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大雄中学:普贤略谈《金刚经》(21-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8 21:15:05

普贤略谈《金刚经》(21

佛子普贤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所谓的佛陀,可不可以用圆满的色身来观察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可以用圆满的色身来观察。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具足色身,虽有三十二相,变化神通,但仍是缘起而非实相,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具足色身。”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可不可以用圆满具足诸相来观察?”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您不可以用圆满具足诸相来观察。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圆满诸相,亦是缘起而无自性的,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具足诸相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金刚经》属于文字般若,一般人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一点释迦牟尼佛当然清楚得很。所以您看前面,大多是须菩提提问,释迦牟尼佛回答;现在反过来了,释迦牟尼佛提问,让须菩提来回答。表面上释迦牟尼佛是在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其实是释迦牟尼佛担心我们不明白,他老人家慈悲已极,再反过来给我们讲一遍。当然所谓反过来,也不是真反过来,是另有目的的。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佛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要注意哦,这里用的是“佛”,前面用的是“如来”。您说佛就是如来嘛,是一样的。那不一定啰!这里的佛,代表佛的报身、肉身。什么叫“具足色身”呢?就是大丈夫相。佛是一个大帅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叫大丈夫相。记得好些佛经上都说,要有大丈夫相才能成佛,但是也有不少佛经上说,未必如此,甚至女的都可以成佛,比如河上女、胜蔓夫人她们,不仅是女的,而且结过婚,还生过孩子,还不是即身成佛了。其实,这些经书都是记载释迦牟尼佛说过的话,难道释迦牟尼佛说话前后矛盾吗?您看这部《金刚经》很多地方也是前后矛盾的,刚说了就不认账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法无定法呀,佛法本来就是无实也无虚的呀!说要有大丈夫相才能成佛,强调的是渐修;说成佛与相貌没有任何关系,强调的是顿悟。究竟哪个对呢?都对啊!一些研究佛学的人说,佛经之间矛盾很多,我们也不怪他。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学佛的嘛,他是研究佛学的。佛学与学佛,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有的人说话比较客气,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呢,说话直来直去:“欲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这部《金刚经》就认为成佛与相貌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须菩提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呢?是因为须菩提有个同学,就是那个记忆力好得要命的阿难,也就是记忆这部经的阿难。阿难就是因为这事,被释迦牟尼佛狠批了一顿。阿难为什么要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呢?就是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是个大帅哥,才跟随佛出家的。释迦牟尼佛怪阿难以貌取人,把他大骂了一顿,骂阿难出家是为了好色。所以须菩提吸取教训,不敢以貌取人了。他们师徒两个的这句对话,其实是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著相,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所以我在前面就给大家讲过,我们学佛是学佛的精神,而不是崇拜佛的肉身,更不能崇拜某个法师,不要著相。某个法师如果已经证悟了佛教的真实义理,给我们解释经典,让我们能够破迷开悟,我们应该从心底里向他表示感谢,赞叹随喜他的功德;但是,千万要注意,我们不能对他进行个人崇拜。释迦牟尼佛尚且不允许我们对他进行个人崇拜,何况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学佛不能著相,一旦著相,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佛法,那样不是学佛了,而是变成了拉帮结派,是实实在在地学魔。印光大师一生中没有剃度一人,就是这个原因,净宗行人尤其要注意。今后有时间的话,再专门为净宗行人谈印光大师系列。因为已经有不少净宗行人向我反映,《印光大师文钞》是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又难以理解其菁华。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释迦牟尼佛解释说,真正成佛的人,不应该以具足色身见。具足色身就是肉身、报身。您要从他的外表上去看,是看不出来什么的,他可能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普通人,他该干嘛干嘛。当然,一个真正有所成就的人,他的气质一定起了变化,肉身一定也起了变化,您要是认真观察,他的色相还是很庄严的。我的师父,当年与我初次见面时,尽管穿得破破烂烂,一个典型的糟老头样子,但我一见到他,就觉得他老人家身上有种说不出来的东西,让我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慈祥,特别值得我信赖。三十多年过去了,老人家的形象我已经非常模糊,但从他内心深处所展现出来的无上光辉,却让我难以忘怀。对我来说,他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交代我做的事我没有忘,尽管我刚开做,而且做得不好,但我会努力做下去------尽形寿做下去。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前面说不应该以具足色身见,现在问题再进一步,应不应该以具足诸相见?须菩提回答说,也不应该。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相,也是相。学佛修行是不能够著相的。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真正的佛,不是那个肉身,因为那个肉身是四大假合而成的。所以说见到法身,才算是见到真正的佛。但是法身又是了不可得的,因为法身无相。要一切相皆空,一切相都不住、不著,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正因为如此,每次有人说他见到佛菩萨了,我都会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呢?您想吃黄瓜,起码也要先挖地播种啊!地都没有挖好,居然说您种的黄瓜好大好香!真是无话可说了,只好求助阿弥陀佛了。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22)

 

普贤略谈《金刚经》(22

佛子普贤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我会作这样想:‘我当为众生说种种法’,因为我只是机缘相感,随人悟性,为之指点,未曾有说法之念头。你切勿有以为我应当说法的念头。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 ‘如来有所说法’。他这么说,即是毁谤佛,是他拘泥于文字,不能了解我所说的道理,才会这么说。须菩提!所谓说法的意思,不是假于口说就能尽的,佛的真空妙理,原来无法,只不过为众生解除外邪妄心而说的,使之了悟真性,自证佛理,此乃假藉一个名,称之为说法而已,实际上我并没有说法。”那时,须菩提向如来佛禀告说:“世尊!恐怕未来世的诸众生,听到这个无法之法,无说之说,不能完全了解,不知能否生信心。”佛回答说:“须菩提!众生本来各具有佛性,所以说他们非众生,但他们尚未解脱妄心,所以也不是非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只是尚未了悟,如果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而非为众生,现在不过先假借一个众生之名称之而已。”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你千万不要有这样的观念,什么样的观念呢?就是佛在这个世界上说了法。佛说须菩提啊,你可千万不要认为我在这个世界说了什么法。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后就开始说法,八十岁入涅盘,说了四十九年,他这里都一慨否认了。“莫作是言”,千万不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我说过佛法,“何以故”?为什么呢?假如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真正说过某一种法,“即为谤佛”,就是在毁谤佛。这话好严重!释迦牟尼佛说,只要是认为他曾经说过佛法,那就是在毁谤佛!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为什么要把问题说得如此严重呢?他自问自答:“不能解我所说故。”凡是认为佛曾经说法的人,说明根本就不了解佛说法的意思,只是在语言文字上打转。佛法无实也无虚,凡是执着某一法,便无法破除法执,就无法达到法我无二。

这个语言文字,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其实也不是个东西。说它好,是因为有了它,大家沟通起来很方便。您看我在这里敲键盘,几个小时后,大家就看见了我写的东西,说不定我写的这些东西,几十年后会传向全世界。释迦牟尼佛肉身已经灭了两千多年了,他当时讲的这部《金刚经》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这都是语言文字的功劳。说它坏,是因为这些语言文字存在太多的局限性,很难表达我们的真实意思。就以这个《普贤略谈金刚经》为例,不同的人看了,就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有的会认为这个叫普贤的家伙是在胡说八道;有的会认为这个叫普贤的多半是来自地狱;有的会认为这个叫普贤的一定是闲的无聊了才来东拉西扯;有的会认为这个叫普贤的虽然只学了三十年佛却已经有了一点凡夫的见解;说不定也有人认为这个叫普贤的已经大致懂得了《金刚经》的真实义理。您看,同样的语言文字,不同的人看了,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甚至一句很普通的话,不同的人听了也会反应不一。比如一句“您好!”,您对不同的人说,反应一定也不一样:有的会认为您很有教养;有的会认为您很有礼貌;有的会认为您虚伪;有的会认为您不怀好意,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我们说话时,总有人会对我们发生误会。所以佛说,他说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众生听了不要著相,不要抓住他所说的不放。悟道、成佛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所说的法如筏喻者,好比是一条过河的船,您过了河就没必要把船还带在身边。换句话说,只要您能够过河,采取什么手段不重要,佛并不要您一定坐他的船过去,您只要有办法过了这个苦海就行了。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看来释迦牟尼佛也发现须菩提跪的时间比较长了,所以接着告诉须菩提,所谓说法的意思,不是假于口说就能尽的,佛的真空妙理,原来无法,只不过为众生解除外邪妄心而说的,为了让众生了悟真性,自证佛理,因此假藉一个名,称之为说法而已,实际上我并没有说法。有一次四川省初中数学老师竟教,参加竟教的老师很多,但课题是一样的,都是《分式方程的解法》。我连听了三天共24节课,每个老师的教法都不一样。您说学生应该记住哪种教法呢?普贤以为,哪种教法都没有必要记住,只要掌握了分式方程的解法就可以了!三藏十二部,就是分式方程的教法,佛法,就是分式方程的解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这里须菩提突然多了一层身份:慧命须菩提。慧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续佛慧命。因为释迦牟尼佛讲的这部《金刚经》,须菩提懂了,可以做《金刚经》的传承人了,因此须菩提就自然要承担起续佛慧命的重担。慧命须菩提听到这里就懂了,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说的。因为他懂了,所以他担心一件事。他禀告佛说,也许将来有众生,听您那么讲,能生起信心吗?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佛回答说:须菩提!众生本来各具有佛性,所以说他们非众生;但他们尚未解脱妄心,所以也不是非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众生之所以叫众生,只是尚未了悟,如果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就不叫众生了,现在不过先假借一个众生之名而称为众生罢了。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因为都能够成佛,都能够见到自性。真正的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须要无我才能达到。当您修证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就得到一个智慧,就是唯识中所讲的平等性智。无我就无人,无人就无他,无众生相,无烦恼,无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无众生之相。真正有成就的人,看众生都是佛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道理就在这里。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23

 

普贤略谈《金刚经》(23

佛子普贤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禀问说:“世尊!您得正等正觉菩提心,真的是得无所得吗?”佛回答说:“正是!你说的正合我的意思。须菩提!我于菩提正法,丝毫都无所得。因为凡是可以用得失来衡量的,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自性的。自性菩提,人人具足,如何能得,也无法可得,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佛在上一品时说,根本无法可说,现在释迦牟尼佛又说根本无法可得。须菩提说,世尊,当年您大彻大悟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您那个境界,真的是没有得到一个东西吗?“佛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这个如是如是很有意思。如是是什么意思呢?您可以自己去理解,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我在上一品中说,语言文字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其实也不是个东西。我个人喜欢说,如此而已。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呢?金庸有部小说,叫《倚天屠龙记》,里面有个布袋和尚,名字叫说不得。这个和尚有点意思,对谁都说“说不得”。我国历史上倒真的有个布袋和尚,据说是弥勒化身,现在我们看到的弥勒像据说就是他的像,这个像与乐山大佛那个弥勒像相差很多,乐山大佛坐在那里一本正经,这个弥勒像整天笑嘻嘻的。据说这个布袋和尚给人说法很有意思,别人向他请教佛法,他都是把口袋往地下一放,然后一言不发,看着您。您懂了,他就冲您哈哈笑,不懂,他提起口袋就转身走了。这个布袋和尚是不是弥勒化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得真对。唉!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把爹妈给我们的这个口袋放下?一个装满脓血粪便,两端还直冒臭气的口袋,竟然被我们抓得紧紧的!有的人甚至为了这个口袋而铤而走险,无恶不作!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当时我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你以为得到一个什么东西了吗?没有,了不可得。所以六祖开悟后,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有一点少法可得,就还有一点空,有一点光明,有一点境界;换句话说,还是著相了。“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没有少法可得?想要知道有所得还是没有所得,您首先要知道,有所失还是没有所失。如果我们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失掉了,那我们现在又把它找回来了,这就叫有所得了。我们根本就没有把它失掉过,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本性里边固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圆满佛果的一个别名而已。因为这个佛果,并不是从外得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称,也不是从外得来的,都是我们自己固有的。既然都不是从外得来的,也就无所谓失去。既然无所谓失去,当然无所谓得到。所以佛说“无有少法可得”。您要认为从外得来的,那就是向外求法了。以前看过一首诗,写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乱的意思,浪求就是乱求。说佛就在您的心中,您不要到外面去乱求。灵山就是灵鹫山,那个灵鹫山根本就不再外面,它就在您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是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了。这说明佛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按照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因此不要心外求法。按照佛法来看,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您看《西游记》中的悟空,是在哪里悟道的呢?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就是我们的心;方寸还是我们的心;斜月三星就是中文字的“心”字。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24

 

普贤略谈《金刚经》(24

佛子普贤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再进一步地说明:“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是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佛与众生所具有的菩提心,亦没有高下,所以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因为在真性中,原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四相,如有此四相,则是受浮尘妄念所蒙蔽。所以能修明心见性的一切善法,就可以得无上菩提。须菩提!我所谓的善法,乃本性中自然的觉性,原本就无善恶,只因为了开悟众生,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善法而已。”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昭明太子给这一章取的标题是净心行善。释迦牟尼佛在前面把自己说的一切先来了个全盘否定,无色身香味触法、无人我寿者众生相、无具足色身相、无三十二相、无法可说、无法可得。现在呢?又说要净心行善。释迦牟尼佛说,要想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有善法的成就不可。他先给须菩提解释,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是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所以是平等的,佛与众生所具有的菩提心,并没有高下之分,所以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因为在真性中,原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四相,如果有了这四相,那是因为受到了浮尘妄念所蒙蔽。

这段话的重点是“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修一切善法,才能成佛。“修一切善法”的重点是在一个修字上。所以修行学佛,绝对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简单,您这叫佛学,不叫学佛,您这是在纸上;也不是两腿一盘那么简单,您这叫口头禅,您这是在腿上;更不是只念阿弥陀佛那么简单,您这叫空喊爹妈,您这是在嘴上。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必须踏踏实实践行五戒十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话,大家都知道,可是说起容易做起难。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要日行一善已经很难办到了,要不行一恶就极为艰难。所以“诸恶莫作”放在“众善奉行”的前面。换句话说,“诸恶莫作”以后,就自然“众善奉行”了。三藏十二部,随便哪一部里面都有“善男子善女人”。什么叫“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修一切善法”的人;怎样“修一切善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的人,就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能够成佛。换句话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成佛的前提条件。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接着释迦牟尼佛又解释了什么是善法。佛说我所谓的善法,乃是人人本性中自然的觉性,原本就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因为为了要让众生开悟,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善法而已。前面佛要求我们净心行善,修一切善法,现在他又说,其实本来就没有善恶之分!那不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因为佛说的没有善恶嘛!您这是在歪曲理解佛经,光从字面上来看的,说明您对佛法一无所知!所以普贤不得不在这里啰嗦两句。

从法身实相般若本体来看,“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也可以理解为,做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不执著才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份内的事,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佛说是法平等,没有善恶,是指的平等性智,那是要到达第八地成就,才能证到的。第六识空,是证得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空了以后,才证得平等性智。证得平等性智以后,一切众生人我就平等了。我在前面说过,菩萨有隔阴之谜,但是如果已经证得了平等性智,就没有隔阴之谜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寿者,有众生,都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这时再把见思两惑破的干干净净,做到了正知正见,这个就可以叫做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正等正觉了。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才能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在您没有证得平等性智以前,那是有善恶之分的。

那么,既然在证得八地以前的菩萨们都是有善恶之分的,八地以前善恶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经常说要凭良心做事,这个良心的良,就是善的意思,违背了良心,那就是恶。我们都知道杀业最重,杀是大恶。假如有敌人侵略我国,眼看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我们是对敌人举手投降呢?还是拿起枪来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答案显而易见,此时杀敌,正是大善,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毛泽东有句名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寺院里都有韦陀菩萨的像。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叫做贤劫;在这个贤劫里,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韦陀菩萨发愿说,他要护持这一千尊佛,做这些佛的护法,让他们都成佛后,自己才成佛;所以韦陀菩萨是贤劫里最后一尊佛。您看韦陀菩萨是怒目金刚打扮的,他就是要惩恶扬善!所以修行学佛,绝不是让我们是非不分,黑白不辨,因为那是假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以广大人民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蚊子咬我一人,我拿鲜血供养它,是我的慈悲;蚊子咬大家,影响了大家的生活,我拿灭蚊器驱赶它,更是我的慈悲。

雷锋也有几句话,是不是这样说的,我们不去追究,但是值得还没有证得八地的同修们借鉴。我记不太清楚了,大致是这样的:“对待同志应该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应该象夏天一样火热;对待私心杂念应该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应该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我可以老实告诉大家,雷锋就是再来人之一,他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来给我们做榜样的。您就没有想过,为什么全世界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要信仰的人都愿意向他学习呢?我们修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用智慧的佛法,实现智慧的生活,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如果我们拘泥于佛经的文字,妄自断章取义,不去体悟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意图,那就不仅仅是书呆子,假学佛了,而且是在糟蹋佛法。因为这样的人越多,世间人对佛教的误会越深,真正的佛教就会越来越没落。历史上佛教多次备受打击,哪一次不是因为这样的人!这样的言行,不客气地说,“即为谤佛”!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25

 

普贤略谈《金刚经》(25

佛子普贤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相当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须弥山堆积起来的七宝来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受持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是少至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来为人演说,则前者以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比不上后者所得福德的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是不能用算数的譬喻所能算的。”

福智无比,福是福报,智是智慧。要证得无上菩提、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佛学的名辞叫做资粮,即资本与粮食,也称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这一章表面上与前面讲布施的功德和持经的功德相重复,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再次强调《金刚经》的地位,因为一切佛从此经出,因此后人无论如何也要重视这部《金刚经》。这一章放在第二十三章的后面,其实也相当于第二十三章的结论。佛在第二十三章说,要修一切善法,才能圆证菩提,这一章中佛告诉我们,财布施与身布施,都比不上法布施,比不上如法受持读诵《金刚经》并为人解说《金刚经》的真实义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先说这个须弥山。须弥山是什么山呢?有人说是喜马拉雅山。如果是这样,那须弥山离我们就太近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告诉我们究竟须弥山在什么位置,只是说,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高大的山,我们这个世界显然比地球大得多,所以须弥山在不在地球上都很难说。换句话说,能不能够用肉眼见到都很难说,说不定就是科学家们所说的某一个“黑洞”呢?佛还告诉我们,其实每一个世界都有须弥山,所以佛在这里说,“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学佛最怕的是落在现象上或者文字上,所以这个须弥山,我们大可不必去追究它究竟在哪里,我们只要知道它是每一个世界里面最高大的山就行。因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人以相当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须弥山堆积起来的七宝来行布施。简单地说,就是以无量无边的财宝来布施。这当然都是比喻了,事实上不可能的。这样布施的结果,当然福报是很大的。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说那个人的福报再大,也比不上这个人,甚至比不上这个人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简直无法用算数来比喻。简单地说,就是那个财布施的人福报虽然很大,但是与这人比起来,那点福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这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般若波罗密经很多,凡是般若密的都是,比如大般若经等,凡是讲智慧成就的都是。但释迦牟尼佛说,“此般若波罗密经”。 “此般若波罗密经”是什么经呢?此就是这部,“此般若波罗密经”就是我们现在谈的这部《金刚经》。“四句偈”前面已经说过,至于究竟是这部经中的哪四句,是原文还是在字里行间,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普贤已经说过自己的观点,就不重复。“受持读诵”。读诵好理解,读就是思考,诵就是大声背。就是背完想,想完背嘛,象普贤背《心经》那样,背上几百万遍,肯定会得到实际的利益的。这是打比方呐,《金刚经》的字数相当于《心经》的二十倍,所以要背几百万遍恐怕做不到。读诵十万遍怎么样?我就是说说,您也别往心里去。“受持”是什么意思呢?受是领受。持是修持。释迦牟尼佛说,您光接受《金刚经》的观念是不行的,那是文字,您不要著文字相,您应该领受,领会了佛的真实义理,就会得到实际的受用;但是光领受了还不够,还要如法修持,要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状况好时,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是能够接受的;身体状况一糟,不是假合的呀,痛的要命呐!您是没有得定啊!您是没有受持啊!有的禅师在荒山野岭打坐,手指被狼吃了都不知道,这就是定的作用啊!三国时期有个关羽,刮骨疗伤,眉头都不皱一下,那也是因为在定境中。战场上,士兵的肠子都露出来了,还是在往前冲,他为什么不痛?在定中嘛!英国有位父亲,带小女儿乘船从英国去看在美国的妈妈。在途中,这位父亲不小心,心脏被利刃刺破了,他没有告诉女儿,十几天后,当女儿看到自己的妈妈时,这位父亲气绝身亡。医生在检查他的身体时,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应该在十几天前就死掉了。这样的例子我可以给您举出很多。

这一章是说法布施的功德远胜其他布施的功德。换句话说,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因为佛法教育是慧命教育,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精神生命的。肉体终将要死的,而精神是万古长存的,所以精神远远重于肉体。阿弥陀佛是无上医王,佛法是最好的良药,是因为佛教是从根本上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脱,而不是充当肉体医生的角色。所以如果您身体有了病,首先应该去看医生,医生的工作就是做这个的。释迦牟尼佛也会生病,生了病也会吃药。就是这个原因。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