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2中在哪里:潮 涌 芜 湖(下)程克文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7:14:44

潮 涌 芜 湖(下)

中共南京市委系统

若干成员历史记忆

                                                                                        程克文  整理

 

  潮头初现

 

1949年元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中共中央指出蒋介石求和的虚伪性,作出谈判的8项条件。形势逼人,蒋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接受“代理”总统。21日合肥解放。这个月底,北平已宣告和平解放。进入2月,南京政府四分五裂,蒋军国防部迁上海。国库券代替法币不久又急剧贬值,国民党行政院到广州又宣告失败,允许银元自由流通。

渡江战役开展在即。1949年2月上旬,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求张一锋落住芜湖,担任芜湖支部书记,统一领导南京系统已在芜湖工作的党员。陈修良为此两次到张一锋家中,布置芜湖工作。张一锋三个月前就代表南京市委组织开始和我建立了联系。此外,还有南京转过来的个别老同志的历史问题,有待他了解现实表现,提出处理意见。总的目标,是为迎接解放大军到来,加强调研敌情动态,护厂、护校,配合接管。原先的工作要求,力量调配,相适应地有所变化。

 

“不搞示威游行。要千方百计搞好护校斗争,迎接芜湖和安徽学院的解放。”周鹤峰明确眼前的任务,就是通过他新发展的校内党员团结进步同学,利用多方面关系,公开宣讲不迁校的好处。针对中间同学的思想,宣讲中有“我们要读书,迁校就流离失所,自己书读不成,学校也会毁掉!”的呼吁。周利用省政府有人提出成立应变委员会的倡议,大讲“动不如静”,推动学院内也成立这一组织。同时促动膳委会的配合。具体目标就是,击败以院长李相勖为首的外迁派的图谋。

周鹤峰记得针对反动派要强行宣布无条件立即迁校的决定,我们提出:“迁不迁,是关系全校师生的大事,应该由群众投票表决!”这一主张一经发表,立刻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热烈响应。大势所趋,反动派受到压制,只能被迫同意,等待票决结果。

激烈的宣传和争票斗争,全面展开。全院上下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安徽学院这一破天荒的“民意实验”(民主票决)壮举上来了。

选举的进行,是各种思想的交融、冲突、各种政治势力较量的过程展示:

第一次投票——大多数弃权,只有少数人投了票。迁与不迁,总数不够法定人数。要等第二次再投。

第二次投票——经过双方拉票,赞成迁的和不赞成迁的,票数都有明显增加。但总数还是没有超过半数,不算有效。当然从开票箱的选票情况来看,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赞成迁的之中,有主张迁屯溪的,也有主张迁上海的,出现细分化倾向。二是有的系科,根本没有一张票,算是“死角”。

这两点引起民主力量的注意,暴露出我们工作没到位,还大有发展的余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千方百计找“对号钥匙”来“通鎻眼”。积极分子们日夜不分走门串户,终于把“书房” 书生和“闺房”才女,连“训”带“求”地给拉出来投票。后来参加这一活动积极分子,不少吸收到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学会,成为会员。

第三次投票——气氛紧张、肃穆。当场开箱唱票宣布:反对迁校者的是498票,占全院学生总数百分之六十强。主张迁校者的票数被比下去了。安徽学院地下党领导的全院所有民主力量共同的护校斗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为安徽人民保全了这座历尽沧桑的高等学府!

 

我原先活动的中华基督教会青年团契,因为基础较好(我们从中也发展有党员和新民主主义先锋队队员),活动比较正常。经过和本市其他7个基督教会的团契串联,已经进入成立市基督青年团契联合会筹备会的阶段。筹备会议在萃文中学竟成楼开过,我被推为筹备会总干事。虽然团契工作有了新发展,因为重点工作需要,后来放弃了这项活动。在张一锋的统一调度下,周鹤峰把安徽学院已有校外工作的任陵、姚友林两名党员调整出来,专一地进行社会动态调查工作。任、姚二人事先已经取得《复兴日报》记者身份。他们在我的联系下,有计划对行署和军警宪联席会上进行采访。我集中精力把任、姚调研的主要情况向张汇报。对自己直接联系的电厂张通如,以及通过李东荪新发展的电报局报务员孙蔚(南琴),也要他们保护好各自所在单位的重要设施并掌握敌情动态。孙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蒋军一般电报来往,及时推断出其具体单位的方位和动态。地方上反动党团基本资料,也有专人在收集整理。

 

张一锋此时主要住在国民党联勤总部芜湖第11卫生器材库的副库长韩先綬家中。张一锋安排戴简默、吴道钧分别对马塘区和国民党、三青团作调研。他自己也算蹲点,主要是保护重要物资,防止敌人大破坏。韩先綬曾经参加过中共,在1939年还担任过浙江仙居县工委书记。由于皖南事变,与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不久前,韩曾在南京通过曲折关系向党组织提出恢复组织关系的要求。张一锋正是带着南京市委初步意见来,通知先参加工作,接受考察,并写出详细报告等候南京批复。

  当时正库长奉命先离开芜湖了。这一带仓库区各单位,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有的关门大吉,负责人都躲藏起来,不想应付来提货的;有的奉命要毁库;有的是准备弃库外逃。附近的军械库的士兵,早已换上便衣,但正在强迫民工把枪支弹药抬到青弋江边去倾倒,已经有散落的武器丢落在岸边。张一锋很关心这里的重要物资保管情况,最终要归人民所有,不允许失盗或破坏。韩先綬穿了中校军服陪他到破坏现场查看。根据附近群众担心可能出现爆炸情况的心理,张想了个办法,那就是以解放军先遣部队名义,投信通知当地保长,要他出面干涉。不久,果然平静下来。等解放军进城后,韩命令下属将本单位的药械、武器全部造册,一一交割清楚。

附近一带,还有所国民党部队后方医院,院长张伯良,韩想方设法争取他们留下。后来我方大军进城后,果然这座医院作为完整医院被我方接收,马上并被改名,继续接受病员。那位老院长也被留下继续工作。张一锋根据韩的积极表现,和上级作过研究后通知韩,组织已正式批准韩重新入党的要求。

 

大潮到来

 

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飞快地挺进到芜湖河南大街。蒋军早已逃遁。市民很快地奔走相告。解放军于次日,即4,24日上午8时,又横跨青弋江进入市区。他们中的一支部队,是经过老浮桥,沿江路,插入环城路往中二街、中山路方向行走。雄师经过闹市区,天空没有蒋军飞机声骚扰,江上封航的蒋方军舰也没影儿,市内没有出现任何蒋顽武装力量抵抗。张一锋拉着我,站在马路边群众中间一起观看,并且跟着部队走了一段路。战士们虽然经过长途跋涉,还是精神抖擞。一色的草绿色土布制服,扛着轻便武器,单列行军,成为无需排练的入城式,他们受到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有以安徽学院“应变会”名义组织的大、中学生队伍,手持写有欢迎标语的小红旗,高声喊出欢迎的口号。有的商店还燃放爆竹,使气氛更加热闹。我俩比在场的群众,有更强烈的思想活动。张一锋在微笑。显然他很满意,或许是在高兴我们的工作见到成效了。我因为心情激动,泪水已湿润了眼眶。

 

后来有一天,市委组织科长汤太元找到我所在的励德小学校来,要我告诉张一锋,市委组织部通知约见。张一锋按时到达军管会(即市委)。在组织部汇报了工作后,组织部又安排了首长接见。市委书记李步新亲切地和张一锋握手后,说“自大革命时期起,芜湖就有党的组织。经过长期斗争,你们胜利了。一进芜湖,群众都出来欢迎我们,是你们做的工作吧。”李步新充分肯定了这批同志的工作。不久,汤太元代表市委在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小型集会上,勉励大家在各自新的岗位上,再接再厉。我们以前大都互不相识,有的虽认识但并无横向联系。今天虽开始认识,并且互相之间政治面貌清楚了,但很快又要走上各自新的岗位。最后,大家都表示,有决心在芜湖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很快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

后来知道,市区形势不错,也是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中共华东局城工部芜湖工作组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上层工作,比如争取到县长谢汝昌起义,有些警察和地方武装已在临时维持秩序。还有沿江工委等单位,多方面在贡献出力量。原来失去联系的吴稼森、叶松坡同志,也已暂时参加到兄弟组织,继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我和张一锋、李东荪、任陵、姚友林等人先后也分到青筹会工作,即芜湖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筹委会。这里也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机构,也即党的青委部门,一开始还没公开(因为中共市委机构也没公开,对外是军管会)。我们中有的要继续做大、中学生和青年工人的组织工作,有的做社会青年的文艺宣传员培训工作。至于没有分到青筹会的一些同志,有的在原先工作岗位工作,有的走上新岗位,还有的作为骨干,经部队点名,党委支持和本人同意,参军奔赴大西南。个别保护公共财产有功的,很快得到去北京开会,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我也曾被选为党代表,出席了中共芜湖市第一届代表大会

 “打倒蒋介石,顺应时代潮流,合乎人民心意的。”“历史终归人民写,几经沧桑归正途。”这是已故老同志朱启銮,在他生前(担任江苏省明清史学会、全国太平天国史学会领导职务时)写出诗、文中,留下带有的关键词:“人民”。无可置疑,历史长河中,人心向背是在决定历史的命运。■  

      (本文曾被《江淮文史》编辑部作为纪念开国60周年专稿,发表在该刊2009年第4期上。用题是:《解放前中共芜湖地下组织的回忆》,文字有紧缩,修正。现为保留资料的需要,恢复原题和涉及背景部分的原文,形成该题文档第3版)

2009.2.1——3.20春分草成

4.18——4.26 第二稿

8.09---8.12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