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驾照需要年审吗:超越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2:30:03
弗雷格和罗素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尤其是数学发展的需要,认为逻辑规则适用于任何领域,因为它们同推理的内容无关;逻辑学不允许随使引进非逻辑性的前提,于是,摒弃有缺陷和错误的传统逻辑,创建了以命题和谓词为基础的符号逻辑。
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考察所要记述的现象,理解这类现象的逻辑多样性的努力,才有可能将不正确的记号法置换为明晰的记号法。即只有通过关于现象本身的逻辑探究即某种意义上的后天探究----而不是通过先天可能性的推测----才能够得到正确的分析。
符号逻辑的摧出,完全出于人类理解经验世界的需要,是抽象的实体,由各种科学领域的人们依自身的领悟、探求,赋予符号以实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求证。正如有些人为了使数学具有客观性,提出数或集合是抽象的实体。
弗雷格说:数既不是纸面上的数字,不是可感觉到的事物,也不是主观的观念,数是概念,它们是独立的客观实体。
这就意味着,数学家在没有弄清楚1+1为什么等于2的前提下,假设它们是成立的,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抽象的数的规律。
然而,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唯一的,大到人、地球,小到分子、原子。一个男人同一个女人相加,能够等于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吗?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能够等于两个人呢?是抽出了男女身心结构中质的规定性,排除了人的所有生命特征;不是当作客观的存在,而是作为客观的意念来把握人的属性。这种剔除了本质的属性,是数为了人的本质而存在,还是人为数的理念而生存,是一个必须弄清的认识论问题。
即使是一个原子、一个分子,在时空条件下,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之中。客观事物是由不同的原子、分子构成的具体结构,一个原子承担着一个原子的结构任务,一个分子占着一个分子不可取代的结构位置。少了一个原子、一个分子结构虽然存在,但有缺失。
将事物不断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弄清事物。在没有掌握将分解后的事物重新组装成原有的质的规定性状态以前,对自然事物的分解千万要慎重。
动物学家、环境学家为某些珍稀动物正面临消亡的危险而呼救时,没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站出来回应:不要急,我们马上帮你们组装一个出来。即使是用生物活性分子组装出一只苍蝇也是不可能的,《古兰经》早在一千多年前已经下了结论。
爱因斯坦认为:根据相对论原理连同麦克斯韦方程的要求,就可以用质量直接度量物体所含的能量,光可以转化为质量,铀元素必然会产生质量显著减少的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质能关系式:
E=mc2.
这个关系式表示两层辩证关系:第一、物质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质量变大,达到光速就变成无穷大;第二、质能相互转换的等价原理,将质量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成功地合并为一条定律,即对于一个闭合物质系来说,质量和能量的总和在所有过程中不变。
这个天才的关系式,其实漏洞百出。且不去探究能量是否一直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单就一个闭合物质系来讲,在自然运用的条件下,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在实验室的环境中也难构建。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的获得是以一定质量的能源消耗为前提;物质的质量转化为能量是不可逆的,也即不能将也耗散了的能量重新聚集起来,转化为物质。
速度只是能源质量消耗后能量传递的快慢,或能量推动质量物体运动的节律。关系式也没有交待清楚单独的能量从何而来。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是以永恒的能量存在或源源不断的能源物质存在为前提,而在现实的使用过程中,维持社会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是太阳时代生成的有限的难再生能源,如石油、天燃气、煤炭等,或是地球时代生成的十分危险、遗害无穷的肮脏能源、如铀、钚等。因此,质能关系式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爱因斯坦说,光可以转化为质量,但没有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转化为质量,依据何来。光是物质,准确地说,是一种客观物质现象,与电磁波、脑电波一样都不是实体性的存在物,难以确定它的质量。可以怀疑爱因斯坦是否将植物的光合作用当成参考实例。光的黎曼现象不足以说明光的质量问题,而生物体的转化作用同物理学意义上的转化有着质的差别。
当爱因斯坦自己认识到狭义相对论思想理论存在内在缺陷时,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即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的发表,标志着广义相对论的延生。
广义相对论是关于空间、时间与万有引力关系的理论,指出空间、时间本身就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状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从而提出了与牛顿引力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揭示了四唯时空与物质的统一关系。真实的空间并不是欧几里德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光线在引力场中传播时,因引力场作用而发生弯曲,亦即物质告诉时空必须如何弯曲,而时空告诉物质必须如何运动。
广义相对论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论理论。爱因斯坦在数学家格罗斯曼的协助下,建立起来的广义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很快就被发现并不能完全解释宇宙问题。于是爱因斯坦硬性通过加入“宇宙项”的办法捏造出一个等式,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思想家爱因斯坦是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考虑,所提出的命题同样存在缺陷,甚至是至命的错误。而那些将自然分解得越来越细的分支学科,其命题的真实性、推理的普适性、归纳的有效性更值得怀疑。分解后部分的本质不一定是事物整体的本质,何况分解后是否真正把握住事物部分的本质,还是一个大问号。
当哲学家、逻辑学家发现命题逻辑存在从真实的前提推出虚假结论的局限性,认识到将语言命题表达方式进行符号化时存在问题,就在语句学和语义学上做起了文章。试图从规范命题,规范演绎规则来解决符号逻辑本身存在的问题,于是用谓词逻辑来拾漏补缺。
斯宾诺莎说:“规定给予事物,不是就事物的存在而言,而是正相反,规定是事物的不存在。”
逻辑假定了前提,规定了推理方式,得出了结论,事物的本质就难以存在了。
维特根斯坦认为:“我论述有关语言的问题,并不是由于认为语言是哲学主题。语言并不是哲学主题,我之所以要对语言进行探讨,是由于我认为,每个哲学谬误和‘思想上的困难’都来源于为语言表达在现实中的使用所隐秘地揭示的不真实的类推。”
按佛教徒的观点,实在是能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而逻辑则假想了一种凝固于名言概念中的实在。佛教逻辑的最高宗旨就是要说明运动的实在与静止的思想构造的关系,从根本上超越逻辑的思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