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小常识饮食:失声?无声?网络贡献者(contributor)与潜水族(Lurker)沉默考量因素初探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5 21:35:39
失声?无声?网络贡献者(contributor)与潜水族(Lurker)沉默考量因素初探研究作者:张绅震 | 2004年01月14日 07:24 | 原始出处: mozilla.hss.nthu.edu.tw 【内容提要】:

失声?无声?-网络贡献者(contributor)与潜水族(Lurker)沉默考量因素初探研究:以元智大学为例
张绅震

贡献者、潜水族、隐私、网际网络、虚空间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中常发表文章、交谈的贡献者(contributor)和潜水族(lurker)在台湾网际网络环境中,可能影响使用者是否继续留在网际网络的客观因素。而这些客观因素,又有多少是主要为网络使用者考量是否现身成为一个网络上的贡献者(contributor)、继续留在网络上的主要原因?而网络上的潜水族和贡献者(contributor),又有什么样的不同?

本研究利用量化的问卷研究,向元智大学学生发送问卷,并利用因素分析及交叉分析来观察网络贡献者和网络潜水族,在四个沉默考量因素中各有什么样的不同。

结果显示,网络贡献者虽然常发表文章、和他人交谈,但是在沉默考量因素中却比潜水族要顾虑得多。无论是情感因素、经济考量因素、沟通能力因素及隐私考量因素,贡献者和潜水族都会因此而决定是否留在网络上或与他人互动。

关键词:贡献者、潜水族、隐私、网际网络、虚空间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若我们将cyberspace比喻成为一座冰山,那么,现在钗h研究网际网络现象中,所观察到的使用者行为,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上的那一块。水面下的冰山结构正是支撑冰山的基础,在cyberspace里,我们称这样的一群人为潜水族(Lurker)。

在研究者过去使用网络的经验中,发现网络上其实到处都有只看文章(post)却不讲话的一大群人。在一些社群网站的讨论区当中,常常可以看到某些讨论区的会员数成千上百,但是每周的讨论文章篇数总是寥寥无几;反而是一些同学会、影迷俱乐部…等的讨论区文章篇数,常常可以挤进前十大、百大话题排行榜。

这些潜水族鲜少在一般的BBS或WWW的讨论区中发表文章,或者不轻易出现在聊天室、IRC当中,尤有甚者,在一些过去所进行的网络使用者问卷调查当中(蕃薯藤,1997,1998,1999)中,潜水族的因素也困扰着钗h在网络上进行量化调查的研究者。以蕃薯藤于2000年1月所进行的「台湾地区2000年网友生活形态调查」的结果看来,虽然联合了国内蕃薯藤、SEEDNet、联合新闻网、梦想家的媒体…等12家网站共同进行调查,在经过3个星期的上网填写问卷之后,总计响应数也只有近5万笔。虽说网络并没有一个统一个使用者注册中心,而所有的网络使用人口数皆为推估。不过从蕃薯藤、资策会(黄慧樱,1999)、天下杂志(1998)历年来的调查显示,虽然网络人口数有和缓、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的上网人口仍有三、四百万人之谱,和蕃薯藤的网络调查三、五万份问卷回收数相比,实不成比例。

除了在进行网页或电子邮件问卷时,潜水族浮出水面与否,关系着整体问卷回收数。另外,潜水族现象之所以值得被加以讨论,是在建立网络公共论坛[1](public discussion forum or conference)或推行电子化民主[2](electronic democracy or cyberdemocracy)。基本上,之所以要建立网际网络的公民参与机制,其主要是希望能促进公民参与、体现直接民主(徐千伟,2000)。

在于我们希望网际网络能够成为一个公共论坛时,最好的情况就是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过去有钗h论者认为现代信息及通讯科技、计算机中介传播、网际网络及全球信息网的发展和普及化,是可用以加强实践公共服务的提供、实现公民参与及直接民主之有效工具(徐千伟,2000)。而透过公民参与的达成,可以改善「政府产出」,也就是广泛参与可有效牵制不当利益的推动,又可保障任何利益不被排除在政府过程之外或不被政府重视,透过公民睿智广博的见解,可形成「集体智能」,进而改进公共事务或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执行;而参与通常能增进参与结果的合法性,且可获得公民的支持与顺从;而参与对参与者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就促进个人的道德发展及知识发展而言,是最有效的方式,参与允陪茪H分担其社会的统治责任,并且赋予公民政治幼噪P与权力感,提高其尊严感及价值感(Pennock着,张明贵译,1980:381-384;转引自徐千伟,2000:28-29)。

不过,无论是电子化政府或是经营虚拟社群,当使用者因为认同该社群而参与,为什么会选择沉潜下去,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个网络社群若没有成员间彼此的热烈互动、参与,其社群特有的规范、文化也不易形成,如此的「社群」(community),充其量只能称为「团体」(group)。

而过去国内有关对网络使用者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于探讨网络使用者的使用动机、使用行为、使用满意度…等,但忽略了台湾网际网络整体环境中,可能影响使用者是否继续留在网际网络的客观因素。而这些客观因素,又有多少是主要为网络使用者考量是否现身成为一个网络上的贡献者(contributor)、继续留在网络上的主要原因?而网络上的潜水族和贡献者(contributor),又有什么样的不同?便成为这篇研究最主要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是针对元智大学学生为研究母体,对网际网络的潜水族行为进行因素分析及人口学变项与网络使用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初探量化研究。虽然元智大学在每位学生注册时都会给一个电子邮件帐号,不过由于是对潜水族的行为进行调查,透过电子邮件或网页方式来进行调查,可能会造成调查结果信度和效度不够的问题,因此研究者是针对元智大学暑假期间参与暑修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二、相关文献及个案探讨

网际网络的潜水族行为及成因研究,在过去有关cyberspace的文献中,并没有研究者针对此一现象做较为深入的探讨,虽然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潜水族现象的存在。但大多将他们定位在害怕孤立、刚使用网际网络不久或刚加入该社群不久,而正在进行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社群中的规范,以免一说话,便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Correll(1995)在研究一群女同性恋的网络社群「Lesbian Cafe」时,就发现有这样一群潜水族存在于其中。他认为这群潜水族很少讲话,而他们讲话时,都抱持一种试验性的心态。Correll认为潜水族是希望能够从中观察社群当中其它成员是如何互动、发表文章上是不是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并且希望自己在第一次站出来张贴或回复文章时,就可以有一个好印象给其它网友。

Correll就他的观察当中,若一个潜水族的第一次发言为其它人所接受,便可能进一步激励他往后在该社群的活跃程度;反之,则可能继续沉潜下去。

Lindlof & Shatzer(1998)在探讨网际网络的人种志学研究时,对网络中的潜水族特性有了一番描述。Lindlof & Shatzer将「没有参与讨论」的人,一律称为潜水族。他们认为,网络中的潜水族并没有对其他较积极使用者的资源产生剥夺;不过潜水族对其他人的心理效果以及参与讨论的潜力,则可能造成讨论量变得比较小。同时Lindlof & Shatzer也提到后续对潜水族的研究方向,认为要更进一步地了解潜水族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可能需要设计其它更为敏锐的策略,或是利用网络下的对话(conversation)来了解潜水族的影响力。

因此,从过去的文献中,并没有研究者明确地指出网络使用者要在多久时间发表多少篇文章,才成被称为一个积极使用者(active user)或贡献者(contributor),或是要低于多少篇才算是潜水族。因此「潜水族」这样一个概念,仍是一个相较之下所产出的概念。

Kawakami(Rob Kitchin,1998)则约略提到潜水族之所以在数量上超过发言者(contributor)的六个理由:

1.
不愿意和他们所不认识的人说话。

2.
不愿参加并非由他们所建立、形塑的团体。

3.
缺乏专业知识或害怕被其它人所评论。

4.
难以决定应该要和其它人亲近到何种程度?

5.
害怕去表达他们自己。

6.
害怕受到其它人的批评。

从Kawakami的论述中,仿佛潜水族是一群人际关系较为封闭的人,在一个没有熟识朋友的环境中,因为缺乏人际关系上的支持,相对地会减低其在网络发言的动机。不可否认,在网络中每天都有新进的使用者出现在各个BBS、WWW、newsgroup的讨论区。由于乍到一个新的环境,有些使用者会习于观察网络中人们的互动,再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动作。但Kawakami的观察,与研究者的经验只有部份的谋合。

因为网络同样与真实世界一般,可以发展出人际关系的强弱联带。Wellman认为(1998),「交换信息」只是网络上来往、交换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其中一种。因为网络上的成员其实也发展出各种在真实世界中可见的人际情感关系的强弱连带。Peter & Trudy Johnson-Lenz(1994)在他们的研究当中,就发现网络可以建立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彼此的支持行为(mutually
supportive activities)、社会交换(social exchange)以及集体安乐的感觉(sense of collective well-being)。

此外,就研究者的观察发现,并非网络新手会成为潜水族,网龄在三、四年以上的老手,一样会因为个人因素或其它外在环境影响等复杂因素,使得他选择沉潜下去,成为不讲话的一群人。而这样的网络使用者,其实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就与新手是有所不同的。

台大椰林风情BBS站MOTSS(Members of the
same sex,同性恋转信讨论区)于十二月新上任两位版主,在未经过版上使用者同意,订定了若干版规,除了依循台大椰林站不准使用者征求一夜情、炮友…等文章外,凡是有关商业性质的文章,也一律删除;除此之外,并订定每周二、三为版务讨论区,为其它使用者袅炊W方便,讨论版务必须在文章标题前加上”版务”两字。不过,由于版主错删了若干使用者的文章,但未加以说明,因此引起诸多使用者的不满,发起连署在SYSOP(System Operator,站长版)罢免两位版主。连署开始后,二十四小时内,共有八十多位MOTSS版版友声援。其中,更有一、两年未在该版张贴文章的「元老级人物」站出来声援并发表文章。不过,也有使用者站出来声援版主。短短两周内,共引起三百多篇文章讨论,并持续增加当中。

一位在美国工作的MOTSS版元老级使用者nax(昵称为”%皮诺查%”)在一连串争议中发表一篇文章名为「老人都还活着啦!只是无言」:

…略

联机版MOTSS是个最广为人知的同志版面,那几乎是每个新上网的人都经历过的一段,不论是来到这里哀叹感伤、张贴广告牟利、找炮友、找BF,很多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就我看来,联机MOTSS的存在变得非常暧昧,你好象在这里看到很多文章,但多数文章你多半认为是垃圾(不论是心情垃圾或垃圾广告),它好象是个同志的市集,人都聚集在这里,但内部沟通效率与效益如何,没有人知道,其中涉及了多少「非法交易」(我并非指一夜情或色情光盘广告,而是A认识了B,或是被拋弃或是被玩弄等),没有人知道。

…略

我不认为联机版是个很好的沟通场合,相信很多越来越沈默的老人,他们之所以沉默,就是觉得沟通的长进实在很少,这么多年来的网络论战,话题不断重复,没有什么人有力气再和那些话不投机的人继续搅和。

如今,这两个自以为是的版主如果仍很坚持这里继续专权,以现在椰林站长那种白烂的管理风格,我看也是不会有什么结果,如果这两个版主自知无能而辞职,那接下来这个联机MOTSS版该怎么走呢?回复到过去众声喧哗却无法对话的时代,还是能找到一个有点脑袋、有点批判反省能力的版主?

至于我,只能在这种忍无可忍的状态下才出来说说话,实在也没那种时间和能力,去管理这么复杂可怕的MOTSS版。

在台湾MOTSS版这个案例中,「nax」过去在MOTSS版是一个十分活跃的人,除了曾经参与过钗h同志社会运动外,也是同志专属BBS站--「彩虹夜总会」的创站人之一。

研究者认为,在「nax」的文章中有提到三个重点。第一,「nax」提到联机MOTSS版是钗h同志在进入网络世界的必经过程;第二,「nax」认为在联机MOTSS版,「老人」之所以逐渐沉潜下去,是因为长久以来网络的讨论、话题不断地重复,「没有什么长进」,所以不想继续和话不投机的人有所互动;第三,在MOTSS版的版主风波中,一些「老人」之所以因为会选择浮出水面发表言论,是因为版主的专权破坏了过去MOTSS版的族群文化,因此会刺激他站出来说话、参与连署。

在「nax」的文章中,其实和前述Correll所观察的「Lesbian Cafe」有所类同,其中皆隐含了网络社会化的机制出现。在「Lesbian Cafe」中,新进的使用者会在一旁进行社会学习,了解该社群成员的互动规范;而在MOTSS版中,钗h同志身份的网络使用者,透过联机MOTSS版,了解到同志族群的文化及规范。

根据张良铭(1999)对网络社会化对网络使用者行为关系探讨时,曾对网络社会化做了一番定义:

网络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为网际网络的使用者时,对网际网络上的一切礼仪、规范、习俗、伦理、道德及网际网络的本质所应有的认知与了解,同时也必须要加以遵守的过程。网络社会化的概念至少包括了有:学习网际礼仪、了解网络使用的伦理问题、成为一个有学养的使用者、了解并遵守既有网络规范与民俗、注重网络环保及智能财产权的尊重等六项。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网络社会化的过程就上网络,可能会对自己及其它使用者带来一些麻烦,或是有意无意的伤害到他人。

而Surratt对网络社会化的观察(1998),同样认为透过网络中文字的互动学习及建构,网络使用者可以建构出自我的意象以及学习到在网络中的文化及规范为何。

但是从「nax」所发表的文章却又出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就是「nax」认为MOTSS版长久以来的讨论议题不断地重复,削减了「老人」继续在MOTSS版中和别人互动的动机,而选择了沉潜下去。

随着商业力量的进入,台湾的网际网络整体使用人口型态,除了使用人口数大幅增加之外,也从过去大专程度以上的主要使用人口,向下扩增至高中、职及国中、国小以下。不同人口型态的使用者进入网络,让网络环境变得比以前更为多元,但是各种纠纷也会因此形成。

「Miyu」曾是台大椰林MUD讨论区的版主,同时也是台大椰林MUD系统大神团中的一员。在过去研究者所进行的网际网络纠纷型态中,「miyu」是参与受访的受访者之一。「miyu」认为钗h人最后选择不讲话,是因为商业力量进入后,网络的乱象增加所致:

最早印象是学术网络的那一套规范,可是商业网络已经不理会这一套使用规范了,所以现在网络上面的乱象,有一部份也是源自于此。因为在我五、六年前使用网络时,使用人口型态比现在单纯,人们的关系会比较和谐,还有就是不会收到广告信。再加上上网人口比较少、局限于大专学生的使用族群,所以冲突状况比较少、认知观念也比较接近。而当商业力量进入、使用门槛降低,各种各样的使用者便进入网络,连国小学生都会进入网络,甚至有的人就进来「萨瞗v,只懂得要求而不回馈,久而久之,就会让其它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讨论区来了。

钗h联机版常常是每隔一段时间,讨论的话题就会重复一次,一直看同样的东西,真的没有什么新意。所以很多人到最后都到一些私人站,去聊一些更为深入的东西;转信版…变成是一般看一些新的信息或收集资料的地方了。

从本节的文献探讨中,整理出了网络使用者之所以沉潜下去的几个原因。首先是Kawakami所观察的,潜水族可能在个人特质上,较为沉默、内敛、害羞,怕会受到其它人的批评;另外就是在人际关系上,在Kawakami的观察中,网络使用者之所以成为潜水族,是因为他们身处非属于他们的团体之中,不知道应该和其它人亲近到什么程度。

另外就是「nax」所提到的,因为网络中的内容不断地重复,使得有较长网络使用年资的使用者不愿意浮出水面,还有就是「miyu」所说的,因为自从商业力量进入之后,使得网络整体环境及使用人口型态出现变化,而减损了过去使用者发言、交谈的动机。

由于对网络潜水族的探讨,过去并没有太多的文献可以提供参考,因此研究者将主要以所收集到的文献,将各种可能的原因,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再利用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找出可能的原因。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一)抽样

本研究以量化的实体问卷调查方式,针对元智大学内的学生进行调查,再将回收问卷中有关网络潜水族行为进行因素分析,希望能找出影响网络使用者沉潜行为的因素。之后再与受访者的网龄、每周使用网络平均时数、上网地点、常用网络通讯方式、常用网络搜寻信息方式、常去的讨论区类型、相关的人口学变项,找出显著的解释值。

之所以选择元智大学学生为抽样母体,除了因为时值暑假期间,进行实体问卷本身就有抽样及调查上的困难,因此以元智大学学生为研究主体,可以省却此一部分的问题。

元智大学自民国八十年推动「信息化社会在元智」项目[3]以来,除了积极建设校园信息系统的硬设备外,对于信息素养及推广的工作便持续进行着,因此今日在元智大学的校园内,校内事务多以信息系统(BBS、WWW等)进行传达与互动,电子邮件的使用在元智大学也已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工具,全校师生对于信息系统皆有相当高的使用素养,同时也相当习惯于使用信息系统来处理工作上及生活上的各项事务,换言之,元智大学在信息科技的建设及使用上,都接近于一个所谓「信息化社会」的缩影。而校内的公共事务,透过BBS系统公布施行,其效力等同于正式的公告,因此BBS系统在元智大学内是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正式管道。

此外,元智大学校园在整体的信息建设上,除了有「风之塔」BBS站,其中有本校大学部、二技部、研究所部各系所的讨论区,也有钗h全国联机版;此外,本校学生在注册时,校方便会提供学生一个电子邮件帐号;另外在校内公共建物中,校方准备了钗h公用计算机,提供学生上网、查询公告…等(曾淑芬等,1998)。

(二)问卷架构及设计

本研究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网络的使用经验及状况,包括受访者的网龄、每周平均使用时数、最常连上网络的地点、三种常用的网络通讯方式、三种常用的网络搜寻信息方式、网上发表文章的情形、最常去的讨论区类型。第二部分为网络使用者沉默考量原因;第三部分为人口学变项,包括性别、年龄、级别、学院、每月收入。

而有关网络使用者沉默考量原因,题目的设计主要为参考过去网际网络使用动机,所可能造成网络使用者沉潜的因素,并加上研究者过去所对潜水族的观察,共设计出29题潜水族行为测验。

在问卷第二部份,对于受访者的网际网络使用动机及网络潜水族行为之计分方式,系采李克特式五尺度量表(Likert-scale),5分表示「非常同意」、4分表示「同意」、3分表示「没意见」、2分表示「不同意」、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以便计算受访者的沉默考量因素。

而在有关受访者常使用的网际网络通讯方式、常使用的网际网络信息搜寻方式、常去的网络讨论区,设计成由受访者依其个人情况顺序排列出最常、次之、再次之的顺序。计分方式是「最常」者3分、「次常」者2分、「第三」者1分,而未填答该选项则不予计分,并予以累加后得到受访者在通讯方式、信息搜寻方式、所去讨论区的排列顺序。但在与潜水族行为因素做交叉分析时,研究者将简化其排列,而单纯地区分「常用」、「不常用」的方式来进行交叉分析。

四、资料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样本描述

在抽样方法上,本研究自2000年8月18日至8月23日为止,扣除星期日暑修班级不上课以及台风因素(本校因碧利斯台风来袭,8月22日暑修班停课),实际抽样日期共四天。总共发出124份问卷,有效问卷共109份,总回复率为87.9%。

在受访者的性别方面,男性样本共有84位,占有效样本的77.1%;女性则有25位,占有效样本的22.9%。

在受访者的年龄方面,20岁以下者共有20位,占有效样本的18.3%;21岁以上者共有89位,占有效样本的81.7%。

在受访者的级别方面,大学部的受访者共有103位,占有效样本的94.5%;研究所部的受访者共有6位,占有效样本的5.5%。

在受访者的学院别方面,工学院的受访者共有75位,占有效样本的68.8%;信息学院的受访者共有27位,占有效样本的24.8%;管理学院的受访者共有6位,占有效样本的5.5%;人文社会学院的受访者共有一位,占有效样本的0.9%。

在受访者的每月收入方面,「没有收入」的受访者共有42位,占有效样本的38.5%;「10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共有53位,占有效样本的48.6%;「10001元以上」的受访者共有14位,占有效样本的14.8%。

另外在网络使用经验部分,在受访者的网龄(使用历史)方面,2年以下的受访者共有45位,占有效样本的41.3%;3年以上的受访者共有64位,占有效样本的58.7%。

在每周平均使用时数方面,3小时以下的受访者有32位,占有效样本的29.4%;4~14小时的受访者有36位,占有效样本的33%;15小时以上的受访者有41位,占有效样本的37.6%。

在使用地点方面,最常在家中上网的受访者有52位,占有效样本的47.7%;最常在学校上网者有47位,占有效样本的43.1%;而在其它场合者有10位,占有效样本的9.2%。

受访者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情形中,「一周内发表二十篇以上」者有3位,占有效样本的2.8%;「一周内发表十到二十篇」者有6位,占有效样本的5.5%;「一周内只有两、三篇」者有23位,占有效样本的21.1%;「隔一阵子才有一篇」者有65位,占有效样本59.6%;「不,我未曾发表过文章」者有12位,占有效样本的11%。

而从文献探讨中所整理对潜水族的概念,研究者将选填「隔一阵子才有一篇」、「不,我未曾发表过文章」的受访者,归类为潜水族,其余的使用者则为非潜水族使用者。

而在最常使用的网际网络通讯方式,若以受访者所依序排列出三种常使用的通讯方式,并予以加权计分(最常者得三分,次常者得二分,第三者得一分),则受访者最常使用的通讯方式为BBS,其次为WWW,再次之为e-mail。

在最常使用的网际网络信息搜寻方式,同样地,以受访者所依序排列出三种常使用的信息搜寻方式,并予以加权计分(最常者得三分,次常者得二分,第三者得一分),则受访者最常使用的信息搜寻方式为WWW,其次为BBS,再次之为e-mail。

在最常去的网络讨论区(包括WWW、BBS、网络社群)中,以受访者所依序排列出三种常去的讨论区,并予以加权计分(最常者得三分,次常者得二分,第三者得一分),则受访者最常去的网络讨论区分别是校园讨论、计算机软硬件和休闲购物等三个讨论区。


受访者类型

项目

填答人数

百分比(%)


性别
n=109

贡献者


男性


27


84.4


女性


5


15.6


潜水族


男性


57


74


女性


20


76


年龄
n=109


贡献者


20岁以下


7


21.9


21岁以上


25


78.1


潜水族


20岁以下


13


16.9


21岁以上


64


83.1


级别
n=109


贡献者


大学部


30


93.8


研究所部


2


6.3


潜水族


大学部


73


94.8


研究所部


4


5.2


学院
n=109


贡献者


工学院


18


56.3


信息学院


10


31.3


管理学院


4


12.5


人文社会学院


N/A


N/A


潜水族


工学院


57


74


信息学院


17


22.1


管理学院


2


2.6


人文社会学院


1


1.3


收入
n=109


贡献者


没有收入


11


34.4


10000元以下


15


46.9


10001元以上


6


18.8


潜水族


没有收入


31


40.3


10000元以下


38


49.4


10001元以上


8


10.4


使用历史
n=109


贡献者


2年以下


10


31.3


3年以上


22


68.8


潜水族


2年以下


35


45.5


3年以上


42


54.5


平均时数
n=109


贡献者


3小时以下


5


15.6


4-14小时


14


43.8


15小时以上


13


40.6


潜水族


3小时以下


27


35.1


4-14小时


22


28.6


15小时以上


28


36.4


使用地点
n=109


贡献者


家中


17


53.1


学校


15


46.9


其它场合


N/A


N/A


潜水族


家中


35


45.5


学校


32


41.6


其它场合


10


13.0


(二)网络使用者沉默考量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在有关潜水族行为的29题项当中,研究者利用因素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来抽取因素,而特征值(eigenvalue over)设为1,再辅以最大变异法,列出因素转轴图表。转轴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安排题项在每个共同因素的因素负荷量,转轴后,使原先转轴前较大因素负荷量变得更大,而使转轴前较小的因素负荷量变得更小(吴明隆,2000)。

所求得之因素分析结果,共可以得到四个共同因素,表列如下:



Component


1


2


3


4


行为11


.913


8.159E-02


.136


.125


行为10


.864


2.725E-02


.163


8.628E-02


行为12


.783


.115


.203


.146


行为20


-.104


.874


5.136E-02


.167


行为19


-1.087E-02


.853


.114


.171


行为22


.319


.736


.313


4.334E-02


行为23


.311


.723


.287


6.641E-02


行为25


6.126E-02


.178


.828


.320


行为26


7.515E-02


8.702E-02


.767


.341


行为24


.375


.248


.721


1.474E-02


行为21


.390


.264


.678


9.751E-02


行为27


-2.719E-02


.104


7.304E-02


.855


行为29


.238


.186


.297


.793


行为28


.321


.156


.348


.775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研究者将此一因素分析结果,与原本问题对照,可归纳出下列四个网络使用者沉默考量因素:

1.情感因素:

行为11:我会因为自己的意见受到别人的反驳,而不会在网络中发表自己意见

行为10:我会因为受到他人的批评,而不会在网络中发表自己意见

行为12:我会因为害怕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会在网络中发表自己意见

在情感因素中,证实了Kawakami对潜水族的观察,潜水族因为自己的意见受到他人的批评、反驳,而不会在网络上表达看法。所以,受访者会因为自身情绪的因素,会去选择是否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2.经济考量因素:

行为19:由于上网频宽的关系,我不会花太多时间和其它人交谈

行为22:由于上网费用的关系,我不会花太多时间发表文章

行为23:由于上网频宽的关系,我不会花太多时间发表文章

行为25:我会因为打字速度慢,我不会和其它人交谈

而在经济考量因素中,则代表会因为频宽和所需费用的关系,而决定是否和他人交谈和发表文章,而受访者也表示,会因为打字速度慢、花费的时间较多,相较下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不愿意和其它人交谈。

3.沟通能力因素:

行为24:我会因为打字速度慢,我不会发表文章

行为21:因为语言不通,所以我不会和别人交谈

行为26:因为语言不通,所以我不会发表文章

而在沟通能力因素中,显示受访者会因为打字速度快慢、语言上是否能沟通,选择是否发表或交谈。

4.隐私考量因素:

行为27:我担心有人会利用各种方式,知道我在网络中的真实身份

行为28:我会因为受到别人的骚扰,所以我不会在网络上发表文章

行为29:我会因为受到别人的骚扰,所以我不会在网络上与人交谈

而在隐私考量因素上,显示受访者会因为考虑到个人隐私是否会曝光,而决定是否在网络上曝露自我。

(三)网络使用者沉默考量因素与其它变量之One-way ANOVA分析

1.受访者人口背景、网络使用型态与沉默考量因素之One-way
ANOVA分析

在这项分析当中可以发现,潜水族的性别在隐私考量因素中、级别在情感因素中呈现显著;贡献者的年龄和网龄在沟通能力因素、级别、网龄、使用时数在经济考量因素中也呈现显著(完整统计列于表三)。

经过交叉分析发现,在性别上,女性潜水族会因为考虑到个人隐私而决定是否在网络上曝露身份;在年龄上,年纪愈小的贡献者会因为沟通能力因素,而选择是否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或与他人交谈,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他人沟通的打字速度或是语言使用上,会臻于成熟;不过在本研究中的问题中,「语言」并未更精确地定义为「交谈、沟通所使用的语言」还是「领域知识所需用的专业词汇」,因此无法更准确地分析可能的因素。

而大学部的贡献者会因为经济考量的因素,而决定是否留在网络上和他人沟通交谈,这可能是因为钗h大学生平日的生活费用,大多数是来自于家庭,而研究生若有担任兼任研究助理或领取教育部的助学金,相较下比大学生的金钱来源要来得多,在可花用的金钱不是很充裕,而产生这样的结果。虽然在潜水族中,大学生也比研究生要来得注意经济上的因素,但未呈显著水准,反倒是大学生在情感因素中,会因为怕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攻击,而不会在网络上表达看法,这可能是和自身知识的丰富度、专业知识的养成有关。

而网龄较低的贡献者,会因为经济因素和沟通能力因素,选择是否留在网络上。在经济因素中呈现显著水准,这可能是因为台湾目前整体的网络联机品质,并无法满足于学生的要求所致。虽然目前各家ISP或电信公司均有所谓的优惠方案,但对学生的使用者来说,是否足以负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左证。另外,在沟通能力上呈现显著,可能是打字速度关乎于是否熟能生巧,另外在言语中,可能也有关于是否熟能生巧的问题。由于研究者在问卷中,也有问及讨论区或网络的文化规范是否会影响网络使用者留在网络上,不过因为研究者在进行因素分析时,将该类题目删去,因此并未测出网络文化规范在其中可能的因素。

因此,每周平均使用时数愈短的受访者,会因为经济因素而考虑是否留在网络上发表、交谈,和前面的结果相互晖映。

表三 受访者人口背景、网络使用型态与沉默考量因素之One-way ANOVA分析




受访者类型



项目


情感因素


经济考量因素


沟通能力因素


隐私考量因素


性别
n=109


贡献者



2.65


2.97


2.53


2.85



2.80


2.50


2.06


2.33


潜水族



2.61


2.90


2.48


2.73*



2.60


2.98


2.63


3.06


年龄
n=109


贡献者


20岁以下


3.09


3.32


2.95*


3.04


21岁以上


2.56


2.78


2.32


2.69


潜水族


20岁以下


2.69


3.00


2.46


2.74


21岁以上


2.59


2.91


2.53


2.83


级别
n=109


贡献者


大学部


2.67


2.98*


2.50


2.85


研究所部


2.66


1.62


1.83


1.50


潜水族


大学部


2.64*


2.93


2.52


2.82


研究所部


2.00


2.75


2.41


2.83


学院别
n=108


贡献者


工学院


2.66


3.08


2.61


2.87


信息学院


2.63


2.77


2.33


2.83


管理学院


2.83


2.37


2.08


2.16


人社学院


N/A


N/A


N/A


N/A


潜水族


工学院


2.70


3.02


2.63


2.94


信息学院


2.39


2.61


2.23


2.39


管理学院


2.00


2.87


2.00


2.66


人社学院


N/A


N/A


N/A


N/A


收入
n=109


贡献者


没有收入


2.87


2.81


2.42


2.78


10000以下


2.44


3.06


2.55


2.80


10001以上


2.88


2.62


2.61


2.66


潜水族


没有收入


2.67


2.91


2.55


2.90


10000以下


2.58


2.89


2.46


2.79


10001以上


2.45


3.12


2.66


2.62


网龄
n=109


贡献者


2年以下


2.90


3.40*


2.96*


3.03


3年以上


2.57


2.67


2.22


2.65


潜水族


2年以下


2.71


3.04


2.63


2.95


3年以上


2.52


2.83


2.42


2.71


使用时数
n=109


贡献者


3小时以下


2.33


3.35*


2.73


3.06


4-14小时


2.80


3.16


2.66


2.78


15小时以上


2.66


2.44


2.12


2.64


潜水族


3小时以下


2.71


2.91


2.43


2.98



4-14小时


2.66


3.07


2.56


2.78



15小时以上


2.46


2.82


2.58


2.69


上网地点
n=109


贡献者


家中


2.84


2.80


2.37


2.58


学校


2.48


3.00


2.55


2.97


其它场合


N/A


N/A


N/A


N/A


潜水族


家中


2.75


2.99


2.68


2.90


学校


2.46


2.84


2.37


2.67


其它场合


2.56


2.97


2.43


3.00


*p<0.01

2.常用网际网络通讯方式对沉默考量因素的One-way
ANOVA分析

WWW是受访者第二常用的网络通讯方式,常用的贡献者会考量到隐私问题,这其中的结果,和表五所得到的结果相互对照,显示WWW虽然常常为网络使用者所使用的通讯方式,但其本身并不为受访者认为是一种安全的通讯工具;而潜水族常用WWW的受访者,则在经济和沟通能力因素中呈现显著,可能是因为WWW是图像化的接口,在频宽和费用不足的情况下,虽然受访者常常使用,但是在速度上仍会慢过于文字化的BBS。

而常用电子邮件的贡献者,会因为经济、隐私因素而决定是否留在网络上。一方面电子邮件可以让使用者在写信、回信中,先在离线状态完成所有动作,再联机将信件发出,但是也因为电子邮件会留下发信者的信箱,会让其它人藉此一线索,追查到发信人的身份,或是寄发广告信件。

表四 常用网际网络通讯方式对沉默考量因素的One-way ANOVA分析




受访者类型



项目


情感因素


经济考量因素


沟通能力因素


隐私考量因素


e-mail
n=109


贡献者


不常用


3.66


1.25*


1.33


1.00*



常用


2.64


2.95


2.49


2.82


潜水族


不常用


2.66


2.88


2.51


2.66



常用


2.60


2.93


2.52


2.84


WWW
N=109


贡献者


不常用


2.33


2.68


2.00


1.91*


常用


2.72


2.92


2.52


2.89


潜水族


不常用


2.33


2.40*


1.86*


2.66


常用


2.62


2.96


2.56


2.83


BBS
N=109


贡献者


不常用


2.50


3.00


3.00


3.50


常用


2.68


2.89


2.42


2.72


潜水族


不常用


2.30


2.97


2.40


2.86


常用


2.65


2.92


2.54


2.81


*p<0.01

3.常用网际网络信息搜寻方式对沉默考量因素的One-way
ANOVA分析

虽然WWW是受访者最常用的网络信息搜寻工具,但是无论是贡献者还是潜水族,不常用的人是因为隐私因素而决定是否留在网上,这是因为钗h商业网站可以透过cookie的技术,追踪到使用者的使用记录。这一点,和前面通讯方式的交叉分析结果,有解释互补之处。

表五
常用网际网络信息搜寻方式对沉默考量因素的One-way ANOVA分析




受访者类型



项目


情感因素


经济考量因素


沟通能力因素


隐私考量因素


e-mail
n=109


贡献者


不常用


2.55


2.94


2.55


2.80



常用


2.68


2.89


2.46


2.80


潜水族


不常用


2.54


2.90


2.48


2.74



常用


2.65


2.94


2.55


2.87


WWW
N=109


贡献者


不常用


3.00


3.00


1.33


4.33*


常用


2.62


2.91


2.51


2.79


潜水族


不常用


3.00


3.00


1.33


4.33*


常用


2.60


2.92


2.53


2.80


BBS
N=109


贡献者


不常用


2.53


3.05


2.70


3.00


常用


2.63


2.90


2.48


2.78


潜水族


不常用


2.47


3.03


2.52


2.90


常用


2.62


2.91


2.52


2.81


*p<0.01

4.常去网络讨论区与沉默考量因素之One-way
ANOVA分析

经过加权计分统计,受访者最常去的讨论区是校园讨论、计算机软硬件及休闲购物这三类讨论区。其中不常去校园讨论区的贡献者呈现显著,可能是在校园讨论区中,彼此有较多共同的生活经验或话题,但是较为欠缺本研究所指的沟通能力时,可能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不常去校园讨论区的贡献者在沟通能力因素中呈现显著,也有可能因为人际关系上的缺乏,而造成彼此在生活上的共同语汇缺乏所致。

另外,常去休闲购物的贡献者会因为考量情感因素,而选择是否发表意见。这可能跟休闲购物讨论区中,常常会有网友针对一些消费品发表言论,而从中常常会有一些网友持不同的意见,引发一些辩论或是言语上的纠纷所致。

表六 常去网络讨论区与沉默考量因素之One-way ANOVA分析




受访者类型



项目


情感因素


经济考量因素


沟通能力因素


隐私考量因素


校园讨论
n=109


贡献者


不常去


2.58


3.01


2.72*


2.94


常去


2.64


2.88


2.42


2.75


潜水族


不常去


2.50


2.98


2.70


2.98


常去


2.66


2.90


2.44


2.74


计算机软硬件
n=109


贡献者


不常去


2.73


2.95


2.53


2.87


常去


2.50


2.87


2.47


2.73


潜水族


不常去


2.72


2.94


2.53


2.93


常去


2.46


2.91


2.50


2.68


休闲购物
n=109


贡献者


不常去


2.49*


2.91


2.49


2.89


常去


2.76


2.92


2.51


2.72


潜水族


不常去


2.51


2.91


2.53


2.95


常去


2.70


2.94


2.51


2.70


*p<0.01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发现Kawakami对潜水族的观察,在本研究获得了证实。总体而论,在人口学变项与沉默考量因素的交叉分析上,可以看出年龄较轻、无论是贡献者或潜水族的大学生,都会做出较多的考量去决定是否留在网络或是沉默。

另外,虽然WWW和电子邮件是钗h受访者常用的通讯方式和信息搜寻方式,但是仍然会有所顾忌。例如电子邮件和WWW,虽然在弁鄐W彼此间有些相异处,但是使用者可能会因此而被他人看到自己的电子邮件帐号,或是被商业网站或有心人士追踪到使用记录。这也显示隐私权仍旧是网络使用者所关切的问题之一。

还有就是讨论区对沉默考量因素的关系。虽然本研究并未针对特定性质的讨论区发送问卷,而是以较概括的角度去询问受访者,但是从结果中显示,不同讨论区的文章属性及讨论风气,也会影响着受访者对是否要发表意见的考量有着影响。

整体来说,在本研究当中,贡献者在四个沉默考量因素中所出现的显著水准,比潜水族要来得明显。以台湾目前的网络环境,在学学生可以在学校使用学术网络,但是离开学校或成为社会人士后,上网所必须花费的金钱,便成为网络使用者是否选择沉默的主要考量因素了。而对于离开学校的社会人士,就必须扩大整体的抽样样本才能得知。而是否有其它更为关键性的考量因素为网络使用者所在意,也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地探求。

五、研究限制与建议

本研究属于初探研究,由于过去并没有研究者以潜水族为题去做深入地探讨,或是发展出一个明确的指针,界分何种网络使用者属于贡献者(contributor)会是潜水族(lurker)。因此研究者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自身的使用经验及观察,去拟定可能的问卷题目。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有:

1.
抽样方法:本研究是在暑假期间针对元智大学暑修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或分层抽样程序,因此所回收的问卷中,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学院及研究所部、二技部的回收卷数明显偏低。此外,针对元智大学校内学生所进行的研究结果,仅能描述所搜集到的样本,无法外推到整个网络使用者。

2.
问卷设计上的问题:在设计网络使用者沉默考量因素题目时,研究者是拿过去的使用经验、观察和所整理的文献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会有所疏忽,而导致因素分析结果可能无法解释全貌。比如在本研究当中,并未放入网络文化规范、人际关系等相关问题。

3.
理论须再深入:本研究并没有一个完整、清楚的研究架构,而是利用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的频率,简略地区分贡献者和潜水族,再利用人口学变项、网络使用行为,和沉默考量因素进行交叉分析。但并没有

4.
经费限制:由于要了解网络上的贡献者和潜水族之间的差异,因此在避免可能的抽样误差,所以研究者利用实体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在整体研究的经费上,非研究者独力可以负担,也影响了研究的品质。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Chang, Liang-ming(张良铭) & Tseng, Shu-fen(曾淑芬)(1999). Pencilneck or cyberpunk?A study of BBS
user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Correll, S. (1995). “The ethnography of an electronic bar:The Lesbian Café.”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24, p270.

Kitchin, Rob. (1998). Cyberspace-the world in the wire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indlof, Thomas R.; Shatzer, Milton J. (1998) “Media ethnography in virtual space:strategies,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 42 Issue 2, p.170.

Peter and Trudy Johnson-Lenz. (1994). “Groupware for a Small Planet.” In Peter Lloyd (Eds.), Groupware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Adamantine Press.

Peter and Trudy Johnson-Lenz. (1994). “Groupware for a Small Planet.” In Peter Lloyd (Eds.), Groupware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Adamantine Press.

Surratt, Carla G. (1998). Netlife: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
New York:Commack.

天下杂志网际网络中心(1998):〈网络大调查-社会中坚拥抱网络〉,天下杂志201:212-218。

台湾地区2000年网友生活形态调查(2000),Available in http://survey.yam.com/life2000/

江姿慧(2000):《使用者参与虚拟社群之行为研究》,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明隆(2000):《SPSS统计应用实务》,台北:松岗。

徐千伟(2000):《网际网络与公民参与-台北市政府网络个案分析》,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明贵译,Pennock,R.J.着(1980):《民主政治理论》(Democratic
political theory),台北: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

曾淑芬、黄立凯、张嘉豪(1998):《信息化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及社群意识形成之探讨》,宣读于第十届国际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

项靖(1999):〈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论坛与民主行政之实践〉,《东海社会科学学报》,第十八期,页149-178。

黄慧樱(1999):《台湾网际网络的变迁,一个政治经济角度的初步考察(1979-1999)》,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蕃薯藤台湾网际网络使用调查:

第一次调查(1997a),Available in http://survey.yam.com/96/usage.html

第二次调查(1997b),Available in http://survey.yam.com/97/

第三次调查(1998),Available in http://survey.yam.com/98/

第四次调查(1999),Available in http://survey.yam.com/99/


[1] 所谓网络公共论坛版面(简称public forum),即「于全球信息网上,可供任何造访者于线上(on-line)发表言论,且所发表之言论可供其它造访者于线上读取之网页(web page)」,诚如我国总统府之「国事论坛」、台北县政府之「县民开讲」、美国加州Santa
Monica市的「PEN conference」等。透过网络公共论坛版面,民众可以直接透过家中的个人计算机参与公共事务或发表对公共议题及公共政策的看法(项靖,民88:10-11)。


[2] 「电子化民主」是指应用现代信息及通讯科技以协助各类民主价值的实现,其主要的工具是以计算机与网际网络作为凭借,以进行公银参与公共事务及政府沟通传播之计算机中介传播。换言之,信息及通讯科技及网际网络可被用以改善政府机构之响应性与课责性,并可增加公众在政治与政策过程中之参与,使政府机构得以搜集重要信息、组织政治性活动、并指导政策制定,并适当提供公共服务(Tsagarousianou,Tambini,and Bryan,1998;转引自徐千伟,民89:16)。


[3] http://www.yzu.edu.tw/yzu/IS/SD/I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