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轩月子中心:詹天佑每根枕木都镌刻他的美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17:24:34

 

“京张铁路”修进詹天佑小学一隅。 首批留美幼童在上海轮船招商局合影,最后一排左三为詹天佑。 京张铁路建成验道,车下前排右起第三人为詹天佑。 詹同伟指着爷爷手书的族谱——“天佑”赫然在目。   广州荔湾区十二甫西街是西关一条寻常小街。134年前,这里走出了一位年仅12岁的中国首批公派留美学生。虽然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完全受的是西方的文化技术教育,但是他终生的抱负,就是赶超先进,报效祖国。

  今年是他诞辰145周年。百年前,他以京张铁路震惊世界,他的爱国壮举被写入中小学课本,成为几代人称颂的英雄。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先驱,民族铁路事业开创者。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的业绩是“中国人的光荣”。

  他的一生足迹踏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京沈、京张、粤汉、川汉等十几条重要铁路上,每一根枕木都镌刻着他的美名……

  他,就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专题 赵洁 李倩

  撰文 许俏文

  摄影 王维宣

  留学:十二岁少年远赴美国

  据史料记载,詹天佑祖先原是徽州婺源县(现属江西省)人,其曾祖父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携带家眷,离开婺源,到广州经营茶叶生意,定居广州,家住北门外拱宸坊。到詹天佑祖父詹世鸾这一代,茶叶生意越做越兴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祖父迁居西门外十二甫。为后代能在居住地参加乡试,詹世鸾申请入籍广州府南海县。詹世鸾去世之时,家里已没有什么积蓄。到詹天佑父亲詹兴洪一代,茶叶生意已趋没落,家境日益贫寒,詹兴洪在南海县西关一带(今属荔湾区),以刻章、代写书信为生。

  清末革新思想家容闳,痛感清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落后,官吏们愚昧无知。他认为,要使中国社会进步,必须将西方学术引入中国。他向清政府建议,选派幼童出洋留学。这一建议得到比较开明的大臣李鸿章、曾国藩的支持,清政府允许招考幼童,官派出洋。

  1872年,容闳在香港招考幼童。詹兴洪的好友谭伯邨,在澳门经商,见多识广,很有开明之见,力劝詹兴洪夫妇送詹天佑报考出洋。谭伯邨是中山人,很喜欢詹天佑,认为他聪明坚毅,将来定有所成,于是早早地把四女儿谭菊珍许配了给他。詹兴洪自然重视亲家的意见,同时考虑去国外留学事实上是走洋翰林的路子,很有前途,于是委托谭伯邨带上詹天佑到香港报名。

  詹天佑幼年就读私塾,学习很好,到香港报考成功,刚刚12岁的詹天佑考进了幼童出洋预备班。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第一批学生30人远赴美国。

  回国:“压气沉箱法”崭露头角

  詹天佑在美国入小学、中学学习后,于1878年考入知名学府耶鲁大学,在土木工程系铁路专科进行深造。在美国读书期间,詹天佑兴趣广泛,表现出让美国同学惊异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课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他还喜爱游泳、滑冰、钓鱼、打球等各种体育活动,特别喜欢打棒球,一度成为中国留学生代表队——中华棒球队的队员。这支球队曾同旧金山附近的一支半职业队进行过一场表演赛,詹天佑的表现得到对手和观众的称赞,很多美国人都很震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其实在球场上并不差呀!

  在藏龙卧虎之地,詹天佑永不言后,刻苦钻研,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数学,1879年及1880年连续两次获得数学考试第一名奖金。20岁那年,詹天佑出色地完成了大学本科课程,成为当年归国的105名留美学生中仅有的两位学士学位获得者之一。

  詹天佑于1881年毕业回国(当时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修业年限为三年制)。但当时他用非所学,被派去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获五品军功,次年毕业,任教马尾船政后学堂,因教学认真,获清政府五品顶戴。1884年,詹天佑于马尾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同年秋,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请,他返粤任教广东博学馆(后改称黄埔水陆师学堂),并修筑沿海炮台和测绘沿海海图。

  1888年,詹天佑被聘到天津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帮工程司(即今工程师)。在修筑津榆(天津至山海关)铁路时,他采用“压气沉箱法”打桩,顺利完成了滦河大铁桥桥梁的基础工程,解决了外国工程师未能解决的难题,此法在当时国内为首次使用。1894年,詹天佑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先后参与津芦、锦州、萍醴等铁路的修筑。

  成名:京张铁路世界震惊

  1905年,詹天佑被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先任总工程司兼会办,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司。京张铁路自北京至张家口,约长200公里,位于通往西北之交通要道。因英、俄两国互争修筑权,清政府决定自力修筑、自行管理。京张铁路穿越军都山脉,工程异常艰巨,外国人纷纷议论,认为中国无力完成此等艰险工程,他们对詹天佑嗤之以鼻。面对外国的讥讽,詹天佑以大无畏的气概,率领全体建筑人员,知难而进,齐心为国争光。

  修筑之初,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詹天佑带领仅有的两名山海关铁路学堂毕业生,详细勘测了全路。塞外经常狂风怒号,灰沙满天。冒着被巨风打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和工程人员一起,背着标杆、经纬仪在悬崖峭壁上定点制图。为了寻找一条理想的筑路线路,他常常骑着小毛驴在崎岖的山径上奔波。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则俯身在洋油灯下绘图计算,随后提出修筑办法,并延揽了国内仅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修筑本路。他制定了修筑此路越快越好的方针,以便及早完工后,腾出力量支援别省自办铁路。

  京张铁路最困难的是八达岭隧道工程。为了确保提前建成这条铁路,詹天佑决定采用分段施工的办法。为了保证隧道的施工质量,詹天佑吃住在现场,事无巨细,亲自把关,对定线、定位甚至对每一个炮眼的直径和距离都要亲自过目。工作人员颇受感染,希望他保重身体、多多休息,詹天佑则认真地说:“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时,在没有新式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设备的困难情况下,詹天佑创造性地采用两端开凿,中开竖井的施工方法,顺利解决了难题。他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修筑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使关沟的线路坡度降低到3.3%以下,使八达岭隧道的长度减少到设计方案的一半。

  詹天佑还根据山区筑路的特点就地取材,设计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宏伟可观的石拱桥,不仅节省了钢材,还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实现了他自己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三个要求。1909年,京张铁路三段工程全部完工,历时四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竣工,并节约投资二十八万多两白银,当时被外国工程师视为奇迹。

  詹同伟:爷爷上台 满头大汗

  詹天佑的子孙后代遍布广州、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居住在广州市,今年82岁高龄的詹同伟是詹天佑的嫡长孙。在位于芳村的家中,詹老满怀深情地回忆爷爷詹天佑的点滴过往。

  铮铮铁骨不依靠国外

  “我还没出世,爷爷就逝世了,所以我并没有见过爷爷,关于爷爷的点滴事情都是从爸爸口中得知的。”詹老说,他的童年在北京度过,当时詹天佑的几个儿子都居住在北京的一座大房子里。在詹老童年的依稀记忆中,房子非常大,整个家族的人都居住在一起,他还经常和堂兄弟一起在花园里嬉戏。在詹老七八岁的时候,由于日本侵华,战事日益迫近北京,为躲避战火,詹老的父亲便带上一家人搬迁到广州。从此,詹老便在广州落地生根。“因为我的妈妈是广州人,所以我们搬来广州,而我的叔叔和姑姑分别去了不同的城市,因此就出现了如今詹天佑后人分布各地的情况。”

  京张铁路让詹天佑名扬天下,但在京张铁路的修筑过程中,却充满了外国人的冷嘲热讽和不为人知的艰辛。詹老说,自己最佩服的就是詹天佑不依赖一名外国工程师、不使用外国银行一分钱的铮铮铁骨。

  以前,中国的铁路全由外国人来控制和制造。1905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外国人讥讽说:“中国起码要20年后才能修筑这条铁路,而中国会建这条铁路的人还没出世呢!”这句话把詹天佑激怒了,为了证明中国人的能力,他辞退了手下所有外国工程师,起用了一批学土木工程的同学和学生。同时,他还要求筑路款直接由国库支取,不向外国银行贷款。因为只有这样,外国人才彻底无法吹嘘说中国修京张铁路是借助外国的力量才成功的。最后,他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封住了外国人的嘴巴,不仅提前完成工程,还节省了差不多一半的费用。

  工作一丝不苟亲力亲为

  詹天佑当时已是清政府官员,但凡事亲力亲为。修筑铁路的时候,他并非在北京“坐镇”,而是带着妻女一同住进了工地的竹棚,铁路修到哪,一家人就住到哪。詹老拿出一张老照片说:“在众多关于爷爷的历史照片中,这张反映爷爷、奶奶和大姑在工地里的生活照最让我感动。”照片中,在一个简陋的竹棚下,詹天佑躺在吊床里看书,妻子在一旁做针线活,女儿则在一张木桌子旁写字,周围环境非常破烂。“若非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相信已是高官的爷爷在竹棚里睡的竟是简易的吊床。”

  当时在詹天佑手下工作的都是他的同学和学生,但是每次在测量之后,詹天佑都要拿着数据,自己再到现场重新测量一次。有一次,两个学生提交了测量数据后又看到他去重测,于是面露不悦地说:“老师你是不是不相信我们啊?”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回答:“我不是不相信你,我只是抱着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希望数据不会出现任何偏差,力求做到最精确。”

  在后来打通地形结构复杂的八达岭隧道时,詹天佑决定由张家口和北京两边同时开凿,正是靠着他精确的数学计算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最后隧道打通时两边误差仅1米,计算之精准震惊了世界。

  詹老说,爷爷对工作的认真和谨慎也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由于当时大家都是住简陋的竹棚,为了安全起见,每天晚上,詹天佑总是等所有工人都睡了以后,自己提着马灯四处巡视一番,看有没有留下火种,才安心回去睡觉。

  上台讲话浑身不自在  

  为表彰詹天佑在京张铁路上的杰出成绩,他的母校耶鲁大学特别授予他博士衔,并致信表示,耶鲁大学将分别为他的子辈和孙辈保留2个学位,后人免试免费入读。詹老笑着说,自己的父亲和二叔就是凭着这个“特殊政策”到耶鲁大学攻读了七八年,并投身到与铁路有关的事业中去。而到了他这一辈,正好碰上国内战事连连,生活动荡,所以他和其他同辈的后人就没有去成耶鲁大学了。

  詹天佑一生清廉,以受贿为耻。在担任京张铁路总办及总工程师的几年里,不断有人往詹家送礼,詹天佑对此深恶痛绝。一次,有人得知詹天佑喜爱花木,便登门送上数盆珍贵的桂花。詹天佑识破花盆内埋有金钱,命来人速将送来的花搬回,并告诫他休想以行贿手段来取得包工权。还有一次,詹天佑不在家,妻子将客人的礼物收了下来,詹天佑回来后,马上把礼物按市价折成现钱送了回去。

  “尽管当时国内和国际对爷爷的评价都很高,但他却一直保持着谦和的心态和实干的作风。”在修筑京张铁路时,詹天佑曾采纳外国先进的“姜尼挂钩”对中国的车厢进行改良。由于当时国内无人了解此项技术,后人一直以为是詹天佑原创的,都称之为“詹氏挂钩”。詹老说,祖父为此特别在自己的工程笔记上写明:此挂钩“非我发明”,足见他不愿沽名钓誉、坚持实事求是的本色。

  詹老还讲述了他父亲亲历的一件趣事:有一次,在广州黄沙站举行了一个庆功活动,邀请詹天佑上台讲话。詹天佑在台上简单说了几句后便下来了,事后他笑着对儿子说:“平时工作还没有上台讲话那么辛苦,我一上台就满头大汗了。”这件事让后辈子孙感念至今。

  贡献:

  培养铁路专才

  京张铁路是当时我国修筑成本最低的一条铁路干线。这条铁路的建成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提高了中国人民自办铁路的信心,抬升了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声誉。詹天佑以创新精神,因地制宜采取了新的技术措施,引进国外新的技术设备,并制定一系列先进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保证了修路任务的完成,并且为全国其他各路所仿用。此外,他还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人员,为修筑铁路和管理铁路制定了周密的行车、养路、机车、电报、巡警等规程。

  1911年,詹天佑返家乡广州就任商办广东省粤汉铁路公司总理(总经理)兼总工程司。商办广东省粤汉铁路起点为黄沙车站,位于南海县管辖地。广东省粤汉铁路自黄沙经西村、小坪、江村、新街、源潭、琶江口、黎洞、连江口、英德等站至韶关,共长约224公里。清政府强行没收商办铁路的决定宣布后,激起粤路公司全体股东一致反对,以詹天佑为首的广东粤路公司致电四川川路公司,呼吁两路协力抗争以保路,支持了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前数月,广州形势紧张,员工中有离散情绪,詹天佑率领全路员工坚守岗位,制止了离散,保证列车照常开行,保护本路财产不受损失,以实际行动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

  詹天佑于1913年起,任职交通部技监,掌管全国交通技术领导工作,他任职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奠基中国铁路法规建设,并参与制订铁路网发展规划。1919年初,他被派为中国出席国际远东铁路会议代表,竭力维护中国在远东铁路的权利,在会议期间因疲劳过度,旧日腹疾复发严重,中途回国医治。同年4月24日,詹天佑最终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去世,终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