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考试工作年限证明:一件武器与大国崛起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29 23:56:04

中国和平崛起是否可能?不穷兵黩武也能成功
一句话,中国不是曾经与美国两极争霸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更不是与世界进步人类为敌的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和平崛起终将成功的根本原因。在21世纪已经呈现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正在崛起的不只是一个中国,而是一个“大国崛起群”——欧洲、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主要新兴大国,基本都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详细】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霸主

正是因为维多利亚女王什么都不做,安心于担当“虚君”的角色,詹姆斯·瓦特先生的蒸汽机才能在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的驱动下,开启了至今都让英国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这时日不落帝国国势最盛,它昂首阔步,傲视全球,这也是英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时期。【详细】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专注经济建设赶超英国

俾斯麦告诫德国人:“德意志民族经过漫长的分裂之后终于得到了统一,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致力于和平与公正。”经过长时间的建设,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不仅自己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孩子们的玩具是德国出产的,就连歌剧院里的歌剧也是德国人创作的。【详细】
罗斯福时代及以后的美国:以高科技维持世界领先地位

1945年9月6日,日本正式投降后第四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递交了“21点战后复兴计划”。杜鲁门向世界公开表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先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了它的科学技术资源。”美国首次把发展高科技放在这样的战略地位来考虑。而此后,美国也从未放弃过这一战略。【详细】
“武力崛起”造成的悲剧

日本武力崛起的终结:大和号战列舰被击沉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便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其中“富国强兵”是诸政策之首。当“富国强兵”小有起色后,整个国家就走进从战争到战争,直至战败投降的循环中,就连象征日本民族精神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也被美军击沉。【详细】
俾斯麦后的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当脑中满是军国主义狂想的威廉二世罢免俾斯麦,转由自己亲自执政时,他手中已经掌管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同时,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德国人自以为找到了德意志的精神,当德国工人在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最喜欢唱的歌曲也不再是《国际歌》,而是一曲曲战歌,比如“年轻人再也不回家,他们将战死疆场。”从那时起,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渐渐变得令世界不安,它笃信铁与血、勇于军事冒险的传统开始引起广泛忧虑。【详细】

凤凰网独家连线国际关系专家金灿荣:中国应坚持“守成”战略 对外不要“惹事”
凤凰网独家连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我们内部问题多得不得了,农民问题、城市化问题、分配问题和各种社会矛盾,我们这一代人都要致力于内部的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对于外交战略的考虑肯定还是“守成”,中国的战略还是和平崛起,中国的外交政策还会继续韬光养晦:第一,我们还是要专心致志地搞好内部的事,在外部不要去“惹事”。第二,要对外多沟通,加强对外宣传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渴望。【详细】

中国海洋国防战略为近海防御:航母等进攻性武器应该缓建
从中国的国防战略来看,中国的国防战略在海洋空间方向表现为近海防御战略。中国的国防战略明确规定海军的行动范围限定为近海,即把中国海作为中国海军的主要活动区域,远洋的海上军事行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在这一近海区域中,以中国大陆本土为基地的空军和以离大陆沿海为其主要基地的近海海军,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威慑力量,足以保卫大部分中国海域和中国大陆的所有沿海地区。【详细】

一战前英德比拼海军启示:一味看重装备将引发军备竞赛
各个国家秣马厉兵,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武器装备,等着在战争中大显身手。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军备竞赛不可避免地拉开了序幕。英国长期以来都稳坐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国兴起之后便对海上霸权虎视眈眈。为了能够从英国那里夺取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国开始组建海军,开发新的巨型战舰。历史上著名的无畏级战舰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在英国,也引发了后来诸多国家无畏级战舰的产生。【详细】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吗?

邓小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详细】
国内外对“韬光养晦”有一种误解
现在国外有人对“韬光养晦”产生了一些误解和曲解。他们认为,中国外交战略有一个长远的、没有宣布的内容和目标,只是中国人觉得现在力量还不够,还不是说出和实施这一宏大战略的时候,因此要“韬光养晦”,藏着掖着,等待时机。这实际上将“韬光养晦”曲解了,进一步为中国“威胁论”制造“证据”和“借口”,是一种误解和曲解。【详细】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不对立
应当说“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又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所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既不可分割,更是不能相互对立的。
中国从来就没有软弱过,再穷也是穷得有骨气的。西方媒体实际误解了中国“韬光养晦”的方针。【详细】


欧洲的均势外交

二战时的德日同盟

金砖四国 发展中大国
老牌大国保持地位的秘诀:均势外交
众所周知,孤立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上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美国也是一个热衷于均势外交的国家。随着美国国力增强,出于争夺海外利益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美国逐渐放弃孤立主义,转而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在美国干预世界事务的过程中,均势外交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详细】
新兴大国挑战霸权的教训:减少忧惧心态
最具有毁灭性的反应就是抱着一种忧惧心态,建立起国家权力不受约束的政体。统治者只要愿意,就很容易滥用国家力量。另一方面,在国家力量变得强大之后,这种国家立刻表现出挑战者的姿态,比起领导国来,他们更狂热地相信强权政治的逻辑,并相信通过军事手段可以改变自认为不公正的现有国际秩序。而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也伴随着民族主义的迅速发酵,这种民族主义在国家贫弱时倾向自怨自艾,在国家力量增长时则倾向于目空一切。【详细】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道路:警惕捧杀
作为崛起的大国,被发达国家寄希望来承担维持国际秩序的责任,中国也的确需要参与未来的国际规则制定。中国的作为,需在这两种身份和期待乃至压力下取得巧妙的平衡,关键是控制好节奏,自主参与,防止某些大国捧杀中国,急于将中国拉进重量级拳击赛让中国栽跟斗,乱了我们改革开放的阵脚。【详细】
近代大国崛起的几点经验:全民达成共识
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的共识比较容易达成,最难达成的共识是用什么办法来实现富强;而全国或全民族达成如何富强的共识,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必备条件。近代以来的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证明,要在强国手段上形成共识绝非易事;而如果在这方面不能达成共识,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这种共识必须为广大百姓所拥护。【详细】
凤凰网独家视频

中国反卫星武器成气候
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阮次山专访歼十战斗机专家
中国“瓦良格”航母首次出海 测试引擎性能
国际媒体高度重视中国成功试飞歼20隐形战机

近代以来,遵循着丛林法则的世界舞台轮番登场了无数主角与配角,既演绎着谦恭揖让,也展现着刀光剑影,一个个煊赫的霸权骤然兴起,又一个个如彗星般幻灭,留存下来的,不过是几分留待后人凭吊的帝国残迹。无论哪一个崛起者,曾经的显赫总伴随着数不清的鲜花与欢呼,但正如激情的突如其来一般,它们散去也悄然无声,个中教训对于有志于崛起的决策者而言,分明与武侯祠外那副名联暗合:“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