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马桶在哪里:人生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7:22:07

人生试题

    上大学的第二年,学校开了一门课程叫“人生”。
    第一次上“人生”课,李老师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说他叫李毅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一天过生日。然后就说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同学们听了都很奇怪,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怎么考试呢?
    李老师笑眯眯地说:“说起来是考试,其实也就是个小调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道题目。”李老师顿了顿,看大家还是一脸满染不知所措的样子,脸上有堆满了笑容,说:“下面我开始出题了。第一题,你们有谁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听了李老师的话,很多同学愣住了,只有几个女生举起了手。李老师数了数举手的认输,轻轻地点了点头,又说:“学校有四个门卫,每两人一班轮流看大门,谁能说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一下大家傻眼了。虽然大家经常从校门口出入,也知道这几个门卫分别是赵师傅、李师傅、王师傅、张师傅,可具体到每个人叫什么名字,还真说不出来。
    李老师看大家哑口无言的样子,有笑了,接着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你是否经常反省自己 ?”这一问,所有的同学都低下了头。
    教师里静默了一会儿,李老师说话了:“‘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导我们今后如何立身处世、做人成才。今天的三道题,可以说是对同学们做一个检验。”
    “第一题,记住父母的生日。”李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孝道”两个字。“孝道教人孝顺父母。当然孝顺父母不仅仅是记住父母的生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道上孝敬父母。”
    “第二题,记住你身边每一个人的名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可以使自己宽厚。基石宽厚才能负重,人心宽厚才能做大事业。”
    “最后一题,如果你记不住父母的生日,有叫不出门卫的名字,那么,你就给反省自己了。”说到这里,李老师有在黑板上写下了“反省”两个字,“反省才会有悔悟,悔悟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才可能。”
    这一课使每个同学终生难忘。
    二十年后,全班同学在酒店聚会。班长让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二十年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每人所用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一个同学说:“毕业之后,我一直记得‘人生第一课上,李老师提出的三个人生试题。我不但自己记住了父母的生日,记住了身边每一个人的名字,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也做到这三点,所以,我教的学生特别懂事,我也年年被学校、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去年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他的话音刚落,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坐在旁边的李老师也笑着点点头。
    第二个同学说:“我也一直记着李老师提出的三个人生试题。我不但记住了父母的生日,记住了身边每一个人的名字,还记住了所有客户家庭成员的生日,记住了所有竞争对手的生日。每到他们的生日,我都会送去一份贺卡或一束鲜花。礼物虽轻,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是我的客户还是我的竞争对手,现在都是我生活和事业中最好的朋友。因此,我的事业也获得了成功,个人资产超过了八位数。”
大家听了,又一次热烈鼓掌。
    第三个同学说:“我也一直记着李老师提出的三个人生试题……”
    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很快都说完了,最后,班长说话了:“同学们,大家在李老师这三道人生试题的指引下,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想要的收获。我想再问大家两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回答出来?”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什么问题?快说吧!”
    班长说:“李老师给了我们那么大的帮助,谁能说出李老师叫什么名字?”大家听了,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上学的时候,成天李老师李老师地叫,毕业之后,一提起来还是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从没叫过李老师的名字。现在班长这一问,还真把大家难为住了。
    班长看大家都不吱声了,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不知道李老师的名字,是因为我们都是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那么,有谁知道李老师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大家听后,又一次沉默了。
    班长的脸色严肃起来了:“同学们我觉得人生的试题应该还有第四题,那就是: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有人说人的一生,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环境,快乐一生;选对朋友,甜蜜一生;选对行业,成就一生。那么,选对老师呢?”
    一个同学不假思索地说:“选对老师,智慧一生。”
    “那么,我们该不该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呢?”
    班长的话音虽然不高,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上。
    感言:捧读这则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这样一句话:选对老师,智慧一生。父母给予我们的是血肉之躯,老师给予我们则是精神之魂。在父母的怀抱里,我们感受到的亲情的温暖,在老师羽翼下,我们体会到的是真理的魅力。人生的存盘里其它什么都可以删除,唯独父母情、老师的爱不可以。


姜堰,http://blog.eduol.cn/user1/%CB%BC%D2%DD/archives/2006/8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