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料为什么硬:[转载]关于引进落空的话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7:48:50

关于引进落空的话题

新近与拳友聊拳说起太极推手风格。对浑厚功力型和轻灵飘逸型均加赞赏。但又在太极为减法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加法是有限的,减法则是无限的,在人体生理发展历程中,人之鼎盛期应在抛物线的顶部,无论是黄性贤81岁擂台上推手、散手冠军,还是73岁何南杰应物自然的台上推手、散手表演,他们巧妙的着法,无不贯穿着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拳理。所以我们在谈到各种流派各种风格之余,又在引进落空上产生共鸣。我们觉得,在现在的推手中,功力深的常常是抢先主动发力,功力一般的常常化一部分就发,或多或少有丢顶的成分。很少人敢放对方进门,完全引空,然后将对方放出。总之,没有引进落空再发的多少少一点原汁原味的太极味道。

可巧的是在近日阅读博友博文时看到了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现转录于此,以享同好。

 

阿邓先生的博文:空谈引进落空谈

人们对太极拳的现状多有不满。我最初也是这样。不过现在心里越来越平静,通过自身的体验,认为一切也都在合理之中。太极拳易学难精,但还是有不少人苦苦追求,这要看你有什么样的要求了,有位上过擂台,能推能打的前辈高人在练了一辈子,也教了一辈子太极拳后说,太极拳有可能一代也出不了一个人。

太极拳与其它拳种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求在技击当中,能够四两拨千斤,能够引进落空。但在现实上能做到的人是少之又少。武禹襄讲到过引进落空。但对引进落空谈的最多的也是最经典的是李亦畬。

李亦畬在他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下面的话为重点之一:

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合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

李亦畬讲的很明白,要想能做到引进落空,首先要知己知彼,知己知彼需要舍己从人,这种舍己从人是要建立在得机得势的基础上。而要得机得势,必须把自己练成周身一家。武禹襄讲,如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在腰腿。一般人认为,腰腿功夫是周身一家,得机得势的关键。但李亦畬讲到,周身无有缺陷才能够算的上周身一家。而周身无有缺陷,先要能够做到神气鼓荡。

讲一下什么是神气鼓荡,先谈神气,神是心识,气是气感。普通人的心识受贪欲和掉举的影响,无法自控,你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除非有特定的吸引你的目标。而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心识又被特定的目标所吸引控制。也就是心识很少有在家的时候。家就是你的心和身。练太极拳有收拢心神的作用,高手打拳,身心合一。平常人打拳,身心合一的成分减少,走神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什么呢,因为你心识不听话,缺练。用心来关照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身念处。但保持念处需要你有这能力。张义敬讲李雅轩打拳跟别人不同,显出一个静字。也是如此。也是心与身合的的动作状况。

这跟人的天分有关,有些人学太极拳很快就有气感,气感越强,你身念处的能力就越强,因为气感会吸引你的心识,使你打拳时心神归身。

再来谈练安般念,修安般念到随息和止息的成度时,很容易保持身念处,一个人随时保持身念处时,做事的成功率会高。练太极拳进步也会快。

李亦畬只讲了一句神气鼓荡,也就是说他能做到神气归身,随身而动。

李亦畬接者讲的下面的东西更为重要:

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

上面这段的意思是:保持身念住是一种能力,但仍须全神惯注,聚精会神。如果要能做到这一点,就要神气收敛入骨。

神气入骨有两种解释,首先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的感觉气功。而气功的功夫是需要积累的。当最初有气感感觉的时候,感觉是很强的。但这最初的感觉会变弱。甚至消失。有些气功师说,气感就是神气,感觉消失是神气进骨了,所以感觉不到。之后功夫较深了,神气又来,又消失,又进骨了。所以神气入骨一是指积累。是不是真的神气入骨呢?有功夫的太极拳师的骨头是很重的。另现代医学显示,打太极拳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症。看来像是真的。神气入骨的另一种解释是要把神气意念集中在脊椎。这需要你的脊椎要有感觉。你的功夫要练到脊椎。

要怎样才能神气入骨呢?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骨前节有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节是指两个胯关节之前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整个的两条腿。要把两条腿练出来,而且胯膝踝三个关节松开,做到我以前常说一腿三折。有些人下了功夫,但没做到两股前节有力,变成了两腿膝盖损坏。所以下功夫也要注意平衡,两膝盖是不能伤的。出状况就要减量甚至暂停练习。这两条腿是要下大功夫的。一般踝关节松了,胯关节松了,膝盖关节也就松了。膝盖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等要能够适应因自身松沉引起的沉重。功夫越深就越重,所以膝盖可能不只疼一回。擎起彼身借彼力,首先要能擎起自己。双腿擎起别人,单腿要能擎起自己。这其中非要吃大苦耐大劳不可。李雅轩可以连续走几个小时猫步,所以李雅轩的两股前节有力。李雅轩讲练拳要大松大软。真的大松大软是以两股前节有力为前提的。有些人因练太极拳而练出了气功,并且成了气功师。所以有人说气功和太极拳只隔着一层纸,其实除了一层纸外太极拳师需要的是气功师所不必须的两股前节有力。若问跑步远动员是否前节有力?答曰跑步练不出太极拳所需的弹簧力。因为跑步不需要尾闾中正。长跑是有氧运动,短跑是无氧远动,而太极拳练出来是减氧运动。

能做到两骨前节有力,大胯才能向下松沉。讲开胯的人很多,其實应该说沉胯才对。因为很多瑜伽士和禅修者的胯都是开的。但他们不会武功。功夫到一定程度大胯要有向下沉的感觉。再说两肩松开。两肩的松沉关键在于脊椎。脊椎有感觉了。两肩才能说是真正的松沉。安般太极拳法强调的几个重点,一呼吸。用邓氏安般念法把呼吸调出来,要调出真的腹式呼吸。但打拳时不要理它。二尾闾中正。尾闾中正做到了,胯就正了,腰也才能松。我在最初打拳时也想要头向上顶。但做不到。一是顾不过来,二是一顶两腿觉的吃劲,受不了。这可能跟我学拳时年事已高有关。我打拳整十个月才找到尾闾中正。一年十个月虚灵顶劲的感觉自己来了,之后胸椎,腰椎,颈椎感受越来越深。胸椎有感觉的时候,我写了博文,《虚灵顶劲-含胸不如拔背》。到五月底,泰国红衫军收场后。大胯开始有向下沉的感觉,六月份我开始用四界分别观来走猫步。前文有写具体心法,祥见博文《食色声色四大色》。半个月后感觉腰椎能向后拱。可能是跟辨风界想风界推命门腰椎有关。我后来将心法稍有改动。火界时由感觉手臂变成感觉两条小腿。练一个月后感觉神意上身。整调脊椎向上挺拔。

脊椎的感觉有了,才明白什么是松肩,什么是力由脊发。两肩就向汽车的方向盘同它下面的轴连成一体。轴就好比是脊椎。汽车是用方向盘来控制转轴,而太极拳是用脊椎来带动两肩。当然两肩关节和两胯关节要下大功夫松开。松肩的方法有很多,黄性贤的摆臂松肩也不错。看视频一组做二十四个。做二十四个没用。两百四十个效果也一般。一气做两千四百个,当时就有感觉。我试过做三千个需要一个小时。做这种东西,不能一劳永逸,但可百日筑基。

气向下沉,意向下气就向下。意要往下沉。过去人搭手是用手做一个手枪状,食指指向对方的眼睛,这是往上调意,意在上气就向上浮。所以意要往下落。这是方法,也是功夫。功夫到了,意气自然在下。意在脚底,才能劲起于脚跟。但劲起于脚跟也是功夫。

变换在腿,两腿需能一腿三折。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这还是脊椎的事,脊椎上拔,自然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这要各大关节松的好。化时关节松开,发时关节合拢。关节能开能合,好像用离合器控制。

上面这些文字非常重要,讲的是什么,是基本功。

人体的组成下面是由两条腿支撑,中间是大胯骨盆和脊椎连带全身。胯要有沉的感觉,脊椎要有上拔的感觉。学拳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尾闾中正,能尾闾中正拔背顶头的感觉就会慢慢到来,且会越来越强。功夫上到整条脊椎了,虚灵顶劲就有了。丹田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强。丹田是不说为好,因为各人的感觉不尽相同。

上面的东西搞定了,下面的文字就好理解了:

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按定彼劲,披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再看李经伦的擎、引、松、放撒放秘诀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但前提是两骨前节有力,两腿是擎起别人,单腿能擎起自己。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要能引。且保持符合技击要求的最佳身形。大胯,丹田,和脊椎。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除了基本功,要有打手的经验火候。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须配合神意,头顶,脚踩,腰催,手发。

李经伦的五字诀亦为世人传诵,文字如下:

五字诀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 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迟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已。后身能从心,由已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故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无能出王武李三家之言。对初学者来说,读王宗岳不如读武禹襄,读武禹襄不如研习李亦畬。但如无实践功夫,功夫练不到身上,读谁的也没用。引进落空即成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