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金山湖公园:对《意拳拳学〉此书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6:40:54
作者:爱好者

   我是一名意拳爱好者,非常热爱意拳,每当有新的有关意拳的文章或书籍我都会很关注,并对每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都会去认真的拜读,领会其真实与实质性的东西,去认真学习。
    前几年当我得知由刘涛.李全有先生编辑整理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意拳拳学》一书出版后,甚感兴奋,因为具当时有关杂介召,该书较完整的整理了意拳材料,并还发表了一些王老先生鲜为人知的有关意拳的论述。我十分高兴,我想这正是我始终想寻求的一本全面介绍意拳书籍。但当我拜读了该书后,深感失望与愤慨!尤其是对该书里的“意拳拳谱与八法训练之法则”产生很大的疑问,这个所谓的拳谱和八法法则,同王老先生以往有关意拳的论述相比较,无论从王先生一贯的文学风格上也好、还是从语言的润笔措辞,以及拳学概念上,都与王芗斋老先生的拳学思想、和文章的精辟论述都相去甚远。似乎是有些人假借老先生的名而臆造出来的。也许是本人对意拳及相关书籍接触不多,但我每次在拜读该书时总是觉得十分别扭,为了解答我心中的疑问,我除了反反复复阅读王老有关意拳的论述外,还一再向我的老师安耀宪先生询问,王老当年是否说过,或听同门师兄弟提起过,王老先生当年还有过这样的拳谱,以及对意拳的这样诠释。老师的每次回答都是否定的。同时我也在其他人所著书里试图寻找一些与该拳谱有相关的内容的东西来,结果看来看去一点有关迹象都没有。这也似乎证明了我的一些猜想,因此对这个拳谱不管我怎样分析,总是觉得疑惑重重,经过长时间的再三考虑总是感到不吐不快,最后还是决定把我的疑问说出来,供大家分析。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疑惑提出来仅供参考。
   下面我就该书中的“意拳拳谱与八法训练之法则”,从语言风格和老先生拳学思想体系两个方面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从语言风格上来辨别,该文虽属名是王芗斋,但从其文章的文法及其措辞来比较,与老先生以往语言风格相去甚远。在老先生所有我所能看到的有关对意拳论述的文章,一些歌诀里或是一些语录,都能十分明显感受到其文章结构严谨文法精邃且言简意赅,思想内容完整丰富具有思想、文理的前后统一性和一致性。我们先看一段王老先生的技击歌诀:“……要在内外均整力合一,由虚空寻找有力之真实,拳学要道,一大半在抽象中求实际。内外浑噩要调整,神经支配一切力,毛发直竖意如戟。用力轻松,含意如铁石,高则扬其身,筋肉要遒敛;低则缩其身,具体含着拧裹待发的时机。间架配备常合适,节段曲折面积存虚实,点力松紧均衡无偏倚。无形变化、纵横高低,体察周身无间隙。以及假借种种力,言之繁难以极,略举一、二简单式,风中旗、渊中鱼,都是借鉴之良师。他如动似山飞,静如海溢、神犹雾豹、气若灵犀,语虽抽象神意要切实,想来真是无边际,做起反觉很容易。”而再看该拳谱,结构松散文法拙略,词语俗不可奈。仅从其所谓拳谱看,通篇就完全是东拉西扯的语句拼凑,文不对题废话空话连连,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我仅随手抽出几句请大家稍加对比就会一目了然。什么:‘动如遇仇,不一先举。打后要看,落水上岸。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虽为一,发则消使。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混元惊炸,无我神化。’等等,另外还有什么‘六力流形,手法派生。体成一块,法法皆灵。六力流形,九型拳出。体成一块,拳拳不空,六力流形,十二形成。体成一块,形形派生。六力流形,拳以大成。’什么‘此处所谓试力,是一种单项式力,……亦既武术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整劲。’什么吗!实在让人读不下去,且大笑气愤不已!王老先生即已经在其老人家的著作里对意拳拳理讲得十分清楚,何必还要再来个这样一个不着调的诠释?看了这个所谓得意拳拳谱和八法训练法则后,它除了是用一堆莫名奇妙的词句堆在一起外,还觉得这个所谓意拳拳谱与八法训练法则说了半天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并让人明显感到其作者是一个,思维混乱、思想浅薄、用词莫名其妙的自己都不知道要怎样说明意拳是什么的,自以为是且狂妄自大的人。这个作者难道就是别开一面拳法高举继承改革大旗的武学大家王芗斋吗?我实在不敢相信。
    再如这个所谓的拳谱及八法训练规则中的什么桩法的要领、步法的要领、试力的要领、劲力、规律的要领等,无论是纲领也罢,序言也罢,或是要领也罢,无论是在语句或其想要说明的问题上,均给人一种思想混乱,且把一种完整的思路搞的支离破碎的感觉,语句亦是相互没有关联,想起一句拼凑一句或是把王老先生的只言片语拿来罗列堆积,或是生硬粗暴的塞进去自己的语言,其文章通篇完全没有章法可寻,且语言粗浅而杂乱不堪。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不妨再看一段老先生概述意拳的诗歌:“拳法别开一面新,筋含劲力骨存神。静如虎豹横空立,动如蛟龙夹浪奔。气若长虹犹惯日,欲将大地腹中吞。风云叱咤龙蛇变,电闪雷轰天外闻。吐纳灵原含宇宙,陶容万物转乾坤。不知吾道千年后,参透禅关有几人。”这是何等的气势!老先生其所有有关意拳的论述中,都能明显的感受到这种语言优美如行云流水一般,其思路完整大气精细若一气呵成的气势!而决非象“意拳拳谱与八法训之法则”那样,其文理既粗俗杂乱无章而又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其思路散乱断断续续,也不知道其究竟要表达一个什麽样的思想什么样的主题!    
    另外该书中对老先生某些文章的断章取义肆意分割,任意取舍编排,更甚者还在老先生原有的文章中强行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样不但破坏了先生拳学思想的整体性,和文章本身的统一性连贯性,更是对老先生的亵渎!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累述了,如果有这本书的人,自己已比较就一目了然了。上面我针对“意拳拳谱与八法训之法则”的文理和文法上提出自己的简略看法和比较。                                        
    第二点,我斗胆想从老先生的拳学思想上来做一比较,来说明其书中该拳谱及八法训练之法则的造假之嫌,如有不对之处或理解上存在问题,还请大家海量。
    老先生整个拳学学术思想的宗旨:就是辨证,是对立统一。既茅盾与统一的概念,以及精神假借,这种思想贯穿着其拳学理论与实践的始终。所以任何一种用分割开来得方法,来理解学习和运用意拳,都是对意拳理法认识上的谬误与倒退,意拳讲整体讲拳拳服膺,一法不立而无法不容。一切理法成熟了然于胸中,反对一拳一式的招式,更反对走进一种固定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在意拳的训练中,反对学习者完全同老师做的动作一样,只要把握住原则不要违背原则,练习者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调整具体的练习方法。而在站桩时,间架就是原则,是其基础,并贯穿整个拳法的始终。因此,在意拳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其间架的搭配是决定你是否能练好意拳的关键。只求神意足而不求其形骸似,“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拳训练是有规矩的但到最后要脱轨矩,其中间架,就是对意拳神与意的具体与外在的表现与运用,是因人而异的,而间架在整个意拳训练过程中又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说明了意拳为什麽只有原则规矩而没有模式,因为模式是死的。而该拳谱及八法中的思想极为混乱,说实在的不知是我的水平有限还是彼思想太混乱,我无论如何都搞不清楚、读不明白,其要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拳学思想!该拳谱中虽然有很多用的是老先生的语言,但是,当其把自己的话和解释掺杂到里面时,意思就全变了变的十分混乱,有些甚至完全违背了意拳的基本思想和训练方法,如:其浑元桩要领中的‘含胸拔背’‘溜臀提兑’‘上柔下刚’‘上软下硬’个高站中式浑圆桩、个矮者要多站高式等;技击桩中的‘肩沉肘坠’,技击桩有高低二式……也是意拳的诀窍所在”等等,这些所谓的要点,不但违背了意拳的站桩的基本间架原理,也违背了意拳的整体观。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意拳站桩的基本间架要求是:肩撑肘横、四正八要、内清虚外自然,所谓怀抱婴儿手托天,形不破体意不着象,力不出尖,虚虚实实松松紧紧,不泛臀不溜臀,单双重相互为用,用你全身去仔细体察与自然界的感触,即王老先生用黄帝内经中的比象:“提擎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根据这些要求认真练习揣摩,才能逐步练出意拳的精神以及力与劲来。而含胸拔背、沉肩坠肘,那是太极拳的练拳要领,与意拳无关,也练不出意拳独特得劲来更是意拳所不允许的。什么上软下硬、上柔下刚等等以及后面的什么诀窍,更是胡扯一通,纯粹把意拳的整体劲给肢解了。为什么要这样说泥?在站桩时,一软就懈就瘪,一硬一刚就僵,让我们不防按照其所说的试练一下,在站桩时上身是懈的瘪的,而下身又是僵硬的,同时又不是厥着个屁股就是收着个屁股,这些早已违反了意拳的最起码原则,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可想而知。再从其(3)2、3、4、5、6、7、8、以及意拳拳谱附条,都给人感觉其把意拳搞得支离破碎,而所要表达的所谓拳理思路混乱更让人感到云里雾里,不知其所谓所以然!另外,该拳谱和八法中所讲的所提到的模式拳以及什么践拳更让人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仅从字意上分析模式和践本身就是两个概念,相信老先生再糊涂,也不会糊涂到把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硬要往自己的拳理中塞!更何况所谓‘模式’其本身就和意拳拳理相违背,因为在意拳中只有原则,而根本没有模式,一有模式是便是死的了。而这个‘践’放在意拳中更不知是什么意思?践在词典里难道还有争力的解释?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有这种解释,也不能完整的反映出意拳的全部含义,难道老先生还会拿形意拳其中的一个践拳来概括整个意拳不成?更何况老先生创意拳用了这个“意”字,其本身就含概了该拳种的全部意义,老先生又何苦一会模式拳一会践拳的,拿这些与意拳毫不相干的莫名其妙的名词来搅乱自己拳理,故意使拳理变得十分混乱吗?!真要是这样那不是乱套了吗?而且更会给一些别有用心得人造成空子钻了。就象前些年关于意拳与大成拳之争,也真是莫名其妙!本身王老先生已讲的非常明白:是友人觉得意拳是集古人之大成而赠与的名称,却之不恭勉强接受的,二者根本就是一回事。就这样,有一段时期还有人拿它来大做文章,要再搞个什么模式拳、什么践拳的启不乱成一锅粥?!再者站桩时,时尔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时尔肩撑肘横的,您练练那会是个什么东西。那老先生不更成一锅糨糊了,乱七八糟的往一块搅,哪还算得上什么武学大家。
    就上所述一些简略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意拳拳谱与八法训练之法则”,纯属后人假借王芗斋的名伪造出来的!怎麽看左看右看都与老先生的著述大相径庭,这与老先生的拳学术思想无关!而且应该是最近这几年才编造出来的。我曾查阅了几乎所有我能找到的,或已出版的有关意拳的书籍文章,想找出一些任何有关该拳谱的蛛丝马迹来,但除了这本意拳拳学中的所谓的什么意拳拳谱与八法训练之法则外,没有一个版本的有关的意拳理论的著述里,和这哪怕是有一丁点相似之处的地方,当然现在也有可能一些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有可能假造出来的除外。我个人分析,其伪造者无非是想混淆视听而达到取而代之并最终要达到做意拳宗师的目的外,再想不出什么理由来。即此类人无非想要把它作为老先生最后的辞世之作,并想把它假造作为意拳最终的,唯一能够全面反映代表意拳拳学而流传于后世。并且该伪造者也可以对后人讲,他或他们是意拳的唯一全面继承者。他们所继承的最完整,而其他人只是部分的继承了意拳。其结果可想而知,待一些老一代的意拳辞世后,他或他们就可以大言不惭的站出来对以后的人说,由于其他人对老先生的拳学继承的都不完整,而他们才是最完整的继承了王芗斋的东西,他们练的才是最正宗的所谓意拳(大成拳),那么他们其中就会有人就可以在适当时候站出来说,自己是继王老以后的中兴意拳的唯一的一位宗师,以后意拳的理论都由他们说了算,而招摇过世招摇撞骗了。至于他们所编造的这些东西到底离意拳有多远,那些跟他们学习得人练的还是不是意拳,他们并不在意,只要别人听他们的就行。但是这样的后果是,对一些初学意拳者和那些对意拳不甚了解得人,则贻害无穷!这是因为他们学习的只是这些人编造的假的东西,而对真正意拳的拳学思想反而无法认真学习掌握了。因为从常理上来讲,一般人在初学拳时看有关书籍时大都首选该拳的拳谱,其次才看别的有关论述。在理解上和认识上,几乎所有得人都会觉得拳谱应该是最完整的论述该拳种的书面材料,而其它的只是作为辅助材料来学习的,并且可学可不学。可想而知,这个所谓的拳谱以及八法法则,一旦作为意拳的拳学理论流传于世并被人们所接受,就会使人们对意拳的理论概念变的含糊不清相互矛盾,产生盲区误区,这会给意拳带来极大危害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这并非耸人听闻,好在这个或者这几个编造者无论是其文字水平,还是对意拳拳学的理解的水平实在都太拙略了,编造出来的东西东拉西扯矛盾百出,无论如何也经不起推敲和分析,凡是对意拳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明确得人,只要对这个所谓的意拳拳谱以及八法法则,和老先生的所有对意拳论述的文章稍加比较,便会一目了然。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做学问态度要严紧,做人要诚实,这个所谓拳谱与八法训练法则,刘、李二位先生不知从何人手中得到,在做编辑整理时是否做过严格的审核,或者征求过其他前辈长者和同仁的意见辩其真伪?其他前辈手中都有吗?为什么其他人在著述时都没有这个拳谱?其中包括王先生在世时,以及他弟子与学生们在他们所著的书里怎么都没见到过这个拳谱?这舆情舆理都不符。即便是现在第三第四代弟子他们所出的书里同样也不到其踪影,所以我提出来这个问题,其一,是要消除我个人的疑惑;其二,如果此拳谱及八法法则确系伪造,就应该做出声明,以免贻误他人并给意拳造成隐患。其三,如果再把王玉芳在拉进来作为大旗来招摇,那更是一种悲哀。。。。。。!(至于王毓方是否看过一很难说)     
本人是王老晚年的学生安耀宪先生的弟子。安耀宪先生河北深县人氏,1944年当兵,后在解放军总参测绘部任上校军医。安先生忠厚老实又是王老的深县老乡同时又是解放军军官,自跟随王老先生学习意拳后,深的王老先生的喜欢,王老晚年想让安先生把意拳带回深县老家,所以王老对老师倍爱有加,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师是不能给王老磕头拜师的,因而不能算是王老的磕头弟子,(因为我的老师是解放军军官,刚解放那时是不能给民间拳师磕头拜师的。)但王老先生还是对老师倾囊相受,由于同王老师是老乡又是解放军该问的或不该问的,老师都问,王老也都一一解答,并亲自做示范,这使得我的老师受益匪浅。后来又与姚宗勋先生交往较为密切,亦受到姚先生的不少教益。
    我之所以在此讲到恩师,是因为恩师还在世时,每次给我们讲拳时,每每提起王老讲到王老作拳时的那种神态,无不历历在目,让我们有时甚至能感受到王老当时的风采。老师在讲拳时从来也没有提到过有这么一个所谓的拳谱,后来我还拿着该书向老师谈及我的看法时,老师看了后笑笑说,我从来没有听王老谈到过有什么拳谱。在看到这个所谓的意拳拳谱与什么八法法则,第一个反应是语言拙略,第二是思想混乱;第三是这种做法及其恶劣,一旦有人相信此所谓的意拳拳普及所谓的八法是王老所著,则误人害人不浅!第四是明显感到其人是有目的的,是要想最终抛开他人最终自己当宗师的.
以上只是自己对此书的一点拙略看法,如有不对之处还望大家斧正。

 

(作者为安耀宪先生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