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戎马倾尽天下 朗诵:亲子旅行,让孩子作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8 21:13:20

亲子旅行,让孩子作主



 

每一个妈妈都喜欢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作座右铭贴在孩子床头,然后等孩子大了些,开始每年带他们出远门。但心头却生出不少感慨—温室长大的孩子在行走中有太多不适应和无措;偶尔还会有挫败感—为什么孩子对IPAD的关注远超那些人文景点;更因此困惑与迷茫—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旅游的意义在哪里

 

一对龙凤胎朝朝和暮暮已经7岁了。我的理想是尽可能带他俩走遍中国、走向全球。

 

每次出游回来,自然会有亲朋好友询问朝朝暮暮:“这次旅游什么地方最好玩?”他们的回答从来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比如去海南时,本意是让孩子们全身心感受海的魅力,可结果呢?朝朝看见海浪的第一反应是吓得转头就跑,暮暮最热爱的事情是埋头挖沙坑,眼前一望无际的海,她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所以,在回答“哪里最好玩”时,他俩答案一致:“酒店里的游泳池。”爸爸气得吐血:“早知如此,何不把钱都省下来,办张游泳卡够你俩游到16岁了。”

 

又一次自驾游去湖北襄樊探访古隆中,随后山里乡间游玩野趣横生,我自信满满:最不济朝朝暮暮也会认为那个八卦阵迷宫好玩吧,他俩当时跑得那个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可儿子一句话让我郁闷了:“最好玩?当然是MP4呀,打游戏,还能看动画片,我真希望你们开车久一点,永远不到就好了。”

 

最绝的是暮暮。饭桌上我和爸爸闲聊,说起同事打算带女儿去欧洲游玩。她一听目的地是法国,立马发言:“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法国了。”她爸爸那个喜上眉梢呀:“还是我姑娘有品位有追求。”随即暮暮离桌,噔噔跑回房间拿来一本书摊放在爸爸面前:“你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蜒蚰,现在世界上只有法国才有。我要去法国抓几只带回家。”爸爸扫一眼科普书上那条奇形怪状的虫子,弄了半天终于明白那是鼻涕虫,笑容在脸上硬得跟放久了的橡皮泥似的,“噼里啪啦”碎落一桌。

 

我也常扪心自问:家里历史地理书一应俱全,也循规蹈矩地进行教育,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像我们年少时,揣一颗意气风发的心,做一个古典浪漫的梦,去攀登高峰绝顶去远眺海天相连去体会古道西风瘦马?

 

这样想想,每年必带孩子出远门旅游是否只是父母们的一厢情愿?以为可以长见识增阅历添些人生经历。

 

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眼看暑假到了,今年,要怎样带朝朝暮暮出门旅游呢?

 

决意有所改变。

 

朝朝暮暮等期末成绩单的日子里,我就郑重宣布:“今年去你俩想去的地方,自己挑吧,然后告诉我理由。谁的理由最多最全面就听谁的。”将中国地图、几本文图并茂的中国名城的书丢给他俩,我就不管了。

 

朝朝属于耳根子比较软的孩子,他跑去征求同学的意见,今天回来说“去山东,因为某某某今年去山东”,明天又改口“去长隆,那里有个很大的游乐场”。暮暮倒是用心看书了,却因为那些城市的图片都很美,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居然是班主任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替他俩做了主:“每个中国的小学生都应该去一次北京。”

 

好吧,目的地就这么确定下来了,我完全同意。随后开始布置“旅游准备作业”:在地图上画出从武汉到北京的路线,每个人沿途找几个名字有趣或者曾经听说的城市名;在家里书架上每个人翻三本关于北京的书,无论什么方式涉及到北京都行。我搜集了一叠关于北京名胜古迹、各博物馆的资料丢给他俩,让他们自己写下最想去的10个地方……

 

出发的日子到了。

 

实在是不赶巧不走运。到了机场才知道,航班居然取消并全体改签到提早两小时的另一航班,并且忘了通知我。

 

我急得头发蒙,好容易才确定下来改飞第二天同一时间的飞机。心情依旧十分沮丧,黯然喊过朝朝暮暮:“走吧,明天才能坐飞机,回家歇着吧。”两个孩子却是眼睛发亮:“妈妈,今天我们就在候机厅里旅游好不好?”

 

什么?这话也太可笑了吧?拒绝的话陡然又被另一念头硬生生压回去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旅游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在哪里,在乎心境。

 

于是,我们母子仨临时起意,开始了机场一日游。

 

朝朝暮暮坐过飞机,平时在大小屏幕、各式各样的书中也无数次看过飞机,但那一天的表现却简直令我刮目相看—真正以全新注意力去观察。

 

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走遍了候机厅的每一个角落,研究了每一块电子屏幕,进了东西南北各方位的厕所,然后画了一幅候机厅地图;用了很长时间巴巴地趴在玻璃窗前看数架飞机起飞、研究哪家航空公司的空姐最漂亮……

 

这一日游唯一的开销是机场内超贵且难吃的午餐。不过值得,正如回家后他俩对爸爸吹嘘的:“爸爸,你没有在机场旅游过吧,可好玩了。”

 

之后,每个在北京的黄昏、夜晚,只要朝朝暮暮不困,我们也不着急必须匆忙赶回旅店,或者窝在房间里看电视,而是随兴所至:仰望异地的天空;走过更多高楼、更多霓虹闪烁的街道;漫无目的地在地下铁里穿梭;陪馋嘴的朝朝吃小吃;陪暮暮在路边树丛里找北京的小虫子。

 

也许是因为来之前朝朝暮暮自己做的“功课”吧,他俩居然在故宫里逛了一天。我都觉得腿软走不动了,他们还执意要进故宫内另外收费的珍宝馆和钟表馆,只为了看看资料里描写得美轮美奂的珍宝,现实中到底是什么样。

 

也许因为军事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索尼探梦馆等几个展馆里陈列的物品是以往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吧,两个孩子很是喜欢,流连忘返,耽误了我制定好的下一个行程也无所谓了。我很开心他们是自主地在游览,自发循着兴趣去探究,不会要求他们一定配合我拍下“到此一游”的照片了。我们在旅游景点如潮人群之中,却尽力在人群之外。所以当听到朝朝说“天坛是圆的,很多很多圆圈画成”时,我知道他是真正来过;所以当暮暮在圆明园废墟旁伫立,悄悄问我:“那几个正在玩的外国小朋友知道这段历史吗?”我知道她的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在旅行中成长

 

10天很快过去。回家后,爸爸很没有创意地问朝朝暮暮:“北京什么地方最好玩?”朝朝脱口而出:“科技馆,那里面的儿童乐园有个三层滑梯,简直太刺激了。”不等爸爸调整完被噎住的表情,暮暮也说了:“天文馆里看星座电影最好玩,那些和希腊神话有关的星座真漂亮,我让妈妈给我买书了,我要画漫画。”

 

孩子的爸对着我叹气:“为什么他们最喜欢的都和北京没关系呢?”

 

也许,旅游最棒的收获就是能激发我们的全新体验吧,既然如此,又何必纠结他们是不是还清晰记得目的地最著名的景点、千篇一律的画面呢?更何况,粗略地询问往往以“最”这个词作为修饰语,那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怎可能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

 

而且,随着我这个当妈妈的心态发生变化,亲子旅行方式随之改变,不仅清晰看到了朝朝暮暮的回应,我似乎也更能理解孩子对于旅游意义的“非理论”纯粹表达了。对孩子来说,旅游地多么出名、多么富有人文内涵意义不大,至少在阅历更丰富、学识更深厚之前,不会产生直观的导向性的偏好。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许很大程度上是被灌输被引导被旅游。

 

孩子的目光是真实的,标准简单却也本质—有兴趣且有趣。那么旅行途中,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帮助他们抛却在家在学校被束缚住的种种,无论是作业、兴趣班还是电子游戏;把心打开,调动所有感官去迎接新环境、拥抱新世界。

 

让朝朝暮暮每个人写关于北京旅游的10句话,无论什么都可以。

 

朝朝的10句话里有的言简意赅:“爬长城真累呀!”还有的却可以真切看到他的成长:“我觉得我可以自己带暮暮坐火车了,虽然很害怕。妈妈7岁时会做的事,我也会。”

 

暮暮长篇大论写了很多,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段:“我收到了我从北京给自己寄的明信片。等我长大了,我要去法国,然后给妈妈寄一张法国的明信片。”

 

这样的描述,是不是每个妈妈揣一颗焦虑和期待的心梦想过的未来?某一天,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父母伴游同行,他们将离开我们,独自出行;他们走过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却有能力比我们走得更远;他们到达他们梦想的地方,用最美丽的方式惦记着我们,牵挂着我们。

 

所以,在孩子年幼时,还需要我们陪伴时,带他们出去旅游吧。但请妈妈们也能真正明了亲子游的真谛—与钱无关,与地点无关,甚至与必须获得多少知识、熏陶多少文化素养也没有直接关联。只是为了感受,崭新的感受;只是为了成长,妈妈与孩子共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