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n5k型内燃机车:弘扬中华伦理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0:21:06
刘余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的确,在我国解决温饱、初步达到小康,人均GDP实现1000美元而且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新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文化的作用,并着手解决一系列复杂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也包含了如何切实改善和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如何提倡夫妻恩爱、孝亲敬老的家庭美德、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他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他还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例如,家庭联产承包就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发明的。因此,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他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我们正是吸取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才更好地实现了为人民服务。
汤池古镇,这个面积80平方公里,4.8万人口,在全国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弹丸之地,近两年来,却因为其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示范镇的举措和成果吸引了每年六、七千的海内外来客。在200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年会上,汤池更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那么,汤池是怎样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汤池通过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城镇的经验和成功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节 汤池镇弘扬中华伦理道德的成功范例
一、汤池弘扬中华伦理道德的主要举措
(一)、“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成立。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为切实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成立了非政府组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该中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为校训,培养社会亟需的德行教育师资力量和社会文化教育工作者。这些老师在镇政府的协调安排下,深入村镇、农户家庭,为村民演说《弟子规》[1],义务性地展开了小镇全民伦常的教学,目的是从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敬老爱幼、邻里相让,诚信互助等点点滴滴、扎扎实实做起,营建幸福人生、和睦家庭、诚信商家、和谐乡镇,使庐江人民成为“父慈子孝、领导仁德、下属忠诚、夫妇恩爱、兄弟和睦、朋友有信”的好公民,把庐江建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礼义文明的“和谐社会示范镇”,成为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
(二)、中华伦理道德的教育活动。为了达到构建和谐示范镇的目标,镇政府和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主要包括:
1.德育教师培训系列:提倡“以身作则”,“正己化人”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能身体力行圣贤教诲并承担伦理道德教育责任的优良师资;
2.幸福人生讲座系列:授课的内容非常丰富精彩,除了蔡礼旭老师的王牌讲座《家和万事兴》、《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以外,还有发人深省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亲切感人的《和谐并不遥远》,令人身心舒畅的《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催人泪下的《百善孝为先》,激励人心的《圣贤风范》,说理深刻的《中国文化与管理科学》,感人肺腑的《爱心伴孩子成长》,启迪人心的《传统文化与八荣八耻》,唤起真心的《诚敬人生》,以及《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新世纪健康饮食》等等;
3.爱国教育系列:每周一早晨固定举行升国旗仪式并通过《国旗下的演讲》讲述爱国与德育故事;
4.构建和谐示范镇活动系列:为构建和谐示范镇,鼓励村民将德行教诲落实于生活当中,提出“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从汤池做起,从庐江做起”的口号,在相应的节日组织表彰道德模范和优秀代表,以期树立优良的乡镇民风;
5.网络远程教学: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远程教学板块由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提供,目前教学栏目有教学纲要、教师心语、和谐之乡、课程公告等(网址为www.dfg.cn);
6.  传统文化才艺系列:如书法、太极拳、民乐、国画、篆刻等。
7.  和丰传统农业示范园:仅仅利用传统的农家肥,而不采用任何化肥、农药或杀虫剂种植蔬菜、水果,获得了丰收。
二、汤池弘扬中华伦理道德的显著成效
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汤池镇的民风和经济就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和谐。这可以概括为“两多两少”:即家庭和睦的多了,婆媳不和的少了;孝顺好学的孩子多了,邻里吵架的少了。一位干部也高兴地说,以往人们有矛盾分歧时,解决的方法非常粗暴,现在大家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心解决,人与人之间和谐多了。即使有纠纷矛盾,当调解人说:“你们不都听《弟子规》了吗?怎还吵呢?”双方听罢就会面露惭色,很不好意思地掉头而走。因为老师们曾教他们在生活中落实“言语忍,忿自泯”的教诲。
以前学生对老师态度比较冷淡。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孩子们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升起了感恩之心,变得敬重老师了。每天早上上学问候老师,放学向老师行礼告别,真正做到了“出必告,反必面”,路上遇到老师也会主动鞠躬问好。
一年级小朋友曾翼虎,父母离异。妈妈患了癌症,每星期要做一次化疗,需要花很多的钱。孩子的父亲对前妻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还有意让孩子忘记妈妈,从来不允许孩子去看妈妈。所以孩子对妈妈没有什么感情。老师有时问他:“你想不想妈妈?”回答:“不想!”问他“你去不去看妈妈?”回答说“不看!”丈夫的遗弃,孩子的绝情,让母亲非常伤心,加上疾病的折磨,她对生活几乎绝望了。
在聆听了文化中心老师的授课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孩子和父亲都有所转变。父亲开始允许孩子去看望妈妈,过年的时候还把孩子的妈妈接回家一起过年,家里开始有了一些亲情的味道。孩子懂得了孝顺妈妈,跟妈妈的感情变得很深。一次老师上课向同学们提问,我们做什么事情会让父母高兴?孩子回答说,好好学习。老师又问:“你想妈妈吗?”孩子回答:“很想妈妈。”
一次妈妈要去合肥做化疗,临走之前,孩子对妈妈说:“妈妈,这钱是我从爸爸的酒瓶子里拿出来的,您要去做化疗,要花很多钱,把这钱给您吧!”望着孩子真挚的眼睛,妈妈感动得流下泪来。
石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徐玉洁、徐珊、徐俊等同学,上了一次《弟子规》孝道课之后,回家马上给妈妈洗脚。这些为长者洗过脚的同学在班上分享感受时都很激动。一位女生说:“妈妈不知道给我洗过多少次的脚,妈妈累了,我替妈妈分担一些。”另一位女生说:“我妈妈病了躺在床上很难受,我不知道做点什么好。想到妈妈该洗脚了,我就打来水给妈妈洗脚。妈妈激动地说:'妈妈这辈子都没想到你还会给妈妈洗脚,身上都不感到难受了。’”
(二)、市容市貌变化。以前汤池镇街道两边堆满了杂物、脏物,污染环境还堵塞交通,而现在街道明显整洁了,道路畅通了。这是因为大家看到文化中心的老师们经常排着队在大街上捡垃圾。《汤池镇志》主编严德胜说:“看到文化中心的老师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在大街上捡垃圾,我们常常感到不好意思,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可是内心都很感动。”在老师们的感化下,大家都越来越自觉地保护环境卫生,乱扔垃圾的越来越少了。有一家商店的店主,在店门口放了一个大纸箱,让孩子们买了零食后把包装纸、包装盒等垃圾都放进去,然后由店主统一清理。老师们拣垃圾的身影,已成为汤池街上的一道风景,是一种无声的文化,不仅清洁汤池的环境,更清洁镇民的心灵。
(三)、村镇民风好转。例如:以前超市里看商店时很紧张,但还经常丢东西,自从中心的老师们讲课后,不用太看管货品,东西也很少丢了。上海大众汽车厂总经理,到汤池金孔雀度假村开会,把装有七万元的公文包和手提电脑丢在了出租车上。司机张寿根发现后,想到失主心里会很着急,就赶紧寻找他。当这位总经理拿到送还的失物时,无限感慨地说:“钱倒无所谓,计算机里存的数据攸关多少人的命运,我一辈子都赔不起。你们汤池人太好了。”张先生说:“不是我做得好,是中心教得好。中心来了以后,大家都变好了。你的东西丢在别的司机车上,也一样会还给你的。”诚实的张先生回顾自己的转变时这样说:“中心没来以前,我思想境界不太高,拾到东西不一定还给失主。可是听了中心老师教我们做好人的课程以后,明白应该替别人着想。思想变了,行为就自然变了。”
中心讲课之前,常有主妇们把时光耗费在麻将桌上,而现在她们每晚听课学习,还能在家练习书法,很少去打麻将而不顾父母、不管丈夫、影响孩子了。经过《弟子规》课程的熏习,暴躁的脾气转温和了,生活变得美好而有意义。
如今文化中心在汤池又开办了“快乐老人俱乐部”,为老人们提供了编织、合唱、葫芦丝等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另据汤池法庭的统计数据,与一年前相比,汤池镇2006年离婚率下降了48.5% (而十四对离婚的当事人虽然户口所在地是汤池,但是却不在汤池居住);据当地派出所数据表明,2006年该镇刑事案件发案率比去年下降了47%。
(四)、党群关系密切。王岗村的村书记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民意,才能得民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被选为劳动模范。民风显著好转,当地政府领导对伦理道德教育也增强了信心。镇委王勇生副书记感慨地说:“以往靠行政命令来约束人的行为,收效甚微。现在人们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后,大都能自觉自愿地遵守社会公德。我们很有信心和决心要把这样好的教育进一步向深层次推进。”
(五)、经济稳步增长:至2007年10月底,中心两年来已经成功地举办了22期《幸福人生讲座》,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人士学习传统文化提供短期学习班。每期讲座四至五天,学员平均都在五百人左右。这些人的到来,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服务业和商业的发展。因此,文化教育中心入驻汤池,不仅承传了中华传统文化,更带动了汤池经济的发展。汤池镇政府分管协调中心工作的莫申伟主任说,中心的到来,使汤池出现了“四多:即学圣贤文化的人多了,来投资的人多了,旅游的人多了,到汤池购房落户的人多了,使汤池人气旺了。
三、汤池弘扬中华伦理道德的广泛影响
(一)、国内影响
汤池镇运用《弟子规》教学在构建和谐城镇中取得的显著效果,感动了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到汤池参加《幸福人生讲座》的人,更引起了国内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例如,广东省汕头市在龙湖区教育局和文明办的支持下,率先邀请中心的老师到汕头举办经典教师培训班和大型演讲,并成立了“明德文化中心”,对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辽宁省鞍山市教育局局长曾邀请中心老师到该市举办千人的《幸福人生讲座》;辽宁省教育厅邀请中心老师到沈阳市为骨干老师举办五天培训,并聘请中心老师为经典教育的指导教师;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把《弟子规》引入到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受到了开明校长吕杰的大力支持,如今的“松花江中学”已经成为各地校长教师参观学习的典范;云南省文山州学习了中心的教学模式,成立了“文山州明德国学文化促进会”,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的董事长和河北鑫华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参加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把《弟子规》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理念落实在企业管理中,结果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改变了整个企业的风气,这不仅坚定了他们用《弟子规》建设和谐企业的决心,而且还积极投入到义务传播传统文化教学的事业中,为公司的用户乃至许许多多向往家庭幸福的人们免费送去《弟子规》的课本和讲座光盘。
南京居美馨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叶远祥董事长夫妇带领员工到中心听过讲座后,觉悟到领导与下属之间要遵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回去之后,他们在自己的企业率先身体力行《弟子规》,把“正己化人,诚敬谦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最早到单位,在门口为每一位员工鞠躬,上行而下效,员工们因此都变得彬彬有礼,员工食堂里也一改昔日景象:大家规规矩矩排队打饭吃,饭前念诵中心学到的感恩词,泔水桶里不再见到浪费的饭菜了。
青岛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的刘克成总裁在中心学习之后,在自己的企业提倡“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大洲做起”的理念,把“善良,微笑,和谐,健康”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打造和谐健康的企业家庭氛围,把这里的每一位员工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来教育,所以很多员工都把这位总裁亲切地称为“刘妈妈”。如今,一个上千人的大洲公司食堂仅有一位保洁员,厂房里播放的是《跪羊图》、《推动摇篮的手》、《感恩的心》、《母亲》等孝亲感恩歌曲,整个公司上下变得和乐融融,各级员工都懂得相互关心和体恤家属。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其他同类出口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倒闭的危机,而大洲公司却因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诚信精神保证了订单的源源不断。
面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大洲公司通过弘扬中华文化、承担社会责任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受到了当地开明领导的肯定和支持。青岛市政府侨办王为达主任在2008年12月于青岛举办的“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企业家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青岛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慧眼独具地用传统的优秀文化赋予现代企业管理以民族的灵魂和理念,走出了一条企业与职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别具特色的成功道路。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的成功实践,对许多企业都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他还坚信:“依靠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依靠着我们企业管理和运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广大侨资企业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落户南京的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在成立之初,总裁李慕松就把人才的本地化工作当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了“100%本土管理、100%本土员工”。在到庐江参加了“幸福人生讲座”的学习之后,企业的总裁和高管们更加主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菲尼克斯企业文化。在公司厂房内的墙壁上,挂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书法作品,公司大厅的液晶欢迎屏幕里显示的是《弟子规》的经句,到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使得菲尼克斯中国电气公司实现了辉煌的跨越式发展: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从最初6个人的筹备组发展到现在1100多名员工的现代化企业,投资增长了60多倍,总资产增加了300多倍,产出增长了500多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许多外企撤资、撤单、停工、转移生产、裁员、减薪……,但扎根中国的菲尼克斯公司的选择是坚定地与国家、民族、伙伴、员工站在一起,化解危机、共渡难关。2008年10月,公司出台“寒冬战略”,设定2009年业务发展目标为继续增长20%,并明确宣布:不做经济性裁员;不做经济性减薪,不把困难和责任转嫁到员工的身上;不减少战略性投资;不减少对客户、质量和品牌的承诺。 在承接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先进管理经验和企业理念过程中,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不仅“汉化”了德国菲尼克斯集团企业文化,而且立足中国本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到了“中西合璧”。
2006年5月,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兼省监狱局局长张发,率团一行九人到中心参加《幸福人生讲座》,很受启发,决定回溯源头,用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教材,来教化服刑人员,同时聘请中心的老师到海口监狱授课,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心老师从孝道入手,启发服刑人员的良知,并以德服众,使他们的觉悟和纪律大大提高。例如,中心的张老师为了更好地帮助服刑人员,自愿住进监狱同服刑人员一同起居。起初,张老师讲课时,两个服刑人员在课室里发生了冲突。干警立即上前制止,张老师这时向干警和全体服刑人员频频鞠躬道歉说:“都是因为我讲得不好,才让他们起冲突,让大家不能专心听讲。”此刻课室里响起了热烈掌声,服刑人员都被张老师的真诚感动,都认真学习《弟子规》。当张老师的父亲病危时,服刑人员都自发地捐钱给张老师帮助他父亲。《人民日报》2007年8月30日(政治新闻版)以《服刑先学弟子规》的大标题,对此做了报道。该文最后说:“为了更好地教育服刑人员,省监狱管理局还从各监狱先后选拔了二百多名素质较高、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民警,到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学习。”
海南省监狱把《弟子规》的教育引入到服刑人员的改造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服刑人员王某以前一直怨母亲没有设法帮他解脱牢狱之灾。在母亲第一次接见时,王某看到母亲哭泣,向母亲发泄:“哭什么,我还没有死,到我死时你再哭!”参加传统文化学习后,王某越想越后悔,认为自己对不起母亲。第二次母亲来看他时,他一见到母亲便跪在地上,向母亲认错忏悔。像这样在学习《弟子规》前后判若两人的故事,在海南监狱可谓数不胜数。
2006年10月11日,原国家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先生,带领中央文明办、中央社团办、国家行政学院等十多人来参观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时说:“原来我就想,如果有这么一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伦理的教育做出奉献该多好,今天我到这一看,你们做到了。”他对中心老师们说:“我来到这里,一方面受教育、受感动,一方面我觉得遇到了知音,感谢你们,我代表大家感谢你们!”
短短三年,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德育理念影响到家庭、学校、政府机关、社区、企业、乃至监狱,那一则则活生生动人心弦的感人故事,有力地证明了中心的理念:“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和谐社会是可以实现的”。
(二)、国际瞩目
汤池镇构建和谐社会所取得的成效,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把这套模式推荐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起了来自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2006年10月,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应邀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巴黎总部的年会上围绕着儒家伦理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结合汤池镇构建“和谐社会示范镇”的活动,汇报了他们在传统价值观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显著成效,进行了整整一天的演讲,受到了来192个国家驻法使节、团体代表、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以及法国重要官员的共同关注和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智慧和五千年的效果,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汤池构建“中华传统美德示范镇”的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通过道德教育改善社会风气的成功案例,增强了与会代表对道德教育的信心。同时,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让那些致力于解决世界冲突、恢复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会后,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教育界人士和联合国的政府官员先后到汤池参观学习。2006年12月,一位备受澳州政府尊重的长老,前南威尔士州佛教会会长格兰AM,在参观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后,不断向大家说:“这次到庐江的学习之旅,是我这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次旅程,若能应用传统价值教育,教导一种为西方社会改良过的《弟子规》,我们的社会必定会获得利益!”
此后,马来西亚的984所华校与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签订了合约,将分批分期派老师来汤池学习经验。新上任的澳大利亚总理路克文的亲兄长Grey Rudd 先生于2007年10月到中心访问学习了三天,在中心参加《幸福人生讲座》听课和下乡考察,他很赞叹中心的教学成果,并表示希望澳洲把中心的伦理道德教学模式结合当地文化民情加以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和使节也纷纷表示要到汤池参观考察,2007年,首批20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和使节先后到中心参观学习。这些活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沟通、理解,真正落实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号召。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伦理道德的历史回溯和实践意义
一、弘扬中华伦理道德的历史回溯
汤池镇政府和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通过讲授《弟子规》,把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落实在处理“五伦”关系中,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是五千年经验的累积,是大浪淘沙的结果。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社会是伦常的社会,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所看不到的。伦是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即我们社会的组织。五伦组织关系非常亲密,所谓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社会结上来说非常完美。维系五伦社会的道统就是“五常八德”。每一个人从小就要接受这个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会上所作所为,有这个道德规范着,不至于越轨太大。我们民族在这个世界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没有灭亡,就是靠这个伦常的道统来维系的。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康熙曾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所以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就十分重视对民众和官员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民众和官员的伦理道德观念,它所表达的就是求秩序,讲安定的思想。
据史书上记载,大舜治雷泽,从我做起,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结果“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孔子任中都宰,一年后使中都大治,“行之一年,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在周朝时期的成康盛世,更是达到了40年中监狱没有一个死囚犯的盛况。所有这些治世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深入人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弘扬中华伦理道德的实践意义
汤池镇通过传统伦理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就表明,儒家文化对于治疗现代社会的某些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一种“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方面,很多学者也纷纷指出,在现代社会,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的盛行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应尊重自己本土的伦理资源,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本土的伦理教育。具体地讲,提倡儒家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具有以下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认真学习孔子的儒家文化,对于提升公众的道德意识,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陕西政协委员张万准在他的提案《建立和谐社会,把国学作为国民的必修课》中指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提出文化的核心问题是思想道德问题。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范畴是“忠、孝、仁、信、礼、义、廉、耻”,它与西方文化无与伦比的优势就是它注重内省、修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培养人们自立、自强、自尊、自重、自爱、自律的慎独精神,也正是这种文化传统,才能成为抵制外来消极文化、腐朽文化的强韧屏障。在今天,它完全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而服务,为调整人际间的复杂关系而服务。
郭齐勇认为,从长远的、健康的、高品质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克治自我中心和极端利己主义。“恕道”对于环境伦理、全球伦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全球持续性地发展。“诚敬”、“忠信”思想有助于整顿商业秩序,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并改善外部形象,提高效率,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儒家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人格修养论,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坑蒙拐骗的行为。目前,这些价值至少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的整合,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陈立夫先生在1988年就讲过:今日之世界,伦理不彰,道德衰败,惟有“公”才能救之;充满了虚伪,惟有“诚”才能救之;充满了残暴,只有“仁”才能救之;充满了偏执,只有“中”才能救之;充满了斗争,只有“行”才能救之;中国有此伟大之道统,人人应有救世之心。总之,他们都认为,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二)、有助于倡导人文奥运,恢复礼仪之邦。
纪世瀛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修养,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而奥运会举办之时用外国人的眼睛来看中国人,他们不是看你的英语有多流利,而是来看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中国特色的礼节是其中一个亮点。希望我们能重视传统的道德修养。翻开中华文明史,人们可以看到一部闪耀着光辉的道德史。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是以“礼、义”闻名于世。
汤池镇构建和谐示范镇的活动,通过落实儒家经典《弟子规》重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在我国承办奥运会的关键时期,更应当着力弘扬和推广汤池镇的经验。
(三)、有助于传承儒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陈伯君认为,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他们强调的修身正心的人生,是积极有为的人生;是集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坦诚之心为一胸的人生;是既入世,承载满腔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事父,远而事君;又保持“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讪于富,不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的人格操行,超凡脱俗的人生;是把幸福感,乃至相应的苦乐感、荣辱感灌注于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人生。总之,是中华民族最富人道精神、最具创造力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文化能渊源流长,把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凝聚在一起,能名扬四海五洲,为他民族所惊叹、所仰慕、所修习的原因所在。它们是中国文化的基点、内核和精华,是今天中国道德建设必须依存的历史文化基石,也是今天振奋民族精神,之所以必须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在原因。
颜炳罡也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东亚文化的象征,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且影响至深、至远、至巨。儒家伦理中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仍然是值得吸取的精髓,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纷繁复杂。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种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尤其值得代代相传。因此,以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为契机,也有助于弘扬儒家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因为诚如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高丹予也指出,孙中山在多次演说和著作中大声疾呼,希望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当时国家之所以“一落千丈”,论为“半独立国”、“殖民地”乃至“次殖民地”,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封建主义的桎梏。至于自身的主要内在原因,则是在于“我国失去了民族精神”。为了恢复民族精神,一方面要求“大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国族团体”,齐心协力“共同去奋斗”;另一方面就是“恢复我一切国粹”,即“固有的道德”、“固有的知识”和“固有的能力”。孙中山用现代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固有道德”加以筛选,着重挑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作为“中国固有道德”中的“八德”。
培养民族精神首先是培养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弘扬儒家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途径上,学者大都认为,根本的途径就是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让学生直接实现与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和崇高精神的对话,给孩子先打下美好高尚的精神底子,为将来做人做事奠定坚实的根基。传统美德要不断地通过儒家经典的推广而加以保障和弘扬,以免受到世事巨变的消解和败坏。倘若圣学失传,必将教化废弛,而教化废弛,必将风俗败坏。渗透着仁义礼智信精神的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是道德教育的最好经典。它不仅是先人的经典,也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经典。
(四)、有助于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杨凤强调指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决定了台湾社会意识必然呈现中国意识为主体意识的特征。中国意识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心理基础。汤毓贤也认为,中华文化早已融入台胞物质和精神生活各个层面。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和祀奉关帝的武庙到处可见。儒家伦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柱,更是激励和鼓舞本民族成员为建设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两岸同文同宗的历史文化联系、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和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是任何力量也破坏不了、分割不开的。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两岸同胞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做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既有利于团结广大台胞,形成“一个中国”文化共识,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更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早日实现中华一统。
吴国祯提倡要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从历史文化层面开展反“独”促统工作,以展示台湾地区的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间的深厚渊源关系。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民族的品德和精神,形成了维系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的共同文化认同,不仅有利于加强两岸的往来和交流,而且有利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实现祖国统一。
在关于中华文化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上,高丹予说,孙中山则在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点上,还提倡在国际关系中要“立定扶倾济弱的志愿”,去“扶持弱小民族”,反抗“世界的列强”。可见,孙中山不仅把文化范畴中的道德观念视作中华民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绳,而将其作为民族间、国家间友好相处的法则。
王殿卿认为,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教授,到了晚年悟出一个道理:“人类文明应是道德文明主义”,他甚至说:各国的“国防部”都是“杀人部”。这表明人类对21世纪重建道德文明的呼唤与追求,也是人类对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的新期待。
第三节 关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伦理道德的结论和启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耶鲁大学的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2]汤池镇运用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示范镇取得的成功,强有力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注重追求和谐,本身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因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智慧。
一、儒家文化:和谐的教育
“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种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协和万邦的内容。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因此,儒家的经典《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强调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仅一个个体的尊严来自于他符合道德的行为,而且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才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正如整个身体的健康和谐来自于身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运作,而社会的和谐来自于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的家庭的和谐;而每个器官的健康来自于构成器官的每个细胞的健康,因此,家庭的和谐来自于家庭中每个成员个体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人际和谐方面,孟子总结人类社会中人伦关系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要实现社会和谐的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道理,提出了著名的“五伦”学说,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大道。也就是说,父子之道是应当循着自然的亲情的方向发展、并且使这种自然亲情保持一生,因此儒家提出了“父慈子孝”的道德要求;君臣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以“义”相处,因而提出了“君仁臣忠”的道德要求,意思是说只有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有仁爱之心,被领导者才会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者交待的任务,在这方面,孔子说:“君侍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论语·八佾》)孟子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夫妇有别”是指夫妻对于家庭的职责有区别,即丈夫负责家庭的经济收入,而妻子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职责,因而提出了“夫义妇德”的道德要求;“长幼有序”是指一家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个自然的次序,这个次序也是不能颠倒的,根据这种次序而提出了“兄友弟恭”的要求;“朋友有信”讲得是人在社会上与平等的主体相交往时,应当以诚信相交。在这五种伦理关系中,儒家没有抽象地谈论所谓的平等,而是根据客观实存的伦理关系的实际特征,明确了处于不同关系中不同地位上的责任特征。只有这些人都主动承担了相应的责任,这些人伦关系才可能和谐。这五种人伦关系,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基本的五种伦理关系,只有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这个社会的人伦关系才可能是井然有序的。
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儒家很早就认为,人是大自然运行的一分子,人应当顺应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秩序。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其基本涵义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这一思想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它写道: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的基本精神是:天(大自然)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必须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以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统一。只有顺应以和谐为特征的宇宙秩序和发展规律,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才会减少或避免天灾人祸,最终有益于人类自身。反之,如果破坏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天灾频发、瘟疫流行等,使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在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孟子》),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种涵盖社会和自然的人文主义。它与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个人式的人文主义有较大的差异,与那种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因此,培养美好的德性,使人对他人、对环境常常心存爱护的善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与外的统一,即净化人心与净化环境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环境保护的成果。
在协和万邦方面,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对仁德的培养建立在对父母的孝与兄弟的友悌的基础之上,并把这种爱推及到对社会大众的身上去,因此仁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爱,而互爱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爱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深受儒家和谐观念影响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首先主动发动过侵略战争。诚如池田大作先生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3]
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协和万邦的中华文化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包括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等)的重要思想来源。这些理论的提出之所以对内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对外具有广泛影响力、震撼力,就在于我们尊重并发现了自己的优秀传统,并力图使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而也受到了世界的尊重。因此,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的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下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4]可以说,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领导人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这样的命题。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借鉴和弘扬以追求和谐为目的的中华文化。而像汤池这样的和谐村镇只有在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熏陶中才可能形成。
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提倡的是学儒,而不仅仅是儒学
正如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副主任所说的:和谐社会并不遥远,只要人人都能够落实《弟子规》。这句话的重点就在“落实”这两个字。实践证明,只有身体力行儒家伦理的教诲,而不是夸夸其谈儒家的理论,才能真正起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汉儒扬雄在《法言》上,把儒解释为“通天地人谓儒”,学习儒家学说的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理、规律都能通达明了。儒家之所以能够通达这些规律,是因为儒家是以学“道”为根本。在《周礼·天官》上讲:“四曰儒,以道得民”,意思是第四个执掌是儒,儒用“道”来教化一般的民众,而且民众从心里认同儒的教育,深得民心。《中庸》上讲“道”具有“费而隐”的特征: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可见,道所包括范围是广博的,所揭示的道理是细微深刻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孔子设立私学、有教无类的目的,是希望他的弟子们通过学习和身体力行自己的教诲,成为一个有“德”的人,体悟到“道”(宇宙人生的自然而然的秩序和规律)的存在,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安排社会生活生产、乐天知命、治国平天下。可见,在儒家看来,道尽管是一种确确实存性的规律和秩序,但是如果人们不积极主动地从去学习道、发现道和实践道,那么道就不能成为现实的道,也就不能为人生提供积极的指导。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可见,“道”不是可以通过研究的解释方式而能有所把握的,而必须是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体悟的,那么实践和学习道应当从哪里开始呢?
在儒家看来,尽管道具有“费而隐”的特征,但它并不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恰恰相反,道不远人,而且也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它就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普通的行为和世俗的事务中。因此,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在求道方入德之方上,君子应做到 “极高明而道中庸”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那么,这个所谓的“迩”、“卑”是什么呢?
当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这样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可见,圣人之治国平天下、导民向善,乃以教“孝”为始点,是所谓“百善孝为先”。因为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可见,儒家思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德性教育,是为了通过简单而根本的孝亲尊师教育而达到治理人心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正如在《孝经》开篇孔子问曾子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换句话说,孔子问曾子说,古圣先贤有一个治理国家、达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并因此引出了对孝德的阐述。所以今天,要发挥儒家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是去儒家思想里寻找一些符合所谓的现代社会的只言片语,而是要从根本上恢复看似过时、而实为儒家伦理根本的孝亲尊师的教育,因为这才是一个社会和谐人伦关系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培植这个根,才能使儒家的仁爱精神和平治天下的思想枝繁叶茂、发扬光大,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儒家思想在孔孟时期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时间里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学儒的人能够身体力行孔孟的教诲,学儒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孔子、成为孟子,能够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因而受到社会大众的敬仰。但是到了民国初年,学儒的人却不再能够身体力行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诲,当人们看到读书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时,就以为儒家学说是伪道学,学儒的人是伪君子,因而才有了儒家思想衰微的结果和文言文被废除的命运。而这,也正证明了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于那些对儒家伦理听而不闻、闻而不信、不行的人而言,无论儒家思想多么广博精深,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多么殊胜简易,也无法使他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说,“非道弘人”;而只有那些真正认可儒家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并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儒家学说教诲的人,才能体会到颜渊“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从而明白清苦贫贱的颜渊究竟乐在何处?才能感受到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而且切身体会那种如泉水般涌出于内心的喜悦。如果有人进而把儒家的管理哲学运用于政府的管理,就能获得“垂拱而治”的效果,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带来企业的和谐与发展。
今天,在西方美德伦理复兴的思潮推动下,也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儒家学说的研究热潮。在2000年世纪之交的时候,很多旅居海外的“龙的传人”都激动不已,说21世纪是龙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然而,21世纪可能不是中国经济、政治或军事的世纪,而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也就意味着,哪个国家能够认识到儒家文化的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哪个国家就将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中心。诚如池田大作所说的:“今后世界统一应走的方向,不是像中国那样采取中央集权的作法,可能是要采取各国以平等的立场和资格进行协商这种联合的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与其说那里是中心,不如说哪里表现出先锋模范作用。”[5]简单地说,在21世纪,各个国家都在寻求解决冲突、恢复和平的有效途径,哪个国家能够在国际关系中率先提倡和模范坚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的原则,哪个国家就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认可。而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方面,具有着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历史传统,应当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积极倡导者。这一点,也为汤因比先生所看到:“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上,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中国还有跟历来西欧各国根本不同的国家观、世界观和文化观念。今后中国一旦在国际社会这一舞台上大显身手,特别对亚非各国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波动。我特别注意的是废除核武器问题。我期待和注视着中国是否能利用联合国的席位,在裁军委员会等地方大声疾呼,在自己废除核武器的同时,也促进美苏两大国这样做;并且是否能对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表示热心。”[6]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能否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挥应有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儒家学说本身,甚至也不在于研究儒家学说的人构造的理论体系如何严密,而是在于推崇儒家学说的人是否能够通过身体力行儒家的教诲为社会大众做出良好的榜样:当他在家时,对父母而言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儿子、对妻子而言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对孩子而言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当他在外工作时,他是一个克尽职责的员工;当他成为企业家时,他是一个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儒商;当他当领导时,他是一个能够起到“君、亲、师”的作用(即领导、关爱、教育和示范作用)的、受下属爱戴的领导;当他作老师时,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简单的说,要发挥儒家学说的价值,我们需要的是当代的孔子、孟子,他们能够胸怀天下,不管现实的冷遇,不顾现实的名利,始终为人伦正义而奔走呼号,教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道理。
从这样的理解出发,要发挥儒家学说在当代的价值,重要的不是去争论儒家学说是否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如果人们明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这一点就是无需争论的了),而是要培养能够身体力行儒家教诲的人。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尚在批判儒家学说的人,应当仔细回味一下子贡所说过的两段话: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福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世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孙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的确,一些当代学者对孔子的批判,也是因为“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而导致的。而且进一步讲,对孔子的批判无论如何的尖锐,除了显示自己的浅陋无知和不自量力而外,对于孔子而言不会有丝毫的伤害。相反,那些能够以一颗感恩的心、谦虚的心、惭愧的心来展读《论语》和《孟子》,更好地体会圣贤人的存心、落实圣贤人的风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人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境界的人,才能真正承担起承传和弘扬儒家学说的重任,并使之为构建一个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通过《弟子规》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构建和谐汤池的成功案例,再一次为世人证明了落实儒家教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和作用。
三、遵循规律的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中国传统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从汤池镇道德教育的成功案例中,可以提炼总结出构成有效道德教育模式的必要条件,并提升为全国的指导。
l  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的地位:秉承了《礼记》上“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切实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在构建和谐城镇中的重要作用;
l  树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念,坚持教育的目的是“长善而救其失也”(《礼记·学记》):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而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增长;
l  采取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说文解字》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体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是开启人的爱心、羞耻心而不是强制灌输一种理念。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德育师资的培训和幸福人生讲座中,特别强调“教育者先受教育”、“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这也是中心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所在;
l  注重道德教育的先后次第:《大学》上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德教育遵循了《论语》上“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的理念,以《弟子规》为课本,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开始,进而教导人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l  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借鉴了中国传统社会把道德教育看成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构成的完整体系。例如中心特别针对青少年、家长和老师设置了不同内容和程度的德育课,并通过“大方广文化公益网”在全社会普及道德教育。强调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社会教育应当秉持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
l  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庐江文化中心的成立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和鼓励,并从各种制度上保障道德教育的落实。每年由镇政府主办、中心承办以下活动:敬老尊贤迎春茶话会,镇政府与中心向70岁以上老人致赠敬老金;年终孝亲祭祖——宣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结合相关节日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好母亲、劳动模范、模范青年、好儿童、好爸爸、孝子、孝女等道德文化活动
如果说昔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奏响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曲,那么今天皖中庐江汤池镇通过弘扬中华伦理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示范镇”的成功尝试则掀开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帷幕。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身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仅仅是一个提高效率、维护公平的社会,更是一个导人向善、促进道德进步、体现道德精神的社会。因此,重视总结汤池镇通过办班教学的方式弘扬中华伦理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示范镇的成功经验,把他们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经验总结提升为全国的指导,是现实可行的,也是可以期待的。这对于我国当前切实改善和加强未成年的伦理道德教育、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入侵,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载《领导干部伦理课十三讲》第六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1月)
--------------------------------------------------------------------------------
[1] 《弟子规》同《三字经》一样,是中国传统的童蒙教育经典,由清朝的李毓秀编辑。它以孔子在《论语·学而》上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以朱熹的《童蒙须知》为目,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仅360句,1080个字,但是内容丰富,可谓中国古代家训、家规、家教的集大成。
[2]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06-04-23(1)。
[3] 《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90页。
[4]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06-04-23(1)。
[5] 《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96页。
[6]  同上,第290页。