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黎郡社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3:33:3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增强各级领导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紧迫性,注重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注重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注重加强农民文化精神的培育,注重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时代话题。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理念,形成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要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大的中国农村,生活着占全国人口60%的公民。十几年来,虽然我们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已经有上亿农民走出乡村成为城镇居民。可一直令全国人民关注的“三农”问题,仍然困扰着几亿农民走向富裕、走向现代生活。大量的实践表明,国家的扶持与政策倾斜是必要的,但农村文化的建设也不可忽视,这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农民思想状况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目标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不快,对发展现代农业和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带来制约。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且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农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尤其是西部地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基本上外出打工,80%以上的农民仍处于散种散养状态,而且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农民大多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表现在农业创新技术应用初期不敢尝试,待技术成熟之后又容易跟风,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益。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但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制约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与效果。
  2、集体观念比较淡薄,履行义务意识淡化。目前农村中许多农民集体观念逐渐淡漠,讲索取的多,讲奉献的少,广大农民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求利心理增强,较以前更关注自身的利益问题。部分农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却知之甚少。
  3、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严重滞后,科教文卫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条件严重不足。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西部地区不少农村乡镇属于“吃饭财政”,导致社会事业建设严重滞后。一些镇村中小学校学生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设施落后;村级文化室和村民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不完善,农民群众文体生活贫乏;农技、医技人才严重缺乏,农民群众“一保五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自然村因农改不到位电费贵而消费不起电,一些自然村尚未开通有线电视,西部地区多数行政村没有安装宽带网络,绝大部分农户还无法通过网络了解市场供求和种养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当然,对党和政府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推广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与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很大困难。
  4、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缺失,腐朽落后文化在部分农村地区有所抬头。在一些村镇,小赌博成为部分人劳作之余的主要消遣,求神拜佛成为部分人的精神寄托,宗族势力成为制约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着农村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着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度、速度。
  5、不少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难以担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领路人。一是党员队伍老化,在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扶贫帮困方面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能成为农村社会的道德楷模和价值标杆,难以担当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者的重任。二是一些村“两委会”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手段。
  (二)政策运行的主要机制性问题
  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由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受到挑战:
  1、人力、财力较为缺乏。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在农村碰撞,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显得较为欠缺,有些管理办法陈旧,成效较差。
  3、对农村地区的习惯性偏见,让人们常常忽视对农村文化建设,具体工作流于形式和空泛,而不能取得实在的效果。
  4、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基层组织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深入思考,致使乡村文化体系有出现“空壳化”的现象。农村文化体制与农村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都有负面影响。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考
  和谐文化理念是农民精神的反映,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新时期我国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需要和新的文化理念在不断改变着农民的精神风貌。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注入新的和谐文化理念。
  和谐文化理念注入农家,可以改变昔日农村的陈规陋习,树立起新的公民道德观念;文化理念注入农家,可以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消费的引导,把新的文化理念注入农家,使农民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之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精神风貌改变的愉悦,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不断实现“四境”氛围;努力达到“五民”社会。
  (一)“四境”氛围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向世人展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就是要向农民传输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其重点是农村农民文化精神的重塑,即实现“四境”氛围,其内核包括四个递进层面,一是农民自身层面,“自境”;二是农民人际关系层面,“他境”;三是乡村社会层面,“共境”;四是农民精神层面,“悟境”。每一层面都体现一种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
  1、“自境”——自主勤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村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农民具有自信、主动、勤勉的价值理念,并逐步形成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提高机制,才能在农村构建起学习科技、诚信守法、开拓进取、奉献拼搏、艰苦创业等农村新型乡风。
  2、“他境”——诚信互助。人之信,诚为本。村民之间要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根本在于诚信互助。广大的农村,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农民不仅需要一个团结的组织,更需要一种合作的理念、合作的文化和合作的精神。在农村以文化入手,不仅需要培养农民互助合作的意识,而且更需要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的文化生活实践,并建立起农民自己的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才能以合作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
  3、“共境”——健康和谐。环境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村环境不健康,是农民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在抓好村容村貌的同时,要把农村社会环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抵制封建迷信、酗酒赌博等不文明现象,抵制腐朽文化和邪教的侵蚀,重构农村文明健康的乡土秩序,打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和精神家园,努力营造“家庭邻里和睦、党群干群融洽,家家谋致富、户户创和谐,人人讲文明、事事讲奉献”的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
  4、“悟境”——精神启迪。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就是要振奋村民精神,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村民的上进心,核心在于“精神启发”,唤醒农民,冲破贫穷与灰心丧气的过去,积极投身于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帮助农民找回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的血性和气魄,克服小农固有的懒散,易于满足的陋习,培养勤俭节约、自主自助、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风尚。
  (二)“五民”社会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向世人展示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进而使农民能够体现出其真正重要的核心价值。“五民”社会,事实上是指农民应拥有五种权利,在建设中,民生是前提和基础,民治是关键环节,民享是归宿。
  1、民生。农民的生存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在这“三求”当中,首当其冲的是“求富”,这是农民文化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民为。是指农民求作为、求进步,发展权问题。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培养新型农民,提高综合素质,是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
  3、民融。即融入、进入,参与权问题。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让农民自身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按照“农民文化农民办”的思路,逐步形成农村和谐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进步的“演员”,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
  4、民治。农民的管理权问题。是指实施民主管理,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务公开、组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等,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5、民享。农民的享有权问题。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就是要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国有待遇”,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健康权、就业权的基础上,充分享有文化发展成果带来的权益。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新时代内涵。建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最需要的是积极引导,赋予其新时代的主题。农村文化建设,从其建设内容和任务来看,就是要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寨、组建新组织、营造新环境、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为此,应根据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结合不同文化资源、不同区域环境、不同民族风俗的各类村寨情况,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一)抓认识,增强各级领导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当前,抓好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点和根本。农村基层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领导重视是推进工作的保证。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把工作摆上党政领导“一把手”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指导,研究分析,总结经验,为切实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必须注重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农村,建立思想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必须着眼于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着眼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必须以“四境”氛围为核心,以“五民”社会为内容,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努力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在农村,要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挖掘各村(组)寨的传统教育资源,以大家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进村寨、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户、进校园、进家庭。
  3、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健全农村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在重大节日、纪念日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并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把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必须注重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与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树立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与道德规范,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和谐文化是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取向。对此,一是要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广泛开展“和谐文化进农村”系列文艺活动。尤其要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形成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局面。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和群众文化工作。广泛开展“先进文化进万村”、“和谐文化乐万家”等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要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基层倾斜,加快完善县、镇、村文化服务网络。
  (四)必须注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精神的培育
  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扎实推进农民文化精神的培育。
  1、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素质的培训。在农村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民知识化工程”,积极开展“送岗位信息、送就业服务、送职业培训、送技能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育农村基层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领路人,逐步树立农民群众对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
  2、用先进文化改造农村传统文明。必须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农村文化建设,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站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做好“四个突出”,即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
  3、以提升文化品位为抓手、以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为重点,培育农民文化精神。农民精神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文化精神的建设。文化精神的重塑,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要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构建农村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探索农民文化精神建设的新思路,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提升文化品位,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群众科技致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五)必须注重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要通过可利用的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是要切实改进对农村基层的宣传,力求用简洁、通俗、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将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重大战略思想讲清楚、讲明白,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农村干部群众的正确认识,转化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二是要继续组织开展好服务农村基层的“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加大对农民道德协会、农村民间文艺团队等农村文化新载体的扶持建设力度,在农村基层规范化建设一批阅报栏、宣传牌等宣传设施,壮大农村宣传思想工作阵地。

 

作者:芶以勇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乌蒙论坛》2010年第2期 总第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