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中院新楼:心理學專家分析“佛山路人”現象是“旁觀者效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3:52:52

心理學專家分析佛山路人現象是旁觀者效應

2011年10月19日 08:07
來源:佛山日報字號:T|T

0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

佛山日報發起的“如果你是兒童被碾的目擊者,當時你會怎麼做?”微博投票昨日已經進入第3天,至昨晚11時,共有103626人參加,其中有79%的人選擇先撥打120或110求助;14%的人選擇抱起孩子,趕緊救治;2%的人選擇為避免不必要麻煩當作沒看見;5%的人選擇糾結,說不清。而對於“18個路人”的冷漠,廣東省晴朗天心理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兼高級治療師袁榮親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現象叫做“旁觀者效應”。

“18路人”的旁觀者效應

網路上一邊倒地指責“18個路人”的冷漠。不過,也有網友指出,“假若這18人換成另外18人,結果會不一樣嗎?實話實說,把我放到那18個人中我也不會好到哪去,能做的就是打個電話。”“@江湖小霞”說。袁榮親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18個路人”現象,假如某個事件只有一個人遇到的話,那麼毫無疑問他會積極干預。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者預料到很多人可以見到,這樣他的責任就會分擔開,在這種情況下,他會期待別人去做,或者是哪怕自己不做的時候,他自己的內疚感、自責和負罪感也會減輕,這種現象叫做‘旁觀者效應’。

“@寒溪石”也認為,“過於對漠視路人的道德譴責,會加重人們的道德壓力;而過於宣傳社會的黑暗面,更容易讓人們對社會失去信心。”

需要反思道德缺失原因

袁榮親分析了陳姨的行為,他認為,18個路人不救助,而陳姨救人,這個現象不單純是“旁觀者效應”可以解釋,而是這個社會結構引起的。這幾十年來,社會整體上處於高度快速發展,人的價值觀變了,更物化。人處於競爭中,而大多情況下又以外在物質衡量一個人。因此,每個人都處於高度焦慮中,不論貧窮或富有。 在這種狀態下,人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會誇大一些因素對他的不利。如此前南京彭宇案的影響,會認為救人的行為會受到一些不好的結果。加上社會媒體對此事的討論,放大了做好事反而帶來不好的效應。因此,一個人做事時往往會衡量一件事對他有沒有壞處。

轉型期社會價值問題

“真正的道德是勇於揭露事實,而不是急於譴責。過路者雖然未施援手,但也未作惡。挽救道德應該重獎見義勇為者,重罰作惡訛詐者。忽略那些極好的和極壞的人,而將重心放在無所作為的人,對道德建設毫無幫助。這種輿論導向只能讓被冷落的好人寒心,讓被忽略的壞人逍遙。除了陳阿婆和司機,我們13億都是路人。”“@觀摩團”總結。

袁榮親強調,社會變成競爭性情形,所有人都在競爭。在競爭時,對其他不相關的事可能視而不見,因為我們處於高壓的環境之下。在這個事件中,路人毫無疑問也會承擔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包括良心上、行為上的一些譴責。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也分析了“冷漠的路人” 成因,當前,社會處於轉型期,很多價值觀念都受到衝擊。此前南京、天津的事件,扶人者卻要承擔責任,社會價值出了問題,這是直接原因。“希望此事能讓有關部門清醒地看待社會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