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追湾游泳池咨询电话:胜利的“缄默者”:“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5 13:18:27
谍战剧是当下电视荧屏上最为风靡的剧种。谍战剧的火热,一方面在于紧张压抑的气氛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了观众,另一方面也与长期以来潜伏事迹秘而不宣、卧底人物隐而不彰有关。应该说,这些隐秘在敌人阵营中出生入死的潜伏人员都是共和国的大功臣,是狼群中浴血奋战的斗士。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很多人终其一生,多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成了胜利的“缄默者”。

  英雄自有传奇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等中共早期在情报战线的“龙潭三杰”,也有谢和赓、沈安娜、熊向晖等中共派遣到国民党军政高位身边的潜伏人员,还有如郭汝瑰等从国民党内部策FAN的国民党军界将领,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日伪斗争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国民党卧底高官与基层的卧底特工,如唐生明、詹长麟的事迹等。这在一切以“主旋律”划线的潜伏题材写作中,无疑是一个尊重历史的突破。在作者诙谐幽默的笔端,不论功勋卓著的大人物,还是那些默默无闻服务基层的小人物;也不论其国民党出身,还是为共产党服务的。总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多是一个个鲜活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英雄传奇。


  以开篇的“共产党的大特务”李克农为例。李克农是中共情报界的元老,有着“中共特工王”的美誉,也是中共历史上唯一没带过兵打过仗的将军。早在周恩来创立中央特科之初,李克农等“龙潭三杰”就被安插在国民党“中统”首脑徐恩曾的身边,并成为徐坐镇上海、南京、天津的“得力助手”。为此,后来在延安的一个饭桌上,毛泽东曾这样问李克农的女儿李冰,“你知道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处长呗!”毛泽东哈哈大笑:“错了!错了!你爸爸是个大特务。不过他是我们共产党的大特务!”人性化的语言和场景一下子将李克农的身份显露了出来。不苟言笑的李克农的确是个“大特务”!正是在他的机敏和冒死拯救之下,顾顺章的叛变,才没有使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及周恩来等领导人被“一网打尽”。否则,中共的历史就得改写了!所以,当“文革”当中,康生指使的红卫兵向周恩来发难,要追查1962年去世的李克农的“历史问题”时,周恩来怒目正色道:“在上海,如果没有李克农他们,恐怕你们今天难得见我了!”毛泽东为此也怒斥康生:“李克农打入国民党那里是立了大功的。青年同志不知道,你要负责告诉他们!”


  再如平民特工詹长麟。詹长麟早年参加过国民政府的国府警卫旅,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当初对日本侵略并没有多少报仇雪耻的所谓“觉悟”,当时,他进入到日本领事馆,就是为了“每月可领得八块银元的工资”而去的。但是,他并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到日本总领事馆“服务”,完全是“中统”的一手安排。选定他,在于他为人忠厚,且符合“不懂日语;家人在南京,可做人质;做事勤快麻利”等日本人招收仆役的条件而已。


  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为日本人干着活,直到一天晚上“一个头戴礼帽、眼戴墨镜、身着蓝布长衫的年轻人”找到他。当来人将他来日本领事馆的来龙去脉说出来之后,詹长麟大吃一惊。这时,来人突然拔出一把手枪,放到了桌上,说:“现在有两条路让你选:一是继续在日本领事馆做仆役,同时秘密当我们的情报员;二是你不愿为我们工作,不肯为抗日工作。那你现在就在我面前,用这把手枪自杀。”


  就这样,詹长麟成了国民党的一名潜伏特工,代号65。正是此人,戳穿了日本人制造的“藏本英明失踪案”,并利用日本人在领事馆举行宴会之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毒杀日本外交官的毒酒事件!

  “假夫妻,真感情”


  热中于谍战剧的观众,多被《潜伏》剧中“余则成”与翠平的“假夫妻、真感情”的揪心伤感故事所吸引。有人会问,这到底是剧情的需要,还是历史的真实?其实,这并非杜撰。在顾顺章变节投敌、中共地下组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周恩来亲自为中共地下组织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和约束,那就是所有参加工作的人都单线联系,各自活动内容严格保密、不能向包括自己亲属在内的任何人泄露,就是结婚恋爱也不例外。但是,恋爱结婚乃年轻人的天性,况且在白区做秘密工作的青年,如果到了结婚的年纪,再不恋爱结婚,也势必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怎么办?为此,中央特科规定,当时驻地下机关的同志,男方如果是单身汉,党组织都要调一个女同志与之扮作“假夫妻”,以作掩护。等相处时间久了,双方有了感情之后,党组织可批准成真夫妻。但是,事情也有例外的。比如熊向晖。


  熊向晖25岁的时候正在西安的胡宗南处做卧底。当时正值抗战当中,顶头上司胡宗南也一直没有结婚,但熊向晖并不能就此“打掩护”,在于胡宗南一直都有自己的“安琪儿”。熊向晖深得胡赏识,又是一表人才,在西北也属于响当当的“军政要员”,一时间引来说媒拉线的热心人无数。为此,熊向晖向延安方面提出申请,请求延安派一位女同志来西安,“与他组成家庭”。可是延安方面没有同意,原因很简单,延安和西安离得太近,国民党耳目众多,从那边来一个女同志给熊向晖“做老婆”,国民党方面不会不知道,这样一来,FAN而让熊向晖暴露了。中共方面指示熊向晖自己找。在同济大学念书的妹妹的撮合下,他找到了同济的“校花”谌筱华。为了更好的隐藏身份,熊向晖当时还找到自己的朋友、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为他们做证婚人呐。


  其实,派出的女同志的角色并非“夫人”一种选项,关键要看组织的需要。抗战爆发后曾协助叶挺将军组建新四军、后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李一氓,上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中共特科工作。当时为了工作需要,党组织除安排其夫人和两个孩子与他一起生活外,还调来一名叫“李一超”的女同志给他当妹妹,共同组成一个临时家庭。工作完成之后,这个“妹妹”又悄然消失,不知去向了。直到解放之后,李一氓才从电影中得知当年的“妹妹”,就是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社会“深处”扎根基


  纵观国共两党在隐秘战线的较量,本书所呈现的情报界的名流和他们的突出事迹,只不过是特工谍战史上的冰山一角。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角逐中,无不充斥着特工活动的身影。其中,中共的地下情报人员,以其崇高的信仰支撑与高超的专业技能,大智大勇,在隐蔽战线对国民党的斗争中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总体来看,中共人员对国民党是“派得进”、“拉得出”,而且目标都是高层甚至最机密的对象,FAN之,国民党的特务却在对中共渗入与策FAN破坏工作中屡屡失败、几无建树。两者相比,中共的卧底工作的确技高一筹。


  “长江天堑,中共无海空军,竟可渗透江阴荻港等要塞,而以帆船渡江,进军江南,任令共谍横行,我想戴先生地下有知,必怒发冲冠,目眦尽烈裂矣。”这是戴笠手下的军统电讯处处长魏大铭获悉共军渡江时的哀叹。他意识到中共的情报活动的“危害”,但是,他来不及了。


  其实,卧底就在自己身边,国民党内部有人是“清醒”的。早在淮海战役时,杜聿明曾直接向蒋介石讲述他怀疑郭汝瑰是共产党的人。蒋问杜有何根据。杜说我自己已经是比较清廉的官了,可郭小鬼(骂郭汝槐)更是清廉的让人难以理解:他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甚至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是打上补丁的!”蒋由于对郭过于信任,在杜聿明走后大骂杜说:“难道我堂堂国民政府的官员都要到处去捞银子才不是共产党,笑话!”


  蒋介石错了。当解放战争后期,蒋任命郭汝瑰为兵团司令,防堵解放军入川时,郭却在宜宾通电起义,成了“最大的共谍”(蒋介石语)!蒋介石又何止“错”在这里,他想不到的是,“共党的间谍”无处不在,就是他的身边也被安插了中共的卧底——沈安娜,一个深得宋美龄信任的速记员。因此,中共对国民党的各种企图和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就是“蒋介石上午在重庆开会骂了娘,毛泽东晚上就能知道”!

  原本,蒋介石是有机会的。


  早在抗战期间,中共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第十期,就曾摆放到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其上就有新中国首任统战部长的李维汉当年署名罗迈的一篇文章。文章说:“……秘密环境中的党组织,不宜数量上的过多,也不宜地域上的普遍,而应该是建立又精干又隐蔽的、必要的支点。与其不精干、不隐蔽的多,毋宁又精干又隐蔽的少。……党的最好的隐蔽自己的方法之一,是使自己的党员和组织深入到社会里面去,在社会的深处生下自己的根基……”


  “在社会深处生下自己的根基”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共要在国民党军政高位身边部下“耳目”,充当卧底,及时输送可靠的战略情报!可笑的是,蒋介石当年压根没好好研究这篇文章的精义,等到了台湾,才引起蒋氏父子的重视。


  但无情的是,历史已不再给他们任何悔过的机会了……


  -胡孝文

=============================

台湾人看《潜伏》:老蒋搞情报远不如共产党

本文作者为台湾中国时报副社长
  电视剧《潜伏》在大陆成热门话题,一水之隔的台湾因未正式播映,究竟多少人看过无从知晓。一些人透过网络视频间歇观看,私下谈论肯定是有的,公众舆论则近乎悄没声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读者投书,短短几百字的观后感,却让我思索再三。


  投书者是一位在北京任企业执行长的台籍干部,他看过此剧的感想包括:一、《潜伏》描述男主角余则成从一个忠于“党国”的军统干部,因为受到女友与上司的理想感召,又亲睹上级的腐败无能,最后就改变了信仰,成了共谍。投书者认为,这套公式让一些人找到合理化的借口,尤其许多台商在大陆比大陆人更爱大陆,他们看了这部连续剧,可以少一点心里的愧疚感。二、男主角最后竟然到了台湾继续“潜伏”,这在台胞眼里不寒而栗,对过去的白色恐怖也多了一份同情。三、投书者因此希望导演能拍续集,“台湾人要是看到类似余则成者流继续在台湾潜伏,恐怕日后交流就会更小心了”。


  不消说,这样的观后感肯定和大陆方面很不一样,甚至也与目前两岸交流热络的情况格格不入;之所以让我思索再三,乃因类似的观点尽管流于片面,却代表相当一部分台湾人的想法,也就是潜藏心中对中国共产党的恐惧感。那是两蒋统治台湾数十年留下的思想结晶体。尽管中国早已不是毛时代的中国,国际局势与海峡两岸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恐共情结”依然影响着许多台湾人的脑袋!


  事有因果,欲理解此中缘由,就不能不谈到国共两党惨烈的斗争历史,尤其是发生在1949年,国民党最不堪回首的那一页,也是蒋介石父子心头永远的痛楚。去年暑假笔者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查阅蒋介石日记,读到1949年12月23日蒋在日记中的一段记载:“昨晚冬至,夜间梦在新建未漆之楼梯,努力挣扎爬上梯底时已力竭气衰而醒。若此为预兆,前途艰危可知,而成功亦可卜也。”此前两个星期,国府刚从成都迁到台北,正当惊魂未定之际,蒋为之寝食难安而噩梦连连,良有以也。12月31日年底那天,蒋在日记中自省:“一年悲剧与惨状实不忍FAN省亦不敢回顾”,“军队为作战而消灭者十之二,为投机而降服者十之二,为避战图逃而灭亡者十之五,其他运来台湾及各岛整训存留者不过十之一而已。”显然最令蒋感到苦痛且悔之已晚者,乃是部队的忠诚出了大问题,惟蒋或基于颜面并未深入检讨原因。

  长期担任蒋介石医官的熊丸医师则在其口述历史里,提出他的近身观察心得。熊丸认为,国府剿共失利的原因,除了众所皆知的经济崩溃等因素外,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蒋身边充斥太多共党间谍。据熊丸描述,徐蚌(淮海)战役爆发时,蒋在南京黄埔路官邸设地图室,地图室三巨头分别是蒋本人、战情参谋周菊村、国防部第一厅厅长刘斐 (为章),三人在南京指挥徐蚌会战。但刘为章本身正是个大间谍,以致南京的作战命令共方完全知晓,自然每战必败。熊丸说,“那时大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总统下的命令共方都知道,于是徐州当地几个重要指挥官便稍加变通,提早进攻时间,作战结果才算顺利。后来大家都认为刘为章十分可疑,总统却都听不进去,也没人敢直接告诉总统刘即是匪谍,故直到最后证实刘是匪谍时,总统连想都没想到。”刘为章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政协副主席等要职。1960年代FAN右运动时遭清算,毛泽东为了保他,把当年的秘密给抖了出来:“你们不要以为国家对刘斐同志待得太好了,其实今天我们能够解放全国,刘斐同志是立下了大大的功劳的,因为他曾经冒了非常大的危险,勇敢的把国民党所有的军事作战计划,通通供给了我们,我们才能按原定计划把国民党打垮。”


  让蒋想都想不到的岂只刘为章,还有一位郭汝瑰,当过国防部作战厅长,1947年5月山东孟良崮战役,郭汝瑰到蒋介石官邸参与军事会议,将孟良崮战役作战计划交给共产党人任廉儒,使得国军主力七十四师全被歼灭,彻底扭转了内战局势。最近解密的抗战时期重庆《红岩档案》,则公开了潜伏在蒋介石身边达十五年的女速记员沈安娜,让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总能准确掌握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意图和部署,因此被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引人深思的是,像刘为章、郭汝瑰、沈安娜这样长年待在蒋的身边,受到当时最高领导的信赖,荣宠加身而竟未有丝毫的信心动摇,一心一意为中国共产党服务,这种情操却很少在国府人员身上看到,FAN倒是国府内部不知有多少个“余则成”,像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谢和赓,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也都是中共派去的间谍。


  还有被称为中共情报后三杰的熊向晖、申健与陈忠经,他们都是胡宗南的部属,长年卧底在胡身边,将胡的军事命令传给中共。1947年3月,蒋决定出兵延安,3月19日的日记记载:“本日十时半国军克复延安城区,十一年来共匪祸国殃民之根深蒂固老巢铲除于一旦,为国为党雪耻复仇之愿已偿其半矣。此后,国内共匪已失凭借,所有战略与政略据点皆已铲除净尽矣,感谢上帝,洪恩保佑中华。”然而这其实是一场空欢喜,因为中共方面早已得到情报,并据此拟好撤退计划,以致胡宗南打进延安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后来周恩来曾经说:“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主席就已经看到了。”讽刺的是,蒋介石在3月9日的日记上还提醒自己:“注意匪部以退为进之惯技。注意毛匪行踪之判断。”殊不知真正的匪谍就在他的爱将胡宗南身边!

  笔者曾询问胡宗南的公子胡为真先生,何以其父从未察觉熊向晖的真实身份?胡为真叹了一口气说,实在是想不到啊!熊向晖不到二十岁就当了胡宗南的机要秘书,胡对他信任有加,凡是蒋给胡宗南的密令都由熊向晖签收,胡宗南下达命令也都由熊向晖起草,甚至还送他出国深造,怎知竟是个大间谍。1949年初冬,熊向晖在中南海遇到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国民党原和谈代表,张治中十分惊讶:“这不是熊老弟么?你也起义了?”周恩来说:“他不是起义,是归队。”张治中接口说:“我早知道蒋介石在军事上、政治上都远远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今天才知道,在情报上他也远远不是共产党的对手。”


  正因为“在情报上远远不是共产党的对手”,蒋氏父子来到台湾之后,简直把共产党看作是沾惹不得的瘟疫,谁要沾到就除掉谁,哪怕只是过往的一封书信都要查个清楚,宁愿错杀一万也不放过一人,层层布建的防谍网不知陷害了多少无辜者,这就是台湾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源头。此外,国民党还大搞特搞FAN共思想灌输,从军队、学校到“政府”机关无一遗漏,代表作是1975年的政治宣传影片《寒流》。当时蒋介石刚逝世,蒋经国为了安抚民心,特令“国防部”总政战部制播这套FAN共宣传影集。所以取名《寒流》,意指共产党之于中国犹如天气之寒流。故事内容开始于1925年,跨越早期国共合作、西安事变、中日战争、国共内战与“文化大革命”等阶段。《寒流》其实就是一部政治宣传影片,谈不上有何艺术成就,但它在当时台湾仅有的三家无线电视台联播,人民想不看都不可能。军人、学生还要每周写心得报告,说明自己如何从这部影片得到启示。像笔者这个年纪的台湾人,几乎都写过这类的心得报告,也真心诚意地拥护“政府”绝不与中共妥协的立场。


  在扑天盖地的情治箝制与思想控制下,台湾人对中国的理解逐渐脱离了现实;加上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更让台湾人对大陆充满着疏离与不信任感。因此几年后当中国改革开放,提出“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俗称叶九条),以取代原有的“解放台湾”政策,“国府”内部对于如何响应“叶九条”虽有不同见解,但受制于长年FAN共与恐共教育的影响,蒋经国最终还是发表了“三不政策”。所谓“三不政策”,即不(与中共)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说穿了就是恐共心理的直接投射,是一种人为筑起的政治藩篱,禁不起现实的检验。果然才几年后,双方官员就为了处理华航劫机事件,做了内战以后的首次接触;1987年蒋经国又授权“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代表“政府”与大陆的中国红十字会接触,最终促成开放台湾民赴大陆探亲。至此,三不政策宣告瓦解,而此后两岸的交流也就如同开了闸的水库,任谁挡也挡不住!


  从1987年至今,两岸开放交流已经超过二十年,每年有几百万台湾人到大陆去探亲、旅游、就学、投资、经商,也有越来越多的大陆人来过台湾。总的来说,两岸正在朝向和平的方向发展,人民往来越来越频繁,彼此关系越来越密切,过去源于历史因素种下的诸多误解正逐步获得消弭。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过程尤须有耐心,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的实事求是精神”,透过双方更多的合作,来求同存异,累积互信。尤其台湾蓝、绿对立严重,统、独问题向来敏感,重新执政的国民党虽已渐次抛开历史的束缚,大步开展两岸关系,但两蒋留下的恐共思想影响仍在,前述的读者投书就是个例证。在这种情势下,大陆方面在台湾问题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牢牢把握住耐心与和平原则。因为台湾问题不是谁潜伏谁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千秋大问题。 (作者:黄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