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职称类别:“知行合一”的易与难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6:53:26

王纲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多的是侧重修心方面,王圣人临死前指胸口说的一句话就是 此心光明。平生常对人讲,一生破两贼,即心中贼,山中贼。他的 知 是圣人之道,心性光明的宇宙大道,向善去恶之道。他的 行 也是践行圣人之道。与其他读书人无他区别。之所以与其他读书人不同的是两点,一,他是个得道的人,何谓得道,开窍,顿悟,了解了宇宙的真相,获得了一种做 人做事的感觉。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这就是圣人的感觉,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用言语说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就是这个意思。说白了 就是超越常人的感觉。这种东西学不来,也不可学。二,他是个实践派,在现实中践行者向善之道,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如此反复,以至无穷,最终量变 导致质变,思想最终升华。这就是读书人与读书人的差别,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用起来也是境界不同。说到底是素质问题,而非圣贤之道有问题,像 李瑞环说的,不要怀疑哲学,问题在人。

挣扎的人

博主分享的文章大都是空口大话,畅谈理论,我妄自猜测,作者还是没有获得飞跃,如果作者真把分享文章中的一部分做到了,那么你肯定有能力的飞涨,所以你估计是那种以读书为乐,确不大知行合一,类似于那种天天寻找学习方法却不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按要求学习的人。

流若涵

虽然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却感觉他还是不怎么了解王守仁的,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会像文中 所说:“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貌似他在说:王守仁偏于理论轻视实践影响了中国学生的思想,殊不知,正是王守仁最早提出“知行合一”的, 二十多年后,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一个人懂了,一个人没看懂,看懂的人叫张居正,没看懂的人叫海瑞;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这句话,佩服的五体投 地,并据此改名为—陶行知;即使到现在,很多高校的校训就是“知行合一”.
还有他的“心学”的确是哲学中的一朵奇葩,但估计由于我们的教育是信仰唯物主义的,自认为心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没有怎么宣传王守仁,所以很多人关于王守 仁最 多知道守仁格竹(王守仁是通过七天格竹后,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产生了怀疑,自我认为,这与实践精神没多大关系),他的那么多名人轶事却没被后代传颂, 哎,一生伏首拜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