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发挥生态环境优势 促进池州茶叶产业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1 14:33:16
安徽省池州市是第一批国家生态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6个地方试点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6各试点地区之一、中美联合社区可持续发展4个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池州市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治市方略,以生态建设带动了经济发展。目前,池州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7.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池州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1℃,有效积温4500~5100℃,无霜期219~24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31小时,年降雨量1694.5mm,气候宜人,土壤有机质丰富,生态小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

    2003年池州市茶叶产量5509.5t,其中红茶1549t、绿茶3960.5t(名优茶1592t);茶叶总产值10977万元。全市茶园面积14776.8h㎡,全市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茶叶初制加工厂218个,茶叶机械2195台套。

    根据池州茶叶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茶叶生产的现状,在无公害茶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生态绿色茶叶的开发是符合我国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发展环保池州、绿色池州和生态池州有着积极意义。

    一、生态绿色茶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池州是生态环境优越,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在茶叶的生产与发展过车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经济实力及人才的不足,使生态绿色茶叶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茶园基础比较薄弱

    2003年在全市14776.8h㎡茶园面积中,老、稀、散、陡的低产茶园约占三分之一,全市茶叶的平均单产和收入低于全国的水平。茶叶品种结构不合理,以地方群体的有性系品种占有绝大多数,难以优质高产。如石台县2003年底,全县的3480h㎡茶园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73h㎡。在有性系品种茶园种,21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的鸠坑种茶园面积约有1677h㎡,占茶园总面积的50%。

    2、茶农的组织化程度

    全市1543万人口中有近60万人从事茶叶产业的活动,全市虽以“九华佛茶”作为茶叶的主导品牌,培养和扶持了一些茶叶生产的龙头和骨干企业,但茶农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自种、自采、自做、自销,缺乏整体规划,统一标准的实施,不能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服务和全城的质量控制,茶叶品质不稳定,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难以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加工,产品竞争力弱,成本高,效益差。

    3、对生态绿色茶叶的认证和换证工作的认识滞后

    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是在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茶园的规划、开发、生产加工和质量管理的过程需要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这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生态绿色茶叶产品的宣传和市场营销都需要有专门的组织和技术人员进行。据统计,2003年全市14776.8h㎡茶园均已达到无公害生产,山区茶园10195.6h㎡,约占茶园总面积的69%,符合有机茶生产的茶园尚有2900h㎡没有通过认证。由于经济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因种种原因,对生态绿色茶叶的申报、认证、检测和标志的使用认识滞后,导致一些茶农、茶场、茶商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动力不足。

    4、生态绿色茶叶生产、发展的配套技术不完善

    生态绿色茶园的生产与开发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系统问题,与其相配套的茶园基地规划建设、茶树良种的选择,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系统以及茶叶加工、包装、储运、保鲜技术和宣传、市场等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二、促进生态绿色茶叶发展的思路和设想

    根据池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4-2008年)中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和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九华佛茶”品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国内外市场份额,扩大出口,发展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区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1、发展生态绿色茶叶应与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开发相结合

    有机茶、生态绿色茶和无公害茶是不同水平、但又密切相关的产品,它们总是与“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无公害茶生产和消费是政府主张的市场准入的最低要求,内销要符合国家标准,出口要符合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机茶和生态绿色茶叶是按特定标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并经过专业认证机构审查颁证、获得标志使用权的产品,特别是有机茶要求更为严格。

    有机茶和生态绿色茶叶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市场培育工作,需要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需要扎实、稳妥的工作,不可盲目一哄而上。要处理好有机食品、生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三者的关系,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机茶、生态绿色茶和无公害茶的开发。池州市有69%茶园位于山区、半山区,生态系统稳定,病虫害发生较少,山区茶农也容易接受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具备进行生态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的诸多条件,相对比较容易转化到生态绿色和有机茶的生产,我们可选的这些地区的茶园作为起步,加强生态及有机茶基地建设。

    开发生态绿色和有机茶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市场需求,其更重大的意义在于通过生态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带动茶叶生产的现代化和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生态绿色茶业应与茶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大宗茶叶的生产效益不高,特别是交通不便、经济实力较弱、信息闭塞的山区,更是如此。池州市所辖的一区(贵池区)三县(东至、石台、青阳)一处(九华山管理委员会)也都属于山区,自然条件优越,但交通和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影响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目前,池州市老化、稀疏的茶园较多,产量低、效益差。特别是茶叶进口国的“绿色壁垒”,使得池州市的茶叶,尤其是红茶(传统的出口产品)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些茶园得不到正常管理,甚至出现茶园抛荒现象。因此,开发生态绿色茶、有机茶,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十分重要。2000年安徽省茶叶公司、安徽省贵池茶厂于石台县丁香镇红桃村三家共同组织了“九华佛(红桃)有机茶合作社”,并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茶发展中心(OFDC)的审定认证;2001年6月获得瑞士生态研究所颁发的有机茶转换证书与标志,取得了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该合作社有标准有机茶园142.3h㎡。贵州区肖坑村位于九华山区,全村拥有有机茶园200h㎡,2002年人均纯收入3866元,村民收入主要来自茶叶,是茶叶生产专业村。2003年,石台县原皖旭绿色食品公司与丁香镇新中村联合组建成新中有机茶叶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过市场调研论证后,认为发展有机茶是使新中村茶叶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决定在新中村(安徽省生态百佳村)开发有机茶基地1070h㎡,该项目已获得池州市经贸委的立项,其实是将为池州市乃至安徽省的有机茶生产增添实力,也为实施有机茶生产提供更成熟的经验。目前东至县正在进行万亩生态有机茶开发,该项目以全国十大重点茶树良种场——东至茶树良种场为依托,在全国唯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发展生态有机茶园。率先开发生态有机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居于市场有利位置,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池州市的山区茶园面积为10195.6h㎡,有些村已多年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故在这些乡镇进行生态绿色茶叶和有机茶叶的生产,调整茶叶生产结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据2003年池州市茶叶统计资料统计,全市尚有1346.7h㎡土地可开发为有机茶园。其中贵池区400h㎡、东至县266.7h㎡、石台县393.3h㎡、青阳县153.3h㎡€九华山133.3h㎡。

    积极发展生态绿色茶叶生产,逐步按有机方式进行无公害化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调整池州茶叶产业结构,促进池州市生态农业和茶叶可持续发展,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这不仅符合国家茶叶产业政策,有着较好的国内、国际市场前景。

    3、发展生态绿色茶也应与解决茶叶“农残”、扩大茶叶出口贸易相结合

    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由于茶叶生产略大于供求的总体格局,使茶叶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200年7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茶叶中农残限量新标准,其农药残留检测种类高达56种;最近,欧盟又实施了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2003/69/EC指令)。新标准总共包括181种农药,其中有17种农药欧盟未制定,采用德国的标准,其中按最小检出量(LDO)作为MDL标准的占91.6%。这一切对我国、对安徽及池州的茶叶出口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据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李念华总经理介绍,从1999年开始,安徽省出口欧盟的茶叶数量已经减少,池州市茶叶的出口也是如此。2003年池州市茶叶总产量5507.5t,而红茶1574t主要外销,绿茶中的名优茶和有机茶叶有一定的出口。因此,茶叶中的农残和安全、卫生直接影响茶叶出口。生态绿色茶叶以其安全、卫生和营养的内在质量深受消费者的青眯,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且价格高于普通茶叶。

    发展生态绿色茶叶是池州茶叶发展所面临的选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生态绿色茶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可以避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开辟新的贸易渠道,创造新的贸易机会。

    4、发展生态绿色茶叶应与池州的生态旅游相结合

    旅游是池州市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九华山,国家级原始森林牯牛降,美丽的升金湖都在其境内。风景美丽的旅游景区也正是茶叶生长的优良场所,发展生态绿色茶园要与生态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园区结合,在发展生态绿色茶叶的同时,促进地方生态旅游同步发展。1999年11月池州市在九华山九子岩境区的九子岩盆地内建立了“九华佛茶茶道馆”,并成立了第一支禅茶茶艺表演队。石台天方集团,也成立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从事茶艺的表演,宣传中国博大的茶文化。省级生态示范村——贵池区梅村乡肖坑村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的翠微牌有机茶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去观光旅游、购茶。该村还于合肥等大中城市教育部门联系,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夏令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石台县新中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将昔日荒芜石山改造成满山果树、茶园的富裕村,创造了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的奇迹,每年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学者和旅游者前去考察与参观。石台县柯田乡大山村以其秀丽的仙寓山风光和特有的富硒茶,而成为旅游观光和休闲胜地。根据池州市茶叶和旅游的现状,在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九华山佛茶有限公司、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池州升金湖农副产品开发中心等茶叶生产的龙头企业中,在现有茶叶产地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茶艺表演,并适当地进行一些投入,让旅游观光者能自己亲临茶园进行鲜叶的采摘、名茶的加工和茶叶的品饮,真正让他们体会茶叶生产、加工与茶文化的内涵。

    5、增加科技投入,解决生态绿色茶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生态绿色茶叶和有机茶的生产是社会和人类前进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至今仍有不少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我们应对茶园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绿色生态茶园专用肥料开发、加工机具改进和贮运条件的改善等项目,组织攻关,争取突破,取得成果,微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1)茶叶加工厂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刻不容缓

    池州的茶叶加工厂大多是70~80年代建立的,不少是解放初期建立的,目前仍在使用。一些茶厂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达不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茶叶出口,细菌超标,主要原因就是加工厂房和设备陈旧、加工场所赃、乱引起的。另外,已有数十年的老茶机仍在使用,不仅卫生状况差,茶叶品质也不稳定,很难提高,这也是影响池州市有机茶和绿色茶也发展规模的一个制约因素。

    (2)茶园良种化推广是发展生态绿色茶叶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良种茶园可以为生态绿色茶叶的加工提供良好的鲜叶,使茶叶质量的保证。在进行生态茶园的开发和老茶园改造时,一定要选择适合的优良品种,要有一定数量的无性系品种。池州市应发挥国家级东至茶树良种场的示范作用,积极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茶树品种,利用现有资源和龙头企业在全市开展茶树良种化活动,新劈茶园和老茶园改造一律选用良种,提高茶园良种化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池州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对茶叶消费趋向于高档、保健、风味多样需求。

    (3)推广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知识,提高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普及、推广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知识,提高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搞好生态绿色茶叶开发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帮助茶农建立、健全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向茶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

    6、发展生态绿色茶叶要与实现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相结合

    生态绿色茶叶是订单农业的实现形式,是以市场为核心实施无公害生产,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并要求一定的规模效益,以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要求。因此,应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由小农户分散经营逐渐向大户、个私企业、龙头企业等集中,通过契约关系将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比较紧密的组织起来,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从目前茶叶生产和发展的态势来看,大部分生态绿色和有机茶的开发实体都是这种形式组织起来的。如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个体注册资本金由50万元人民币的私营企业,自1997年成立以来,通过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和绿色食品,已成为具有几千万元资产,并拥有大型加工工业园基地、农业观光示范园基地、科研中心,营销中心的大型农业集团,形式集十大系列化、上百个品种并具有皖南山区特色的系列产品。他们把分散的农组织起来,利用资源场造产品,利用产品开发市场,利用市场发展企业,利用企业创造基地,利用基地创造产业。他们开发的“天方八宝菊花茶”、“雾里青高级绿茶”、“天然富硒有机茶”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公司+基地+农户+科学”使各方的优势得到了互补和充分发乎,从而取得了高效运作和规模生产效益。

    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具体体现。质量是生态绿色茶的生命。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开发生态绿色茶叶应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质量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以及产品包装标准和储藏、运输标准。其中以生产技术为核心,通过生产技术控制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在生态绿色茶叶生产过程中,通过执行其标准,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了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轨道,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同时把农户的分散经营用标准化管理方式加以阻止,并转化成为农户的自觉行为。发展生态绿色茶叶生产,对推进茶叶标准化、加速实现茶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5/1/28 10: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