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邮政编码多少:《大话中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5 20:13:04
《大话中医》:一个奇人写的奇书
-------------------------------------------------------------------------
 
  近日,周嘉的《大话中医》从北京的现代出版社走了出来。这是一本“中医散文”集。如今出散文集都是自费、包销、无稿费,而周嘉不交钱不销书还获稿费,可见此书的份量。   周嘉既是作家,达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又是中医,20年前晋升为主治中医师。共发表作品150万字,第一次寄稿就发《散文》头条,后发散文50多万字,获《散文》颁“全国散文大赛奖”等奖二十几个,作品被收入《〈散文〉200期精品集》等8个文集。又发表小说50余万字,长篇小说《等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滔滔》、《乞丐》、《铐誓》刊于《大家》、《芙蓉》、《滇池》;还独创与独写了中医散文又一个50多万字,终于出版了《大话中医》。
  这是一本可以同时放在文学书架、医学书架与养生保健书架上的奇书。
  由一位既是中医又是作家还当过游侠、乞丐与囚徒的奇人独创与独写。
  更是作者中医执业30年与文学创作20年的高度结合。
  中医散文——艺术的中医,文学的中医,即用散文的笔法写中医,发挥作家的优势,用幽默加诗意的文学语言使深奥的中医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并将中医与社会、历史与人生融为一体,既有强烈的文学性,又有丰厚的医学性,既给人一流的中医知识,又给人高档的文学享受,读此能不是一件快事?加之中医本身的独特与神奇,文章将十分好看。正如该书封面语:神奇玄妙的中医,由文学作精彩的升华,既文学,又中医,鱼与熊掌兼得。
  中医散文是一个创造,在中国由周嘉独创、独写,在全世界亦然,因为中医只在中国。当《散文》杂志主编、著名散文作家贾宝泉先生看到周嘉的中医散文后,格外惊喜,说这是独创了一种文体,说这不论是在中医界还是在文学界都是一个创举,都具有极大意义。而能做到这,得益于周嘉既是中医,又是作家,有着中文与中医两个大学文凭及学位,如此的文凭组合不论在文学界还是中医界都十分罕见,凭此方能将中医与文学结合得如此完美。难怪周嘉在序中如此说:“说一句不知天高地厚唯脸皮太厚的大实话,在中国,能将两者如此完美地结合的人还真的没有呢!”
  书中一共收入中医散文80篇,既各自为阵,又有机联系:《医文不分家》、《如果鲁迅信中医》、《中医总在你身边》、《找准一个好中医》、《中医论“性”》、《春宵一刻也节制》……篇篇精彩绝伦,叫人欲罢不忍。诸文写及中医的方方面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特点、中医诊法、中医治法、中医医德、中医人物、文学中的中医、中医与日常生活、中医与环境、中药与方剂、中医保健、中医食疗、中医医史……诸文皆做到“三性”:趣味性——选的是中医圈内与圈外都感兴趣的话题;实用性——“拿来”就可用于日常生活;创造性——不是一般的科普读物,许多观点首次提出,有创意,有新意,而且是大多数中医也容易混淆的问题,中医读此豁然开朗,非中医尤感意趣盎然。
  你若不是中医,当你轻松愉快地读完此书后已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中医。
  你若已是中医,你将叹服那许多中医疑难竟然可以如此艺术地讲个透彻。
  八个字:独创独写、医文双馨。
  而《大话中医》的写作与出版都得到国内外权威的大力支持。
  周嘉多次得到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教授(Goeran Malmqvist)的称赞,马教授是诺奖18个评委中唯一精通汉语者,他曾致信周嘉:“很称赞你的作品”,并称赞其长篇小说《等他》:“读时真的流眼泪”,更说:“明天早晨扫宁祖的墓时,我一定代你种春天的花在墓旁。”(注:宁祖是马教授的已过世的仍被他深深爱着的夫人),这一句话使周嘉最为感动。2004年初,周嘉正写《大话中医》,他将其中五篇文章寄向瑞典,不久就收到马教授的电邮,还附上一篇他刚刚写完的散文稿《谈国宝,吃瓜子及其他》,文中马教授说:“中医肯定是国宝,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中国传统医学在西方最近几十年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他还特别提到毛泽东当年曾当着他的面把中医称为中国人对人类的三大贡献之一……马教授的如此厚馈,是给周嘉加油鼓劲,使周嘉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将书稿完成。而中华医学在遥远的瑞典竟有着如此知音,扁鹊华佗当笑在九泉了。
  《大话中医》的出版又得力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社长、现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聂震宁先生,他与周嘉从未过见面,却一向对周嘉的人与文极为看重,信赞“兄是奇人,故有奇文”,“均为世间极品”,“这是上苍的造化”,并给周嘉许多重要支持。当周嘉把书稿寄他后,他十分称赞,认为“很有价值”,当即就向北京的现代出版社的付威海主任推荐,付先生当即敲定,很快面市——用周嘉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这几位出神入化的“送子观音”,要出此书是决不可能的啊!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先生也专信称赞:“《大话中医》我就放在我的案头,有空时就看上一两篇。这是你的另一副笔墨,充满智慧,受益匪浅……”
  周嘉不仅仅是靠作品,更靠人品而获得了厚重的支持。
  周嘉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与罕见的奉献精神的作家。他正规求学仅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一科也没有学过,却先后参加81、82年文、理科全国普通高考,除数理化获高分外,语文还在110分中拿了个104分,终获中文与中医两大学文凭及学位。他又是一个著名的“巴山好人”,资助十几个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从不认识的蒙冤重囚跑案使其重见天日,更是纯自发地带队去大巴山深处某监狱与犯人新年联欢,迄今诊病5万余人次从没收过一次诊费。他特别关注最底层,什么生活都体验过:挖煤汉、纤夫、乞丐、囚犯……干小煤洞时通体漆黑,一丝不挂;当纤夫,打赤脚,最大的脚筋被划断……对周嘉的超乎寻常的传奇与奉献,好评如潮,多见报刊,当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知道后,十分称赞,在给周嘉的信中说:“能结识您,是个重要收获”,“在中国作协主席团会议上,我讲了阁下的一些事绩,让有些人长了见识。”“商品社会是一个容易传扬花钱与赚钱的传奇的时代,兄创造了文人的传奇,实属难得。”
  对周嘉的人品与作品,截止2006年底,已发表评介文章达89篇(次),其中一部分是评介他的《等他》的,这是当代第一部为“当代穷人”呐喊的长篇小说,另一部分是评介他的《大话中医》的,更多的是评介他这“奇人”的。其评介发于《中国青年报》、《文学报》、《作家报》、《中国艺术报》、《自学考试报》、《四川日报》、《武汉晚报》……《中国青年报》前后发评介三篇;《文学报》也前后发评介三篇,并以很大篇幅配照片发于头版;《上海故事》以头条对其《等他》选载;《四川日报》与《武汉晚报》都是整版配多幅照片发出;尤其是西安的《自学考试报》,竟然以头版二版两整版发表对周嘉一人的书评与“人评”,这在当今中国可真是个唯一,在当今世界也属罕见。要予强调的是,如今的评论文章已经“市场化”,是要给写评者一笔钱的,其实已是在买了。但对周嘉的69篇评介文章却没有一篇是“买”的,全自发而来,全不收分文,其写评者在写评前均与周嘉不认识,至今也多末谋面,由此也可见其人其文的份量。
  从周嘉及作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难得的闪光点。
    感悟两栖奇文《大话中医》 发表于《经理日报》2006年1月3日 
  作者: 王文钦
   自然界中,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被称为“两栖动物”。如今,广大农村又涌现了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挣钱的“两栖农民”。万万没有想到,笔者最近在新华书店同时看到了放在文学书架与医学书架上的一本奇书《大话中医》,陡然惊喜道:“两栖著作”。作者周嘉堪称“两栖作家”,一点也不过分!
  《大话中医》是北京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一面世就受到中医圈内、圈外人士的好评,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喜人局面。正因为如此,我一口气如饥似渴地读完,颇感兴趣,由衷地感叹:这真是一本散文的中医书,也是一本中医的散文集,充满了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作者独创、独写的中医散文,是大巴山开出的一朵奇葩,实属罕见。
  《大话中医》,与其说是“大话”,还不如说是作者的真话、心里话。扎根在大巴山的四川达州市作家周嘉,有着中文与中医两个大学文凭及学位,执业中医30年,文学创作20年,在“两栖生活”天地里,坚持讲真话的原则,用散文的笔法,写博大精深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中医诊治诊法、中医医德以及中医食疗、保健等等,使读者“拿来”就可用于日常生活,向读者献上了健康,能不可敬、可亲、可喜、可贺!
  中医散文《大话中医》的出版发行,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启发散文创作思路,开拓思维空间和创造性思维来说,在全国乃至世界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在文学创作领域,提出某个假想或许并不太难,有想象力即可,然而想象力不等于创造力,只有具备足够的创作功力,才能将奇思妙想转化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中医,又是作家的周嘉,写出《大话中医》一书,可谓驾轻就熟,使得一些中医术语非常符合语境,对人的内心体察、人物心理描写再加上许多具有点睛之笔效用的具体细节描写,将中医散文写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大话中医》选例·第1篇《心想事成》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心想事成
  作者:周嘉   有些事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有理。你不能因为玫瑰的芬芳而贬牡丹,也不能因为牡丹的富贵而斥玫瑰,好办法是双花齐放,百花齐放,进而万紫千红,山花烂熳。
  “心想事成”这个词儿这些年用得频频。但不知世人知否:此四字源于中医。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即是说人的思维与精神活动由心主管。基于此,文辞中才有了“心想事成”、“心口如一”、“心花怒放”、“心术不正”……
  在以上诸词儿中,“心”皆与思维相关,“想”的功劳在心,你大脑是抢不去的。
  这就得谈及西医了。思维的主儿是谁?西医与中医的说法大相径庭。西医说:人的思维非心而脑,心脏只是一个血液循环的动力站,与思维无涉,唯大脑才是正而宗之的思维管理器,有如战役的总指挥,山寨的山大王,国家的太上皇,实乃万物之灵的“灵中之灵”哟!事实上,诸多国家的头号人物已经直接用“首脑”称之了。西医如此说并非信口雌黄,是被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与心理学所证实了的。故而,此“脑想说”一入国门即被认可,文字中骤然就有了“头脑清醒”、“手脑并用”、“脑力劳动”、“脑体倒挂”……至于林彪的名言:“我的脑袋生得好,特别灵,爹妈给的嘛!”也算是给“脑想说”“贡献”了一条旁证。
  心想乎?脑想乎?中医力主“心想说”,凡思维出了故障,如恶梦、幻想、胡思乱想、发疯颠狂等等,皆治“心”,唯此,方可获效;若要中医去治“脑”,那是既无从下药也绝无效果的。反过来,西医治疗上述疾患是决不会去治“心”的,而是坚定不移地向着大脑走过去,效果呢?也不错。中医西医同治一病,一在心,一在脑,大方向迥异,却皆能获效,互易则两挫,你说怪不怪?
  具体谈几个病例吧。
  先谈一病:一君子不辨善恶,不明事理,不晓逻辑,不知廉耻,君子动手不动口,不该出手也出手。此乃思维出了故障,俗称“疯子”。中医称此为“狂证”,认为是痰火扰“心”,治疗当然治“心”了,“去痰泻火,镇心安神”,多能获效。而西医称此为“精神分裂症”,认为是大脑的功能失常,治疗当然是治“脑”,采用作用于大脑的“冬眠宁”等药,也能获效。再说一病:一人物轰然倒地,手足抽搐,口吐白沫,声若猪羊。不过你别太急,他片刻即愈。此患者乃神志出了故障,俗称“羊儿风”、“母猪风”,中医称此为“痫证”,认为是“风痰蒙心”,治疗当然也治“心”了,“豁痰开窍,熄风振心”,效果很不错。而西医称此为“癫痫”,认为这是大脑的功能失调,治疗当然治“脑”,采用作用于大脑的药物,也有效。而近年来西医对此已有了打开脑腔手术治疗的先例。以上两病,皆思维与神志出了毛病,中医治心,西医治脑,公有公的吹火筒,婆有婆的针线活,婆一针见血,公一吹就亮,都功成正果;反之,若要西医来治心,中医来治脑,那公公婆婆不各自弄出几个冤死鬼来才怪呢!
  要问:“心想”与“脑想”能否统一?如何统一?何时统一?
  问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灵。
  三个字:不知道。
  有人为此竭尽全力,却终无太大结果。
  近年来,西医有一说,认为心脏除了推动血液奋勇向前外,也能在思维上与大脑分庭抗礼,还说了一些道理,也举了一些实例:不是诸如冠心病之类的“心脏病”就常常伴有情绪的异常吗?常常是由异常情绪引发的吗?……但在眼下,此“新说”仍然只是一个“说法”,证据还大大的不足。
  心想乎?脑想乎?看来这公婆相辩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大千世界,公婆并存,玫瑰牡丹并存,百花并存,“心想”“脑想”并存,万事万物并存——这才是最正常的啊!   《大话中医》选例·第2篇《怒发冲冠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怒发冲冠
  作者:周嘉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当年抗金大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荡气回肠,响彻千古。
  愤怒真的能使头发把帽子冲起来吗?
  中医回答:能。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西医将此归之于大脑,对其研究统属于“心理学”范畴。(“心理”二字,其实已是中医“心想说”的传承——可见虽是西医也摆不脱得中医的“控制”呀!)而中医却将诸情绪归属于各脏:心主管喜,肺主管忧,脾主管思,肾主管恐,而尤其强调肝主管怒。中医名典《内经》称肝是“将军之官”,就是说肝像大将军一样,神貌威严,怒火冲天,人之发怒,其脏在肝。对肝的“主怒”功能,中医不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大有发言权哟!
  人生百态,气象万千。生活中常有这么一些人,壮怀激烈,满腔怒火。看见苍蝇打架挥拳而起,看见蚊子飞过怒吼而追。他们的情绪尤易激怒,别人完全不致动怒的事,他们却视若天倾,龙颜大怒,火在眉间一触即发,干柴烈火一点就着,其情绪处于一种亢激的病理状态,中医称其为“肝经火旺”,意是在其肝所属的经脉上火焰熊熊。这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现象,很有“普适性”,那“肝经火旺”虽是中医术语,却已经口语化了,在四川,人们常用此词儿去称那些“一点就着”的人,而北方的另一俗称“火爆性子”也与之同脉同宗,那爆竹不也是一点就着一点就炸吗?
  肝经火旺的人,除了“一点就着”外,还有哪些表现?
  火焰熊熊总是炎炎向上,中医称为“火性炎上”,又称“怒则气上”,发怒能使人体内的“气”向上冲,火推气势,气助火威,这就把火焰熊熊烧到顶头上方,“高处不胜热”,于是,肝经火旺的人,往往还伴有许多“头面部”症状,最常见的是“脸红脖子粗”:脸红似包公,脖子除了红赤,更见青筋暴露,粗硕似柱,如此红红火火,硬是那肝火烧到上面来了哟!严重者连眼珠也“烧”成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常见气粗若喘,山呼海啸,那是肝气上涌之故。最为严重的是盛怒之中,鲜血上涌,吐赤喷朱,命即在悬,这因肝火灼伤肝中血脉并由上冲的肝气把热血携带着喷薄而出了。这可不是好玩的。如此血染的风采,想当年,江南名妓李香君听得她朝思暮想的明朝大才子侯相公变节投靠了清廷,即刻大怒伤肝,血从口出,悲烈女子在明末清初上演了一幕大义凛然的悲壮之剧。
  此为电影《桃花扇》所诉。
  而孔尚任的小说原著《桃花扇》中并无如此结局。电影拍于解放后不久,想来如此改动确被编导赋予了深意,于是李香君的这一次悲烈就被新政权赋予了“合理”的解释:是对那些解放后投身于新政权的旧知识分子的“卖身投靠”的抨击,是“借古讽今”、“借尸还魂”、“含沙射影”、“恶毒攻击”……于是,文革中,该电影被打成反党大毒草,其编、导、演皆入监狱,那李香君的扮演者王丹凤就因此坐牢多年,而侯公子的扮演者冯喆则因此献出了生命。
  这也是一件悲壮的往事,比起李香君的那一次悲烈来,这一次更加悲烈,其间的深意三言两语说不清,而有的深意直到现在也不能去说清。
  只愿这一个“暂时”不是又一个40年……
  就将话题说回来。要说那“肝筋火旺”,中医倒是可以治疗的,大原则是“清肝泻火”——清除肝中之热,泻去上冲之火,效果很好。尤其要自豪地说,就此,比起西医来,恰是中医的强项。而西医中的许多伴之情绪激亢的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甲亢、肺结核、胃溃疡……当出现了类似“肝筋火旺”的症状时,都可以用清肝泻火法治之,效果呢?“味道好极了!”
  这就要回头谈及“怒发冲冠”了。
  许多人认为这是岳飞作诗时的夸张。其实不然。怒则气上,火性炎上,上冲头顶的肝火与怒气将头发一根根地冲得直立,完全有可能把帽子也顶起来。这可是天地间何其悲壮的至怒呀!想当时,外族人侵,国破家亡,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面对满目疮痍,登高远眺的岳飞即使性情平和并不急躁,他还能压抑得住那满腔的怒火而不冲冠而起吗?
  而今,面对严重的种种腐败,你,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即使你有一个健康的肝,你还能心平气和吗?还能舒缓从容吗?还能不义愤填赝吗?还能不怒火中烧吗?
  你还能不怒发冲冠吗?   《大话中医》选例·第3篇《经络,你在何处行?》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经络,你在何处行?
作者:周嘉
   经络是什么?它是循行于人体内的经脉络脉的总称。经,路径也,是经络的纵行干线,分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络,网络也,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处处皆有,无处不至,分为“别络”、“浮络”与“孙络”……瞧这一家子,人丁兴旺,儿孙满堂,还真是大大地“成系统”呢!
  经络有何用?
  天生经络必有用!它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路,它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否则,你就是一堆各自为阵的死肉,手板姓李,脚板姓王,屁股姓张,脑袋就该姓“无”(吴)了。“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就仅仅说那两个耳朵,若没经络联系,岂止不见面,早就“耳朵东南飞”了。因此,把经络比成地球上的江河、小路、公路、铁路、电线、甚至电脑网络,都是恰当的,若没这些“线线”“网网”,地球将分崩离析,将等于一个死球与死囚!你说它重要不重要?
  经络在哪里?
  这就要格外一说的是:“经络”是中医术语——言下之意是西医并不买它的账。中医与西医总有许多“不接龙”处,或许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就经络而言,中医自古就知道它,西医至今不知道它,因而也就不承认它。也不怪西医孤陋寡闻,对于经络,西医有着响当当的三个字:看不到!不论是视觉、触摸、X光透视,还是很现代的“CT”与“核素扫描”,甚至将其皮肤肌肉解剖开来看,哪里见得半点儿经络的影儿。
  它是血管?是神经?
  不是!因其循行部位之下大多并没这两者的主干。
  就有人说它是生物电的通路,是生物场的流道,但这也只是“说”……
  啊,望穿秋水,不见经络的倩影,恰如我的恋人。
  但她却是实实在在地美仑美奂地存在着,也恰如我的恋人。
  这就要引入一个相关概念了:穴位。它是经络上的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经络就像一张包裹人体的网,穴位就是串在网上的一颗颗明珠。而针刺疗法就是拿穴位下手,不求一针见血,但求“一针见气”——人体在针刺时所获的那种“酸麻胀”的感觉被称为“得气”,而“得气”则常常沿着经络的循行线路传行,由此可以十分逻辑地得知,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而针刺疗法的效果也证明着这一点。
  应该感谢这一个个闪光点,它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多了一个闪光点。
  是的,马列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总是无限的,主观认识总是有限的,在丰富多采变化无穷的客观世界面前,主观认识将永远被动、滞后、稚嫩、肤浅,将永远是一个孩童。不要对一时看不到、听不到、观察不到、认识不到的事物就认为不存在,两百年前不知道电但电存在着,一百年前不知道核能但核能存在着,不知“场”时非无“场”,不知“生物钟”时非无“钟”,如果任何事物都要大张其鼓地放在我们的面前时才予承认,那还要推理干什么?还要想象干什么?还要科学干什么?
  还要我们干什么?
  对经络,西医是否保守僵化了一点?
  而我们若把经络比喻成地球上的道路时,更应比成飞机的空路,无线电波的通路,它们看不见,但却存在着。
    《大话中医》选例·第4篇《中医总在你身边》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中医总在你身边作者:周嘉
  
  你若是炎黄子孙你就离不开中医,它时时处处伴着你,既像你的父母,又像你的兄妹,也像你的恋人,更像你脚下的大地。
  不要说这些比喻过大。不,并不,一点儿也不,实在恰如其分。
  你怎么离得开它呢?
  俗称吃五谷生百病,谁也难说他是金刚不倒,东方不败,终生无恙,一病不生。生了病,得吃药,此时的“进口货”中就免不了中药。一般而言,凡带个“丸”字的都是中药:“银翘解毒丸”、“牛黄解毒丸”、“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这不都耳熟能祥么?不带“丸”字的也未必不是中药:“桑菊感冒片”、“藿香正气水”、“龙胆泻肝液”、“十全大补酒”、“伤湿止痛膏”、“七厘散”、“红升丹”……这些“片”、“水”、“液”、“酒”、“膏”、“散”、“丹”都是中药的不同剂型。同时,还有一个“药”也是中药:云南白药。而且,你千万不要以为那“打针”是西医的专利,其中也有中药在助阵,虽然少,却更显画龙点睛:“生脉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这些你绝不生疏吧?至于那最常见的中药,则是一味一味地称起,一包一包地装起,一次一次地熬起,一碗一碗地喝起,那是中药的“汤剂”,是它,最典型、是资格、最充分地展示着药染的风采。
  是不是不吃中药就与中医不沾边了?
  非也!
  你可以不吃药,你不能不吃饭、不吃菜、不吃水果……首先,大米就是一味中药,小麦也是一味中药。其次,菜肴中的中药就更多了。先说荤的,那鸡蛋是一味中药,那羊肉也是一味中药……又说素的,那冬瓜是一味中药,那苦瓜也是一味中药……再说佐料,那干姜、生姜、辣椒、花椒、胡椒、茴香……甚至包括盐巴酱油芝麻油,全是中药。水果呢?“巾帼不让须眉”:橘子、山楂、梨子、大枣、桂圆、西瓜……仍是中药。干果呢?“须眉不让巾帼”:莲子、核桃、银杏……还是中药。说这番话决不是故弄玄虚,以上诸味中药皆是入了药典药方的。就随便地以说在靠前的鸡蛋为例,鸡蛋黄又名“鸡子黄”,功效“养阴熄风”,用于热病伤阴的虚风内动,也就是用于高烧日久耗伤阴液而导致的抽搐。为治疗此证,中医著述《通俗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选了它,另一中医名著《温病条辨》中的“大定风珠”与“小定风珠”也都选了它,都是请它当干将而非跑龙套,可见,这鸡蛋乃至以上那一系列“吃食”可决不是“Y”中药哟!
  当然,那一切吃食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去应用才成其为中药。
  看到这里,你该知道你其实已经“陷入中医的重重包围”了吧?
  而我还要再进一步说:你也是中药?
  ——我也是中药?
  此话听来更玄,但请待我说透。
  当你还未出生就被中药“包”上了,你的胎衣就是一味名叫“紫河车”的中药;而当你还在孩提时代就是一部高效率的中药生产机了,你的尿尿也是一味名叫“童便”的中药;进而当你长大之后,你的头发又成了一味名叫“血余”的中药……
  这不是中医总在你身边吗?
  可见,我将中医比成你的父母、兄妹、恋人、大地……也就有了道理。
  如果你还不服,那我只好抬出大人物了,请记住毛泽东的话吧: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繁荣昌盛是与它分不开的。    《大话中医》选例·第5篇《医文不分家》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医文不分家作者:周嘉    这里的“医”指中医,这里的“文”指中文,全是土特产。至于高鼻子们的“医文”分家与否,不拟在此说及。
  古来医文不分家,中医与文学,珠联璧合,水乳交融,不是一家,胜似一家。其内在的缘故不在这里说,仅以几个尤通歧黄的大文豪为例,就可知这一风景成了何等气候。
  先说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迁吧,其《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耀日月,辉亘千古。其中之《扁鹊仓公列传》一篇,尽记名医扁鹊与仓公之医迹,其文笔何等生动,描写何等传神。而仅就其文写及的大量医理医案皆是何等准确,可见司马先生决非远离杏林之人,至少该是主治中医师职称了。
  又说曹雪芹,他那宏篇巨制《红楼梦》,记事历历在目,写人呼之欲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活脱脱地弄出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史,实为世界文坛上之一座丰碑。其“文价”如此,“医价”如何?说来决不惭愧,其文中多至近百处与医相涉,其医理无懈可击,甚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即使是对今天之医人也不无借鉴与启迪哟!
  何以曹氏的医文二类细胞皆如此发达?
  医文不分家也!
  据说曹先生为文之暇总给他人察颜观舌,中医至少是他的第二职业了。
  这就更得说说蒲松龄老先生了。他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群“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的“生物”,但是,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叫人读来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就有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在胸中挤去挤来,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呢?不过,老先生还有一部书是谁也解得开的,那就是他写的中药学专著《草木传》,此书共介绍了五百余种中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皆是以文写医,诸多医药知识皆以比喻拟人等文笔写来,更把药物与功效编入到一个“方剂剧本”中,生动传神,浅入深出,既介绍了方药知识,又展示了文学风采,叫医家读来回味无穷更有了革命的人道主义情怀,叫病家读来余香满口骤立了为四化而战胜病魔的信心。
  再来看看辛弃疾的这一首词吧,词中每一句都暗藏了一味中药哩。   《定风波》: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请看,老辛通过花草泉石松竹禅房,看似吟风弄月,实则曲折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忧国伤时的伟大情怀。而且,依次而下,各句中相继有着中药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防风、常山、栀子(知子)、海藻(海早)、甘松。此举就中医中药而言,虽属雕虫小技与游戏文字,未见得有太大的含金量,但至少说明了“医文不分”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已在当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风雅,就连大词人也趋附之呀!
  医文不分家,古来如此。
  例子还有很多,前要见古人,后更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皆欣然而大笑。
  而且会越来越多。
  至于今人周嘉,也弄着中医与作家两个饭碗,既舞文弄墨,又察舌弄脉,既写人生百态,又写歧黄杏林,既想医治社会,又在医治人身。原来也是一个医文不分家的家伙哩!    《大话中医》选例·第6篇《弃医从文》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弃医从文
作者:周嘉
   医文不分家,古来如此。而待到古人剪去长发脱下长袍进步为今人时,就尤为如此了。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词儿:弃医从文。
  这里不必去说那些高鼻子老哥们:那侦探小说之父柯南道尔弃医从文之后写出了《福尔摩斯探案》,那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弃医从文之后写出了《变色龙》……只说我们的矮鼻子父老乡亲,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有鲁迅、郭沫若,仍然活在人们身旁的有张三、李四……可见,弃医从文乃天撮地合,天经地义,绝非偶然,其间肯定是大有必然性的。
  其必然性为何?
  这么说吧,这医学与文学,看似身无彩凤双飞翼,实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者均通于一个“医”字:或曰医学医身文学医心,或曰医学医个人文学医社会。医字当头,就易合二为一了。细品鲁迅的“弃”与“从”,那是颇耐人玩味的。他早年东渡扶桑,怀抱医学救国志,其医学成绩之卓然竟招来富士山的儿子们的妒意,由此还生出一些闹剧来。可知,他若是沿着这条医路“哥哥你大胆地向前走”,那肯定会扁鹊在世,华佗重生。可是,他却偏偏回了头,改举义旗于文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成一代文魁。鲁迅如此地壮怀激烈地弃医从文,其转机在《呐喊》自序说得十分昭然:在学医时的某次电影中,他看见了一群中国人正围观一个中国人,而后者正被日军砍头,忍看观砍者与被砍者皆筋骨强健、身体硕壮,却无一不神情麻木、满脸愚钝。面对此景,鲁迅身抖了,心颤了,医路崩溃了,“就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拙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他弃医从文了,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把匕首与投枪向着黑暗与愚顽之处源源不断地刺过去。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他只能如此。
  当苛政猛于虎时,古之百姓尚且宁陷虎口也远避朝廷,而当暴政猛于病时,昔之鲁圣岂能留恋于白大褂而坐视那黑大褂笼罩着天地?他只能弃医从文,他别无选择,谁叫他不是别人而是忧患满腹疾恶如仇的鲁迅呢?这是一个转变,是一个包蕴着历史与现实、正义与邪恶、奉献与索取、抗争与苟活等内涵的转变,是一个万分正确的转变。当医身与医心、医个人与医社会不可得兼时,“舍身取心”就恰如“杀生取义”了。那时代与历史性急得很,总欲开步走,他们比起需要“周树人大夫”来,是更需要“鲁迅先生”的。因而,这又是一个熊掌与鱼的故事。
  弃医从文的必然即是社会历史的必然。
  原来,天降大笔于斯人,斯人是必先阅彼医卷,识彼百药,操彼听诊器的。
  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何至今弃医从文者仍绝不了种,原因很简单,只需要你一瞥这活生生的现实。
  而现实怎么样?当然是凯歌阵阵,捷报频传,到处莺歌燕舞,遍地山花烂漫。但是,且慢,看苍茫大地,仍然还有丑恶,还有凶残,还有恬不知耻,还有卖身求荣,还有以权谋私,还有腐败盛行。因此,不论你喜欢与否,都必然还有投枪,还有匕首,还有讨逆檄文,还有征贼宏章,还有鲁迅返世再次击浊扬清,还有不绝种的弃医从文之辈在五湖四海流汗喘气。这当然也是历史社会的必然了,天下下雨,娘要嫁人,谁也别无选择。
  或许某一天,医者的医业足以从一而终,文者的文路勿需改辕易辙,想来那季节该是一个晴空如洗的天无点尘的好天气。
   (又补:格外要说明的是,以上被“弃”的全是西医。对中医呢?好像还没有被“弃”的?还是那“医文不分家”啊!是因为二者拥抱得太紧而想要“弃”也分不开也“弃”不了吗?想我本是一介中医,后来又弄上了文学,但我对中医却不离不弃,生死与共,既不想“弃”,也“弃”不了,只好齐头并进,并肩前进,不是“弃医从文”,而是“携医从文”了。
  不知这是时势造英雄还是时势造狗熊呢?
    《大话中医》选例·第7篇《阳台盛开野菊花》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阳台盛开野菊花
作者:周嘉
   时入深秋,正是野菊漫山时,黄染山谷,香透天涯。
  而我家的阳台上种的什么花?想我乃一介寒儒,就不种富贵的牡丹,想我乃一介弱儒,就不种刚劲的腊梅。不过,种几许野菊倒是十分恰切的,谁叫我是中医加文人呢!
  我家的阳台正由它野味盎然地主宰着。
  我种野菊已年头有加了。野菊本不是“家菊”,而是野花,更是凡卉俗草,全在山林野地谋生存,是没缘登堂入室的,家养盆中,恐怕唯有鄙人了。但我必须种它,我的阳台由此卫士站岗执勤,我这弱柔之士就十分坚强,我的忐忑之心就很有安全感了。
  不称花儿为“仙子”而称“卫士”,这恰切乎?恰切得很。野菊花姓啥?姓“药”,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中药中一枝独秀。药书有载:野菊,别名苦薏,对痈肿、疔毒、咽喉肿痛、风火赤眼的疗效很好,清热解毒的名方“五味消毒饮”就是由它担钢主打的。尤其是在痈肿疔毒的早期,它最能在星星之火尚未燎原之时就将其灭掉,一举拦截诸多危证险证于初始阶段,若要“中西医结合”地说,它是很有“爱国者导弹”的风采的。故此,野菊花,真当叫满腔正气,嫉恶如仇,让它放哨站岗于阳台,就有了卫士的潜质。
  但潜质的充分显示还凭借它那神奇的香气——那是何其内蕴无穷的香气哟!
  哦,这就是野菊花的香气吗?太清新了,沁人心脾沁人脑,质若冰心无点尘;太素洁了,透入陋室透天际,神若秋月一片纯。此香只应人间有,天上能有几回闻?它是一种山妹子的情怀与风韵。而山妹子的韵怀再与卫士的气度相结合,奔放的小女子再与阳刚的大丈夫相结合,我的阳台,我的陋室,我的躯体,我的心灵,皆在这内蕴着厚重药力的清芳中净化与升华了。
  我心宽体健了。
  说实在的,每待阳台野菊香,我就没了疾病,包括多年未愈的陈疴,包括常患常新的小疾,它们都在我的阳台花会中隐退了。如此宏效,富贵的牡丹没有,刚劲的腊梅没有,有的,唯这实在不起眼的凡花俗草。
  不起眼的野菊花啊,你实在太寻常了。看我这太寻常的阳台上,太寻常的你正开得十分精采,细细的叶,细细的茎,细细的蕾,细细的花,虽没有牡丹的富贵与腊梅的刚劲,但花儿冰清玉洁,色灿似金,香气聚真敛纯,透心达肺,有你在阳台上与太寻常的我为伴,太贫寒的我也十分富足,太柔弱的我也斗志昂扬。故尔,我对你不得不如此地赞美:野菊花,你这太寻常的与太不寻常的伟丈夫与奇女子呀!你真是一首最朴素与最豪华的诗呀!
  我这样说着,我也就走进了阳台上那一个野味盎然的花盆,我相信我已与野菊花融为一体了。
  我就是野菊花吗?
  是的,野菊花就是我。
     《大话中医》选例·第8篇《像形》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像形作者:周嘉   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一桩往事。他曾患重病,双脚无力,诸药无效。后偶得一对牛蹄,熬之,服之,不但腿脚健壮,而且步履生风,靠着那一对牛蹄,他老黄牛似的从宁波走到了巴山蜀水。
  这就是“像形疗法”对我的首次教化:牛蹄与“人蹄”皆是“蹄”,是十分形似的。
  尔后,我弄起了中医,方知“像形”乃中医治疗的一个方法。平日里,以猪心治人心,以猪肝治人肝,此类法子妇孺皆知。进而,狗之阳物鹿之阳物海豹之阳物,皆被分别命名为“狗肾、鹿鞭、腽肭脐”,而进入富人之口,使本来就阳气太足的诸君更加阳气冲天。如此治法,也可属“像形”,因为,畜兽之阳物与“富人”之阳物其形本无大异,其质也无大别,不同的仅仅在一个“人”字上,而这恰恰又是“高等华人”最不看重的。故尔,畜兽之阳物能为“贵人”之阳物奉献精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杏林中还有一些奇花异草却是“不通情理”的,某些像形疗法,听起来就有些神奇了。
  比如,白花花的银耳与黑乎乎的核桃仁,因其酷似万物之灵的大脑,就用其来补脑,效果也不错,长吃不懈,补出个诸葛亮来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故此,二药想必会被欲愚民者讳了。又如,被西医称为“关节炎”之疾,中医称其为“痹证”,痹者,不通之意也。中医认为,此病因经络不通而致,经络不通有别于思想不同,靠做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未必有效,应当疏通经络。而经络其形,又恰似植物中的藤儿蔓儿,于是,诸多藤儿:忍冬藤、青风藤、雷公藤、络石藤……皆入了治关节炎之族;又由于痹证多发于四肢,形如树木之枝,于是桑树枝也入了伍;又由于痹证总生于关节,形如树木之节,于是松树节也加了盟。阵容如此强大,四面埋伏,八面强攻,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何愁关节炎不束手就擒?再来谈谈红橘。红橘将全身心都献给了人类。其皮,称陈皮,形若人之皮肤,而人之皮肤又与肺脏相合,陈皮就能化痰止咳治肺疾;而橘皮内附着的橘络,正与人之脉络形似,故尤能疏通胸肺脉络而治疗胸痛乳胀之证;至于橘核,天不像地不像,恰像男人那天尊地贵的睾丸,毫无疑问,那男人的专利:疝气与睾肿,就非橘核莫治了。
  玄不?玄极。
  但是,有效!
  这就向我们的传统思维踹了一脚,使我们的现代思维闪了一下腰,给我们的未来思维开了一条路。想那正统思维,特别强调“联系”,但他强调的是“内部联系”,是“神似”,而对“外部联系”,对“形似”,则视若鸿毛。它把内部联系称为“必然”联系,而对于诸多外部联系皆看成“偶然”,真是个重“贱内”而轻“外遇”的正统伟丈夫哟!若一个人与一头牛以及与一朵牡丹乃至一块石头在外形上颇有相似之处,该伟丈夫是并不对此抛洒几多关注的。然而中医的象形疗法却是这样地提醒与启示我们:那似是而非的人与牛与牡丹与石头,其间说不准太有本是同根生的“基因”呢!何以我们的思维一定要那么“内部”呢?一定要那么“神似”呢?何不可以也来“形一形”与“表一表”呢?
  造物主之所以在甲乙丙丁的外形上造出了一个相似,在ABCD的外形上又造出了另一个相似,这决不是他老人家的稀里糊涂和随心所欲,而是肯定有他的讲究的。
  就想到我近日胃痛,请来三九胃泰、丽珠得乐等大腕儿,皆束手无策。我母亲就去买回一个牛肚,放上砂仁、陈皮等“小腕儿”,蒸之,吃之,胃痛就在我的一顿口福之后悄然离去,我即胃儿舒坦地坐在这里爬格子,并骄傲而自豪地想:幸亏我的胃儿与牛的胃儿何其相似,吃进去的都是草挤出来的都是奶啊……
  又想起那些一味整人害人坑人蒙人之君子兮,满肚子怪腑烂脏,若其胸闷肚痛时,定然非狼心狗肺不治。而那善良敦厚的猪肝牛肚,是绝对与他们的脏腑太不相像的。
  这样想着,我就在牛年的胃儿里十分悠然地走着了。
    《大话中医》选例·第9篇《〈像形〉补遗》   (此书为周嘉的“中医散文集”,即以散文形式写中医,全书由80篇中医散文组成,由北京的现代出版社出版。) 《像形》补遗作者:周嘉   看了《像形》之后,好多朋友皆感神奇,感兴趣。却也问,你说的这一些是否具有规律性?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树木代森林?……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当然可以。
  例子太多了。
  你可知道有一味中药叫“牛膝”?它是一种植物的根。植物是草本,很柔弱,但茎上的一个个“关节”却十分强大:粗大的膨起,又结实,又坚硬,是那般的强壮有力,就像牛的膝盖,虽然弄不清是水牛的还是黄牛的,但“牛膝”故此得名。牛膝的功用是补肝肾,强腰膝,主治由肝肾亏虚起的腰膝酸软。由“膝”一字,你应知道这已是在像形了。是的,之所以叫它牛膝,就是要使人的膝盖通过它而向牛的膝盖好好学习哩!
  说毕关节,又说颜色。
  中药的颜色与像形有关吗?
  当然!
  按“规定”本当先说红色,我却偏要先说黑色。黑色的中药大多补肾:黑芝麻、黑附片、生地、熟地、桑椹……倒不一定你的肾是黑的,也相信你的心一定不是黑的,而是按“五行学说”黑色归属于肾,这自然又是一种像形了。而那红色又是怎么在像形呢?这里有中药红花、丹皮、丹参、赤芍、鸡血藤……都是红色,都沾一个“红”字,这里的红色可没有革命的意思,而是一系列活血化淤的中药。“活血”就是“使瘀血鲜活”,鲜活的血的颜色是红色的。红色、活血、鲜血,这三者就这么联系起来。由此,你也该知道这里的像形又是怎么一回事了。
  写到这里我的肚子饿了。
  不知道为什么,凡写到中医散文,肚皮就饿得像三年大灾害,就像被那“消导药”填满了似的。
  就又来谈一谈消导药的像形吧。
  何谓消导药?就是帮助消化的药,消化你那过度吃下的食品。在中药中,麦芽主要消化麦面食品,谷芽主要消化大米食品,仅这一点已有了浓郁的像形味儿——
  而且还有一味“鸡内金”呢!
  这个名字很响亮,很辉煌,鸡的体内的金子呀!是的,它是鸡的肫子内壁上附着的一层角质物,俗称“鸡肫皮”,黄灿灿,亮闪闪,确实像金子,这本身就是像形了。而鸡的肫子是用于消化食物的,鸡肫皮又直接把食物磨碎,凭此,对人的消化绝对好,这就更是像形了。记得儿时家中过年杀鸡,父母都要格外留意把那鸡肫皮剥下来,珍惜地晾干、烤脆、打成粉末、收藏起来,再珍惜地在我每次吃饭的时候放一点儿在饭中,用心何其良苦,慈爱何其浓郁,如此亲情,比火还热,可以融化一切顽石,哪里还有什么“顽食”不被它磨碎呢?岂止是磨碎“顽食”,还能磨碎砂石,那鸡内金还有“化坚消石”之本事,它的另一个功能是治疗“砂淋”,即小便里排出一些沙子,相当于西医的某一种尿道结石,而鸡内金却能对付它们,或排出,或化掉。而其药理是显然的:你那把鸡肫子打开,里面常有一些沙子甚至玻璃渣子,既然这一些东西都是鸡内金的手下败将,那你小便里区区几颗沙子还不甘拜下风?
  这就又是一个像形了。
  至于鸡肫子里面的沙子玻璃渣子对鸡是怎样的一种生理作用,(并不是鸡在消化它,而是在帮助鸡的消化),就这一点,讲究直观的中医是不知道也不必知道的。
  与之相似的还有“海金沙”,它是一种藤状蕨类植物的孢子,其外形就象沙子。于是,它能治疗什么就不用我说了。
  海金沙除了治疗砂淋之外,其基本功能是利水——这就又来说一说“利水药”的像形吧。
  利水药是凭着它的皮与人的“皮”在发生着像形的关系。这里说的人的“皮”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皮肤,那水肿是在皮肤上呈现给我们的,一是指肚皮,那腹水装在肚皮里面,又总使肚皮不知疲倦地高高鼓起。这里得抬出利水名方“五皮饮”,汤头歌诀曰:“‘五皮饮’用五种皮,陈茯姜桑大腹齐。”即是说此方是由五种植物的“皮”组成的:桔子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靠着这五艘“皮划艇”,不论你是肚皮表面的水还是肚皮里面的水,都将给你送出去,送入小溪,送入大河,送入长江,送进浩瀚太平洋,再换回来一个天下太平。
  对了,那冬瓜皮也是一艘“皮划艇”哩。
  而且在这里我还得一问:你看过国产童话片《宝葫芦的秘密》吗?你看过国产动画片《葫芦娃》吗?你可知道什么是葫芦吗?你可知道那葫芦的兴趣所在吗?告诉你,它也志在肚皮,志在利水,为的也是使鼓鼓的肚皮塌下去与厚厚的肚皮薄下去,谁叫它的模样儿就像重叠的两个鼓起的肚皮?效果?还真不错!八成是借得葫芦娃的无往不胜与宝葫芦的无所不能吧?只是,虽然它如此英武与万能,对太厚的脸皮却是没有效果的。
  还有一位利水的要员叫“滑石”。
  说到滑石你或许尚陌生,但那滑石粉你定不陌生,何等洁白,何等细腻,何等柔和,何等滑腻,那手感,只要摸过一次就终身难以忘记。于是你就要问,难道这也是像形?这细滑的粉末像什么呢?是像肿起的皮肤?还是像鼓起的肚皮?不,不,它的像形并不在这,而在那一个“滑”字,如此的滑腻,恰如溪底石板长青苔,那水儿还站得住脚吗?还不赶快从人体里滑出来吗?
  而滑到太平洋上所推起的浪花儿也是两个字:像形。
  由清凉的浪花而想到炎炎的暑季,酷暑里冲浪该多惬意呀!
  这就该写一写“清暑药”的像形了。
  要说清暑药都讲究一个“鲜”字:鲜藿香、鲜苦蒿、鲜绿豆、鲜苦瓜……清暑名方“清络饮”里全是六员鲜活的干将:鲜丝瓜皮、鲜荷叶、鲜竹叶、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西瓜皮。为何清暑药都这么“鲜”?原来,伤暑的一个特征就是口渴,而新鲜的药物多汁,汁水则是能解渴的,这就又是像形了。你可能要说,用水解渴,天经地义,这哪里是什么像形?但是,你可知晓,一剂中药将其鲜汁全绞出也不过几汤匙,少之又少,别说解渴,还不够打湿牙齿。可知,这里并不是用这鲜汁来直接地解渴,而是只取得“鲜汁”的形,通过像形疗法而获得清被荡漾之效。因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像形”,也是一个“象征”,就把它称为“象征性像形”怎么样?
  而我想我也该与哪一味中药像形了。我很像牛膝,也像鸡内金,更像一粒小小的黑芝麻……而肯定是不像那红花的。
  我也是一个“象征性像形”哩。
      第10篇:证候——你没有错   打开我这一本书,你常常要面对这么一个词儿:证候。你若文字功夫还不错,你八成要说:错了!你老周愚者千虑必有一失,该是“症候”呀!与之同时,此书中还常常出现“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狂证”、“痹证”、“阳明腑实证”、“肺阴亏损证”……你八成又要说:你老周又错了!应该是“寒症”、“热症”、“狂症”……呀!
  到底是“证候”还是“症候”?
  到底是你的错还是我的错?
  你当然不会错,你的说法有典可证。翻开《新华字典》查那“证”字,在几个组词中绝没有“证候”一词,在几条释意中绝没有“证候”一义;而再查那“症”字,却不仅有“症候”,还有“急症”、“不治之症”、“对症下药”……哈哈,看来我这泰山不倒的老周也仍有犯错误的时候哟!
  不,不,其实老周并没有错!
  且听老周我慢慢讲来。
  首先,请听听我将要在后面的《一谈辨证施治》中所写:“要说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核心,中医的核心是什么?就此有好几种说法,但我却坚定不移地相信这四个大字:辨证施治。这是中医的核心,中医的灵魂,中医的脊梁,中医的命脉,中医最突出的特点,离开了它就没有了中医……掌握了它就掌握了中医的全部。”
  我还要告诉你,除了《一谈辨证施治》外,我还要同时推出《二谈辨证施治》与《三谈辨证施治》,就一个话题连写三篇文章,这是本书的唯一。
  谁叫它如此重要呢!
  由此你已知辨证施治的份量了。
  而“辨证施治”的“证”就是“证候”。
  既然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那么证候就是核心的核心了。
  就让我来小谈一下“证候”吧。它是中医特有的一个术语、一个概念,那西医可没有这;而如何打整它,如何判断与分析它,如何进行“辨证”,这又是中医特有的一门功夫、一个强项,那西医也没有这。一句话,有了它,才有了辨证施治,才有了中医,才有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荣昌盛。证候,是中医的最大的浓缩,最大的凝聚,最厚的沉淀,最精的结晶。既然如此重要,在我这一本谈中医的书中岂能不总见芳影?而书中的“寒证”、“热证”、“狂证”、“肺阴亏损证”……都是证候的具体化哟!
  (不过,当你看到“结婚证”“释放证”时,可不要把它们也当作证候哟——好在本书中并没有这一类词儿。)
  而细心的你又要说了:你看,这书中既有“证”,也有“症”,以“症状”最多,还有“主症”、“重症”、“炎症”、“肥胖症”……而且,有时是“病证”,有时又是“病症”……是不是你老周弄搅起了?不,并不。打锣卖糖,各干一行,各有所用,各就各位,该用“证”时就用“证”,该用“症”时就用“症”,虽然分工不同,都是革命工作,各有各的用法,各有各的道理。
  只是其道理很有点儿深,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那就放在后面去“三谈”吧。
  “而这证候我还是没有弄懂呢!”
  那没关系,你只要在此书中看到“证候”及“证”时不认为是错别字就行了。与之同时,你已经与中医的灵魂进行了一次碰撞,即使是擦边而过,也超额完成了任务。有了这一个起步,将来,你肯定会与证候拥抱与融合的。如果你现在就懂了,我还“三谈”干什么呢?
  而这一个问题却使我百般犹豫了:在这一本“中医散文”中,在相涉“证候”时,是用“证”还是用“症”字?
  这本是没有问题的,该用“证”时就用“证”嘛!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对于“证候”,中医圈外大多不懂,往往将其弄成“症候”,即使当今皇家第一字典也“证”“症”相混呢!进一步查证,在电脑的词库中也只有“症候”而没有“证候”,“辩证”一词在电脑词库中倒有,但一细看,却是“辩证法”的“辩证”,而不是我们亲爱的“辨证施治”的“辨证”,前者是“辩”,后者是“辨”,两字相似,毕竟不同。基于种种严峻的现实,我担心这一个“证”字圈外朋友看不懂。怎么办?是先暂在书中用“症”代替?再找机会说明?但这也是不甚妥贴的。故而,反反复复,改来改去,文稿中,一忽儿改“证”为“症”,一忽儿改“症”为“证”,一共为此将全书改了五遍。好在是电脑,否则,仅是这一个“改字工程”都要耗去好多汗水。直到寄稿前一小时才最后定下来:还是用“证”吧!既然是一本讲中医的书,这一个最重要的中医概念必须资格,决不退却。
  对“证”字,一次不懂,十次不懂,那就让它出现百次千次,总有黄河水清日。
  ——这后几段看似闲笔,其实不闲,其含义十分显然:我们要真正地走进中医,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有很长的跋涉啊!
     第11篇:脾在哪里?   脾在哪里?
  这恰如在问幸福在哪里,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你可能马上就会反问:这脾脏不就在左肋下吗?客观存在,一清二楚,有什么不容易回答呢?
  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因为你说的是西医的“脾脏”,我问的却是中医的“脾”。
  按习惯,对于我们正说到的“这一个”,西医称它为“脾脏”,中医称它为“脾”。推而广之,凡五脏,不加个“脏”字都姓“中”,加了个“脏”字就姓“西”了,“心、肝、脾、肺、肾”姓“中”,“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姓“西”,西方总是比中国浪费,包括用字。
  说到这“脾”与“脾脏”,那中西医的差别可大了。就此,若是说“肝”与“肝脏”,虽然功能不全同,但形状相同,部位相同;若是说“心”与“心脏”,虽然功能不全同,部位也不全同,但毕竟形状相同;而这“脾”与“脾脏”,则是功能、部位、形状全不同,隔了千山万水。仅仅就部位而言,整个腹部都属于“脾”,好大一个脾呀!
  比起西医的“脾脏”来这不海阔天空吗?
  再就重要性而言,中医说:脾为后天之本,何等重要,生死攸关呀!而西医却认为“脾脏”并不重要,离开了它地球照样转动。这倒未必是西医在“嫌小爱大”,而是有活生生的事实在为证:许多人切除了脾脏照样活得有滋有味。远的不说,仅我的朋友中就有三个“无脾人”,其中两位的脾脏已切除了四十多年,四十多年来风雨太多,唯那一个部位安定团结;而另一位朋友则是某大师的小帅哥,开小轿车迅行而致车祸,脾脏破裂后手术切除,之后,他一如既往,找到一个小靓妹,欢欢喜喜结了婚,幸幸福福地生了一个娃儿,照样活得有滋有味哩!
  这下该说说脾的功能了。
  脾的最重要的功能是“运化”。
  运是运输,化是消化。运输什么?一是水,二是“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就是食物中的精华部分。我们的食物并不全是精华,还有粗糙,尤其是老百姓的食物就更有着一个粗糙的主题。脾的运化就是去粗取精,升华点化,把这一部分精华从整个食物中变出来,再运送到全身去。它的这一招儿近似于西医的消化系统,而那一个系统包括舌、牙、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还包括胆囊、肝脏、胰腺……瞧那一家子,兄弟姐妹一大群,哪一个少得了?少得了的只有一个:脾脏。而脾却是一刻也不能少的,如果运化不了水,就好比江河泛滥而发生水肿,如果运化不了水谷精微,那或者拉肚子,或者闹“绝食”,多吃一点就堵着,终于成为了全国的节粮冠军。于是就再问老问题:脾在哪里?这样吧,将你的整个腹部解剖开,除了左肋下的那一个脾脏之外,并没有另一个你想要看到的脾,而是小肠、大肠、肝脏、胰腺……而脾,正是这一大家子。
  而脾的这一“运化功能”在“脾脏”上可是连灰灰毛毛也找不到的。
  脾脏当然也有功能,它是一个免疫器官,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只是全身的免疫器官很多,也不在乎这一个,缺了罗卜也成席,难怪脾脏是可以切除的了。
  啊——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脾又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再左肋下,也不在解剖里,它在杏林的大树上,它在歧黄的深山里。
  就看你如何去采摘了。
     第12篇:民以“脾”为天   民以食为天!此乃至理名言。而“食”是靠脾来运化的,没有脾,那“食”再好也不能为“民”所用,由此可否这么说:民以脾为天!
  刚刚写完一回脾,接着又写二回脾,谁叫脾这么“大”呢?谁叫“脾为后天之本”呢?谁叫它除了“运化”之外还功能多多呢?
  谁叫民以脾为天呢?
  脾还有另一个功能:主管肌肉,主管四肢。
  什么意思?即是说:脾功能强盛往往四肢发达肌肉强壮,反过来,四肢发达肌肉强壮往往脾功能强盛。因而,你若是脾出了故障,那你就会很瘦,四肢如柴,肌肉如无,就像一个三年自然灾荒时的华夏饥民。这其实是脾的运化功能的一个延伸,运化正常,长肉儿才有原料嘛!而许多肌肉萎缩与四肢无力的疾病,比如中医的“萎证”与西医的“重症肌无力”,都可以补脾而治——那后者可是西医的老大难哟!要予强调的是,脾主管肌肉而不主管肥肉,肥肉越多,脾功能越弱。于是,补脾不仅能让瘦子壮起来,也能让胖子壮下去,两处都说的是“壮”字哟!近年健美运动被列入亚运会,看着那些挥汗如雨的健美运动员,就有了一个来自中医的构想,补一补脾怎么样?那对冲击金牌是有益而无害的。
  这一点可以放心,补脾的中药是不会在尿检中呈阳性的。
  但我也要悄悄地告诉你另一个中医的秘密:靠着药物支持的锻炼毕竟不是最好,那些不断地用粗糙食物锻炼着他们的脾的穷苦山民,其肌肉与四肢才格外强壮呢!
  是的,体力劳动者不光是肌肉与四肢格外强壮,其脾的功能更是十分强盛,他们大碗吃红苕,论筐分包谷,一个海碗可以当你的脸盆,一双筷子可以当你的双枪,从没听他们说过这不想吃,那没有味,吃这又“停食”,吃那又“积着”,在下力汉的食谱中没有奈不何的主儿,他们的这一优势叫“脑夫子”们嫉妒不已,多么健康的一个脾呀——在这里我该郑重地作一纠正,前述“下力汉的食谱”中的“食谱”二字,措词差也!不应叫“食谱”,只是叫“食物”,看我中华下力汉食物单一,品质低廉,哪里有“谱”可摆呢?
  除了“肌肉”与“四肢”之外,脾还有一个功能叫“统血”。“统”即控制,就是控制着血液使其不流出血管之外,否则就是出血了。因而,对于某一些出血,是可以通过补脾而获效的。这似乎与脾脏有一点“血缘”了,西医认为脾脏也是一个“调血器官”,对血液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全身缺血的情况下,它可以把它的那一份血液献出来,只是它的这个功能太小,精神可佳,效果可怜,凭着比鼠标还要小的体积,它能调出的血液有多少?
  而这与脾的“统血”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虽然都沾了红……
  脾还有一个特点:宜升不宜降。这里的“脾气”也称“中气”,理当上升,忌讳下降,如果中气不升而降,那就叫“中气下陷”,除了具有全身的“中气下陷”诸症状外,你的各个部件也可能随之往下降:胃下垂、肾下垂、脾下垂……(看出来了吗?这里说的可是西医的胃脾肾了。)如果你是女性,那子宫的下垂也在所难免。还包括你在听课时的眼皮下垂。而在文革中被批斗时的脑袋下垂应不在此例——你还记得那一番风景吗?
  但在看世界杯足球赛时八成眼皮是不会下垂的。
  而看黄色录像时呢?
  治疗此类“下垂性疾病”,补中气可以获效。其中有一个必用之法是:提升。而本书最尾的压台之作《提升》也是由此讲起。
     第13篇:肾是什么?   一看这题目你就会说:这还需问?一说就可以说出几大箩:肾就是肾脏,俗称“腰子”,位于人的腰部,左一个,右一个,不隔山头常见面。其作用?当然不是用来炒腰花下酒,而是用来泌尿,就是将血液中的废物过滤出来,再变成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要将肾脏称为尿素工厂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切都没说错。
  但是,你只说到了一半,西医的一半。
  还有中医的一半。
  中医认为,肾的最主要的功能是“藏精”,即是把人的最精华的宝贝储存起来,封藏起来。那“精”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都是人体至关重要的精华,作用也十分广泛,而那成熟男人的精液也是此“精”之一。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皆由肾主管,尤其是生殖是由肾专管。由此可见,中医的肾比西医的肾脏要管得宽,宽多了。肾脏只管尿素的生产,肾还要管娃儿的生产,既要管你,还要管你的后代,既要管你的成长,还要管你传宗接代——而这一点可是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分歧之一了,西医是死个舅子也不承认肾脏还有如此功能的,中医却咬定青山不松口,而且还有那么多病例可以反证,好些生育障碍的病人,通过一段时期的中药补肾,那肚皮就横空出世,奋勇向前,瓜熟蒂落,呱呱坠地,使这世界又多了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若不是响应党的计划生育的号召,那补肾可是要补出好一个儿女成行呢!
  与肾的这一功能相伴,人的性功能也归它所管了。性功能低下——肾阳虚,性功能亢进——肾阴虚,看普天下那些“伟哥”及“酷妹”们,其实全都是肾的兵儿呢!
  除了“藏精”之外,肾还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扮演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倒与西医的肾脏不谋而合了。
  总之,肾是人体的最重要的脏器,“肾为先天之根”,其功能十分复杂,既深刻,又广泛,决不仅仅是“产尿”所能代替的。就此,《内经》认为: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骨生髓,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其窍在耳……这一系列话儿你未必能懂,我来作一个大概的翻译:你的生长是否健康?发育是否蓬勃?精力是否旺盛?智力是否聪慧?呼吸是否深入?听力是否敏锐?骨骼是否强壮?牙齿是否坚固?头发是否乌黑?性欲是否适度?儿女是否到来?是否健康成长?……这一切,全是肾的功能,全由肾在主管,肾强,你就全答:是;肾虚,你就全答:否。
  这就是中医的肾。
  这是一个比西医的肾脏更为深刻与广阔的肾。
  因而,“肾是什么”,这一个题目实在太大,靠着这一篇千余字的短文,只能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却难免泛泛而谈,挂一漏万。
  中医的博大精深凭此可见一斑。
  而中国人对“肾”是情有独钟的,早已深入人心了。平日里你常说的“肾虚”呀“补肾”呀,全是中医的话,多与西医无关。都晓得那枸杞是补肾的,那补的当然是中医的肾了。
      第15篇:春宵一刻也节制   虽是春宵一刻值千金,但如果以一夜之欢换来百日之恙,是划算还是不划算?
  就这,各人有各人的标准,理应高度个性化,不能强求一律。
  但作为一个中医,首先要从健康考虑。
  这就得话说那橄榄了,也叫青果,味儿又酸又涩,但不少人爱吃,因为吃过之后一小会,口中竟然甜了起来,这叫“回味甜”。而做爱却不是橄榄,弄不好将是“回味苦”。当时快哉!痛哉!痛并快乐着!但是,那一回波澜壮阔之后,那一个美妙刹车之后,身体呢?精神呢?能不能原封不动?能不能与时俱进?
  这是一个问题。
  中医并不是禁欲主义,对于性生活,中医并没说“不”,在正常范围内是可以而且应该的。《内经》曰:“丈夫……精气溢盛,阴阳和,故能有子。”可知其完全认可性生活,认识到它不仅是人体的物质充足与功能强盛的结果,而且是繁衍人类的必须。但是,必须适度,不能过度。那一篇选自《左传》的著名医古文《秦医缓和》载,晋平公重病,去秦国请来名医“和”,和诊断后,说:“你的病已无法医治了,因为你性生活过度,导致重病,必将死去,老天也不能保佑你。”
  晋平公问:“性生活不能进行吗?”
  和答:“必须节制。”
  是的,必须节制!
  何为节制?
  虽也万马奔腾、狂飚突进,但不能过频过滥,而是收敛限制。
  若不节制,其后果是严重的。
  人的精液是“阴精”的最高浓缩,它产生于肾,贮藏于肾,若输出过多,首先要导致物质短缺,“肾阴虚”由此而至,症状可见“阳强易举”,时时勃起,性欲激亢,还有一派全身症状,如精神亢奋,全身低热,尤以手脚心与下午为甚,小便深黄、短少,这倒因祸得福可免去晚上起夜上厕所了。其次,若“功夫”过大,还将导致功能不足,“肾阳虚”由此而随,症状可见“阳事不举”,阳萎早泄,性欲减退,也有一派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身体疲软,发冷畏寒,尤以下肢与上午为甚,小便清淡、量多,晚上常常起夜,夜尿的次数比那一位小长工还要多,周扒皮若是再来“半夜鸡叫”,是绝对躲不过你的眼睛了。而你若在此时还不举起节制的大旗,进一步“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发展为“肾阴肾阳两虚”,那就是上面两套症状加在一起,不仅你更加难受,医生也更加难受,因为那已经走入了一个治疗的难区,是很难下药很难获效的了。
  而腰痛都是少不了的,谁叫“腰为肾之府”呢!
  除了“过欲”本身带来的病恙之外,还可能引发其它疾病。
  当然那身强体壮者除外。但若是你身体衰弱,待得那一夜排山倒海之后,感冒之类就热烈而至。而本来就身患疾病者,做爱之后可能病情加重,尤其是一些严重之病,如肺痨,(西医称肺结核),中医就力告节制,《明医杂著·痨瘵》曰:“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否则虽服良药,也无用也。”可见,此类病人岂止不能身体力行地去“干”,就是想一想也不行!
  必须节制!
    第16篇:床上节奏   关于“节”,除了节制,还有节奏。
  虽然古今并没人这么看,但我却这么看,也算是我的一个发现吧!
  但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藉可证。也就在同一篇《秦医缓和》中,就在说到同一个话题时,古人就这么教诲我们:
   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室,惑以丧志……”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序为五节。”   和是当时最著名的医生之一,其思想与观点有很高的权威性。在这一段回答之中,他告诉人们:先王创立音乐就是用来给百事规范出一个节奏,君子喜欢琴瑟就是从其节奏中感受到礼仪,而自然界的六种气候按顺序是可以表现为五种节奏的……
  可见,这一个“节之”是从音乐引发,而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节奏而并非“节制”,因而,说这一个“节”也指“节奏”就顺符古意了。
  节奏,以音乐为最突出、最显然、最典型,其实,岂止音乐,万物皆有,有了它,才更加和谐,更加自然,更加浑然天成,更加“本来如此”。每一天都按着白天黑夜周而复始,每一年都按着春夏秋冬寒暑交替,海有潮涨潮落,事有张弛起伏,“天下大势,九分必合,久和必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全说的是节奏。说到动物,说到“性”,大多数动物的性行为都有着明显的节奏,既有发情期,也有“无情期”,每到某一季节,大约是春季,就“叫春”不绝,鸳鸯蝴蝶,花好月圆,子孙绵绵,接下来又渴盼那下一个轮回。岂止动物,人也如此——这就首先想到了月经,“月事以时下”,每月按时一次,不提前,不延后,不多一次,不少一次,否则,就失去了节奏,就出现了病患,就得走向医院里的妇科或妇科里的中医……任何事物若失去了节奏,就会糟糕,就会乱套,就会没有规矩,就会不成方圆,一句话,都失去了“和谐”,而这两个字可是代表了一种境界。而对于人体来说,就会生病。“人有病,天知否?”毛泽东曾十分无奈地如此问过。其实天是知道的,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天、人、人物、动物、月经、月亮、海潮、情潮、音乐、做爱……全都是相通的,包括这节奏。
  对于做爱来说,其节奏是什么?
  有人说那是指其具体动作要有节奏感,像健美操,象舞蹈,甚至像武术的套路。嘿嘿嘿……但这未必全是开的荤味玩笑,这其实也是“节”之一意。不过,这并非“节”之大意,仅属“节”之小意。
  而“节”之大意又是什么呢?
  那其实十分简单,八个字:轻重缓急均匀适时。
  具体说来,就是合适的法儿合适的力度合适时间合适的重复,就是按一定的节律持续地和谐地自然地运转,不能一曝十寒,不能大起大落,不能三天打鱼十天晒网,也不能十天打鱼三天晒网。而以下诸方案实不可取:要么紧锣密布,接着千秋相隔;要么暴风骤雨,接着万马齐喑;要么一二三天风起云涌,接着一年半载毫无动静……如此天长日久,就会气机紊乱,阴阳失衡,肾虚肾亏,百病丛生,而这,可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与中医臣民都不愿看到的啊!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可是很有些历史痛楚的。
  回想那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恩爱夫妻分居天南地北是极其普通的事。不知社会学家统计过没有:那时全国到底有好多对牛郎织女?相信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怪只怪中国幅员辽阔面积太大,东西南北千万里,做爱只能在梦里。这就想到了“探亲假”,该词儿如今已十分生僻了,但在那个年代却十分火爆。十几天的“探亲假”,牛郎织女鹊桥会,夫妻二人凭此一年一回地从天南海北走到了床上,而正因为一年等一回,免不了天翻地覆,山呼海啸,之后,又回到天南海北的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又是三百几十个独守空房,夜伴孤灯,胸中装佳人,举头望残月,想啊想,想啊想,想啊想……而那时的单身职工都住集体大宿舍,往往就是连这“一举”也办不到,况且那又是一个十分“干净”的年代,任何一个“不干净”的“弥补体系”也没有,就只能“六根清净”,“洁身自好”,“永葆纯洁的青春”……唉,“夫妻——分居情不变,雪地又冰天,苦忍几十年,渴想妻,饥念夫,远在天那边,历尽分离难,心如铁石坚……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消溃,誓把革命工作干好只叹无伴睡。”此将清代翁曾坤的《苏武牧羊》戏改几句,用到当代牛郎织女们的身上倒是十分得体了。
  啊,探亲假!
  伟大的探亲假,幸福的探亲假,无奈的探亲假,慨叹的探亲假,在那短暂的大动荡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大沉寂,大沉寂是大折磨,而那大动荡何尝最终不也是大折磨?如此失去了节奏的性生活,那若是不造出好多最富于中国特色的“牛郎织女病”来还真是咄咄怪事!
  难怪决心要给老百姓做一点好事的邓小平,1975年复出后,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人类大势,不管三七二十一,顶着淫威搞整顿,其中一个最振奋人心的项目就是要解决夫妻天南海北分居。叹只叹,就那么昙花一现,很快,这一个好事儿就借着“反击右倾翻案风”被打下了18层地狱,连同他本人一块儿。
  而他也“借着”这一回“整顿”与打击,升入了百姓心中的天堂。
  历史潮流不可挡,人类大势不可抗,之后不久,十月里,响春雷,八亿神州举金杯,改革开放终于来到了春光的大地,连同春光的床上……当人们听说国外把夫妻同居看作天经地义绝不可有半点儿冲击时,把夫妻的分居看作逆天违人绝不可有半点儿容忍时,更听说国外夫妻分居不久就等于离婚时……人们终于从全不相信到恍然大悟:原来这人还有这样一种活法!
  才突然明白:原来那夫妻是不应该天南地北的。
  否则,那床上的节奏到哪里去找呢?
  那人类的天伦又到哪里去找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此,我要向小平同志献上一个最普通的“床民”的最真诚的谢意!
     第17篇:挺起腰杆来做人   一写到这,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农村的插秧。如果你没有亲自插过,而只是在电视电影中看过,你定以为那颇有诗情画意,其实是十分辛苦的,而最辛苦之处,既不在手,也不在脚,而是在腰杆。一如既往地将腰弯着,总不能挺起腰杆来做人,那腰痛可要给你演出一个极致来。就常听见秧民们互开玩笑:“你的腰杆不会痛,因为你没有腰杆。”“你的腰杆更不会痛,因为你更没有腰杆。”此话的前提是农村的一个俗念:细娃儿没有腰杆。这话就把正在插秧的某一个大人“骂”成了小孩,降了他的年龄,降了他的辈份,秧活儿就在嘻嘻哈哈中进入“农家乐”,腰痛也就被暂时忘了去。
  是的,对于没有腰杆的细娃儿是不必挺起腰杆做人的,然而,对于大人呢?
  我是指已经结了婚的大人。
  就常听到一句豪言壮语:要挺起腰杆做人。尤其是社会下层人物更是将此作为做人的重要程序与标志。不过这腰杆儿并不是想挺起来就能挺起来的,上层人物的腰杆是这样,下层人物的腰杆更是这样。
  一位我儿时的女性好友,家贫,位卑,却长得如花似玉。其父母就想借此攀高枝,以改变家中的现状。后来如愿以偿了,她凭着超绝的容貌在诸竞争者中获胜,嫁给了我地一个大官的衙内,再后来成了我地的超级夫人,使好多人羡慕不已,而她也十分自豪地说:我终于挺起腰杆做人了!
  是吗?
  但情况似乎未必这么乐观。
  事实上,她虽然把高枝攀了上去,腰杆却反而弯了下来。
  果然,不久后她来找我把脉,说是腰痛,有时难以伸直。我细问其况,知她腰痛隐隐、又酸又软、遇劳加重、卧之稍减、反复发作、喜揉喜按……与之相伴的是她那膝盖也来凑闹热,也又酸又软。在作为中医是我深知:腰为肾之府,膝是肾之“行宫”,两个部位联合作战,可见她是“肾虚腰痛”了。而肾虚又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她是哪一种呢?就见她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满脸都是浩浩荡荡的幸福。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种健康,但中医看来也可以理解成阴虚火旺。进一步探察,知她手脚心发热,全身下午发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可见她确是“肾阴虚”腰痛了。而我知道她这个病是怎么来的,新婚夫妻都要飞越这一道关口,尤其是这一种幸福的夫妻。对此,药物治疗只是次要的方面,重要的是“固本”,必须将“房事”节制,否则,你这边补,他那边泻,越医越恼火,越医越背时。我就给她开了两剂滋阴补肾强腰壮膝的方子,记得是“左归丸”,然后,轻轻地对她说:“那件事儿可一定要节制。”
  之后,就再没了她的消息。
  却常见她的先生红光满面地在电视屏幕上晃来晃去。
  两年之后,她又来找我,仍是请我把脉。
  仅两年不见,她就变了许多,虽然用了许多高级进口化妆品来掩饰,仍掩不住她的衰弱与憔悴。赶紧诊断,结果痛心:除了上一次的肾阴虚之外,又加上了一个“肾阳虚”:下肢常冷、夜尿频频、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舌质显嫩……我这就下了很大的决心斗胆地问她性功能是否已趋于低下?她很伤心地点点头。于是,我知道这已是“阴损及阳”了,是由肾阴虚导致的“肾阴肾阳两虚”,属于虚证中最难治者,真没料到竟发展到这一步。就问:“你上次一去无音讯,是否我开的中药没有到位?”
  “您的药开得很好,我只吃了两剂腰就不痛了。”
  “那为什么……”
  她的脸上顿涌浓浓的阴云,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好半天才说:“……他……他……太过分……”
  我赶紧用手势止住了她再说下去,我已明白“他太过分”是指的什么了。其实她自己也没有打算再说下去,是不敢?是恐惧?是羞涩?是伤心?而对她的病可治,对“他太过分”可是我这个区区中医无能为力的……我只能给他开上了阴阳双补的“金匮肾气丸”的加减,再重重地对她说:“那事儿可一定要节制!”
  虽然我这一回的嗓门很大,但连我自己也听出了其间的苍白。
  虽然她仍然在点头,但我更看出了她的无奈。
  她走了。
  过不了多久,她又来找我。
  前一个回合时隔两年,这一个回合仅隔两月。
  仍是因为腰痛。不过,这一次腰痛以比以前大有超越:痛在一个确定的部位,白天稍好,晚上更剧,再看其脸,脸色紫暗,舌质也暗,还有两个瘀斑,脉象也明显地“涩”了。这些正是“瘀血腰痛”的特征,显然,她这一回已不仅仅是肾阴虚,也不仅仅是阴阳两虚,还多了一个全新的“看点”:瘀血!瘀血何来?她毕竟不会去干那些挑抬扛背等重活儿,又没进行过强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更没有在武林中纵横驰骋,是很难有理由使那瘀血在她的腰杆上垒窝筑巢的呀!一问,她哭了,很伤心,一个劲地哭,再没有它话。她的哭声把一切都告诉了我,我只好什么也不说,默默地给她开了一剂活血化淤的“身痛逐瘀汤”,再送她出门。这一次我不论是轻轻的还是重重的“节制”都没说了,她有那能力去“节制”吗?她走了,走得很慢,走了十来步,突然转过身来,面对着我,全不顾是否有人旁听,突然像决堤的大河,将她这几年的悲苦一倾而泻:她说她的那一位是如何不顾一切,心急如火,只为满足他的需要,从不考虑她的身体,说她这一年来已经不行了,他就大发雷霆,大打出手……
  我非常难过了:“唉,要是能像你刚过去那两年就好了。”我眼前浮现出我曾见过的她那“满脸都是浩浩荡荡的幸福”。
  “不,他从来就没有对我好,从来就没有,一刻也没有,包括我嫁过去的那一天……他对我好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的身子。”
  我这才明白她是怎样走入了肾阴虚,又怎样进一步走入了阴阳两虚。
  本以为她嫁过去就能挺起腰杆做人,没想到她更将腰杆弯了下去,且不知弯到何时是尽头?而我乃一介医生,只能治病,治不了命,莫非她命中注定不能挺起腰杆来做人吗?若真如此,那么,就是扁鹊在世华佗重生也无济于事啊!
  不知她能否将此命运抗过去?
  我在这里深深地为她祈祷。
      第18篇:找准一个好中医   去请中医诊病,选一个好中医第一重要,这可是有关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什么是好中医?
  首先医德要高尚,这最为重要。
  其次医术要高明。什么是医术高明?不是他的头衔、他的职称、他的文凭、他的资历、他的“获奖”、他的“著述”……这一切,在当今气候下全都可以造假,或半真半假,或假得透底,唯他医不了病却是真的。当然也有真的好中医,但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在这真真假假中,作为一个病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怎能看得清谁真谁假?
  你当然不愿去请一个“假中医”来看你那真正的病了。
  而就圈外人而言,你或许还不知道那“假中医”能假到何种档次,但你对当今中国那弄虚作假的大气候不可能不知。由此及彼,你也就应知那杏林之内已不是一方净土了。不必去一一例举。只说那理应神圣的文凭、论文与名气。且看那卖文凭的电话号码竟大张旗鼓地写在光天化日下的各处墙头,这还不惊心动魄?中医文凭可以造假,窥斑见豹,推一及万,其它的就可想而知了。花一笔钱去发表一篇中医“论文”,去买一个中医“大奖”,去买一个“世界级别的中医名人”,还有买职称、买头衔、买资历……等等,等等,再一个等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这些事儿在圈内甚至在圈外早已不是新闻。
  看到这里,你或许已经闻“医”色变了。
  但是,你生了病总不能不去看中医呀,若让那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与你擦肩而过,那也太划不来了!所以,我不得不累赘地再一次说:若去请中医诊病,选一个好医生第一重要。
  难道这对西医就“第二重要”吗?
  你说对了。就此,西医虽然也重要,但却比不上中医。中医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西医则是一种群体化的劳动。对诊断,中医就凭着医生一个人的“望闻问切”,其个人素质一决生死。而西医却不全是这样,虽然其主治医生的个人素质也重要,但他仍然只是诊断的一个环节,还有X光,还有B超,还有CT,还有核素扫描,还有数不清的各种化验……这一系列环节组成了一个诊断体系,环环相扣,相互制约,此刻,即使那差劲的主治医生的某一根神经短了路,还有种种提醒,还有种种弥补。
  而中医就没有这一优势了,一切都由医生说了算。
  因此,我不得不第三次说:选一个好中医第一重要。
  而有没有货真价实的好中医呢?
  当然有,大医院有,小医院有,“官方”有,“民间”有,就看你找不找得到。怎么找?按标准找。什么是标准?在当今,不是头衔、职称、文凭、资历、“获奖”、“著述”……这一切全不是,而真正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本事!何为本事?很简单,那就是病人的口碑,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其它都可以造假,唯这一块“碑”造不了假。而要了解这,也很简单,除了口耳之传外,你只需看一看他每天有多少病人就行,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只要你把握住了这一个实事求是的大标准,再义无返顾地向他走去,你就走向了康复与新生。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
  好中医是可以找到的。
     第20篇:别让一脉定乾坤   摸脉时,你是像古代的金枝玉叶那样隔着维帐只伸过一只玉手来呢?还是像被孙悟空“悬丝吊脉”时那样只送过一段丝儿来呢?
  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病人见到中医后二话不说,只将一个手腕送过来;或者,中医见到病人也二话不说,就只将三根手指按过去。此情尽在无言中,谁叫这切诊是最具中医特点的诊法之一呢?
  此意尽在“手腕”里嘛!
  不过,这“一脉定乾坤”是不对的。
  为何?只因“四诊合参”。何为“四诊合参”?就是要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合在一起,互相参照,齐头并进,决不能单枪匹马,各自为阵,唯此,才能获得最正确的诊断——这可是中医诊病的一大原则。
  要说明这个道理,得先讲讲“四诊”的排座次。
  首先,从获得信息量的多少,问诊雄居第一,最为重要。其次,望诊居于第二,这得力于其中的舌诊。望舌十分重要,也最具中医特征,且能获得大量的可靠的信息。第三再说闻诊,因其所获信息量较少,只能屈居第三。最后来说切诊,因摸脉最难掌握,其信息太概括,太抽象,且不能直观,跟着感觉走,凭着指尖行,由于这一些弱势,只能居于第四了。这里可以用望舌与摸脉相比,二者都最具中医特征,二者都抽象与概括,但舌诊却凭眼可见,故其可靠得多,且掌握它也比脉诊容易,因而,它绝对是脉诊的哥了。
  若是只让老四在诊病中一锤定音,而不是让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共同压阵,舍弃三诊,独取脉诊,那绝对是漠视健康与生命。
  为何要犯这个错误?
  原因有二。
  第一是病人为了考医生,这占绝大多数。就是要看看你只凭着三个指头能说出多少症状来,说得对,吃你的药,说得不对,婉拒而走、起身而走、扭头而走、拍案而走。其实,这是考不倒医生的,因为摸脉是不可能真正地“独立进行”的。医生在给你摸脉时,虽未心贴心,总得面对面,你的脸儿能不让人家看?声音能不让人家听?气味能不让人家嗅?你虽一言未发,但已不光是摸脉了,已是在望诊与闻诊了,已是“三诊合参”了。甚至,医生在这时总要自觉不自觉地要看看你的舌,他觉得天经地义,你觉得无可非议,这下子望舌又加了盟。可见,如果你要独以摸脉来考医生,你其实是在犯傻,清平世界,荡荡乾坤,单独的摸脉哪里有?
  第二是医生为了显本事,这只占少数。三根指头一按,出来一个诊断,病家不需开口,便知病情根源,说得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分文不取,你看,我的医术多么出神入化登峰造极呀!其实已如上说,他这并非单独摸脉,而是又闻又望,阴阴悄悄,全在病人不觉中。以此来显本事,多少有点儿弄虚作假了,长此以往,他的“医德”也就有了问题。
  考医生,显本事,医生病人皆不对,该各打五十大板。
  尤其要强调的是,不论是显本事,还是考医生,那最重要的大哥“问诊”都被排除在外了,一场诊战,没有了老大,怎有好结局?误的是病情,亏的是病人。
  那么,就把那“一摸搞定”与“悬丝吊脉”留给千金小姐与齐天大圣吧。
  作为当代的好中医与好病人,远离单打一,回到多声部,请沿着那“四诊合参”的道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