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w风机防爆控制箱:六、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一) 三福 3. 大乘福:发菩提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9 08:58:39
3、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乘福有四句,
第一、「發菩提心」。中國是大乘佛教,發菩提心時常掛在口上,都勸
人發心。究竟發什麼心?何謂菩提心?很少人能說清楚。「三皈、眾戒、
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識,如果不十分清楚的話,如何學佛?學
的是糊塗佛,迷惑顛倒佛。
菩提是梵語,譯為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的
心。覺悟什麼?覺悟到人生真正苦。佛告訴我們「三界通苦」;不但人
苦,天上也苦。人間三苦、八苦具足,若細講,兩個小時也講不完。
生色界天,這是已經修禪得定,而且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斷了。色界
天沒有苦苦,但有壞苦與行苦。若定功更深,可以生到無色界天,身
體也不要了,這是三界最高級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
若是沒有物質的色身多自在。所以,他們的色身都不要了,這就是所
謂的靈界,他只有神識,苦苦、壞苦都沒有了。有色身就總有生老病
死;有物在則有成住壞空。無色界天雖無此二苦,但有行苦。何謂行
苦?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們常講:「青春不駐」,這是行苦。一
年一年衰老,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個境界的,稱為行苦。這
三類苦三界都有,哪裡有樂?真正認清三界的真相,你就覺悟了;覺
悟之後,自然會想離苦得樂。如何離苦?一定要超越三界。如何超越
三界?就必須依照佛教導的方法真正修行,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
真正覺悟。
另外,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實
踐。佛在大乘經典裡常說:「二乘人,阿羅漢與辟支佛沒有菩提心;大
乘菩薩才是發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願的標準來看,就很容易明瞭。
菩薩的心是普度一切眾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
的家人、自己的親戚朋友,更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平等普度,這是
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別、有執著,他喜歡的他度,他不喜歡的他不
度。而且小乘人,眾生求他,他高興就教;眾生不求他,他不主動去
教,大乘菩薩則不然。《無量壽經》說:「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你不找他,他來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動的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
這是菩薩事業。所以,菩薩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樣。這是四願裡第
一願,就是勸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
實際上四願就是這一願,後面三願是完成這一願的。如果想度眾
生,若是自度不了,豈有能力度眾生?度眾生該如何修法?自己應該
先斷煩惱,這是修行的一個順序,也是第一次第。這不能不知道,你
如果不知順序、亂了次第,修學決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斷煩惱,再
學法門。有些人學佛,他不斷煩惱,開始就廣學法門。他要四弘誓願
後面的兩願,將前面兩願捨棄了,所以度眾生、斷煩惱就不要談了。「法
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由這兩願下手;譬如建築四層的
樓房,他不要下面兩層,而要上面兩層,如何能建成?
我們見到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見到。原因何在?
就是不知道從根本修;未曾發真實度生的弘願。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
此心有無比的力量推動你精進,使你認真努力修學。為什麼要斷煩惱?
因為要度無量眾生。有這樣多的眾生等待我幫助他們永脫苦難。如果
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如何能辦到?所以,今天發願必須
斷煩惱、成就德行,廣學法門、成就學問、圓成佛道,皆是為了普度
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經》說的大
圓滿,爾後接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說明這重要的修學次序。
如果這位老師教你先學法門,這就有了問題。當年我親近李炳南
老師的時候,正式要拜他作老師,跟他學佛,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
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
經說法,都不准聽;第二、你從今天起看書,不論是佛經,或是其他
的書籍,未經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不准聽,將你的耳朵塞
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將眼睛遮住。還有,「第三、你從前所學的,我
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著我從頭學起。」
這三個條件想想很苛刻,初次聽到,覺得老師很專制、跋扈、不
講理,好像貢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我最後想想,還是接受了,
拜他為師。原來這就是戒條,就是教我斷煩惱。多聽、多看,多煩惱;
少聽、少看,不聽、不看就沒煩惱。原來老師是用此方法來教我「煩
惱無盡誓願斷」。我遵守他的教導,半年以後,果然妄念少、心清淨、
智慧增長,真是得利益。老師的教誡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
因此得到真實的受用,我自動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條戒共十年,
如此奠定了學佛的根基,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
心地清淨之後,老師的教法開放了,他勸勉我去十方參學。何謂
參學?就是任何人講都可以聽,妖魔鬼怪講也可以聽,任何書都可以
看。一切見聞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是
非,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有了這樣的能力,老師就會放你出去參學。
原來初學的人並未具此能力,聽這個,這個好,跟他走了;聽那個,
那個好,被他轉了。就像小孩童,父母看得緊,因為他不知邪正、是
非,不識得失利害。老師真是大慈大悲,保任誨導,盡心盡力,所以
學佛要走這樣一條路,親近善知識。遵守老師三條戒律,稱作「師承」。
德學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師指導。
良師難遇!好老師到何處去求?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
緣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了。所以,有人說:「法師,你很
幸運,遇到好老師。我們到何處去找?我們跟誰去學?」這是真的!
師資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難得,這是機緣。自己真的要種善
根、培養善緣。若是實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學古人。往昔李
炳南老師教我,他非常謙虛的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
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他勉勵我以印光法師為師。我那
時候初學,還沒有出家。他告訴我:「古人不要學蘇東坡,今人不要學
梁啓超。這兩個人都是大佛學家。他們在佛學上是大家,但是在學佛
上沒有成就,不能學此二人。」所以,他就教我學印光大師。這是今
日之下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典型。
這也就說明,當我們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時,可以找古人,做古人
的私淑弟子,用這樣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師
的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那時已經不在世了,但他的書在世間,
他就專門念孔子的書,由書中接受孔子的教訓,一心學孔子。他就是
跟定這一位老師,專學一個人。他學得很成功,所以中國歷史上稱孔
子為大聖、至聖,孟子是亞聖。
以後採取此方法得到成就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
是漢朝司馬遷,他撰寫中國第一部史書《史記》。司馬遷學左丘明,他
只學一家,專門讀誦《左傳》,學《左傳》的文章、學《左傳》的修養,
他學成功了,成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韓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昌黎。韓昌黎的老師是誰?就是《史記》。
他學司馬遷,專攻《史記》,學《史記》的文章、教訓,而成為唐宋八
大家的首領。在佛門,明朝的蕅益大師,這是淨宗祖師。他的老師是
誰?是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但蓮池大師的著述在世
間,他就完全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來學。等於跟一位老師學,聽一位
老師教導;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一樣。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師,這是
決定不會有差錯的。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學成功了,這也是有
了師承。
我今天介紹給諸位同學,不要跟我學,我沒有能力做你們的老師。
李炳南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我今天介紹你們一位最好的老師:「阿彌
陀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一同依照《無量壽
經》來修學,學成功就是成佛。諸位必須要知道,學習講究一門深入,
一門通達,便能得定、開慧。古人在此階段修學一般是五年。這五年
專精一門,五年之後,才開始廣學經論,那時眼睛放光,經義自然明
瞭,假如不開智慧,還用意識虛妄分別,如此學佛即使學三百年,不
要說經看不懂,看古人的註解也會錯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
處,再來看古人的註解,就曉得他的境界,和他對此經義理所了解的
程度。
李炳南老師往昔教給我的三條戒律,我以為是他獨創的。前年(一
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師邀我講演。我看到青年學生很
多,就把我過去修學的經歷,介紹給青年學生,希望他們能跟演公老
人修學;跟他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講完之後,演公
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廳裡去喝茶,告訴我:「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
宗寺,諦閑法師也是給他這三條。」我才明白,原來這三條,是中國
祖師,代代相傳收學生的三個條件,不是某一個人的,這才知道真正
的師承。
老師看重的學生,一定教你遵守這三個條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
來,耳朵堵起來,煩惱都進不去,此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真正斷了
之後,煩惱輕、智慧長;然後放你出去參學。這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廣學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絕對不是一開始就法門無量誓願學,
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你們今天若不相信,下面的比喻也許能體會到。
你聽一位法師教導,便修一個法門;兩位法師教你一定是兩個門路;
三位法師,則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師,如在十字街頭,不曉得應
該如何學好,疑問立刻就出來了。所以,跟一個人學是對的、有道理
的。
我們看古大德,在《高僧傳》、《居士傳》裡,常見學人跟一個老
師,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開悟,才出去參學。這是非常有
道理的。我們修學佛法能否成就,若不懂此祕訣,不遵循此道理,想
要成功實在太難太難了。你們找不到好老師,我給你們介紹阿彌陀佛
做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課本。死心塌地念這一部經,念上五年再看
其他的經。這要有很大的耐心,這就是「定慧等學」。除此經之外,其
他的經都不可以看,就看這一本。五年之後,再看其他的經,體會就
不一樣,真的不一樣。因為你有相當的定慧修養,所以樣樣都通達。
佛法的教學與世間的教學,在觀念和方法上截然不同。譬如世間
人讀書,在大學裡選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選擇。佛法教學不是
如此!它是希望你開啓圓滿智慧,將來這所大學所有的科系你統統明
瞭。佛法是這樣的教學。從何學起?從一門深入學起,所謂「一經通,
一切經皆通」。任選一部經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門深入」。這
一經未通,絕對不能去看第二部經。何謂通?通是開悟。從這一部經
上得定、開慧,稱為通達。然後你看其他一切經典,一看就通達。
這有個比喻,世間人做學問,常說做學問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後
再精、再專精,是由博而精。諸位想想,金字塔無論如何高廣,它有
極限的,到達頂點就終止。佛法則不然,佛法像種樹一樣,先有根、
有本,然後慢慢再長成枝葉花果,無量無邊。它是從一點發生出來的、
散發出來的,到最後是大圓滿。其結果是世出世間法,無有一樣不通
達。所以,它的教學方法不同,未來的結果也不一樣。世間法的學問,
往往到了極限就無法突破,沒有辦法再擴展,也無法再提升了;佛法
則是沒有止境的。
諸位仔細、冷靜的去想一想,明白此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學
的善巧,教學法的高明,絕對不是世間一般淺識之士所能明瞭的。開
始好像是沒有什麼,後來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議。世間法開始好像是廣
學多聞,到最後往往一竅不通。它與佛法所採用的方法不一樣,結果
自然不相同。
四弘誓願是佛指示給我們修學的程序、修學的過程。依照此過程
來修學,沒有不達到究竟圓滿的。末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
煩惱斷盡、法門圓滿,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
圓滿,就是「成佛道」。佛在《華嚴經》裡,尤其是《華嚴》末後的一
段《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稱為《四十華嚴》(總共四十卷)。世尊以
善財童子做為佛法修學的榜樣,他不但講理論方法,還做給我們看,
表現在日常實際生活之中。善財童子最初親近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
薩。文殊菩薩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說的三個條件,完成斷煩惱,也就
是完成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在文殊菩薩會裡持戒、修定、開智慧。智
慧開了之後,文殊菩薩把他放出去參學,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
五十三參是代表社會各種不同的行業、各種不同的學術、各種不
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學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行行色色,
統統都可以接觸,統統都可以去學習,以成就他究竟圓滿的智慧。到
末後(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一見阿彌陀佛,他的
無上佛道就圓滿成就。這裡我們應該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無
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不見阿彌陀佛,只可
以說是斷煩惱、學法門,無上佛道不易成就。
何以見得?我們在《華嚴經》上見到,華嚴會是了不起的毗盧遮
那佛的法會,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文殊、普賢
都是圓教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在華嚴會尚且發願求生淨土。往年我
講《華嚴經》,看到這個事實,異常驚喜。華嚴世界的等覺菩薩,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實在沒有必要,想來想去,只有為了一件事、
一個理由;就是到那裡去證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不是為了此事,他實
在沒有到那裡去的理由。
然後仔細觀察,果然是為此,善財也是為此。這才恍然大悟,要
想真正成就圓滿無上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就一定要到極樂世界。
所以,《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就是詳細講解四弘誓願這四句。
明瞭《四十華嚴》,才曉得我們修學大乘,路應該如何走法。真正明瞭、
真正覺悟、發菩提心之後,你真正的覺心發出來,才真正不迷、真正
不顛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風順。
(恭录自净空法师讲记《认识佛教》)
(欢迎转载!请勿随意评论,因果自负!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