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选房系统有猫腻吗:李泰祥大师,来自台湾的华美之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20:21:25


李泰祥大师,来自台湾的华美之声  

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得了帕金森欠下巨额医药费。

“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先生因帕金森症及甲状腺肿瘤,难以承担医疗费用,台湾飞鱼云豹音乐工团已在筹集善款,并友情提供大陆募捐窗口—开户行:招商很行北京分行世纪城支行/赵艳敏/6225.8801.3208.4485,截止5/20日,请汇款人同时将回单或金额发至飞鱼云豹chihwei0827@gmail.com,监督募捐款项,届时公开所有账目。

给李泰祥先生的青春版税——至2011年5月15日22:00,汇给台湾飞鱼云豹第三笔11100.15。以上汇款总计57468.15元。”

看到这条消息,我心里很沉重很沉重。那个写出《橄榄树》的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那个站在齐豫背后的大师,生帕金森病二十多年,一直在病痛中完成音乐作品。而如今,竟然因为难以承担医药费而不得不求助于大众,不仅仅是对于早期台湾版税制度留下的知识产权缺口而感到遗憾,而且为大师执着却小众的坚持而心酸。他不是流行的,从来也不属于流行的,就是一个古典的高高在上的天神。听到他创作的音乐,总是感染着一种文学熏陶,时而华美到沉沦在浪漫中不可自拔,时而顽强到在台湾千百年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或许是文学的,或许是历史的,一种属于巴洛克式的古典音乐里,连分手都美得不忍破碎。

今天,我们要在他的音乐里,去感受艺术与唯美的升华,去看看,一个在顽强的生命搏斗中,仍然念念不忘的诗与歌的金壁辉煌,只因,活着就是幸福。

 

 

《橄榄树》

《橄榄树》这张专辑是齐豫的成名作,是古典型的新式流行作品。在李泰祥的理念里,是以古典音乐人的专业水准,用艺术歌曲的标准来写的流行歌曲。在所有的流行音乐范畴里,他的出现是像高山雪莲一样纯白与圣洁,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有人说齐豫和李泰祥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这样的空灵飘渺,不用诗意浪漫的处理,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曲高当和寡,才不失真理之本质。

《橄榄树》是三毛的向往,她在歌词里面描绘了一幅有青草有飞鸟有小溪的理想意境。她是敢想敢做的人,可以为了不要上学真的休学几年,可以为了梦中的花园在异国的沙漠中建造最美丽的家,可以为了爱一个人搭上七点钟的列车再也不回来,当然,也可以为了理想的橄榄树而流浪,无止境的流浪,此流浪是生命高层次的体会。李泰祥抓住了这种飘逸,用西式民谣来谱写了那种流浪飘逸的味道,悠远流长。齐豫的唱,刻骨铭心。虽然有很多人唱《橄榄树》,也可以唱得很流行或者很正统,但没有了交响,这首歌就没有了行云流水的飘泊味,太正统的美声,则是一副悲悲凄凄无奈像,只有齐豫是三毛的翻版。

和《橄榄树》一个水平的还有《欢颜》,《走在雨中》,《答案》,这几首歌也是齐豫演唱会上必唱的曲目。这四个曲目可以说是可以连成一个有戏剧性的四部曲,比如说《答案》,便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总结。

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

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呢?

李泰祥编这首曲子的时候用了弦乐四重奏,看似忧伤,齐豫的声音与其说是在唱,还不如说是一个人声表演。很久以前有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就像刺猬,靠近了会扎疼,疏远了会冷,那怎么办,找个最适度的黄金分割点,既不会扎疼又能互相取暖,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样是交响小品,《我在梦中哭泣了》和《青湖梦》就完完全全是正统音乐,学院派的艺术歌曲形式,声音接近美声唱法的形式了。《摇篮曲》和《预感》就很温情,回归了民谣返朴归真的恬静。唯独《爱的世界》让根本摸不着边,和整体风格完全不搭调。

 

   

《天使之诗》

这张《天使之诗》是一张李泰祥制作的诗歌音乐专辑,收录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罗青,三毛,郑愁予等人的作品,一开始专辑叫《祝福》,《天使之诗》是十年后的再版。
  古人唱歌讲究诗韵,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以诗载乐。但到了今天,诗与歌似乎分了家,大街小巷流传着粗制滥造的无聊语言。浮躁麻木的人生,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想想诗里在说什么。回顾80年代的台湾乐坛,果然是一种30年代诗歌的延风啊。秋诗篇篇,落在了大学校园里,或许那个时代生活并不算丰富,但在精神物质满足的当代却给人们留下了什么呢?

齐豫是很爱诗的,李泰祥是很懂诗的。于是他们结合起来唱,好一座《春天的浮雕》。

只见那钢琴叮咚脆想,齐豫华美悠远的声音传来,天使吗,那不是,那是一种古仁人之心才有的宁静。

“昨夜,不知不觉,逝去的露水,今夜,又悄悄的回来了。不知不觉,又悄悄地回到我不知不觉的脸上来了。” 我听见齐豫在低吟,轻轻的,漫不经心的,午夜上演了一出“对影成三人”的绝戏。这戏的主人来似春风,去似朝露,该珍惜的还是要抓住啊。
  你听“哪有姑娘不戴花,哪有少年不驰马”,轻新的民歌小调,唱出了纯情少女情窦初开的甜蜜,但你决不要以为那是首情诗“残凋的花儿随地葬,过桥的马呀不回头”,快去快去追寻,梆子吉它钢琴快节奏的奔跑,像马蹄嗒嗒地无止尽。

你听“快给我一束新鲜芬芳的黄玫瑰”,要做啥,送给自己步入别人婚礼殿堂的爱人。二十年后,齐豫说这原来是个真实的故事。高高在上的曲风,像是18世纪教堂的庄严,想哭而无泪。

你听“上路吧,这雨季永不在来”,三毛写的《一条日光大道》。青春是一条日光大道,不要害怕不要错过,去闯一闯。听说这首歌是先有曲,李泰祥给三毛听这曲子,然后才写出的词。“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多么豪迈的诗句,在流离失所的年代余光中写下的乡愁,被李泰祥注入了民族的骨髓,刻骨铭心。风花雪月,浪漫诗怀,但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国家,还有流浪的民众。
  这一切情怀变成了诗,这一声声叹息变成了音乐,这一句句感叹化成了声音,看似天使的声音,却承载了深切的禅道情怀。

 

 

《有一个人》

《有一个人》是很文学的唱片,李泰祥是学古典音乐出身的学院派音乐人,在台湾被寓为大师。齐豫以唱校园民歌成名,却是演绎李泰祥的音乐文学而获得成就。李泰祥的理念是,能够把文学做成有声的音乐形式,而这个音乐应该是和当时推崇的校园民歌一样传唱的,但又不能像民歌一样通俗易懂,要高一个层次,要艺术化高雅.便是最成功的尝试.则不能算当时的这种校园歌曲了,而是古典巴洛克艺术歌曲,很难唱.在听的时候有肃然起敬之感.
原本这些歌曲应该是学院派歌唱家来演绎的,至少声音是应该是美声才能驾驭的,可是齐豫并不是美声,却有着和美声一样飘渺的高音.齐豫并不是专业出身,却有着比正宗歌唱家要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才使她把自己深刻地领会到李泰祥的音乐文学精华,恰如其分地演绎这些高难度艺术歌曲.同样后来的许景淳,徐芊君,均是学院派正宗声乐行家,唱李泰祥作品总是觉得缺少什么.李泰祥的歌,比起古典咏叹调来少了严谨的调式,比起流行歌曲了多了份深沉,而齐豫的声音又是夹在古典和流行之间的假声,因此他们的搭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齐豫在以前的专辑,都是李泰祥用古典交响来伴奏的,而这张专辑却首次运用了电子合成器来编配意境.即使是真实乐器,那也是配合难度极高的双钢琴来完成,光听双钢琴也是个画面享受。唱段是要摒足呼吸听,生怕漏了个音符会断气.,,这样的电子合成器配乐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看的国产动画片,用国画画的,每到山水的地方,有仙女出来时就会出现这样的音乐,浮想连翩.,,是李泰祥钢琴伴奏的,延续的是歌剧咏叹调的风格.模拟星星闪炼的声音像是水晶叮咚,还可以听到流星划过天际的呼啸.但这首歌里用了打击乐是个败笔,破坏了整首歌的宁静.最让人有想象空间的是哑弦的诗作,人生路的铺陈,捉摸不定的迷离,齐豫歌声的漫不经心,把个昨天的辉煌,明天的落寞,爱的窃喜,死的消沉概括尽了,虽然短短十六句话,却在无声的配乐中无限深思。

 

《你是我所有的回忆》

这是一张奇货可居的唱片,不光在于它的稀有,还在于它的曲高和寡。它是李泰祥给齐豫打造的作品里最深奥的一张,这样的交响乐,这样的巴洛克曲风,这样的中国古典禅意,真是世上稀有的珍品。

不是所有的歌都朗朗上口广为传唱的,有种音乐充满着浓浓的诗意,让人听了肃然起敬,让人从中获得爱与美的升华。这是“大雅”的境界,李泰祥的"雅"加上齐豫的"幽",还原了中国古代一直提倡的“诗歌一家”的本质。

这是个诗的年代,把诗人徐志摩,三毛,郑愁予,罗门,林绿,蓉子,余光中,沈吕百等的诗作画上音符,融入音乐的琼浆中调成芬芳的美酒,而调酒师便是台湾大师级音乐人李泰祥.他以学院派音乐人扎实的功底,将巴洛克时代古典音乐,乡村民谣以及台湾本土音乐信手拈来,结合诗歌艺术,创造了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音乐文化.

在《你是我所有的回忆》中,齐豫像是月下独酌的闲情雅士,上半部分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嚣",下半部分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幽思辽远.听这样的音乐,要屏住呼吸,全神贯注,收紧全身的筋脉,不容许一丝一毫的杂念去亵渎。

齐豫和李泰祥用"大雅"表现出了道家学派中"清虚无为"的那一面,人在音乐里面超脱和解放,尊遁天道而不排斥发展,离世而不厌世.达到"天人合一"的奇妙感受。

你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雅乐”吗?听听这张专辑,获得一份久违的纯净。

 

《李泰祥和他的女弟子》

    <李泰祥和他的女弟子>,22首唯美艺术歌曲,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率齐豫,许景淳,潘越云,叶倩文,黄琼琼,唐晓诗,钱怀琪7位女弟子,上演一出唯美浪漫人生剧集,用天使之声来荡涤心灵。或许她们中有几位至今还在歌坛活跃,而有些已经销声逆迹了,但是做为主角核心的李泰祥,他的作品可以登入殿堂级,永远都让人沉浸在不可自拔的浪漫中。在这张专辑里,有关于爱情,关于青春,也有关于岁月与人生,不是所有的歌都能琅琅上口的,就像不是所有的文章、所有的话语都是一目了然的。曲高必然要和一些寡,不然岂不是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了呢?

 

《京华烟云原声大碟》

想当年在大学里读到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怎一个震撼与叹息了得。 后来台湾拍了这个电视剧,是赵雅芝主演的老版《京华烟云》,然后听到这张电视剧的原声大碟,李泰祥作的曲意韵深浓,潘越云加李建复唱的荡气回肠。
    中国人的情感里面一直流传着一种“道意”的维持,中国式的生活里面有一种浓郁的“禅意”去遵守,林语堂的文字能感觉到,李泰祥遵循这个规律,音乐里也有剧情。这是中国人能懂的一种文化背景,让外国人感叹一波三折。
   李泰祥写这些音乐的时候,还是运用了他的古典流行风,大气的交响乐伴奏给时代留下了错综复杂的画面,庄重的钢琴去体现生离死别的无奈。而李泰祥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写的曲式是西方的,但音乐里表现的“道行”却是地地道道的东方哲学。 深刻,庄严,涵养,优雅,动荡中保留有条的教养,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人文特色的。
    上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是坎坷的,在这样坎坷的条件下,人性的种种悲欢离合,显得很沉重,很无奈,可是无论是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人性何时又缺少爱?如何操作这些爱,潘越云和李建复唱道:盼重逢又怕见青丝染秋霜,能不能啊今生盟约来世还偿,且抛下红尘万丈,恩恩怨怨,尽付风中,尽付风中,遗忘,遗忘...... 一切都随动荡去了。

 

《错误》

李泰祥大师自己唱郑愁予的诗作。满满的巴洛克,满腔的诗情画意,唯一的遗憾是,李大师的唱法好像欠了一点。听着听着,仿佛感觉有一个满脸胡子的男人,提着行囊匆匆地路过,他却不愿再向故人承认他就是那个归人。

 

《相遇》

      从1976年到1986年,李泰祥在台北举办了多次"传统与展望"新音乐发表会,李泰祥的宗旨,一直是将古典的,民族的,流行的,用戏剧,舞蹈,文学的理念来表现出来.李泰祥的音乐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歌词都是诗作,歌曲都是古典形式,唱法都是流行的.而李泰祥的女弟子,齐豫,许景淳,潘越云,唐晓诗,钱怀淇等,在音乐领域又成为当时的新锐.你说它是流行乐嘛,它又很严谨,你说它是古典乐嘛,它的形式在老艺术家里眼不屑一顾.但不管怎么说,李泰祥对音乐的理念是上乘的,改变了当时的流行音乐似乎是"莺莺小调","靡靡之音"的一贯看法。
       <相遇>专辑亦是"传统与展望"作品里的一部分,唱这些歌的女歌手,现在都不红不紫甚至销声匿迹了.唐晓诗当时李泰祥极力塑造的“齐豫第二”,出了几张大师级的唱片。虽然她的声音不是最出色的,歌曲的理解也比不上齐豫,然而她的用心与对音乐质朴的自然情怀,还是多多少少表现出了李泰祥欢乐自然的一面。钱怀淇是台湾名模,歌艺俱佳又文采滔滔,专辑里她唱的歌词都是自己完成的。被李泰祥誉为在他的世界里“最入世的声音”。许景淳出身于科班音乐学院,学过声乐,钢琴,竖琴,在台湾里个除了齐豫之外的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歌唱家。<相遇>一曲即是许景淳与老师李泰祥对唱,并且担任了钢琴伴奏。如果齐豫如天上的星星那般光灿夺目,那许景淳也如夜明珠发出淡雅的光芒。这个时候的许景淳很有灵气,但是后来的她变得商业化了,失去了李泰祥时期的特色。

很喜欢《相遇》,一段跨越年龄的忘年恋:

虽然相遇的时候已经非常的迟了

你已四十七,我已二十三但却正是时候

如果早了你是别人的

如果晚了我是别人的

就是这个时候相遇

你才是我的 我才会是你的

虽然我已四十七,虽然我已二十三

但却正是时候

你虚掷二十三年的光阴

等我长大走进你生命里

我苦守二十三年的岁月里等你到来

教我如何去爱

我好比那火柴跟着你画出神奇的火花

在我美丽的时刻让你遇见我

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为了这样的悸动

我甘心倾洒今生的泪珠 我甘心守侯今世的潇湘


《唐晓诗专辑》

唐晓诗,李泰祥的另一得意门生。虽然没有齐豫的高亢入云,却是另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

这张《唐晓诗专辑》入了台湾百佳唱片,而她的其它作品则世面上很难寻了。

李泰祥给唐晓诗打造的专辑,选曲还是一贯的现代诗,比如罗门,余光中等,曲风则有点贴近入世的感觉了,甚至还运用了民族风。唐晓诗的声音,时而奔放,时而甜美,时而清亮,时而低回。有别于李泰祥那种高高在上的女神风格,而是可爱的乡村女孩。如果说给齐豫打造的是文艺复兴的感觉,那么这张则如同凯尔特民歌一样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云在头上飞》
  李泰祥是台湾音乐界的异类,他以专业古典音乐人的身份徘徊在古典与流行乐坛之间。他写的作品艺术性极高,并且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得非常严谨。像是流行乐坛边缘的一冰山奇葩,洋溢着巴洛克式的浪漫主义,又仿佛置身于天堂,享受爱与美的沐浴升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橄榄树》的成功,则是他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最成功的典范了。
  然而李泰祥老师得了帕金森病,他不能再拿起指挥棒演绎他至爱的音乐。只是他一直在和病魔做斗争,在擅擅微微的重病下,陆陆续续地编写了几部作品。或许少了八十年代的壮美,却从另一条本土上来发掘音乐的本质。于是就有了原住民音乐题材的《云在头上飞》。
  这张专辑不是他先前的古典文学风格,用了很多台湾原住民的元素,但是把民间音乐提出来,还是用巴洛克交响来升华,比民谣高了一个档次。听到这样的民歌,眼前出现的是台湾风光画面,脑子里涌现的却是小人物的一幕一幕人生。似水彩画,又似歌仔戏,似电影,又似瀑布直流。
音乐分三部,前五首为“爱”的主题,后五首为“山谷”的主题,最后三首为“小红花”。第一部分为思乡,流浪,爱意,人生为主题,是李泰祥的古典诗意;第二部分则是原住民风格,用交响配上人声的喊唱,没有词的高歌如血液滔滔不绝。第三部分则有点民谣特色,是个结尾,从上到下是一个本土的诗意抒发,再阳春白雪也脱离不了本土的纷芳。
世上哪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根,从诗意的咏叹里我听到了游子盼望回故乡的感叹,从原住民的呐喊里我听到的是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诗意的游子还是原住民,都是同一个源头。
能演绎好李泰祥的音乐的,常常是一些学院派的音乐家,要么就是像齐豫这样有天赋灵性的歌手。他的音乐是典型的台湾式的CROSS  MUSIC,少了份专业古典的严谨,在流行的程度上又增加了深沉,对于民族又是深深地扎进了灵魂之中。似梦似幻,如临仙境,听罢此碟,音符已经深深地附在我血液上跳跃了。

 

《中国交响世纪》

   12张专辑的重磅炸弹,一个活生生的从民国到现代的台湾近代音乐史。作品囊括了北方塞外民歌,西北民歌,江南小调,南方少数民族歌曲,三十年代艺术歌曲,台湾古早民谣,日据时代民歌,光复时期民歌,六十年代民歌,七八十年代校园民歌,现代流行歌曲等,时间跨度近百年。

《偶然与追寻》

偶然是不经意间碰上的美丽邂逅,追寻是一生要做的爱与美的升华.
是否知道李泰祥有过这样一张专辑,《偶然与追寻》,在交响乐里演绎文学的心情畅想。无词的音乐里能听到欲语还休的含情脉脉,有词的歌声里飘忽地引出一段一段的思绪。他说,是人,都是想飞的。
封面上的赵文暄一袭长衫,以徐志摩的诗人形象给这张专辑演绎了一部音乐电影.虽然这个电影我从未见过,这副眼神却似曾相识的黯然,那是古典诗人的忧郁.
这里的作品都是取自三十年代的诗人和音乐家的名作.三十年代是诗乐园,诗意盎然的年代给了人们飞的畅想,诗人想借助一种文字的畅想飞上云端。李泰祥也做到了飞的畅想,从三十年代到民国,从古典飞进流行,从音乐飞进梦想。唱片里主要以管弦乐演奏为主,少量几首歌配上人声表演。是表演而不是演唱,因为它注重的是对诗歌的态度。大段的弦乐之后来一小段人声歌词的配唱,或以人声清唱为引子,然后拉出一段管弦乐。恐怕要让以听歌为主的人失望了。
那是一种爱,一种符合“天道”的自然,歌里有鸟声,树声,水声,花声,人不出声,却也看到花丛中含情脉脉的笑。中国人历来的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双唇轻启不开口,世上哪见树缠藤呀。
而李泰祥的作品,又怎么能少了他的得意门生齐豫与许景淳的加盟.但不是因为齐豫许景淳唱过这里的歌才去关注,不是因为有了文学的概念才去思考这样的音符,而是音乐本身早已告诉了我们要说的内容。
对于我来说,齐豫和许景淳当招牌的"亮点"已经不重要了,她们只是乐器的一部分.李泰祥擅长的是那种将民族音乐加工成交响乐,而且有电影配乐的特色,而且是动画电影,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看的国画动画片.那种音乐的编配是中国山水画那种写意的.当然他是李白,飘逸放浪形骸,他也是张大千,挥毫泼墨干脆自如.

 

《自彼次遇到你》

病中的李泰祥并不寂寞,因为有音乐与子女相伴,因为有诗意与坚强鼓舞.

用古典作流行一直是李泰祥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彼次遇到你>是他在2002年推出的室内乐加声乐作品。第一次听到李泰祥唱台语情歌,第一次听到与家人合唱《春天的故事》,第一次听到除了齐豫外的人演绎<菊叹>,<春天的浮雕>。而这一切,满满的又都是阳光和清纯。

这部作品如果没有唱,也是巨作.但唱的部分,一直觉得林文俊还是徐芊君的专业美声功底比不上齐豫的自然超脱。同样是《菊叹》,齐豫唱出了一份飘逸后的凝重,而徐芊君只有技巧。但是《告别》却有超出唐晓诗李泰祥版本,更升华了,更诗意了。除了翻唱前作,新作的几首民歌倒是回味无穷。《这是一个秘密》,专业功底的徐芊君和林文俊天籁交织般的声音如洒在西北大地上的一缕清香,美得欲语还羞。李泰祥与儿女的合唱<一条日光大道>和<春天的故事>摆脱了齐豫的味道,唱出了原住民的感觉。

 

《日光雨中》

陈永龙唱李泰祥作品,向李泰祥致敬。

由于这些歌的原唱齐豫已经嵌入了人心,对于陈永龙这样的淡泊有点一时不能接受,但陈永龙来演绎这些歌曲,对大师还是抱了深深的投入。不管你说他力不从心也好,吃力不讨好也罢,总是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来发出对音乐最自我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