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编辑的感谢信 sci:第十三章?先天元间与后天元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5 20:33:17

第十三章 先天元间与后天元间

(2010-09-10 11:23:12)转载 标签:

元间

分析

归纳

三个世界

文化

分类: 《逻辑起源》完整网络版

第十三章 先天元间与后天元间

 

13.1 先天元间的生成

13.1.1 先天元间

先天与后天是相对概念,在第二章里,我们曾经设定了世界的先天本体和后天本体,实际上是设定了世界起点的标志,这个标志之前的是先天的,属“世界”定义域之前就已经有的,这个标志之后的是后天的,是世界起点之后的、定义域之中的、新生成的。

同样,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方法也作为一种对人的元间体系的分析方法。对于世界的起点,是一个随着我们认识逐步向前追溯的过程,只是把我们所不知道的、目前还无法逾越的界限作为了先天本体的起点。对于人这种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可以大致把当前时代的个体的人出生的那一刻作为先天和后天的分界点。个体的人出生前所具备的元间内容就全都是先天元间,之后生成的都属于后天元间。

前面,我们曾经利用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体系构成的冯.诺依曼计算机系统模型模拟了人的感觉要素处理过程,假设了人的思维过程可能会和这种计算机系统的模式相似,试图用这个模式粗略地类比人的元间模式。但是,没有涉及这个模式是如何产生的,默认了这个模式是现成的,是一开始就有的。

这就是说,无论我们对于人的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何等的粗糙和幼稚,至少我们默认了一个事实:既然任何实体在作为相互作用的一方参与相互作用之前都必定是已经存在着的,“已经存在”就意味着已经具有特定的元间形式。无论是与什么对象发生相互作用,只要是对象,就不会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白板”,就是在与一个特定的物质或元间实体发生作用,作用双方都是已经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存在者。

同理,婴儿尽管是第一次与外界势态发生作用,但是,作为相互作用者,他必定已经具有自己的元间模式,已经具有先天的元间和物质形式。人的先天能力除了应包含实现这些能力所必需的传感器、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支持服务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建造、操作、运行这些设施的程序和规则,“硬件和软件”这样两种条件才构成一个人的先天能力。所谓先天元间主要指当前时代里刚初生的人已经具备了的了解和应对外界世界、了解和应对自己的能力和模式,已经具备了的生存所必需的程序和规则体系。如果先天“硬件”的特点也在于这些硬件的元间特征,那么问题就可以简化为关于先天元间的讨论。

相比之下,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了解这些先天因素的来源。

13.1.2 先天元间的追溯

既然把先天元间的分界点设定在个体的人出生的那一时刻,这个个体的人初生之前的全部历史就都属于先天的范围,都属于这个人的先天阶段。显然,如果我们想说人的先天能力和先天元间都是在这个先天阶段里形成和产生的,就不得不在生成这种元间的势态和原因中寻找支持和基础,这就不仅仅涉及某一个人的生成机理,必然追溯到所有人的生成机理和进化过程。

“所有人”在过去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有了进化论之后才成为了一个时间概念,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进化程度的“人”,从最开始作为人到目前这种最现代化的人。这样,追溯的尺度就延伸到了这个物种的先天阶段,延伸到了这个物种生成之前的先天阶段。按照这个逻辑,可以一直追朔到所有物质起源的先天阶段,直到世界本身的先天阶段为止。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个体的人,他的先天阶段都应当包括从世界诞生到他出生这个时间区间中的全部历史。

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先天能力;孟子从伦理道德角度讨论了人的先天素质;康德系统地讨论了人的先天感觉和判断能力,却没有讨论先天能力生成的过程,没有像描述天体起源那样,把先天能力也描述成一个历史过程。

除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感应”的思想之外,据认为,孔纳德.洛伦茨于1941年首先提出了生物进化认识论的命题[1],开创了用进化思想对先天认识能力研究的先河,使人们相信,进化论是揭开这个谜底的途径。但时至今日,这种研究仍是初步的,还有待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开拓和支持。我们依然还有机会、有必要继续使用推理和猜测的方法。

13.1.3 先天元间的最大极限

如果:

生成个体先天元间的起点应当从世界的开端算起,

那么,

世界进化的全过程就是每一个个体先天元间生成的全部势态和原因;

那么,

世界进化过程中全部势态和内容都有可能对生命体的先天元间构成影响,都可能被生命体以互补的方式记录和保持下来,成为自己先天元间本身的内容;

世界发展过程的全部内容被生物进化中的某个物种中的某一个个体以互补的形式全部记录和保持下来,这是先天元间内容的最大可能极限。

13.1.4 先天元间的最小极限

元间转移依靠相互作用的途径实现,某一个物种的某一个具体的生物个体只是全部世界内容中的一个微小的局部中的一个成员,只能对全部势态中极小的部分发生相互作用,最初等生命物种的某个个体只能成功转移并且记忆与自己直接作用的对象世界中这部分的极为具体的元间内容。这是先天元间的最小可能的极限。

13.1.5 极限之间的先天元间

事实上,先天元间的生成虽然在深度上贯穿了世界全部的发展史,在时间轴上可以一直追溯到世界的起源点,但是,在广度上却没有能覆盖所有的世界内容,不能始终跟随世界广度不断扩张的步伐,逐渐沦为全部世界内容中极小的一部分。一种物质,一种生物,一个个体只是世界发育分化大树上的某一个分杈上的枝条和叶片。

因此,可以作以下推论。

1、在深度上,离根部越近,世界本身的广度也越小,直到最根部,世界的广度无限小,深度和广度在这里重叠。个体的先天元间如果是从这里开始发端,记忆从这里开始,就有条件拥有了这时候这个世界的全部元间内容。当然,这时的“个体”还不是生命,只是这个世界中的某种普通的存在者。

2、随着世界的分化和积累,个体只能沿某一个分支向上攀缘。每上升一个层次,就失去一次与其他分支直接作用的机会,其他分支就不再成为这个个体的直接势态,也不再成为这个个体的直接环境,它就不能实现对其他分支的直接元间记忆。相应地,个体每上升一个层次,就发生一次本质的变化,直到进化成生命的个体、人的个体。个体只直接记忆了自己经历过的、自己参与了的那些生成自己这个分支中的历史势态的元间。

3、在广度上,个体对于整个世界的元间转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并趋向于最小。分化越细致,与个体直接相互作用的对象就越专门,越是趋向于与个体的生命生存直接相关的具体内容。

每一种物种,作为一种物质都以互补的方式记忆了生成自己的势态,这种记忆构成了自己的元间形式,构成了自己的先天元间。

先天元间对于世界全部元间的摄取程度处于上述的两个极限范围之内的某个具体分支、某些具体层次,也应是一个与进化树相似的树形结构,是整个世界进化树中的一根枝杈。

13.1.6 先天元间的层次和普遍性

个体的先天元间本身也成为了树形结构,是对世界进化树的某一部分、某一根枝条的互补性拷贝,也具有“下面粗上面细”的特点。

在最基础层面,世界的所有分支都从这里发源,这个层面的世界内容共同构成了统一世界的势态,每一个成员都不仅是这个统一势态的构成者,同时也被以互补的方式打上了这个世界势态元间的烙印。

当世界脱离了最基础层面,发生了分化,生成了另一层次的势态之后,新势态的每一个分支都带有前一层次势态的烙印,都被前一势态所规定,前一势态对后面的所有分支的势态具有普遍的意义,最基础层次的势态就是最普遍的势态。相对于后一势态来说,所拥有的前一个势态的内容就是先天的。

每个分支拥有共同基础元间的同时,又各自拥有自己的得以形成独特分支的缘由,有自己独立的势态特征。这种独立的、自己这个分支独有的势态相对于对方,相对于另一个分支来说是特殊的元间,相对于从自己这个分支基础之上再次分蘖的次级分支来说就是一般的,又是这一支系中具有普遍性的元间。这种分叉的积累形成了世界的进化之树。

过去,我们更多注意到的是这棵大树的物质形象,把进化之树作为物种谱系,实际上这张谱系图还是元间和规则、势态、规律的进化谱系图。

1、最基础层面的势态并不因分叉而消失,而是被由此而发生的每一个分支所继承,直到末梢的枝叶。

2、每一个分叉点,都意味着新势态的产生,新势态在由这个分叉生出的新枝条中得到了保持。

3、如果不被遗失。末梢枝叶中就可能积累起自己参与过的历史事件中每一次分叉中生成的元间,包含了从最普遍的直到最特殊的元间,这些元间显然也是分层次的。

4、由于物质的唯一性,一种物种在每次分叉时只能进入其中的一个分支,所以,这个物种所拥有的元间相对于自己没有进入的那些分支而言才具有独特性。

显然,只有生命体才是更为理想的势态记忆体。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其先天元间都可以追溯为一个从世界开端直到分支最末梢的连续过程,都可以追朔为无数次分叉、无数次选择的产物,都可以看作是植根于最基础势态中历经全部进化史的一根“独苗”,这根独苗是与自己所经历过的所有分支势态相互作用和相互塑造的结果,如果不被遗失,理论上它可能拥有自己所经历的塑造和作用过程的全部元间。

13.1.7 先天元间的限制与非限制

从禁止意义说,先天元间有如下限制:

它不可能拥有它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作用过程的元间,不可能拥有自己所没有进入、没有经历过的那些其他分支势态中的元间;它不可能丝毫不差地记忆自己的全部经历,不可避免地要遗忘许多内容;

从非禁止意义说,先天元间有如下非限制:

由于势态的破缺性,它完全可能自己产生出这个层次势态所容许的与历史记忆、与互补无关的新的元间内容。

 

13.2 先天元间的内容

13.2.1 先天元间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个体的先天元间就被近似地设想为是一个两维的序列。

在深度方向是时间轴,最早的、根部的是世界开端的势态的互补、抽象的内容;最晚的、最末梢部位的是个体形成之后出生之前所生存的直接环境势态的互补、抽象的内容。

在广度方向是一般性程度轴,最初的元间一般性程度为最大值,离开起点越远,每经历一次分叉,一般性程度就会相应降低,随着进化树不断长高,在树的末梢位置,一般性程度达到了最低程度的极限,甚至会趋近于0,当新的分叉再次出现后,这个0的位置又再次向上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最末梢处的先天元间从整体上看是一般性程度最低的元间,但是,这个整体上来说一般性程度最低的元间团粒却是由它经历过的所有一般性层次的元间团粒积累而成的,拥有所有这些层面、所有程度的一般性成分,成为自己所继承、所记忆了的所有元间的综合体。

而且,实现这种综合性记忆的不仅仅是这个生物自己,还有这个生物生存其中的这个层面的势态环境,这个生物体作为形成与之相互作用的势态的因素之一,共同记载着这个势态层次的元间。

13.2.2 微观生存本能

先天的界限被设定在个体生命出生的时刻,对于这个生命来说,将要从一种生存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生存状态,就必须为下一个生存状态事先准备好生存的条件。仅就这个个体本身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还没有和新的生存环境接触过,还不可能拥有只有通过相互作用才能获得的对象世界的元间。个体的在新环境中的生存本能作为先天元间却是来自这个物种的后天元间,是这个物种对于环境适应的结果。也就是说,个体将要进入的环境对个体来说是新的环境,但是,对这个个体所属的物种或族群来说却是一个已经适应了的已经实现了互补的旧环境,是后天的。

物种是在与环境势态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具有与环境势态互补和契合的元间形式,具有与这种物种存在的势态形成过程和现状相互补、相契合的所有内容,因此,该物种的个体就天然地具有在同样势态条件下生存和繁育的能力,具有生存的本能。

只要环境不变化,或者假设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切都已经预先设计、安排妥当。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小山羊天生就有能力回避有毒的植物。

早在1930年,Jerne 就提出并被后来的实验证明,机体中先天就存在或经母婴途径获得了很低浓度的针对各种抗原的天然抗体,当抗原进入机体时,即与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抗原 —— 抗体复合物,进一步刺激产生更多的针对这一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这就是说,在抗原刺激之前,机体中已经具备了以数十万中抗体组成的“抗体库”,这个抗体库是在亿万年进化和适应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或由遗传机制所记忆,或经母婴途径直接获得。后天的刺激只是环境中的元间团粒在抗体库中找到了与自己相同或契合的元间团粒,唤醒了这个抗体。这简直就是柏拉图“回忆说”的标准翻版。

这也表明,生物个体具体的、先天的、本能的生存能力,对环境势态的适应程度是相当完备、相当细腻的。

13.2.3 宏观生存本能

生物个体对于环境精确的适应和准备都建立在假设物种曾经生存过的环境不变的前提之下,只准备了应对最末梢层次势态的适应条件,当这个“最末梢”的环境发生变化,开始生成新的、特殊的势态时,原先的末梢就成了生成新元间的一般性条件和出发点,就成了新一层的势态。

个体不可能携带势态中还没有的具体对策,但是携带着新环境产生的规则 —— 一般性势态,个体携带的元间相对于新发生的势态来说都是一般的势态,都是各种层次的、各种一般性程度的元间,都是和这个物种所生成环境相适应、相互补、相契合的一般性元间。如果新环境是在旧势态基础上发生变异和分叉,个体既然已经具备了与旧环境势态相同的一般性元间和势态,就可以根据这相同的一般性元间跟随环境势态的变化,产生出相应的新对策。

个体的生存所要应对的不仅仅是生成自己的分支的势态,而是更广泛的势态,理论上是全部的世界,是所有分支的总合,因为,世界的变化可能在任何一个层次上发生。这时,个体先天元间中包含着的所有一般性元间以及对于这些元间的运用能力就成为个体生存的重要依据和条件,成为个体宏观生存的本能。

13.2.4 人的元间性质

物种和物质个体都是势态变化的凝结状态,是相对的存在者。但是,这种凝结是一个积累过程,而且是一个不均匀积累的过程,后面的凝结建立在前一阶段凝结的基础之上。因此,每一种物种、每一个个体,除了在相互作用中丢失了的元间之外,都应当拥有自己积累形成过程的全部元间。每个个体本身就是这个物种全部经历的记忆者。

 

 

                

 

 

                                     

 



 

 

 

 

 

                                              图 13.2.4

 

如图13.2.4所示,人作为世界所有事物中的一种物质和元间的形态,也服从上述这个一般原则,也先天地拥有对从世界起点开始到自己形态形成全过程的元间记忆和积累。这种元间记忆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由于元间转移过程不可避免的损失和畸变,人对于自己生成史的记忆也不完整和不精确,或者说只具有某种程度的完整和准确;

2、这种记忆仅仅涉及自己成长、生成过程中曾经经历过的历史中的元间,不可能拥有自己没有参与和进入的世界其他分叉中的内容;

3、关于自己进化过程的记忆是以互补的方式记载着的与周围势态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势态,由关于势态的元间和自己的对策这样两方面的内容组成;

4、这些内容依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时间上发生早的,一般性程度更高。这就意味,人可能先天存储了从最一般原理到最具体生存本能和具体生活环境的广泛内容;

5、人作为实体,作为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记忆自己成长史的方式也是以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方式具体实现。

 

13.3 范畴与范畴的层次

13.3.1 “先天判断能力”的依据

一个物质实体参与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从原先的一种势态变换到另一种势态中去,在进入新势态之前,在与新的作用对象产生最初的接触之前,物质实体都不是单纯的质点意义上的纯粹物质,而是已经具有了不同层次元间结构的具体物质,以一个结构者的身份参与到新的相互作用中来。

如果相互作用是作用者之间接触、比较与判断、反应与改变的过程,那么,作用者所拥有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形式就是其对于对方接触、比较、判断的先决条件和资格,是对于对方进行比较和判断的模板,是形成判断结果的依据。由于这些能力是在新的相互作用发生之前就已经具有的,所以,沿用康德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先天判断能力”,特指一个作用者参与新的相互作用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的性质和构成方式。与之不同的是,康德的判断特指概念的比较,这里所指的判断是更为一般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段落。所谓“先天判断”是一种操作和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依据是作为先天判断基础的先天结构,准确地说,应该称作“本底结构”。

13.3.2 范畴的进化性

本底结构是一切实体间相互作用的先决条件,如果相信我们人的本底结构是对于世界元间的一个互补性的复本,那么,这种复本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过程,应当是一个包含人这种生命物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所能够保存下来的全部势态的互补性副本的复杂体系,这个体系中既有生命出生之后将要使用的某些微观的生存技能,也有人对整个世界适应的宏观生存本能。

可以近似地把人这种具有了高度智慧的生命物质所拥有的本底结构中的这些对世界宏观势态的适应能力,即世界本身势态的互补性形式都称之为“范”或“洪范”。“范”就是规范、规则、规律,“洪范”就是一般的、普遍的规范、规则和规律。

中国现代哲学从古代经典《尚书.洪范》篇中取得“洪范”这个词,有天地之间根本大法的意思。洪范的具体内容和类别是“范畴”,是洪范之中的一些“畴”,一些条目和类型。《尚书.洪范》篇中有“洪范九畴”之说,就是指有九种基本的范畴。范畴一词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categories”(英)。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范畴篇》中列出了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活动、遭受等十大范畴。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列出了4类12个范畴:量的范畴(统一性、多样性、全体性)、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的范畴(依附性与存在性、因果性与依存性、交互性)、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不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

先哲们虽然都列出了自己的范畴体系,但是没有说明他们是怎样得到这些范畴的,如果这些范畴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看法,而是属于所有认识主体先天的能力,他们也没有说明这种能力是怎样被赋予认识主体的。现在的人们已经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了。因为进化论成功地排除了一切非自然因素,我们既然相信世界的一切都是自然界自己进化的产物,就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本底元间也是进化、积累形成的。沿着进化论的思路,把进化论贯彻到底,就可以找到本底元间生成和积累的全过程。

与之不同的是黑格尔的范畴观,他的范畴体系就是一个不断转化、变革的发展过程。

13.3.3 范畴的层次性

如果我们接受了把进化论贯彻到底的建议,就应当承认,由于世界本身是进化的产物,所以世界的元间和势态也是进化的产物,范畴也是进化的产物。同样,认识主体自己的、先天具有的本底元间也是进化的产物。

进化就是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就成为后一种状态的基础和势态,各种状态就会产生层次的差别。先天本底中那些以互补方式从世界势态中转移来的元间也应该是有层次差别的。换言之,范畴是有层次差别的。我们所面临的洪范既不是一个唯一的势态或最高原则,也不应是任意排列的几十条规范,而应该是一个与对象世界本身的势态起源、生成、发育历史相关的镜像体系,是一个大致完整、并不完全的镜像体系。

最初势态形成的最初元间就是最基本、最一般的范畴,属于真正的洪范;在此基础上生成了不同层次的元间或范畴都是具体的,积累的层次越高,内容越丰富、越具体,一般性程度也就越低。

13.3.4 范畴体系

根据我们前几章的推理,可说:

1、第零层次的范畴是元子本身,元子作为差别和差别者的直接统一体,是我们这个世界起始的极限和边界;

2、第一层次的范畴是元子相互之间的差别性与差别者性的“对立统一范畴”,这是最基本的洪范。

“对立统一范畴”是所有元子之间的关系,而所有元子处在普遍相关之中,普遍相关就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者的对立统一,所以,对立统一范畴也就是“相互作用范畴”,也就是“普遍相关范畴”;

只有处于相互作用之中才是存在着的,所以,对立统一范畴又是“存在范畴”。

元子的差别者性质使得元子之间区别,每个元子都是唯一,因此形成了“差别范畴”。

元子之间形式的相互等同,形成了“同一范畴”。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同一律就是A=A,这一定律被认为是最高的思维规则。”[2]显然,这个判断句里已经隐含了“差别”,因为没有差别就无所谓同一。

差别范畴和同一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范畴的极限形式;

初始时,这些范畴重叠在一起。

3、第二层的范畴是由元子的差别者性与差别性分别积累形成的“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范畴”。

元子和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势态”。

势态的不均匀,势态的暂态和凝结形成了“个体”。

作为势态和个体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于是就有“物质范畴”和“元间范畴”这样两类相对的实体性范畴。

元间范畴中又发育出时间、空间、能量、力……等一系列差别形式范畴;

4、第三层次是实体具体的存在形式,具体的本底结构。一个物质或元间实体在参与新的势态和相互作用时所已经具有的存在形式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更具体的范畴,一种具体的规范。比如,不同生物所具有的对不同作用的感觉能力、对食物和天敌的先天识别模式、判断环境的成套生存策略……,等等。

 

13.4 范畴的存在

上面我们是近似地把人这种具有了高度智慧的生命物质所拥有的本底结构中的对世界宏观势态的一般性适应能力,即世界本身一般性势态的互补性形式都称之为“范畴”,这里隐含着一个重要差异:范畴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被人这种生物所认识和记忆着的一般性元间,一种是人以及人之外的大自然用具体的物质势态自己记忆着的一般性的势态。这两者之所以很容易混淆,是因为这两者有相当程度的互补性或一致性,在有些部分几乎是重合的。

在西方哲学中,范畴有指谓自然世界本身的规律性质和指谓人先天具有的以及后天认识中的规范这样三种用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经常引起争论的焦点。现在我们已经有条件、有可能厘清这三种一般性元间之间的异同了。

13.4.1 背景与实体

通常我们看待一个实体时,常常忽视这个实体的背景,就好像看图13.2.4时,只把用黑颜色表示的部分作为实体部分,并不过多考虑黑色线条之外的其他部分。但是,事实上,被我们忽视的部分也是实体,是形成黑色线条的背景和条件,是规定黑色线条的背景势态。

如果把反相的背景突出出来,也用黑色来表示,把背景中的实体用白色表示,就会看出黑色部分对于白色部分的规定性和限制性,就如同一副模具,从这副模具中只能产生出被势态规定了的产品,人所具有的范畴都是被势态规定和塑造的形式。

如图13.4.1所示。

人的先天判断能力与大自然的背景模范是互补的,两者是大体对称的,互相都是对方的势态与条件,都是对方的背景。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两者甚至是同一个元间实体。

值得注意的是:人只拥有了对象世界全部元间的和势态中的一个分支,只在基础部分与对象世界完全重合,在其他大部分的分支上是缺失的。

 

 

        

 

                                         图 13.4.1

 

13.4.2 范畴的记忆与遗忘

每一个物质实体都以互补的方式记忆和积累了自己经历过的所有势态,如果他的记忆没有缺失的话,就拥有世界发展史的最基础元间以及他所经历的这个进化分支中所有的元间成分。但是,遗忘不可避免,特别是普通的、非生命的物质,记忆能力极其有限。

即便是高度发达的生物体,他的记忆也是一个有限值。在彻底遗忘和完全记忆这两个极限端点之间,不同的物种有着不同的元间记忆和保持的程度。因为新的记忆常常以忘却为代价。

记忆和遗忘都是有限的。

由于物质和物种所记载着的元间不仅是对势态互补形式的记忆,同时物质和物种以自己的存在形式实现这种记忆,因此,物质和物种所记忆着的元间不仅是构成这种物质和物种形式的理由和原因,也是这个物质和物种自身的性质。记忆和遗忘的差异也是形成物质或物种性质的一个原因。

最适于保持、必须遗传和继承的元间应当是最基础的范畴和势态,当然,这也是物质和物种实际存在和生存着的势态,是无法回避的环境;最可能被遗忘的应当是最复杂、最具体的势态元间,这是允许物质、生物物种进行选择和可以发生变异的领域。

13.4.3 作为相互作用准则的范畴

每一种物质和物种、每一物质的个体都可能记忆了生成自己的过程,都可能拥有从最一般范畴开始的所有曾经经历过的所有层次的范畴;

所有的物质种类和个体共同形成了所有物质种类和个体的生存环境与势态;

所有物种和物质个体先天拥有的范畴就是世界本身拥有的相互作用的全部原则。

从第一层次开始,从存在范畴出现起,就意味着范畴已经作为了存在者。

对于范畴本身产生的这个层次来说,范畴不是抽象原则,而是实际存在着的具体事实,体现为具体的势态,因此,范畴是实体。当范畴成为势态的因素对下一层次发挥作用时,范畴也是实体。

范畴的具体性和实体性就是范畴本身的存在形式。

13.4.4 人拥有的范畴

大自然为人的生成留下了“空间”,或者说人的斗争从大自然中挤出了自己的生存位置和地位,自己为自己创造了生存的地位,但是,这个地位或“空间”只是整个势态中的一个局部和枝杈,人所拥有的范畴除了在起点附近与背景一致之外,先天拥有的范畴仅仅是世界中的一部分,越往上,越特殊,拥有量就越少。

如图13.4.4。

                                  

 

 

 

 

 

                                           图 13 .4.4

 

人作为一种生命物质的实体和其他生命物质一样,具有对于物质世界的元间某种程度的转移和抽象能力,以DNA等物质载体记忆了自己生成的过程,这种记忆中包含了以互补方式记忆了的这种生命物种自己生成的势态,把这种势态和过程抽象化、元间化了。这就是说,DNA或者其他遗传物质是各种被抽象化、元间化了的范畴某种程度上的记忆体。

除此之外,人作为特殊的生命物质,不仅具备了利用感觉器官从世界势态中转移、摄取元间的能力,还具备了对获取到的元间进一步再次抽象整理的能力,具备了把对象世界中以具体方式存在着的范畴抽象出来,再次互补、还原为范畴原来状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还有从后天势态中获取范畴的先天能力,可能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范畴。

这两种范畴中,前者属于先天范畴,后者属于后天范畴。人可以拥有从先天和后天两种途径获得的两套范畴。

这里发生了又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先天范畴仅仅是关于生物个体对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历史势态的记忆,但是后天范畴可能就包含了这个生命体先天经历中所没有的新的经历,生命体在后天的经历中超越了先天进化的范围,突入了其它分支的领域,获得了其它分支中的元间,拥有了先天范畴中所没有的新范畴。

13.4.5 自然范畴和人的范畴

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定义域中,所有的范畴都以具体的方式,以差别与差别者对立统一的方式具体地存在着,世界本身就是世界范畴的存在方式。只是由于层次性差别的积累,才表现出不同层次范畴之间一般性程度之间的差别,一般性程度更高的范畴表现得更抽象一些。

从上述基本原则开始,差别者与差别的对立统一发展出了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新形式,进而出现了物质与元间的相对分离,世界中以具体方式存在着的各个层次的范畴被抽象出来,被转移出来,被以另外一种物质载体所复制和存储,世界的范畴被世界自己的某些部分以某种程度的抽象形式所复制,世界的范畴的某些部分的具体内容开始有了自己抽象的存在形式。

自然范畴是以具体的方式实现着的自然势态和自然规律;人的先天范畴是自然中的一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以互补角度对自然环境本身某种程度上的复制和拷贝,特别是以元间实体的近乎抽象的形式存在着的自然范畴。也就是说,自然范畴有两个版本。而人先天所具有的版本仅仅是自然进化树中的一根枝条,是全部自然范畴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章节或一个页面。

当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进一步向不均衡方向发展和积累,直到“人”这种特殊的生命物质出现,人进一步实现了对于范畴的抽象。利用了从遗传物质中继承来的先天范畴,利用根据这些范畴生成的认知能力,从对象世界中感知、转移、摄取外在性的元间,把外源性的元间同自己的先天元间相比较,从而把更多的、遗传物质中所没有的、先天范畴中所没有的更多其他分叉中的势态进行抽象化处理,扩充了抽象范畴的范围。后天的元间逐渐丰富、积累起来,也开始成为一种能力和规范,反而发展成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先天范畴和自然范畴的立足点和工具。

尽管先天范畴是后天元间生成的条件,但是后天范畴终于发展到了大于和多于了先天范畴的程度,并且把先天范畴本身也作为了对象,先天范畴和后天范畴互相成为理解对方的立足点和工具。自然界通过人实现了对自己的范畴以及自己的势态和实体的理解和认识,世界正在实现自我意识。

这时的范畴除了以具体的势态存在,以DNA等遗传物质载体存在,还以人的意识状态存在,以构成人的意识状态的那些物质形式存在。当这些以神经细胞之间联系方式存在着的元间被转移出大脑后,可以经过人与人之间传媒介质,变化成概念的符号,记录在绳结、兽骨、青铜、竹片、纸张、计算机硬盘里……,总之,可以用任何具体的物质载体去记忆、存储范畴的抽象形式。范畴可以以任何具体的物质形式保持自己抽象形式的存在。

13.4.6 人“颁布”的范畴

当我们初步厘清了逻辑的起源、范畴的生成和积累、人所拥有的范畴的生成过程之后,就很容易理解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在康德看来,人的先天范畴中已经含有了世界全部洪范的“文本”,人有权向世界颁布这些范畴。

现在看来,人的先天范畴仅仅是人所经历的生成过程的势态互补性的元间。由于人的生成过程的起点也可以追溯为世界的起点,所以,人的先天范畴中包含了最基本的范畴,包含了世界最一般的原则。

但是,人毕竟仅仅位于世界成长大树中的一个分支和枝杈,人先天只能拥有自己所在枝杈上的经历,并不天然地拥有其他分支中的元间。人先天所拥有的范畴除了最基础层面的内容之外,对其他分支领域无效。人没有能力也无权直接向没有“管辖权”的领域颁布范畴。

人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其他进化分支的范畴的了解有两个来源:

一是先天判断能力;二是通过后天元间转移形成的后天判断能力。

人虽然只能处于生成自己的势态之中,但是却拥有最基础的范畴,拥有不同层次的一般性元间,先天地具有操作和使用这些元间的能力。注意,这种先天判断能力仅仅是一种不断积累和相对成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后天中使用的。

从基础层面的逻辑中可以推断、演绎出这种逻辑所允许和禁止的各种可能性,我们现在所处的势态仅仅是这所有可能性中的一个分叉、一种选择。根据逻辑的规则可以模拟进入另一个分叉,可以推理、猜测出在其他分叉中的大致情形。

因此,除了最基础的层次之外,人向自然界颁布的范畴实际上是在假设势态仍然维持不变条件下的试探性行为,除了基础层面之外,并不都是先天范畴,更多时候是后天获得的范畴和自己的假设、推理和演绎产生的。

假设、推理、演绎、实验、试验和判断属于人的后天思维和实践过程。

在康德看来,人向自然界颁布范畴就是人为大自然“立法”。其实,“法本身”依然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自己的势态。但是,大自然自己掌握和拥有的“自然法”都是具体的存在形式,而人向大自然颁布的法是抽象的法,是势态的抽象形式。就如同法律是对社会实际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抽象一样,人为大自然制定的法则是人从大自然中传承和抽象出来的一般原则。

仅凭具体层次直观的先天判断,人不能知道地球是圆的,就像王夫之批评利玛窦的那样,不能想象在一个圆球上生活的情景。同样,现代人也难以形成一个电子和无穷远处的另一个电子的状态处于纠缠中的直观印象。这需要动用更深层次的范畴。

人虽然只能处于生成自己的势态之中,只能拥有对于这种势态的适应,但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当人的活动能力开始冲出生成自己的基础环境势态,涉足更大的领域时,就到达了其他分支的领域,比如环球航行、登陆月球、深空探测等等。人从新的势态中获得了其他分支的元间和范畴。

大自然表现出的树形进化、积累的势态,说明大自然本身不是均匀的,也许是因为受到了物质唯一性的制约,受到了相互作用过程性和速度有限性的制约,没有实现所有的可能性,或者说不能一开始就实现所有的可能性。只能通过积累发育的过程逐步实现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实现了纯粹元间化了的范畴来说,纯粹元间要素之间组织和排列的可能性超越了上述限制,因此,就具有了实现更多可能组合样式的条件。如此说来,人颁布的范畴,所实现的组合形式的种类、样式可能要比大自然本身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方式实际已经实现了的组合种类、样式要多得多。



[1] 何云峰 .《从普遍进化到知识进化》. 上海教育出版社 . 第39页

[2] 《海德格尔选集》. 上卷.上海三联书店 . 第6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