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茶的功效吗:重点高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00:24:52

“中小学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子课题

“重点高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重点高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是重庆南开中学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的一级子课题,2007年9月正式立项实施。近两年来,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主要研究工作基本完成。现将主要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价值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关键在人才,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国际竞争已经开始从数量竞争转化为质量角逐。重点中学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不但肩负着“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使命,而且承担着带动整个地区教育水平提高的重任。在决定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教师的是基础生产力,其中的骨干教师或名师更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需要名师,社会呼唤名师,重点中学就“重”在名师。重点中学加强对名师的培养,无论是对教师个体的成长、教师队伍的优化还是整个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重点中学注重名师培养能够减缓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感

教师因为工作性质本身对于情感投入的强调以及工作负荷的巨大,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就有一百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的痛苦之中,这种情况在重点中学仍然存在。所以,一个学校教师的群体需要楷模,需要领头羊,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名师,通过名师的培养、成长及其人格魅力,来影响更多的教师,减缓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2.重点中学注重名师培养能够加快新教师的成长

随着中小学、大学的扩招,教师队伍偏向于年轻化。年青教师的大量加入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点高中的新教师基本上都是正规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其知识机构和专业素养一般能够满足中学教学的需要。但其教学技艺和实践经验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名师的“老带新”,名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其所带教的新教师的发展潜力。所以名师培养的状况关系到新教师的成长空间。

3.重点中学注重名师培养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工程

重庆市不断强化重点中学的建设,而我校作为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市直属中学,面临着不少新兴重点中学的挑战与竞争,这种竞争的表象是学生学习质量的竞争,其根本则是教师队伍水平特别是名师人才储备的竞争。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名师的培养,发挥名师对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示范、带头和带教作用,完善学校的教师培养机制,才能提高我校的竞争力,确保我校在重点中学的激烈竞争中长胜不败,实现在重点中学中办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4.重点中学注重名师培养是不断提升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必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只停留在“有书读”的层面,而是要求接受优质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对名师的渴望,是其对“优质教育”的具化。因此,只有注重对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的研究,培养出一批批名师,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重点高中是历史和现实需求的产物,是特定阶段在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保证部分优质教育的手段。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重点高中新的内涵,对社会而言,重点高中意味着较高的教学质量,意味着较大的名师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点”因“名师”而“重”,“名师”因“重点”而“名”。重点高中与名师成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概念界定

关于名师的界定,众说纷纭。我们比较赞同名师指的是“在教育工作中,人格高尚,成绩显著,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十分自然地为同行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具有相当名气和威望的教师”。名师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学生喜爱。作为教师,学生是其教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即使其再具备多高的科研水平,具有再多的社会名衔,也不能称其为名师。因此,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应是成为名师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二是同行感佩。名师凭借自己的教学技艺、人格魅力,让同行为其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而感动,并佩服其学养,在同行中拥有较高的威望。名师的学养魅力对其同行特别是同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一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对教师团队的发展起到濡养的作用。

三是境界高远。名师具有高远的精神境界。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什么?它是一种思想信仰,是一种品格修养,是一种道德理念,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气概情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大量的事实表明,教师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着为人师的成败。其次,名师都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或许可以具化为一种职业信仰,是其对教育价值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重,是一种极其强烈深沉的情感状态。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浓缩成指导自己教育行为的教育信仰,贯彻始终,矢志不渝。

四是自然生成。名师的名声获得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所谓“自然生成”是指不经外力强行干预、揠苗助长、浮夸吹捧的自由的、真实的发展。名师应该是在自我积极持续努力下形成的,不是由上级领导任命的,不是分名额评选出来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群众心服口服。

二、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

重庆南开中学既有名师、名师培养对象的成长过程。

(二)研究目的

1.初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名师培养机制。

2.培养一批在全市、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名师。

三、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原则:

    1.差异性原则:每一位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有其独特性,本课题将关注到教师之间的差异性,着眼于每位培养对象的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本课题将紧密结合重庆市南开中学名师培养的实践研究问题,遵循培养制度的构建与培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发展性原则:该课题研究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我校将在此基础上构建既具学校特色且具有一定普适性的重点高中名师培养模式。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和叙事研究法来实施课题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两点:

    1.访谈调查法与定性观察法相结合。对名师个案的研究,提取其成长要素采用访谈调查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大量教师的现状作开放性观察,是为定性观察法。

    2.科学文献法与叙事研究法相结合。查阅文献,站在前人的肩上来看问题,名师培养对象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采用叙事研究法。

    四、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一)课题方向的确定:

重庆南开中学在2007年6月参加了总课题组的工作部署会议,明确了总课题组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后,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确定了子课题的研究内容――“重点高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

  (二)课题小组的成立及相关措施的制定:

学校领导在充分学习总课题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成立了由校长、教科处、教务处和学校视导室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总课题组的研究意图,而且深入分析了本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途径。

整个研究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名师个案研究,总结南开中学包括刘庆生老师、解传江老师、王庆启老师、唐晓玲老师、文小宏老师等在内的名师的成长经验,对教师成长有明显促进因素的制度应加以保留,对教师成长中考虑不足的地方应补充完善,借此完成对学校现行师资培养制度的完善;一是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一批教师(包含但不限于确定的培养对象)的成长,使其成长为一定意义上的名师。并借此促进所有教师的成长,致力于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竞相发展的态势。

    (三)课题的实施

课题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开展对南开中学既有名师成果资料的收集工作,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提炼其成功的要素;二是加强对南开中学名师培养对象的培养,为其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论文评比、深入细致的听课评课制度----来实现其有意识的成长;三是借助课题来推动南开中学整个师资工作的进展。

(四)课题成果的提炼

2009年4月,课题进入成果提炼阶段。整理一些过程性资料,提炼一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五、研究的问题与结果:

两年来,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我校名师发展的现状、名师成长的途径与策略二个问题。研究的初步结果如下:

(一)名师培养现状研究

一直以来,重庆南开中学都把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在这方面不断探索。为了让培养策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课题组对重庆南开中学的师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1)  教师整体:数量急剧增加,80后居多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生源的激增,学校规模日渐扩大,教师的数量也迅速增加。重庆南开中学的教师队伍近八年来以每年20余名教师的速度在扩充,新加入的年青人无庸置疑地为整个教师队伍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数量的激增也让教师的培养工作显得刻不容缓。这些教师基本都是80后,整个教师队伍呈现出80后教师占相当大比例的特点,80后教师正日渐成为青年教师的主力军。研究他们的特点,就成为制定教师培养策略的必需。

与其他教师相比,80后教师具有他们的一些特点。80后的成长背景注定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事方式、处世风格等具有其鲜明的特征。

①以自我为中心。80后出生的教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当他们初为人师时,通常不能很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潜意识里的自我中心意识依然很强,从而会出现和学生抬杠甚至对着干等情况的出现。

②心理承受能力差。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的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时,发现当代大学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相比,心理素质呈下降趋势。其在稳定性、独立性、聪慧性、怀疑性和兴奋性五个因素上出现差距。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2005级大学生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更显得情绪激动、自卑、忧虑、无耐心,易疲倦烦躁、对挫折的耐受性差,有时显得幼稚;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缺乏逻辑思维,缺少想象力,对事物多采用具体而刻板的理解。他们渴望得到成功,但一旦遭受挫折,就可能有较强的挫败感。

 ③接受新事物能力强。80后的人往往崇尚个性,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且勇于尝试,因此,他们与学生会很容易沟通。

(2)  教师入职前成长路径多样化

与以前中学教师只从师范院校中择取的状况相比,现在的很多中学也会考虑择优录取一些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有更多的选择,其对做教师这一职业的归属感不强。且在其求学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即使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3)研究现有名师的成长经验

重庆南开中学拥有以重庆市首届名师奖获得者刘庆生老师,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解传江老师,重庆市地理学科带头人王庆启老师,全国优秀教师唐晓玲,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优秀教师文小宏,重庆市优秀班主任佘宗平,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罗兴利,重庆市中学物理研究员刘也磊老师,语文研究员颜运静,特级教师何汉生,李光惠,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杨飞等为首的一批优秀老师。了解他们的经历,解读他们的成功,会对学校关于师资培养方面制度的建设以及教师个体成长的历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本课题从个案研究的角度,研究南开中学一批名师的成长经历。

通过整理学校现有名师资料,并与其面对面地交流,探讨其自身成为名师过程中的要素,课题组更加明确了名师的具体内涵和名师的一些共同特征。

虽然名师们成名的过程不尽相同,有许多极具个性化的因素,但从他们并不尽相同的成长过程中,却不难看出有诸多的相似点。

第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鼓励每位教师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的理由;第二、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每位名师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如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并坚持下去,慎始敬终。第三、强烈的个人成长的欲望。这是一切成长的原动力。

由于时代的因素、个体的因素,有些成功经验不能复制,但成功的诸多相似点为学校师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二)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

学校在对既有名师成功过程要素提炼的基础上,提炼名师培养对象相对成功的成长经历,再结合学校的具体实践,以激发教师内在的成长欲望为出发点,以为教师成长搭建各种平台为途径,以促进各个阶层教师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总结出了一些培养名师的途径与策略:

(1)指明方向。由于许多年轻老师入职前的成长路径各异,其面对的职业选择就会很多。如果总是犹豫不决,势必会影响自己的成长速度。因此一旦选定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尽快树立理想,确定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前辈的指导就至关重要。重庆南开中学在新教师入职后会即时为其配备指导教师,不仅能帮助青年教师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也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成绩来让青年教师明白什么才是成功的老师,什么才是名师。及时的方向指导既能避免青年教师走弯路,也可以让其明晰自己的努力目标。

(2)搭建平台。重点中学可以为名师的成长搭建更好的平台,一是重点中学拥有相对优质的生源,学生的优秀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水平的学生必然会促进有进取心的教师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水平,而终身学习的能力恰好是成就名师不可或缺的条件。二是重点中学拥有相对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南开中学为例,除了每年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参与国家级、市级的各级各类比赛、展示外,学校自己也会每年举办优质课、基本功大赛、年会论文大赛,让老师们可以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有更多的观摩机会,吸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

(3)赋予重任。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独挡一面之后,要适当地赋予其重任。一定的压力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动力,承担一定的重任会促进教师更快的成长。重庆南开中学就尝试让基本熟悉初高中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承担一些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如承担班主任,担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或担任中干,参与到学校各级各类的管理工作中。因为有了其他的工作经验,教师会对自认为熟悉的教学工作有了别样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

(4)扬长避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指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是指在老师的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工作条件,即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优势,把其放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如有些教师耐心好、与学生沟通能力强,那么担当班主任可能就是最佳选择。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会促进其教学工作;有些教师勤于思考,善于写作,就应鼓励其搞科研,科研反过来会带动教学的进步……

六、研究成果与效果:

本课题研究历时两年。两年来,学校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重点中学的名师成长策略与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明确了名师的培养是重点中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需。在研究过程中,学校还就教师个体发展与整个师资队伍发展的关系、成长过程中个性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关系、重点中学为名师成长提供良好平台与滋养教师惰性的关系进行了冷静思考,深层次确认了重点中学对于名师成长的利与弊。通过研究,南开中学的师资培养思路更加明确,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各项措施更加得力,办学成效更加显著。具体来讲,则有以下几项成果

(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                    

课题着力于研究重点高中名师成长的途径与策略,加大对培养对象的培养力度,以期有以点带面之效。两年的时间,让不少培养对象有了长足的进步。

 1.名师培养对象进步显著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名师培养对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张莲、李安素、卫晋丽三名老师先后参加了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有二人被认定为重庆市骨干教师,卫晋丽老师获得了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三届重庆青年五四奖章,梁贵春老师在重庆市的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有1人被邀请参与高考命题,2008年刘霞老师被破格评为中学一级教师。在总课题组举办的“名师成长论坛和优秀课例展示”活动中,我校韩琳老师获得了中学组一等奖。在重庆优质课化学科大赛中,梁贵春老师荣获一等奖,并被评为2008年南开中学优秀青年教师。邱宝勤老师获2008年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乒乓球比赛优秀教练员”称号,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裁判团体并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田径裁判工作,荣获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优秀国内技术官员”称号。徐炳老师担任物理主教练辅导的高2009级学生中,有6人获省级赛区一等奖,其中四人在之后的清华、北大自主招生中被提前录取。

2.以培养对象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与普通中学相比,重点中学拥有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展示自己。更多的青年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抓紧修炼内功,抓住每一次的机会历练自己。两年的时间里,青年教师们取得了一系列荣誉。梁贵春老师的《原电池原理教学设计》一课荣获重庆市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王昭老师在第四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韩琳老师的《在比赛的磨砺中成长》一文在总课题组举办的“名师成长论坛和优秀课例展示”活动中荣获了中学组一等奖。此外,姚炜老师的《指数函数》在“重庆市第二届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决赛”中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在2007年10月16日市教委举行的重庆市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我校参赛选手龚春华老师荣获综合一等奖,以及“我的班主任观”演讲二等奖。钱静老师在重庆市第五届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何浪老师在重庆市2009年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裴珂老师荣获在重庆市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竞赛中学组二等奖,罗孟老师在2008年重庆市初中生物学科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3. 以培养对象为代表的青年教师撰写了多篇教育论文

心理学家舍恩曾指出,教师作为有能力的实践工作者,他们所知道的通常多于他们所说的。一线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精神,但专业能力有所欠缺,反思力和研究意识薄弱。为了提升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学校不断地老师强调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写三年的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很有可能成为名师”的道理,明白反思是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源泉。老师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毫无目的地进行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而是带着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走进学校和课堂,带着研究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心灵。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的时间里,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近110篇。

  4. 以培养对养为代表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良好,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要素。以培养对象为代表的广大青年教师潜心钻研,刻苦学习,均顺利达成了我校提出的“一年站稳讲台,三年走通教材,五年独当一面”的目标,成为深受学生、家长好评的优秀教师。在每年的学生意见反馈中,他们的好评率(即学生认为做得非常好的比例)都在90%以上。

5.培养对象中有多人担任兼职,参与了学校管理

在确定的10多名培养对象中,有三名是学校中层干部,分别担任了学生处副主任、教科处副主任和校团委书记。有一名担任学科教研组长,八名担任学科备课组长,分布在学校的多个管理阶层,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为学校的健康发展献策提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整体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水平

通过重点高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的研究,在全校自上而下的努力下,学校的师资队伍日趋合理,建成了一支初、中、高、研究员级教师合理配置的教学、研究队伍;教师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更新,广大教师在质量观、人才观、师生观、课程观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师“教”“研”结合,互动发展,坚持抓好教改、科研工作,将实际教学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目前,我校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96%,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5%,个别教研组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占全组总人数的30%以上(比如生物教研组的比例是31%)。全校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为1.1:1,平均年龄为36岁。整个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好,业务水平高,研究能力强。近几年,为了给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创造条件,学校每年都从全国各地的著名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引进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突出的毕业生。并且,学校在吸收新教师时充分考虑了选修课程开设和教研组内专业协调搭配因素,有的放矢地补充学术力量。伴随着本课题的研究,我校教师自编教学大纲、教案各30余种,讲义20余本,撰写研究论文或专题报告49篇,部分研究论文已经发表或在我校近年的教育教学年会中进行了公开讨论、交流,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师资培养制度

在对一批名师的成长历程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取他们成功路上的相同因素,总结他们成长路上遇到的障碍,对学校现行师资培养方案进行反思重组,南开中学形成了完善了一系列的师资培养制度:

1)重庆南开中学“名师培养”方案

2)重庆南开中学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的规定

3)南开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条例

4)重庆南开中学实行教研员责任制的规定

5)重庆南开中学关于教师提高学历培训的管理办法

6)重庆南开中学关于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的实施办法

7)重庆南开中学关于教育教学年会论文评审的若干规定

8)重庆南开中学关于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实施办法

9)重庆南开中学教改、科研课题管理条例

10)重庆南开中学教研成果奖励办法

11)重庆南开中学教学过程管理办法

12)重庆南开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13)重庆南开中学关于师资培训考核的工作意见

    (四)稳步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师生在保持高教学质量和高升学率的基础上在探究意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老师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多年来,重庆南开中学的重点大学升学率雄踞全市榜首;在2007年的高考中,我校学生陈竞以数学150分、总分700分的高分成为重庆市理科“明星”,我校有4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在2008年高考中,全市文科前10名我校占5人,位居全市第一;重庆市理科前10名,我校占6人,全市理科前20名,我校占11人,全市理科前40名,我校占21人,全市理科前100名,我校占47人,理科1015人参考, 600分以上512人,重点线以上813人,考取清华北大共54人,考取含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香港知名院校14人,各项数据均居全市第一。

特色教师的孕育,名师的培养也促进了学校选修课、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在教师们的努力下,学校的读书会、心理社团、英语社团、话剧社、漫画社、篮球队、田径队、足球队、排球队、网球队、乒乓球队、跆拳道队、羽毛球队、国际象棋队、舞蹈队、合唱团、绿色行动小组、管乐队、民乐队等社团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办得更有针对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2007年以来,我校学生在上选修课、活动课的过程中,共有数十篇论文公开发表或获奖,在各级征文、演讲以及书法、美术、网页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生物标本制作等比赛方面也有多件作品获不同层次的奖项。学校的科技活动同样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自2007年以来的历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我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42个,市级一等奖116个、二等奖70余个、三等奖50余个;还有科技创新活动,尽管2004年才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但2005-2008年连续四年学校因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突出荣获全国中小学“创新实践活动”全国先进单位。2007年12月,陈泠希荣获“重庆市第二届科技创新市长奖”,刘宇曦、曹双姣两人获得“重庆市第二届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2008年李乾境、熊姝婷两人获得“重庆市第三届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2009年我校有邓一、熊棣文、张琳兰三名同学再次获得市长奖这一殊荣,另有闻俊豪同学荣获提名奖。

另外,学校在艺体方面也硕果累累。2007年以来,学校在市级及以上各类体育活动中获得团体表彰的有56项,高三应届毕业生中共有172名获得艺术特长加分资格,175名获得体育特长加分资格,其中17名艺术特长生考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4名体育特长生考入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七、分析与思考:

1.重点中学对名师成长的利与弊

重点中学为名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里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可以从教学技艺精湛的老教师那里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有相对好的学生可以与教师相互激发,促进教师的成长,总之与普通中学相比,重点中学的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成长的加速度。但在为教师成长提供诸多便利条件的同时,重点中学对名师成长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一般而言,重点中学的教师工作主动性相对较高,因此重点中学对教师的管理机制相对灵活,宽松的环境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充分享受成长的自由,体现其成长的自主性,同时也易滋生教师的惰性。对于部分成长欲望不是特别强烈的教师而言,相对灵活的管理机制可能会让其丧失前进的激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何真正激发并保持教师内在的成长欲望,是一个持续而艰苦的过程。

    2. 名师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成长发展同样如此。如果违背这个规律,“拔苗助长”,往往难以服众,欲速则不达。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及其名声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不懈追求的结果。名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只是一个因素,它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一味把外因作为决定因素,可能会走入研究的歧途。

    3.名师的评价主体应是学生

名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人范。他们时时处处都应是学生的楷模,同行的榜样。没有学生,就没有名师。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即使科研再出色,所谓的“名师”也会黯然失色。有些教师也许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但是,他们在学生中拥有崇高的声望,备受学生喜爱,也应属于名师。

    八、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重点高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但本课题的研究仅是结合南开中学的特点进行的,有较大的局限性。虽然有自身的创新、发展,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今后有待进一步拓展。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小玉.80后教师的特点及其培养初探[J].江西教育,2008,1B:22-23.
[2]王颖.影响名师发展的自身因素剖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6(3):12-15.
[3] 王颖.影响名师发展的非自身因素剖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5:50-52.
[4]王毓珣.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8:41-43.

[5]王志蔚.“名师工程”要名副其实[N].光明日报,2005-4-27()
[6]成尚荣.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J].人民教育,2009,1:47-50.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中小学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一级子课题“重点高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课题组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日 

               

“中小学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市级子课题95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承担单位:重庆市第95初级中学

【摘要】95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的研究,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动力”,促进了优秀教师团队的形成。本研究采用“文献比较法”、“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对我校11名优秀教师向名师成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针对95中教师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以“点”带“面”的培养模式,探索出“立”、“学”、“思”、“抓”、“特”、“制”的名师成长途径和策略。对名师成长的“内动力”和“外环境”进行了辩证的阐释。

【关键词】95中   名师成长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名师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国外,师资培训的做法有很多,美国、英国及日本等国家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他们的师训措施包括:在学校中指定专人负责新任教师的入职训练;指配师资培训联系人,定期收集教师信息,与教师和教育机构沟通;设立中心学校,为邻近中小学提供各种进修服务;吸收资深中小学老师担任专职培训人员,与师训机构共同设计计划;在中小学设立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小组,收集反馈交流教学教改信息,组织校内教师教学观摩和研讨;由师训机构定期在中小学或中心学校开展专题研讨;由中小学教师提请,师训机构指派专家协助开展专题研究等。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委员会、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对于教师专业化和优秀教师各种特殊能力形成时间的分布等作了论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很重视的,培训的方式主要有“师徒结对”、设立培训学校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小组,组织教师教学观摩和研讨等,这些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我们也看到,国外对名师培养的研究甚少,而名师的成长和“名师效应”无疑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对本课题开展研究的价值所在。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许多省市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骨干名师的培养。2001年3月,青岛市教委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做好“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组织实施了“名师培养工程”,2005年3月上海市教委推出《上海市“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白皮书》,并启动普教系统名师培养工程;《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把“教师素质建设工程”中“名师工程”作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而提出来;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广大地区,注重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大力培养和选拔青年教师,加速骨干教师的成长;积极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和青蓝工程,抓好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十五”期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铁军教授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大课题《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与规律的整合研究》。作为“十五”期间的主要师训活动,这些“名师培养”工程都带有校本培训的特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本课题的研究将吸收以上述评中的合理成分,立足于创新思路,开拓途径,追求实效,通过“95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的研究”探索新的模式和理念。
    3、本校研究现状

我校承担的“95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的研究”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的成长,成立了“95中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小组。经过研讨,我们确立了“群体共进,个体优化”的教师成长目标。我们认为:一个学校教师的成长应该是整体和个人相辅相成的成长。对此,我们对我校教师结构进行了分析:在职教职工186人,其中专任教师166人。高级教师42人,占总人数的22.6%,中级73人,占总人数的39.2%,初级5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课题实施后增加到5人),区级骨干教师10人(课题实施后增加到14人)。我们仔细分析每个教师的情况,将教师目前所处的时期分成了几种类型:“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我们对“职业消退期”、“职业挫折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的教师主要通过常规的教师继续教育进行培训,而对于“热情成长期”、“职业稳定期”的教师则实施名师培养。

(二)研究的价值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大批优秀教师,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好教师的学校不可能有好的发展,没有名教师的学校很难成为名校。学生呼唤名师,学校呼唤名师,社会呼唤名师。名师工程建设是教育永恒的主题。95中有较多的优秀教师,他们已形成一定的教学艺术,如何让教师更上一个台阶,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本课题试图通过对现今95中优秀教师向名师迈进的过程进行研究,探索名师成长的途径,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模式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建设一支具有崭新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95中教师队伍,进而全面提升95中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有发展潜质的教师、骨干教师向不同层次名师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同层次的名师以具有强烈成长愿望的中青年教师为主要选择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一是探索并应用能够促进教师尽快成长为名师的科学途径;二是探索行之有效的名师培养的策略;三是进一步健全名师培养机制;四是促进名师并带动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原则

1.“点”和“面”结合的原则。名师的成长是个“点”,所有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面”,本研究强调通过名师成长的高起点,带动整个教师层面的成长。

2.“过程”重于“结果”的原则。通过本研究不可能让研究对象都成为名师,但参与者可以体验到在整个研究和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进步。

3.“内驱”和“外引”相接合的原则。名师的成长,需要将“内驱”和“外引”相接合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一方面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另一面需要专家的指引、媒体的宣传、制度的健全。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一是文献比较法,通过查阅国内名师成长的案例,对比我校教师的成长潜质,制定相应的成长方案。二是行动研究法,制定工作措施,付诸实践,不断反思和修正,促进实践,形成成果。三是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提炼课题研究经验,形成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

四、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前期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于2007年4月开题,我校作为首批课题实验学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王琳为课题组长,魏东、应岸、刘颖、王维、李雪梅、君华、梁红、杨强、杨雪梅、廖帝学、周中华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研究方案

我们先后参加了总课题组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研究方案。

(二)专业规划

为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名师迈进,我们让每个培养对象对自我发展进行分阶段规划,确定奋斗目标。从“个人优势分析”、“个人不足剖析”、“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措施”几方面制定了教师个人成长专业规划。

(三)专业学习

每学期我们都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课题组成员先后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爱弥儿》、《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如何研究》作了读书笔记,交流了读书心得。通过读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逐渐形成教师自己的教育思想。

(四)师徒结对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作为“师傅”大多参与了“师徒结对”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自身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帮带可以让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和教育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五)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人员不仅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魏东、梁红、应岸、王维还分别负责了两个市级、和两个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的研究,其它成员则都参与了市级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专家对我校教师进行了培训,教师查阅了相关文献,撰写了论文,进行了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以上措施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并且由于学校教育科研的出色开展,学校在大渡口区还进行了教育科研经验交流,参加了区教育科研视导。

(六)专家引领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把握向专家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优质培训,是很多老师的向往。在参加课题的两年时间,我校教师先后有到英国、美国和西南大学培训学习的,另外学校每学期开学前都要聘请专家来我校作报告,在专家的引领下,拓展了教师的视野,教师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七)总结反思

教师通过教后记、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等形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师去思考去改进。

(八)自我展示

培养对象积极参加各种展示活动,提高培自己的“知名度”。如先后有王琳参加了区“校长论坛”、魏东参加了区“骨干教师论坛”和“重庆市名师论坛”,并且《今日教育》“渝派名师”在成长栏目进行了宣传报道。刘颖参加了2008年中考物理命题。王维主持了“英语学科工作站”,廖帝学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中学生数学》等刊物上。

五、研究问题与结果

本课题对95中名师成长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研究,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我们认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确立,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反思,专家引领下的科学实践,搭建科学有效的实践平台,是名师成功的基本要素。

六、研究成果与效果

在研究成果方面,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我们认为名师成长的常规途径是:生涯规划——自我修炼——研究实践——总结提升。具体途径和策略为:“立”、“学”、“思”、“抓”、“特”、“制”。

(一)立——立己、立志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其立志要成为名师”。名师成长主要靠“内动力”,“内动力”来自于对事业的理解、对学生的情感,来自于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名师的“师魂”。秉承我校“立己立人,尽善尽美”的办学理念,我们把教师的“立己、立志”放在了首位,只有立志成为名师,才会有成长的动力。一个教师有了“师魂”,当走上讲台或接触学生时,一切烦恼、困难与痛苦都会抛到九霄云外。如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认为粉笔生涯有五大乐趣:首先教师的劳动是双倍收获的劳动。既收获学生的成绩和发展,还能收获感情和心意。其次,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可以出科研成果。第三,教师可以保持一颗童心。与学生在一起,总会觉得年轻,感到自己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延伸。第四,教师关乎国家未来,是值得献身的事业。第五,长期工作已经被职业训练出了适应性——如为人师表等。

基于“立志”应该放在名师成长的首位,我们在确定名师培养对象时,首先要求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成长愿望,是自愿参加课题研究的。我们将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在全校宣讲,然后根据教师自愿报名学校审批的方式,确定了11名教师作为第一批名师培养对象,这些教师有市、区级骨干教师、也有学科教研组长、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有强烈的成长愿望!另外我们也确定了处在“职初期”、“能力建构期”、“职业挫折期”、“职业消退期”这一教师群体作为提升对象。

(二)学——勤学、博学

俗话说:“无知即无能”。对一个教师来说,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成为名师的基本条件,而知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

1、从书本上学

追寻名师成长的轨迹,我们发现,在名师成长的过程中,比较集中的外在影响就是书籍。影响名师成长的书籍,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专业书籍。大凡名师,他们往往专注于专业书籍,从中吸纳、借鉴,加之以自己的实践,逐步探索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因而对课堂教学调控自如。另一类是教育类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朱永新等的著作,这些著作的影响更多的是对名师思想上的启迪和引领。当遇到困惑时,当有问题需要破解时,他们总是从大师这里寻求答案。大部分老师通过阅读上述中外教育家或者教育教学专家的书籍获得影响,曾经有调查显示,80%的名师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不少老师还读过《论语》、《教育诗》,这是和一般老师最明显的不同。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彰获得者于永正的“四个习惯”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读书习惯;窦桂梅在回顾她成长的经历时说:“凭着一股勤劲,我向书本学习,几年来我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听了校内外教师的1000多节课。”   

为了选好书,我们向培养对象推荐了教育名著、理论视野、教改实践、教育人物这四类书,课题研究人员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爱弥儿》等书籍,通过读书学习,写读书感想和读书笔记,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2、向专家、名师学

专家、名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师的外出培训活动,在2008年4月魏东和杨雪梅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6月王维到英国访学,7月魏东、刘颖、君华、梁红、寇田到西南大学参加了大渡口区高级人才研修班培训,李雪梅参加了大渡口区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训,君华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英语教学设计系列研修班学习,这些培训让我们领略了名师的风采,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了更广的空间,学到了很多新的、有用的知识。

3、在教育实践中学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实践是作为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很关注自己的体验,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备课纪录,班主任工作记录,教后记,典型作业批改,典型课堂实录,典型学生情况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积累本身就是学习。

4、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一是向身边的教师学,学研究课程,学管理学生,虚心一点,勤快一点,多问一点,必有收获。二是向外边的教师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观摩课、示范课,参加研讨课活动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三)思——思考、反思

思考、反思是名师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做到了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这次确定的11名名师培养对象中有6个是教研组长,他们在组织教研活动中做到了课前思考有效的备课,课中思考课堂组织与教学的策略,课后思考教后记。教后记主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兴趣、习惯的培养,学习的效果、效率等。其次反思教学方法,师生课堂上的交往情况的效果。另外反思教学内容的处理情况。或者是记录自我感受最深刻的某一方面,学生个例,突发事件,处置策略,达到的效果等,并把这些反思情况记录在《名师成长手册》中。

对培养教师,重在引领反思自身教学,从而确立研究方向,明晰发展目标,推行骨干教师带徒制,在指导青年教师中发现自身问题。用理论反思教学,从经验实践走向科学实践,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系统反思整合,生成自己的理论,并以撰写论文的方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总结。在2007至2009学年我校教师论文就获得全国二等奖4个,市一等奖13个,市二等奖28个,市三等奖66个。

(四)抓——抓机遇、抓事件

名师的成长需要抓机遇、抓事件。名师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在最初的教师适应期(也就是毕业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几年时间内),经历过“关键事件”,也就是对他的后续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第一次”事件。因为这次事件,激发了他努力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因为这次事件,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他不断进取。归纳名师发展的关键事件,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参加课堂大赛获奖,一是参加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如,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1988年(25岁)参加山东省“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综合一等奖和讲课单项第一名,执教《荷塘月色》的录音带在当时被抢购一空。从那以后,听他课的人多了,他外出讲课的机会也有了,这些变化促使他深钻语文教学;赵磊,山东潍坊广文中学,全国优秀语文教师。2003年4月参加“红杉树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004年5月获山东省语文优质课一等奖。从此致力于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与教学,带动一批老师成长……

在我校11名名师培养对象中,多数老师都抓住过机遇和事件成为在一定区域有影响的教师。例如:刘颖老师在2004年重庆市物理教学研讨会上,认真准备上了一堂优质课,引起教科院物理研究员唐果南和周智良的注意,之后凭借自身实力随同他们先后在永川、黔江、成都、德阳进行讲学,并参加了两次重庆市中考物理命题;又如在2007年魏东受国家教育部的聘请对西藏骨干教师进行了物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培训,在当地产生一定影响;2008年王维老师凭借市级骨干教师和英语学科工作站负责人的实力,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西部项目”访问学者赴英国里丁大学的学习;杨雪梅老师多次承担市、区级的语文展示课、公开课;周中华老师、杨强老师凭借出色的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工作使所教2008级学生取得了辉煌的中考成绩,成为优秀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重庆九十五中对口帮扶忠县双桂镇中学和长征学校。在双桂镇中学,魏东先后开展了三次讲座一次培训,内容包括:“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一线教师如何上好课”、“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我校实施课题的成功经验,就以上内容以及如何建立学科资源库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受到全体教师的好评,该校教师对教育科研也有了新的认识,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2008年8月我校和长征学校开展了教师论坛活动,魏东在论坛上作了交流发言;11月王维参加了“大渡口区援助教展示活动”到忠县甘井中学讲学、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帮扶示范作用,以上这些事件既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知名度,是名师成长的最佳途径。

(五)特——特点、特性

名师的成长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只有在某一领域十分卓越、有特点才会更易产生名师效应。如名师赵谦翔的“绿色语文”,任小艾独特的“一则”、“二感”、“三言”、“四通”、“五心”、“六法”班主任工作艺术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把办好“英语学科工作站”、搞活学校教育科研、参与教辅资料的编写作为我校名师成长的三个特点。

2007年自从大渡口区教委发布了创建“学科工作站”的活动方案后,我校各学科就开展了申报“学科工作站”活动,由于名额的限制最后我校的“英语学科工作站”得到了批准,之后工作站站长王维及参与研究的李雪梅、冯君华老师围绕“英语学科工作站”组织全区英语组开展了读书、听课、评课、建立学科网站、开发校本课程等活动,其他学科也按照“学科工作站”的模式开展类似活动,这些活动拓展了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名师的成长离不开研究,教育科研是我校名师成长的另一个特点。在11个名师培养对象中,魏东负责了市级子课题“初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该课题于2005年结题,获得了市二等奖,撰写并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初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2009年魏东负责的市级课题“初中生家长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顺利结了题阶;梁红负责了市级课题“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应岸负责了中国教育学会课题“情趣思想品德课的研究”;王维负责了中国教育学会子课题“英语口语测评的研究”,杨雪梅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在中学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指导的研究”。刘颖参加了市级课题“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研究”;其他老师参加了市级课题“特色班级建设与初中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研究”,这些课题的开展一方面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教改信息,自觉适应国内外教育发展需要,提高研究水平,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参与教辅资料的编写是我校名师成长的第三个特点。在长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校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我们将这些资源编辑整理出版并发行了许多教辅资料。如:魏东主编了《课时达标随堂通》参与了《决胜中考重庆名校物理总复习》和《名校名典中考总复习》的编写、周中华主编了《黄冈重点中学新教材课课练》、刘颖主编了《课时达标 随堂通》参与了《物理九年级学习目标与检测》和《新课程物理教学案例集》的编写、李雪梅参与了《决胜中考重庆名校 英语新课程精炼》的编写、梁红参与了《九年级化学引领训练》的编写,这些资料被许多学校使用,扩大了我校教师的知名度,为名师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制——制度、体制

名师的成长需要制度的保障,体制的跟进。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场所,名师培养是学校永恒的使命。我校积极创造名师竞相成长的环境,为教师铺台阶、创条件、定目标、抓落实、促成长。一是营造宽松平等的学术氛围。对教师的教学业绩予以充分关注和肯定,支持探索、赞赏成功、宣传成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原动力,以榜样或教师本身的亮点鼓励他们成长。二是建立催人奋进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有利于名师培养和成长的制度,包括干部选聘制度、教师科研制度、教师进修学习制度、师徒结对帮扶制度、教师工作评估制度等。重视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特色和教学模式,资助教师著书立说。三是建设竞争合作的教师群体。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政策导向等手段,引导教师走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群体成才之路。

在研究效果方面不少教师从思想到行为以及结果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通过名师成长研究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愿望。在课题研究过程我们采用多种方式走近名师,感悟名师成长历程的艰辛。让教师在个人成长规划、名师成长典型案例引领下,产生强烈的、持久的、自觉的自我成长愿望,激发了教师向骨干教师、名师迈进的“内动力”。在2009年大渡口区名师、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申报中我校有2人参加了区级名师的申报,2人参加了区级学科带头人的申报,14人参加了区级名师申报。

2、教师从继承走向创新。在课题研究过程我们既学习继承他人的宝贵经验和理性认识,更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如已形成的“学科工作站”、科研型骨干教师、学科型骨干教师。

3、学校从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走向教育理论的创造者。在文献研究中我们既学习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教师成长的相关理论,也结合自身实践研究探索出适合我校甚至中小学名师成长的途径——“立”、“学”、“思”、“抓”、“特”、“制”。

4、教师从自我奉献走向自主发展。通过本次研究活动,增强了我校教师的自主发展愿望,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及时地反思、持续地追问、不断地改进,从而在服务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市级骨干教师由课题研究前的2个增加到5个,区级骨干教师由10个增加到14个,还有一批正在参加市、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优秀教师团队逐步壮大起来。

5、《中小学名师成长手册》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本课题通过《中小学名师成长手册》让整个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手册》不仅记录了课题成员们的学习体会、反思,也为每一位成员的成长过程留下了痕迹。这不仅是成长的需要,更是促进每一位成员专业发展的需要,只有使每一位成员了解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手册》才能真正为成员的成长提供最合理、科学的指导,促进了成员们的科学实践,健康成长。

七、分析与思考

我校作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名师成长途径与策略研究”的实验学校之一,感到十分荣幸!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教师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有了显著进步。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升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教师的发展

我校作为初级中学面对激烈的中考竞争和教师工作量繁重、教师压力大、读书学习时间少等问题的困扰。导致有些教师仅仅是教学的行家里手,科研素养发育不良,不能在所涉及的领域里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因而无法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名师课题”的实施。

(二)教师发展的平庸化现象需要改进

教师自身的发展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自身的发展欲望不强烈,发展追求不高,有些教师只是满足评上高级教师就自足了,导致了教师发展的平庸化现象。如何引导教师走出平庸,成长为进取性教师是名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三)“内动力”比“外环境”更重要

在影响教师成长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上,“内动力”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关键。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名师成长的“外环境”。一方面,这个环境是指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文化,民主的政治,尤其是改革开放,为名师的茁壮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机遇。另一方面,是指宽松、舒畅的学校环境,包括规章制度、领导风格、师资整体水平和图书馆资料、仪器设备,以及领导、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等,尤其是教研、科研、学术的良好氛围,对名师的成长影响较大。但名师的成长“内动力”才是关键。我们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魏书生语)其实,好的环境和差的环境都能培养出名师,我们要走自主成长之路。毕竟,名师的成长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 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说:“对于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来说,怎样才能在提高素质、加速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呢?最主要的就是要有“内动力”。不断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成长的“动力源”,组织、调度好“动力”分配,是加速自身成长的关键。只有当自己真正有了“内动力”,才会发现机会、珍惜机会、抓住机会。影响青年人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身的惰性、满足自我原谅、自我开脱,是大事做不开、小事又不做这种轻浮的“潇洒”。青年教师高素质不能只靠别人来教,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去做。对一个人来说,变“老”最快的是“心”,变“钝”最快的是脑。作为教师,保持“职业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为了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自己要努力开凿“一眼泉”。

(四)让每个教师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我们认为名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但人的发展远景是有所不同的:

有的人不愿发展——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人不愿发展。

有的人不能发展——自以为是、不思学习的人不能发展。

有的人不会发展——漫无目标、忙忙碌碌的人不会发展。

所以,学会发展是个时代的命题。事物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变化,谓之发展。人的发展有缓慢式的自发发展,也有超越式的自觉发展;有靠外在压力逼迫下的被动发展,也有内在动力驱使下的主动发展;有出乎个人意愿的错位发展,也有精心规划生涯的如愿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走出不发展的“高原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这次总课题组通过培训、开展“名师论坛”、“名师献课”等活动,为我们指明了名师成长之路,我们通过子课题的研究也找到了一条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我们将沿着这条成长之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