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灯歌词 儿童歌曲:水木清华之荷塘篇:槛外山光非凡境,窗中云影是仙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0:46:39


朱自清笔下的清华荷塘。(摄影:曾顺/清华大学)

 整理:宣金学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中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是在清华大学近春园一带,这里原为皇家园林。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广义上的圆明园的一部分)因慈禧太后欲兴土木修新园而被拆除以提供建筑材料,从此沦为“荒岛”达120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从此清华大学的荷塘变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
 
朱自清在荷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1927年的那个夏夜,“如流水一般”的月光,洒向风姿绰约的荷塘之上,怀揣着“淡淡的哀愁”的朱自清,漫步在这恬静幽雅的环境之中,潜滋暗长出一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心境,从而写下了那不朽的名篇佳作。
 
此后朱自清曾住在清华园北院9号寓居,与俞平伯、浦江清、吴晗、闻一多、李健吾等友人相互过从,“适意至甚”。可惜,这样的时光对朱自清来说并不长久,战后重返校园不久,他就病饿至死。但在朱自清的冷冷清骨之中,似乎又浸入了清华园荷花的另一种韵致。
 
与《荷塘月色》相比,梁实秋(1915-1923年在清华学校就读)记忆中的清华园更加温润雅致:“尤其是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荷气,人入木阴’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用。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巨匾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实当之无愧……’”。
 
现在,在清华园工字厅后的东山上,临近“闻亭”(以闻一多之名命名)处有一座“自清亭 ”,为清华大学为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所立。清华另于1982年在东山上建起一座六角攒尖顶、青瓦红柱的“荷塘月色亭”。亭中梁上悬一块匾额,上书 “荷塘月色”四个黑地金字,字用的是朱先生隽秀有力的手书,挺拔清秀,见字如见其人。在荷塘的北岸,还有一尊朱自清先生的雕像,面水而坐,清寂若思。

 

近春园荷塘
 
其实,附近修有“自清亭”并立有朱自清汉白玉雕像的荷塘,并非当年朱自清先生所走过所流连的那处景致。先生当时“沿着一条小煤路”所到之处,乃是位于工字厅以西的近春园大荷塘。
 
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昔日的皇家园林——近春园。近春园原名熙春园,始建于清康熙时代,昔日的豪华和神秘令世人神往。它与北京西郊苑囿的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和春熙院合称 “圆明五园”。当时的规模颇为可观。后来道光年间又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命名为“近春园”、东部仍然称熙春园,等将园赐与其四子咸丰皇帝后,熙春园被更名为“清华园”,并进行了部分扩建,咸丰写了园匾,保留至今。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时拟重修圆明园,但由于经费不足以支付从新疆运送材料的运费,决定拆毁近春园,将石材用于圆明园的修缮。但拆毁近春园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国力衰微,重修圆明园计划被搁置,从此近春园沦为“荒岛”达120余年。所幸的是在他东面的清华园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1911年春,清华学堂重拾兴教振国之道,在废墟上创办清华大学,两年后,近春园并入校园,统称清华园。建校以后,历届学校当局均曾拟议改造“荒岛”,但均限于主客观条件未能实现。1979年以后,经过几年的努力,“荒岛”才得以修复,现已被改造成一处富有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胜迹。
 
近春园的核心景观是大荷塘及其包围的一座岛,此岛在西北侧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岛东南侧另有一短桥“莲桥”。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建有“荷塘月色亭”、纪念吴晗先生的“晗亭”与吴晗先生雕像,并有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岛上还陈列着1979年重修荒岛时发掘出的少量近春园残垣与残存的石窗与门券。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临漪榭”,是仿原有同名建筑旧制修复,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


近春园荷塘一景

 

现如今,但凡盛夏,近春园大荷塘即可见红莲依依、荷叶田田,园景秀色不败蔚为壮观,颇有近春园园志上所描述的景象:“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工字厅荷花池


清华园里赏荷,除朱自清所描述的近春园大荷塘之外,还有一处是被称为“荷花池”的小荷塘。小荷塘位于近春园东边,工字厅北面,景致也是十分优美。前文提到的“自清亭”和朱自清临湖沉思的塑像都立在这里,因此误导了很多来清华寻找“荷塘月色”的读者。


小荷塘是和水木清华连在一起,荷塘之上即是水木清华的匾额。水木清华也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挂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水木清华”的匾额与两侧的对联


“水木清华”所悬之处即为工字厅。工字厅原称工字殿,是建校前的清华园主体建筑,始建于清朝,其前、后两殿间与短廊相接,俯瞰呈似“工”字,故得此名。其庭院门前有座小石桥,门两边各有两尊大石狮,门额上匾书“清华园”三个大字,据说是咸丰皇帝御笔亲题。庭院内部采用中国北方典型的古典园林型庭院的设计:曲廊折转勾连,奇花异石间杂庭中,颇为古典雅致,实是幽静。初建时是供皇室贵胄们歇息闲逸之所在,现今是清华大学领导办公区。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厅门前

 

作为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4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


清华是一个名家云集的地方,这里自然也留下了不知多少名人的足迹。1914年秋天,梁启超曾在工字厅“赁馆著书”,起名“还读轩”。后来,他由学校聘请在工字厅讲授著名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并任国学研究院导师。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邀请访华时,便在工字厅住了半个多月。192761日,王国维来这里参加了国学院第二班学生的毕业宴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活动,第二天,他便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以前工字厅各个小院的房屋,很多是教师宿舍,他们当中不乏诗文之士,因而常常给自己的住屋起一些雅号,如“三省庐”“四丁香院”、“藤影荷声之馆” 等等。
 
 (注:文中所用图片与资料编辑均来自网络)

 

必应中文首页水木清华系列图片展播:

水木清华之二校门篇: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水木清华之大礼堂篇:东风袅袅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转廊

水木清华之西区体育馆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水木清华之紫荆公寓篇: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

                                                                                

欢迎关注

微软亚洲研究院人人网主页:http://page.renren.com/600674137

微软亚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