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范光林:重订通俗伤寒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5 18:03:06

重订通俗伤寒论1(2)_中医瑰宝苑-为中医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网站!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_百度文库 重订通俗伤寒论

目录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重订通俗伤寒论 [平装] ~ 俞根初 (作者), 徐荣斋 (合著者)
分享我的评价 | 卓越亚马逊正品保证
市场价:¥ 29.80价格:¥ 19.70 此商品可以享受免费送货 详情 为您节省:¥ 10.10 (6.6折) 内容简介《重订通俗伤寒论》是伤寒、湿热病学中比较实用的一部诊疗方案,是俞根初、何廉臣、曹炳章三位老中医先后合作而经过徐荣斋中医师根据现代学理给以重订的。由于何先生的引证太渊博了,于是节目和词句之间不免呈露出繁复,而且编撰时失于合理安排,以致原书中存在着好些问题。现在经重订者给它整理爬梳、考订删补,纠正了不少缺点。曹炳章先生也认为这重订本是“精益求精”,比原书“更臻完善”。
原书共一百十八节,重订时删去十节,合并三节,增补三节,现为一百零八节;仍十二章。第一章是一个纲领,贯串着后面的十一章;第二章把应用方剂按治疗分类汇总起来;三至六章是伤寒看法;七至十一章是伤寒疗法,其中也包括看法;第十二章专讲伤寒病中和病后的调养法。全书理论完全是以积累经验为基础而结合实际应用的。

编辑推荐

《重订通俗伤寒论》是徐荣斋医学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清代)俞根初 合著者:徐荣斋

徐荣斋(1911-1982),浙江绍兴人,从师于杨哲安,问业于曹炳章,195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执教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为浙江中医学院第一批硕士生指导老师,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主任,毕生精研《内经》等经典著作,优精于妇科。

目录

第一章 伤寒要义
第一节 伤寒形层
第二节 六经病理
第三节 六经病证
第四节 六经脉象
第五节 六经舌苔
第六节 六经治法
第七节 六经用药法
第八节 六淫病用药法
第九节 用药配制法
第十节 六经总诀

第二章 六经方药
第一节 发汗剂
第二节 和解剂
第三节 攻下剂
第四节 温热剂
第五节 清凉剂
第六节 滋补剂

第三章 表里寒热
第一节 表寒证
第二节 里寒证
第三节 表里皆寒证
第四节 表热证
第五节 里热证
第六节 表里皆热证
第七节 表寒里热证
第八节 表热里寒证
第九节 里真热而表假寒
第十节 里真寒而表假热

第四章 气血虚实
第一节 气虚证
第二节 气实证
第三节 血虚证
第四节 血实证
第五节 气血皆虚证
第六节 气血皆实证
第七节 气虚血实证
第八节 气实血虚证
第九节 气真虚而血假实证
第十节 血真实而气假虚证

第五章 伤寒诊法
第一节 观两目法
第二节 看口齿法
第三节 看舌苔法
第四节 按胸腹
第五节 问口渴否
第六节 询二便
第七节 查旧方
第八节 察新久

第六章 伤寒脉舌
第一节 诊法
第二节 崔真人四言脉诀
第三节 脉理新解
第四节 观舌形
第五节 察舌色
第六节 辨舌质
第七节 心法提要
第八节 察舌辨证歌

第七章 伤寒本证
第一节 小伤寒
第二节 大伤寒
第三节 两感伤寒
第四节 伏气伤寒
第五节 阴证伤寒

第八章 伤寒兼证
第一节 伤寒兼风
第二节 伤寒兼湿
第三节 伤寒兼痧
第四节 伤寒兼疟
第五节 伤寒兼疫
第六节 风温伤寒
第七节 风湿伤寒
第八节 湿温伤寒
第九节 春温伤寒
第十节 热证伤寒
第十一节 暑湿伤寒
第十二节 伏暑伤寒
第十三节 秋燥伤寒
第十四节 冬温伤寒
第十五节 大头伤寒
第十六节 黄耳伤寒
第十七节 赤膈伤寒
第十八节 发斑伤寒
第十九节 发狂伤寒
第二十节 漏底伤寒
第二十一节脱脚伤寒

第九章 伤寒夹证
第一节 夹湿伤寒
第二节 夹痰伤寒
第三节 夹饮伤寒
第四节 夹血伤寒
第五节 夹阴伤寒
第六节 夹哮伤寒
第七节 夹痞伤寒
第八节 夹痛伤寒
第九节 夹胀伤寒
第十节 夹泻伤寒
第十一节 夹痢伤寒
第十二节 夹疝伤寒
第十三节 夹痨伤寒
第十四节 I临经伤寒
第十五节 妊娠伤寒
第十六节 产后伤寒

第十章 伤寒坏证
第一节 伤寒转痉
第二节 伤寒转厥
第三节 伤寒转闭
第四节 伤寒转脱

第十一章 伤寒复证
第一节 伤寒劳复
第二节 伤寒食复
第三节 伤寒房复
第四节 伤寒感复
第五节 伤寒怒复

第十二章 调理诸法
第一节 病中调护法
第二节 瘥后药物调理法
第三节 食物调理法
第四节 气候调理法
第五节 起居调理法

文摘

版权页:



而炒香枇杷叶、鲜冬瓜皮瓤,尤为芳淡清泄之良药;继用苦辛通降,轻则栀、芩、橘、半,重则连、朴、香、楝,佐以芦根、灯草,而五苓配三石,尤为辛通清泄之重剂。
暑秽尤为繁重,辄致闷乱烦躁、呕恶肢冷,甚则耳聋神昏,急用芳香辟秽药,轻则葱、豉、菖蒲、紫金片锭,重则蒜头绛雪,而鲜青蒿、鲜薄荷、鲜佩兰、鲜银花,尤为清芬辟秽之良药,外用通关取嚏,执痧挑痧诸法,急救得法,庶能速愈。
暑风多挟秽浊,先郁肺气。首用辛凉轻清宣解,如芥穗、薄荷、栀皮、香豉、连翘、牛蒡、栝蒌皮、鲜茅根、绿豆皮、鲜竹叶等品,均可随证选用。身痛肢软者,佐络石、秦艽、桑枝、蜈蚣草、淡竹茹等一二味可也。继用清凉芳烈药泄热辟秽,如青蒿、茵陈、桑叶、池菊、山栀、郁金、芦根、菰根、芽茶、青萍、灯心等品。秽毒重者,如金汁、甘中黄、大青叶、鲜石菖蒲等,亦可随加。如识蒙窍阻、神昏苔腻者,轻则紫金锭片,重则至宝丹等,尤宜急进。
暑厥乃中暑之至急证,其人面垢肢冷、神识昏厥,急用芳香开窍药,如行军散、紫雪等最效。神苏后,宜辨兼证、夹证、随证用药。
暑瘵,乃热劫络伤之暴证,急用甘凉咸降药,西瓜汁和热童便服,历验如神;鲜茅根煎汤磨犀角汁,投无不效。
暑疖,乃热袭皮肤之轻证,但用天荷叶、满天星杵汁,调糊生军末搽上,屡多奏效。
惟热霍乱最为夏月之急证,急进调剂阴阳药,阴阳水磨紫金锭汁一二锭,和中气以辟暑秽。继用分利清浊药,地浆水澄清调来复丹灌服一二钱,解暑毒以定淆乱,最良。次辨其有否夹食夹气,食滞者消滞,如神曲、楂炭、枳实、青皮、陈佛手、陈香团皮、焦鸡金、嫩桑枝等选用;气郁者疏气,如香附、郁金、陈皮、枳壳、白蔻仁、青木香等选用。若干霍乱证,其人吐泻不得,腹痛昏闷,俗名绞肠痧。病虽险急而易愈,急用涌吐法,川椒五七粒和食盐拌炒微黄,开水泡汤,调入飞马金丹十四五粒,作速灌服,使其上吐下泻,急祛其邪以安正,历验如神。四、湿病药《内经》云:脾恶湿。湿宜淡渗,二苓、苡、滑、是其主药。湿重者脾阳必虚,香砂、理中、是其主方;湿着者肾阳亦亏,真武汤是正本清源之要药。他如风湿宜温散以微汗之,通用羌、防、白芷,重则二术、麻、桂,所谓风能胜湿也;寒湿宜辛热以干燥之,轻则二蔻、砂、朴,重则姜、附、丁、桂,所谓湿者燥之也;湿热宜芳淡以宣化之,通用如蔻、藿、佩兰、滑、通、二苓、茵、泽之类,重则五苓、三石,亦可暂用以通泄之,所谓辛香疏气、甘淡渗湿也。惟湿火盘踞肝络,胆火内炽,血瘀而热,与湿热但在肺脾胃气分者迥异,宜用苦寒泻火为君,佐辛香以通里窍,如栀、芩、连、柏、龙荟、清麟丸等,略参冰、麝、归须、泽兰,仿当归龙荟丸法,始能奏效。五、燥病药《内经》云:燥热在上。故秋燥一症,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故《内经》云燥者润之。首必辨其凉燥、温燥。
凉燥温润,宜用紫菀、杏仁、桔梗、蜜炙橘红等,开达气机为君,恶风怕冷者,加葱白、生姜辛润以解表;咳嗽胸满者,加蜜炙苏子、百部通润以利肺;挟湿者,加蔻仁四分拌研滑石,辛滑淡渗以祛湿;痰多者,加栝蒌仁、半夏、姜汁、荆沥等,辛滑流利以豁痰;里气抑郁,大便不爽,或竞不通而腹痛者,加春砂仁三分拌捣郁李净仁、松仁、光桃仁、柏子仁、蒌皮、酒捣薤白等,辛滑以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后如胃液不足、肝逆干呕者,用甜酱油、蔗浆、姜汁等,甘咸辛润,以滋液而止呕;阳损及阴,肝血肾阴两亏者,用当归、苁蓉、熟地、杞子、鹿胶、菟丝子等,甘温滋润以补阴,且无阴凝阳滞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