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警卫局官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指向与路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9:06: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指向与路径 作者:杨大光
  【摘要】“天、地、人”三维一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五大文明”协同共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利益关系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当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和部分都处在一种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的状态时,社会系统才能始终保持稳定、有序与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 目标指向 路径选择 利益协调

  结构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功能优化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思想,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在发展的基础上多维度、多视角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努力做到事半功倍,为社会和谐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天、地、人”三维一体

  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谐平共生。中国古语“天地人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达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方面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目标指向,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长久以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物质财富,而且希望自然为自己提供的越多越好。但是,众所周知,自然界有许多物质都是不可再生的,大量消耗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消除人类之间的生存竞争,消除人的物化,努力实现人类的自我克制和自我超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二个目标指向,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基本上可以被归并到经挤、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那么,人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和谐的呢?

  首先,人与经济之间所要求的和谐,是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其次,人与政治之间所要求的和谐,是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再次,人与文明之间所要求的和谐,文明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谐是文明的集中体现,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价值观。文明与和谐是相辅相成的,既相得益彰,又互相推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三个目标指向,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就是主要的群体,一个人的和谐不是一个社会的和谐。

  因此,立身于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要求和谐;群与群之间追求和谐;国与国之间力求和谐,可见和谐之于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五大文明”协同共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五管”齐下,“五大文明”共建;或者说,要在“五大文明”共建中促进社会和谐。

  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十分富庶、人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建成和谐社会就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增加社会的物质总量,给和谐社会提供殷实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应是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社会,人们习惯用民主和法制的观念认识和解决问题。物质文明是一切发展进步的基础,它也在制约着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规范和保障。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政治文明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即和谐社会的形成依赖于政治文明的产生;和谐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政治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目标。从党的文献和领导人的讲话来看,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既要体现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井然有序,又要表现为人们普遍享有平等、民主、自由等权利的复杂关系;既要体现为社会管理者以及社会成员政治上的高素质,又要表现为对人类共同的现代文明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崇尚。

  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创建必要的智力体系。经济越发展,物质文明水平越提高,就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就需要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从而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良好的社会道德观等观念,做到遵纪守法、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奋上进。

  社会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在社会文明建设方面,要通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不仅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自然”载体。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和谐社会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五大文明”从来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质:利益关系协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质是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社会利益关系,着力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是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制度是连接利益的纽带,借助制度可以把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凝聚在一起,使他们彼此之间复杂关系和多样化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由此达到一定的公共秩序,保证利益关系的协调。要完善民主权利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健全法律制度,保证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当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不平衡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业难与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养老保障问题”、“教育公平问题”、“高房价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这些涵盖民生、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社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都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容易引发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不满情绪。其核心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协调、不合理。因此,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对于缓解当前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目前需要着力协调和处理好三大利益关系即: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就是要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建立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降低因不均衡利益分配引起的社会摩擦。处理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建立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结构,以公平正义为着力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对于重大利益关系要妥善协调和处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

  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构建和谐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通人和。(作者为长春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