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频道男装:哲学讨论录(68—7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20:18:28
哲学讨论录(68—77)
 叶晓锜 新浪博客

讨论录:68

(2010-12-13 08:11:27)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它是一种主客共制。例如,在股市上,我知道了一个内部情况,或者我从机构的买入卖出的数据的分析中,获得了一个事件的确定性的信息,从而作出了我的判断和择取。一般来说,事件的确定性程度越高,信息度就越高。

在关于信息的教科书上,有一个普遍应用的典例,即当年日本人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从一张照片的分析上,获得信息,确知大庆油田的规模和地理位置的。

在民主政治实践中,我们往往说到一件事,即如何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以为对于信息是不能归结为物的交换之递质的。自然世界并不存在一种自我绝对的被叫作信息的“递质”。

此外,关于从三聚氰胺的含量可以判断它是否出自三鹿,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如果不是因为三鹿事件的揭露和报道,不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事件的信息确定性和确定度的建构,我们怎么可能从三聚氰胺的含量可以判断它是否出自三鹿呢?!

 

 

讨论录:69

(2010-12-13 08:22:20)

    进入哲学的要看各方面的书籍。但问题是书似烟海如何看,我的体会是看一本书主要是看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特别是提出了什么新观点。

我在看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比较注意的是霍金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结合到相对论,以解决在奇点之处,T不等于0的问题,从而在宇宙大爆炸的问题上消除了上帝的事务。

我在读《金刚经》时注意了佛教的核心观念,就是认为一切色相都是由心念的执着而起,只有清除心念的执着,我们才能从事物的种种色相中解脱出来,回归虚无的、脱离一切牵制的、自由敞开的心之本性,获得最高的智慧、观照和修行。把握这个佛教的核心理念,对理解中国古代的《坛经》和心学是会很有帮助的。

我在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时,在进入弗洛伊德对精神的结构分析时,注意到这样一点,即潜意识是在种种个人经验的历史中形成的,也就是说潜意识不是先验的而是经验的,是在主客相互关系的经验历史中建立的。精神分析对患者的治疗就是力图通过梦的分析找出个人的经验历史造成的特殊情结并给予治疗。触类旁通,我感到,康德的心灵方式,不是自我先验和自我绝对的,而是在人类意识发展的主客相互关系作用的经验历史中造就的。

如此等等,我以为,只有广泛地阅看各类书籍,把握各种观点和它们的建构,才能由此而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哲学的综合和把握,形成新的哲学追求和创立。

 

讨论录:70

(2010-12-13 08:40:17)

    在《资本论》商品交换一节,马克思运用了概念逻辑,以抽象和概括为核心,从个别概念进阶到特殊概念,从特殊概念进阶到一般概念,从一般概念嬗变进阶为根本概念,为我们分析和揭示了货币是如何在商品交换的经验历史活动中,从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的进阶和嬗变中脱茧而出的。

这里我们看到极为重要的两点,一是概念的逻辑运动,二是商品交换的经验历史活动。这种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商品到货币的进程中具有着核心的同构性。这种核心的同构性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它极为深刻和重要地说明了,没有商品交换的经验历史活动,没有概念逻辑的参与和共制,没有两者的统一,商品交换是无法进行和造就货币的诞生的。任何一种理论学说的创立都需要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获得它的历史的经验内容和逻辑的建构魅力。

我在《辩证唯物论的建树和缺陷》中指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有他的建树,但亦有缺陷。以马克思《资本论》商品一节的分析为例,马克思在本质上把商品到货币的历史发展,视作为一种物的自身过程,是物的自身逻辑,而概念逻辑只是物的逻辑的印制和反映。而我的观点则认为,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纯物的自身方式或物的自身逻辑,而是一种有着人类意识方式,即概念逻辑参与、加入和共建的一种主客依存、主客共制和主客相通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发现了辩证法,而黑格尔那里的辩证法是用头站立在地面上的,需要重新地把它颠倒过来。

经过长久的思考,我觉得,在马恩和黑格尔之间,尽管有所差别,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外在的自我绝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辩证法是一种外在的、高于一切的自然绝对,而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一种外在的、高于一切的精神绝对。恩格斯提出自然辩证法,他以这个表述实质地把辩证法作为一种外在的自然绝对。关于此点,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谈论到黑格尔时,亦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见解,即辩证法是一种物的过程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变了形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我的见解则认为,辩证法既不是一种外在的纯自然绝对,也不是一种外在的纯精神绝对,而是一种人类概念意识方式的概念逻辑制作。

 

讨论录:71

(2010-12-14 08:10:46)  
    一切人类的知识都是对自然这个客观存在的学习、理解和把握。这句话很对。但问题在于当我们对自然这个客观存在进行学习、理解和把握时,我们必然地要通过我们的意识方式来对自然进行认识,这样的过程就必然地会加入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参与、加入和共建。使认识所获得的事物样式和规律样式成为一种主客共建的成品。

离开了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参与和共建,我们是不可能进行对自然这个客观存在的学习、理解和把握的。因此,一切人类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而不是纯客观造就或纯主观造就的。

 

讨论录:72

(2010-12-14 08:11:47)

 

 

   “物质”本身是一个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建构。就概念逻辑而言,“物质”是抽象和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是对象而不是物质。

    既然物质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建构,那么,素质是什么呢?对于“物质是具体的,素质是对物质的抽象”这样一种说法。举例来说,就是物质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水果就是桃和梨的物质的抽象。进一步探讨,水果和蔬菜都是食物,食物是水果和蔬菜的抽象,那么可以不可以说,水果和蔬菜是物质,而食物是素质。这里还可以一步一步地推理下去。那么,在食物这个素质抽象中,水果和蔬菜究竟是物质呢?还是素质呢?

    关于“抽象性和具体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既然抽象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那么一切概念和范畴就会以物的自身方式反映到我们的头脑。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许许多多具有知性能力的动物,应该和我们人类一样也能够从对物质固有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的规定性中,获得概念和范畴。上个世纪初西方的现象学者一直在苦苦追求本质直观这个金苹果,现在看来本质直观这个金苹果如同辛弃疾诗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说素质是从物质中抽象出来的。那么是谁在进行抽象,是物质自己在进行抽象呢?还是人在进行抽象呢?还是上帝在抽象?

如果说是人在抽象,那么抽象到底是物的固有属性呢?还是一种人类概念意识方式的建构呢?!

    什么是抽象呢?抽象不是别的,抽象是人类概念意识方式的能力和建构。抽象是人类意识通过符号制作,并以符号为中介或载体所形成的一种记号、指代和名称的能力。关于这点,《人论》的作者恩斯特·卡西勒,已对符号方式所具有的抽象和概括的建构性作了深刻的论述。人类的意识正是通过符号这个中介而获得对外部和自身对象思考的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并由此使人类的意识建构从知性方式走向了概念方式。

    “自然逻辑”把抽象作为物的固有属性,表明了它的展开从根子上就出了毛病,或者说从它所开始立足的基本概念上就出了毛病。

概念逻辑的核心是抽象和概括,以及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逻辑进阶和逻辑倒置。“自然逻辑”不了解共性是一种抽象和概括观念造就,却认为抽象是物的固有属性,是物的自身方式和自身绝对。按照“自然逻辑”的见解,共性是事物所固有的自然属性,是根本不需要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概念逻辑进阶的,是和我们概念方式和概念逻辑的工作无关的。

 

讨论录:73

(2010-12-14 08:13:04)

 

 

“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对时间的感觉和相对论无关”。是这样吗?

在哲学思辨上是不能这么说的。

爱因斯坦说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对时间的感觉不同,是告诉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和建构的相对性。

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我们对时间的感觉是会有所不同的。当你坐在火炉旁,火焰的灼痛会使你感到时间的难熬;而当你坐在美女边,女性的悦人就会使你感到时间过得太快。爱因斯坦的话是很通俗地以一个经验的事例,告诉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有一种主客相互关系的参照系建构。

当你进行高速穿越时,如果你以自身的高速为参照系,那么你本人是不会观察到尺缩和钟慢的;只有当你以他者的低速为参照系时,你才会观察到高速穿行所造就的尺缩和钟慢。因此,只有懂得主客相互关系,以及相对于什么为参照系,你才谈得上真正懂得相对论,懂得爱因斯坦的思辨,懂得时间和空间。

正如马赫对先验力学的批判所揭示的,力不是自身固有的,力的显现是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造就。对于惯性,马赫极其正确地指出了,惯性并不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地球上的所有物体的惯性是地球和远处星系的一种相互关系造就。

正是这样的哲学思辨,使爱因斯坦敏悟到引力是质点周围空间弯曲的一种相互关系的几何方式。牛顿创立了他的万有引力,但牛顿一直很坦率地承认,他无法解开引力由来的自然之迷。

一件物体,在近处时很大,在远处时很小;相对于地球,太阳很大;相对于银河系,太阳就小得微不足道了。一件物体是小还是大,并不是它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和观察者所处和所依据的参照系相关的,同物体所处和视觉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相关的。这就是参照系原理和相互性原理。

 

讨论录:74、(缺)

 

讨论录:75

(2010-12-15 18:43:43) 

 

“火炉旁和美女旁有这个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爱因斯坦的这个经验事例并不是爱因斯坦的发明,而是马赫在他的《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说的。我记得马赫的原话大约是,当恋人相处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当你被火灼烤得痛苦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太慢。马赫的原意是要冲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原理和相对性建构。

    区别就在于:一个相互性关系和参考系是灼烤的疼痛;另一个相互性关系和参考系是恋爱的甜蜜。人们在这两个不同的场合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正如,你在光速的火箭上和我在常速的地球上对时空尺度的建构产生了不一样的感知,在你看来,地球上的时间变快了;而在我看来,光速火箭上的时间变慢了。时空不是一种自我绝对,时空是一种相互性关系和参照系的建构,是一种主客依存的建构。

    光速当然是一种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也可以这样说,一切事物都是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但这种意识建构自始至终都有着我们的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主观参与和共建。以光速为例,我们的头脑中的关于光速的意识建构,一方面来自客观自在,一方面又有着我们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主观加入和共制。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关于光速,提点自己的看法:

    光速不是自身绝对的。光这个质量近乎为零的东西,其运行速度并不是由它自身所决定的,我以为很可能是由它的自身微观性状和宇宙宏观性状的相互性关系所决定的。在我们现时的宇宙状况下,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但在其他的宇宙情况下光速的速度很可能是每秒31万公里或每秒29万公里。

    我这样讲并不是凭空而言。例如,在宇宙大爆炸初始的宇宙状态下,光速该是多少呢?

    在一些报道中,科学家们通过一定的物理手段使光速慢了下来,这是否意味着只要一定的宏观性状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到光速?我看一些科技资料,谈到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发现和制作出了新的元素,而这些新的元素在地球的物理常态下是难以生存的或极其短命的。

    这种新元素的发现和生成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它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微观世界并不是自身绝对的,微观世界是和宏观世界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光子、中微子、电子、中子、质子、介子等等,或者说夸克,弦等等,它们的存在和性质都不是自身绝对的,它们的微观性状是和宇宙的宏观性状态切相关的。

    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相互性原理,即一切事物的性状都是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交换价值是A商品和B商品交换的表现方式。离开了商品交换的相互性关系,交换价值也就没有了。同样离开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相互性关系,微观世界的物理性状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对于物理世界的探讨,我以为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样式和这种意识样式所包含的客观自在和主观性状的共制,这是意识样式造就的相互性原理;二是一切事物性状都是一定的相互性关系的表现方式,即事物的相互性原理。

    马赫对先验力学的批判贯彻了相互性原理,即力(包括惯性)不是自身绝对和先验的,而是一定的事物相互性关系的表现方式。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对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对劳动、对资本等等的分析,也都始终贯彻了这种相互性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以这种相互性原理为基础的。

    当这种相互性原理贯彻到一切,它就成为了哲学。


讨论录:76

(2010-12-15 18:47:46)

 

     谈谈我对唯物论的看法。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有一点先说一下,我以为许许多多哲学家,一般来说都不反对我们所意识到的对象,在我们意识外的存在。即便是企图解构物质的贝克莱主教,也是承认我们所意识到的对象,是自在于我们的意识外的。

关于唯物论,我以为,唯物论坚定地认为客观对象在我们意识外的存在,以及客观对象是我们的一切知识的来源,是完全正确的。没有客观对象,我们不可能有所知,有所行。

    唯物论的缺陷在于: 

    1、唯物论把一切客观对象都称之为物质,可是,当我们把一切客观对象都归结为物质时,就带来诸种问题,意识是物质吗?精神是物质吗?语言是物质吗?文化是物质吗?时空是物质吗?关系是物质吗?太空是物质吗?场是物质吗?信息是物质吗?等等。这样就产生了物质的定义的困难和关于物质这个概念能否成立的争辩。当然,唯物论可以在实体物质之外,把意识、精神、语言、文化、关系、时空、太空、场、信息等等都称之场物质。但这样一来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物质,即实体物质和场物质。那么何谓实体物质,何谓场物质呢?两者如何界分呢?两者又如何统一呢?终极的物质又是什么呢?看起来问题似乎在唯物论那里解决了,其实并没有解决,更多的一连串的问题在等着唯物论去破解,物质这个概念仍然在云里和雾里徘徊着,找不到它的真确性。

    2、唯物论把知识的来源纯粹地归结为客观对象,认为我们头脑中的事物样式和规律样式,是客观之绝对本来印制在人的大脑里的东西。这样,唯物论完全排除了我们的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对认识过程的参与和制作。即我们头脑中,或通过大脑的思维所建构的事物样式和规律样式是纯客观之本来的,和我们的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完全无关的。我看到了红颜色,这个红颜色就是客观之绝对本有,和我的眼睛的视觉结构和性状无关。于是,在唯物论那里,一切都是客观绝对的,认识论没有了,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没有了,主观的参与和主客共制也没有了。

    总的来说,我以为,唯物论有它的合理内核,即知识来源于客观;也有它的明显的缺陷,即没有认识论。


讨论录:77

(2010-12-15 18:50:52)

 

     关于上帝、神学和宗教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说要消灭人类,于是就降下了大洪水。我不知上帝是至善的还是残酷的。

    至少,我在米开朗基罗在彼得大教堂圆顶上所画的创始说中,看到了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时,他的脸容被画上了愤懑。

    神学有它的愚昧之处,亦有它的智慧之处。不宜把神学归结到愚人圈。您去看看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看看大圆顶的创始说,那里有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天才和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上帝的尊严和敬畏;有上帝和人类的若即若离;有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时的愤懑;有大洪水来临,人类的自助和对上帝的无声抗议。

    对神学、对宗教不要一棍子打死。我本人不信教,是无神论者。但我对宗教始终抱有敬畏之心。

    以崇敬之情读过《圣经》,读过《金刚经》、读过《可兰经》。我以为,这些为地球上数十亿人类所信奉的东西,是有其智慧所在的。正是在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或人人都是真主的信徒的神学观念中隐含着人文主义的平等观念;正是在敬畏上帝和真主的神与人的誓约和戒约中,奠基了道德、价值和责任的理念;正是在对上帝存在的不懈论证中,发展出了系统的慎密的逻辑思维;正是在宗教企图包罗一切中给予了科学、数学和艺术一块得以保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迷雾中把握合理的内核,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使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种种文化形态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洞见。

    在美国总统上任的仪式上,新任总统要手按《圣经》宣誓。这里不是一个信不信上帝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虚伪不虚伪的问题。而是在一个以信奉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国度中必须尊奉和驾驭的力量。

    列宁关于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计的观点是阐明,哲学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从历史的、现有的和前沿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聚合中进行逻辑的思考和提炼,并由此形成哲学的观念和追求。

    关于“人类的未来是人的主体性普遍觉醒的时代,理想的社会就是所有人的主体性得到尊重的社会”的企望,西方现代哲学家们,特别是萨特的存在和虚无,胡塞尔、舍勒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都已说了很多很多的相同话了。他们的学说,其核心就是主张以主体的觉醒,主体的建构,创立新的生活和世界。

    不要一概否定神学和宗教,它们曾对于人类精神和人类生活发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对于未来来说,我们仍然不可低估它们的影响和作用。要在政治上和社会关系上予以智慧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做的不错的,并把宗教作为了一种国家建设的组成力量。

    只要人类的心灵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和对永生的寄托和祈愿,宗教是不会消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