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国国歌:董兴世系追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0:07:40
胶南的历史沿革.   
          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繁衍。春秋时期,境内有琅琊、安陵两城邑。战国初,越灭吴,于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今县域南部沿海一带属越,历224年。后越败于楚,地属楚。战国后期,县域全部属齐。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郭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1944年析置藏马、诸胶边两县,属滨海行署。1946年9月,划胶县洋河以南9个区和青岛办事处的薛家岛区建立胶南县,属滨北专区。1950年5月滨北专区撤销,藏马、胶南两县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藏马县并入胶南县。是年胶州专区撤销,胶南县属昌潍专区。1958年10月胶南县改属青岛市,1961年4月复属昌潍专区,1979年1月再度划归青岛市。1991年1月,胶南撤县设市。 董兴后代           ●据我《诸城董氏家乘》记载:始祖董兴,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海州当芦村,迁到鲁南黄海之滨的窑头村(今山东胶南尧头村)。  
        ●现在之胶南的历史比较晚,大致在四五十年分代别从诸城及胶州析出部分地区,组建胶南县(现属胶南市),东部来自胶州,其南部西部来自诸城.来自诸城的占绝大部分,包括南部、东南部沿海一带,大致包括现在的琅琊、泊里、藏马、海青、大场等地。洪武二年始迁祖董兴自海州迁至诸城(解放前此地属诸城县),于窖头落脚(即现在胶南尧头,此村尚可考,以董姓为主),后至藏马,其后人复辗转播迁,至今在诸城南部、胶南大部以及胶州的董氏村落随处可见。至六世祖讳敏生(《董氏家乘》载其善勘舆之术),始卜居诸城桃林董家庄子村,即现在我的祖籍。我这一支堂号为“中兴”、其他支派有“西草园”等堂号。           董兴的后代,以窑头村〈今尧头村,胶南市泊里镇南端靠海。〉为中心,向外扩散,后代人口应该超过万人。 

尧头村 
尧头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3公里处,一个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 
尧头一村现有居民225户,746人,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尧头二村现有居民224户,748人,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尧头三村现有居民206户,727人,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尧头四村现有居民232户,834人,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董家小庄村 
董家小庄村位于泊里镇驻东3.5公里。 
董氏祖先在明末由江苏海州迁至尧头,后从尧头迁至此。原来村名为程家小庄,董姓迁至此,子孙繁衍很快,而程氏人口却逐年减少,后改名为董家小庄。董家小庄现有人家150户,人口575人。 

丰台村 
丰台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8千米,泊(里)董(家口)公路东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千米、南北1千米,面积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51亩。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祖,徐、丁、董三表弟由江苏海州迁至山东藏马县(现泊里镇周围)。由于先祖董兴爱好撒网扑渔,三表弟协商由董兴靠海边择地而居,子孙繁衍。由于当时该村树林茂盛多坟墓,故得名坟上,后择吉更名丰台。丰台村现有居民150户,人口430人,以董姓居民为多。 

小庄村 
小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8公里,是进出董家口渔港的必经之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丁、董三表弟由江苏海州迁至此靠海边择地而居。由于当时人口少,村貌较小而得名小庄。小庄村现有居民400户,人口1347人。有“大庄不大,小庄不小”之说。随着经济流通搞活,有很多擅长海水养殖、下海捕捞者相继迁至本村。除董姓居民外,尚有宋姓、马姓、任姓、周姓、盛姓、王姓、肖姓、陈姓等在此居住。 

棋子湾村 
棋子湾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公里处,是泊里镇南端的一个沿海渔村。 
明朝洪武六年,董姓几户人家由尧头迁至此地,因此地有湾,湾内有石块分布,状似棋子,故名棋子湾。现在该村有253户,人口608 人。村民大都为董姓,另有李、王、丁、崔姓等居民。 

董大庄村 
董大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5.4公里。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00亩。北5.4千米为镇驻地,南5千米为董家口,西2千米为青钢集团,东4.5千米为码头,村前为环镇路,泊(里)董(家口)公路从村中穿过。 
明初董姓由近处尧头村迁此立村。因比邻村大,更名大庄。1980更名为董大庄。董大庄村现有居民268户,人口798人。除董姓居民外,尚有刘姓、王姓、李姓、赵姓、张姓、厉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董家庄子村 
董家庄子村位于诸城市桃林乡。全村约300户,人口1000人。村民大都为董姓。 
均为第八世敏生的后代,世系谱为: 
董兴 - 彦明 - 有富 - 昊 - 铎 - 大治 - 肇裕 - 敏生 - 煜、勖、晟、景、昺、昙 - 这里开始分为六支,散居董家庄子村。
八世祖敏生,武功高强,抢了明朝某王妃,明灭亡,始免於灭族之祸。又精堪舆,择后代人丁兴望之龙穴宝地而居。

以下枕石漱流补充:

关于胶南理务观乡(俗称六关)芙蓉村(俗称鸱儿坡)
 芙蓉村位于理务关镇西南2.6公里处、吉利河西支流南侧。西临诸城市桃林。地处丘陵。现有居民125户,445口人,耕地面积805亩。 据传,明初董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此立村,因当时此地芙蓉树较多,故名芙蓉村。 
 
胶南黄山小屯
 据传,明初张、邵、董姓从江苏迁来立村。因属军佃民屯,村小,故名小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 疆域》载,民国时称小屯。小屯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4.5公里处。东北与小袁家沟接壤,东南与崔家屯相连,西部和北部与宝山镇交界. 

董辛庄
 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1.5千米。村域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30亩。 据传,清朝年间,董氏祖先五世祖由董家小庄迁此立村为辛庄,子孙繁衍至今。1980年改名董辛庄。董辛庄现有居民178户,居民645人。除董姓外,尚有程姓、刘姓、丁姓、杨姓、李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石岭村 
 石岭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4公里,张泊路由村后穿越。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亩,林地面积25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氏、丁氏、徐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迁至董家口,后迁此。因村前有龟样巨石,得此名,现大部石头已经被开采。石岭村现有居民53户、人口167人。  高家庄村 
高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南2.6千米。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0亩、果园420亩、菜园60亩。东靠泊贡路,西临泊尧路,南10公里为董家口码头,向北可通往204国道。 
据传,明初洪武初年高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为高家庄。高家庄现有居民270户,人口916人,有董、陈两大家族,另有孙姓、王姓、杨姓等在此居住。 

营东头村 
营东头村位于镇驻地南6.1公里。据传,明永乐年间,此地有兵营,董、贾、历、李等姓迁立此村,因在兵营的东侧,所以名称营东头村,现营东头村有270户,750口人,总耕地面积1500亩,成材林600亩,桑园50亩。 

董兴后代占一定比例之村庄: 

撒牛沟村 
撒牛沟村位于泊里镇南8公里,地处黄海之滨,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村域东西长1公里,南北长1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 
该村有200户、644口人,以崔姓和王姓为主,另外还有李、丁、葛、赵、董姓等居民。撒牛沟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 

营上村 
营上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6.5公里,泊(里)董(家口)公路东侧。该村以丘陵为主,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0亩,果园为83亩,菜园面积14亩,山林19亩。 
据传,明初李氏先祖定居此地。因当时村后边驻有军队,且设有营部,而该村居营部上部,由此得名。营上村现在有居民107户,人口为321人,除李姓居民外,尚有董姓、宋姓、张姓、姜姓、陈姓等居民。 

管家庄村 
管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南5.5公里处,泊(里)董(家口)公路东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5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管姓祖先由今诸城市管家大村迁此立村,取名管家庄。现有110户人家,360口人,除管姓之外,还有董姓、王姓、韩姓、贾姓、丁姓、历姓等居民。 

长松庄村 
长松庄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南5公里处为董家口海湾。全村有耕地495亩。 
据《琅琊丁氏家谱》记载,清朝初期,丁启由附近尹家村迁来本村立村,因为当地有许多松树林,四季长青,故名长松庄。现全村有130户人家,130口人,以丁姓居多,除外,尚有刘姓、尹姓、闫姓、董姓等少数居民。 

尹家圈村 
尹家圈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7公里,泊(里)贡(口)线西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0亩。 
据传,明初尹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该村后倚子良山,前抱大海、西为丘陵,周围环绕,故人好称“椅子圈”,后更名为尹家圈。尹家圈村现有居民550户、人口1913人。除安、王、董、徐四大姓氏外、还有李、陈、丁、尹等14姓氏居民。村中有古树银杏一棵。 

黄家庄村 
黄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南4公里。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05公里,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8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丁氏祖先从江苏海州迁至大村镇,而后从大村镇分支迁此。当时由于杂草从生,满目荒凉,故名“草场”。清末,改为现名。黄家庄现有居民192户,人口756人。除丁姓外,尚有李姓、张姓、杜姓、王姓、厉姓、董姓、管姓、高姓、朱姓、封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吕家庄村 
吕家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有耕地276亩,果园15亩,苗木20亩,林木2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姓自江苏省迁此定居,取名吕家庄。现村中居民以刘姓为主,还有董姓、郑姓、王姓少数居民。 

尹家村 
尹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3公里,地处平原。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2.1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85亩,其中粮田面积989亩。张泊公路由村后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尹氏十世先祖尹在富由日照市夹仓村迁此立村。该村现有居民283户、人口956人,除尹姓居民外,尚有丁姓、王姓、董姓、牛姓、谭姓、季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董兴后代又一村:胶州市铺集镇天台寺村董氏

胶州市铺集镇天台寺村董兴十八世孙董树龙于今年二月展开寻根工作,至於他是何时开始有寻根的想法的,我并不清楚。以下是他对家乡的描述:
“我所在的天台寺村,有董姓百余户。相传为董勇茂董勇胜二兄弟挑着担子来的,由此天台寺的董氏便分为两支。先祖是十世,传到我这一代便是十八世。加上天台寺董氏外迁的人,这两兄弟的子孙可算是繁茂的了。”

过年期间,他返回家乡,询问老人家家史得到了几个重点:1.家族传说。我今年过年,回村问了一下,村里人告诉我,我们最早来自胶南泊里董家口。我当时心里一震,泊里?不正是董兴定居的地方?如果此说为真,我们是董兴的后代无疑了。
2.世系吻合。董兴的后代,如少校,增华等,均是十八世,而我也是十八世。如果祖先不是同一人,那么世系相同的可能性太小了。
3.排字方法相同。我看了一部分董兴后代的家谱。家谱中姓名单双字混杂。而我们祖上传说,我们家应该是单双字交替的。再次吻合。
4.分布范围吻合。董兴的后代多分布在胶南胶州诸城高密一带,而我们恰恰处于这个范围的腹地。

对於祖上是胶南董兴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近月他的步伐踏进了胶南市泊里镇小庄村。村里有位好心的老人家拿出印刷本的家谱给他比对,看到家谱中的十世果然有“勇”字辈的先人。虽然没有明确对上“董勇茂、董勇胜”两位天台寺的始迁祖,可以肯定的是差不了太远了,希望泊里镇一带有家谱的同宗可以帮他们找找看、比对看看。


以下疑似董兴后代:

董家村
董家村位于胶南市西南部,大场镇最南部,靠近204国道。
2006年全村共有263户,总人口889人。全村姓氏有董、夏、曾、尹、王、马、李等姓,其中董姓最多。
枕石漱流注:大场镇董家村,其来由没有考证,可能是一家,跟泊里很近,大场本市徐氏居住地。

胶州市南边与胶南市北边的董氏群体

       苏北赣榆董氏是由三个董氏家族汇流而成的庞大的董氏群体,人数约十五万,合谱后,以董雄为始祖。嘉庆五年(1800年)景云公霞始议定二十个排行字。即: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奉玉广世德.希文镇安永.自十三代始执行.后发现其中玉世德希文永六个字重复祖先排行字,将后十字修改为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如今这个由赣榆订的排字也通用於山东胶州市南部及山东胶南市北部。
  
   董雄的家谱上写道:“始祖雄由顺天府北方密云县迁胶西县艾山后大村,历三世,於洪武四年徙居赣榆。”这里所说的大村,确有其村,他的位置在胶州市洋河镇,位於艾山的北北东方。对於大村,青岛市情网上通这么写道:“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为董姓立村,名董家大村。后因与汤姓不睦,董姓迁董家屯(今九龙镇),村名遂省去姓氏,改叫大村。”经查在大村的西边有一个泊子村是由大村迁去,全村共有70户人家,村总人口数220人。
  
   九龙镇在洋河镇北边,镇南可以找到董家屯村,据董家屯村的《董氏家谱》记载,明朝末期(1625年)董家兄弟三人从洋河镇大村迁来并立村,取村名董家屯。在九龙镇董家屯村的东南紧临另一个董姓村落,名为永安屯村,相传建村于清初,距今约400年,董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取吉祥言命村永安屯。(这里的永安也许与董俊有关)
  
   洋河镇的西边张应镇有个河流董村(解放前属高密县),据河流董村《董氏家谱》记载,董高祖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从京东密云县小云南迁徒,立村名“董家河流”后改为“河流董村”。另有一说,相传明朝董法玉、董振环从王台迁来立村。
  
   胶南市北边还有三个董家村:
   胶南市宝山镇董庄村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取名董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为董庄。
   胶南市王台镇河西董村
   河西董村位于王台西南4.7公里处,地处丘陵,明初董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在巨洋河西岸,故称河西董。
   胶南市六汪镇齐家后沟村
   据传,明朝末年,董氏先祖由胶州迁至此地而居,因此地以南已有他人先立齐家庄村,又因村前有一条小河,故定为齐家后沟村。
  
   所以,於大村周边,一共找得到分布於六个镇的七个董姓村落,分别是“胶州市洋河镇泊子村”、“胶州市九龙镇董家屯村”、“胶州市九龙镇永安屯村”、“胶州市张应镇河流董村”、“胶南市宝山镇董庄村”、“胶南市王台镇河西董村”、“胶南市六汪镇齐家后沟村”。
  
   据我所知,宝山镇使用赣榆的排字。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南卧龙村住了约400名董姓,他们从十八世起也使用赣榆的排字,只不过却错位了二世。原本赣榆的排字是从十三世开始:国家恒建作(13~17世)毓淑自鸿兴(18~22世),南卧龙村的十八世却用了赣榆十六世的“建”字。他们甚至认为“高密、胶南与我们是一个氏的。”
  
   从他们的散居状况看来,应该也繁衍了上万人口,始祖目前尚不知,可以查“胶州市九龙镇董家屯村”与“胶州市张应镇河流董村”的《董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