉毒品。他去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5岁。

    小标/当狂人燃烧生命

    我在美国长大时电视上最受欢迎的喜剧叫做SaturdayNightLive。那节目简直就是个「狂人秀」无厘头却又充满了社会反讽让人看了大呼过瘾。许多现代的大牌演员例如EddieMurphy,RobinWilliams,AdamSandler等都是从这个节目「毕业」的。

    但沿途也曾经有几个王牌像是JohnBelushi和ChrisFarley都因为吸毒过量而去世。连现在拥有「好爸爸」形象的RobinWilliams也曾经是个无可救药的毒虫。他自嘲「古柯碱是上帝派来的因为我领的薪水太高了。」

    我后来想这些成名的艺人为什么会如此自暴自弃

    结论是狂人的生命毕竟也有期限。

    我们爱狂人因为他们能做出一般人做不出的事说出一般人没勇气说的话。他们的「气盛」散发着魅力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像是漂亮的火花。

    但是做个狂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股排山倒海的气势需要很大的冲力。当一个平凡人使尽力气刻意把自己塑造成狂人时他等于在燃烧自己的生命。

    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习不懂得什么时候该充电什么时候该把「气」收起来时就很可能越烧越旺最后把自己烧成灰烬。

    如今许多有野心的年轻人都希望出类拔萃建立自己的气势成为受人瞩目的leader。但是千万不要为了一夕之名在没有充份准备的情况下刻意把自己变成「狂人」。因为狂人的气度是靠狂热的生命力换来的而狂热的生命也更需要自惜。记住在这争奇斗艳的社会里每当镜头前阵亡一个「英才」后面已排了许多接班人准备献上自己的生命。

第一部分 High到最高点(1)

    High到最高点

    TheImportanceOfaGoodOpening

    文/刘墉

    如果你是大牌歌星今天有人请你在晚会里演出要你挑第一个出场或最后一个出场你会挑哪个

    你当然会希望压轴。

    为什么

    因为压轴显示你最有分量、最令大家期待更因为前面已经有许多演出者「热场子」观众的情绪最热烈。

    小标/先把场子「炒热」

    但是如果有另一个大牌跟你争他比你还大牌使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第一个出场你要怎么办

    答案是

    你必须要求有个非常好的节目主持人在你出场之前好好地「热场子」。

    「热场子」的好与坏常能决定一场演出的成功与否。

    连义卖会都得热场子。

    想想如果完全没有热场子看观众坐满时间也到了义卖的主持人就出场开始举起东西要大家出价那效果能好吗

    当然不好因为大家还没心理准备甚至有人还弄不清义卖的收入要捐给什么地方那些地方的人有多么需要帮助。

    这时候主持人冷不防地上台就要他掏钱他当然会犹豫。就算有人出了价恐怕也不容易「大家竞价」飙到很高。

    相对的如果义卖之前先由主持人或来宾上台讲一段感性的话请残障或受灾的朋友上去谈谈悲惨的遭遇。或是放一段记录像片配上感性的音乐。当影片放完灯光重新点亮时许多人还在擦眼泪。

    这时候你开始义卖情况是不是会大不同

    小标/High到最高点

    选举就更是如此了。

    你看哪一个选举造势大会不是请那声音浑厚嘹亮的当主持人不但在前面好好鼓动情绪还在候选人说到重点的时候在旁边「帮腔」。甚至加上击鼓、电子风琴演奏和鸣笛吹哨子的配合。

    说来说去都是为了热场子、造势希望High到最高点产生煽动的作用。

    小标/天生气弱怎么办

第一部分 High到最高点(2)

    我在前面说过无论演讲、演出、开会或推销「气」都非常重要。

    问题是有些人天生气壮有些人却天生文弱怎么都提不起气甚至连声嘶力竭喊口号那「尾音」都「往下坠」。

    难道这种先天「气弱」的人就算有才能、有才艺也出不了头吗

    错了他照样能出头。只是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弱点在他出来演讲或演出之前先找个高明的主持人帮他把场子炒热。

    再不然他可以找一票气比较足名气也够大的朋友在旁边衬托前呼后拥地陪他出场。

    这衬托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群众的情绪像海浪一波一波当后浪推前浪推到最高点的时候他再出场就算他「气弱」也能产生高潮。

    小标/起立鼓掌多风光

    举个常见的例子

    如果你看歌剧或话剧戏结束谁先出来谢幕是主角吗

    绝对不可能最先出来的一定是跑龙套的然后是配角、直到最后主角才出现而且双手一张带着所有的演员一起鞠躬。

    那谢幕的场面多感人哪

    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当主角最后出现时大家不但鼓掌而且可能起立鼓掌。

    这起立鼓掌就是那「一波接着一波、一浪推着一浪」的最高潮。

    小标/慎选主持人

    了解了这一点如果你是长官要在员工大会里说话。如果你是证婚人或主婚人要在婚礼中致词。为了效果好一定得好好选主持人和司仪。

    如果你是主持人或司仪则要懂得看场上的情况把大家涣散的注意力集中把主讲人的背景介绍清楚。就算那是你老板大家已经熟识了你也得用高亢的声音把他吹捧一下使他在最热的情况下出场。

    当你把节目主持好使长官很风光那长官一定从此对你刮目相看。

    相对的如果你是老板开员工大会花了大把银子请了一堆明星当你致词时台下却像有千万只蜜蜂在飞让你很不自在。你一方面要怪自己没有群众魅力和口才一方面得好好检讨-

    你是不是没找对主持人因而场子不能被炒热。从一开始你已经输了

第一部分 暖场的学问(1)

    大标/暖场的学问

    SoWhat’sAGoodOpening?

    文/刘轩

    我父亲说的对一场成功的表演需要一个好的暖场。我要在这里谈的则是暖场的学问。

    小标/暖场是奋斗

    帮人暖场好比打前锋是一种冲刺性的搏斗。站上冷清清的舞台你得先鼓起勇气发出声音引起大家的注意集中涣散的情绪再接着把场子炒热酝酿观众的期待并在最high的时候把舞台交给主角。就「人气」来说你不但得「无中生有」还得拿捏分寸寻找适当的时机交棒。这种困难度与压力绝对不小要付出的精力也不少于当压轴的人。

    谈暖场我要从DJ讲起因为我做ClubDJ快15年了从以前几十人的宿舍派对到后来上千人的superclub在每个阶段都先从暖场开始打拼逐渐「毕业」为主秀因此对暖场的学问都可以从DJ的技巧来举例。

    当ClubDJ与广播电台DJ不同。ClubDJ面对现场的观众第一任务就是带动气氛。我们不必说话纯粹用音乐来炒热群众。因为跳舞时不能有音乐中断的情形因此DJ用「对拍」和「重迭」的技巧让一首曲子很紧凑地接到下一首不露痕迹又不让拍子乱掉就像演讲者一句接着一句后浪推前浪才能让大家的情绪high起来。

    当暖场DJ一开始面对的时常是空旷的舞池。那时客人都还在吧台和包厢里聊天而面对着眼前的「撒哈拉沙漠」DJ得先放一些别有特色引人注意的曲子慢慢地勾引听众。在这阶段的舞池是脆弱而多变的DJ一失手舞客就会离你而去回到吧台的安全地带。碰到这种状况DJ得立刻做音乐上的调整再重新建立舞客的信任。

    过了一、两个小时的「拔河」当舞池里的人数终于到达「临界质量」开始产生联锁效应而活跃起来时开场的第二门学问才正式运作。

    小标/不要喧宾夺主

第一部分 暖场的学问(2)

    还记得第一次为国际知名DJ暖场自己紧张的不得了准备了好几天搜集了许多好歌表演时使出浑身的力气果然舞池爆满场子被我炒得火热。

    结果换那位明星DJ上阵他竟然把我的唱片「刷」一下拉掉等了几秒钟再开始放他的第一首曲子。

    我愣住了。这岂不是犯了舞厅DJ的第一禁忌吗

    他转身把唱片还给我。「Sorry你放得太high了我得洗牌重来。」他说。

    这时我学到了一个暖场的重点不能喧宾夺主。

    我有一个朋友也曾经为一位国际大牌DJ暖场。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拜我朋友事先挑了许多那位DJ所制作的曲子。因为每首都算是舞厅的热门「国歌」所有的客人都high翻了纷纷举手欢呼。没想到那位知名DJ竟然一半跑上台很不客气地对我朋友说

    「你把我的歌都放完了我还要放什么」

    我朋友的热脸颊竟然贴上了冷屁股才领悟到你可以帮一个人造势但绝对不要抢了他的台词。

    小标/BeYourself

    再分享一个惨痛的经验-

    几年前我帮当时全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DJ暖场。那天晚上来了数千人大家都充满了期待。问题是那位DJ的作品跟我平常放的曲风完全不同。为了迎合他我准备了一套类似的歌曲上场。

    结果呢我不但表演时浑身不自在而且因为那全是自己不熟悉的曲子使我接歌时好几次突槌。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已经来不及了。我灰头土脸的下台朋友们纷纷跑过来问「今天怎么回事你完全不是你自己」

    受到了那次的教训我学乖了。之后无论为谁暖场我绝对坚持自己的风格用独自锻炼出来的方法带领气氛。结果这么做反而更获得肯定也后来让我从暖场DJ晋级为主秀。

    我父亲常跟我说「说大人,则藐之」意思不是叫我不要尊敬长辈而是提醒我不要让「大人物」的气势扰乱了自己的气因此而丧失自己的立场。

    话说回来哪个大牌不是从小牌开始的

    许多一线艺人出道时都曾经是无人过问的暖场角色也正因为他们经过如此的苦练才修出现在的一身好功夫。

    因此我每次出去看表演都会特别注意暖场的表现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因为开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一个好的开场者所具备的智力和毅力也正是以后当「压轴」的基本条件

第一部分 抽象的男人,写实的女人

    抽象的男人,寫實的女人

    劉墉

    我的桌球教練常怨女生打球笨。明明告訴女生「對方來的是『旋球』,必須瞄準桌子外面打,球才會落在桌子上,如果往桌子上打,反而會被旋到桌外。」男生多半一聽就懂了,可是女生不知道為什,死心眼,她們非往桌上打不可。

    我回家對妻轉述。太太居然一笑,說如果是她也一樣,然往桌上打,哪有往桌子外面打的道理。還加一句:女生比較實在,朝哪打,就是朝哪打,不像男人那鬼。

    怪不得醫學上早發,對抽象的東西,女生比較不行。小學、國中功課比男生棒的女生,常常上高中,碰上數理的東西,就不如男生了。(哈佛大學的校長甚至為了說這道理,得罪了一票女生。)

    男人開車,一邊左轉右轉,一邊回憶前面轉過的路,甚至會看日光和陰影,計算自己的方向;女生不同,她們重視的是眼前,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下面的還不知道。

    男人記地方,常會說過了哪個路口,數幾個紅綠燈,向哪轉。如果約在十字路口碰面,男人常說在東北角還是西南角。

    女人則可能怨:「去你的東西南北!只要告訴我那裡有什大樓,旁邊有什明顯的商店就成了。」

    女生這說,也是因為它們「實在」||何必談方向?方向太抽象了,哪裡有棵大樹、有個公園、有家7|11,不是比什都真實嗎?

    連看電影,男生女生都不一樣。

    中學男生特愛看外太空冒險的電影,中學女生卻已經開始迷寫實的偶像劇。你如果笑那根本是胡鬧、怎看怎假,她八成回一句:「你看的外星人,更荒誕!」

    至於中年,男女差更大。男生常有童心,好奇,四十歲還愛看戰爭科幻。但是如果你問女士們,她們八成只愛看寫實劇。科幻片要她想像,跟打球一樣,她想不出來。寫實劇卻能令她感同身受,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以前對這男女的差,我搞不懂,只覺得女生缺乏想像力。活了大半輩子,才漸漸想通,女人對抽象的東西不感興趣,是生物進化,賦予雌性的本能。

    女人必須「實在」,因為養孩子和柴米油比什都實在。連小都如此。不久前,我家院裡有知更作巢,我過去偷看,每次才走近,那孵窩的母就會飛出來對我鬼叫,還有幾次居然俯衝攻擊我。

    只要母一叫,公必定趕來,一起站在樹頭對我吼。

    可是我離開,才轉過房角,母看不到我,就不叫了,立刻回去孵窩,好像再也不操心。只有那公會繼續跟著我,甚至飛過房子,看我是否真走遠了。

    母不能多想,多想蛋就會著涼;公不能不遠慮,否則一家就可能有危險。

    子老虎也一樣。虎媽媽生了幾個娃娃,孩子小時候可以跟虎爸爸抓抓咬咬地玩耍,但是才長成青少年,便開始被虎爸爸排斥。就算不排斥,成年的老虎也會自動離開家,牠四處撒尿作記號,表示那是牠的地盤,牠要有牠的世界,牠的世界是牠未來孩子的家。

    雄性天生是要探險、要開拓的。

    那些渡海的先民,百分之九十都是男人,男人天生對地平線、海平線後面的世界好奇,於是他們走出去。

    有些半路遇險死了,有些到達了新生地,再回頭,把女人接去。

    雄性也是天生要出去覓食的。有些,譬如巨喙的犀,甚至會啣泥土把孵蛋的母封在樹洞裡,像是出征的戰士為妻子掛上貞操帶。

    然,遠征的戰士常死在戰場,覓食的雄常死在槍下或爪下,那些守著窩的女人或母,就失去了依靠。她們除了繼續把孩子帶大,還得工作養家,她們成為可憐的單親媽媽。

    我相信那些媽媽必定變得較有方向感。因為過去她們只要守著窩,等丈夫歸來,不必走遠。在她們得離開窩,而且自己找路回家,家裡有嗷嗷待哺的娃娃。

    總想起以前在蘭嶼,看一個媽媽揹著孩子,整理丈夫打回來的魚,她把魚一條條掛在屋前曬乾,雖不說話,但臉上洋溢一種安詳滿足的表情。

    總想起年輕時,把薪水袋交給太太,她一張一張數,我說為什數了又數,她說她從小就喜歡這樣,覺得有好多錢,就算不花,數一數,聽那聲音,也很滿足。

    總想起院子裡的知更作窩的時候,公忙著把乾草和小樹枝一次又一次啣到枝頭,母忙著編織排列,還不斷坐上去,扭動著胖大的肚子,把窩的形狀壓出來。

    男人天生愛探險,要為孩子找一個新天地;女人天生較實,實實在在讓孩子長大;男人天生要遠行,遠行是為家;女人天生愛守家,守家等著丈夫歸來。

    男人是耙子,女人是簍子。

    男人抽象、女人寫實。

第一部分 媒妁之言多幸福(1)

    媒妁之言多幸福

    ListentotheMatchmaker

    刘墉

    最近网上许多人催姚明和叶莉早点结婚,另外则有网友打趣地说,催他们结婚的人八成没存好心眼,目的不是为「他们两个人」,而是希望「他们快做人」,为中国篮坛早早添几个未来的生力军。

    这些人其实不是乱说,因为姚明身高两米一的爸爸和一米九的妈妈,据说就是在官方促成下结的婚。而且果然不负众望,生下个手脚大得像三岁孩子、体重比一般婴儿重一倍的姚明;四岁长到一米,八岁就达到一百七十公分。

    而今身高二百二十六公分的姚明,如果跟身高一百九十公分的叶莉有了孩子,两个国手的优良基因,加上比以前好得多的环境和营养,成果还了得!

    当然也有人对姚明父母的结合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苏联式优生」的产物。只是我想来想去,假如姚明的爸爸自由恋爱,娶了个一百六十公分的小姐,或娶了个虽长得高,却允文不允武的姑娘,就一定比较幸福吗?

    我曾经注意过那些媒妁成婚的朋友,后来闹分手的比自由恋爱的夫妻低得多。我甚至一直到今天,都记得小时候看见母亲为人作媒,那年轻男女相亲时脸红,和结婚后幸福的样子。

    说出来更惊人的是老母八十多岁的时候,还对我透露一位媒妁成婚的远房亲戚,相亲前介绍人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女方,那男方有严重的糖尿病,不能举!

    母亲说得妙:「好话坏话先说明白,免得以后发现了怨。」还补一句:「这也是媒妁之言的好处。」

    不知是不是因为儿子到了适婚年龄,这两年常有人暗示作媒,尤其到大陆,更挑明了说家里有女儿,跟刘轩的年岁和教育程度正好相配。有一回我记错了儿子的年龄,对方居然立刻纠正:「不!他是哪年哪月生的。」可见他们先做了不少功课。

    最近看大陆新闻,更精采。只见杭州的一个公园里,路两边的树上拉着长绳,挂着征婚择偶的牌子。万头钻动、议论纷纷,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看牌子上写的资料。

    更妙的是,那万头之中,白头发只怕占了一半。

    去年在大陆巡回演讲,由一位出版社的女主管陪同,一路上也总听她说要为女儿作媒。

第一部分 媒妁之言多幸福(2)

    我说「你女儿在那么好的单位作事,又那么漂亮,自己不会找吗?哪需要妳这个妈妈瞎操心。」

    她居然一瞪眼:「『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年轻丫头浪漫,看不见穿衣吃饭,结果常没嫁到好人,哪有我这过来人看得清楚、打听的翔实?」又一瞪眼:「我就是媒妁之言成婚的,怎么样?好极了吧!我老公被我吃得死死的!我的薪水我自己收着,他的薪水归我用,逢年过节、过生日,我还伸手要礼物,他都乖乖地奉上。这事儿,我女儿都看在眼里,所以等着我介绍。婚事啊!包给我这个娘啦!」

    想起儿子的哈佛同学多明尼卡芭兰,从中亚作研究完之后,回来说的——

    「那边的女孩子,多半都等着父母作媒。如果要她们出去自己找对象,她们还不愿意呢!」

    原因是:自己找的丈夫,如果吵架,不好意思回娘家,就算回去,也会被骂「谁让妳瞎了眼睛,自己挑个浑蛋」。但是由父母介绍的就不同了,出了问题可以回娘家告状,而且理直气壮地怨父母:「谁让你们给我介绍这个差劲的丈夫!」

    不久前在台北,跟一对老朋友聊天。

    他们的独子,三十多了,还没女朋友。老同学的太太直叹气:「这都怪我,把儿子惯坏了。他小时候,为他安排一切;吃橘子由我剥皮,上学由我装书包。连申请学校,都由我填表,后来几个学校都收他,不能决定去哪一个,也由我说了算。他不太主动,所以连个女朋友都没有。而今我急他不急。他当然不急!从小到大,他哪样事急过?到后来,只怕还非得由我为他决定娶谁。」

    「对!」在旁边的丈夫接了话:「连进洞房,都得妈妈帮忙推。」

    那太太一巴掌,叫老公闭嘴,接着说:「当然我帮忙找对象比较安全。你想想!知子莫若母,我儿子这么老实,能去街上碰吗?只怕碰上猪八戒的妹妹,也觉得好。而且,自由恋爱的女生多半精明,我儿子能罩得住吗?」啪!回头又给她老公一巴掌:「你瞧瞧!我这老公,就是街上认识的,他现在吃亏不吃亏?」啪,再一巴掌,大声问:「你说啊!」

    「吃亏!吃亏!当然吃亏!」她老公忙不迭地回答。

第一部分 终身大事,谈何容易?(1)

    终身大事,谈何容易?

    IfItOnlyWereSoEasy

    刘轩

    今年碰到闰七月许多朋友的婚礼都排到了秋天。上个月喜宴之多甚至好几次出现了「赶场」的状况。

    时代不同婚礼也有流行趋势。最近很多新人喜欢把自己的恋爱故事制作成Flash动画配上感性的音乐在喜宴上用投影机播放。看到它们感触很深人生如戏哪一对情侣没有故事

    台上有故事台下也有故事在鱼翅跟红酒之间朋友们窃窃相语。

    「旁边那桌的Ken怎么自己一个人来」

    「离婚了」「Why」「老婆出轨。」「Really?他也是」

    台上天长地久台下曾经拥有。这种场面足以让未婚者却步难行尤其像我这种老派仍旧期盼婚姻将是一辈子的男人。正是如此每当看到身边朋友与另一半出现变量都提醒自己宁可谨慎不可冲动

    另一场喜宴我竟然被安排到长辈桌唯有一位跟我差不多年龄的小姐。原本以为旁边坐的是她先生后来才得知是她父亲。她在美国念完硕士前几年回来帮家里做生意。

    看着她用台语跟长辈们一一敬酒15年威士忌连续干杯我不禁暗地里佩服。

    「妳的酒量一直都这么好」

    「回来台湾才锻炼出来的。」她说「其实这并不难。」

    虽然这么说但我隐约感觉到另一种难处。一位独立、貌美、聪明的女人回到台湾扛起家里的事业重担虽然离开了西方世界却卡在两种文化之间。

    在台湾的传统企业中女人的地位是很微妙的。当你太懂事、太有架式、酒量已经练得像个男人时年过三十就很难倒退假装自己还是个乖巧、温驯的小千金。

    这时最难的应该是找到一位真正配得上的老公问题不是门当户对而是个人心理已经与一般社会脱节。如果指望生活里还有一点西方式的浪漫只有自求多福了。

    以前在波士顿念书时我认识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因为远离了家人的监督在异乡大胆地体验生活。波士顿的夜店里满是中东和亚洲人许多算是贵族或企业家第二代享有经济优势又同时背着家族包袱他们乱喝、乱搞、都玩疯了但毕业后纷纷回家当乖孩子。

第一部分 终身大事,谈何容易?(2)

    我的英国大学室友就跟一位印度佳丽热恋。这是个危险的秘密因为当时女方的父母亲已委托媒人在印度找好了对象一毕业就要举办婚礼。虽然她家长都是医生在美国也住了十几年却坚持这种传统的安排。对方还要求「纯洁保障」据说甚至曾派人到学校探视。万一我室友与她的恋情曝光后果不堪设想。

    每次那女孩子跟我室友过夜我都得逃到图书馆因为她实在太大声了可以说整个楼层都听得到。我怀疑那至少有一部份是故意的。她唯恐有人听到又希望有人听到。

    还有个大学朋友是个很有钱的香港人。据说他的父母亲就是在媒妁的安排之下凑成一对结合了两个本来就很显赫的香港企业家族。他母亲是个地道的港式贵妇整天打麻将他父亲则是在英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浪漫学者。有一天我朋友的爷爷去世他父亲如同突然获释立刻跟太太离婚放弃香港的一切交了个比他小二十岁的女朋友两人搬到欧洲过波西米亚的生活。

    毕业后我朋友回到香港跟他母亲住在山顶的别墅里。他既无法原谅他父亲又暗地里羡慕他。他的私生活后来也反映出这双重的个性一方面他成为了不可束缚的花花公子一方面又不敢把外面认识的那些小model带回家。听说最近他母亲已为他安排相亲他的婚礼一定会很有派头。

    我说这些故事不是要反驳我父亲的观点甚至在某方面我同意他的看法长大了开始了解自己不能对「幸福」采取太自私的态度对于终身大事也逐渐能够接受一些长辈的良心建议。

    但是我必须说现在的男女都不是在四合院的高墙后面长大的。我们经验了许多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冲击认识太多失败的例子做了许多荒唐事可以说是太早熟又不够成熟。

    卡在时代与文化之间我们心里充满了矛盾。时间到了许多人或许会像我朋友一样乖乖接受家里的安排但心底还是有个叛逆的火种在隐隐作祟。

    所以如果这个年头还有所谓的「媒妁」我觉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以一个像神父听信徒告诫式的诚恳态度先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部分 不只有相撞,才知道缘分(1)

    不只有相撞,才知道缘分

    ToMakeADifference,ToFeelAlive

    刘轩

    提到「一个城市六个朋友」让我想到一段「奇遇」。

    六年前我从美国返台过暑假透过朋友的介绍在台北知名夜店@live兼差当DJ。某天晚上正要开始表演有个老外突然出现唱片袋一放就用很破烂的中文说我抢了他的班。

    多没礼貌的老外我跟他吵了起来。经理打圆场之后我们才很不甘愿地翻了一下彼此的唱片。这下子却楞住了——因为互相的唱片袋里有许多超冷门的「私房宝典」竟然都相同

    对音乐人来说遇见「知音」等于遇见「知己」。顿时我们从竞争对象变成了朋友。之后的每个周末我们都相约同台表演也常出来一起搅和。

    但巧合不仅如此。那个老外是混血儿小时候住台湾跟我一样八岁移民美国。他的老家就在我的老家附近。更扯的是我们后来发现彼此在台湾都曾念过同一所小学而且只差一年级搞不好还在操场里一起打过球

    岂知两人后来各别在美国长大一个在纽约、一个在旧金山二十几年后竟带着同样的唱片回到台湾在同一家夜店里再度相识后来这个朋友回到了美国。两年之后他把我的联络方式给了另一个准备到台湾就业的朋友而那个人现在则成了我最好的麻吉。

    这样的故事很难让人不用「缘份」来形容

    但是我也有比较铁齿的朋友说这只是个有趣的巧合。「台湾这么小就机率来说6degreesofseparation在台北市可能只有3degrees。」如果是这样搞不好与我们擦身而过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拦下来多聊一会儿就会发觉很多奇妙的共同点。

    问题是有几个人愿意跟陌生人聊天呢

    今天傍晚在忠孝东路上我看到一个瘦高的年轻女孩子穿着长大衣和OL式的三分高跟鞋一手公文包一手拿着麦当劳的纸袋。她走在我前面突然转身掏出钥匙打开铁门消失在暗暗的公寓楼梯间。

第一部分 不只有相撞,才知道缘分(2)

    她是一位刚下班的妈妈来不及做饭买汉堡回去给老公跟小孩吃吗No她太年轻袋子也太小了应该只有装一人份的晚餐。这附近有很多小套房所以我猜她应该自己住八成单身。我想象她下班后独自坐在计算机前用MSN一面吃着薯条一面瞄着旁边的电视的样子…

    等一下我怎么可能知道这么猜测多无聊啊但是我们不常常靠第一眼的印象——从肤色、穿着、手上拿的包包、甚至走路的样子——来「推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吗尽管这种stereotyping不准确我们也很难不这么做。人毕竟是社交动物对别人都有基本的好奇心。

    但是就如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我们往往根本碰不到或碰到了也不敢再靠近。

    这种迹象我称之为「城市人存在的空虚」。先进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即频繁又疏离。不要谈擦肩而过的行人我们连左邻右舍的名字都不一定叫得出来说不定满街都是缘份但我们却没有缘份认识。说不定就像「冲击效应」里的主角所说的「也许我们要靠着相撞才会有触碰的感觉」

    这个世界里如果没有触碰、没有互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我们岂不就像「灵异第六感」里面BruceWillis演的角色一样成了人群中的游魂飘浮在家里和办公室之间。

    如果在这个年头大家已经不敢停下来认识路上的陌生人是否有别的办法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而间接证实自己的存在呢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红十字会义工的访问。他之前专门负责在美国募款帮助非洲一个闹内战国家的难民。很多年之后战火息了他才有机会去那里考查。他站在一个山丘上往下看到以前的难民如今所建立的村落感慨地说「他们不知道我的存在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那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因为它正提醒我不必要等到人生的巧合让别人与我们相撞才能找到彼此的密切关连。我们其实可以有主动的行为让完全不认识甚至生活在遥远之处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或许正建立了很多新的connection拉拢了另外一个世界也使地球人之间的六度隔阂再缩小了一点点。

    这对于身处「存在的空虚」的城市人来说岂不就是最好的解药

第一部分 更相似!更相容!(1)

    更相似!更相容!

    刘墉

    Discovery频道的《一个城市六个朋友》到台湾作节目,由刘轩担任「第一个朋友」,还帮忙串场,和马英九一起坐直升机介绍台北。

    「《一个城市六个朋友》是什么意思啊?」我隔天问儿子。

    「那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英文有个形容词:Sixdegreesofseparation,意思是世界上就算天南地北的两个人,只要透过六个朋友,一个介绍一个,就会找到彼此。举个例子,今天你去蒙古,在草原遇到一个人,他可能介绍乌兰巴托的朋友给你;那朋友又介绍北京的朋友;北京的那个人再提到他在美国的朋友。结果不超过六个,就能找到在纽约跟你相关的人。」儿子说:「所以世界很小,人的距离也很短,只是我们没去想、没感觉。」

    我去年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花痴日记》,卖得奇惨,连报上的书评都说刘墉不信邪,出本怪书,踢到铁板。

    其实这铁板是我早料到的,因为里面谈的多半是种花种菜和浇水施肥的道理,既是纯文学,又冷门,不太可能畅销。

    今年春天回台,去逛建国花市。奇怪的是,过去我逛,很少有人打招呼,这次却没走几步,就有人对我笑说:『又来看花啦?』,还有一位卖花的小姐追上来,送我一大把鲜花。

    我好奇,问她为什么我以前常来,她都没认出,现在才发现?

    「因为你写了《花痴日记》啊!」那小姐笑道:「以前就算看到你,也不确定,猜你人在国外,不会来这里。但是看了那本书,知道你爱花,就敢认了。」接着追问:「大家都说《花痴日记》真好看,什么时候出续集啊?」

    接到老朋友的电话,在那头兴奋得像小孩儿似的:「你猜我今天去了什么地方?我去了第五街的玩具城。」

    「那有什么稀奇?」我说:「我也去过。」

    「可是我不一样耶!我是去拜『胡桃钳木偶』。」

    看我不懂,他又解释:「就是对店里一进门那个很大的木偶,把双手举起下拜。」

    「你真发神经!」我笑道。

    「不!是一堆人发神经。大家在网上约好,下午四点正,时间一到,一起拜那木偶。」他兴奋得近乎喊叫地说:「起先我认为没有人来,因为店里每个人都在挑东西、看玩具,没人看那大木偶。没想到四点正,所有的人都突然转身拜了下去。然后,又各自「快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从这件事可以知道,看似陌生人,却可能想同样的事、有同样的爱好,只是大家不表现出来罢了。」

第一部分 更相似!更相容!(2)

    自从有DNA比对的技术,不但一下子破了许多悬案、发明许多新药,而且确定了许多亲子关系。更惊人的是英国的休斯敦桑格尔医学中心,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推断蒙古和中国北方有一百五十万人,都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的后代。

    他们甚至在二○○三年作了「成吉思汗基因测试」,推论出成吉思汗是伟大的「播种者」,在中亚有一千六百万后裔。

    想起不久前在《读者文摘》上看过的一篇文章——

    作者张忠庆四十八岁那年,开始走路不稳,连上下公交车和上楼梯都没力气。核磁共振检查之后,得知患了遗传性的小脑萎缩症,才想到他的父亲和表哥也在多年前得了同样的病。

    趁着还能行动,张忠庆由台湾到安徽去寻根,惊讶地发现他父亲的几个兄弟姊妹,包括许多后代都得了这种病。

    更令张忠庆惊讶的是,二○○一年在台湾成立「小脑萎缩症的病友协会」,虽然起初不到五十位会员,却发现其中好多人有亲戚关系。

    张忠庆感慨地说:「许多素未谋面的病友,在聚会上发现互有亲戚关系,在这种场合见面,真不知是喜还是悲。」

    不知为什么,他的这句话令我想到以黎之战、波斯湾战争,和纽约的9/11。

    会不会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的那群人,都是远房亲戚?会不会9/11劫机的人,跟飞机上和世贸大楼里的受害者,不必通过六个朋友,就能找到彼此亲密的关系?

    会不会宾拉登和布什,竟流着同一祖先的血液?

    会不会直到有一天要骨髓移植,才发现远在天边的一个陌生人,竟比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与我们更相似、更兼容……

第一部分 男人的面具(1)

    男人的面具

    TheMaskThataManWears

    刘墉

    朋友请客,席间谈到他从政多年的父亲:

    「我最记得小学时候逃学,被我爸爸抓到,原来要打我,却举起手又不打了,对我说『你大了!不打了!自己想!』还有初中时,有一天跟爸爸同车出去,下大雨,我说我讨厌下雨,我爸爸就说『农人需要雨。』最后一次是他临终,把我叫到床前说『你大了!我不操心你了。』然后,他就死了。」说到这儿,他顿了一下,眼睛闪着亮,低低地好像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父亲很少对孩子说话。跟他在同一屋檐下近二十年,好像只听他说那么几句话。」

    在阳台上浇花,看见老人中心的车子停在门口,岳父先下车,站在车边等着,伸手牵岳母下来。

    「爸爸现在会牵岳母了。」我回房对太太说。

    「他本来就会牵。」太太回答。

    「可是上次去老么家,下楼,岳母没处扶,颤悠悠地,他为什么没牵?还是我发现,赶过去牵?」

    「因为那天两个女儿、女婿都在。」

    「哦!他是等我们牵。」

    「不!当着你们,他不好意思牵,觉得肉麻。」

    看代表日本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血与骨》。

    影帝北野武演个韩裔日人,很会作生意、很懂得放高利贷,成了大财主。但是他的脾气极坏,非但常对家人施暴,而且对子女近乎一毛不拔。

    儿子缺钱,向姐夫借钱不还,姐姐因此被丈夫羞辱,上吊自杀了。北野武走在半路,听到恶耗,颓然坐在街头。又在丧礼上痛殴女婿时中风,从此半身不遂。

    太太死,他去参加丧礼,每个人都盯着他从长巷一瘸一瘸地走向殡仪馆。但是就将到达的时候,他突然转身,进了路边的小铺,买了瓶酒,转身离去。

    他死在北韩,因为他把一生的积蓄都捐给了北韩政府。

    一个老同学打电话给我,说他的老父死了。

    「死了也好!他死了,我才不恨他。」老同学在那头淡淡地说:「年轻时候出门,他总走在前面,也不管我妈怀着一个、抱着一个、拉着一个,上气不接下气地跟在后面。后来他老了,又总是走在最后面,由我妈扶着,一步一步蹭。可他还是脾气坏,动不动就吼我妈。今年初,我妈脑溢血死了,他半滴眼泪都没掉,但是从此不说话,也不怎么吃,总一个人坐在黑黑的屋里。没多久,他也死了。」

    「我真不知道我爸这辈子有没有爱过我妈。」老同学叹口气:「直到我妈死后这半年,看他的样子,我才知道,他很爱!」

第一部分 男人的面具(2)

    一个童年时住在距我不过一百公尺的老同学,三十年后,居然又在纽约成为邻居。

    有一天,两口子来聊天,谈到他家地下室的房客。作太太的怨:「他对房客比对我都好,我生病爬不起来,他不管我。但是房客才一点不舒服,他就开车带去看病。」

    老邻居在旁边一瞪眼:「那当然!不带妳,妳还是我太太,跑不掉;不对房客好,房客就跑了。」

    没过多久,他搬去了纽泽西;又没过多久,离了婚。

    想起近三十年前的一位同事,找人批「紫微斗数」拿回来给大家看。

    一张纸上写得密密麻麻。只记得其中有两句:「外人都爱他,但是他不爱外人;家人都不爱他,但是他爱家人。」

    「写得莫名其妙嘛!」大家都骂。

    却见他歪着头沉吟了一下说:「其实讲得没错吔!因为我对外人很客气,从来不好意思拒绝人,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都隐藏着,所以外人都爱我。也就因为我在外面帮助别人,已经累死了,回家精疲力竭,脾气坏,又因为是自己人,不掩饰,所以家人都躲着我。他们却不想想,我在外面强颜欢笑是为了让事业成功、养好一家人。」

    读「进化论」的书,说生物学家观察两种黑猩猩,一种生活在较差的环境,公猩猩每天必须跑到很远的地方找食物。母猩猩则因为带小孩,走得慢,总被丢在后面。那些公猩猩们在前面打拼,必须很团结,以应付各种状况。

    找到食物,公猩猩们会先吃,等母猩猩带小孩赶到,常常已经剩得不多,还不知为什么,常被公猩猩毒打。

    但是另一群生活在优裕环境的黑猩猩就不同了。因为四周有牠们吃不了的果子,公猩猩不必跑到远处找食物,所以母猩猩们不是跟在后面被冷落的一群,牠们有着较多的参与机会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很受「丈夫」的疼爱。

    眼前浮起早期人类社会的画面——

    为了防卫,男人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因为农猎,天生较强的男人有较大的优势。

    他们聚在一起开会,女人没有参与的权利;他们对妻子不茍言笑,才能在众男人间显示权威。

    他们对朋友的要求尽量配合,因为那是义气;他们对亲人的要求反应迟钝,因为那是私情。

    他们下班后,没事也要出去耗耗,表示为公忙碌;他们进门后,等着妻子呈上拖鞋,因为老子在外作牛作马。

    他们像是戴了面具,把情藏在后面;家人像是老鼠,甚至听到爸爸的脚步,孩子就往屋里躲。

    问题是,男人真没情吗?他的心真硬吗?他不流泪,是为了流泪会看不清敌人;他杀敌,是为了保卫家;他多半比太太早死,留下的是他打拼的成果和伤病的身躯。

    男人真是强者吗?抑或他们只是戴着面具的可怜虫?

第一部分 英雄的宿命(1)

    英雄的宿命

    TheDestinyofaTragicHero

    刘轩

    相信所有跟我一样的六年级男生长大的时候至少看过一部《007》。

    以前的007电影跟现在的比起来有很大的差别。变得最多的不是庞德而是他周遭的环境。新一代的BondGirl不再是玩偶反而比较像伙伴连007的老板「M」都换成女人饰演。

    在访问中电影制片说「再不做调整庞德只会越来越像冷战时期的恐龙难以在现代世界生存。」

    说的不错但007毕竟还是个铁汉否则就不能称为007了不是吗套句广告人的说法007必须保留他的corevalue「核心价值」。我们无法让庞德改开SUV、把他的vodkamartini换成果汁但是可以改变他身边的角色让一个有头脑的女人来激荡007的沙文世界。

    我们甚至可以让庞德爱上这位女主角让柔情克服霸性因为了爱他决定洗手不干、从此隐退江湖…

    但是最后女主角还是必须死去。我们得让庞德痛心不已从悲伤之中燃起仇意才能注定以后有更精彩的007可以看。

    Sorry,Mr.Bond这是你的宿命。

    还有一部我以前很喜欢的电影叫《终极追杀令》。

    尚雷诺演「里昂」一个在纽约的职业杀手办案时冷静又凶狠但平时自己住在一个小公寓套房里擦拭着心爱盆栽的树叶过着孤僻的生活。

    一段阴错阳差的事件使里昂收养了一位无家可归的小女孩。起初满脸尴尬、不甘愿照顾别人的杀手慢慢被女孩的感情所打动逐渐让他的灰暗生活多了一点希望。他们两人又像父女又有点像情人。

    后来杀手为了帮助小女孩报仇与化身为警察的毒贩展开了一场激烈火并。子弹横飞之际小女孩哭着向杀手说「里昂我不要失去你」杀手回答「妳不会失去我的。妳让我感受到了人生。我要快乐妳也永远不会孤独了…」

第一部分 英雄的宿命(2)

    听到这种台词我们几乎都能料到结局里昂最后还是死了。

    Sorry,里昂这是你的宿命。

    在古希腊的戏剧里有一种角色叫做「悲剧英雄」(tragichero)。

    这种角色所描写的人物都出身不凡可以说是有天生的英雄特质但他们都因为某些缺点导致最后必定失败身亡。

    悲剧英雄的缺点可以说是他的宿命。正是因为无法改变的缺点他从一开始就被注定失败。到了最后当他终于了解自己的错误偏偏已经太迟。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分析当观众看到这样的剧情时会感受到悲伤及恐惧。他们为英雄的宿命感到怜悯同时也受到了警惕因为那英雄也反映着每个人内心的一部份。最后透过这种情绪的抒发观众的心理获得了解放。这就是观赏悲剧所带给观众的「痛快」。

    我经常觉得身边许多老一辈的男人都是悲剧英雄。

    看着他们像水牛似的一生不禁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压抑。就如同我父亲形容的他们像是戴了面具把情藏在后面。对家人来说他们永远是个严肃的武士。

    他们似乎认定自己改不了不懂得如何放下「士大夫」的身段尽管受到孩子和内人的误解也只好选择当个中流砥柱在时代与岁月的刷洗下顽固不变。

    或许他们最大的恐惧就是让自己敞开心怀摘下面具因为他们怀疑当他们终于这么做的时候也正注定会失去一切。

    我们不是一再的看到就像庞德和里昂一样这就是英雄的宿命吗

    于是艺术与人生又再一次成为了彼此的模仿者。

第二部分 多好康的赡养费(1)

    多好康的赡养费

    刘墉

    俄国首富阿布拉莫维奇(RomanAbramovich)和他结褵十六年的老婆伊莲娜(Irina)离婚了。过去听说富豪离婚,尤其像阿布拉莫维奇这样结婚时连个汉堡都买不起的,居然发财之后抛弃“糟糠之妻”,朋友们都会骂那「负心汉」。

    但是这次奇了!大家非但没骂,还羡慕下堂的伊莲娜,因为她一下子分到半数的财产,创世界赡养费最高纪录的55亿美金。

    更妙的是有人竟为阿布拉莫维奇抱不平,说他辛辛苦苦在外打拼,是他会赚、有投资眼光,早年买下石油公司和航空公司,又及时把石油公司卖给政府,他太太根本是捡现成,搞不好天天在家打扮保养,出去血拼打屁,大不了陪丈夫应酬应酬,美美地吃香喝辣,而今坐收一百亿,把老公硬“砍”一半,真是太不公平了。

    说这话的人多半也是以前骂「负心汉」的,所以我谅解他。因为他不懂西方的婚姻伦理。就算他过去为离婚的女人打抱不平,也不是因为他有夫妻平等的观念,而是由于他打心底歧视女人。

    提到这,我很欣赏一位国内名律师的太太。有一天出游,大家聊到某富商把老婆甩了,我很大胆地讲「说男人甩了女人,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她立刻表示同意。

    问题是,与她同样见识的能有几人?尤其女士们、太太们,只要听说谁谁离了婚,那男人又娶了,八成会讲女人吃了亏。甚至有所谓「大老婆俱乐部」,互相充当眼线,为姐妹淘监视老公。

    最近看个大陆的电视专题,报导安徽歙县的牌坊,拍得极美,稿子也写得极好。问题是里面谈到莭烈,「莭」是丈夫死后含辛茹苦把孩子带大、终身未再嫁的莭妇;「烈」是未婚夫死,哭往夫家守莭,或者丈夫死就上吊投河殉死的女子。配合一座座莭妇烈女的牌坊,电视旁白一个劲地赞美。

    我一边看,一边为那些女人叫屈。如果而今社会还一味强调莭烈,或暗暗褒扬这种女人,是爱护女子吗?是男女平等吗?

第二部分 多好康的赡养费(2)

    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禁锢女人的行为是「杀亲习俗」的延伸。恐怕直到现在,某些贫穷落后的地方还有这习俗。譬如丈夫死,女人如果没孩子,就由丈夫的兄弟们把她家的房子拆了,拿材料回去加建自己的,至于那无家可归的妇人则流落街头,不顾她的死活。我前两年还读到一篇报导,一群死了丈夫的印度女人住在坟场,与野狗争别人祭拜的食物。

    为什么这样?因为生活资源匮乏啊!想想爱斯基摩人以前孙子出生,祖父母就自己走向冰雪,不也因为粮食不足,为了让命脉存续下去,老一辈只好自己去死。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下堂妻被称为弃妇?因为她被主子弃了,在农业时代缺乏劳动力的女人不得不靠男人吃饭。男人不爱了,把她赶出门,她就难以生活,最起码,她生活会变得艰苦。

    男人有良心,还赏几文赡养费;孩子有良心,还常去瞧瞧。否则那妇人怎么过?也正因此,在早期夫妻离婚,常把孩子判给丈夫,因为那是父系社会、因为男人能养孩子,因为下堂的女人再嫁,是带拖油瓶,孩子得受苦。甚至连娘家都有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欢迎女儿回去「吃粮食」。

    正因此,为了保障女人,中国有所谓「三不去」。只是请问,那「三不去」是男女平等的名词吗?抑或那「去」里已经有了对妻子的莫大歧视?

    相对的,当阿布拉莫维奇分给离婚妻子一半财产、数亿美金的时候,人们的看法就改了,甚至认为伊莲娜非但没被「弃」,反而是「抢」了走的。

    这「抢」对吗?说伊莲娜上算、划得来,对吗?都不对!那还是歧视女性,认为她得了不当得的东西,大家怎不想想那是在十六年婚姻中,她为老公挣的呢?就算她没真挣,她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管她用了什么功夫,她的男人成功了,好比大电子公司发年终奖金,连扫地小妹也拿十三个月。那是照规矩来,谁让小妹运气好,在那家公司扫地呢!

    想到一句阿扁的名言「算我好运,那呒你是要怎样?」

第二部分 离合悲欢总是钱(1)

    离合悲欢总是钱

    刘轩

    我父亲住纽约我住台北。每个月15号左右他会从美国e-mail一篇文章到我的信箱我则用杂志截稿之前的几天写个回复。《两代对话》就是这样子产生的。

    这个月的文章倒是有点不同因为我刚回过一趟纽约在家里过年也跟我老爸聊了不少。本来以为有很多题材可以写但前几天收到他这篇《多好康的赡养费》反而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怎么做响应最后不得不打电话去求救。

    「这篇很够你发挥啊」老爸在电话里说「你可以谈谈美国人的婚姻观念他们如何强调的是partnership(合伙)一同负担责任也平等分享所获。」

    挂上电话我又想了很久搞不清楚是自己听不懂老爸的说法还是他对美国人的了解太天真了。

    西方的婚姻真是如他所说的那么平等吗美国的离婚率将近50%显然「合伙」的方式不是那么的美满。美国有个电视节目DivorceCourt每一集采取真人真事在电视上以虚拟的方式「开庭」从1960年代开播一直到现在都有很高的收视率。我想离婚这件事在哪儿都一样是场复杂又不公平的战局。

    国内说「嫁(娶)对了人少奋斗二十年」国外也一样。亚洲有《大和拜金女》欧洲有《巴黎拜金女》描写的基本上是同一种心态的人连结局也差不多。「真爱比金钱更重要」是这些浪漫剧情的宗旨因此主角们最后都选择跟着穷光蛋骑摩托车游天涯海角。我们看了颇有感动但离开戏院回到了真实的世界碰到的确常是另一种局面。

    上个月一本女性杂志中有篇叫「酒店青春梦」的文章。一名25岁的小姐以第一人称描述她如何从事酒店经纪人的工作并透露行内的种种风情。其实她所说的故事不用去那种地方也想得出来。酒店的世界摆明了就是用金钱换好感即虚幻又实际的地方爱是假的钞票是真的。作者说她永远警告新入行的女孩子「欢场无真爱」但偏偏还是有人搞不清楚。一个小姐与客人谈恋爱客人叫女孩子别上班了随着开始补贴她「为数不少」的生活费。女孩子高兴极了但好景不长生活费开始延迟客人去别的酒店认识了新欢最后女孩子不得不从美梦中醒来。作者说「…像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受伤的永远是曾经孵出真爱的那一方。」我看到这里不禁怀疑这所谓的「真爱」从一开始不就建立在为数不少的金钱补贴上吗她形容真爱开始变质的第一个征兆也是从给钱的延迟所看出来。尽管女孩子觉得自己付出过真爱这整个恋情过程不还是充满了铜臭味而当生活费断了之后真爱还能存留吗

第二部分 离合悲欢总是钱(2)

    相信大家都知道AnnaNicoleSmith的故事。这位原本在德州的炸鸡店打工的小妹因为巨大的乳房(假的)和酷似MarilynMonroe的长相攀上了Playboy杂志的年度女郎宝座。有一天她遇上了比她大63岁的石油大亨J.HowardMarshall。经过富翁的一番追求她把穷光蛋丈夫甩了在1994年与石油王结婚。当时美国人追这件事比台湾人追郭台铭与刘嘉玲更凶。大家说安娜只看上他的钱当然安娜自称这全是真爱。

    结婚一年后石油王就挂了留下16亿美元的财产而遗嘱里竟然没分一毛钱给安娜。安娜就此展开一场庞大的法律争辩多次败诉不罢休一路把官司打到美国最高法院。法院判她无权得到石油王的财产但有权继续上诉。

    「当初不是说金钱不重要年龄也不重要吗」记者们问安娜。她的回答够资格进入20世纪经典语录「当我是很贵的」(It’sexpensivebeingme!)(注安娜今年二月去世官司却持续进行之中)

    讲到这里我必须矫正一下老爸根据最新的报导伊莲娜获得的赡养费只有三亿美金左右而原先媒体上流传的55亿还要等另外正在进行的「外遇」官司的判决而可能性不大。史上最高的赡养费应该还是USNewsCorp老板RupertMurdoch于1999年所付出的17亿美金给予共同度过32年婚姻的前妻。

    17亿美金搞不好许多女人心里正想「管他公不公平给我十分之一就好」

    只要天下有富翁就有拜金女也有拜金男。大家看看许纯美的历年男友们就知道这与性别无关。真爱吗Maybe。但当我们平常人还在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看到这种几辈子也花不完的数字很难不会嘴巴酸酸的。这可不是歧视只是嫉妒罢了

第二部分 防人之心(不可无)…

    防人之心(不可无)…

    Youcanneverbetoocarefulthesedays…

    刘墉

    一个学生去逛百货公司,临出门,突然有个女人,匆匆忙忙地跑来对她说「我的肚子痛,必须上厕所,可是我跟我先生约好,他就在门口的一辆白色的车子上等我,能不能麻烦您,告诉我先生一声!」说完并塞了两包东西给她。「这也麻烦您交给他!」

    学生才走出门,就被百货公司的人抓住。她抱着两包没有付钱的贵重商品,吓得呆呆地站在那儿,因为人赃俱获,而百口莫辩。至于那先前说肚子痛的妇人,和所谓的白车,则消失了踪影。

    ◆

    某人单独旅行,在飞机上遇到一位投缘的乘客,两个人一起下机,提取行李,在透过海关之前,那新认识的朋友说「我的行李真是太多了,能不能麻烦您帮我带一小件。」单独旅行的人,心想自己的东西反正不多,就一手接了过来。

    跟着,他被海关人员,以携带毒品走私的罪名逮捕了。

    他大声对着还在另一个关口接受检查的朋友喊,那人却说不认识他。他被架出了海关大厅,悲愤的呼喊声仍然从长廊尽头传入,大厅里的人都摇头,说

    「罪有应得的贩毒者,过去不知道已经带进多少毒品了!」

    那飞机上认识的朋友也叹气「好险哪!我差点被栽了赃!」

    ◆

    你今天对我说,一个许久未见的国中同学,知道你在曼哈顿读书,于是托你顺路带一包东西给下城的朋友,使我想到应该说以上的故事给你听。我并非教你不要帮助人,而是希望你慎重。尤其许久未见的朋友,虽然以前有很好的交情,由于并不了解他近来的生活,那早期建立的信任,也就应该重新评估。

    再过二十年,你当会发现,许多学校里的挚友,在久别重逢时,你或许仍然维持着以前的热情,对方却冷淡了,不是他没有了情,而是由于在社会上的种种遭遇,会麻木一个人的感觉,也可能改变他的价值观。相反地,如果你自己遭遇重大的打击或走入歧途,也可能改变看这个世界的方法。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这个人性光辉泯灭与人生价值混乱的社会,你尤其应该慎重。记得有一次我采访中华航空公司在纽约的一个酒会,由于当晚正好有客机直飞台北,便赶到机场,将一包录像带交给华航的朋友,托他们转回中视。

    那位朋友对我说「咱们是老朋友了,这又是华航的新闻,但是为了慎重,我必须打开检查一下。」

    日后我经常想起这件事,我不是对那位航空公司的朋友不高兴,而是觉得自己理当主动地先打开包装,让对方检视,而不应该等对方提出。如果他碍于情面未讲,岂不是要在心中嘀咕很久吗?

    往后的日子,你必有许多旅游的机会,别人可能托你带东西,你也可能请朋友传递,希望你以上面的几个真实故事作参考,保护自己,也减少朋友的困扰。

第二部分 这是个可悲的事实

    这是个可悲的事实

    …It’ssadbuttrue

    刘轩

    在初中我和好友Kenny有次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位老头很落魄地坐在路边。他说自己被锁在家门外儿女也出国了不知该怎么办。

    于是我们翻过篱笆Kenny爬到我的肩膀上再从二楼窗户进去那个人家帮他开了门。

    没想到这件事后来害我老爸狠狠骂了一顿。「万一人家是小偷怎么办你们岂不是成了他的帮手」

    为了这件事我很久无法平衡。我那时候上的天主教学校里修女和神父总是在怂恿我们要「日行一善」。他们说碰到困难的状况时要问自己「耶稣会怎么做」

    Well我是耶稣的话八成一眼就看穿那个老头是否在说实话。如果是我手一挥就可以把门打开。如果不是我还可以用无限的爱感动那梁上君子让他痛哭流涕地忏悔后随我一同传教。可惜我只是凡人那次做了好事没有好报倒也学了个教训。

    ◆

    以前每逢万圣节我和附近的小孩都会穿上各种鬼精灵服装脸上涂满颜色成群结队地按陌生人家的门铃大声叫「TrickOrTreat!」大人便会出来给我们糖果。这是美国的习俗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

    但后来纽约新闻上报出有人吃了被下毒的糖果进了医院许多家长因此不准自己的小孩出去要糖。我妹妹就从来没有过这个好玩的经验而连着好几个万圣节都不曾有小孩来按门铃了。

    ◆

    前阵子我收到一封来自奈及利亚某「律师所」的电子邮件说我有个不认识的远亲长年在非洲从商最近去世而没有留遗嘱他们唯一能够找到的亲属就是我可以继承他数百万美元的遗产。系金

    当然没有这么好的事这种诈骗招数已经流传十几年了随便上网就可以查到。我真想回信说「拜托你们在炒冷饭很没有创意哪」但这些诈骗集团根本不怕。他们送出上万封e-mail总有一个人会上钩。根据联邦政府统计这个「奈及利亚骗局」在1997一年就获利一亿美元以上。

    就像我父亲说的有时候连自己认为熟的朋友都可能陷害我们。以色列航空就曾经在登机前拦下一位妇女因为她的男朋友是巴勒斯坦恐怖份子送她去机场前偷偷放了炸弹在她的行李中而她则完全不知情。更令人难过的是她当时已经身怀六甲

    多可悲啊还有谁能够被相信我们现在不但要保护自己连帮助别人也得谨慎。

    上礼拜我去台中在一家餐厅前碰到有人说他车子发不动请我帮忙。我很快地回答「对不起我不能帮你。但我有手机可以为你叫托吊车。」

    至今想起初中的那件事我还是相信那位老头也觉得我和Kenny做了件好事虽然我们当时的确太过于天真。要是有一天我自己的小孩也碰到类似的状况我八成不会骂他但一定会叫他看看爷爷当年给我写的这篇文章并摸着他的头叹息

    「孩子现在的社会比你想象的复杂」

第二部分 恒星的陨落(1)

    恒星的陨落

    选自于《超越自己》20周年纪念新版

    刘墉

    有一天你会发现总是拉你一把,那强有力的大手,居然孱弱而颤抖地伸出来,请求你扶持;有一天你心中永不衰颓的老人,可能写出最后两个已经难以辨认的宇「救我!」

    上个星期天下午,看见你祖母坐教会的交通车回来,我叫你出去接,并从窗帘间察看,发现你站在车门前,盯着80岁的老祖母,颤悠悠地从高大的车上溜下来,竟然不知道过去扶一把。天哪!我当时真是火冒三丈,如果只是这样,我又何必叫你出去接车呢?

    多日来,我试着平复火气,思索这个问题,并从自己的成长经验中寻找答案,终于在报纸的一条新闻里找到了原因,我发现即使是今天的我自己,也可能犯了跟你同样的错误。

    ◆

    「巨人离席敬悼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

    当我早晨在报纸的副刊上看到那巨大的黑字标题时,真是惊恸极了,不仅由于梁实秋先生曾是我们的旧识和家中常客,且是收藏我作品的知音,更因为他是我最敬重的一位学人。我常对朋友说,梁实秋教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才子,因为他不仅从年轻时,就成为文艺界的先兵,更毕生致力,直到80多岁,仍然创作不懈。有些人是一闪即逝的流星,有些人是偶然出现的彗星,梁实秋先生却有如长久不衰的恒星。

    但是恒星似乎也有陨落的时刻,虽然他是那么豁达,认为「人死即如烛灭」,更说「死欲速朽,何用铺张」,但在临终时,还是做出最后的挣扎。

    当我读到丘彦明小姐记录,梁教授在临终时写下「救我」的纸条,又狂喊「我要死了」、「给我大量的氧」时,我有一种无比的悚动,我不敢相信,这是那位潇洒风流视生死如浮云的一代大师所说的话;我甚至有些发怒,责怪他为什么如此不够豁达?而真正应该说,我懊恼他居然毁坏了我心中的文学偶像永不衰老、永不停笔的梁实秋。

第二部分 恒星的陨落(2)

    ◆

    但,人毕竟是要老的,即使在千万人心中不朽的英雄,也会像射出的箭,无论多么强劲,在飞越呼啸之后,总有坠地的一刻。对于崇拜他的人,或许会有短暂无法接受的时间,但终究要承认这个千古不易的定律。

    同样地,我发现把你从小照顾到大的祖母,在你的心中,即使已经八十高龄,仍然是那一如往昔伟大的奶奶。虽然过去,你曾是她一手抱在怀中,一手炒菜的娃娃,而今则已高出她两个头。但在她心中,你仍是娃娃;在你心中,她也仍然是能将你一手举起的超级祖母(SuperGrandma)。

    问题是,大家都错了!如同我一直到梁教授死去,仍难以接受现实般,我们都应该逐步调整自己的位置,即使这调整是痛苦的,带有英雄偶像破灭的感觉;但若不这样,世界如何继往开来、新旧交替呢?

    ◆

    年轻人!有一天你会发觉,总是跑在你前面,被你同学称为「不累的机器人」的父亲,居然会跟在你身后狂喘;有一天你会发现别人买你的面子,却不再买你父母的交情;有一天你会发现总是拉你一把,那强有力的大手,居然孱弱而颤抖地伸出来,请求你扶持;有一天你心中永不衰颓的老人,可能写出最后两个已经难以辨认的字

    「救我!」

    年轻人!扶你的祖母一把!在外出时,为她探看前面的路,预警每一块不平的地面,并为她推开厚重的门,说「小心!别辗了手!该带的东西带了吗?」如同老人家以前对你说的一般。

    这样,你就真正地成熟了,而且老一辈也便可以安然地离去。因为留在你心中的,是他们不朽的精神形象,而非暂时的肉体衰逝!

第二部分 时光的飞逝(1)

    时光的飞逝

    刘轩

    我老爸这篇文章里讲的事情,发生在二十年前。二十年实在过得太快了

    我和我奶奶非常的亲因为小时候几乎是她把我带大的。刚移民去美国时我才小学二年级一句英文也不会天天奶奶牵着我的手上学。很快地附近其它的小孩也都认识她还很自动地跟着她像小鸡跟着母鸡一样。那个景象一定很经典一个踩着小脚的亚洲老婆婆带着一群卷头发的洋人小孩一摇一摇地过马路。有一次看着灯快变了孩子还在路中间奶奶要叫他们快点跑过来但与美国人语言不通一急之下老北京人的她竟然使出台语对孩子叫「卡紧卡紧」

    奶奶一生个性好强又倔强,人家想搀她一把,她会很大力地把对方的手甩开不是逞能她就是这样。我这个孙子更管不住她。说实在的老爸担心奶奶,奶奶还担心我呢!

    老天还挺帮忙的一直到我上大学奶奶身体还是很健康只不过常在惦念着几十年前的朋友却忘记昨天发生的事。

    有一天她出去外面散步好几个钟头没回来。邻居看到她躺在附近公园的草地上对着天空笑还以为她在做日光浴岂知道她中风了。

    中风后的奶奶只有婴儿的智力完全无法自己行动。到医院去看她,那以前经过抗战、逃过日军、尝尽人生苦难的坚强面孔竟然完全没了神魄。她认识照顾她的黑人护士对他们呀呀地笑看着亲人却满脸困惑。当好几个护士合力把她从轮椅抬到床上时,我的眼眶湿了,难过的不仅是她的样子,而是因为她已经完全不会反抗。

    奶奶走的那天我正在学校跟朋友听音乐。突然整个音响停了片刻好像断了电我查看器材找不出问题。没过半个小时便接到家里的电话。

第二部分 时光的飞逝(2)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说过这个故事。我不认为自己是个迷信的人。那天是否是巧合并不重要。我决定给它一番象征的意义是我个人节哀的方式。

    这个月是父亲节我选择这篇文章做回复或许有些沉重但是我认为《恒星的陨落》代表我父亲对我的教育中一个很特殊的观念。如果我能猜测为何那么多家长买《超越自己》给孩子看可能正是因为他讲了很多其它父母亲心里想过却不知道怎么说的话。

    我觉得小孩子不是不懂得生命是有限的只是对他们爱的人很难去平衡什么叫做没有原因、没有道理的「离别」。小时候我最大的恐惧就是会失去我爱的人。每次爸妈出远门,都会告诉我家里哪个抽屉里有个信封,里头装了遗嘱、房契、保险之类的文件。听到这话,我会浑身不自在,平时根本不敢靠近那个抽屉。

    前阵子有一天忽然接到老爸的电话:「我要去台安医院急诊室,快点过来!」当时我正在办一个活动,连忙赶过去,看到他脸色苍白地躺在病床上,摸他的手,是冰冷的。我找到医生询问清楚病情,得知他是气喘发作,加上喝太多咖啡造成问题。

    第一次见到父亲如此衰弱,内心难以言喻的感触被彻底勾起,但难过的同时,却发现自己出奇地冷静。那时我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做心理准备。如果有天必须打开「那个信封」,我相信我的心会是平静的有一部份就是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了《恒星的陨落》这样的理念。

    谢天谢地,那天医生打了一针之后,老爸就好了当天就出了院隔天又恢复了他老顽童的样子还口口声声说不是咖啡惹的祸。

    有这样的强悍老爸能怎么办呢父母的健康也是孩子的责任所以最后我要说老爸今年父亲节希望你喜欢我送的那两件衬衫butplease不要叫我帮你买那种特浓的咖啡豆了

第二部分 老神在在(1)

    老神在在

    刘墉

    IWouldn’tLoseMyCool

    老婆常说我怪,不但自己怪、儿子怪、女儿怪,连交的朋友都怪。(好像只有她不怪)

    起初我不承认,但是最近看到几篇文章,发觉我的朋友确实跟我一样,很自由派、很有意思。

    先是在飞机上看杂志,提到我的老朋友前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说他的儿子焦元溥虽然在美国名校拿到法学硕士,却跑去搞音乐,写了一百多万字的乐评,还打算去学指挥,希望将来能作「卡拉扬」。

    有其子必有其女,焦仁和的女儿张悬更「神」!高中念一半,不念了,说要去唱歌。焦仁和也没法管,让女儿自己发展。

    那小女生还怪,不在爸爸妈妈面前弹吉他唱歌,甚至不准父母买她出的CD,说路要她自己走,不需父母操心,更不必帮忙。

    焦仁和也不以为忤,任女儿唱歌作曲,他老先生则继续看他的平剧。

    才读完焦仁和家的故事,又在纽约《世界周刊》上看到「老球友」杨彰荣女儿杨允洁的文章。

    这丫头十分叛逆,我早知道,但是而今由她自己写来,感觉更是强烈。

    小丫头二○○一年进入纽约长岛有名的石溪(StonyBrook)大学,居然不念书,整天玩计算机游戏,可以连续玩上三十小时,再一睡不醒十五个钟头。「外面的世界、白天与黑夜,对我来说根本不存在。」小丫头在文章里写道:「我窝在宿舍里,我的计算机和我的朋友是我全部的生活。」

    这还不够,那小丫头又连上不设押注上限的TexasHold’em扑克,有一回非但跟同学连玩二十三个小时,回宿舍之后还上网去玩Pokerstars,累到昏睡过去。那时候,她对父母说,相信自己有一天能成为职业扑克玩家。

    结果,她被学校退学了。

    我的老朋友倒也不慌不忙,尽管他们家富有极了,住在两英亩的豪宅,那小丫头又是独生女,居然让女儿去地球另一边的长江游轮上打工。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一直忙到夜里十点,常常一站就是十二小时。当客人上下船时,还得排成一列欢迎和道别,无论大雨倾盆、华氏百度或滴水成冰,都得站在甲板上,一站就是三个钟头。

第二部分 老神在在(2)

    过了半年,小丫头终于回家了,进入「纽约科技大学(NYIT)」,为了弥补以前失去的,她居然在两年内俢了九十个学分,以几乎全A的成绩毕业。

    接着她在LSAT法学会考里拿高分,今年秋天就要进入圣若望大学的法学院。

    我的儿子不也一样吗?拿到哈佛心理硕士,居然没跟我说一声,就休学一年,跑去阿拉斯加北极圈边上的费班克斯,再转去南美、欧洲。一年后回哈佛继续俢完博士班的课,又一扭头,飞回台北,睡在仓库的书堆里,每天搞他的音乐。

    看了老朋友焦仁和子女的专访,再看看老球友杨彰荣女儿杨允洁的文章,我突然发觉大家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大概正是我太太称的怪吧!

    其实这怪,因为不怪。当别的中国家长,用「旧式思考」会跳起来的时候,我和这些老朋友只是「处变不惊」,让事情自然发展。

    我们相信孩子、支持孩子,知道人生的路的确要由他们自己走。他们如果发觉自己走错了,自然会回头。他们如果坚持到底走下去,必定会成功。

    这次回台,很有收获,儿子先是秀了一段把唢吶、平剧唱腔混和的热门音乐,又搬出不少他过去几年为故宫、卡地亚等发表会做的曲,还说里面请来纽约的歌手、非洲的鼓手。……

    我问他以前为什么没秀给我听过,儿子一笑:「我没想到你能欣赏,最近看你挺通气,不是LKK,所以掀开一角,给你老家伙瞧瞧!」

    我老吗?我怪吗?焦仁和和杨彰荣老吗?怪吗?

    各位看官,你们说呢!?

    我们一点不老!我们老神在在,酷极了!

第二部分 叛逆基因  (Attitude Is In Our Genes)

    叛逆基因(AttitudeIsInOurGenes)

    刘轩

    老爸笑我怪我不觉得怪反倒要谢谢他因为怪是跟他学的

    以前看到老妈每天穿套装出门上班老爸穿睡衣在家里写文章跟一般家庭比起来光是这个场景就很不寻常了。目前我也常在家里穿睡衣办公。朋友问我当「宅男」会不会很怪我反而觉得这才自然。

    选择自由业不能算是克绍箕裘但有不少特别的兴趣与喜好也要感谢家里的启蒙。

    例如以前老爸当中视驻美记者偶尔摄影师没出现机器就交到了我手上。差不多六公斤重的摄影机加上三公斤重的大电池(背在身上打灯用)我跟着老爸飞快的脚步在纽约街上跑锻炼强壮的「记者腿」。

    有一次去拍摄纽约中国城的农历新年活动。警察封起一条街特许民众放鞭炮硝酸烟雾弥漫整个街道上一层红红的爆竹削踩起来都是软的。老爸拿出记者证越过了封锁线我带摄影机跟着拍却立刻被恶作剧的群众盯上。先是听到有人说「丢他丢他」接着鞭炮便从四面八方飞过来。我用机器挡着脸跑耳朵旁霹雳啪啦随着阵阵的灼热好不容易才找到地方躲。那次的经验反而让我爱上了摄影

    许多年后在台湾从事广告制作我曾经在“面对面”的距离拍过狮子还从它爪子上拔了一些鬃毛。要是我胆子再大我想CNN战区记者应该会是个不错的职业。

    讲到战区我老爸有个朋友的小孩大学毕业之后便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去伊拉克成了名符其实的「钢盔头」。而且一次不过瘾九月还要再回去一年。他父亲苦笑着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儿子却跑去打仗我老爸就调侃他「你自己以前在大学不也一样课上到一半跑出去跟人打架我看是虎父无犬子」

    前阵子他儿子放假来台湾玩。他一点不像我想象中的尚武青年反而很有礼貌、风趣又有自己的想法个性也跟他老爸类似愤世嫉俗之中充满了正义。我问他退伍之后想要做什么他说他已经申请了几个商学院。海军陆战队的生活只是他觉得自己需要的准备训练。我觉得蛮有道理商场不也是战场而且美国很看重愿意为国家效劳的年青人因此他申请的学校应该都不是问题。

    看着身边认识的朋友和老爸文章中举的例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我们做子女的「搞怪」隐藏了从小在家里耳濡目染的某种生活态度父母亲以前的风光故事对我们的影响可能胜过他们的说教。

    老爸说他以前在大学搞课外活动常逃学还曾经跟英文教授说「我不想来课堂浪费你我的时间以后点名就不要点我了OK」教授说「OK」然后就把他给当了。

    老爸学的是绘画大学毕业后却去主持电视节目、写书、当记者还成为主播。当红的时候又突然丢下一切去美国做艺术交流。当年他29岁。

    我没老爸那么潇洒但也喜欢搞社团有一次碰到恶名昭彰的统计学教授在全班面前骂我说「这不是音乐社」我当场呛回去「我知道但我希望这是」

    我在研究所的同时在波士顿夜店当DJ在台湾出书做演讲。学分念完了我却决定换跑道搬来台湾工作。当年我29岁跟老爸去美国时一样。

    巧合吗还是说老爸的善变与叛逆多多少少也夹在我的基因里

    总而言之很高兴听到老爸说自己「老神在在」这样我也不用担心他会担心了

第二部分 何处有鬼神?(1)

    何处有鬼神?

    刘墉

    与儿子一起出门,我招手叫出租车,车子开到眼前,才发现是辆超级老爷车。

    暗暗有些懊恼地上了车,发现车里非但老,还脏,顶上的绒布挂了一层黑黑的油垢。抬头,却眼睛一亮,发现在车窗前放了一尊很精致的小佛像。

    「你瞧!佛像不错!」我叫儿子看,想减少他搭「烂车」的不悦。

    儿子没吭气,司机倒说话了:「这叫老车供老佛爷!我这是老庙,在红尘间跑来跑去、解救众生的『活动老庙』。」

    我和儿子都笑了起来。

    那看来五十多岁,头发斑白的司机就更来劲了,指指他的神像说「我以前是雕佛像的。」

    这句话正好勾起我心中早有的疑惑:「听说佛像都有灵,是你们这些雕刻师父灌进去的吗?」

    「笑死人了!」那司机叫了起来:「一块木头,雕出个人像,有狗屁灵?」

    我吓一跳,没想到他会那么说。只见他拍拍那尊小佛像,得意地说:「但是这个不一样,祂有灵!」

    「你不是说只是个木雕吗?」我问。

    「但是这块木头,被雕好了,经过人们膜拜,就有了灵。那灵是善男信女、拜祂的人给的,拜的人愈多、信祂的人愈多,祂就愈灵。懂了吧?」他回头看看我们父子:「所以我带着祂四处跑,看看众生,也让众生看看,看的人愈多,愈灵。比那些新雕好的『木头人』,灵多了!」

    司机的话让我想起以前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去杂志社当编辑,有一次作布袋戏的专题。

    她回来对我说:很奇怪!几十个布袋戏偶挂在墙上,一样新旧,但是你一眼就能看得出,哪些戏偶常常上台。

    受她访问的布袋戏师傅说,愈是被玩、被耍,四处走江湖的戏偶,愈有灵气。好比见过世面的江湖好汉,戏里的大侠,像史艳文,明明重量跟别的戏偶一样,但是拿在手上感觉就是重些,还好像结实不少。就算拿它跟别的戏偶对撞,史艳文也比较不会受伤。

第二部分 何处有鬼神?(2)

    耍布袋戏的是人,看布袋戏的也是人。是人的灵,自然灌注到戏偶身上。

    许多到我台北办公室的朋友都会问我,是不是虔诚的佛教徒。

    起先我不懂他们为什么这样问。后来才搞通,原来因为我办公室里摆了许多佛教的雕像。有去「龙门石窟」游览时,河南朋友送的泥塑观音;有我带儿子去四川大足时,在山脚买的石雕观音;有我去敦煌带回的「飞天」雕像。连我厕所门口都挂了一组由泰国带回的木雕神像。

    说实话;我每天坐在众神诸佛之间。在我心中,他们都是艺术品,不代表什么宗教,他们都是美的化身,并非用来保佑我的神祇。

    只是,看在各种宗教界朋友的眼里,我就成了异教徒、拜偶像的人,或佛门的同修。

    使我想起在纽约,一位当传道人的朋友,有一回到家里来,才走到地下室,就说头痛不舒服,急着上楼透气。

    后来才知道,她是因为看到我墙上挂的,一幅林玉山大师画的龙。

    在她心里,龙是魔鬼,我把魔鬼挂在了墙上。而她看到了魔鬼,除了受惊,也为我担心,怕我被那魔鬼害了。

    倒是她的牧师丈夫说得好:

    「一个流氓身上刺了龙,他悔改了,那身上的龙就不再是魔鬼,看他也不能再像见到魔鬼。」

    想起古人讽刺迷信「堪舆之术」,四处找风水宝地的一首诗:

    「买山原不为亲谋,只为功名富贵求;须知人间好风水,不在山头在心头。」

    也想起在《佛教美术》(东华书局出版)这本书里,提到为什么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去印度的玄奘,似乎没发现阿育王时期的佛像。

    因为释迦牟尼传道不带宗教色彩。「他鼓励人们过着不走极端的纯正生活,克制欲望以获得心境的平和满足,并且主张众生平等。他反对膜拜鬼神的各项祭祀和礼拜,甚至还说:想象别人能使我们自己快乐或痛苦,这简直是愚蠢不智。」

    神在哪里?鬼在哪里?何处有平安?何处有痛苦?何处有救赎?

    答案全在你我的心中!

第二部分 投射之中有希望

    投射之中有希望

    HopeIsMoreThanAPlacebo

    刘轩

    小米之前因为染上毒品在桃园的勒戒所待了整整一年又两个月。前几天她终于出狱朋友们欢喜相聚也很高兴看到她气色比以前好多了。餐叙之间她突然告诉大家「我受洗了」

    在勒戒所小米与一百个女生关在同一个房间里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完全没有隐私。每天限制四分半内洗澡洗衣(而且是冷水)晚上大家并排睡地板听着戒毒人的哭泣和呻吟简单的说那是一个坎坷绝望的环境。

    有一天小米看见一个狱友在读圣经跟她聊了许久之后原来没有宗教信仰的小米也开始尝试祷告发现那的确可以给她带来一些心灵的安慰。有天小米正在看一本叫《苏西的世界》的小说入夜了还没睡突然在一个章节的结尾看到两个字「晚祷」让她赫然觉醒马上合起书本祷告。隔天她便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礼。

    「所以妳觉得看到那两个字是上帝在跟妳说话」我问。

    她微笑。当然她说那可能是巧合但在苦闷心情之中在深夜的那一刻看到那两个字就像是一线曙光深深感动了她。

    这让我想起在高中曾有同学很兴奋地向我推荐一本叫Illusions的散文集说「这本着作很奇妙无论有什么困惑你只要心中默念随便翻开就会在那页找到解答」

    我像许多高中生一样烦恼异性的问题翻开一页看到有个句子「凡事都是缘份怎么处理是你的选择」。很笼统没错但对当时的我却充满了浓浓的涵义感觉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又想起90年代美国曾出现过「电话灵媒风潮」。以每分钟3.99美元的价钱灵媒可以在电话上为你指点人生迷津。其中最著名的PsychicFriendsNetwork买下了许多有线电视台的深夜时段并且找艺人背书做宣传打进来的人之多让他们年获利高达一亿两千万美金。后来经记者调查发现成为此公司的「灵媒」不难只需要买一套塔罗牌并参考公司所提供的「脚本」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灵媒在家里接电话赚外快而那脚本读起来简直就像《心灵鸡汤》的翻版。但即使PsychicFriendsNetwork后来倒闭之后还是有许多人打到电信公司寻找这些灵媒坚信只有他们能够一针见血一句话便能透视内心最深的疑惑。

    我举以上的例子没有鄙视的意思虽然灵媒风波有些讽刺的味道但就如一个无神论朋友曾经与我激烈辩论上帝的存在与否最后达到的一个共识无论「祂」是否是真的人们还是需要信仰尤其在一个不公平与充满着未知的世界里。我相信许多在深夜打电话找灵媒的人并不一定相信对方是真的先知但他们可能正感到茫然若失需要对一个人诉苦。而只要获得一个陌生人的鼓励与祝福也算是一种拯救。

    我们都会投射自己的希望与恐惧在身边的事物上这是人基本的心理。也正因此两个人听同一首歌、看同一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因为我们会很自然地去寻找跟自己有关的层面。虽然许多「奇迹」都是因为我们将巧合赋予特殊的意义但当我们的信念造成改变(虽然心理学很无情地称之为「安慰剂效果」)这种心诚则灵的态度是不容小看的。

    两年前去西藏的林芝地区旅游曾到一个位在原始森林中的「神瀑」。导游说瀑布两边的岩壁上,有十几个天然成形的佛像。我仔细看了半天,只能看出一个像老鹰头的图形。我跟导游说:「只要看得够久,应该什么都看得出来。」

    导游说:「正是如此。所以你看到老鹰,我们看到佛祖。」

    所以何处有鬼神只要你相信它们何处不是

第二部分 投射之中有希望吃饱了再说吧?

    吃饱了再说吧

    ChaoticFrenchKitchens

    刘轩

    我对烹饪有些兴趣所以碰到这个题目自然会想要从厨房谈起

    17世纪在法国有一位名厨叫伐泰尔(Fran?oisVatel)1671年应皇室邀请为LouisXIV烹饪一场长达数天的奢华宴会。

    作风谨慎又讲究的伐泰尔为了准备那场盛宴好几天没睡宴会前晚的凌晨还在盘点食材。当时有个鱼贩带来了几条小鱼。伐泰尔焦急地问他「只有这些吗」鱼贩不晓得别的货正在路上便回答「是的。」伐泰尔听到了像发疯一样觉得这个晚宴少了鱼就少了一切。当其它的鱼贩纷纷赶到却一直找不到伐泰尔时岂知他已在自己的寝室内举剑自尽。

    伐泰尔的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象征着法国厨师对烹饪的完美坚持。虽然听起来有点疯狂但也为厨师这个行业添了不少光彩。一个伟大的厨师就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追求完美的味觉组合呈现最优雅精致的晚宴可以连命都不要。这是许多人对法国大厨的印象。

    我曾经在南法的亚维侬(Avignon)参观当地著名的教皇皇宫遗迹。走进空旷的宴会大厅不难想见以前教皇在重要庆典时摆出的场面。更有意思的是后面的厨房面积虽然不大但形状像个烟囱似的有好几层楼高墙上有一圈圈的沟槽是为了架烤肉的架子。这些架子可以一层迭着一层底下生个大火整个厨房就成了个超大的烤炉。听说以前随便一场宴会就会烤上数千份的鸡鸭鱼肉。

    虽然现在那些架子都没了只留下一圈圈的沟槽直直通天但依旧给人一种压迫感。我想象以前在这个厨房里工作一定无比的闷热万一架子倒了还极可能被活活烤死。以前伐泰尔就曾经在类似这样的厨房里工作难怪他会发疯。

    其实任何常下厨的人都知道做菜是个又脏又乱的事。尽管照片里的厨师总是穿着洁白的衣服事实上谁在工作时看起来那么干净近代法国烹饪的祖师爷GeorgesAugusteEscoffier(1846-1935)所建立的职业厨房运作系统参考的是军队中的管理模式以主厨和副主厨带领一群「指挥官」各别负责不同的人马来完成不同的烹饪任务。把厨师跟军人画等号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当餐馆里坐满了客人厨房里就成了一片战场。

    著名的美食节目主持人波登(AnthonyBourdain)在他的书里形容以前在纽约百老汇附近的大餐厅当厨师的经验。当一个晚上要做六、七百道菜的时候那种压力是不容许什么「坚持」的。他透露了一个职业厨师们共知的小秘密叫做SystemD那就是当材料没了、器材坏了、客人在抱怨、老板快抓狂的时候所必须采取的不择手段。例如没空把牛排煎熟吗用手把血水挤出来五分熟的菲力就看起来像七分食物掉到地上了大家假装没看见铲起来再用当厨师们说「今晚必须采取SystemD」的时候其它厨师不用问就会明白意思自然地睁只眼闭只眼。

    照波登的自传我相信当那个北京饭店的主厨从自助餐台偷拿烤鸭时他正在采取SystemD做法。可能那天客人刚好都点鸭子原本的份量不够了使他不得不跑出来拿别的代替。多不幸啊偏偏被我老爸逮到。他尽管狠狠地摇头强辩如果我老爸说出去他的饭碗是丢定了。当然我希望相信那位厨师是不得已才会这么做而不是因为偷懒但无论如何今天被客人看到了什么辩词都是屁。如果我是他一定会请我老爸免费吃顿大餐因为用美食来封口时常还蛮管用的。

    再想到伐泰尔真为他感到可惜。如果他懂得随机应变也不会有这样的下场。当然啦他如此英名留世成为了厨师们的榜样。但榜样归榜样管你用刀叉还是筷子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人毕竟还是要吃饭的。我相信热爱食物的法国人应该会同意空着肚子也想不出什么高尚理念。先把我喂饱了再跟我谈优雅吧

第二部分 法国餐优雅吗?(1)

    法国餐优雅吗?

    刘墉

    近几年到北京,我都会住在同一家酒店,而且总在一楼自助餐厅吃饭。餐厅的隔壁是个法国餐馆,装潢考究,价钱贵得多。但我后来发现,其实两家餐厅共享一个厨房。只是自助餐厅采「开放式」,看得到厨房里面;法国餐馆那侧则有道墙遮挡,使厨房里的嘈杂不致影响宾客。

    我又发觉法国大餐和自助餐的主厨也是同一人,想必他在烹调时会有「两套标准」。

    有一天,妙事发生了

    我先看见主厨跑出来,从自助餐台的盘子里挑了些烤鸭到碗里,再转身进去,把那碗里的肉分到两个金边大瓷碟。又忙左忙右地在上面布置小蔬果,先排成美丽的图案,再细细地淋上酱汁。接着交给穿着黑西装的男侍,绕过「那堵墙」送进法国餐厅。

    主厨的一举一动全被我看到了。实在好奇,就过去笑问他:「我发现你刚才把自助餐的鸭肉送进法国餐厅,那是同样的东西,难道进了法国餐厅,就要不一样的价钱吗?」

    主厨先笑,接着狠狠摇了两下头:「谁说同样?当然不同。你没看我好好重新安排,摆得多漂亮吗?连淋酱汁都用小勺,细细地勾出图案,那是艺术吔!谁说一样?」

    「吃起来一样!」我说。

    他又狠狠摇了一下头:「吃起来也不一样。想想!你在这儿,一个大空盘子,东夹一样、西夹一样,堆得高高的。这样菜还没咽下去,已经开始吃另一样。那味道能有法国餐厅的客人,只吃一样,来得纯吗?还有,你匆匆忙忙吃,唯恐吃少了、吃亏了,明明饱了还硬往嘴里塞。这种情况下,能吃得出细细的滋味吗?你再瞧瞧!那些法国餐厅的客人,在烛光下举着高脚杯喝酒,一小勺一小勺地喝汤,一小片一小片地品尝,轻声细气地说话,就算吃的东西一样,感觉也不一样吧!」

    想起年轻时第一次去巴黎,被法国佬讽刺。

    那一天我逛完罗浮宫,又走了半条香榭丽舍大道,渴得要死,却舍不得花钱买饮料。只是一路都没看见饮水器,终于咬咬牙,走进一家咖啡店,点了杯咖啡。

    天哪!咖啡端上来,乍看还以为是装奶精的小杯子。一口下去半杯,苦得像中药。我急了,找侍者问「就这么一小杯吗?」

第二部分 法国餐优雅吗?(2)

    那法国佬居然一撇嘴说:「如果要喝水,去美国喝,这里是法国!」

    大概欧洲人都自大,嫌美国人少品味,连十年前,我带老婆去挪威,都被导游损了一番。

    他不是专损我,而是在旅行的第一天,去自助餐厅前「叮嘱」全团:

    「这是非常高级的餐厅,无论多么贵重的菜色,都会不断地供应,不必怕吃不到。而且我们时间很多,更不赶时间,所以请慢慢来,吃前面凉食的时候用凉的盘子,而且不要夹热食。吃完凉食,再换热盘子去拿热食。宁可多跑几趟,千万别堆得高高的,不优雅!」

    旅行团里全是中产阶级以上的美国人,这挪威导游居然指导大家用餐,我不知道当时其它人的感觉,只知道自己觉得受辱,把那一幕记了半辈子。

    但我后来观察,在挪威的高级餐厅,确实每个人宁可不厌其烦地一次一次拿,也很少堆上一大盘。欧洲人基本上不像美国佬那么快。他们慢,慢慢地工作、慢慢地休闲、慢慢地品茶、慢慢地享用食物。他们不及美国人富裕,但是同样的食物,可能在他们盘子里,另有一种滋味、一种优雅、一种文化。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其实远比欧洲人早,从留下来的各种青铜器的「餐具」就可以知道。《礼记曲祀》更记载「菜肴的排列是左边放小块肉,右边放大块肉;谷子类放在左手,羹汤类放在右手;烤肉摆外侧,醋和酱摆在内侧;葱放在最后面,酒摆在右手边……」(语译)

    《论语乡党篇》上不也说吗?孔子是「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只是到了今天,大中华经济这么起飞,在那五星级的大酒店,鲜蚝扇贝、黑鲔红鲑不断供应的自助餐厅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点一点」品味,还是「一堆一堆」吞食的画面?

    我的儿子是美食家,也常常自己下厨。在哈佛念书时,我过生日,他能坐飞机回家,说要作一道法国大餐给我庆祝,先去买「番红花」之类的高级调味料,再用四五个小时调理汤汁,接着看看表,说「对不起,我得赶回学校了。」

    看他用餐,真够累!好像那汤汁是什么仙露,先用小匙刮,再用面包蘸着抹,最后甚至把手指也伸进嘴里,啧啧有声,说「太棒了!」

    我说「把手指伸进去,不优雅!」

    他一瞪眼:「这是例外,在法国,算是一种优雅。」

    想起一个法国漫画

    乞丐在门口乞讨,主人出来给他一盘剩菜,乞丐坐在台阶上,正襟危坐,还掏出一方餐巾,铺在膝头,再从破衣服的口袋掏出一副刀叉……。

    这大概就是法国人用餐的优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