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品牌店加盟:游莫高窟——西行漫记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4:50:53

游莫高窟——西行漫记二

 

莫高窟是行程的第一站。

按照我的本意,15日全天都将呆在莫高窟里,作一番好好地逗留。

虽然早就听说去莫高窟的游客每三十来个就要组成一队,只能带着耳麦随着一位讲解员进入810个洞窟内进行游览。可是毕竟门票要160元,价格不菲却只能看几个洞窟,心里总有点不甘,所以还是心存侥幸地想听罢自己队的讲解后,再追随其他的队伍进入其它洞窟,这样便可多见识一番神光圣彩。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国庆后来旅游的团队竟少了许多,零零散散的,于是我这个浑水摸鱼的设想便自然而然地宣告破产,只得临时改变自己的行程内容:把全天参观莫高窟改为上午半天参观莫高窟,下午游览月牙泉和鸣沙山了。

由于两处的游览主题完全不一,感想也迥然不同,所以想分别开来进行笔记更有利于展开自己的思绪。

好在莫高窟的工作人员还是颇能理解游客的心理,对这近十个洞窟的参观作了较周详的安排。从年代上来说,能有选择地把西晋、北魏、中唐、宋、清等各时期的洞窟有层次地逐一展示;从艺术价值上来说,能选择出一些反映各时期艺术风格和成就的洞窟向我们游客开放。当然一些极具艺术价值的洞窟已经作为特窟,另行收费了,听说有的特窟参观一个就要800元呢,不由令人咋舌。

这里把我所参观的洞窟先作个介绍。由于记忆模糊不能按序进行,只能想到哪个便说哪个了。

我参观的洞窟大约有:

96号窟——这个洞窟中主要参观的是释迦牟尼的塑像。这尊跏坐弥勒说法像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塑像高35.5米,建造于唐朝武则天延载二年(695年),俗称“北大像”,为全国第三大佛像。这是一尊最为引人注目的佛像。

130号窟——建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的释迦牟尼坐像,这尊佛像被称为“南大像”,高27.3米,保存完好,造型雄伟高大,神情庄严慈祥。

158窟的涅槃大佛像。这是建于中唐的又一尊高妙的佛像。侧卧着的释迦牟尼佛神情安详姿态自然。然而身后围绕着的众多弟子信徒却是表现出种种悲痛欲绝的形象:有的号啕大哭,有的默然无声,有的愁痛,有的惋惜,有的无奈,有的迷茫。真的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还有第61窟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壁画;第254窟北魏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故事;第328窟里除佛陀和他的弟子外,原来还有两个供养菩萨,可是现在只剩下一尊供养菩萨,与之对称的另一尊1924年被美国的华尔纳盗走,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参观时我就在想,这么多的洞窟、佛像、壁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除却其它的原因,我觉得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神佛的信奉。在敦煌这个地区有几个世家望族,比如当地的曹氏、索氏、阴氏、张氏、李氏、翟氏等家族都是数代相传,历经百年,开凿洞窟,修补塑像壁画的。这不由不使人佩服当时的人们对信仰的虔诚与坚贞,尤其是当看到洞窟中壁画上的供养人画像不仅有望族的官员、贵妇,还有众多的军官、小商人和穷苦百姓,甚至是妓女时,更是深以为然。

据说莫高窟的第107窟的女供养人就是一个妓女。她为了摆脱受尽凌辱的身份和地位,攒下银子开凿洞窟,修建佛像,希图用这样的方式求得神佛保佑她来世舍贱从良,改变命运。  

还有,在敦煌的遗书中,也保存着一个牧羊人给莫高窟某寺庙和尚的一封信,信中就写了托和尚请一位画师为他画窟的事情,语意切切,甚为感人。

千年的洞窟,千年的故事。在这些洞窟的背后究竟发生了多少感人的故事。站在这些西夏时期铺就、距今已经有900多年历史的方砖上,我的思绪不由地蔓延开去。

还有那些画工师傅们,三伏天、大冬天,他们登高临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一幅精美的壁画完工,会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又会发生多少传奇式的故事呢。

可惜的是,这些令人回味的故事随着历史的烟云都消失了,留下光鲜的只是这些神佛和壁画,又有谁会想起他们?

正是这些潜心向佛的人们,用真诚心灵里流出的涓涓细流汇成的甘露之河,才浇灌出了莫高窟这朵璀璨的佛教之花、艺术之花。

我们的参观当然少不了对16窟、17窟的观瞻,因为这个第17窟就是藏经洞,就是里面藏着大量珍贵的佛经、文书、绢画,沉寂了900多年后显现于世界,并震惊了整个世界的的洞窟。

我知道,莫高窟里的内容无外乎是塑像和壁画。塑像无非是神佛、菩萨、力士、罗汉以及供养人等,而壁画的内容无外乎经变图画(就是把佛经的文字内容用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神话故事、社会生活画和装编图案等。

而来朝拜莫高窟的人们按不同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

一为信仰而来,这方面我亲眼所见一些藏民信徒都是匐身伏地拜谒圣灵的,虔诚之至由此可见。

二是为艺术或学术而来,在这里无论是塑像还是壁画,都是考古、史学研究的生动实例,更是显现了古代艺人的超凡技艺,是许多愿为艺术献身的人们向往的艺术圣殿。张大千不正是这样么?他本打算在莫高窟作几天的逗留,没曾想见了洞窟里的艺术形象竟然再也挪不开步了,这一待竟然待了近三年之久,而为了临摹壁画,需要支付雇工费、生活费、行车费、绘画材料费等,他竟然耗费了五千余两黄金。可见莫高窟的艺术折服了多少追求者!

三是为了那个藏经洞的无尽遗憾而来的。就是这个藏经洞的发现竟然使得中国人蒙羞了百年,伤心了百年。作为一个华夏子民,谁不想来这块伤心之地看看呢?因为这个伤心蒙羞之地也是我们的骄傲、自豪之所在啊!

在这里我并不想评说王道士的是是非非,历史的长河自有公正的评说。而今依然耸立在宕泉河畔的王道士坟塔就是一个明证。然而被一些外国掠夺者盗去的文物宝藏却不能不再复述一遍:

斯坦因,英籍匈牙利人,四次来中国,其中两次从莫高窟掠去大量文物。第一次(1907年)以200百两白银的代价,骗取经卷、绢画等文物34箱,一万多件。第二次(1914年),用500两银子再次骗取570件文书。在其它各处盗去的众多文物尚不在其内。

伯希和,法国人,1908年用500两白银的代价,换取了他在藏经洞里精心选出的5000多卷精华,还拍了大部分洞窟的艺术珍品照片。

吉川小一郎、橘瑞超,日本人,1912年从王道士处用150两白银收取了大宗卷子369个。还拿走彩塑2尊。

鄂登堡,俄国人,1914年至1915年间在莫高窟绘制了443个洞窟的正面图和平面图,系统地拍摄了2000多幅照片,临摹了数百幅壁画,抄录了大量题记,剥割了各时期的壁画多方,还从王道士那里购得一批藏经洞写本和残片,从当地居民处购得一批残卷。

华尔纳,美国人,哈佛大学教授,1924年来莫高窟后送给王道士75两银子,用特制胶布从320323331号等洞窟中粘揭壁画32006平方厘米,从第328号窟中盗去唐代彩塑精品半跪式供养菩萨一尊,购去写经两卷。

素雷森,丹麦人,在敦煌购得汉文写本14轴,,共27个编号。

如今,敦煌的文物因流失而分藏在世界各地的有:

英国13677件,印度11000件,法国7932件,俄罗斯18000件,德国3件,日本357件,瑞典41件,丹麦16件,美国83件。而国内保存的只有19000余件。

参观完毕,我坐在苍劲的老榆树下,不由地又思想开去。

我们有理由去责备这个可怜、可恨又有点可爱的王道士吗?

他在发现了藏经窟后,不是已经及时地向清政府汇报了此事了吗?清政府不是以根本说不过去的理由(就是缺乏银两的理由)打发了他了吗?要他原地封存,还不是意味着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把这些珍宝当回事么?还不是以为只是破烂一堆么?要是真的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他们能会这么随意一说?

咱们中国人的德性就是:自己不识宝,不惜宝,愣是把宝当作破烂似地糟蹋,怎么都不心疼,可是一旦当别人把他的这些“破烂”当作宝贝拿了去了,他又心疼得慌。这个心疼并不是因为他知道了这些是个宝贝,该珍惜才是,而是觉得这些个东西是我自个的,别管我怎么糟蹋,你拿走却是不行。说到底,心疼的是他这张脸面。

现在这些东西都好好地在这些盗走者的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都是宝贝啊。可是,要是这些东西没被掠走还搁在咱中国,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君没见么?

到了民国时期的1921年,政府不是还没有对莫高窟的珍贵价值引起足够的重视吗?要是重视,那怎么还会容忍白俄罗斯的残兵几百人在莫高窟的洞窟中烧火做饭,把一些壁画熏得油黑一片?怎能会任由他们挖毁佛坛,刮剥佛像饰金呢?

 1941年,马步芳的一支部队驻防莫高窟,他们拆毁佛座,打破塑像,损坏佛像眼珠,划破壁画上的人物面容。他们难道把这些东西当作国宝了吗?还不是觉得自己就是主宰他们的主人,才会这样祸害的?还不是愚蠢得不知这些是宝贝才这样不心疼地糟蹋的?要是他们知道是宝物,没准早搬了换钱去了呢,没准莫高窟空得更彻底了,国外的博物馆里又会增多不少宝贝呢。

即便是解放以后,也保不住这些东西被无知、愚昧、野蛮所葬送。你没见么,敦煌这个城市里竟然没有一座古代存留下来的寺庙。可据史书上说,这里的古寺庙可是多了去了。在敦煌的这几天里,有几个司机都和我说起这儿过去的庙宇之多,有的说过去的乡里几乎一村一庙;有的说城西过去是一里路上就有五六座庙宇,都是有年头的古庙,有的还是三教合一的庙宇,在其他地方都是很少见的呢;还有的说,几十年前,从王道士的坟塔开始,一直到莫高窟的大门近前,宕泉河两岸都是香火旺盛的庙宇。可是现在都没有了,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了,销毁了,只剩下一点残破不全的石头,瓦当,铜钱,被当作珍贵的文物收藏在敦煌的博物馆里。如果这些庙宇不被毁去,这些汉城遗址不被毁去,不都是活生生的宝贵文物吗?敦煌,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丝绸之路的枢纽,是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在这块土地上,2000多年来发生过多少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武帝得天马、贰师将军伐大宛、草圣张芝墨香留世、李暠建立西凉国、张议潮建立归义军政权、竺护法译经,以及斯坦因盗宝、张大千临摹等,哪一桩事件不是在敦煌这个舞台上演出的?就连距今2000多年的汉长城残垣,在这里都可以随处可见。可以说,敦煌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地理、民俗博物馆。可是,这一切不都已经消失或正在渐渐地消亡?

一些游客来此地时,往往只是感天地之辽阔,发怀古之幽情,我觉得这样未免使人徒生伤感之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该追问自己才是:

我们这个民族难道就是这样不爱惜自己祖宗传统的民族吗?

我们这个民族难道是个非要把东西放进自己口袋里才会爱惜的民族吗?

我们这个民族难道是个非要别人认为是宝物才会去爱惜的民族吗?

莫高窟前,高高的白杨在沙沙地摇动着它的枝叶,我不知它想和我诉说什么,我就这么静静地坐着,看着周围的一切。

                                                                       (20101020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